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⑵ 很早的國外老電影兩部(或一部)
第一部應該是《美人計》
【片名】Notorious
【譯名】美人計
【年代】1946
【國家】美國
【片長】102Mins
【類別】愛情/驚悚
【語言】英語
【字幕】外掛中(簡繁)
【評分】8.3/10 (14,302 votes) top 250: #103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787/
【格式】XviD + MP3
【尺寸】576x432
【大小】1CD 50 X 15M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演】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加利·格蘭特 Cary Grant
【簡介】
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美國法庭審判了一名納粹間諜分子並判處他二十年徒刑。他的女兒艾麗茜婭因此而消沉,自暴自棄。她在自己家中舉辦大型的家庭舞會上,認識了聯邦調查局特工人員德夫林,為了偵察納粹分子在巴西的一個巢穴,他們結伴同赴里約熱內盧。為了完成使命,艾麗茜婭忍痛割斷與德夫林的愛情,嫁給了當地的重要納粹分子亞歷山大,塞巴斯蒂安。開始了她的美人計計劃……
1946年4月,佛羅里達法庭判德國間諜約翰·赫伯曼20年徒刑。約翰開朗、熱情、迷人的女兒莉亞·赫伯曼對父親的罪惡既反感又痛苦,從法庭回家後找來朋友以小型舞會驅除煩惱,一個陌生的不速之客出現了。凌晨,所有人都醉倒以後,醉酒的莉亞拉著這個陌生人開車兜風,在警察攔截之後才發現這個陌生人是為美國情報部門工作的官員迪普。
早晨,莉亞醒來,在迪普的說服下,答應為國家效力。兩人來到納粹餘孽聚集的巴西里約,在那裡得到了約翰在獄中自殺身亡的消息。很快,迪普和莉亞共墜愛河。就在此時,迪普接到命令,莉亞要誘惑納粹首腦亞歷克斯·契巴斯以取得情報。迪普以國家利益為重,讓莉亞去執行任務,莉亞卻以為迪普並不愛她。
聰明機警的莉亞利用父親的老關系很快得到契巴斯的信任和愛情,在對迪普的失望和上級的指示下,莉亞答應了契巴斯的求婚。婚後的莉亞為情報部門探聽出不少重要情報,並感到家中的酒窖很可疑。迪普借莉亞開舞會的機會來到契巴斯家,莉亞為他弄到酒窖的鑰匙,他們查出酒窖中有裝有礦石的紅酒。契巴斯察覺了莉亞偷了自己的鑰匙,明白了莉亞的身份和企圖,十分憤怒。
為了不被納粹同夥知道自己曾泄漏了機密,契巴斯在母親的授意下給莉亞服用了慢性毒葯,企圖讓她在不知不覺中死去。莉亞後來雖然察覺了這個秘密,但連逃出的力氣都沒有。
迪普發覺情形不對,來到契巴斯家探聽情況,並利用契巴斯母子不能向納粹同夥泄漏秘密的弱點,成功把莉亞救了出來。莉亞還帶出納粹集團採掘鈾礦的秘密,而契巴斯母子則要接受納粹分子嚴厲的制裁。
國家大事與兒女私情,這是很多描寫國家非常時期的影片中最常見的主題。在那個戰爭還未完全結束的年代裡,國家利益是高於一切的,在這一點上影片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如同那個年代的很多同類影片,在為國家奉獻一切之後不圓滿的愛情大大激發了觀眾的同情心。這部希區柯克作品,雖然有相當的篇幅充滿了驚險和懸念,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部愛情片。片中愛情所佔的比重,甚至可以說是希區柯克作品中最大的一部。
影片以愛情與家國的矛盾沖突為血肉,以懸念驚險為形式,兩大特色並駕齊驅相得益彰,堪稱最能體現希區柯克風格的佳作之一。而舞會酒窖一段、結尾救出莉亞一段,則是二者結合最為完美的經典段落。
【演員表】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 Alicia Huberman
卡里·格蘭特 Cary Grant .... T.R. Devlin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Alfred Hitchcock .... Man Drinking Champagne at Party (uncredited)
克勞德·雷恩斯 Claude Rains .... Alexander 'Alex' Sebastian
Fay Baker .... Ethel
Bernice Barrett .... File Clerk (uncredited)
Bea Benaderet .... File Clerk (uncredited)
Candido Bonsato .... Waiter (uncredited)
Charles D. Brown .... Judge (uncredited)
Wally Brown .... Mr. Hopkins
Eddie Bruce .... Reporter (uncredited)
Paul Bryan ....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路易斯·卡爾亨 Louis Calhern .... Captain Paul Prescott
Aileen Carlyle .... Woman at Party (uncredited)
Beulah Christian .... Woman (uncredited)
【外文別名】
Alfred Hitchcock's Notorious(1946)
電爐有
http://lib.verycd.com/2006/08/30/0000118081.html
第二部,貌似傳說中的《險途戀情》,但是譯製片很難找到。
⑶ 尋找兩部國外的早期電影!!
三分之一情人
⑷ 一部早期的美國電影:一群人乘潛水艇到海底的生化實驗室,途中遇到了巨大的海蜇一樣的怪物
《驚爆無底洞》是由Juan Piquer Simón執導,李·艾爾米、雷·韋斯主演的一部影片,上映時間1990年7月26日。
劇情簡介:
美國深海勘查潛艇「賽任1號」在一次例行任務中失事,當局命令潛艇設計師(主人公)組織一支由軍人和各類科學家構成的小隊,乘坐另一艘同型潛艇「賽任2號」下海救援「賽任1號」,成員裡面有兩個女性,其中一個是潛艇設計師的前妻。
搜索的線索是「賽任1號」上面的一隻「黑匣子」。救援隊據此潛航到一個非常隱蔽的海溝。途中這艘黃色潛艇被一個巨大的白色不明物體包裹住,艇長用電擊法驅走這個怪物。三名潛水員出艇勘查,發現這里的海藻發生過變異,大得出奇。一名潛水員遭隱藏在海藻林間的異形生物突襲而亡,另兩名生還者採集了一些變異的海藻後返回潛艇。
潛艇為了躲避變異生物的襲擊,進入了海溝內部探險,結果發現海溝最底部有一個巨大空洞,潛艇浮出水面,艇員們穿著如同宇航服的特種防護衣進入這個幽深的洞穴,發現內部竟然有人工開鑿的痕跡,裡面到處都是變異生物,有的類似巨型蜜蜂,有的類似海蛇和恐龍的雜交體,並且所有的生物身上都帶有劇毒。
隊員們在留守在潛艇中的通訊指揮員的指示下不斷深入,尋找遺失的黑匣子。然而當他們在洞內巡視時,一頭異形怪物穿破一名隊員的保護罩,進入他的體內,隊員們被迫將其擊斃。
同時,潛艇上的變異海藻入侵了潛艇上的飲水系統,接觸海藻或者飲用了被海藻污染的水,都會被侵蝕逐漸變為海藻的飼料,一個雜役兵因此感染而死。
隊員們劃著橡皮筏返回潛艇途中,又被水中的異形逐個消滅。
潛艇設計師和兩個女隊員以及一個男科學家繼續在洞中考察。他們發現了一個實驗室,在一具干屍面前的電腦上查到了所有的秘密,原來這個海溝是美國政府遺棄的一個研究生物武器的秘密基地,科學家通過生物基因雜交生產出了大量的生物武器,但是不知是何原因試驗發生事故,所有的科學家被那些生物殺死,無一倖免。
他們試圖炸毀試驗基地,不料在一個基因交換室遇到了最可怕的怪物------一個豎掛在牆壁上的多腳海星。在大家用步槍抵抗這個海星的時候,一個男科學家被海星巨大的觸手捲走,一個女隊員則被海星吸進口中……
任務結束,舊情鴛鴦回到潛艇上,卻被一直呆在潛艇中的通訊指揮員截住並吐露實情: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黑匣子,這次行動的真正目的就是取回生物試驗的那張資料光碟,所以他才一步步引導隊員們接近那個嗜血實驗室,而且第一批返回的隊員們有兩人本來可以免受異形攻擊的,也是他從中作祟將艙門反鎖,讓那兩個隊員活活的被異形拉進水中……
通訊指揮員實現了自己的全盤計劃,把倖存的三人:舊情鴛鴦和艇長關在寄生著變異海藻的船艙內,幸而潛艇設計師把那張要命的光碟留在手中,提出和通訊指揮員合作,將其騙入船艙並被海藻感染而死。
正當倖存者逃離危險之地時,卻發現艇長沒有跟隨他們一起進入逃生艙,艇長告訴他們,剛才制服通訊指揮員時他不小心被海藻感染了,決定犧牲自己毀滅這個秘密基地。
最後,那對夫妻帶著光碟乘逃生艙逃離了恐怖深淵,回到陸地上揭露政府的陰謀,而艇長則啟動了潛艇的自毀系統,炸毀了海溝的出口,將那些變異生物永遠封閉在海底深淵之中。
⑸ 求早期外國穿越電影
《費城實驗》很早的時空穿梭實驗
《回到未來》很經典的時間旅行三部曲
《終結者》很火爆的未來戰士
《12隻猴子》很耐人尋味的宿命輪回
《超時空效應》無線電跨時空拯救
⑹ 歐美早期喪屍電影!!很早的 要全面點的啊
<活死人系列>是 喬治。A.羅米羅 講述吸血僵屍故事的「死亡三部曲」。
## 這個恐怖片系列開篇是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這部影片開創了美國僵屍題材恐怖片的先河。## 《活死人黎明》重拍自1979年的同名電影是第二部.最後一部是
1986年上映的《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導演羅米羅本人也拍攝了他自己的
第四部吸血僵屍恐怖電影《死亡結算》(Dead Reckoning),預算花費僅用了1000萬美元。
<活死人系列>的其他電影都是根據這三部曲改編的。
這題材電影剛出的時候專有名稱為Living dead中文翻譯活死人;
後來出現各種同類名稱,中文直接翻譯為喪屍
以下這些都是早期的作品:
活死人之夜 活死人黎明 活死人之地 喪屍出籠
活死人歸來系列 死亡日記/活死人之日 獵殺活死人 末日侵襲Doomsday
死亡航班 殺出個黎明 僵屍戰爭Stone's War 僵屍戰爭Zombie Wars(這兩部是講述二戰士兵對抗僵屍)
僵屍人 喪屍出籠2 屍地禁區 死亡之屋系列 刑房-恐怖星球
以後的作品:
我是傳奇 生化危機系列 驚變28天 驚變28周。。。。。。因為很多大家都知道所以就不再講了。呃,沒記錯是3月14日吧,最新喪屍電影: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
希望可以幫到伱
⑺ 介紹幾部外國五六十年代經典的老電影
像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後窗》《西北偏北》《驚魂記》都是十分經典
還有比如瑪麗蓮夢露的《七年之癢》《熱情似火》都是事業頂峰時期的作品
我個人挺喜歡《蒂凡尼的早餐》那時的赫本已經褪去了《羅馬假日》里的青澀
顯得高貴典雅
還有費雯麗
馬龍白蘭度攜手的《慾望號街車》或者《出水芙蓉》《方托馬斯的反擊》等的喜劇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
希望你找到適合自己的
⑻ 美國早期經典電影
我喜歡的經典的
《勇敢的心》、《雨人》、《肖申克的救贖》、《人工智慧》
《剪刀手愛德華》、《與狼共舞》、《大魚》、《完美的世界》
《美麗人生》、《海上鋼琴師》、《戀戀筆記本》
《美麗人生》和《西伯利亞的理發師》這兩個如果沒有結尾算得上是喜劇,但是加上結局就是特別悲的悲劇。所謂的笑中帶淚的電影了。
喜劇的
《幸福中轉站》很好笑也很溫馨
《真愛至上》節日氣很濃的很溫馨的愛情喜劇
《BJ單身日記》、《單身漢》、《落跑新娘》、《律政俏佳人》愛情喜劇
⑼ 求一部歐美早期的穿越科幻電影
1999年美國電影《時空過客》,又名《K02災難製造者》
劇情介紹主角Tom在回憶兩年前他在采訪電廠大火。一個不應該出現在那裡的人掉了一枚奇怪的銅板,Tom猶豫了一下,蹲下去檢視,逃過一劫。
惱於最近沒有大災難的主編派他去做個回顧災難的專欄。他到檔案室結識了女主角
Elizabeth後,獨自一人翻閱電腦里的大災難記錄----興登堡號爆炸、鐵達尼號沉船、電場大火----赫然發現在這些橫跨幾十年的大災難中,有一
個人長相完全不變地出現在每一張照片里,而且這個人好像就是他在電廠大火中瞥見的那個人。考慮到電腦圖檔可能被修改,主角被派去Smithsonian圖
書館查閱原始資料。
在飛機上發現那個神秘人就坐在另一邊。趁對方上廁所他立刻去翻風干臉的隨身行李,在裡面他找到一本「驚悚導覽手冊」,裡面記載著興登堡、鐵達尼、電廠大火、他搭的這架飛機會空中對撞、地下鐵脫軌...主角用神秘人包中的槍「劫機」,阻止了飛機空中對撞。
飛機降落後,神秘人失蹤,Tom被FBI當成劫機犯審訊。兩個駭客造型的殺手沖進來,擺平警衛,綁架了他。他趁亂
⑽ 外國早期的經典科幻電影
007 鐵金剛大戰太空城
月球旅行記
星球大戰
星際旅行
外星人.E.T
第五元素
回到未來
終結者
把這些電影名字輸入到www.youku.com的搜索框中搜索,自然能找到相應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