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關於國外女孩扔雪球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關於國外女孩扔雪球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6-10 10:41:31

A. 電影無底洞的具體劇情

一對兄弟在地下室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洞穴,由此開始了一段噩夢般的經歷。

17歲的丹和弟弟盧卡斯跟著母兼父職的媽媽蘇珊從紐約搬到無聊小鎮,在沒有任何娛樂的小鎮里,唯一能引起丹注意的就只有住在隔壁的美麗女孩茱莉。

蘇珊的工作越來越繁忙,無所是事的丹和盧卡斯只有每天在家附近四處探索這個安靜小鎮,兩人無意間打開一個鎖上的暗門之後發現一道無底洞,好奇心驅使下,兄弟倆開始查訪這棟廢棄房屋的過去,並帶著茱莉一起來分享他們的新發現,沒想到這卻是真正夢饜的開始,塵封已久了惡魔即將再次甦醒...。 是這個吧?美版3D鬼洞 又叫無底洞

B. 請問一下有部電影,叫雪球什麼什麼的,是部偽紀錄片,講美國登月造假

雪崩行動
《雪崩行動》是由馬特·約翰遜導演,馬特·約翰遜、歐文·威廉姆斯主演的驚悚類型的電影。
該片主要講述了四位CIA 探員以拍攝紀錄片的名義,欲揭穿 NASA 阿波羅計畫,卻意外將自己一步步推向凶險的邊際的故事。
該片於 2016年9月16日在美國上映。
中文名: 雪崩行動
類型: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6-09-16(美國)/2016-01-22(聖丹斯電影節)
片長:94分鍾

C.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由義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於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同名電影《愛的教育》是鍾啟文導演於1961 香港所拍攝。作品中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

目錄

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名家點評
部分情節概括(帶號為重點情節)
主演
劇情
《愛的教育》(原版插圖版)——權威完整版基本信息
[關於本書]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目錄
2010版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2009版圖書信息
2005版圖書信息
作品目錄
《愛的教育》續 —— 故事概述
《愛的教育》(美繪本青少版)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名家點評
部分情節概括(帶號為重點情節)
主演
劇情
《愛的教育》(原版插圖版)——權威完整版 基本信息
[關於本書]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內容簡介目錄2010版圖書信息內容簡介2009版圖書信息2005版圖書信息作品目錄《愛的教育》續 —— 故事概述《愛的教育》(美繪本青少版)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展開 編輯本段作品簡介
《愛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譯為心)原名《一名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通過埃·德·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並且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的教育》不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別人的人.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埃·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成為軍官,1866年積極參加了義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後,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義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 埃·亞米契斯早期曾周遊世界,寫下不少游記,如《西班牙》、《荷蘭》、《倫敦記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國游記》、《西西里的回憶》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間是亞米契斯創作的繁榮時期,他寫了許多有關社會題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關注社會問題,繼而投身政治,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891年加入社會黨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一個教師的小說》、《工人的教師》和《公共電車》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臟病猝死於博爾迪凱拉。 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00年榮獲義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編輯本段內容概要
《愛的教育》是一部偉大的愛的經典。作者把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都寫得感人至深,全書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讀者對話。
編輯本段名家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
編輯本段部分情節概括(帶號為重點情節)
十月: 1、我們的老師 配巴尼先生叫我們默寫,他看見有一個臉上生著紅粒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發熱。一個學生乘著先生沒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寫完了先生教育我們要用功,要規矩。放學後,那個跳上椅子的學生請求饒恕,先生原諒了他。 2、災難(不幸事件) 一個叫洛佩諦的學生,上學時在街上看見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時,有一輛馬車向他駛來,於是洛佩諦大膽地跳了過去,把他拖救出來。不料自己的腳被車子軋傷了。大家都稱贊洛佩諦是個勇敢的孩子。 3、格拉勃利亞的孩子 有一個來自格拉勃利亞的義大利男孩來到班級里。老師告訴同學們不管在哪所學校,同學們都應該親如一家,不應該因為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就歧視他。因此,在級長德羅西的帶領下,同學們紛紛贈送禮物給那位新生並和諧相處。 4、寬宏大量的品德 一天,班級里的三四個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貧窮有殘疾的同學克洛西。克洛西大怒,將墨水瓶向弗朗蒂擲去,卻打著了老師。卡羅納怕克洛西受罰便替他頂罪。但最後克洛西承認了錯誤,老師批評教育了那些欺負克洛西的同學。安利柯由此看出卡羅納的美好品德。 5、在閣樓上 母親帶安利柯去看望報紙上登載的窮婦人。在她住的閣樓里,安利柯發現原來她是殘臂窮困的克洛西的母親。閣樓里的物品簡陋,克洛西連讀書的燈也沒有但仍然刻苦讀書。母親由此教育安利柯要像克洛西一樣刻苦用功。 ★6、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賣給了戲法班子,飽受困苦。又輾轉法國、西班牙,後來逃出來,得到義大利領事館的幫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給了他一些銅幣,少年起初很高興,後來他聽到那些人辱罵他的祖國,他毫不猶豫地將錢砸還給他們,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十一月: 7、清掃煙囪的孩子 一個清掃煙囪 的孩子因為不小心弄丟了自己掙來的三十個銅幣,因害怕師傅打他而哭泣。幾個三年級女生知道後,號召大家募捐,結果許多人都掏出錢贈給孩子,沒帶錢的女孩便送給孩子一些鮮花。孩子高興地擦幹了眼淚。 8、萬靈節 萬靈節――一個祭祀所有死者的日子。在這一天,安利柯的母親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應該向所有的死者寄託哀思,特別是那些所有為少年兒童死去的人。 9、賣炭者與紳士 紳士的兒子諾比斯在與燒炭工的兒子倍梯爭執時,氣急敗壞的辱罵了倍梯的父親,紳士知道後,逼著兒子向燒炭工和他的兒子道歉,又要求老師將他們安排坐在一起,紳士與燒炭工親切握手,諾比斯和倍梯友好擁抱,老師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 10、我的同學可萊諦 我在散步時遇到可萊諦。他正忙著搬運木柴,還一邊復習功課。隨後,我跟著他到他家做客。可萊諦到家後還是忙個不停,做作業、賣木柴、為媽媽煮咖啡、照顧媽媽。當貨車來了,他又忙著搬木柴。我很羨慕可萊諦的幸福――既學習,又勞動,為父母擔憂。 11、納利的保護人 駝背的納利,身體小而弱,經常被人捉弄。但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常獨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負他,卡羅納把弗朗蒂打得狼狽不堪,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納利,卡羅納成了他的保護人。納利的母親很感激卡羅納,並將項鏈送給卡羅納。 12、班級第一名 德羅西總是得第一。他開朗活潑,待什麼人都和氣總是毫不在乎地把所有的東西送給別人,像個大方的紳士。同學們都喜歡他。我嫉妒他,但後來與他形影不離。當我看到他抄寫每月故事感動得哭了的時候,我由衷的敬佩他。 ★13、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1859年,倫巴第解放戰爭期間,一小隊義大利騎兵,在樹林中一家農舍門口,看見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少年。帶隊軍官問少年能否替他望望前面有沒有敵兵。少年不用報酬,很快爬上樹頂為軍官報告偵察到的敵情,敵人發現了他便開了槍,少年不顧危險,繼續偵察敵情,一顆子彈擊中了他,少年微笑著死去。人們敬佩他並以軍禮安葬了他。 14、窮人 安利柯的母親看到安利柯在一個抱著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的走過後,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應設身處地為窮人著想,並告訴他窮人受施捨後的祝福會給自己快樂和健康,告戒安利柯要關愛窮人。 十二月: 15、雪球 放學時一群孩子在街上扔雪球,不幸砸傷了一個老人的眼睛,小孩們立刻逃散了。在圍觀的人群中,卡羅納鼓勵卡羅菲認錯,但他因為害怕而不敢,人們從他慌亂的樣子中了解到真相,想打他。卡羅納阻止了他們。卡羅菲嚇得哭著向老人道歉,有人要他跪著認錯,老人原諒了他。 ★16、少年筆耕 (敘利奧替父抄簽條)(每月故事) 敘利奧家生活清苦,父親只好利用業余時間替人抄寫簽條。敘利奧想為父親分擔,等父親休息後起來替父親抄寫。由於睡眠不足,敘利奧白天經常打盹,父親因而誤解他,但敘利奧為了家庭咬牙堅持著。最後,父親知道真相,請求敘利奧原諒,也更愛敘利奧了。 17、意志 斯達爾迪十分勤奮,盡管大家說他木頭木腦,但他鍥而不舍耕耘,從一開始連算術一竅不通作文錯誤百出到算術會解作文會寫,甚至還得了獎。老師表揚他但他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依舊全神貫注,刻苦努力。他的父親因此十分高興。 一月: ★18、撒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庫斯脫扎戰役打響。我軍遇到敵軍的瘋狂反撲,只好躲進那所房屋裡。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駐扎在遠處草地的部隊。這位少年鼓手義無返顧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料,他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向目標一瘸一拐地快速前進。最後,他終於到達了目標,完成了任務,使這一戰役得到了勝利。而他,卻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價。 二月: 19、隆重的頒獎儀式 上午,督學來頒獎。德羅西仍是頭等獎。一番講話後督學將二等獎授予班上最勤奮的學生波列科西,波列科西非常感動。督學將他獲獎的情況告訴了他的父親,平時虐待孩子的父親深受觸動,忍不住緊緊抱住兒子。 ★20、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一個少年受母親囑咐到醫院照顧離家一年後剛回國就生病住院的爸爸。少年看到病重無法說話的父親非常傷心,盡管醫院里發生的凄慘景象讓他心驚,但他仍然精心照顧著父親。後來,他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原來他認錯了人。爸爸要少年和他一起回家,但少年堅持留下來照顧錯人的「父親」,直到他死去。 三月: ★ 21、血濺羅馬涅(每月故事) 在一個下雨的晚上,費魯喬剛從外面鬼混回來,而他的外婆由於癱瘓不得不在搖椅等他回來。當費魯喬被外婆用真情感動,想向外婆認錯時,突然,他家闖進了兩個歹徒,當其中一個歹徒被費魯喬的外婆認出後,歹徒就要用刀殘忍傷害她,費魯喬就用身體擋住刀,不幸遇難,但他最終得到外婆的諒解。 四月: ★ 22、公民英勇行為(義士的行為)(每月故事) 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少年皮諾特的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少年的故事,原來少年以頑強的意志和毫不動搖的決心勇救落水兒童。市長高度贊揚了少年,並親自將公民榮譽獎章掛在少年胸前。獲救男孩向少年致謝,人們也拍手向少年致敬。 五月: ★ 23、馬爾科萬里尋母記(每月故事) 為了擺脫貧困,兩年前馬爾科的母親遠到阿根廷當傭人。因為音信全無,少年馬爾科便堅持獨自到美洲去找母親。經二十七天艱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滿以為可以很快見到母親,卻被告知堂伯死了,無法知道母親的住址。幾經周折得知母親隨主人搬到科爾多瓦,當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車到科爾多瓦時,又被告知母親在圖庫曼,歷盡千辛萬苦到圖庫曼並找到母親時,母親因為思念親人而不肯動手術已經奄奄一息,馬爾科的到來給了母親精神支持,最終救活了母親。 六月: ★ 24、客船失事(災難)(每月故事) 幾年前,義大利少年馬里奧隨客船從英國出發,一個義大利水手領著一個小女孩朱列塔前來與他做伴。他們聊得很投機。客船不幸遇上暴風雨,開始下沉。最後一個救生船隻剩下一個位置,船長要與船同生死,女人們暈倒無法跳上救生船。片刻思索之後,少年將少女扔進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卻隨著船永遠沉了下去。
編輯本段主演
雷震 Kelly Lai Chen ....Father 林翠 Jeanette Lin ....Lin 王引 Yin Wang ....Lin Shue-hsien
編輯本段劇情
小學教師林學賢(王引)生病,女兒靜儀(林翠)去代課,受學生戲弄,回家抱怨。學生上門道歉,靜儀繼續任教,她本來不喜歡教書。而林學賢因教書讓妻子婉霞(王萊)不滿,離他而去。現又查出肺癌,命在旦夕。靜儀為學生補課,感化了毒打孩子的家長。林學賢生日,學生慶祝,婉霞也回來了,並且對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道歉。林學賢去世,靜儀繼承父親遺志,教書育人不倦。 幕後花絮 國語黑白時裝教育影片。電懋出品,本片根據義大利作家亞來契斯的《愛的教育》改編,夏丏尊翻譯,是鍾啟文第一部執導的作品。影片繼承了中國家庭倫理劇的情節布設傳統,拍得既感人,也有教育作用,更讓人看到了希望。在威尼斯影展中,本片獲得好評。鍾啟文是電懋創辦初期主政的總經理,當時最高領導陸運濤,製片主任宋淇。鍾啟文接受西式高深教育,傾慕好萊塢文化,又以傳統文化自豪。1962年,鍾啟文請辭,轉投麗的呼聲,陸運濤...經典版本
編輯本段《愛的教育》(原版插圖版)——權威完整版
基本信息
作 者: (義大利)亞米契斯 著,王干卿 譯 出 版 社: 中國畫報出版社 《愛的教育》封面
出版時間: 2010-6-1 字 數: 24萬字 版 次: 1 頁 數: 328 開 本: 大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207981 包 裝: 精裝 價 格:26.80 元
[關於本書]
這本精裝版《愛的教育》,是王干卿教授,歷時十二年,經八次修訂,直接由義大利古文翻譯而成的權威完整版。本版本也是國內唯一榮獲義大利文化獎的中譯本。 該書的題目可以叫做「一個小學生一學年的故事」,是由義大利某市立小學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寫的。我說是以為四年級的小學生寫的並不意味著是直接出於他的手筆,依此而出版成書的。他日積月累地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上寫呀寫呀,寫他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所想。到了年底,他爸爸在他的本子上加了批註,但力圖保持原故事的主題思想和孩子的語言風格。四年以後,他已升入高中。這時候,他重溫自己的手稿,回憶起人和事更有了新鮮感,於是,又在手稿中加進了新的內容。親愛的孩子們,請你們今天讀一讀這部書,希望能喜歡它,並從中獲得教益。
〔編輯推薦〕
1929年,本書被評為「對當代美國文化影響最為重大的書籍之一」; 被法國《讀書》周刊評選為「有史以來人類最佳讀物」第三名。 1986年,本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歐洲系列叢書》。 1994年,本書被列入世界兒童文學的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青少年必讀書目》。 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定為中小學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書目之一。 到目前為止,本書已經被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銷量超過10,000,000冊 本書作者埃?德?阿米琪斯,曾經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 本書自1886年誕生後,10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也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位一定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作者簡介〕
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1846--1908)是義大利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他自幼酷愛學習,喜歡軍旅生活,青年時代就成了一名步兵軍官,著有《軍事生活》一書。他曾游歷過許多國家,發表過一系列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但阿米琪斯還是以描寫家庭生活、 學校生活最為見長,《朋友們》、《大家的馬車》等作品在義大利膾炙人口,《愛的教育》使他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全世界的小學生幾乎把《愛的教育》作為教科書來讀。
〔譯者簡介〕
王干卿,1964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義大利語部任譯審期間,獲義大利政府獎學金到義大利羅馬大學文學哲學系進修兩年,專攻義大利兒童文學,曾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世界兒童文學研討會和義大利兒童文學佳作座談會,並在會上作了「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和「義大利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發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借調到義大利工作。2000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義大利文化周」上,作了題為「略論二十世紀義大利兒童文學」的發言。 在數十年的翻譯生涯中,獨譯代表作有《木偶奇遇記》,《愛的教育》,《續愛的教育》,《淘氣包日記》,《露著襯衫角的小螞蟻》,《流浪兒》和《義大利童話選》等十二部,和其他人合譯作品十一部,曾榮獲「中國少年兒童文學作品譯作」頭等獎,因「了解義大利文化並在中國傳播義大利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功績」於1999年獲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
作 者: (意)亞米契斯 著,崔振翼 改寫 出 版 社: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1 字 數: 130000 開 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546102894 定價:¥12.50內容簡介
這是小主人公安利柯小學時的一本日記。它記錄了安利柯在小學四年級這一時期的生活和成長歷程。這部富有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以愛為旨,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細心地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編輯本段目錄
十月 始業日 我們的先生 災難 格拉勃利亞的小孩 俠義的行為 我的女先生 少年愛國者 十一月 煙囪掃除人 萬靈節 好友卡隆 賣炭者與紳士 弟弟的女先生 我的母親 小商人 虛榮心 第一場雪 雪球事件 探望受傷老人 小抄寫員 一月 教師助理 斯帶地的圖書室 鐵匠的兒子 快樂的星期四 弗蘭諦退學 父親寄語 忌妒 二月 潑來可西得獎 我的決心 玩具火車 囚犯的秘密 父親的看護者 鐵工場 小藝人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 盲童 病中的老師 三月 打架 孩子們的家長 七十八號犯人 頒獎儀式 爭吵 姐姐寄語 費魯喬的血 四月 迎接國王 幼兒園 體操 父親的老師 大病初癒 卡隆的不幸 接受勛章的少年 五月 犧牲 消防隊員 六千英里尋母 夏天 聾啞學校 六月 向祖國致意 炎熱的夏天 母親寄語 鄉野遠足 女教師之死 感謝 輪船失事 七月 母親寄語 考試 最後的考試 告別 爭吵
編輯本段2010版圖書信息

書 名: 愛的教育 作 者:(意)亞米契斯,夏丏尊 譯 出版社: 中國婦女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ISBN: 9787802039209 開本: 16開 定價: 22.00元內容簡介
《愛的教育》是每家庭必備的良 書,是為人父母者、為 人師長者、為人子女者在一生中務 必一讀的經典,由 義大利 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全 書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公認此書為最富愛心的教育性讀物。 夏丐尊先生感慨地說: 「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 得流淚。書中敘述的師之情,朋友之誼,社會之同情 ,都己近於理想的世界……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 於是又感激得流淚。」
編輯本段2009版圖書信息
作 者: (意)亞米契斯 著,夏丏尊 譯
出版時間: 2009-10-1 頁 數: 312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630940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中小學教輔 >> 語文閱讀 定價:22.00
編輯本段2005版圖書信息

作 者: [意] 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著,盧堅,孟容 譯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3-1 字 數: 130042 頁 數: 246 開 本: 32 I S B N : 9787530943045 包 裝: 平裝 定價:19.80 作品目錄: 十月 開學的第一天 我的新老師 災難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 我的老師 在閣樓上 上學 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掃煙囪的孩子 萬靈節 我的朋友卡隆 燒炭工和紳士 弟弟的女老師 我的母親 我的同學柯萊蒂 校長 士兵 納利的保護人 班級第一名 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十二月 小商人 虛榮心 小泥瓦匠 雪球 女老師 訪問受傷者 弗羅倫薩的小抄寫員(每月故事) 意志 感恩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作者序言 十月 開學第一天 我們的老師 意外事件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 班裡的同學們 寬宏大量的品德 閣樓上 父親的來信 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煙筒清潔工 萬靈節母親的一封信 我的朋友卡羅納 燒炭工人和紳士 弟弟的女老師 我的母親 我的同學科列帝 學校的男老師 士兵 耐利的保護人 班級第一名 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窮人 十二月 小商人 虛榮心 頭場雪 小泥瓦匠 雪球 女老師 受傷者的家 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每月故事)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課老師 斯達爾迪的藏書室 鐵匠的兒子 歡聚一堂 維托利奧·埃馬努埃勒國王的葬禮 弗朗蒂被趕出校門 撒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愛國 嫉妒 弗朗蒂的母親 希望 二月 隆重的頒獎儀式 決心 玩具火車 盛氣凌人 工傷 囚犯 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工場 馬戲團的孩子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 盲童 生病的老師 馬路文明 三月 夜校 打架 孩子們的家長 七十八號犯人 夭折的孩子 三月十四日前一天 發獎 吵架 我的姐姐 菲魯其奧的血(每月故事) 重病中的小泥瓦匠 加沃爾伯爵 四月 春天 溫伯爾托國王 幼兒園 體操課 我父親的老師 大病初癒 愛工人朋友 卡羅納的母親 朱塞佩·瑪志尼 公民英勇行為(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僂病的孩子 犧牲 火災 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每月故事) 夏天 詩 聾啞女 六月 加里波第 軍隊 義大利 三十二度 我的父親 到鄉下遠足 夜校畢業生的授獎式 女教師之死 感謝 海難(每月故事) 七月 母親的最後囑咐 考試 口試 告別

D. 尋求一部國外關於打雪仗的電影~~~~~~~~~

是冰雪大作戰

E. 瑞恩·希里傑克的其人其事,與瑞恩有關的人物故事,有關實現夢想的人物故事和名言

瑞恩·希里傑克於1992年7月在加拿大一個富裕家庭里出生,通過「瑞恩的井」事件後,被人稱為「加拿大人的靈魂」,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瑞恩的井」基金會是一個國際資助基金會,於2001年3月正式成立。到2002年為止,「瑞恩的井」基金會已經為非洲的8個國家打了30口水井。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參加「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組邀請瑞恩和他的媽媽到中國做客。瑞恩和他的媽媽通過《實話實說》節目與中國廣大觀眾見面。在這次節目即將結束時,瑞恩留下了一句話:「我要為取得干凈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個年紀。」

1人物故事編輯

1998年的一天,6歲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傑克剛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沖進家,向媽媽伸出手說,「我要給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讓他們有干凈的水喝。」聽起來,這肯定是一個夢,一個6歲孩子的夢,一個毫無可能實現的夢……誰會認真對待這種胡思亂想呢?

5年過去了,這個夢想竟成為千百人參加進來的一項事業。這個普通的男孩兒,已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他作為惟一的加拿大人,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3月15日,瑞恩在去日本參加「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途中,在北京短暫停留。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迎來了這位遠道的客人。

主持人向大家宣布:「瑞恩的井」基金會的籌款已經達到75萬加元。觀眾席上頓時響起一片嗡嗡聲。

這個普通的男孩兒,瘦瘦的,安靜的,白白的臉透著紅暈——怎麼能有這樣的力量?

「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1998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肯普特維爾,一座離渥太華50公里的城市。

聖十字教會學校的教師南茜·普雷斯特在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這所學校正開展一項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捐款活動。她那一天講的是非洲的生活狀況,以及怎樣做可以幫助他們。

「在非洲,孩子們沒有玩具,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潔凈的水。」南茜說,「成千上萬的孩子因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了。」

6歲的瑞恩瞪大了眼睛。他根本不相信:這世上居然會有人沒有潔凈的水喝,而且會因此死去。「我難過死了。沒有人應該那樣生活。」他講述當時的感受,藍汪汪的眼睛湖水般清澈。

「每一分錢都能夠幫助他們。」南茜告訴孩子們:一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25分可以買175粒維他命葯片,60分就夠一個孩子兩個月的醫葯開銷,一塊錢夠一頓豐盛的午餐,兩塊錢就能買一張毯子。「如果我們有70塊錢,就可以幫他們挖一口井。」

一整天,瑞恩的腦子里被「70塊錢一口井」的念頭充斥著。「我一定要為他們挖一口井。」他想,「我明天就要帶70塊錢來。」

面對瑞恩的請求,媽媽蘇珊只是笑著說:「很好呀,瑞恩。」

「不,我當時根本沒把他的話當成一回事。」蘇珊回想當時的情景說:「他想去幫助別人,這非常好。可你知道,孩子的主意總是一會兒一變。」

蘇珊是安大略省公民權利、文化和娛樂委員會的顧問。瑞恩的爸爸馬克是一名警察。這是個普通的五口之家,除了瑞恩,還有哥哥喬丹和弟弟基根。

晚飯時,瑞恩又提起了這件事。

「不,瑞恩,70塊錢太多了。」蘇珊不得不直接告訴他,「我們負擔不起。」

第二天,瑞恩悶悶不樂地放學回來,再一次向爸爸媽媽提起這件事。

「你們根本就不明白!」他帶著哭腔嚷起來,「人們沒有干凈的水喝,孩子們正在死去,他們需要這筆錢!」

「哦,天哪,那些天他快把我們折磨瘋了!」蘇珊痛苦地用手扶著額頭,誇張地對我說:「一有時間,他就向我們請求,好像不給他這70塊錢,他就沒辦法生活下去一樣。」

蘇珊和馬克不得不認真地討論這件事,然後,他們宣布了決定:「我們不能給你這些錢。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自己賺。」

蘇珊在冰箱上放了一個舊餅干盒,並為瑞恩畫了一個積分表,上面有35個格。餅干盒裡每增加兩塊錢,瑞恩就可以塗掉一格。蘇珊說:「瑞恩,記住,你只能靠做額外的家務活兒來賺這些錢,你現在每天做的這些可不算。」

「行啊!」瑞恩破泣為笑。

瑞恩得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為地毯吸塵。喬丹和基根都出去玩了,瑞恩幹了兩個多小時,蘇珊「驗收」後,往餅干盒裡放了兩塊錢。

「等幹完了,我的背都直不起來了,疼了好幾天!」瑞恩說,「我平常只做些鋪床遛狗的活兒,從來不知道這活兒這么累人。」

幾天後,全家人去看電影時,瑞恩一個人留在家裡擦了兩個小時窗子,賺到第二個兩塊錢。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瑞恩的這個夢想。爺爺雇了三個兄弟去撿松果;暴風雪過後,鄰居們請他去幫忙撿落下的樹枝;瑞恩考試得了個好成績,爸爸給了他獎勵;瑞恩從那時起不再買玩具……所有這些,都被瑞恩放進了那個舊餅干盒裡。

「說實話,我以為瑞恩很快就會厭煩了!」蘇珊說,「可他一直堅持下來,幹了4個月。」

「為什麼不直接把70塊錢給他呢?」我問。

「70塊錢對6歲的孩子來說,是筆很大的數目。如果他想要,就應付出努力,而不是簡單地把錢從爸爸手裡拿走,再交到老師那裡。」蘇珊回答。

4月的一天,蘇珊上班前,突然發現積分表已經差不多快滿了。「攢夠了錢,把它交給誰去非洲挖井呢?」她開始發愁。

學校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蘇珊向朋友布蘭達求助,後者在一個國際發展組織工作。布蘭達說:渥太華的一個小規模的非營利組織好像正在做這件事情,他們不僅募捐,還負責去非洲挖井的工作。這個組織的名字就叫「水罐」。

布蘭達給「水罐」打了電話:「70塊錢可能並不多,但這個孩子很辛苦地工作才賺了這些,我想,應該讓他當面把錢交給你們。」

4月下旬一天的早上,瑞恩鄭重地穿上西服,打好領帶,胸前抱著裝滿了一塊兩塊零錢的舊餅干盒,將他交給了「水罐」當時的負責人尼科爾。

「這還有5塊錢,」瑞恩小聲說,「也給你們,也許可以給挖井的人買一頓熱乎飯。」

「太謝謝你了,瑞恩!」尼科爾微笑地說:「你真是幫了大忙。」接著,她向瑞恩解釋了他們在非洲進行的「潔凈的水」項目。最後,她不好意思地說,70塊錢其實只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要花更多的錢,差不多得要2000塊。

「哦,好啊!」瑞恩根本不明白2000塊錢意味著什麼,他只是興奮地說:「那我再多幹些活兒賺錢吧!」

這天晚上,蘇珊和馬克陷入了沉默。「他已經走了這么遠了,」馬克說:「我們不能跟他說:孩子,你已經盡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變什麼。」

他們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他們期待瑞恩會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淡忘這件事。「我們很想幫他。」蘇珊嘆了口氣說:「可一個6歲的孩子怎麼靠幹家務賺那麼多錢呢!」

轉機出現了。

布蘭達被瑞恩的執著感動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她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發了電子郵件,告訴他們,有一個孩子,為了幫助非洲的孩子有水喝,正在進行著一項偉大的工作。

很快,一個當會計的表弟回信了:「我很感動。我想捐一些錢幫助瑞恩。」

其他人也紛紛回信告訴布蘭達:這是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應該登報發表。

布蘭達這樣做了。不久,瑞恩的故事出現在肯普特維爾《前進報》上,題目就叫《瑞恩的井》。1999年9月,《渥太華公民報》又刊登了同樣的報道。瑞恩的故事開始迅速傳遍加拿大,不斷有電視台要求采訪。

一周後,在希里傑克家的郵筒里出現了一封陌生的來信,信封上寫著:安大略,肯普特維爾,瑞恩的井。信封里有一張25元的支票,附有一張便條:「但願我可以做得更多。」

沒過多久,另外一張支票寄到了。這次的收信人是:肯普特維爾,聖十字學校,瑞恩的井。面額是20元。

安大略省東部的一群鑽井工看了電視台播出的瑞恩的節目,為「瑞恩的井」捐來2700元錢。

一些高中生靠賣瓶裝水,籌集了228加元,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給「水罐」。

捐款從加拿大各地以「瑞恩的井」的名義寄往「水罐」。

同時,加拿大國際發展組織(CIDA)表示:如果「瑞恩的井」獲得1分錢捐款,他們會另外捐兩分錢來支持他。

捐款迅速籌齊了。

9月底,加拿大援助救濟會(CPAR)駐烏干達辦事處工程師吉茲專程飛來加拿大,和瑞恩一起討論如何修建和維護水井。

吉茲一見到瑞恩,就緊緊地抱住了他:「我知道你捐了一口井給我們,謝謝你!」

吉茲帶來了一張單子,列著需要水井的地方。在烏干達,只有46%的人能夠喝到潔凈的水。這是個很長的名單,把瑞恩嚇住了。他問吉茲:能不能把井修在一個靠近學校的地方?吉茲仔細研究一番,告訴瑞恩,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在烏干達北部奧沃特附近,那裡有一所安格魯小學。

安格魯地區遭受過13年的叛亂,長年乾旱,艾滋病肆虐。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處池塘。村莊里,到處可以看到腆著充斥了腸道寄生蟲的大肚子的兒童,這里常年有1/4學生患有霍亂、傷寒和其他嚴重的水生寄生蟲疾病。3.1萬多居民,卻沒有一名醫生,1/5的孩子在5歲前就死掉了。

瑞恩認真地聽吉茲講述,一聲不吭。

吉茲向瑞恩解釋如何挖井:「人工鑿井是一個艱巨的工作,大概要20個人工作10天才能夠完成。我們很想有一台鑽井機,那樣可以很快挖好很多口井。」

一聲不吭地瑞恩突然說:「我來攢錢買鑽井機吧。」他的聲音很小,但很堅定:「我想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

這一天回到家裡,蘇珊對馬克說:「這下好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攢兩萬五千加元,去買個鑽井機了。」夫婦倆誰都沒有再說話。

「我們當時在想,也許我們是在把這孩子一步步推向失敗和絕望。」蘇珊對我說。

「為什麼不勸他放棄?」我問。

她頓了頓,接著說:「瑞恩已經做了很多。我們覺得,只要他願意堅持下去,我們就會支持他。」

「瑞恩讓我剛剛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這時,瑞恩已經二年級了。他的同學們都為他的夢想感到驕傲。班主任老師林恩請求「水罐」和CPAR幫他們班開展一個與安格魯小學聯誼的通信活動。

第一批通信於1999年1月從加拿大寄出,兩個月後,瑞恩和同學們收到了回信。瑞恩收到的那封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瑞恩,我的名字叫吉米·安卡那。我今年8歲。我喜歡足球。我們的房子是草做的。美洲怎麼樣?你的朋友,吉米·安卡那。

CPAR的工作人員還為吉米拍了一張照片隨信寄過來:一個瘦瘦的黑孩子,咧著嘴笑。

瑞恩太興奮了:他現在有了一個非洲筆友!好多天,他都在想著這位新朋友。「媽媽,有一天能夠見到他嗎?」他問。蘇珊摸摸他的頭:「也許吧,也許等你12歲時,我們能攢夠錢,讓你去一趟非洲。」

瑞恩開心極了,回信寫道;

親愛的吉米,住在草房子里一定很酷吧!我現在8歲。你每天喝的是我的井裡的水嗎?在學校,你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等到12歲,我就會去烏干達。我住的房子是磚砌的。請快回信。你的朋友,瑞恩。

瑞恩12歲要到烏干達的消息被吉米傳開了。安格魯小學的每個角落都在討論這件事。所有的孩子都寫信給自己的筆友:你知道瑞恩12歲要來烏干達嗎?你會和他一起來嗎?

那一年的新年,瑞恩的鄰居佩恩特夫婦送給瑞恩一件特殊的禮物———3人單程前往烏干達的飛機票,「讓瑞恩去看看他的朋友吉米和他的井。」佩恩特先生說。

「我們當時無法相信這件事。」蘇珊說,「他們真是太好了。他們愛瑞恩,希望他快樂。」

隨即,《渥太華公民報》刊發了一則為瑞恩徵集返回飛機里程(可獲免費機票)的消息,全國都行動起來了。

就在瑞恩的第一口井修好後不久,2000年7月27日。瑞恩和爸爸媽媽坐著卡車,一路顛簸來到了安格魯。

村莊漸漸出現在視野中,幾個孩子發現了,又跳又叫:瑞恩!瑞恩!

瑞恩吃驚地睜大眼睛:「媽媽,他們知道我的名字?!」

一同前往的吉茲笑著說:「孩子,這里方圓幾公里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字。」

車子開進村莊時,大家都驚呆了:5000多個孩子聚在路邊,排成兩列,熱烈地鼓著掌,向瑞恩呼叫著,揮著手。

瑞恩羞澀地走下車去,不好意思地向大家打著招呼。一個高高瘦瘦的黑孩子走上來,伸出手說:「你好,我是吉米。」

「你好,吉米。」瑞恩也回答。

他們倆有些尷尬在站在眾人的目光里,大家一聲不吭地看著這兩個孩子,笑著。

吉米和瑞恩一路被孩子們簇擁著,來到那口井旁。

「我們都愣住了。」蘇珊說。

井被鮮花包圍起來,水泥基座上刻著———瑞恩的井:由瑞恩·希里傑克為安格魯小學社區建造。

瑞恩像摸搓自己的寶貝,來來回回,仔仔細細地看。

村裡的一位老人站出來,高聲說:「看看我們周圍的孩子:他們全都是健康的。這要歸功於瑞恩和我們的加拿大朋友。對於我們來說,水,就是生命。」

人群吹呼起來。孩子們雀躍著,大人含著淚在笑。

安格魯小學校長牽著一頭小羊擠出人群,把這頭驚恐的小動物放在瑞恩身邊。瑞恩簡直瞪大了眼睛,捂住嘴巴,怕自己尖叫出聲來。

校長向瑞恩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這是安格魯社區送給你的禮物,以表示我們的感謝。」

瑞恩牽著小羊,羞澀地說:「我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喝到干凈的水的國家裡。烏干達沒有那麼多水。但我很激動,現在你們有水喝了!……我要告訴所有的加拿大人來幫助你們。我夢想著有一天,非洲的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這是個很大的夢想。但我知道,只要真心嚮往,並且努力奮斗,每個人就可以達成自己的夢想。」

鼓聲響起來,人群聚成圈,孩子們跳起了傳統的慶祝舞蹈。吉米拉著瑞恩的手加入了隊伍,每個人都在吹呼著,笑著,跳著。

「那是我最難忘的一天。」瑞恩說著,眼睛滿含生氣。

「瑞恩的井」在安格魯社區投入使用兩年多,附近的家庭陸續遷移進來,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入學率有了驚人的增長。孩子們不用再每天花幾個小時到很遠的地方去背水,他們都開始上學讀書;婦女們也不用整天為全家的吃水奔波,她們開始有時間種地,或者做些小買賣。到2002年春季,安格魯小學里已經有了1250名學生,還有了300名中學生。

清潔的水源對地區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糧食和肉類市場擴大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大量遷入,為企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工人。

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

瑞恩到學校去做宣傳,散發電子郵件,告訴人們去幫助別人;他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向更多的人講述他的夢想;全家都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來:哥哥負責演講時的音響,弟弟剛剛學會攝影,負責為瑞恩拍照片,爸爸負責召集基金會的董事會議,媽媽負責基金會的具體運作。

在CPAR和「水罐」的幫助下,「瑞恩的井」基金會至今已為非洲8個國家建造了30口井。

馬克寫信告訴我:「這些年我最難忘的,是看著瑞恩一點點長大,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夢想。他現在知道,除了非洲,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居民沒有水喝。我相信,他會繼續做那些他認為值得的事情。」

蘇珊說,她不會忘記踏上安格魯土地時,看到那麼多來感謝的人。瑞恩的夢想成為現實,並且真實地幫助了那麼多人。「作為現代社會的成年人,也許免不了變得悲觀和世俗。」她說「但瑞恩讓我剛剛了解,只要每個人都做出努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她一再強調:「這是我11歲的兒子給他42歲的母親上的最重要的一課。」

「你提醒了我們為什麼要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是為了消費和購買那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

「你長大了想干什麼呢?」我問瑞恩。

「我想要成為一名水利工程師,到非洲去幫人們找水。我要一直工作到像爸爸那樣老,退休後在一個湖邊靜靜地生活。」瑞恩平靜地回答。

「你從來沒想過,這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嗎?」我問瑞恩。

「沒有。」他爽快地答,「再說,只要能夠幫助別人,再困難的事我也願意去做。」

「我以為,瑞恩捐助了第一口井後就打算停止了。」蘇珊說,「但當我們在非洲看到,有那麼多地方需要水,就覺得,我們應該堅持下去。」

「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瑞恩突然厭倦了?」我問蘇珊。

「你會嗎?」蘇珊笑著問瑞恩,轉過來對我說:「但是,你不覺得他已經做得夠多了嗎?如果他選擇放棄,我們也不會勉強他。」

「5年來,你們從沒想過要放棄嗎?」

「當然有。」蘇珊接道:「我和馬克都是全職工作,而且我們本來就參加了很多志願工作。我在業余時間參與4個公益組織的工作,馬克為兩個學校籃球隊當教練,我們還有3個孩子要照顧。雖然有些朋友來幫助我們,但有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太累了。」

「如果基金會有幾個全職的工作人員就好了。」馬克在回復我的電子郵件中說:「但是,這只是個很小的基金會,所有的捐款都是給『瑞恩的井』的,我們沒有權利用這些錢支付任何有薪酬的工作。當然,最重要的是,那些世界各地支持我們的人給我們力量。」

蘇珊說:「很多郵件寫得非常感人,我給瑞恩讀,自己直掉眼淚。」

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個小女孩兒,聽了瑞恩的故事後,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寄來了17美元:我為瑞恩感動。我也想去幫助別人。我把自己的頭發賣掉了。但願這些有用。

一個叫珍妮絲的18歲女孩兒放棄了去聽後街男孩的演唱會。而她已為此攢了7年錢。

「但我突然發現,那多麼無聊啊!我准備把這些錢捐給那些缺水的人們。今天晚上洗碗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們太幸運了,以為所有的事都是想當然的。你使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

從事護理工作的斯蒂文說:「你重新為人們樹立了希望。它就像從山上扔下的小雪球,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雖然我已經捐助了3個非洲兒童,並且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送給慈善機構,但你讓我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謝謝你,瑞恩,你提醒了我們為什麼要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不是為了消費和購買那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而是要去愛和幫助他人。」

一位40歲的男子說:「我幾乎忘記了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我聽到太多的人對我說:別做夢了;你不能那麼做。現在我知道,那不是真的。謝謝你,瑞恩。」

「我是一個機車工程師。6年後我就要退休了,但我的身體還很好。」美國的理查德寫道:「我有技術證書,我的雙手還可以工作,我還會修鑽頭。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志願鑽井工人,或者搬運工,別忘了告訴我。」

一個署名為「普通美國人」的信寫道:「你向我證明了不應該對下一代人失去信心。享受和貪欲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猖獗。我每個月都會省下些錢和時間去幫助不幸的人。你的基金會是我這個月的捐助對象。並且,我會把你列入每年的捐助名單。只要你一直堅持下去,我就會一直支持你。」

「這些信給了我們力量。」蘇珊說。「大部分捐款只有很小的數目。孩子們出去撿廢品,大人們從自己的薪水裡拿出一點,是這些熱情在感染和支持著我們。」

瑞恩在一旁說:「一個美國小女孩兒只寄給我們5分錢;台北的一對姐妹寄給我2001美元。可我覺得,對那個小女孩兒來說,5分錢可能是她的全部,所以她們都幫了很大忙。」

最初,瑞恩執意要給每個捐助者回一封感謝信,哪怕對只捐5分錢的人。信寫好,由弟弟基根負責裝進信封,貼上郵票。

「我的手都寫酸了。」瑞恩抖著自己的雙手。捐款越來越多,蘇珊才決定把感謝信列印出來,由瑞恩填上捐助者的名字。

不久前,瑞恩接到了一位中國大學生的信:聽說你的故事後,我非常感動,希望能為你做些什麼。

蘇珊回信道:我們網站有英文、法文和日文版本,如果你願意,可以幫我們把首頁翻譯成中文。過了一段時間,蘇珊收到了回信。

「我激動極了。」她說:「本來我們只是想讓他幫忙翻譯首頁,可是他的郵件一頁又一頁,有幾十頁那麼長,」蘇珊瞪著眼睛比劃:「你相信嗎?他把所有網站內容都翻譯了!」

這位大學生是沈陽大學的楊松。他給我的回信寫道:瑞恩在6歲時,就為我們這個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一名21歲的大學生,我深感慚愧———我又為這個世界付出過什麼呢?我當時對自己說,我也應該為這個世界做點兒事兒了!」

「你覺得誰對你的幫助最大?」我問瑞恩。

他不好意思地在椅子上扭扭身子,紅著臉,調皮又認真:「媽媽———她又細心,又體貼。她那麼愛我。沒有她,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你看,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沒有不同」

2003年3月15日,《實話實說》錄制現場。

一位老奶奶站起來說:我聽了瑞恩的故事,覺得我的孫子特別懶,什麼也不幹,蘇珊有什麼辦法讓他干那麼多家務活啊?

鬨堂大笑。

蘇珊說:「我們全家都要分擔家務。瑞恩本來也做些鋪床遛狗洗碗的活,但是他做這些並不會拿到報酬。」

有觀眾問:這樣做是不是為了出名,或者為了對上大學有幫助?

「不,我一點兒也不想出名。」瑞恩忙爭辯。

蘇珊在旁邊解釋:「我還記得第一次電視采訪結束時,瑞恩對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接受采訪了。有那麼多攝影機對著我,那麼多燈照著我,這種感覺太不好了!」

「這么多媒體宣傳,你不擔心對瑞恩產生負面影響?」我問蘇珊。

「我當然擔心。」蘇珊說。她曾特地找瑞恩的老師林恩談了這件事,希望大家不要對瑞恩寄予過多的熱情和關注。

「不,你不用擔心。」林恩說。林恩告訴蘇珊一件事:班裡知道「瑞恩的井」夢想後決定要幫忙,他們在講桌上放了一隻貼著瑞恩照片的水罐,讓大家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零錢放進去。有一天,她發現瑞恩正趁著大家出去玩的時候,偷偷把自己的照片揭下來。

「我已經有足夠的錢捐一口自己的井了。」瑞恩解釋:「這些錢應該是全班捐助的。」

《實話實說》節目送給他們兩副中國面具。我告訴基根,他的那張面具是「張飛」,是個中國古代的大英雄時,瑞恩焦急地拿著他的「孫悟空」問我:「那我這個是什麼?也是英雄嗎?」

「這是一隻猴子,非常有魔力,能上天入地,力大無比。」

瑞恩高興地戴上,和弟弟在床上滾成一片。「你看,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沒有不同。」蘇珊說。

錄制過程中,中國觀眾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瑞恩參與這些活動,不會影響學習嗎?

「竟然問了那麼多遍!」一直陪同瑞恩和蘇珊的翻譯後來埋怨:「問得坐在我周圍的人都煩了,一個勁兒嘀咕:怎麼又是這個問題啊?」

蘇珊的回答很簡單:「我們會努力控制他的日程,不讓他過多地捲入社會活動。」

瑞恩只有在假期的時候才出席會議或者演講,但即使在路上,他也在做作業或者讀書。

「瑞恩原來只是個普通的學生。」蘇珊後來說。「後來他的成績反而上升了。我們從來不要求他在學習上有過多壓力,但他從這件事上感覺到,只要集中精力,每個人都可以把事情做得出色。」

在希里傑克家,只有一個角落屬於這個夢想。

那是孩子們小時候的兒童房,現在被放置了一張大大的辦公桌,牆上貼滿了瑞恩參加各種活動的照片。牆的一側,是一張世界地圖,每當有一份支持瑞恩的郵件或捐款到達時,他們就在地圖上做個記號,已經有65個國家被圈了起來;牆的另一側,是一張非洲地圖,上面標注了哪裡是缺水的地區,哪裡是已經修建了水井的地區。每天晚上,全家人聚到這個房間里,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蘇珊和馬克通常只選出一封信來讓瑞恩自己回復,更多的工作都由大人來承擔。

「除了這些,瑞恩還有很大的空間。」蘇珊說,「他需要學習,也需要玩兒,需要休息。他打籃球,游泳,玩曲棍球。我們努力安排好他的生活,夢想並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會影響學習嗎?」———這個被中國觀眾「問得最多的問題」勾起了我的興趣:一個6歲的中國孩子會不會也有像瑞恩一樣的夢想?如果他也有,中國的父母會怎樣對待這個夢想?中國的公眾會怎樣對待這樣的夢想?

在和楊松的通信中,我提出這些問題向他「求證」,還特別問他,孩童時期可曾有過自己的夢想。

楊松回信———

第一,他不會有哥哥弟弟,不會有人幫他撿松球,與他分享自己的玩具。

第二,如果父母是下崗職工,生活都成問題,還能談到給孩子錢去關心別人嗎?

第三,我想中國沒有幾個父母可以像蘇珊那樣支持瑞恩的夢想……父母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好好讀書,以後念個好大學……還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更不會同意孩子把業余時間用到學習以外的活動中去。

「可能很多中國的孩子也曾有和瑞恩類似的夢想,」他最後說:「但是,我想他們夢想實現的可能性要微小得多。」

他並未回答我,他小時候曾有過什麼夢想。

2榮譽貢獻編輯

瑞恩·希里傑克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2001年,在加拿大國際發展協會的幫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會。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總督克拉克森頒發的國家榮譽勛章,10,他作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這一切來自於他6歲時的一個小小的願望──為非洲兒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錢是靠他一個人做家務賺來的。然後親戚、朋友、鄰居也加入進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願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的成年人,幫助瑞恩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人們紛紛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會有七十多萬加元,已經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3課文大概編輯

本文敘述了加拿大的一個6歲的普通男孩瑞恩,受到一年級老師的鼓勵,決定給非洲人民打一口井的事,經過他和大家的努力,終於得到了打井的2000元和一個鑽井機,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會,為非洲國家打了30口水井。

4基金會編輯

2002年1月,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親切接見了瑞恩,他非常支持瑞恩,並當場捐給「瑞恩的井」基金會100加元。100加元只是象徵意義。」

2003 年初,「瑞恩的井」 基金會已經有75萬加元,瑞恩已經幫助非洲挖了70多口井了。
望採納,謝謝!

F. 一個小女孩扔了一個玻璃球卡住門 是什麼電影

《異能》是Infinity Features Entertainment、IconProctions、頂峰娛樂於2009年聯合出品的動作片,由保羅·麥奎根執導,達科塔·范寧、克里斯·埃文斯、卡米拉·貝勒等領銜主演。 電影劇情圍繞一個以奇特方式培養殺手的一個神秘組織展開。

G. 記得中央電視台播出過,好像是叫愛的教育吧,是國外的,不知道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知道的請告訴我,謝謝

作品簡介
《愛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譯為心)原名《一名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通過埃·德·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改編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並且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不僅如此,本書實際上還涉及到9-13歲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夏沔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的教育》不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別人的人.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埃·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因佩里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成為軍官,1866年積極參加了義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後,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義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 埃·亞米契斯早期曾周遊世界,寫下不少游記,如《西班牙》、《荷蘭》、《倫敦記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國游記》、《西西里的回憶》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間是亞米契斯創作的繁榮時期,他寫了許多有關社會題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關注社會問題,繼而投身政治,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891年加入社會黨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一個教師的小說》、《工人的教師》和《公共電車》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臟病猝死於博爾迪凱拉。 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00年榮獲義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編輯本段內容概要
《愛的教育》是一部偉大的愛的經典。作者把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都寫得感人至深,全書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讀者對話。
編輯本段名家點評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學習範本部分情節概括(帶號為重點情節)旁邊為另一個名字 十月: 1開學的第一天(無概括) 2 我們的老師 配巴尼先生叫我們默寫,他看見有一個臉上生著紅粒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發熱。一個學生乘著先生沒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寫完了先生教育我們要用功,要規矩。放學後,那個跳上椅子的學生請求饒恕,先生原諒了他。 2、災難(一個不幸事件) 一個叫洛佩諦的學生,上學時在街上看見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時,有一輛馬車向他駛來,於是洛佩諦大膽地跳了過去,把他拖救出來。不料自己的腳被車子軋傷了。大家都稱贊洛佩諦是個勇敢的孩子。 3、格拉勃利亞的孩子 有一個來自格拉勃利亞的義大利男孩來到班級里。老師告訴同學們不管在哪所學校,同學們都應該親如一家,不應該因為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就歧視他。因此,在級長德羅西的帶領下,同學們紛紛贈送禮物給那位新生並和諧相處。 4、寬宏大量的品德() 一天,班級里的三四個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貧窮有殘疾的同學克洛西。克洛西大怒,將墨水瓶向弗朗蒂擲去,卻打著了老師。卡羅納怕克洛西受罰便替他頂罪。但最後克洛西承認了錯誤,老師批評教育了那些欺負克洛西的同學。安利柯由此看出卡羅納的美好品德。 5、在閣樓上 母親帶安利柯去看望報紙上登載的窮婦人。在她住的閣樓里,安利柯發現原來她是殘臂窮困的克洛西的母親。閣樓里的物品簡陋,克洛西連讀書的燈也沒有但仍然刻苦讀書。母親由此教育安利柯要像克洛西一樣刻苦用功。 ★6、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賣給了戲法班子,飽受困苦。又輾轉法國、西班牙,後來逃出來,得到義大利領事館的幫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給了他一些銅幣,少年起初很高興,後來他聽到那些人辱罵他的祖國,他毫不猶豫地將錢砸還給他們,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十一月: 7、清掃煙囪的孩子 一個清掃煙囪 的孩子因為不小心弄丟了自己掙來的三十個銅幣,因害怕師傅打他而哭泣。幾個三年級女生知道後,號召大家募捐,結果許多人都掏出錢贈給孩子,沒帶錢的女孩便送給孩子一些鮮花。孩子高興地擦幹了眼淚。 8、萬靈節 萬靈節――一個祭祀所有死者的日子。在這一天,安利柯的母親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應該向所有的死者寄託哀思,特別是那些所有為少年兒童死去的人。 9、賣炭者與紳士 紳士的兒子諾比斯在與燒炭工的兒子倍梯爭執時,氣急敗壞的辱罵了倍梯的父親,紳士知道後,逼著兒子向燒炭工和他的兒子道歉,又要求老師將他們安排坐在一起,紳士與燒炭工親切握手,諾比斯和倍梯友好擁抱,老師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 10、我的同學可萊諦 我在散步時遇到可萊諦。他正忙著搬運木柴,還一邊復習功課。隨後,我跟著他到他家做客。可萊諦到家後還是忙個不停,做作業、賣木柴、為媽媽煮咖啡、照顧媽媽。當貨車來了,他又忙著搬木柴。我很羨慕可萊諦的幸福――既學習,又勞動,為父母擔憂。 11、納利的保護人 駝背的納利,身體小而弱,經常被人捉弄。但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常獨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負他,卡羅納把弗朗蒂打得狼狽不堪,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納利,卡羅納成了他的保護人。納利的母親很感激卡羅納,並將項鏈送給卡羅納。 12、班級第一名 德羅西總是得第一。他開朗活潑,待什麼人都和氣總是毫不在乎地把所有的東西送給別人,像個大方的紳士。同學們都喜歡他。我嫉妒他,但後來與他形影不離。當我看到他抄寫每月故事感動得哭了的時候,我由衷的敬佩他。 ★13、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1859年,倫巴第解放戰爭期間,一小隊義大利騎兵,在樹林中一家農舍門口,看見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少年。帶隊軍官問少年能否替他望望前面有沒有敵兵。少年不用報酬,很快爬上樹頂為軍官報告偵察到的敵情,敵人發現了他便開了槍,少年不顧危險,繼續偵察敵情,一顆子彈擊中了他,少年微笑著死去。人們敬佩他並以軍禮安葬了他。 14、窮人 安利柯的母親看到安利柯在一個抱著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的走過後,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應設身處地為窮人著想,並告訴他窮人受施捨後的祝福會給自己快樂和健康,告戒安利柯要關愛窮人。 十二月: 15、雪球 放學時一群孩子在街上扔雪球,不幸砸傷了一個老人的眼睛,小孩們立刻逃散了。在圍觀的人群中,卡羅納鼓勵卡羅菲認錯,但他因為害怕而不敢,人們從他慌亂的樣子中了解到真相,想打他。卡羅納阻止了他們。卡羅菲嚇得哭著向老人道歉,有人要他跪著認錯,老人原諒了他。 ★16、少年筆耕 (敘利奧替父抄簽條)(每月故事) 敘利奧家生活清苦,父親只好利用業余時間替人抄寫簽條。敘利奧想為父親分擔,等父親休息後起來替父親抄寫。由於睡眠不足,敘利奧白天經常打盹,父親因而誤解他,但敘利奧為了家庭咬牙堅持著。最後,父親知道真相,請求敘利奧原諒,也更愛敘利奧了。 17、意志 斯達爾迪十分勤奮,盡管大家說他木頭木腦,但他鍥而不舍耕耘,從一開始連算術一竅不通作文錯誤百出到算術會解作文會寫,甚至還得了獎。老師表揚他但他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依舊全神貫注,刻苦努力。他的父親因此十分高興。 一月: ★18、撒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庫斯脫扎戰役打響。我軍遇到敵軍的瘋狂反撲,只好躲進那所房屋裡。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駐扎在遠處草地的部隊。這位少年鼓手義無返顧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料,他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向目標一瘸一拐地快速前進。最後,他終於到達了目標,完成了任務,使這一戰役得到了勝利。而他,卻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價。 二月: 19、隆重的頒獎儀式 上午,督學來頒獎。德羅西仍是頭等獎。一番講話後督學將二等獎授予班上最勤奮的學生波列科西,波列科西非常感動。督學將他獲獎的情況告訴了他的父親,平時虐待孩子的父親深受觸動,忍不住緊緊抱住兒子。 ★20、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一個少年受母親囑咐到醫院照顧離家一年後剛回國就生病住院的爸爸。少年看到病重無法說話的父親非常傷心,盡管醫院里發生的凄慘景象讓他心驚,但他仍然精心照顧著父親。後來,他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原來他認錯了人。爸爸要少年和他一起回家,但少年堅持留下來照顧錯人的「父親」,直到他死去。 三月: ★ 21、血濺羅馬涅(每月故事) 在一個下雨的晚上,費魯喬剛從外面鬼混回來,而他的外婆由於癱瘓不得不在搖椅等他回來。當費魯喬被外婆用真情感動,想向外婆認錯時,突然,他家闖進了兩個歹徒,當其中一個歹徒被費魯喬的外婆認出後,歹徒就要用刀殘忍傷害她,費魯喬就用身體擋住刀,不幸遇難,但他最終得到外婆的諒解。 四月: ★ 22、公民英勇行為(義士的行為)(每月故事) 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少年皮諾特的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少年的故事,原來少年以頑強的意志和毫不動搖的決心勇救落水兒童。市長高度贊揚了少年,並親自將公民榮譽獎章掛在少年胸前。獲救男孩向少年致謝,人們也拍手向少年致敬。 五月:不同版本的愛的教育(10張) ★ 23、馬爾科萬里尋母記(每月故事) 為了擺脫貧困,兩年前馬爾科的母親遠到阿根廷當傭人。因為音信全無,少年馬爾科便堅持獨自到美洲去找母親。經二十七天艱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滿以為可以很快見到母親,卻被告知堂伯死了,無法知道母親的住址。幾經周折得知母親隨主人搬到科爾多瓦,當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車到科爾多瓦時,又被告知母親在圖庫曼,歷盡千辛萬苦到圖庫曼並找到母親時,母親因為思念親人而不肯動手術已經奄奄一息,馬爾科的到來給了母親精神支持,最終救活了母親。 六月: ★ 24、客船失事(災難)(每月故事) 幾年前,義大利少年馬里奧隨客船從英國出發,一個義大利水手領著一個小女孩朱列塔前來與他做伴。他們聊得很投機。客船不幸遇上暴風雨,開始下沉。最後一個救生船隻剩下一個位置,船長要與船同生死,女人們暈倒無法跳上救生船。片刻思索之後,少年將少女扔進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卻隨著船永遠沉了下去。
編輯本段主演
小學教師林學賢(王引)生病,女兒靜儀(林翠)去代課,受學生戲弄,回家抱怨。學生上門道歉,靜儀繼續任教,她本來不喜歡教書。而林學賢因教書讓妻子婉霞(王萊)不滿,離他而去。現又查出肺癌,命在旦夕。靜儀為學生補課,感化了毒打孩子的家長。林學賢生日,學生慶祝,婉霞也回來了,並且對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道歉。林學賢去世,靜儀繼承父親遺志,教書育人不倦。 幕後花絮 國語黑白時裝教育影片。電懋出品,本片根據義大利作家亞來契斯的《愛的教育》改編,夏丏尊翻譯,是鍾啟文第一部執導的作品。影片繼承了中國家庭倫理劇的情節布設傳統,拍得既感人,也有教育作用,更讓人看到了希望。在威尼斯影展中,本片獲得好評。鍾啟文是電懋創辦初期主政的總經理,當時最高領導陸運濤,製片主任宋淇。鍾啟文接受西式高深教育,傾慕好萊塢文化,又以傳統文化自豪。1962年,鍾啟文請辭,轉投麗的呼聲,陸運濤...經典版本
這本精裝版《愛的教育》,是王干卿教授,歷時十二年,經八次修訂,直接由義大利古文翻譯而成的權威完整版。本版本也是國內唯一榮獲義大利文化獎的中譯本。 該書的題目可以叫做「一個小學生一學年的故事」,是由義大利某市立小學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寫的。我說是以為四年級的小學生寫的並不意味著是直接出於他的手筆,依此而出版成書的。他日積月累地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上寫呀寫呀,寫他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所想。到了年底,他爸爸在他的本子上加了批註,但力圖保持原故事的主題思想和孩子的語言風格。四年以後,他已升入高中。這時候,他重溫自己的手稿,回憶起人和事更有了新鮮感,於是,又在手稿中加進了新的內容。親愛的孩子們,請你們今天讀一讀這部書,希望能喜歡它,並從中獲得教益。
〔編輯推薦〕
1929年,本書被評為「對當代美國文化影響最為重大的書籍之一」; 被法國《讀書》周刊評選為「有史以來人類最佳讀物」第三名。 1986年,本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歐洲系列叢書》。 1994年,本書被列入世界兒童文學的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青少年必讀書目》。 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定為中小學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書目之一。 到目前為止,本書已經被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銷量超過10,000,000冊 本書作者埃?德?阿米琪斯,曾經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 本書自1886年誕生後,10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也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相信通過閱讀此書,孩子位一定會受到人類全部美好品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作者簡介〕
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是義大利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他自幼酷愛學習,喜歡軍旅生活,青年時代就成了一名步兵軍官,著有《軍事生活》一書。他曾游歷過許多國家,發表過一系列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但阿米琪斯還是以描寫家庭生活、 學校生活最為見長,《朋友們》、《大家的馬車》等作品在義大利膾炙人口,《愛的教育》使他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全世界的小學生幾乎把《愛的教育》作為教科書來讀。
〔譯者簡介〕
王干卿,1964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義大利語部任譯審期間,獲義大利政府獎學金到義大利羅馬大學文學哲學系進修兩年,專攻義大利兒童文學,曾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世界兒童文學研討會和義大利兒童文學佳作座談會,並在會上作了「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和「義大利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發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借調到義大利工作。2000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義大利文化周」上,作了題為「略論二十世紀義大利兒童文學」的發言。 在數十年的翻譯生涯中,獨譯代表作有《木偶奇遇記》,《愛的教育》,《續愛的教育》,《淘氣包日記》,《露著襯衫角的小螞蟻》,《流浪兒》和《義大利童話選》等十二部,和其他人合譯作品十一部,曾榮獲「中國少年兒童文學作品譯作」頭等獎,因「了解義大利文化並在中國傳播義大利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功績」於1999年獲義大利政府文化獎。
《愛的教育》講述了小學生安利柯的故事,那麼小學畢業後的安利柯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安利柯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教育使安利科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安利科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凈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安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安利科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小學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H. 紅衣小女孩和牛頭人扔雪球電影

艾瑪沃特森的美女與野獸。

I.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由夏丐尊先生於1923年翻譯。小說以一個學齡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恩里克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該書自1886年該書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裡,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 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聖的愛無不溢流與紙上,動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 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
2 我們的老師 配巴尼先生叫我們默寫,他看見有一個臉上生著紅粒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發熱。一個學生乘著先生沒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寫完了先生教育我們要用功,要規矩。放學後,那個跳上椅子的學生請求饒恕,先生原諒了他。 2、災難(一個不幸事件) 一個叫洛佩諦的學生,上學時在街上看見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時,有一輛馬車向他駛來,於是洛佩諦大膽地跳了過去,把他拖救出來。不料自己的腳被車子軋傷了。大家都稱贊洛佩諦是個勇敢的孩子。 3、格拉勃利亞的孩子 有一個來自格拉勃利亞的義大利男孩來到班級里。老師告訴同學們不管在哪所學校,同學們都應該親如一家,不應該因為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就歧視他。因此,在級長德羅西的帶領下,同學們紛紛贈送禮物給那位新生並和諧相處。 4、寬宏大量的品德() 一天,班級里的三四個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貧窮有殘疾的同學克洛西。克洛西大怒,將墨水瓶向弗朗蒂擲去,卻打著了老師。卡羅納怕克洛西受罰便替他頂罪。但最後克洛西承認了錯誤,老師批評教育了那些欺負克洛西的同學。安利柯由此看出卡羅納的美好品德。 5、在閣樓上 母親帶安利柯去看望報紙上登載的窮婦人。在她住的閣樓里,安利柯發現原來她是殘臂窮困的克洛西的母親。閣樓里的物品簡陋,克洛西連讀書的燈也沒有但仍然刻苦讀書。母親由此教育安利柯要像克洛西一樣刻苦用功。 ★6、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每月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賣給了戲法班子,飽受困苦。又輾轉法國、西班牙,後來逃出來,得到義大利領事館的幫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給了他一些銅幣,少年起初很高興,後來他聽到那些人辱罵他的祖國,他毫不猶豫地將錢砸還給他們,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十一月: 7、清掃煙囪的孩子 一個清掃煙囪 的孩子因為不小心弄丟了自己掙來的三十個銅幣,因害怕師傅打他而哭泣。幾個三年級女生知道後,號召大家募捐,結果許多人都掏出錢贈給孩子,沒帶錢的女孩便送給孩子一些鮮花。孩子高興地擦幹了眼淚。 8、萬靈節 萬靈節――一個祭祀所有死者的日子。在這一天,安利柯的母親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應該向所有的死者寄託哀思,特別是那些所有為少年兒童死去的人。 9、賣炭者與紳士 紳士的兒子諾比斯在與燒炭工的兒子倍梯爭執時,氣急敗壞的辱罵了倍梯的父親,紳士知道後,逼著兒子向燒炭工和他的兒子道歉,又要求老師將他們安排坐在一起,紳士與燒炭工親切握手,諾比斯和倍梯友好擁抱,老師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 10、我的同學可萊諦 我在散步時遇到可萊諦。他正忙著搬運木柴,還一邊復習功課。隨後,我跟著他到他家做客。可萊諦到家後還是忙個不停,做作業、賣木柴、為媽媽煮咖啡、照顧媽媽。當貨車來了,他又忙著搬木柴。我很羨慕可萊諦的幸福――既學習,又勞動,為父母擔憂。 11、納利的保護人 駝背的納利,身體小而弱,經常被人捉弄。但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常獨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負他,卡羅納把弗朗蒂打得狼狽不堪,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納利,卡羅納成了他的保護人。納利的母親很感激卡羅納,並將項鏈送給卡羅納。 12、班級第一名 德羅西總是得第一。他開朗活潑,待什麼人都和氣總是毫不在乎地把所有的東西送給別人,像個大方的紳士。同學們都喜歡他。我嫉妒他,但後來與他形影不離。當我看到他抄寫每月故事感動得哭了的時候,我由衷的敬佩他。 ★13、倫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1859年,倫巴第解放戰爭期間,一小隊義大利騎兵,在樹林中一家農舍門口,看見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少年。帶隊軍官問少年能否替他望望前面有沒有敵兵。少年不用報酬,很快爬上樹頂為軍官報告偵察到的敵情,敵人發現了他便開了槍,少年不顧危險,繼續偵察敵情,一顆子彈擊中了他,少年微笑著死去。人們敬佩他並以軍禮安葬了他。 14、窮人 安利柯的母親看到安利柯在一個抱著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的走過後,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應設身處地為窮人著想,並告訴他窮人受施捨後的祝福會給自己快樂和健康,告戒安利柯要關愛窮人。 十二月: 15、雪球 放學時一群孩子在街上扔雪球,不幸砸傷了一個老人的眼睛,小孩們立刻逃散了。在圍觀的人群中,卡羅納鼓勵卡羅菲認錯,但他因為害怕而不敢,人們從他慌亂的樣子中了解到真相,想打他。卡羅納阻止了他們。卡羅菲嚇得哭著向老人道歉,有人要他跪著認錯,老人原諒了他。 ★16、少年筆耕 (敘利奧替父抄簽條)(每月故事) 敘利奧家生活清苦,父親只好利用業余時間替人抄寫簽條。敘利奧想為父親分擔,等父親休息後起來替父親抄寫。由於睡眠不足,敘利奧白天經常打盹,父親因而誤解他,但敘利奧為了家庭咬牙堅持著。最後,父親知道真相,請求敘利奧原諒,也更愛敘利奧了。 17、意志 斯達爾迪十分勤奮,盡管大家說他木頭木腦,但他鍥而不舍耕耘,從一開始連算術一竅不通作文錯誤百出到算術會解作文會寫,甚至還得了獎。老師表揚他但他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依舊全神貫注,刻苦努力。他的父親因此十分高興。 一月: ★18、撒丁島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庫斯脫扎戰役打響。我軍遇到敵軍的瘋狂反撲,只好躲進那所房屋裡。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駐扎在遠處草地的部隊。這位少年鼓手義無返顧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料,他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向目標一瘸一拐地快速前進。最後,他終於到達了目標,完成了任務,使這一戰役得到了勝利。而他,卻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價。 二月: 19、隆重的頒獎儀式 上午,督學來頒獎。德羅西仍是頭等獎。一番講話後督學將二等獎授予班上最勤奮的學生波列科西,波列科西非常感動。督學將他獲獎的情況告訴了他的父親,平時虐待孩子的父親深受觸動,忍不住緊緊抱住兒子。 ★20、爸爸的看護人(每月故事) 一個少年受母親囑咐到醫院照顧離家一年後剛回國就生病住院的爸爸。少年看到病重無法說話的父親非常傷心,盡管醫院里發生的凄慘景象讓他心驚,但他仍然精心照顧著父親。後來,他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原來他認錯了人。爸爸要少年和他一起回家,但少年堅持留下來照顧錯人的「父親」,直到他死去。 三月: ★ 21、血濺羅馬涅(每月故事) 在一個下雨的晚上,費魯喬剛從外面鬼混回來,而他的外婆由於癱瘓不得不在搖椅等他回來。當費魯喬被外婆用真情感動,想向外婆認錯時,突然,他家闖進了兩個歹徒,當其中一個歹徒被費魯喬的外婆認出後,歹徒就要用刀殘忍傷害她,費魯喬就用身體擋住刀,不幸遇難,但他最終得到外婆的諒解。 四月: ★ 22、公民英勇行為(義士的行為)(每月故事) 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少年皮諾特的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少年的故事,原來少年以頑強的意志和毫不動搖的決心勇救落水兒童。市長高度贊揚了少年,並親自將公民榮譽獎章掛在少年胸前。獲救男孩向少年致謝,人們也拍手向少年致敬。 五月:不同版本的愛的教育(10張) ★ 23、馬爾科萬里尋母記(每月故事) 為了擺脫貧困,兩年前馬爾科的母親遠到阿根廷當傭人。因為音信全無,少年馬爾科便堅持獨自到美洲去找母親。經二十七天艱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滿以為可以很快見到母親,卻被告知堂伯死了,無法知道母親的住址。幾經周折得知母親隨主人搬到科爾多瓦,當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車到科爾多瓦時,又被告知母親在圖庫曼,歷盡千辛萬苦到圖庫曼並找到母親時,母親因為思念親人而不肯動手術已經奄奄一息,馬爾科的到來給了母親精神支持,最終救活了母親。 六月: ★ 24、客船失事(災難)(每月故事) 幾年前,義大利少年馬里奧隨客船從英國出發,一個義大利水手領著一個小女孩朱列塔前來與他做伴。他們聊得很投機。客船不幸遇上暴風雨,開始下沉。最後一個救生船隻剩下一個位置,船長要與船同生死,女人們暈倒無法跳上救生船。片刻思索之後,少年將少女扔進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卻隨著船永遠沉了下去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