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分:有人可以客觀評論中國、韓國、日本、泰國及美國電影嗎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就大了啊
我談些個人的想法吧,不一定對,反正有些感悟,說說也是跟自己聊天了
首先,我們先總括的談談亞洲電影和好萊塢電影
毋庸置疑,好萊塢是目前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電影藝術發揮最完美的環境
無論是從商業性還是藝術性,好萊塢都有著最高的高度
尤其在製作和表演藝術的角度,必須承認亞洲電影與之存在明顯的差距
其中,最大最大的差別,除了市場的開放化和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外
很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的民族情緒和亞洲的民族情緒
美國就像是一群拓荒者、淘金者、征服者的姿態建立了全新的國度
這使得,他們整個國家保持著新鮮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
而亞洲,在數百年的歷史中一直都受到壓迫和侵略,
有濃厚的民族悲情色彩,尤其是日本和韓國
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扮演侵略者的角色,但是,
因為這個民族是生活在脆弱的小小的地質板塊上,加上二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使得日本也有著濃厚的悲情民族氣氛
說這些,是因為,你可以從電影中看到很深的民族影子
好萊塢的片子大量的是喜劇結尾,看完能夠感覺到一切都變好了
亞洲電影大量的是悲劇結尾,一開是的美好會在最後完全崩潰
最終兩種電影都感動人了,前者先是製造矛盾,然後化解矛盾
最後大圓滿結局,後者先是美好、幸福的假象,隨電影的發展
開始打破美好,繼而最後達到崩潰。
從商業價值的角度講,我認為好萊塢和香港是排在最前面的
從藝術價值的角度講,我認為好萊塢和內地是排在最前面的
中國電影確實有很多藝術性很高的作品,
但是,大部分作品有著很深的社會主義痕跡
很多情況下,最具藝術價值的影片正是反映尖銳矛盾的
然而,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的影片就會被斃,
甚至被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樣的政策限制了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中國香港的電影完全在商業氛圍中長大,但是,藝術根基不扎實
尤其是文化根基不扎實,導致過商業化,達到一定高度後
就容易失去方向,在經濟環境的影響下,變成了爛片的海洋
日本電影,日本通過愛情故事和連續劇製作
找到了自己的一條路,基於民族特點,基於情緒取向,
很自然的,日本電影為了力求感動觀眾,用了很多悲情手段
幾十年來,都是用「慘」字來博取眼淚和共鳴
雖然很成功,但是,看多了讓人更加壓抑,更加憂郁!
以至於使得整個國度的電影氣氛都是悲情的
韓國電影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掀起了一個高潮,他們通過學習日本和香港的
成功經驗,大量的復制商業電影和言情悲劇題材
在電影和電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在學習之後,幾乎沒有形成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在總結、提煉的過程中,他們還是一味的用抄襲的東西不斷復制
把一個主題拍爛拍死
到頭來,使得韓國電影變得荒誕和哀怨,
喜劇必是滑稽,愛情必得白血病
泰國電影了解和觀賞的都甚少,不敢多做評論
不過,亞洲周邊國家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非常大
或多或少都有些香港的影子
個人覺得,談這個問題恰恰應該屏蔽過度崇洋媚外的心態
才能夠談的客觀。我個人喜歡中國80-90年代的電影
如果能放開話題限制和創作空間
導演們別裝含蓄,拍些有深度的,有情趣的
輕松愉快的片子,中國電影會更好
㈡ 急急急 在線等 世界各大國電影產業產值 並於中國比較
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
㈢ 美國電影業發展基本態勢
每況愈下。
㈣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一、特效不同:
1、中國的特效水平並不差,然而由於演員的片酬占據了大頭,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國的特效看起來什麼的出戲。
2、國外的電影資金有著合理的安排,特效一點也含糊,看起來就相當順暢。
二、劇本不同:
1、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
2、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而且,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
2、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㈤ 中國和美國電影的比較
我認為應該是從兩國文化背景方面來講。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拍出來的電影會有許多異同點。中國的保守,美國的開放…
㈥ 美國電影政策有哪些
反壟斷法的出台。
㈦ 面對當前政治經濟形勢。應如何處理好中日、中美、中法關系
大國關系在冷戰後進行了深刻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經濟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正與日俱增,而經濟關系成為各國關系中的核心,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對外關系對外行為最主要的動因。而在不久前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今天,大國關系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需要我們的政治家們運用她們的睿智,處理好與個全球各主要大國的關系,切實維護好我國的國家利益。
對於中日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後,日本國內一片嘩然,紛紛指責美國的越頂外交,並迅速採取行動最終在美國之前與中國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系。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中日關系也在風雨飄搖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當前的中日有著畸形發展的趨勢,政冷經熱是歷屆兩國政府所亟待解決的難題。近些年來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建立和加深戰略互惠關系已成為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國內的經濟建設早已與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休戚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對於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同樣中國製造早已遍布全球,日本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國,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已成為歷史的必然。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意識形態以及國家利益的差異最重要的是日本國內對待歷史的態度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中日關系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障礙。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歷屆政府一直奉行實用主義外交,而在國際經濟國內化國內經濟國際化的今天這項國策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總之拋開意識形態的分歧,擱置爭議,建立互信將是發展中日友好關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力爭實現的目標。
中美,中法 明天再寫,先玩游戲^_^
㈧ 比較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
1我覺得你應該先把幾部比較有名或者比較能反映中國、美國的文化特色的影片做一下比較,因為這比較有說服力.
2中國電影較於美國電影技術不是那麼先進,在剪輯,特技,拍攝手法,挖掘素材方面應該多向美國電影學習.如<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等等(但在拍攝手法上你最好分析一下<暗黑掃描>
3這一問題不太好答,你應從槍戰片方面分析,因為這類影片或多或少的體現了一些個人英雄主義,還有就是倫理片方面,這一類電影的犯罪,強奸,暴力鏡頭很多你可舉一些典型進行分析.如<荒島餘生>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至於倫理片嘛就不說了.
最後祝你好運能寫出一篇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