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關於歐美樂隊的電影
《搖滾年代》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於發行的一部歌舞片。影片由亞當·山克曼執導,湯姆·克魯斯、朱莉安·浩夫、瑪麗·布萊姬和亞歷克·鮑德溫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2年6月15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2006年在百老匯公演的同名音樂劇,講述了一位萬眾矚目並且無比自戀的超級明星和一名為了實現演藝夢想,從家鄉小鎮遠赴好萊塢打拚的年輕女孩的一見鍾情的故事。
中文名:搖滾年代
外文名:Rock of Ages
其它譯名:搖滾歲月、搖滾時代
發行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製片地區:美國
拍攝日期:2011年5月
導演:亞當·山克曼
編劇:克里斯·德·阿里恩佐
類型:劇情、喜劇、歌舞
主演:湯姆·克魯斯,瑪麗·布萊姬
片長:123分鍾
上映時間:2012年6月15日
② 推薦一些搖滾,樂隊題材的電影
《後革命時代》國產,2005年,記錄中國地下搖滾人的真實生活;
《搖滾吉他夢》美劇,2008年,虛構的美國女白領學琴的故事;
《最後的日子》美國,2005年,根據涅盤主唱柯本生前最後的一段經歷改編;
《迷牆》英國,1982年,平克·佛洛依德樂隊自編自演,
《工廠女孩》,2006年,美國,設計概論老師給推薦的,我還沒看過~
披頭士好像也演過電影,想看~
③ 國外比較著名的樂隊有哪些
mono
受到CoolJazz、60年代的流行音樂和經典電影原聲配樂影響,Trip-Hop風格的2人組合Mono由歌手SiobhanDeMare和製作人MartinVirgo於1996年在倫敦成立。在這之前MartinVirgo曾經是NelleeHooper's製作室的成員之一,曾經製作過MassiveAttack的「UnfinishedSympathy」和其它一些如BJork的Debut。Virgo和DeMare在1996年中期,製作了《LifeInMoon》的唱片,並且在年底簽約Mercury公司。在這之後,他們出版了他們的首張專輯《FormicaBlues》,隨後Mono又參與了一部美國電影《GreatExpectations》原聲配樂的製作工作,並獲得好評。在英國發行6個月後,《FormicaBlues》在美國1998年2月10日發行。
這種類型的著名樂團,當然就是Mogwai,不過在情緒方面,Explosions in the Sky比較多元化,歌的長度也不像Mogwai那麼長。 靜謐悠遠的鋪陳,配器音色的轉折,將張力堆棧到臨界;情緒一下就被牽動,隨著音樂起伏,時而氣如游絲、時而充滿能量。來自美國德州的Explosions In The Sky和來自英倫諸島的同類型團體相較,少了一點陰蘊內沉的氣息,多了如沙漠般荒涼的地景刻畫。2001年,推出第一張專輯,馬上獲得媒體網路樂評的喜愛,成為近來最令人期待的後搖滾之音!
④ 一部關於歐美樂隊的電影
重新開始?
⑤ 關於樂團電影國外
10.《紫雨》(《Purple Rain》)
當然,這部電影擁有一個俗套的充滿了戲劇性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來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窮小子如何成長為一個搖滾明星的故事。當然這傢伙不可避免的擁有破裂的家庭、和父親激烈的關系、旁人的誤解、愛人的離別、內心的矛盾,但最後,他面臨著眾多的壓力最終依然堅持了自己的夢想,然後如願以償的獲得了成功。不知道是不是每個成功的明星背後都會有一個的故事,所以電影賽然俗套,但竟然是搖滾明星王子(也是影片的主演)的自傳性作品,好吧,讓我們相信他的生活真是如此。
上榜理由:它是第一部將MTV風格融入大銀幕的電影,並且它捕捉到了80年代音樂精髓。
9.《赫德韋格的憤怒樂隊》(《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第一流的CULT電影,以一部外百老匯戲劇為基礎改編而來。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漢賽爾的東德人,每天聽著收音機里的美國搖滾樂夢想著成為一個搖滾歌手,有一天他認識了一個美國大兵盧瑟,但是他需要跟他結婚才能將他弄到美國。無奈之下,漢賽爾只能做了變性手術,但手術做得非常糟糕,漢塞爾的陽具因而被割去大半,只剩下1英寸,這便是「ANGRY INCH」(憤怒的1英寸)的由來。漢賽爾改名赫德韋格來到了美國,但她並沒有實現夢想,盧瑟離她而去,她打起精神召集一些韓國軍人的妻子,成立The Angry Inch搖滾樂隊,但之後夢想在一次背叛了他……
上榜理由:它有一種華麗的朋克風格,包括其中的音樂。
8.《大門》(《The doors》)
搖滾電影的榜單怎麼能缺了《大門》這部電影呢?奧利弗·斯通這部好像嗑了葯拍出來的、混亂的、關於最後一位搖滾詩人——吉姆·莫瑞森的傳記電影。當然,電影在奧利弗·斯通這個瘋子手上使得整部電影更加的關注於莫瑞森,他充滿自毀性的尋求「智慧之地」的行為甚於對於他音樂成就的分析。大門樂隊的主唱吉姆·莫瑞森,可以說是60年代最富有激情和爭議性的人物,他傳奇的一生最後終結於27歲,因為酒精和葯品的過量導致的死亡中。雖然電影有很多傳統音樂傳記片的影子,如講述他們樂隊從開始到壯大再到解散的過程,但電影有力地捕捉到了一個有自毀傾向的搖滾明星,如神般狂暴的人生。
電影上榜理由:只有瘋子才能拍瘋子,電影呈現出一種催眠般的氛圍。
7.《湯米》(《Tommy》)
這部1975年的搖滾歌劇最大的貢獻就是,它網路了一大批那時代的搖滾和電影界的明星,包括「誰人」樂隊(The Who)、埃爾頓·約翰、傑克·尼科爾森、安·馬格麗特(她因此片而被提名為最佳女演員)、蒂納·特納和埃里克·克萊普頓。這部CULT電影根據彼得·湯森的原著歌劇改編,講述的是無助的湯米(羅傑·戴德里,The who的主唱)在小時候因窺見母親(安·瑪格麗特飾)與情夫通姦而變成盲啞白痴,直到他打敗了彈子球天才(埃爾頓·約翰)成為了一個名人。而他的名聲如此巨大,他竟然發現他有了宗教般的號召力,但是當他的追隨者企圖商業化他時,他憤怒的回擊了他們。
上榜理由:由The who操刀的音樂實在是太經典了,《Tommy》這張專輯也成為搖滾史上最終名的搖滾歌劇專輯之一。
6.《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搖滾明星的八卦,或者說丑聞,也是搖滾電影鍾愛的題材。比如本片,導演為我們呈現了在性手槍(Sex Pistols)狂野的吉他手席德和他的骨肉皮(指專門和搖滾明星睡覺的人)女友南希之間的粗糙的、充滿激情的、貌似命中註定的關系。雖然電影也為我們展示了性手槍樂隊——這個英國聲名狼藉的朋克樂隊——他們整體的狀態,但是,電影的焦點還是集中在這兩個人之間扭曲的愛情關繫上,最終他們被葯品腐蝕的人格使這段關系徹底走向血腥和悲劇。一天早上,南希發現被刺死在酒店中,希德因謀殺罪被逮捕。
上榜理由:八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八得好,電影擁有一種迷幻、張揚的氣質,就如他們的愛情一樣。
5.《巴迪·霍利的故事》(《The Buddy Holly Story》)
有時一位搖滾悲劇人物的傳記片(天哪,就沒有人有個好結果嗎)。當時還很瘦弱的加里·布塞扮演了巴迪·霍利——這位早期的搖滾先鋒——並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在這部出色的、有思想性的傳記片中,加里·布塞甚至親自演唱了其中的歌曲。電影追隨著青少年時代的巴迪·霍利在德克薩斯生活,在那裡他愛上了「魔鬼的音樂」,這使得他成為那些自以為是的宗教勢力譴責的對象,也是他成為了早期搖滾樂領域的明星。不過,故事還是擁有一個悲劇的結尾,年僅22歲的霍利斯在一次飛機失事上。Don McClean後來在《American Pie》中唱到:「The day music dead。」
上榜理由:音樂大師是需要紀念的。
4.《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
這部1957年由貓王主演的電影,可以稱得上是他最酷的作品,電影捕捉到了貓王身上反叛和性感的一面,它也是的貓王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危險的年輕人。電影獎的是一個頭腦沖動的青年文斯·埃弗里特,卻因在酒吧保護一位女士而誤殺他人入獄。他的獄友——一位失敗的鄉村歌手——看到了他的音樂潛力,說服他開始追求音樂事業。出獄後,文斯認識了佩吉,兩人合組唱片公司。文斯很快就走紅,甚至還跑到了好萊塢拍電影。但是,成功使得文斯越來越傲慢自大,佩吉終於離他而去。作為貓王比較少見的電影作品,電影中非常漂亮的舞蹈動作都是貓王自己設計的。
上榜理由:電影不但歌曲動人,貓王的表演也是一流的,簡直可以稱他為搖滾版的詹姆斯·迪恩。
3.《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
《一夜狂歡》——查理德·萊斯特1964年導演的這部迄今影響最為巨大的關於搖滾樂隊的電影,電影雖然是部劇情片,但是它忠實地記錄了The beatles開始引起國際性「披頭士熱」的那個瘋狂的時期,或許就此而言。《一夜狂歡》可以說是搖滾紀錄片的始祖。電影講的是四個從利物浦來的瘋狂的傢伙一夜之間發生的故事,保羅·麥科特尼要擺脫他的爺爺、約翰·列農和煩人的製作人糾纏不清、林戈·斯塔爾被弄進了監獄、喬治·哈里森因為認錯了人而麻煩重重。總之,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夜。
上榜理由:有了The beatles我們還需要什麼呢,在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切的張狂都是理所應當的。
2.《搖滾萬歲》(《Spinal Tap》)
導演羅伯·雷納導演了這部「偽紀錄片」,他虛構了一個叫Spinal Tap的英國搖滾樂隊,為我們展示了這支樂隊從「噪音爵士樂」到「迷幻樂」再到「硬搖滾」的發展過程。電影重點展現了Spinal Tap在美國的首次巡演,以及它最終導致了一連串的侮辱性的混亂結果。
導演雷納也在其中客串一角——為該樂團拍攝紀錄片的電影導演馬蒂!電影對於當代搖滾樂做出尖銳嘲諷,那些搖滾明星台上台下表裡不一的嘴臉更是在此呈現了誇張的喜劇色彩。甚至在90年代的時候,Spinal Tap還再次組合起來,舉辦了幾場極成功的演唱會!
上榜理由:搖滾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純潔,這部電影把真想扒出來給我們看。
1.《幾乎成名》(《Almost Famous》)
導演卡梅隆·克勞用這部半自傳性的電影回顧了他的少年時代。當然,故事中的15歲少年威廉就是他的化身。故事發生在70年代的美國,來自保守家庭的威廉·米勒。不顧保守母親的反對,當起了《滾石雜志》的記者,並追隨著一個當紅搖滾樂團「Still water」在美國巡迴演出。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如導師般的樂隊吉他手和美麗的「骨肉皮」。但他同時也目睹了那些搖滾樂手對成名的渴求,對自我的陷溺,對性和毒品的瘋狂等等並不美好的一切,甚至是整個年輕世代的掙扎和迷失。而米勒也從一個需要人保護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職業的記者和開始面臨著成人的痛苦與快樂的真正的年輕人。
上榜理由:本片的第一是當之無愧,這是一部真摯、誠實並且有趣的電影,它是為了那些熱愛搖滾也並且以之為生的人准備的。
⑥ 關於一個樂隊的歐美電影~~~
應該是美國電影《擋不住的奇跡》,您看看。
英文名稱:That Thing You Do
年 代: 1996年
片 長: 108分鍾
導 演: 湯姆·漢克斯
編 劇: 湯姆·漢克斯
主要演員:比爾·科布斯、伊桑·恩布里、湯姆·漢克斯、麗塔·威爾遜、凱文·波拉克、史蒂夫·扎恩、湯姆·埃弗里特、斯科特·克林特、霍華德·泰勒
劇情簡介:1964年夏天,蓋爾派特森只是個平凡的家電售貨員,每晚工作結束後他才會在地下室打鼓自娛。他懂搖滾樂、愛搖滾樂,而搖滾樂也正准備改變他的一生!吉米、藍尼、費等人是一群熱愛音樂的年輕人,他們組成樂團准備演唱吉米創作的「That Thing You Do!」 參加歌唱比賽。不料出賽前一天鼓手跌斷手臂,他們只好求助蓋爾替補。比賽當晚蓋爾變動節奏,使抒情的民謠唱成搖滾樂,沒想到引起熱烈回響,不僅奪得比賽冠軍,而且應邀到餐廳駐唱,他們的搖滾熱力使餐廳天天爆滿,自行錄制的單曲唱片,熱賣滾滾。終於一位老練的星探注意到他們,安排他們到更大的城市演唱,當他們的歌曲第一次透過廣播電台播放出來,他們瘋狂的在街上狂叫……經由星探的引薦,他們加入普騰銀河星系唱片公司,正式更名為「奇跡」合唱團,並由樂團經理白先生(湯姆·漢克斯飾)安排全國巡迴演唱。隨著巡迴演唱,「奇跡」合唱團風靡了年輕人,「That Thing You Do」 也在歌曲排行榜由91名一路攀升到前十名,「奇跡」在短短二個月內猶如黑馬般成為全國知名藝人,他們紅了,走到哪兒都有歌迷包圍著,他們還計劃錄制下一張專輯……但問題也開始出現,貝斯手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加入海軍服役,藍尼也因沈迷在賭城而忘了回來錄音,主唱吉米一方面冷落了女友費,另一方面因不滿公司的決策憤而退出樂團。現在只剩下蓋爾和費,他們該怎麼辦……
⑦ 求一部關於美國樂隊的電影
誘惑樂隊/靈魂樂隊 - The Temptations - (1998)
⑧ 有沒有關於國外的樂隊,音樂的電影越多越好
bouyhu
⑨ 求一些 與 樂隊 有關的電影
我就說個我比較喜歡的音樂了!中央2套放過同名電影
誘惑樂隊,英文名the temptation,成立於1961年,是由美國底特律摩城唱片旗下兩支本土樂隊男聲合唱組經過一番曲折的合並、重組、更名後才產生的一支黑人合唱團,他們成為引領音樂潮流的天王團體。在白人的種族歧視觀念高漲的時代,他們的音樂成功地穿透了種族主義狹隘的桎梏,令無數的白人也為之痴迷狂熱,並形成了一定的緩和種族矛盾的文化力量, 在他們的巡演中從沒有出現過種族歧視。
合唱組的幾名成員嗓音天賦非常好,帶有一種特有的魅力磁性與表現張力,尤其是中音主唱ruffin的歌喉,那種黑人獨有的超磁性嗓音足以讓任何一名歌壇巨星為之失色。他們1964年12月21日在底特律錄制了《my girl》。單曲唱片1965年1月16日進入排行榜76位,3月6日達榜首。
合唱組的幾名成員嗓音天賦非常好,帶有一種特有的魅力磁性與表現張力,尤其是中音主唱ruffin的歌喉,那種黑人獨有的超磁性嗓音足以讓任何一名歌壇巨星為之失色。他領銜時期的《my girl》更是一躍成為排行榜的冠軍曲目,簡潔個性的配樂從一開始就告知了這首音樂的不一般,而ruffin的歌聲一起就輕而易舉的抓住了聽者的心,聽者不自主的隨著音樂舞動身體,那種自由隨心的暢快感覺絕對是無與倫比的。而黑人天生的未經專業訓練即獲得的和聲本領也堪稱一絕,多聲部自然完美的交相輝映也給這首音樂增添了許多魅力。
1973年他們的《Papa Was A Rolling Stone》獲得第十五屆格萊美最佳R&B歌曲獎,2001年專輯《Ear-Resistible》又獲得第四十三屆格萊美最佳傳統R&B演唱專輯獎。
《我的野蠻女友》片尾曲就是《my girl》,不過是由westlife 翻唱的,Michael Jackson 也曾經翻唱過這支歌
⑩ 有一部外國電影是描寫一個樂隊的誰知道叫什麼
□ 影片原名: Almost Famous
□ 影片譯名: 成名在望/成名之路
□ 導 演: 卡梅倫.克勞 Cameron Crowe
□ 主要演員: 比利·克魯德普(Billy Crup)
弗朗西斯·麥克湯瑪德(Frances McDormand)
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
傑森·李(Jason Lee)
派屈克·福吉特(Patrick Fugit)
安娜·帕奎因(Anna Paquin)
浪漫喜劇
出品公司:夢工廠
首映日期:2000年9月8日(多倫多電影節),9月29日(全線公映)
劇情:
故事發生在1973年的美國,當時搖滾樂正方興未艾,新晉的搖滾樂團不斷涌現。這些樂隊與他們的音樂讓15歲的小威廉著了迷,經過一番努力,他獲得了來自老牌滾石音樂雜志的「特殊」任務——采訪一支正在走紅的搖滾樂隊「平靜之水」。於是他不顧母親的反對,跟隨樂隊踏上了巡迴演出的音樂之旅。在經歷了一番風雨之後,不再僅僅是采訪者而是樂隊一員的威廉終於感悟了家庭與生活的真諦。
花絮:
《成名之路》實際上是導演的一部准自傳體作品,作為滾石雜志年輕樂評人的卡梅倫·克勞在73年時曾經為該雜志撰寫過一篇關於新晉樂隊「是的」的文章,當年他15歲。
除了追憶往事以外,卡梅倫還大玩夫妻檔,請出著名樂隊「心」的成員、自己的妻子南希·威爾森為影片製作音樂。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性,傳奇樂評人萊斯特·邦斯也被請進了電影。
影片於99年5月開鏡,分別在美國西海岸城市洛杉磯與聖地亞哥取景,同年10月封鏡。
花絮:
《成名之路》實際上是導演的一部准自傳體作品,作為滾石雜志年輕樂評人的卡梅倫·克勞在73年時曾經為該雜志撰寫過一篇關於新晉樂隊「是的」的文章,當年他15歲。
除了追憶往事以外,卡梅倫還大玩夫妻檔,請出著名樂隊「心」的成員、自己的妻子南希·威爾森為影片製作音樂。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性,傳奇樂評人萊斯特·邦斯也被請進了電影。
影片於99年5月開鏡,分別在美國西海岸城市洛杉磯與聖地亞哥取景,同年10月封鏡。
影評:
繼上一部標新立異的體育經紀人題材作品《甜心先生》大獲成功(奧斯卡四項提名、一項大獎)之後,導演卡梅倫這次將目光投向了70年代的搖滾樂,自編自導了這部准自傳體影片《成名之路》。
《成名之路》是一部相當富有懷舊色彩的影片,優美的畫面配合動人的音樂,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鮮花與希望的年代。通過透視70年代的搖滾文化帶出對人生、家庭的思考,在輕松、幽默之間傳遞人間真情,這使得影片與近期好萊塢流行的嘩眾取寵的電影形成鮮明對比。而在這部沒有大牌明星擋綱的作品中,影壇新人們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他們朴實自然的表演出色地演繹了這部歡快感人的音樂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