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咋樣
哥廷根大學是德國的精英大學之一,受到廣大中國留學生的喜愛。2014年哥廷根大學的在冊學生人數近2萬8千人,其中包括博士生七百多人。教授495名,教研人員共1萬5千多人。它所屬的醫葯學校下設19個中心,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診所。自從1980年以來,該大學已經根據不同學科成立了13個院系。包括:神學系、法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哲學系、數學及信息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質學系、農學系、林學系、生物及心理學系、醫學系。哥廷根大學有著良好的國際聲譽。在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哥廷根大學排名德國第1,全球第43位。在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名列德國第2,全球第70位。同時在2011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名列德國第4,全球第86位。另外在2012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德國第6,全球第119位。4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哥廷根大學學習、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為物理和化學獎,其他為醫學、和平及文學獎。不過因為大多數諾貝爾獎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獲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在這半個世紀從這里走出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位居世界大學第八位,創造了「哥廷根諾貝爾奇跡」。
望採納謝謝
2. 鄧啟耀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鄧啟耀
主要著作:在國內外發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個人專著10餘部、合著多部、論文百餘篇、合作譯著2部,影視人類學紀錄片8部42集,其他藝術人類學和藝術創作圖像作品數百件,主編叢書6種,雜志1種,個人參與組織和主持的國家級、省級和國際課題10餘項。
1、民俗學:《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1992,1996)、《中國巫蠱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帶考察》(合作,2000)、《靈性高原——茶馬古道尋訪》(1998)、《變遷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訪靈札記》(2000)、《鼓靈》(1999)、《古道遺城――茶馬古道滇藏線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邊地中國》(2004)、《口述中國》(2004)、《秘境節祭》(1991,中、英文版)、《雲南少數民族》(日文版,1990)、《雲南國土資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1993)、《雲南網路全書》(1999)等。
2、視覺人類學研究:《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1992,1995)、《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1993)、《衣裝上的秘境》(1993,1993)、《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 2001);《服飾文化象徵》(2005);
《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 199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2001)、「雲南民族美術全集」之《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1999)、《雲南岩畫藝術》(合作,即出);
《雲南現代重彩畫》(合作,1993)、《雲南現代重彩畫技法》(合作,1993)。
現在在中山大學任教的同時擔任中山大學飛天創意工作室的指導老師。
3. 格丁根大學是全世界弟一所在教學和科研上具有充分自由空氣的大學嗎
喬治-奧古斯都-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簡稱哥廷根大學,位於德國西北部下薩克森州南端的大學城哥廷根市,因英王喬治二世創建而得名。始建於1734年,於1737年向公眾開放。
哥廷根大學(又譯為哥丁根大學或格丁根大學)同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圖賓根大學相似,哥廷根大學屬於傳統的大學城,是「沒有校門和圍牆的大學」。
2007年10月19日,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哥廷根大學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
哥廷根大學有著良好的國際聲譽。至2014年,與哥廷根大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為47人,為德國大學第1,世界大學第10位。在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哥廷根大學排名德國第1,全球第43位。在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名列德國第2,全球第67位。同時在2014-2015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球大學排名」中,名列德國第5,全球第93位。
哥廷根大學是科英布拉集團的成員之一 (即Coimbra Group,簡稱CG,是由39所歐洲最古老且富盛望的精英大學組成的集團)。
整個18世紀,哥廷根大學因其極為自由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氛圍而居於德國大學中心地位。到1812年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圖書藏量25萬冊,被海內外認可的一所現代化大學。拿破崙曾於此研習法律,並言「哥廷根是屬於全歐洲的」。
哥廷根大學初以法學聞名於世。18世紀德國著名國家法學大師皮特曾於此執教半個世紀,而吸引了大批學生求學,奧地利首相剋萊門斯·梅特涅,柏林大學的創辦者威廉·馮·洪堡都是他的學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時,哥廷根大學因幾乎每年法學院注冊的學生均佔全校在讀學生人數的一半以上而被稱為「法科大學」。而哥廷根大學也因此成為18世紀德國公法學的麥加。
1837年發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哥廷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對漢諾威國王廢除憲法之舉而被驅
德國哥廷根大學
逐出哥廷根大學,格林兄弟也在此列,這一事件反映出哥廷根的知識份子對自由的熱愛與捍衛憲法的勇氣。此後,古斯塔夫·胡果和愛希霍恩於19世紀在此執教並成為德國歷史法學派的先驅。19世紀末,創造「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著名民法學家耶林在此任教。
更讓哥廷根成為世人矚目的科學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被稱為「最重要的數學家」的高斯就於18世紀任教於此並開創了哥廷根學派。此後,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數、幾何、數論和分析領域做出了貢獻。到19世紀,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和克萊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往哥廷根,從而使德國哥廷根數學學派進入了全盛時期。到20世紀初,哥廷根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世界數學中心和麥加聖地。
19世紀末-20世紀初
這一時期,哥廷根大學在全歐乃至世界上的學術地位達到了頂峰。在這半個世紀從這里走出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位居世界大學第八位,創造了「哥廷根諾貝爾奇跡」。
此外,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聯邦德國前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及前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均曾於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德國大詩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學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並編寫了第一部德語詞典。現象學大師埃德蒙德·胡塞爾在此任教,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與尤爾根·哈貝馬斯等也先後求學於哥廷根。
納粹時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對猶太人進行殘酷迫害,哥廷根大學也因此受到致命重創,大批知名的猶太籍科學家和學者被迫離開哥廷根,前往美國。
3專業編輯
理工考試專業:農業科學,企業經濟學原理,生物學,化學,新教神學,森林學,地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數學,礦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經濟信息學,經濟教育學。
文科考試專業:考古學,亞述學,基督教考古學,拜占庭藝術史,地理學,日耳曼文學,歷史,希臘與文學,印度日耳曼語系的比較語言學,日本與文學,藝術史/藝術科學,拉丁語語文學,音樂學,東歐、東南歐史,教育學,哲學,政治學,漢學,社會學,體育學,語言學,(西)藏學/緬甸語言及文學研究,土耳其學,史前史學,古代史,民族學/人種學,民俗學。
國家考試專業:醫學,法學,牙醫。
4院系編輯
學生和院系情況
2014年哥廷根大學的在冊學生人數近2萬8千人,其中包括博士生七百多人。教授495名,教研人員共1萬5千多人。它所屬的醫葯學校下設19個中心,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診所。自從1980年以來,該大學已經根據不同學科成立了13個院系。包括:神學系、法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哲學系、數學及信息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質學系、農學系、林學系、生物及心理學系、醫學系。
研究所
在這些院系中設有170多個研究所,系主任都是學術委員會成員。
另外,哥廷根設有4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分別為馬克斯·普朗克族群與宗教多樣性研究所[原來的歷史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
格廷根大學
物理化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實驗醫學研究所和馬克斯·普朗克動力學研究所),與哥廷根大學進行學科上的合作,使哥廷根保持著科學研究上的領先地位。
在中國,哥廷根大學和南京大學合辦有中德法學研究所。
設在哥廷根的下薩克森州州立暨哥廷根大學圖書館藏書豐富,超過500萬冊,是德國當今五大圖書館之一。
在哥廷根大學至今還保存著一項有名的和有趣的傳統,就是在博士生通過答辯獲得學位的當天,都會頭戴博士帽,在親友的陪同下乘坐花車前往市中心的鵝女孩廣場去親吻「鵝女孩雕像」。
德國薩克森州州立暨哥廷根大學圖書館
4. 鄧啟耀的作品
老人與海鷗原文
在與滇池一箭之遙的翠湖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冬天的早晨,車水馬龍的翠湖邊,徘徊著一個孤獨的老人。10餘年裡,他節衣縮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養著向他兒女一樣的海鷗們,守護著這群小精靈不受路人的傷害。
1995年,當這群西伯利亞的白色精靈飛臨昆明的第十一個冬天來臨的時候,海鷗老人病逝了。在他身後,老人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幾個雞蛋,老人捨不得吃,准備蒸雞蛋饃喂海鷗的。《山茶》雜志和雲南「人與自然基金會」在老人常去的翠湖邊發了個訃告,告知人,也告知鳥:「海鷗老人於1995年12月20日病逝,終年71歲,為昆明化工廠退休工人……老人雖逝,卻望海鷗常飛,願老人之願與海鷗同在。」
訃告和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照片就放在他常去喂海鷗的地方,許多人在老人的照片上簽了名。人們把簽了名的老人遺照放在草坪上,准備撒食,代表老人再喂一次海鷗。剛放好老人遺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沸紙,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飛翔姿態都異於平常,好像知道發生了什麼大事。
鷗群急速扇動翅膀,輪流定在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遺像上的老人,凝固著一個它們最熟悉的動作。不一會兒,一群白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面和後面整整齊齊站成兩排,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樣的情景持續了好一會兒,看到的人都無法想像這只是一種巧合。當人們最後不等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向炸了鍋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張著嘴鳴叫,翅膀撲的那樣近,以至於收照片的人下意識的縮緊了身體,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之後,鷗群長時間盤旋在遺像上空,像是為老人守靈,又像是為老人送行……
人教版
那是一個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約來到翠湖時,海鷗正飛得熱鬧。
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nì)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您給海鷗取了名?」我忍不住問。老人回頭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著海鷗:「當然,哪個都有個名兒。」「您認得出它們?」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陽光下飛快閃過,我懷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個腳上有環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給我看,他忽然對著水面大喊了一聲:「獨腳!老沙!起來一下!」
水面上應聲躍起兩只海鷗,向老人飛來。一隻海鷗腳上果然閃著金屬的光,另一隻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隻腳,停落時不得不扇動翅膀保持平衡。看來它就是獨腳,老人邊給它餵食邊對它親昵地說著話。
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 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隻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後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它們那小模樣!嘖(zé)嘖……」海鷗聽見老人喚,馬上飛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引得路人都駐足觀看。
太陽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時候不早了,再過一會兒它們就要回去啦。聽說它們歇在滇(diān)池裡,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裡帶著企盼。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沒想到十多天後,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們非常驚異,急忙從老人的照片旁退開,為海鷗們讓出了一片空地。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脫出身來。
……
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背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們。他的心裡,一定是飛翔的鷗群。 《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1992,1995)、《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1993)、《衣裝上的秘境》(1993,1993)、《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 2001);《服飾文化象徵》(2005);
《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 199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2001)、「雲南民族美術全集」之《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1999)、《雲南岩畫藝術》(合作,即出);
《雲南現代重彩畫》(合作,1993)、《雲南現代重彩畫技法》(合作,1993)。
《老人與海鷗》被選為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1課S版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和魯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 ·與北京農業大學合作完成中德項目「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系統對農業的影響」(1990-1992)
·與雲南大學合作完成「民族文化學」研究(1993)
·與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民族學系合作完成「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研究」(1995-1998)
·與澳大利亞拉特羅布大學合作完成「少數民族(彝語支)語言調查」(1996-1997)組織工作
·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個人完成「哀牢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森林土地保護中的作用」(1995);
·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資助項目「雲南民族文化田野考察」(1995);
·主持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合作項目「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與保護」(1996-1998美方負責周文中,中方負責人鄧啟耀);
·參與美國大自然基金會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的「滇西北大河流域國家公園體系規劃」項目,「人文遺產地圖」課題設計人,1999;
·主持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合作項目「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與保護」第二階段工作(1999-2001,美方負責人周文中,中方負責人鄧啟耀);
·主持教育部博士點項目「視覺人類學史」,2004-2006;
·主持雲南電視台委託項目「二戰墜機打撈暨紀念航空器誕生百年電視系列片策劃」,2004; 1、《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6年重印;
*獲錢偉長、費孝通等評審的「用於資助出版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的出版基金資助(1992,重慶出版社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指導委員會);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4,雲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網路年鑒》、《中國出版》、《國內哲學動態》、《民間文學論壇》、《高校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雜志及《當代中國認識論》、《中國神話學史》、《思維發生學》、《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等著作評價和引述,代表作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1903-1992)。
2、《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合作),雲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執筆《民族文化在哀牢山森林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參與省社科院農經所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課題,通過驗收並出版。
3、《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繁體字版),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和台灣漢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中國巫蠱考察》(同上書,簡體字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獲「中華發展基金」資助出版(1998,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
*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2001,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1、《變遷中的高原蒙女》,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叢書類,高發元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一本)1996,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2、《靈性高原――茶馬古道尋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鼓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滇藏文化帶考察》(主編,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項目成果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特別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1996,12。
5、《訪靈札記》,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詞典或一般讀物類
1、《雲南少數民族》(合作,執筆「彝族」、「蒙古族」部分),日文版,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0年4月第一版。
2、《雲南國土資源》(合作,執筆「民族」部分),雲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3、《中國雲南》(合作,任撰稿和攝影),雲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獲「第二屆金橋獎(出版)優秀圖書及電子出版物獎簡介類二等獎」,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合頒發,2002年1月。
4、《雲南網路全書》(合作,執筆「民俗」部分),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二、視覺人類學研究(含多媒體作品) 1、《宗教美術意象》,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1994年重印,2000年再版;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1994年第4期、《大公報》等有專文評述;
*獲第二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二等獎(1995,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
2、《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著名民族學家楊 等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
有評價;
* 國家文物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好評或邀講學;
* 獲滇版優秀圖書二等獎(1993,雲南省新聞出版局);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90-9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獎(1993,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3、《衣裝上的秘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
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再版,1993年7月第二版。
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參撰第五、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1、《秘境節祭》(合作,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英文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評介。
2、《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台灣淑馨出版社等,1992年第一版,1995
年第五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1月29日第7版有文評介。
3、《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4、《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任執行主編和第一撰文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 獲雲南省社科院94-95年度科研成果一等獎(1996,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 雲南推薦「五個一工程」評獎送選項目(1996,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
5、雲南民族美術全集第三卷《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第二撰稿人),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6、《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雲南民族美術全集第一卷《雲南岩畫藝術》(主編,合作,第一撰稿人),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即出。 1、《生的狂歡――哈尼族奕車人節日一瞥》(合作,撰稿執筆,片長30分鍾),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攝制,1986年。
2、《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60分鍾),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年。
3、《PUJI And His Lovers》(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鍾),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 1992-1994。
*獲中宣部1994年對外音像製品三等獎;
*參加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1994年5月。
*瑞典第十五屆北歐影視人類學年會暨國際民族學影展,1994年;
*英國皇家人類學協會展,1994年。
4、《拉木鼓的故事》(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鍾),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1995。
*中國影視人類學研討會,1995年,北京。
5、《高原女人》(14集,任策劃、撰稿),雲南省婦女聯合會、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玉溪電視台聯合攝制,1992-1994。
*中央電視台(1、2、4、7套),1995年播出。
6、《穿越哈巴雪山》(編導、撰稿),中國探險協會山嶽叢林專業委員會和人文及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攝制,1995。
*雲南電視台1996年2月播出。
7、《滇藏文化帶考察》(7集,總編導),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和昆明電視台聯合攝制,1996。
*昆明電視台1996年播出;
*中央電視台2001年10月播出。
8、《重返駝峰》(60分鍾紀錄片光碟,策劃),中國探險協會攝制,中國職工音像出版社出版,1998年。
9、《高原上的民族》(26集,文字統籌),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民族文化發展基金會聯合攝制,山茶影視製作中心、雲南民族電影製作中心承製,2001年。 1、《人生歷程――人類學初步》(合作),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 《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153期介紹。
* 獲滇版圖書「外國優秀作品翻譯編輯獎」,雲南省新聞出版局、雲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1990,9。
2、《文化心理學》(合作),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西南研究書系》(20本),副主編,雲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
2、《20世紀中國民族家庭實錄》(第一批《夏那藏家》等28種),副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山茶·人文地理雜志》社長、主編,1995—2000,2。
4、《民族文化文庫》(含「田野考察叢書」、「民族文化史論叢書」、「中國西部圖志」三套叢書),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2001年。
5、完成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叢書·雲南卷」(16本)的編寫組織工作。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999年。
6、《野牛角叢書》(4種),主編,海天出版社,2000年。
7、《生育健康與社會科學叢書》(4種),主編1種,編委3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00。
8、《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第一輯5種),主編,海南出版社,2001年。
三、社會實踐及野外作業
1.有文學及美術作品數件獲省獎;著有《雲南現代重彩畫》、《雲南現代重彩畫技法》(主編,合作撰文)及數十篇美術評論文章(主要刊於《美術》及海外報刊)。曾主持或參與組織系列藝術活動,如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史》的「西南藝術群體」的藝術活動及宣言,受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之聘任八屆全國美展評委,應德某工藝美術學院邀請赴德主持「雲南版畫展」、演示技法及講學等。
2. 為中國探險協會成功組織或配合組織多次綜合考察活動。
3. 為雲南省政府18項生物資源開發工程辦公室做雲南生物資源開發總體形象策劃(任項目負責人及總策劃之一),完成《綠色雲南》省級形象策劃,實施後該項目在中央十大新聞媒體上報道,獲國務院優惠政策及資金。
4. 為雲南省委、省政府做《多彩雲南·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總體規劃》,任課題組副組長。並參與實施「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研討會」(1999年1月)的組織工作。
5.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人與自然館」布展總策劃之一並任總撰稿;該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特別獎」;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雲南館」布展總策劃之一;該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永久保存「金獎」和設計製作「銀獎」;
6. 受雲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委託,策劃雲南省對外形象名牌工程及文化產業項目「民族服飾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系列活動」,該策劃已被省委和世博會宣傳及大型活動組委會批准立項,其中系列活動第一項「創意民族服飾藝術展演」(任總創意、總撰稿),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閉幕式及專場演出。
5. 鄧啟耀資料 急啊!!!
鄧啟耀,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藝術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國立伊帝斯考文大學傳播與當代藝術學院(Edith Cowa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校外合作博士生導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特邀專家及美中合作項目中方負責人。 兼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探險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副會長。
簡歷 1978以前,畫家 1978—1982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 1982-1986年當過雜志編輯和公務員; 1986-1995年,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3); 1994年—2000年1月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雜志》社長兼主編; 2000年調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兼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咳咳~他現在就是我們組織飛天的指導老師,從事影視人類學方面,還是傳媒院副院長。很有風度的一個人。哈哈。
還有,您的懸賞分數是不是太少了點哈。
咳咳,下面的論著是老師郵箱回復我的東東,我們正在編輯網路材料。你運氣真好,被我碰上了。加分加分~
論著一覽一、民俗學和民族學研究
學術著作類
1、《西南民族道德研究》(合作),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執筆「宗教道德」章2.1萬字。
2、《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6年重印,2004年再版;
* 獲錢偉長、費孝通等評審的「用於資助出版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然科
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的出版基金資助(1992,重慶出版社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指導委員會);
* 其中《中國神話的邏輯結構》獲首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一等獎(1993,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
*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4,雲南省人民政府);
* 《中國網路年鑒》、《中國出版》、《國內哲學動態》、《民間文學論壇》、《高校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雜志及《當代中國認識論》、《中國神話學史》、《思維發生學》、《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等著作評價和引述,代表作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1903-1992)。
3、《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合作),雲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執筆《民族文化在哀牢山森林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1萬字,參與省社科院農經所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課題,通過驗收並出版。
4、《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繁體字版),28萬字,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和台灣漢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中國巫蠱考察》(同上書,簡體字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 獲「中華發展基金」資助出版(1998,中華發展基金委員會);
* 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2001,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田野考察類
1、《變遷中的高原蒙女》,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 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叢書類,高發元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一本)1996,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2、《靈性高原――茶馬古道尋訪》,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鼓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滇藏文化帶考察》(主編,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 項目成果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特別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1996,12。
5、《訪靈札記》,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6,《古道遺城――茶馬古道滇藏線巍山古城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7,《邊地中國》、《口述中國》(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8,《瀘沽湖紀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9,《五尺道述古》,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8,12
詞典或一般讀物類
1、《雲南少數民族》(合作,執筆「彝族」、「蒙古族」部分),日文版,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0年4月第一版。
2、《雲南國土資源》(合作,執筆「民族」部分),雲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3、《中國各民族神話與宗教詞典》(合作,執筆「怒族」相關條目),學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4、《中國雲南》(合作,任撰稿和攝影),雲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獲「第二屆金橋獎(出版)優秀圖書及電子出版物獎簡介類二等獎」,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合頒發,2002年1月。
5、《雲南網路全書》(合作,執筆「民俗」部分),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二、視覺人類學研究(含多媒體作品)
學術著作類:
1、《宗教美術意象》,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版,1994年重印,2000年再版;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1994年第4期、《大公報》等有專文評述;
* 獲第二屆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二等獎(1995,雲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
2、《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 著名民族學家楊堃等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有評價;
* 國家文物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好評或邀講學;
* 獲滇版優秀圖書二等獎(1993,雲南省新聞出版局);
* 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90-92年度科研成果二等獎(1993,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3、《衣裝上的秘境》,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
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再版,1993年7月第二版。
4、《中國象徵文化》(合作,參撰第五、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5、《衣裝密語――中國民族服飾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一版;台北:書泉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繁體字版)。
6、《雲南岩畫藝術》,昆明: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晨光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2006年9月第一次印刷。
畫冊類
1、《秘境節祭》(合作,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英文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評介。
2、《中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上下冊),台灣淑馨出版社等,1992年第一版,1995
年第五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1月29日第7版有文評介。
3、《七彩――民族化時裝編織》(合作,撰文),雲南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2年。
4、《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服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5、《雲南民族民間藝術》(上下冊,合作,任執行主編和第一撰文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 獲雲南省社科院94-95年度科研成果一等獎(1996,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 雲南推薦「五個一工程」評獎送選項目(1996,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
6、《大理石畫精萃》(合作,總撰稿),雲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7、《東方彩霞――中國56個民族服飾》(合作,撰文),雲南民族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
8、雲南民族美術全集第三卷《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合作,第二撰稿人),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9、《中國民族服飾博覽》(合作,總撰稿),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影視類:
1、《生的狂歡――哈尼族奕車人節日一瞥》(合作,撰稿執筆,片長30分鍾),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攝制,1986年。
2、《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60分鍾),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年。
3、《PUJI And His Lovers》(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鍾),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 1992-1994。
* 獲中國1994年對外交流音像製品三等獎;
* 參加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Gottinge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1994年5月。
* 瑞典第十五屆北歐影視人類學年會暨國際民族學影展,1994年;
* 英國皇家人類學協會展,1994年。
4、《拉木鼓的故事》(合作,任人類學家,片長120分鍾),東亞影視公司委託拍攝,1992-1995。
* 中國影視人類學研討會,1995年,北京。
5、《高原女人》(14集,任策劃、撰稿),雲南省婦女聯合會、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玉溪電視台聯合攝制,1992-1994。
* 中央電視台(1、2、4、7套),1995年播出。
6、《穿越哈巴雪山》(編導、撰稿),中國探險協會山嶽叢林專業委員會和人文及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攝制,1995。
* 雲南電視台1996年2月播出。
7、《滇藏文化帶考察》(7集,總編導),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和昆明電視台聯合攝制,1996。
* 昆明電視台1996年播出;
* 中央電視台2001年10月播出。
8、《重返駝峰》(60分鍾紀錄片光碟,策劃),中國探險協會攝制,中國職工音像出版社出版,1998年。
9、《高原上的民族》(13集,文字統籌),山茶影視製作中心、雲南民族電影製作中心製作,2001年。
10,《新中國生活圖史——1949-2009》(主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9。
譯著:
1、《人生歷程――人類學初步》(合作),雲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 《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153期介紹。
* 獲滇版圖書「外國優秀作品翻譯編輯獎」,雲南省新聞出版局、雲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1990,9。
2、《文化心理學》(合作),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學術編輯:
1、《西南研究書系》(20本),副主編,雲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8年。
2、《20世紀中國民族家庭實錄》(第一批《夏那藏家》等28種),副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山茶·人文地理雜志》社長、主編,1995—2000,2。
4、《民族文化文庫》(含「田野考察叢書」、「文化史論叢書」、「西行圖志」三套叢書),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2001年。
5、完成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叢書·雲南卷」(16本)的編寫組織工作(接替退休所長未竟工作)。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999年。
6、《野牛角叢書》(4種),主編,海天出版社,2000年。
7、《生育健康與社會科學叢書》(4種),主編1種,編委3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00。
8、《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第一輯5種),主編,海南出版社,2001年。
6. 什麼是人類學紀錄片
「人類學紀錄片」顧名思義,它顯然包括兩個方面——人類學和紀錄片,兩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於人類學的傳統文字表達方式,也不等同於人們日常熟悉的紀錄片。就內容而言,人類學紀錄片是人類學的、理性的,屬學術成果,在這個意義上,與人類學書面著作等同,而與一般紀錄片有異。
7. 聚焦德國:了解德國的風光景色,風土人情,哥廷根大學。
格廷根大學
喬治-奧古斯都-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ofGoettingen),簡稱哥廷根大學,位於德國西北部下薩克森州南端的大學城哥廷根市,因英王喬治二世創建而得名。始建於1734年,於1737年向公眾開放。 格廷根大學(又譯為哥丁根大學或格丁根大學)同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圖賓根大學相似,哥廷根大學屬於傳統的大學城,是「沒有校門和圍牆的大學」。哥廷根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名人輩出,蜚聲世界。
喬治-奧古斯都-哥廷根大學
2007年10月19日,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哥廷根大學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 哥廷根大學有著良好的國際聲譽。在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哥廷根大學排名德國第1,全球第43位。在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世界排名」中,名列德國第2,全球第70位。同時在2011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名列德國第4,全球第86位。另外在2012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德國第6,全球第119位。
哥廷根大學是科英布拉集團的成員之一 (即Coimbra Group,簡稱CG,是由39所歐洲最古老且富盛望的精英大學組成的集團)。 編輯本段歷史 始創
1734年時為英國國王及漢諾威大公的喬治二世決定委派其重臣馮·明希豪森在哥廷根創辦一所大學,旨在弘揚歐洲啟蒙時代學術自由的理念,哥廷根大學也因此一開歐洲大學學術自由之風氣。大學創辦之初,即設有神學、法學、哲學、醫學四大經典學科,尤以自然科學和法學為重。 整個18世紀,哥廷根大學因其極為自由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氛圍而居於德國大學中心地位。到1812年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圖書藏量25萬冊,被海內外認可的一所現代化大學。拿破崙曾於此研習法律,並言「哥廷根是屬於全歐洲的」。
哥廷根大學初以法學聞名於世。18世紀德國著名國家法學大師皮特曾於此執教半個世紀,而吸引了大批學生求學,奧地利首相剋萊門斯·梅特涅,柏林大學的創辦者威廉·馮·洪堡都是他的學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時,哥廷根大學因幾乎每年法學院注冊的學生均佔全校在讀學生人數的一半以上而被稱為「法科大學」。而哥廷根大學也因此成為18世紀德國公法學的麥加。
1837年發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哥廷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對漢諾威國王廢除憲法之舉而被驅
德國哥廷根大學[1] 逐出哥廷根大學,格林兄弟也在此列,這一事件反映出哥廷根的知識份子對自由的熱愛與捍衛憲法的勇氣。此後,古斯塔夫·胡果和愛希霍恩於19世紀在此執教並成為德國歷史法學派的先驅。19世紀末,創造「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著名民法學家耶林在此任教。
更讓哥廷根成為世人矚目的科學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被稱為「最重要的數學家」的高斯就於18世紀任教於此並開創了哥廷根學派。此後,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數、幾何、數論和分析領域做出了貢獻。到19世紀,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和克萊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往哥廷根,從而使德國哥廷根數學學派進入了全盛時期。到20世紀初,哥廷根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世界數學中心和麥加聖地。 19世紀末-20世紀初
這一時期,哥廷根大學在全歐乃至世界上的學術地位達到了頂峰。
4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哥廷根大學學習、任教或研究,其中大部分為物理和化學獎,其他為醫學、和平及文學獎。不過因為大多數諾貝爾獎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獲得的,其得主多已去世。在這半個世紀從這里走出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位居世界大學第八位,創造了「哥廷根諾貝爾奇跡」。 此外,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聯邦德國前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及前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均曾於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德國大詩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學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並編寫了第一部德語詞典。現象學大師埃德蒙德·胡塞爾在此任教,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與尤爾根·哈貝馬斯等也先後求學於哥廷根。 納粹時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對猶太人進行殘酷迫害,哥廷根大學也因此受到致命重創,大批知名的猶太籍科學家和學者被迫離開哥廷根,前往美國。世界科學的中心立刻從德國轉向了美國。 編輯本段專業設置
理工考試專業:農業科學,企業經濟學原理,生物學,化學,新教神學,森林學,地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數學,礦物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經濟信息學,經濟教育學。
文科考試專業:考古學,亞述學,基督教考古學,拜占庭藝術史,地理學,日耳曼文學,歷史,希臘與文學,印度日耳曼語系的比較語言學,日本與文學,藝術史/藝術科學,拉丁語語文學,音樂學,東歐、東南歐史,教育學,哲學,政治學,漢學,社會學,體育學,語言學,(西)藏學/緬甸語言及文學研究,土耳其學,史前史學,古代史,民族學/人種學,民俗學
國家考試專業:醫學,法學,牙醫。 編輯本段現狀 學生和院系情況
2005年哥廷根大學的在冊學生人數近2萬5千人,其中包括大學生24,398人和博士生643人。教授420名,教研人員共3千多人。它所屬的醫葯學校下設19個中心,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診所。自從1980年以來,該大學已經根據不同學科成立了13個院系。包括: 研究所
在這些院系中設有170多個研究所,系主任都是學術委員會成員。 另外,哥廷根設有4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分別為馬克斯·普朗克歷史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
格廷根大學
物理化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實驗醫學研究所和馬克斯·普朗克動力學研究所),與哥廷根大學進行學科上的合作,使哥廷根保持著科學研究上的領先地位。
在中國,哥廷根大學和南京大學合辦有中德法學研究所。[2] 圖書館
設在哥廷根的下薩克森州州立暨哥廷根大學圖書館藏書豐富,超過500萬冊,是德國當今五大圖書館之一。 有趣傳統
在哥廷根大學至今還保存著一項有名的和有趣的傳統,就是在博士生通過答辯獲得學位的當天,都會頭戴博士帽,在親友的陪同下乘坐花車前往市中心的鵝女孩廣場去親吻「鵝女孩雕像」。
8. 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
提問者你好,由於我打的字數超過了字數限制,所以請你告訴我你的郵箱,我會給你發過去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公元前一直是高寒針葉林地貌,居住者是高大強壯的、高鼻樑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偶爾會有凱爾特人出現,但是日耳曼人才是原住民。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人開始進入南德和萊茵河流域,擴張的步伐止於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屋大維手下的將軍瓦倫斯率領四個精銳的羅馬軍團進入了易北河流域,在條頓森林中遭到伏擊,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屋大維鬱郁而終,羅馬人退回了萊茵河左岸,沿河布防,在德國西部和南部留下了不少的羅馬式建築。公元5世紀,蠻族大舉入侵,分割佔領了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建立了蠻族王國,其中最強大的當屬法蘭克王國。他的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脈,西接布列塔尼,北鄰丹麥,東至易北河。由於當時易北河以東是非日耳曼人的領土,所以當時的德國屬於法蘭克王國的管轄。
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分裂為三部分,東法蘭克王國便是今天德國的雛形。10世紀,日耳曼人大舉越過易北河,入侵了當時的波蘭。在這批征服者當中,條頓騎士團獲得了立窩尼亞(今天的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並不斷騷擾著諾夫哥羅德公國;普魯士則沿著波羅的海建立政權,阻斷了波蘭的出海口;還有一部分人從南德出發,進入了波希米亞(今捷克)和潘諾尼亞平原(今天的奧地利境內),為後來的哈布斯堡家族奠定了基礎。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正式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1155年,綽號「巴巴羅薩」的腓特烈一世在羅馬帝國的國號中又添加了「神聖」兩個字,意味著國號完整了,這個名字——神聖羅馬帝國——將會被永遠載入德國歷史。
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元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對德國的統治達到了頂峰:查理五世(又稱卡洛斯一世),是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蘭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國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國王(1519—1556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6年在位),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西亞、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但與此同時,天主教帝國已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宗教危機。1517年,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國修道士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到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揭開了風起雲涌的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發起者馬丁·路德。此事件發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國」的土地上,是對卡洛斯的巨大挑戰和考驗。卡洛斯決心還擊,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會議,把路德押出會場,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違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薩克森選侯庇護之下安然無恙。接著,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諸侯組成了施馬爾卡登聯盟,忍無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開特倫特公會議,對新教諸侯宣戰,但先勝後敗,在1555年因斯布魯斯之戰中差點成為階下囚。對天主教無比虔誠的卡洛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盤上越燒越旺。經歷了因斯布魯斯之敗後,戎馬一生的卡洛斯終於心灰意冷,將德意志交給弟弟斐迪南,將西班牙和尼德蘭交給兒子菲利普二世之後,獨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與亡妻多年前的約定,安度完了生命最後的日子。
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對歐陸的控制逐漸衰弱,普魯士取代了維也納方面在德國的統治。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其子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即後來的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從此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過渡。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帝國建立(另有記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4月16日,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即:1871年憲法。憲法第五條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多數同意」。第十一條規定:「聯邦的主席職位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繫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名義宣戰,同外國締結同盟及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域已遭受攻擊……」。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因為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以帝國的名義對外宣戰,必須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皇帝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於憲法同時又賦予了皇帝極大的權力,如:規定帝國皇帝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任免官吏等權力,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皇帝有對宰相的任免權。十九世紀末,帝國權傾朝野,名重一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因為新繼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辭職,含淚引退,隱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直至去世。於是威廉二世開始圖謀建立大日耳曼帝國: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作風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和殖民帝國,此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1890年7月英德簽定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解決了英德殖民地之爭的問題,暫時改善兩國關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紀末積極擴軍,尤其是海軍,介入外國殖民地事務,引起了英國的關注。1895英國進攻德蘭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議,最後英國行動失敗,威廉二世祝賀德蘭士瓦,結果英國派艦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示威。1897年德國佔領中國山東半島。1898年英德簽定秘密協定,瓜分葡屬非洲,以防德國干預即將進行的第二次波耳戰爭,而德國亦答應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戰爭的機會,出資購買關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然而當時德國的殖民地面積遠遠不及英法兩國,而且多是資源貧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這些收獲,便與英法兩國直接競爭。德國決定建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艦隊,這無疑會引起英國的不滿,威脅英國的海上霸權,使英德關系惡化。1903年得到巴格達鐵路建築權後,推出3B計劃,連接柏林和巴格達,中途經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國勢力滲入鄂圖曼帝國。英國提出要德國把連接波斯灣沿岸鐵路最後一段建築權讓給英國,但德國拒絕。於是英印總督在英軍艦隊護航下,在波斯灣進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關系越來越緊張。1905年在摩洛哥與法國發生爭執,引發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並表示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最後摩洛哥獨立。1911年引發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德國派出艦艇往摩洛哥,英國介入,最後德國獲得部份剛果領土,並承認法國為摩洛哥的保護國。1914年6月28日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德國向奧國表示無條件支持,結果俄國向奧國宣戰,德國向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後,德國是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敗法俄兩國,可是戰事持續,由於德國沒有作打長期戰爭的准備,1915年糧食出現短缺,主要是英國封鎖所造成,許多糧食無法入口至德國,在6月政府實施麵包配額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況更嚴重,麵包嚴重短缺,城裡出現搶糧、搶店、示威的情況,許多農家不再帶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搶去,約70萬人在大戰期間活活餓死,戰後營養不良現象普遍,許多年輕人因營養不足而被認為無法勝任工作。不單糧食出現短缺,軍需也一樣,所有彈葯在1914年10月用盡,工廠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補。1918年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建立了。
9. 德國留學哪些專業比較好
1. 機械製造專業
德國的機械專業享譽世界,多數大學都設有該專業。機械製造結合了信息技術、微系統技術、奈米技術、光學技術、計算機設計技術和環保技術、材料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的綜合性學科,是工業化社會的基本構成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推薦院校: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漢諾威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等等
2. 建築專業
德國建築是世界建築業的典範之一,世界一流的建築設計機構:如BRT、ARCHITECS事務所、GMP建築事務所每年都會從德國高校吸收建築專業人才。現今,在國內,不斷崛起的房地產業也急需建築方面的專業人才。建築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建築設計與研究、城市規劃與研究、建築技術科學應用與研究、工業與民用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研究。
推薦院校: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包豪斯魏瑪大學、杜伊斯堡艾森大學、科隆應用技術大學、慕尼黑應用科技大學等等。
3. 法學與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德國是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德國法典是許多大陸法系國家擬定法典的參閱根據。我國也是大陸法系國家,所以在國內學習法學的學生,去德國進修是非常有優點的。
推薦院校: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科隆大學、基爾大學、拜羅伊特大學等等。
4. 經濟學
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強勁實力,以及高等院校嚴謹的學風和相對低廉的學習、生活費用,德國在近十年間成為了很多中國經濟類留學生嚮往的國家。在德國,絕大部分的綜合類大學和工業大學中都開設有本碩階段的經濟類課程。專業大致分為企業經濟學和國民經濟學兩大方向。
推薦院校:慕尼黑大學、波恩大學、曼海姆大學、洪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等。
5. 醫學
德國工業中的強勢項目,制葯業的營業額在德國工業營業額中排名第二,拜爾醫葯公司列歐洲醫葯公司的第4位。海德堡大學設有馬普協會的醫學研討所德國癌症研討中心等科研機構。其研討成果在國際上都享有必定名譽。
推薦院校:安哈爾特大學、伊爾姆瑙理工大學、波鴻大學、漢堡大學、美因茨大學等等。
6. 環保科學
德國是很注重環保的國家,環保研討和動力研討已成為多學科研討要點。環境工程是研究和從事防治環境污染和提高環境質量的科學技術。環境工程同生物學中的生態學、醫學中的環境衛生學和環境醫學,以及環境物理學和環境化學有關。德國的大學在環境保護專業擁有很多強勢專業和特有專業,不但教學能力出眾、科研水平也是世界領先。推薦院校:柏林自由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科特布斯工業大學、哥廷根大學等等。
7. 計算機工程
計算機涵蓋面廣,包括硬體、軟體。踏入這個行業就知道這個領域的廣泛性。挑戰與機遇並存,這絕對是一個值得加入並為之付出努力的行業。
推薦院校:杜伊斯堡-艾森大學、開姆尼茨工業大學、錫根大學、康斯坦茨大學、漢諾威大學等等
8.水利與土木工程學德國留學專業包括地上建築和地下工程的規劃、靜態計算和結構工程的實施。工程包括城市地下工程(基礎建築、排水工程、供水工程和污水凈化設備等);城市建築和交通設施(道路、軌道鋪設、管道、運河、碼頭和航空港等);水利工程和用水的計劃管理(治河工程、蓄水壩以及堤防的建築工程、水力設施、供水工程和污水凈化工程等);結構土建工程(橋梁、塔樓、工業以及民用工程建築等)。
推薦院校: 亞琛工業大學、布倫瑞克工業大學、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9.德國音樂方面專業
德國人在藝術和音樂方面的造詣絲毫不會亞於其強大的工業,德國稱為音樂的故鄉,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著名的音樂家,如貝多芬、卡爾.韋伯、舒伯特、巴赫、里斯特、羅伯特·舒曼等等。聽在德國工作過的人講,每兩個德國人就有一個人至少精通一種樂器。德國無處不在的歌劇院、音樂廳,隨處可見的街頭音樂藝人,都足以可見音樂在德國的地位以及人們對音樂的痴迷。
推薦院校: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柏林音樂學院、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呂貝克音樂學院等等。
10. 德國語言學
這個專業,是外國留學生在德國就讀學生最多的專業,學起來相比較其他專業相對容易,對於國內文科類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專業,通過對德國的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的學習,能夠更加深刻了解德國和歐洲的歷史和文化。因為德國的文科還都要搭配1-2門選修專業,可以是經濟方面的,也可以是理工科方面的。所以在將來的就業面會很廣。將來可從事教師、翻譯等職業,也可進入政府國際機構、服務行業、事業單位等就職。推薦院校: 柏林洪堡大學、漢堡大學、哥廷根大學、萊比錫大學、不萊梅大學、美因茨大學、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科隆大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