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國外電影音效文獻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外電影音效文獻

發布時間: 2022-06-01 20:42:15

⑴ 外國電影音樂欣賞心得

推薦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贖》,看完了隨便寫一點,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實在不想自己寫,那就參考下面這篇吧,萬能的老師啊,老衲有罪!

未看這部片子之前,聽朋友說,這片子是《越獄》的電影版。
剛看完,感觸頗深。我想,如果說《越獄》是對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贖》更多的便是對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認為的這部片子與《越獄》的關系,只是因為兩者都是以越獄為主題罷。只是,作為兩個多小時時長的電影,註定它給人咀嚼的蘊味要深刻得多.
《越獄》是上學期看的連續劇,印象中,那時候對社會這個無形的監獄感觸很大。有形的監獄與無形的監獄,到底哪個才能讓人找到安全的歸宿?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片子里,彷彿已找到了答案。
當在監獄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獲假釋時,面對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歡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變化得直快,或許,監獄才能給人一種安全?對於監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日子久了,你開始依賴它們。」博斯最終選擇了解脫,當看到他上吊時畫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給生的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思考與無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覺了」——這是他離別前最後一句的感恩。或許,就像瑞德說的——「他應該死在這里(監獄)」。
影史上真正的無冕之王!如果一個人一生只看一部電影的話,那就應該看《肖申克的救贖》。
人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其實,電影更能改變人的命運,特別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贖》公認是史上最能改變一個人的電影,沒有誰能否認這一點。
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許多無奈和困難,甚至是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無法自控的現實,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讓芸芸眾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一些真切的舉動,給我們力量和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又名《刺激1995》,雖然它在奧斯卡敗給了當時另外一部偉大的影片《阿甘正傳》,但我依然認為它是最有現實意義的電影,最能告訴我們如何活的快樂生活的勇氣。它告訴我們,面臨災難,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堅強才是最大的救贖。
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是殺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兇手,盡管這些是強加在他身上的冤獄,但他卻無力改變這一切。他也從此開始了他漫漫的監獄生涯。故事一開始就將他定位在一個被飛來橫禍強加於身的人,在監獄裡面,安迪要面對變態的性騷擾,更要面對監獄長和獄警的殘暴,他始終保持著低調,他彷彿很無力的承擔著這一切。漸漸的他利用他銀行家的特長幫監獄其他人做帳,以至於最後幫監獄長以及其他監獄的管理人員做帳,逃稅,只道他最後成功越獄,獲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節彷彿有些老套,但卻表現如此有張力,情節安排緊湊,以至於倒最後當他成功越獄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他每天用一個小鋤頭挖一點土,然後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裡面,散步放風的時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會被發現。安迪要忍受怎樣的煎熬,他也知道這樣做太慢,他縝密的思維和強大的意志讓我為他嘆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會不會因為太過於心切而導致失敗呢?
除了這些,在獲取圖書館經費問題上,讓我看到了安迪的執著和樂觀。他為了監獄的圖書館,一次次的給州長寫信,他不知道寫了多少封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這份執著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電影對於生活習慣和人的惰性給予了深刻的批判,當老人離開監獄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會做,最後他終於上吊自殺了。是的,是社會造成了他的悲劇,但是他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電影一次次的用一個普通人的執著和堅強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希望,只要堅強,我們就會得到很多,盡管我們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對災難,面對不公,堅強是最好的註解,勇氣是最好的救贖。安迪最後把監獄長的錢騙光,監獄長的賬本也被送到了檢察官手裡,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審判。
生活存在於細節中,當最後安迪准備好一切的時候,我當時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帶上監獄長的皮鞋,最後只倒他出現在銀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裝革履才能讓他如此輕松的提走如此大額的現金而不被懷疑,安迪永遠是安迪,冷靜,執著,信心,樂觀,只有他才能戰勝生活,獲得新生,我們何嘗又不是呢?
每次當我沮喪無奈的時候,我都會看這部電影,每次看我總能從那裡獲取勇氣,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面對安迪承受的那麼多災難,我沒有理由放棄勇氣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贖,就有希望。這部電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節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內心世界,也告訴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才是最大的救贖。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安迪,引用尼採的那句話說:那些不能將我置於死地的東西,只會讓我變得更加有力量!

⑵ 電影音效

用Premiere截取預告片中的音效,然後將其作為mp3格式存檔(沒有Premiere的可以用其他剪輯軟體,還要把預告片先下下來)

⑶ 美國電影預告片中的音效

你是要自己製作這種音效嗎?
adobe audition,audicity,蘋果電腦里的garge band,都可以自己製作混音,你只要調整bass 高低,就有呢種震動的感覺。網上也有視屏參考。

⑷ 求科幻電影中常用的屏幕點擊音效文件。

電影里的很難提取到純凈的

⑸ 關於音效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在網路上搜搜 電腦的音響的參數再選擇自己適合的音效種類

⑹ 關於電影中背景音樂的國內外發展

關於電影中背景音樂的國內外發展
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寫
,你可以去找別人幫你寫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寫的不錯,完成文章,滿意再付款的.
(QQ)加為好友就行
:一








⑺ 請簡述聲音對電影的影響,數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默片時代(1895-1929年)的34年中,電影的鏡頭語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穩定的鏡頭語言體系。
但是聲音在電影中出現了,在有聲片初期,人們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聲的語言上,剪輯的節奏被打亂的一塌糊塗,默片時代的鏡頭語言體系被擱置一邊。
聲音的出現打破了默片時代的平衡。在有聲片初期的幾年裡,幾乎是語言主宰了畫面。由於聲音在電影中不加節制地亂用,電影「真實性」的美學原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紀錄片的發展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隱藏在電影聲音洶涌攻勢背後的強大力量是什麼?以吉加•維爾托夫為代表的一批紀錄片作者開始對電影中的聲音做出試驗和探討。讓對白、旁白和音樂擺脫傳統戲劇模式的束縛,沿著紀錄片電影「真實性」的原則進行發展。
如何運用電影中的聲音成為了有聲片初期紀錄電影人探討的焦點問題。究竟聲音的出現為紀錄片帶來了些什麼樣的影響?以下是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紀錄片、吉加•維爾托夫、弗拉哈迪、格里爾遜
「具有文獻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基礎的影片稱為紀錄電影。」
「1926年一月約翰•格里爾遜在一篇發表於紐約《太陽》的評論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納》(1926)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詞。」 ①
紀錄片就這樣被定義下來。
紀錄片是以真實事件或真實情境為表現對象,在此基礎上加以選擇和組接以表達作者思想的一種影片類型。 >
實際上,紀錄片是隨著電影的誕生而誕生的。從1895年12月28日,盧米艾爾兄弟拍攝的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的上映就代表著紀錄電影的誕生。盧米艾爾兄弟的兩位攝影師所拍攝的影片確立了世界紀錄電影未來發展的兩大趨勢:蒙太奇電影和匯編電影。
由於首次放映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盧米艾爾兄弟開始將他們的事業面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拍攝影片素材,再到世界各地巡迴放映。電影事業在短短的幾年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鏡頭有時並不能讓觀眾理解影片的內容,於是講解員出現了,他們站在銀幕旁對影片的內容進行介紹,這就是日本人所稱的「辯士」,而這種講解也就是旁白的雛形。「辯士」的出現並非偶然,它體現了觀眾對電影中的有聲語言渴望的呼聲。五年以後,每本拷貝的長度發展到了五至十分鍾,由於放映時間的增長,故事片的產量大幅度增加,「辯士」逐漸被影片中的字幕所取代。
在技術人員不斷探索和研發有聲電影的同時,無聲片時代的紀錄電影人們卻努力地使紀錄片的電影語言趨於完美。這種語言體系並不僅僅作用於鏡頭與鏡頭之間,也使解說字幕成為影片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它起著說明畫面,抒發導演情感,調節影片節奏甚至確定影片風格的重要作用。此時出現了一批像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一樣的無聲片時代紀錄片的巔峰之作。在這些部影片中字幕、鏡頭和影片內容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字幕已不僅僅只是一種解說體的文字,它成為了影片整體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
1927年10月6日,華納公司拍攝並上映的一部音樂故事片《爵士歌手》標志著有聲電影的誕生。美國人將對白和旁白帶入了電影。敏感的批評家和一部分電影導演對電影的這位新成員產生了不安的抵觸情緒:只有當視覺首當其沖的占據其領銜位置時,電影才成其為電影。聲音的出現必然牽引觀眾將注意力轉向電影這位新的成員。他們的這種疑慮並非沒有根據,《爵士歌手》不僅挽救了瀕臨滅亡的華納公司,並且使全美所有片廠在兩年內全部轉向拍攝有聲片。任何變革都會對產生腹面影響,有聲片的出現也不例外,有聲片初期美國的電影市場一片混亂:劇作為突出聲音的表現而編出冗長的對白、默片明星因為發聲障礙而被淘汰、剪輯的節奏被對白和音樂打亂得一塌糊塗……雖然如此,電影依舊步入了它的有聲片時代。
有聲片幫助美國電影走出困境,但百老匯的戲劇業也因此乘虛而入,利用有聲片中的語言和音樂將戲劇的美學觀念侵入電影。百分百對白片和百分百音樂片大量湧入影院,這些都造成了電影在美學上的倒退。有些紀錄片導演也開始利用「語言」這種噱頭謀取利潤,於是產生了一批如「黑暗的非洲大陸的最早的有聲電影《剛果利拉》」這樣的紀錄片。電影「真實性」的美學原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紀錄片的發展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大部分的紀錄電影人沒有逃避聲音的出現,而是直面它,探討電影聲音出現為什麼會對電影美學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一部分紀錄電影人開始認識到,戲劇是隱藏在語言背後的強大力量,是它主宰著電影聲音逐漸奴役電影。由於對白和旁白具有接近於文字的敘事能力,戲劇舞台上的情節可以輕易地搬上銀幕,於是電影就變成了傳播戲劇的一種工具。
一部分人意識到:電影聲音具有區別於戲劇台詞和小說文字而獨有的特性,它是必須與鏡頭結合的。只有結合了電影的其它元素它才可以名副其實地稱為電影中的聲音。
電影的照相本性決定了電影是對真實的揭示,由此可見紀錄片是最接近電影本體的一種電影類型。紀錄電影人開始在紀錄片中對聲音做出種種嘗試,希望讓電影聲音擺脫戲劇語言的束縛,推動發展和完善電影美學,使之真正成為電影大家族中的一員。
無聲片早期的紀錄片:
早在盧米艾爾兄弟時代電影就體現了它在聲音方面的需求與渴望:「辯士」的出現、影片放映時鋼琴的伴奏,雖然都只是當時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噱頭,但它們卻從側面告訴了我們沒有聲音的電影是不完整的。電影需要聲音,電影觀眾也需要聲音。
早期紀錄片時代的多數作品都給我們揭示了紀錄片在許多方面潛在的作用。正如艾里克•巴爾諾所說的一樣:「《工廠大門》即後來稱之為產業電影,《與會者的到來》是報道記者,《金邊的象隊》作者宛如導游員,《扯下西班牙旗》的作者則成了戰地宣傳員,《鷹舞和手杖舞》可算是民族風情片……」②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這些紀錄片發展的可能性都是需要聲音的,它們需要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需要聲音對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做出解釋和說明。
無聲片末期的紀錄片:
紀錄片作者並沒有因為「無聲」而停止探索,導演們利用字幕對影片進行解釋說明。 "
20世紀20年代,無聲紀錄片到達了它的巔峰時期,電影作者對字幕的使用技巧也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字幕已不在只是僅僅用於解釋影片的內容,它成為了電影的一個元素,它不僅可以詮釋影片的畫面,還可以調節影片的節奏,甚至起到結構影片的作用。
《北方的納努克》(以下簡稱《納努克》)是無聲電影史乃至整個紀錄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影片。從影片導演弗拉哈迪對字幕的使用可以讓我們了解字幕在無聲紀錄片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措辭巧妙,用字簡潔」埃里克•巴爾諾是這樣評價《納努克》中的字幕的。《納努克》中除了幾個配合全景鏡頭而交代全貌的字幕其它字幕極少用於解釋影片內容,這部影片中的字幕大多都起著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作用。
「且慢,還有一件事」這種以第三人稱形式出現的字幕既沒有體現影片內容也不是對影片的解釋說明,它是作為影片中「造冰屋」一場中內容的一個轉折而出現的。這個字幕將此場戲一分為二,讓觀眾不至於因前半場的平鋪直敘而感到乏味,用字幕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利用觀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一同參與到納努克家族的探險中去。而「要做一名像父親那樣優秀的獵手」這段字幕則是作為造冰屋和小納努克練習射箭兩個場景之間的轉場而出現的,它的作用是讓兩個場景之間有平緩的過度而不至於跟不上影片內容的發展。這種類似作用的字幕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由此可見,字幕已不知不覺在無聲片末期的紀錄片中超出了字幕出現初期對鏡頭進行解釋說明的作用。字幕可以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而調動氣氛、可以轉場、可以成為兩個無法銜接的鏡頭之間的過渡……它已不僅僅是解說詞的代替品。
聲音在紀錄片中的出現:
在馬丁•約翰遜夫婦著手拍攝《剛果利拉》時,正值無聲片向有聲片過渡時期,他們使用了一小段有聲的畫面和解說,使這部影片成為了「黑暗的非洲大陸的最早的有聲電影」。
「……在森林的空曠地上,他們雇了四十名搬運工。一個人報了自己的名字,奧薩•約翰遜夫人誤聽成『咖啡壺』,於是就把他名字寫成『咖啡壺』。約翰遜的解說詞講的是『有趣的的小野蠻人』,『世界上最幸福的小野蠻人』。他想出的滑稽場面是讓俾格米人吸雪茄,看他咳嗽;或是讓他們吹氣球,觀察爆炸時的反應;讓猴子喝啤酒,注視酒後情況等。在鱷魚張嘴的那個鏡頭里,約翰遜的解說詞說:『咦,這是扔舊刮臉刀片最合適的地方。』」③
馬丁•約翰遜夫婦不知羞恥的屈尊和取笑標明著他們對待土著人的態度。
影片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
這部影片雖名為紀行片,但它完全違背了紀錄片「真實性」的原則,為了增強影片的戲劇性馬丁•約翰遜夫婦隨意地篡改非洲土著的生活。聲音成了約翰遜夫婦商業運作的噱頭。探其根本,戲劇意識已伴隨聲音侵襲著紀錄電影人的思想,他們利用對白使紀錄片展開故事情節,製造滑稽幽默,為了讓對白和旁白具有戲劇效果,拍攝的鏡頭內容可以不忠實於真實只需配合「情節發展」而變,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讓紀錄片也淪為了戲劇的奴隸。紀錄電影家兼探險家的處境每況愈下。
聲音的出現造成了紀錄片創作的混亂。
對聲音的探索:
並非所有的紀錄片導演都對聲音的這場襲擊逆來順受。如何使電影聲音擺脫戲劇的奴役而使它真正為電影所用成為了有聲片初期執著的紀錄電影人探討的焦點問題。 q
在當時的紀錄電影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丹尼斯•阿爾卡謝維奇•考夫曼,後來以吉加•維爾托夫的名字為人所知。
「他在1916-1917年間設立了個人的『音響實驗室』,在那裡製成了由音響蒙太奇組成的音響詩。這也是他日後進行活動的基礎之一。……1920-1921年間,維爾托夫以神秘的『三人會議』的名字發表至電影藝術家的宣言:『……習慣這個可怕的毒物,它使電影的軀體麻木不仁。我們要求能對這個瀕臨死亡的有機體進行試驗,並尋找解毒劑。』……他的解毒劑就是利用攝影機記錄社會主義現實。」④ -
維爾托夫在從事紀錄片工作之前在「音響實驗室」里的探索成為了指導他日後工作的基礎。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是維爾托夫1926年的作品,這部影片在國內獲得極大成功,在國外也深受歡迎。它有別於早期的紀錄片,字幕大多是說明下一個或一組鏡頭,而在《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中,一段段簡短的字幕連續使用呼語的手法,「這部影片介紹了在蘇聯各地拍攝的異常生動、多樣的材料,講給人民的時斷時續的解說則把它們融合在一起。……『鄉村的同志』……『凍土帶的同志』……『海洋上的同志』……『烏茲別克的同志』……每組只用一個或幾個鏡頭並不使人感到冗長難耐。影片的祝願言辭與畫面中的男女老少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種咒語風格的解說與其它幾組鏡頭融合在一起繼續發展下去。例如向發生的各種變化致意,分別讓人們看到一兩個畫面,再用廣闊的地區和多樣的內容充實起來……」⑤
影片中的字幕與日後的會話體解說頗為相似。
《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這部影片中,維爾托夫對字幕的使用比弗拉哈迪又進了一步,字幕與畫面相互結構,形式頗似中國古代「復踏」的修辭手法。字幕雖然重復著畫面的內容,但一組組短句結合在一起,顯現出了強大的呼籲力量。試想如果將影片中的字幕全部換成有聲的語言,聲音與畫面就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配合關系,它形成了聲畫的蒙太奇,那麼這種「呼語」的作用會顯得更加的強而有力,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將使整部影片產生詩意。由此看出,維爾托夫在默片時代就已經具備了電影聲音的思維。
弗拉哈迪的影片《納努克》和維爾托夫的影片《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中對字幕的處理給了我們了不少啟發。紀錄片中的聲音如同字幕一樣,並不能僅僅圖解畫面,它雖然受到鏡頭內容的制約,但電影聲音應該拓展有別於畫面的另一維空間。用電影聲音解釋畫面只是電影聲音存在於電影中的一個極小的和最基本的用途。 :-
究竟紀錄電影的聲音該向什麼方向發展,維爾托夫向對畫面做出實驗一樣也對紀錄片的聲音做著各種各樣的實驗。
詩歌和音樂是與電影最接近的兩種藝術形式,它們之間一定有不少的共同點。
也許由於維爾托夫年輕時就被俄國未來派詩歌的魅力所征服的緣故,他的試驗大多數都是在解構影片。在詩歌中最忌諱平淡乏味圖解式的語言,有時詩歌中的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單獨地去理解是並沒有意義的,它必須結合整首詩的形式和內容才能產生意義。如同對詩歌的追求一樣,他對有聲片初期時那種對聲音圖解式的運用深惡痛絕。在他的思想中聲音和畫面同樣都是「瀕臨死亡的有機體」,需要對它們試驗並尋找解毒劑。
維爾托夫認為:「電影眼睛是以紀實的手段,為肉眼釋解可見的世界和不可見的世界。」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