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劉德華替身八年,獲得了最佳男演員,娶了華仔前女友,他是誰
說到劉德華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一生演過無數經典影視作品的他更是拿獎無數。劉德華1961年出生於香港,集中國知名演員、歌手、詞作人、製片人、電影人於一身,是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藝人。劉德華具備的堅毅、認真、永不言敗等正能量品質,堪稱娛樂圈藝人的典範。
隨著名氣漸漸有了,杜奕衡的機會就越來越多,在多部作品中有很出色的表演,人們再提起杜奕衡,也很少會直言是劉德華的替身,不過有一件事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上天的安排。
喻可欣是劉德華唯一公開過的女友,但是喻可欣最後卻跟杜奕衡結婚,兩人幾次亮相看得出來很恩愛,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兒。如今的杜奕衡生活很低調,也沒有參加什麼真人秀節目,就是認真的拍戲,演技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相信有一天,人們再看到他,想起的不再是劉德華,而是出色的演員。
『貳』 孔祥曦的介紹
孔祥曦,孔子第75代孫,1988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主席、創始人,中國電影家協會國際傳播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2006年,孔祥曦進入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學院高中就讀;2011年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畢業,並於在校期間(2009年)創辦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2012年創立英國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以及英中合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hina Image London.ltd)並任主席、總裁等職務;2014年被聘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國際傳播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是海歸華人青年中的傑出代表。
『叄』 丁岱勇的兒子丁寧在琅琊榜里演的是誰
丁岱勇兒子丁寧,今年29歲了,並沒有參演琅琊榜。
丁寧曾在《生存之民工》中客串過「栓子」一角。丁寧曾在北京體育大學網球專業就讀,後來留學加拿大畢業於溫哥華電影學院,現在是溫哥華一家傳媒公司的導演,今年還擔任了第三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的執行主席,他自導自演的《一瞬間》成為電影節開幕式影片。
『肆』 溫哥華華語電影節是野雞電影獎嗎
不是。溫哥華華語電影節是經加拿大BC省政府注冊,正式成立的非營利性海外華語電影節,該電影節於2012年成立,由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組委會主辦,是中國本土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華語電影節之一,它的含金量比較高,並不是所謂的野雞獎。
『伍』 六小齡童什麼時候去世的
截至2021年8月,還健在。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1959年4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中國內地戲曲、影視男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代表作品有西遊記、阿Q正傳、猴娃、連城訣、吳承恩與西遊記等。
演藝經歷:
1981年,六小齡童參演的首部電影《阿Q正傳》上映。
1986年,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播出,他因該劇被大眾熟知,並獲得第六屆中國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3月,他出演的劇情電影《過年》上映。
1993年秋,在電視連續劇《猴娃》中飾演其父六齡童,六小齡童憑借該劇獲得中國第十二屆「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
2000年,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續集》播出,憑借該劇獲得中央電視台頒發的全國十佳優秀演員獎。
2003年,在古裝武俠劇《連城訣》中飾演花鐵干,這是他首次飾演反派角色。
2007年6月,在古裝劇《吳承恩與西遊記》中同時飾演吳承恩和孫悟空兩個角色。
2009年,參演歷史題材劇《北平戰與和》。
2015,參演古裝神話劇《石敢當之雄峙天東》。
『陸』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2年,是北美五大電影節之一。
『柒』 六小齡童和楊潔是怎麼回事
當時楊潔非常不認可六小齡童,由於西遊記播出之後,4個人出名,但沒有拿到很高的片酬,所以被孤立了。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
1959年4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中國內地戲曲、影視男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1981年,六小齡童參演的首部電影《阿Q正傳》上映。
1986年,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播出,他因該劇被大眾熟知,並獲得第六屆中國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3月,他出演的劇情電影《過年》上映。
1993年秋,在電視連續劇《猴娃》中飾演其父六齡童,六小齡童憑借該劇獲得中國第十二屆「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
2000年,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續集》播出,憑借該劇獲得中央電視台頒發的全國十佳優秀演員獎。
2003年,在古裝武俠劇《連城訣》中飾演花鐵干,這是他首次飾演反派角色。
2007年6月,在古裝劇《吳承恩與西遊記》中同時飾演吳承恩和孫悟空兩個角色。
2009年,參演歷史題材劇《北平戰與和》。
2015,參演古裝神話劇《石敢當之雄峙天東》。
2017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同年,他在紀錄片《一帶一路·重走玄奘路》中飾演玄奘大師,並出任紀錄片總製片人、總導演,該片獲得了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同年,他獲得國劇盛典終生成就獎;
2019年,在韓延執導的魔幻電影《西遊記真假美猴王》中以動作捕捉表演的形式再次飾演孫悟空,並擔任該片藝術總監。
人物評價
六小齡童性格開朗、活躍善談。他對待藝術認真、為人謙虛,待人誠懇。他致力於傳播傳統猴戲藝術;他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將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六小齡童先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華人藝術家,他撐起了幾代人的記憶,不僅是為藝術家的演技而奔涌,更多的是為人生的美好而飄灑。
『捌』 63歲的丁勇岱,戲紅人不紅,與妻子相愛36年,35歲兒子至今未婚
「丁勇岱是最干凈的演員。」這是金星對丁勇岱的評價,誰都知道金星有一張不饒人的嘴,但她能給予丁勇岱這么高的評價,就證明丁勇岱足夠優秀、足夠干凈。
丁勇岱主演的劇很少,身為「綠葉」的他,卻創下了無數經典,他是《阿壩一家人》中的「楊遠德」、他是《末路》中的「白寶山」、他是《琅琊榜》中的「梁帝」、他是《人世間》中的「周志剛」......
從1981年出道,到現在41年的時間,丁勇岱一直都在用心塑造、雕刻好每一個角色,這也是他為何能金鷹獎、飛天獎、白玉蘭獎的主要原因。
雖然創下了不少經典角色,也拿了幾個獎項,但是丁勇岱卻沒能登上頂流明星,畢竟他不再年輕,也不是年輕人所喜歡的小鮮肉。
無論年輕人喜歡與否,丁勇岱都是一些人心目中實至名歸的老戲骨,事業平平無奇的他,在感情上十分專一,與妻子相愛36年,沒有傳出任何緋聞。
也許事業小有成就,婚姻圓滿幸福,這就是丁勇岱最想要的生活。
丁勇岱生於1958年,父親是一名工程師,經常會出差,他的記憶里只有從事教師工作的母親陪著他。
他出生於山東,但他小時候是在內蒙古長大的,這是因為他父親工作的緣故,一家人不得已搬離家鄉定居到了包頭。
丁勇岱雖然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是他生性活潑,特別喜歡踢足球,他打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運動員,但現實與夢想有時是相背離的。
在一次足球比賽中,丁勇岱的腿部不小心受傷了,醫生不建議他再踢足球了,他為此難過了好久,還是母親細心開導他,才漸漸從悲傷中走了出來。
他的母親很喜歡看電影,久而久之,小丁勇岱也愛上了文藝,為了看《流浪者》,他專門花了5毛錢買了票,看完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對他的感受頗深。
丁勇岱為了學習男主,大冬天不顧寒冷,特意到結冰的湖面,萬一有人掉進去了?他就能完成自己當英雄的夢想了。
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還沒能等別人落水,他自己先掉進去了,幸虧有路人將他救了起來,如此一來,他的英雄夢也被自己澆滅了。
上中學的時候,丁勇岱因為覺得有趣,便參加了學校的文藝隊,在隊里偶爾會跳新疆舞,偶爾會敲打樂器,在這樣歡快的氛圍中,他心中燃起了文藝夢。
幸運的是,丁勇岱成功進入了內蒙古歌劇團,跟著專業的人學習,站在專業的舞台上,丁勇岱內心別提有多激動了。
在他16歲的時候,父母都下鄉了,父母走之前,給他找了一份苦工,那就是篩沙子,雖然自己賺了錢,但是其中的辛苦與辛酸,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到。
尤其是母親,很是心疼丁勇岱,他們吃的十分簡單,家裡好點的東西,都留給兒子丁勇岱吃,一家三口日子過的很是艱辛。
這樣的日子,丁勇岱過了3年,19歲那年,他跟著父親到了南方學習瓦工,但丁勇岱卻陷入了沉思,四處奔波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嗎?
他在工地里的日子,很是迷茫,陷入了懷疑,如果他想打破眼前的現狀,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讀書,深造自己。
於是,他向父母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母親十分支持,但是他的父親卻不支持他走上演員這條路,認為他不是那塊料,再加上他想走文藝之路,家裡沒人能幫得了他,未來只能自己承擔。
父親想的是,只要他子承父業,他的資源與人脈,未來都是他的,安安穩穩賺錢娶妻生子,難道不好嗎?
可丁勇岱像著了魔一樣,偏要考內蒙古藝術學院,丁勇岱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那一年他埋頭苦學,為的就是向父親證明自己,這一次他不想為了旁人而活,只想為自己而活。
一年他足夠努力,也順利地考上了內蒙古藝術學院,父親見他心意已決,也只好轉變自己的想法,開始支持兒子。
畢竟兒子在 社會 上吃了不少虧,再次回到學校,想必他會珍惜念書的日子,發憤圖強的。
考上大學的丁勇岱,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為了早日接到戲,大早上舍友還在宿舍睡覺,他就開始練習自己的基礎功,他堅信鐵杵磨成針。
因為他起步已經比別人晚了,絕對不能在大學浪費時間了。勤能補拙,經過一年的努力,丁勇岱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接戲了,《錫尼喇嘛》是他的首部電視劇。
雖然開始接戲了,但是丁勇岱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常常都是吃不飽,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丁勇岱就想出了「鬼點子」。
那就是結交了幾個好友,做起了「中間商」,他們扮演的是買賣鋼材的,因為演技到位,哄騙買家請他們吃燒雞,光吃還不行,還打包了不少。
為了改善生活,也是不擇手段,雖然品嘗到了 美食 ,但丁勇岱後來再也不敢幹這樣的事情,老老實實在學校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1983年,25歲的丁勇岱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內蒙古話劇團,他的個子高挑,基礎功也很扎實,很快就成了團里的骨幹。
《高山下的花環》、《拳王》、《天地人》等話劇中,他都是主角,這一呆就呆了十年。
在舞台上大放光彩的他,終於被一位導演看上了,也就是王文傑導演,雖然那時的丁勇岱35歲了,但王文傑覺得他是個好苗子,未來可期。
王文傑邀請他出演了《天路》,還讓他擔任了男主角「 駱黑子 」,丁勇岱將「 駱黑子」演得活靈活現,他還獲得了飛天獎、第二年,他憑借《軍嫂》,也獲得了飛天獎。
經過幾年的磨練,丁勇岱又是出演《白山黑水》、又是出演《泰山挑夫》、又是出演《末路》,在影視界也開始變得小有名氣。
尤其是他的那部《末路》,他扮演的是殺人犯「白寶山」,他的演技過於逼真,讓無數人誤以為他就是「白寶山」本人,也成了無數人的童年噩夢。
當時導演這部劇的是陳國軍,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為了還原事件的真實性,不僅在挑選演員上下了功夫,還斥資6000萬,可謂是大手筆。
丁勇岱自然、逼真的演技,讓觀眾看得牙癢癢,殊不知在背後丁勇岱下了多少功夫,才能有如此成績。
這些年,丁勇岱一直都在默默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對於表演他十分熱愛,每年就一兩部戲,盡管如此,他依舊在堅持當初那份初心,從未變過。
接的戲雖然少,但每一個角色,他都用心琢磨,只為向觀眾塑造一個又一個角色,這是他身為一個演員,應該做的,他才是當之無愧的老戲骨。
丁勇岱一直都處於「戲紅人不紅」的狀態,事業平平無奇的他,卻收獲了一份難得可貴的婚姻。
妻子理解並且支持他從事演員這份職業,她為他打理好家務,照顧好兒子,他只需要好好拍戲,一直以來,他都感謝妻子這些年的付出,所以他從來都沒有辜負她。
丁勇岱對妻子趙雪華是一見鍾情,並且她是他的初戀,能攜手走過36年,還沒有傳出任何緋聞,丁勇岱不僅是一位好演員,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
1985年,趙雪華到內蒙古看望父母,她在北京從事的是老師,兩人在劇團中擦肩而過,丁勇岱注意到了這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子,對她產生了情愫。
後來,丁勇岱就開始打聽女孩的消息,極為巧合的是,趙雪華父母與他的母親是同事,兩家父母都很看好孩子們,便為兩個孩子牽線搭橋。
在雙方父母的介紹之下,再加上丁勇岱的主動出擊,兩人很快就確定了戀愛關系,談了一段時間,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丁勇岱說過,他沒有向妻子求婚,也沒有辦什麼婚禮。他內心覺得很虧欠妻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辜負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愛她,而不是走形式。
結婚的第二年,趙雪華就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叫做丁寧,一家三口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當時,趙雪華沒有辭去北京的工作,生下兒子後就回到北京開始工作了,兩人就開始了異地戀,至於丁寧就交給了公婆照顧。
異地戀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丁寧五年級的時候,丁勇帶著兒子到北京定居,一家三口再次重聚,丁勇岱專寵了趙雪華36年的時間,丁寧也在他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了。
如今的丁寧都有35歲了,丁寧也走上了 娛樂 圈這條路,不過他沒有和父親一樣當個演員,而是成為了一名導演。
丁寧畢業於溫哥華電影學院,主攻導演專業,他之前自導自演過一個16分鍾的微電影,也就是《一瞬間》,用在了 第三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開幕式。
現在的丁寧在溫哥華擔任導演,他還在磨練自己,對事業有上進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丁勇岱還是希望兒子能早日成家,身邊能有個知心人,做父母的才會放心。
但他不能左右兒子的想法,只好順其自然,因為感情這事急不來。
63歲的丁勇岱,還活躍在一線,前半年關於他的戲就有三部:《人世間》、《對決》、《數風流人物》,在劇中也許他只是一個配角,但絲毫不影響他釋放自己的光彩。
名利不過是身外之物,低調且努力地為觀眾塑造更多角色,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玖』 溫哥華電影節含金量
90%。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含金量是指某一事物內在的質量,溫哥華電影節於2012年成立,由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組委會主辦,溫哥華電影節的含金量為90%,是中國本土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華語電影節之一。
『拾』 電影節的世界電影節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Sundance Film Festival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類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Festival De Cannes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2009年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 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Kinema Junpō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據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
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Tori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
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Annual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itival):
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拉丁電影節(International Latino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New Yo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Chicago Asian American Showcase):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釜山電影節(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亞太電影節(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
曼谷國際電影節(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迪拜電影節(Du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