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一鏡到底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一鏡到底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6-11 06:52:36

⑴ 電影《1917》一鏡到底讓人佩服,還有哪些電影是一鏡到底的教科書

《大炮之街》,是日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動畫《回憶三部曲》其中之一,整部動畫只有幾個淡入淡出的畫面鏡頭,時長在二十分鍾左右,可以說是做到了“一鏡到底”。《大空港2013》,這部電影拍完一共花了六天時間,早上租借松本機場作為拍攝場地,用時四個小時,布景、化妝都要提前進行,之後在拍攝,每天只拍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一百分鍾。《奪魂索》,這是希區柯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採用的是偽一鏡到底,故事情節是在一所房子里發生的,大部分都是依靠黑色背景轉移過渡來給觀眾視覺創造連續的圖像。

《維多利亞》,完全的真實拍攝,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全片都是在一日的時間內完成,盡管只有一個鏡頭,整部影片卻並沒有削弱戲劇的情節。《余命85分》,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有關人體炸彈的實時電影。《寂靜的房子》,這是一部採用了一鏡到底鏡頭拍攝的恐怖電影,實時塑造了真正的恐懼。

⑵ 電影裡面的「一鏡到底」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一口氣拍下來,對演員、調度、整體配合都是一個考驗。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但一鏡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謂的一鏡到底,基本上適用於紀綠片的拍攝手法, 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 ,用在商業片上這就是國際人士認同的厲害。

舉例:
《冬蔭功》:3分54秒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闖進一個房間,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幾個打手擺平之後鏡頭馬上轉到門外,這時一幫人很快沖進這個房間,但是沒發現Tony轉身走了,鏡頭又馬上轉到門上方,原來Tony已經在那裡了。這里雖然寫了很長一句話,但實際上時間非常短,Tony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攀上門緣,並且是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層樓的情況上做的,實在佩服。其實如果不用連續長鏡頭,而是剪輯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里卻是完全真實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拍這里時也出現過失誤的,有一次在Tony從門緣上跳下來時,右腳不慎在右門上掛了一下。雖然這並無大礙,但總是美中足,所以還要重拍。

⑶ 二戰前俄羅斯導演一鏡到底電影

不是二戰前拍的。是近年來拍的《俄羅斯方舟》。

⑷ 所謂「一鏡到底」的 電影 真的不需要後期剪輯嗎

說起「一鏡到底」的影片,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摘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鳥人》。影片中,攝影機主要跟隨著主角里根的視角,既穿梭於舞台前後、室內室外,也穿越到過去,再神不知鬼不覺地回到現在。觀眾也彷彿置身角色所在的物理世界與精神迷宮,切身感受著里根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過程。「一鏡到底」的形式感與電影內容的深層意涵巧妙融合,一部別具匠心的佳作就此誕生。除了《鳥人》之外,還有哪些「一鏡到底」的電影?所謂「一鏡到底」,真的就是「one-shot」嗎?是否需要後期剪輯?「一鏡到底」適合表達哪些內容,又會產生怎樣的審美效果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開宗明義,「一鏡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注意,僅僅是「看上去」不經過後期剪輯,其實很多所謂「一鏡到底」的影片是長鏡頭和蒙太奇的結合。但它們往往運用各種後期技術使剪輯點不易察覺,形成一種天衣無縫的觀賞效果。簡單地說,名副其實的「一鏡到底」=整部電影是一個不經過後期剪輯的單一長鏡頭;偽「一鏡到底」=多個長鏡頭+後期剪輯/特效。

入圍第65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德國電影《維多利亞》在今年的北京電影節上一票難求。導演塞巴斯蒂安·施普爾追隨五個青年在柏林的酒吧、大街、天台上轉場20多次,在自然時間、自然環境中完成了140分鍾的one-shot拍攝,完整地再現了躁動不安的年輕人如何陷入萬劫不復的暴力深淵。影片前半段的浪漫邂逅縫合於後半段緊張的犯罪場面,形成急轉直下的心靈震撼與情緒張力。全片由佳能C300手持攝像機拍攝,看似隨意的搖晃鏡頭和燈紅酒綠中偶爾的虛焦鏡頭營造出一種真實感與代入感。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vlen的名字出現在片尾字幕的第一個。

縱覽以上影片,無論是通過後期剪輯、特效達成「一鏡到底」的效果,還是行雲流水般的單一長鏡頭,都在對電影語言進行創新的基礎上造就了令人贊嘆的視覺奇觀。比起主要依靠蒙太奇剪輯而成的電影,「一鏡到底」難度更大,對導演的場面調度、演員的表演功力、攝影師的技藝和體力都有著極高要求。One-shot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落腳於動作、情節、心理的完整性與流動性,成為一種表達內在情緒與精神處境的視覺載體。因此,現有的「一鏡到底」影片多用於展現緊張驚悚的犯罪題材與心理失衡題材,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喚起觀眾刺激、驚奇、緊張、同情等錯綜復雜的心靈體驗。

⑸ 什麼是一鏡到底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所謂一鏡到底的實現大致來說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基本上適用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用在商業片上,國際人士認同的拍攝手法。

一鏡到底的技術要求,利用鏡頭的起幅和落幅的精準設計和控制,可以很好的掩蓋剪輯的痕跡。同時導演也運用了一些其他技巧來掩藏剪輯點,比如在主體運動時觀眾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內容的變化、物體的運動過程容易被無視、鏡頭眩光、借用時間過渡造成的光影變化和實際光效中不經意的暗場,等等。

(5)俄羅斯一鏡到底電影擴展閱讀

舉例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

《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導演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⑹ 有哪些「一鏡到底」的MV

所謂的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闖進一個房間,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幾個打手擺平之後鏡頭馬上轉到門外,這時一幫人很快沖進這個房間,但是沒發現Tony轉身走了,鏡頭又馬上轉到門上方,原來Tony已經在那裡了。這里雖然寫了很長一句話,但實際上時間非常短,Tony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攀上門緣,並且是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層樓的情況上做的,實在佩服。其實如果不用連續長鏡頭,而是剪輯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里卻是完全真實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拍這里時也出現過失誤的,有一次在Tony從門緣上跳下來時,右腳不慎在右門上掛了一下。雖然這並無大礙,但總是美中足,所以還要重拍。

⑺ 最近對長鏡頭比較感興趣,有誰能告訴我,人類電影史上,一共有幾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電影注意,一鏡到底

《俄羅斯方舟》和《奪魂索》。另外,《工廠大門》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也是一個鏡頭,但那是由於當時還沒有其他的剪輯拼接等手法,所以我覺得不能把它稱為長鏡頭電影。 《奪魂索》雖然中間因為膠片長度問題必須停機換膠片,但下一次開機仍然是從上一個鏡頭的地方開始,從拍攝的用意和美學角度來講,應該也算是一鏡到底。《俄羅斯方舟》則是用了比較先進的現代拍攝工具,相當於直接拍攝於硬碟之上的。

⑻ 有哪些一鏡到底,全片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

「大空港2013」《俄羅斯方舟》和《奪魂索》。另外,《工廠大門》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也是一個鏡頭,但那是由於當時還沒有其他的剪輯拼接等手法,所以我覺得不能把它稱為長鏡頭電影。 《奪魂索》雖然中間因為膠片長度問題必須停機換膠片,但下一次開機仍然是從上一個鏡頭的地方開始,從拍攝的用意和美學角度來講,應該也算是一鏡到底。《俄羅斯方舟》則是用了比較先進的現代拍攝工具,相當於直接拍攝於硬碟之上的。還有一個寂靜的房子

⑼ 都說「一鏡到底」特別難拍,究竟能難拍到什麼程度呢

到今天,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的電影其實沒幾部。最近大熱的《1917》看著象,但實際上不是,只是拍攝/剪接手法巧妙到讓人感覺是無縫銜接(當然它每個鏡頭都的確拍得很長)。

什麼是一鏡到底

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為什麼一定要這么做呢?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切打破時間空間的呈現都是不著邊際的,所有的節奏都只能通過現場演出安排來實現。每一位參與拍攝的人都是動態螺絲釘,在正確的節奏下,在合適的位置,正確的動作,正確的節奏下,是多麼困難啊!再說了,電影現在一般都是一百分鍾往上看,你怎麼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只有一種視角一直無縫進行下去,而且還一直保持著觀看的興趣呢?

形式終歸是為內容服務,一鏡到底只是N+N+N種表現形式里的一種。這種原始的彪悍型的玩法倒是很值得欽佩了,但它的空間其實不大。

⑽ 「一鏡到底」的電影真的不需要後期剪輯嗎

開宗明義,「一鏡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注意,僅僅是「看上去」不經過後期剪輯,其實很多所謂「一鏡到底」的影片是長鏡頭和蒙太奇的結合。但它們往往運用各種後期技術使剪輯點不易察覺,形成一種天衣無縫的觀賞效果。簡單地說,名副其實的「一鏡到底」=整部電影是一個不經過後期剪輯的單一長鏡頭;偽「一鏡到底」=多個長鏡頭+後期剪輯/特效。

此外,後期還要將化妝間鏡子里的工作人員一個個「挖掉」,最具代表性的是娜奧米·沃茨和安德麗亞·瑞斯波羅在劇院後台充滿百合色彩的互相安慰橋段,所有工作人員都暴露在鏡中。視覺特效師Ivy Agregan在接受采訪時說:「要把工作人員挖出來,接著用攝影測量法(photogrammetry)把元素擺回去。這需要做很多的動態素描,而且工作量很繁重。」可見,我們看到行雲流水的「一鏡到底」實際上是繁復考究的「特效大片」,對拍攝模式與電影語言的積極探索需要強大的電影工業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