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現代著名電影導演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現代著名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 2023-02-06 14:16:35

A. 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

十大:安德烈·阿爾謝耶維奇·塔爾科夫斯基(1932-1986)是俄羅斯電影導演、作家和電影理論家。他被廣泛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Satyajit Ray(1921-1992)是印度電影製片人,編劇,音樂作曲家,平面藝術家,詞作者和作家,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人之一。雷出生在加爾各答的一個孟加拉家庭,這個家庭在藝術和文學領域很出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2007)是義大利電影導演、編劇、編輯、畫家和短篇小說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現代性及其不滿的三部曲」——《奇遇》、《諾丁山》和《月食》,以及英語電影《爆炸》和《乘客》。

卡爾·特奧多爾·德雷爾(1889-1968),丹麥電影導演。他被許多影評人和電影人視為電影界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最著名的電影包括《聖女貞德的激情》、《吸血鬼》、《憤怒的日子》、《奧德特》和《格特魯德》。

B.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有很多,以下具體舉例部分,除這些以外蘇聯還有很多大師級的導演和作品。
1.
愛森斯坦:蘇聯電影導演,最早的蒙太奇理論,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
2.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理論家,為蒙太奇理論做出貢獻,著名的「庫里肖夫效應」
3.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電影導演,代表作《伊凡的童年》
4.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前蘇聯導演、編劇,代表作《雁南飛》
5.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俄國的斯皮爾伯格,代表作《西伯利亞理發師》

C.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D. 誰有導演:謝爾蓋·波德羅夫 的詳細資料及他的電影作品

謝爾蓋•波德羅夫(Сергей Бодрóв),生於1948年6月28日,俄國著名的電影拍攝者,作家,製片人,導演。

謝爾蓋•波德羅夫生於哈巴羅夫斯克(即伯力,蘇聯城市)前蘇聯,他有個兒子叫Sergei Bodrov Jr,在2002年9月20日的北高加索山的雪崩中不行遇難身亡。謝爾蓋•波德羅夫與一名叫卡羅琳Carolyn Cavallaro的美國電影顧問結婚,他現在居住與美國洛杉磯的公寓中,他在亞利桑那州擁有一所大牧場。

作品:
法國男人 Frantsuz (1988)
自由是天堂Freedom Is Paradise (1989)
危險男女 Somebody to Love (1994)
高加索俘虜Prisoners of the Caucasus Mountains (1996) 最佳畫面與導演,最佳外語片
東方/西方 East-West (1999)
黑道小狂花 Syostry (2001)
速飲 The Quickie 2001
熊之吻 Bear's Kiss(2002)
斯佐的愛 Shiza(2004)
游牧部落The Nomad (2004)
酒醉的海員Drunken Sailor (2007)
蒙古王Mongol (2007) 最佳畫面與導演,最佳外語片
當地舞者 Baksy (2008)

E. 俄羅斯著名導演有哪些

亞歷山大·斯特里任諾夫 (Александр Стриженов)

著名的俄羅斯電視劇《了解愛》第一部 的導演

馬克西姆·佩熱姆斯基(Максим Пежемский)

著名的俄羅斯電視劇《了解愛》第二部 的導演

網路:http://ke..com/view/2825344.htm

伊戈里·宰采夫 (Игорь Зайцев)

2009最新俄羅斯喜劇片《非常假期》的導演 這個片子俄羅斯超火

網路:http://ke..com/view/2824299.htm

F. 蝴蝶之吻 怎麼沒看到藍燕 他是演什麼角色的

《蝴蝶之吻》中藍燕飾演的是:Li(莉/LAN YAN)
角色介紹:
Li,原名為:LAN YAN,偷渡到俄羅斯的中國女孩,從小孤兒。
演員介紹:
藍燕,1986年/1990年3月9日,出生於上海市,華語影視女演員、流行樂歌手、模特。
2005年,藍燕因出演關錦鵬執導的愛情片《長恨歌》而正式出道演藝圈。
2006年,藍燕憑借主演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全俄語愛情片《蝴蝶之吻》而獲得俄羅斯年度本土電影票房冠軍女主角稱號,並入圍俄羅斯電影節年度新人獎,從而也受到了歐美業界的關注;同年,藍燕簽約香港成龍英皇影業並移居香港。
2009年,藍燕憑借主演江蘇衛視收視第一的民國劇《鑽石豪門》而被更多的觀眾所熟知。
2010年,藍燕主演了《天地姻緣七仙女》等高收視率劇集。

G. 導演米哈爾科夫簡介

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莫斯科,他是名門之後,曾祖父是19世紀俄羅斯的畫壇巨匠瓦西里·蘇里科夫,外祖父是20世紀初俄羅斯的著名畫家尤特·岡察洛夫斯基,父親是一個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母親是作家兼翻譯家。他的哥哥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也是一位電影導演,所以,出身於這樣一個對俄羅斯文化深具影響力的家族,米哈爾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試圖恢復舊俄羅斯時代高貴和理想主義濃厚的氣氛。

米哈爾科夫是學表演的,18歲考上了莫斯科一家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畢業以後又進入了莫斯科國立電影大學導演系學習,在1972年臨近畢業的時候拍攝了影片《戰後平靜的一天》。而這個時候,作為演員,他那張讓蘇聯人喜歡的面孔已經在銀幕上出現10年之久了。他在哥哥岡察洛夫斯基的電影《貴族之家》、《西伯利亞》,梁贊諾夫導演的影片《兩個人的車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獲得了成功。

1974年,29歲的米哈爾科夫第一次執導了影片《家裡有個陌生人》,這部影片以1920年俄國內戰為背景,是一部節奏強烈的具有娛樂元素的電影。

1977年,32歲的他根據契科夫的作品改編了電影《沒有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這部影片使他獲得廣泛注意的影片,它獲得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貝殼獎,顯現了他的卓越的導演才能。

後來他在蘇聯影壇上的發展十分的順利,到目前為止,他參加製作和主演的影片已經有20多部。在影片《沒有完成的機械鋼琴曲》中,他描繪了俄羅斯沙皇帝國時代的上流社會的面貌,在俄國革命爆發前夕,這些舊制度的得益者和守護者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狀態,米哈爾科夫用諷刺與幽默的鏡頭,把契科夫的諷刺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他的電影《黑眼睛》諷刺了舊俄國時代十分保守的官場文化,《奧勃洛莫夫》是改編自文學名著的影片,同樣是對俄國舊文化的批判。而在電影《走近伊甸園》中,他用詩一般的鏡頭,描繪了俄羅斯少數民族在高加索地區牧民的生活,大自然在他的鏡頭中完全是活的,而淳樸的民風令人嚮往。

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烈日灼身》,這部影片獲得了1994年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後來又獲得了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得知,米哈爾科夫是反對斯大林專制主義的。影片主演也是米哈爾科夫。這部影片講述了斯大林時代蘇聯沉痛的歷史在個人生活中造成的悲劇。一個蘇聯軍官在戰爭結束以後回到風景如畫的家鄉農庄休息,但是妻子過去的追求者、現在的克格勃特務也來到了農庄,直到把軍官作為肅反的對象抓走並且槍殺。影片中美麗的俄羅斯大地和俄羅斯民族的悲劇性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米哈爾科夫的如詩如畫的電影鏡頭和影片人物的悲劇性結局同樣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此外,他還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安娜:6-18歲》,這部紀錄片他一共拍攝了12年,紀錄了自己的女兒安娜的成長歷程,同時又以這12年蘇聯社會政治變化和解體為背景,把一個人的成長和環境聯系了起來,是一部特別的作品。

他的最新的作品是電影《西伯利亞的理發匠》,這是一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史詩性的影片,講述了舊俄時代一個波瀾壯闊的跨國愛情故事。1885年,一個前往莫斯科的美國寡婦認識了俄羅斯軍校學生安德烈·托爾斯泰,於是他們相戀了,但是他們最終沒有結合,安德烈·托爾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當這個美國女人已經養大了一個他們的兒子,並且費勁周折前去西伯利亞找尋托爾斯泰想告訴他這個消息的時候,她最終和他擦肩而過。在這部電影中,米哈爾科夫用鏡頭再次深情地描繪了如詩如畫的俄羅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見的,顯示了作為俄羅斯當代大導演的米哈爾科夫的全部的美學理想和追求。

米哈爾科夫是一個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他認為俄羅斯應該恢復舊俄羅斯的高貴的歷史文化傳統,近年他在俄羅斯政壇上也很活躍,他的理想是用溫和的改革和制憲的方式找回俄羅斯昔日的光榮。

H.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導演因新冠逝世,你怎樣評價他拍的影片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導演是弗拉基米爾·緬紹夫,他是俄羅斯著名導演、演員,他拍的影片有:《兩只貪婪的熊》、《玩笑》、《愛情與鴿子》、《神仙也羨慕》、《冰美人》等等。



I.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