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綠皮書電影國外研究現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綠皮書電影國外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 2022-10-04 15:16:17

1. 《綠皮書》憑什麼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

《綠皮書》能夠獲得第91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我認為有幾下三個方面是亮點。

第三,戲劇沖突有反差。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穿插了非常多的戲劇沖突,正是因為白人與黑人的這兩種形象打破了人們對於種族歧視的一些觀點。雖然黑人在美國社會的地位比較的低,但是自身的努力卻不容小視,而白人即使是形象在粗魯也是可以獲得社會認可。這樣的戲劇沖突也增加了電影的看點,在強烈的對比之下讓觀眾更加深刻的意識到種族歧視的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這部影片最終想要傳遞出的是人性的魅力,拋開種族歧視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現實中反映歷史,又在影片中傳遞思想。

2. 美國一直倡導平等自由,電影《綠皮書》在美國反響如何

綠皮書是好萊塢今年最好的黑人電影, 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探討了黑白歧視以及社會階級等嚴肅議題,讓觀眾在嬉笑和感動的同時,又能引發對這些社會問題的思考,但是感覺在美國反響不好。主要是故事原型的家屬稱影片與真實情況不符,他們聲稱現實中的黑人鋼琴家並沒有和白人司機做朋友; 其次有部分黑人觀眾認為影片白人男主托尼的戲份太多。


3. 綠皮書的文化背景是什麼樣的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這么一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冊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採用了綠色象徵通暢的含義。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混跡夜總會的白人老炮兒托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 膚色和文化修養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產生一些奇妙的化學反應 。除此之外,電影還展現了很多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系等等。

4. 為什麼《綠皮書》獲得奧斯卡卻不被美國人待見

《綠皮書》獲得了奧斯卡獎,而《綠皮書》在中國的上映時間是2019年。《綠皮書》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的是一位白人托尼受雇於著名的黑人鋼琴家唐,為他開車並充當保安這個工作。在美國一路向南中,托尼與唐由本來的互相看不順眼到最後成為了互相很協調的好朋友。《綠皮書》就這樣在音樂中講述了一個跨越種族,跨越階級的故事。但是,雖然《綠皮書》被很多人喜歡,很多人很受感動,但是《綠皮書》卻不被不少美國人待見,這是為什麼呢?

因此,雖然《綠皮書》獲得了奧斯卡獎,但是這部電影仍然不被美國人待見,美國人對於種族的偏見仍然不少。除此外,還有的原因便在於電影中的刻板映像問題,戲份多少的問題,這也是與種族歧視有關的問題。

5. 美國一直倡導平等自由,電影《綠皮書》在美國反響如何

《綠皮書》重在講述奴隸時代的美國,而不是現在的美國,這部電影也是在第91屆奧斯卡上獲得5項提名並狂攬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重量級大獎,成為奧斯卡一大贏家。

當時的美國各大州出台了各種各樣的法律來強行進行種族隔離,如,奧克拉荷馬州規定“白人與有色種族應該有分離的電話亭”,“委員會有權對白人與有色種族間的釣魚、劃船和沐浴進行種族隔離。” 如果僅憑早期黑人領袖布克·華盛頓幻想的那樣,等待白人覺醒從而為他們帶來平等,是不現實的。就像馬丁路德金所說的,“許多年來以來,我聽過無數次’等待’,次數多到足以刺痛我們每一個黑人的耳朵。這個等待更多的意味著永遠,對正義的拖延就是對正義的拒絕。”

6. 如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綠皮書》

從⼼理學看《綠⽪書》
接著上篇⽂章,⼩宇讓我⽤所學的⼼理學淺薄知識分析⼀下《綠⽪書》這部電影。對我這樣⼀個沒有⼼理學系統知識的⼈
是⼀⼤挑戰。
我看來,酒店保安是⼀個⾝⼼很健康的⼈,敢愛敢恨,家庭責任感強,了解社會規則,懂得包容,並且⾮常明確⾃⼰的職
責邊界。唯⼀遺憾的是他⽣活在社會底層,⼯作性質⼜有些偏向⿊社會,他想脫離這種狀態,但沒有知識的他只能感到⽆奈。
⽽鋼琴家正好相反,是⼀個知識淵博,⽣活在社會上層的⼈,並且極具修養。就先從鋼琴家說起,⼼理學講:⼈正常的成
長過程是從⾃戀到依戀,我們的⽣活軌跡就是⾃體尋找客體的過程,即我永遠都在尋找你,這⼀過程是通過我向外界發出能
量,並有⼈能接住這⼀能量開展的。當這⼀過程受到阻礙時,我們內⼼就形成了壞,這個壞具體包括兩點:
1)關系中的恨
關系中的恨就是⿊⾊⽣命⼒,由於⾃體虛弱我們不敢接受這個⿊⾊⽣命⼒,因此就會投射出去,即投射到他⼈⾝上。
2)⾃體虛弱
上⼀篇已經講過了,當沒有愛去接住我們投射出去的能量時,我們就不敢⾯對⾃體虛弱。
⽽鋼琴家正是⼀個壞的典型,從⼩就是天才,媽媽帶他全國各地巡迴演出,但⼀個⾼貴的⿊⼈顯然是⽆法被社會接受,因
此鋼琴家存在上述兩個嚴重問題,既由於不被社會接受導致內⼼存在巨⼤的⿊⾊⽣命⼒,和⽤⾼傲去掩飾的⾃體虛弱。
⽽⾝⼼健康的⽩⼈保安幫他化解了這兩個問題。
⽩⼈保安遇到種族歧視時和⿊⼈鋼琴家站在了⼀起,他接受住了⿊⼈鋼

琴家關系中的恨,因此導致⿊⼈鋼琴家的⿊⾊⽣命⼒開始轉換成健康的⽣命⼒,可以滋養⾃⼰的⽣命⼒,因此在最後,再遇到
種族歧視,他坦然接受了。
當⽩⼈保安看到如此神聖的鋼琴家⼀絲不掛被警察侮辱時,⽩⼈保安並沒有⼀點嘲弄,⽽是跟⿊⼈鋼琴家說:他知道社會
很復雜。尤其逼迫⿊⼈鋼琴家吃炸雞翅那段,其實這些都是教⽩⼈鋼琴家如何去勇敢⾯對⾃體虛弱。因此結局就是:⿊⼈鋼琴
家決定不再封閉⾃⼰,勇敢去參加⼀個種族歧視嚴重⼤家庭的派對,因為他明⽩,⾃體永遠要尋找客體,他的巡迴演出就是尋
找客體的過程,但很失敗,他⾸先要將⿊⾊⽣命⼒進⾏轉換,勇敢⾯對⾃體虛弱,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客體,才能由⾃戀
轉換到依戀。
⽩⼈保安⼈性相對簡單,因為其本⾝就是⾝⼼健康,當他接觸到藝術後,很快就轉變了,並且快的令⼈瞠⽬結⾆,原因很
簡單,就是因為他⼼⽆雜念,專⼼做⾃⼰認為對的事情。

7. 電影綠皮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影片《綠皮書》講述了托尼與雪利博士之間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當然也是在借著白人的視角來表現一個偉大的黑人鋼琴家在當時社會中的困境。這部電影的象徵意義出現在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館與黑人樂隊彈奏樂曲這段,在這個時候的音樂就是一個重要的能指,是隨著雪利博士的情感進行演奏的。下面具體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解讀:

首先是色彩中的情感符號,這部影片的整體色調並不是壓抑的黑白,而是暖色系,其中也透露出一種輕松愉快之感,而綠色作為整部影片中出現最多的顏色,像《黑人出行指南》這本書封皮是綠色,雪利博士的車是綠色,幸運石也是綠色。幸運石在影片中是貫穿始終的,也是托尼與雪利博士兩人關系從起初激化到逐漸緩和的一個重要的線索,開始是托尼在地上撿起幸運石,在雪利博士的呵斥下,托尼帶著氣憤與不滿去還石,但在影片後面,托尼和雪利博士回家遭遇惡劣天氣時,博士要托尼把幸運石放在車上,也就意味著之前托尼的把戲早就被博士看穿了,托尼並沒有歸還幸運石,在最後雪利博士回家之後把玩幸運石,也是為後面他去托尼家過聖誕節作了鋪墊,所以說綠色就象徵著托尼和雪利博士和解的顏色。

其次是構圖中的符號,在整部影片中,出現中心構圖的時候,像在車上,雪利博士總是往往處在一個邊緣位置,但像影片最後當他回到自己的住所時,就會有中心鏡頭的展現了。在起初雪利博士面試前來應聘的托尼,表現雪利博士的是仰視鏡頭,展現他的高高在上,表現托尼的是俯視鏡頭,表現他的渺小,但後來發展到托尼拒絕雪利博士的一幕,兩個人都站了起來,可以看出兩人地位逐漸平等化了,再到後面托尼載著雪利博士去南方巡演,這個時候的雪利博士的地位就被邊緣化了,像在車上,畫面視點在托尼身上時,我們能夠注意到雪利博士是被虛化的,這也就意味著托尼與雪利博士的身份地位逐漸發生的一個互換的過程。在影片開始一直是托尼做司機,而影片最後卻是雪利博士開車送托尼回家,兩個人經過這段相處,已經消除了隔閡成為了朋友。當然,我們也能發現,托尼和雪利博士兩個人的感情也在隨著同框的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升華。

再次是影像中的象徵符號,首先是托尼載著雪利博士逐漸南下的過程中風景的一個變化,植被是逐漸稀少的,環境逐漸惡劣,這是雪利博士內心的隱喻,也是黑人在南方遭遇歧視的一種困境的象徵。以下分別探討影片中幾個象徵符號的象徵意義:

(一)車

這輛車首先是綠色的,在前面有提到過,其次,它雖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但是坐在裡面的擁有者雪利博士的內心卻是孤獨的,這輛車的存在是為了讓雪利博士的尊貴地位的象徵可以在南方為其保駕護航,在這段旅程中,這輛車也見證了托尼和雪利博士逐漸消除偏見與隔閡。

(二)斯坦威鋼琴

首先,斯坦威鋼琴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但同時,這架鋼琴也意味著雪利博士本身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尊重,在他巡演的過程中,彈奏的鋼琴必須是斯坦威鋼琴,他想捍衛黑人們彈奏古典音樂的一種權利。但在影片後面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館與黑人樂隊彈奏樂曲,用的鋼琴卻不是斯坦威鋼琴,而是一架普通的鋼琴,這時候的雪利博士不再以斯坦威鋼琴來加持自己的身份,也意味著他接受自己的身份的轉變。

(三)槍

槍的象徵意義是權力,在影片中托尼解救被困酒吧的雪利博士,面對雪利博士的質疑,托尼明確表示只是虛張聲勢,托尼在橘鳥酒吧外掏槍嚇唬偷車賊,這時候的槍是在警告黑人。但我們不清楚的是,托尼是從旅途一開始就帶著槍,還是第一次在酒吧解救雪利博士之後購買的。

(四)信

影片中的信也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它不僅僅是在維系著托尼和妻子、孩子們之間的愛情、親情,同時也是雪利博士通過幫助托尼寫信,表達了自身對於愛的一種渴望,他渴望如托尼般擁有的愛情和親情,也渴望與托尼之間友情的一種延續。

(五)杯子

杯子可以說是一種態度的展現,影片起初妻子招待黑人修理工用的杯子,被托尼毫不留情地扔進垃圾桶,這個時候的托尼雖然生活在底層社會,但卻有自己的態度,顯示了托尼的一種劣根性,歧視黑人。後來托尼應聘,為了取得高額報酬忍氣吞聲,甚至不惜為身為黑人的雪利博士開車,但到影片最後,托尼與雪利博士的和解,也就意味著這種劣根性不復存在了。

(六)炸雞

炸雞是整部影片中是托尼與雪利博士和解的一種符號,雪利博士起初不情願接受託尼遞來的炸雞,甚至是用蘭花指捏著不知道如何下口,後來在托尼的勸說下,雪利博士淪陷在炸雞的美味誘惑之中,肯用手吃。這意味著他們之間關系的和解,也能從中體會出雪利博士在逐漸接受託尼的生活習慣方式,也試圖融入。

二、意識形態理論分析解讀影片《綠皮書》

首先,《綠皮書》這部影片中,能夠清楚地看出其剖析了人們慣有的一種意識形態,雪利博士自身想要改變社會對黑人的一貫看法,所以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也拚命使自己與眾不同。他雖然是黑人,但他卻並不熟悉黑人的生活狀態和黑人的流行文化,他比較傾向於白人的生活模式,讓自己活得像個白人,可他無法獲得白人的認可,所以他是通過黑人的角度來完成自我的認同。我們在影片開始可以看到他一身非洲酋長的裝扮,旁邊還有象牙的雕塑,想要製造一種典雅高貴的黑人形象,但這種黑人形象只是做給白人看的,表現給我們的也極其不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由於新航路開辟時期「黑三角貿易」,黑人沒有了地位,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偏見和歧視,但這種偏見和歧視不僅僅是體現在黑人與白人之間。像在路易斯維爾·肯塔基州旅館,雪利博士被同胞嘲笑,他離開旅館去酒吧被白人圍攻。像在劇院,工作人員因為托尼的義大利口音,歧視托尼。

另外,不僅存在白人對黑人也就是別人對自我的偏見,也存在著自我偏見,首先托尼存在自我偏見,比如他說,「我是誰我知道的清清楚楚」 ,「我住在街邊」 ,「我的世界比你的黑暗多了」 ,在托尼的意識里,他自己不是一個白人,他覺得他最多算義大利人或者是更接近猶太人。雪利博士更是存在自我偏見,他不聽黑人歌手的歌曲,也不願意托尼將他和大眾黑人作比較,他崇拜的音樂家和欣賞的古典音樂也是白人階層的,在雪利博士的意識里他是一個白人,在這種群體意識形態的催化下,變成了大家所認為的雪利博士,然而社會階層是沒有辦法真正消除的。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中有一個基本命題:「意識形態把個體詢喚為主體。」詢喚就是讓被鉗制的客體僅從精神上覺得自己是享有自由的主體,影片《綠皮書》,就是使觀眾被影片中所倡導的平權感動,卻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現實中是不是真的改變了不平等的現狀。南北戰爭後,雖然說廢除了南方奴隸制,但是種族歧視依舊是存在的,雪利博士憑借其自身的音樂素養,通過僱傭印度裔傭人、擺放國王座椅等等,使提升自己的身份,能夠讓自己更類似於白人。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車子在行進的過程中突然拋錨了,雪利博士高貴地站在一旁等著修車的托尼,這個時候,我們能看到畫面轉向了在農田裡勞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注視著雪利,他們之間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雪利對他們也是不屑一顧的。還有影片最後當酒店服務員拒絕雪利博士進入餐廳用餐時,他決然離開酒店,不參加承諾過的表演。在黑人餐館內,托尼借用肯尼迪的話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但其實肯尼迪說的是:「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里其實就能看出對白人政府的解構,政府是沒有辦法真正幫黑人平權的,黑人只能靠自己。但是,在雪利博士和托尼被關押的時候,還是靠了白人總統才能出獄。意識形態上的詢喚,讓黑人自願完成了自我隔離,但在這種表面現象下,觀眾也忽略了黑人依舊不平等的一種社會現狀。

種族問題其實更多的就是意識形態化的,在社會認知下,黑人處在低賤的位置,白人處在高貴的位置,美國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白人優越論,所以黑人是被歧視的對象,但在《綠皮書》這部影片中,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並沒有存在一種絕對的隔離。就像托尼存在的對於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雪利博士對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托尼和雪利博士就存在了一種文化的對立,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對立,但是,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還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於白人或黑人的認知,不可否認的在事實上都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這種主流意識形態下,托尼存在的一定的對於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還有雪利博士存在的一定的對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就是比較復雜的了,同時也具備著一定的美國文化整體性的表意。

8. 諷刺全美暴亂的跨膚色友情!《綠皮書》為何評分如此高

因為這部電影非常優秀,有很多的內涵。諷刺全美暴亂的跨膚色友情!《綠皮書》評分能夠如此高,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應出來了不同人種的平等,主角也是全力出演,把這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動作都演到了極致,《綠皮書》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評分高說明了人們對於這部電影是非常認可的,其中的內涵也是得到了大眾的支持的。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讓觀看者收獲很多的。《綠皮書》讓每一個觀眾都有所收獲了,去重視種族歧視這惡鬼問題,去讓這個世界更加和平公正了,這樣的電影,非常有意義的。

9. 電影綠皮書的社會經濟效益

《綠皮書》從兩個人的故事透視深刻主題,敘事節奏合理流暢,演員表演出神入化,表達信任、尊重和感恩,是一部讓人感受到希望和溫暖的感人佳作。電影的敘事和表達方式,能給中國電影許多啟示。

「第一個啟示就是影片要有正能量,能夠表達真善美。」傅若清體會,第二個啟示就是電影要「以小見大」講故事,不能生硬說教,要從小切口、小人物、小事件刻畫人物、講好故事,要有沖突和矛盾,有情感的共鳴。
其實整個電影反映了美國本土存在的嚴重的歧視現象,這種現象不被社會所重視,一些黑人無奈接受現實,一些黑人不願意低頭生存勇敢的索求自己的權利;一些白人把歧視當做不足為奇的事,而一些白人意識到社會不該如此。電影的最後是美好的,情節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家向好的方向發展,電影看到最後並沒有結束,而且永遠不會有結束,真正的價值在於看完電影後的思考和認知,這個社會歧視不止在美國有,每個國家都存再歧視,這是不可否認的人性,重要的不是讓大家認識到歧視的存在,而是改變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