❶ 羅靜予的介紹
羅靜予(1911~1970),中國電影技術家。四川成都人。少年輟學,自謀生計,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考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七混成旅宣傳隊,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❷ 1月26生日的名人有誰啊
保羅·紐曼(演員)
安格拉·大維(科學家)
hero在中(歌手)
盛田昭夫(企業家-日本索尼集團的創始人)
劉曉虎(演員)
方文山(作詞人)
錢小豪
男,生於1963年1月26日,中國廣東
愛瑪·伯頓 Emma Bunton
女,生於1976年1月26日,英國倫敦
❸ 黎莉莉的演藝經歷
1932年,她主演了孫瑜導演的《火山情血》,同年還與王人美合演了《芭蕉葉上詩》,1933年她主演了《天明》,參加了《小玩意》的拍攝。後來孫瑜專為她寫了幾個劇本,由她主演,如《體育皇後》和《大路》,在這兩部影片中,她以活潑、健康、富有時代性的形象徵服了觀眾,被公認為典型的「甜姐」,頗受當時學生及青年人的歡迎。1935年至1937年,她在「聯華」主演了《狼山喋血記》、《人海遺珠》等八部影片。1938年,她和羅靜子的婚禮由郭沫若證婚,荷蘭紀錄片大師伊文思致賀詞。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加入了中國電影製片廠,與高占非合演了《熱血忠魂》後,便和該廠當時的技術科長羅靜子結婚,1939年,她由重慶去了香港,參加了香港大地影業公司由蔡楚生導演的《孤島天堂》的拍攝,這部影片公映後,極為轟動。1940年,她回到重慶,在「中制」主演了《塞上風雲》,她在片中的表演獲得好評,1946年,她到美國,在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學習表演,到紐約學習語言和聲樂,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暑期班進修化妝,還到好萊塢觀摩實習過,1947年回國。解放後,她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參加了《智取華山》的拍攝,1955年她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學習,後留校任教,成為表演系教授。1991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為她頒發了「學會特別榮譽獎」,2005年8月7日凌晨5:2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小玩意》中的珠兒,《大路》中的茉莉,《狼山喋血記》中的小玉,還有《體育皇後》,在那些暢快淋漓的講述背後,敢愛敢恨又不失嬌艷之美的女性,就安靜地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角,安享晚年和獨屬於她的如煙往事。
成長歷程
最後一位默片影星的成長
當紅女明星,自然追求者無數,黎莉莉不大搭理人家,別人給她起個外號叫冷麵孔。那麼丈夫羅靜予怎麼會追上她呢?
1937年抗戰爆發,黎莉莉毫不猶豫地放棄聯華公司的工作,離開「孤島」上海撤往內地,在武漢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去漢口的火車擁擠不堪,黎莉莉根本顧不上旅途生活問題,連睡覺褥子都沒帶,有一天她發現有了一個褥子,原來羅靜予自己睡光板子,把褥子讓給黎莉莉。當時膠片都是國外進口,羅靜予的理想是能在國內自產膠片,所以研究化工行業,英文也很好,在中國電影製片廠籌建之初,羅靜予就是廠里技術骨幹。黎莉莉覺得這個人很厚道,笑說,他就對我好嘛,我覺得人不錯,自然而然就到一起了。兩人相識不久在武漢舉行婚禮,郭沫若擔任證婚人。黎莉莉在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了抗戰影片《熱血忠魂》,被調到香港後,與身為製片主任的新婚丈夫羅靜予合作第一部影片《孤島天堂》,期間黎莉莉懷孕生產,但為了不耽誤進度堅持拍攝,可以想像其艱苦不易。
之後黎莉莉赴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她在大學的暑期學校進修台詞、化妝等課程。有美國人找她拍戲,但一看是侮辱中國人的角色,黎莉莉毫無商量地拒絕了。以前孫瑜導演曾給黎莉莉講過很多中國古詩,這時派上用場,她教美國華僑古詩,維持生活。解放後作為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她在電影《智取華山》中出演配角,以後調任北京電影學院任教,就此淡出銀幕。文革中丈夫羅靜予不堪忍受無休止的批鬥,在北京最冷的一個冬天,以自殺告別了世界和妻子黎莉莉。
1978年,黎莉莉已是63歲的老人,當國家終於擺脫噩夢,她也以黃昏之戀開始重新品嘗幸福滋味。黎莉莉和與自己同年的著名畫家艾中信再次步入婚姻。2005年8月7日,這一位從默片時代就成名的女星揮手作別。有一段新聞導語這樣寫道,「中國上個世紀輝煌的三十年代電影的大門徹底關閉。」
橫空出世的「體育皇後」
剛進聯華公司時,黎莉莉還在南洋高商「半工半讀」,拍電影大多在晚上,白天她仍然是女學生,拎著書包,帶上網球拍,騎自行車去上學。她常去虹口的游泳池,還在上海游泳場開幕式上做跳水表演,當時演員中很少人會游泳。短跑、游泳、籃球、網球,騎馬,跳舞,黎莉莉樣樣精通,可謂摩登女郎,出於對體育的熱愛,她甚至很想嫁給運動員。
《體育皇後》是孫瑜導演為黎莉莉度身定製,被稱為中國體育題材電影開山之作。孫瑜在片中寄予「體育救國」的理想,倡導不僅要啟蒙心智,還要強健體魄。黎莉莉扮演體育女校的學員,她是短跑冠軍,賽場上身姿矯健動如脫兔,生活中更是活蹦亂跳,片中表現她在家裡和小狗追逐玩鬧,簡直是個瘋丫頭。銀幕上出現這樣好動調皮的女生,還是頭一次,黎莉莉活力四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此片上映,健美女性蔚為風尚。
《大路》同樣是孫瑜導演的作品,黎莉莉扮演的茉莉和陳燕燕扮演的丁香正好形成對比,丁香嬌羞婉轉,茉莉則熱烈奔放,高興起來又笑又跳,黎莉莉演來稍帶誇張卻不造作,她的活力透過銀幕撲面而來。《大路》送到蘇聯參加競賽,日本人侵佔東北,影片拷貝在路上耽擱,結果因遲到無緣獎項,而《漁光曲》在這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喜獲「榮譽獎」。《大路》和《漁光曲》兩部戲當時在國內都非常轟動。
通過這一系列影片,黎莉莉沖破固有的審美觀,塑造了青春健美、富有時代氣息的女性形象,為早期中國電影留下嶄新的女性風姿,深受學生和青年觀眾的喜愛。
❹ 1月26日的逝世人物
1210年(南宋寧宗嘉定二年除夕)—中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逝世,享年85歲。
1970年—中國電影技術家羅靜予逝世(生於1911年)。
1823年—英國醫學家愛德華·詹納逝世。
1885年:查理·喬治·戈登,英國軍官(1833年出生)
1982年—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傑出的活動家、蘇聯意識形態方面專家,蘇聯共產黨副總書記蘇斯洛夫去世。
1998年:鈴木鎮一,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1898年出生)
2008年—著名外交官章含之因肺部並發症去世,享年73歲(生於1935年)。
2009年—張露,中國香港女歌手。
2015年—梁音,國家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家。(生於1926年)
❺ 羅靜予的時間概況
1931年到上海,同黨組織失去聯系,決定走技術救國的道路,先後在無線電工程、電信、報務等專業技術學校學習,並刻苦鑽研電影技術。抗日戰爭爆發後,赴武漢參加籌建中國電影製片廠,1937~1938年,在該廠負責編輯 5集新聞片《抗戰特輯》,分別記錄了蘆溝橋事變前後的抗戰動態、日本侵略者種種暴行罪證,以及1937年9月10日上海抗戰和難民救濟實況;特別可貴的是記錄了八路軍在晉北英勇作戰的情形和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在此期間,他還負責編輯其他7集《電影新聞》以及多部新聞短片。1938年底,中國電影製片廠遷到重慶,並決定在香港成立大地影業公司,他任經理和製片人,他還利用業余時間裝配錄音機,為蔡楚生導演的故事片《孤島天堂》錄音。1941年,赴美參加電影工程學會年會,抗戰勝利後回國,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他利用廠長職務展開進步活動,抵制國民黨的文化專制,拖延反動影片的攝制,支援進步電影活動,掩護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因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48年赴西歐考察電影技術。
1949年初,羅靜予取道香港回國,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電影局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製片處處長、中國電影器材公司經理、北京電影製片廠總工程師等職。他為提高中國的電影技術水平,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作出了貢獻。1970年1月26日逝世。
❻ 羅靜予的簡介
羅靜予(1911~1970),中國電影技術家。四川成都人。少年輟學,自謀生計,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考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七混成旅宣傳隊,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❼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郁悶 關於你後面問的qingse電影的問題 萬惡的網路不讓我發上來,你留個QQ吧 我傳給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