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兵臨城下》中蘇德狙擊手的較量是真實的嗎
1 二戰中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4天的獵殺較量 「我們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軍狙擊手;我斷定敵人就藏在那塊廢鐵板下;我立即瞄準他的頭部扣動了扳機。他向後倒了下去……」 2001年,由英國曼德雷公司製作、美國派拉蒙公司發行、耗資8000萬美元的影片《決戰中的較量》(又譯《兵臨城下》)在當年的柏林電影節上一炮打響,隨即在全球熱映、票房成績驕人,並掀起了一股「二戰片熱潮」。該片情節的主線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神槍手瓦西里與號稱「德軍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之間進行的一場殊死較量。然而,關於影片中這場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的對決卻引發了幾點疑問。 疑問一:原型是否真實存在 影片中的瓦西里確有其人,其原型就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家喻戶曉的傳奇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VassilyZaitsev)。扎伊采夫出生在烏拉爾山區,從小就跟隨祖父學習狩獵技巧,練就了一套超群的槍法。不過,要想成為一名狙擊手光靠槍法準是遠遠不夠的。合格的狙擊手必須擁有超凡的勇氣、毅力、耐心、鎮靜、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快捷的反應,時刻准備完成艱巨的使命。 扎伊采夫不僅具備所有這些條件,而且還擁有十分高超的隱蔽技巧。他有時偽裝成布滿苔蘚的石塊,有時躲進捆紮起來的谷堆,有時藏身於一截煙囪之中。因此,不光德軍士兵,甚至連他的戰友有時候都不知道他身在何處。 1942年9月,已經開始了1個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蘇德雙方對斯大林格勒市內的每寸土地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扎伊采夫就在此時被編入了蘇聯紅軍第284步兵師,隸屬於由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10月,扎伊采夫所在的班奉命消滅一個德軍炮兵觀察哨所的觀察員,德軍炮火在他們的指引下對蘇軍防禦工事和火力點構成了巨大威脅。經過艱苦的潛伏與漫長的等待,扎伊采夫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扎伊采夫在這次戰斗中的表現引起了所在團指揮官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親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帶瞄準鏡的莫辛—納干狙擊步槍,並要求他負責訓練槍法好的士兵組成狙擊小組,專門獵殺德軍軍官、炮兵觀察員以及所有零星出沒的德軍士兵。此後,扎伊采夫越戰越勇,曾在10天內接連射殺40名德軍。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他取得了擊斃149名德軍的戰績。至二戰結束時,他總共消滅了400名德軍。蘇軍政宣部門將扎伊采夫的事跡廣為宣揚,極大地鼓舞了蘇聯軍民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信念。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柯尼格少校在現實中是否存在卻令人充滿疑惑。首先,蘇軍政宣部門曾先後使用過兩個名字來稱呼被扎伊采夫擊斃的所謂「德軍第一狙擊手」。出現得比較多的是歐文·柯尼格(ErwinKonig)少校,但在部分資料上又將其稱作海因茨·托瓦爾德(HeinzThorvald)少校。這到底是兩個根本不相關的人,還是同一個人而其中一個名字有誤呢?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名字都是當時極為普通的德國人名,會不會是隨意編造出來的呢? 其次,根據蘇軍的資料記載,他們最早是在對一名德軍戰俘進行審訊時,從其口中知曉德軍派遣了措森(Zossen)德軍狙擊手學校最高教官柯尼格少校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來對付扎伊采夫的。所有這些都是蘇軍的一面之詞,實際上尋遍德軍有關斯大林格勒戰役參戰部隊的記錄,都無法找到歐文·柯尼格少校或者海因茨·托瓦爾德少校這兩個名字。 最後,根據扎伊采夫自己的戰斗日記顯示,他在擊斃敵方狙擊手後,通常會檢查屍體並取走其使用的武器。但是在其戰斗日記中從未提到過柯尼格少校的名字,甚至沒有出現過擊斃德軍少校軍銜狙擊手的記錄。 疑問二:較量過程究竟怎樣 軍事作家艾德里安·吉爾伯特(AdrianGilbert)在其所著的《狙擊手》一書中披露了大量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戰後的回憶。其中,扎伊采夫對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與一位德軍一流狙擊手進行的戰斗是這樣敘述的: 「……那一回,我和朱里科夫搭檔,莫洛佐夫(Morozov)和舍伊金(Sheykin)搭檔,我們兩個狙擊小組奉命到紅十月兵工廠附近執行任務。短短兩天之內,莫洛佐夫犧牲、舍伊金身負重傷,他們倆都身經百戰,曾經幹掉過不少德軍狙擊手。但這一回,他們連敵人在哪裡都沒發現就被擊中了。我立刻意識到我們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軍狙擊手。 2 二戰中蘇、德第一狙擊手之間4天的獵殺較量 我和朱里科夫花了大半天時間一動不動地趴在伏擊地點,細細地查看周圍的環境,試圖找出敵人身在何處。從先前莫洛佐夫和舍伊金中彈的情況分析,敵人應該在我們的正前方。我反復觀察前面的情況:左邊是一輛被擊毀的坦克,很難隱蔽;右邊是個碉堡,但槍眼已經被堵住了。在它們當中有一大塊廢鐵板和一堆碎磚塊,敵人會藏在這里嗎?如果換了是我,一定會選擇這里。但那塊廢鐵板已經在那裡整整兩天了,難道敵人不用更換伏擊地點?還是我的判斷有誤?為了試探一下,我用木棍撐住手套伸了出去,手套當即被一槍射穿。從彈孔上可以看出射擊位置就在對面,我由此斷定敵人就藏在那塊廢鐵板下。 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把敵人引出來。由於自己的位置已經暴露,我耐心地等待天黑後進行轉移。在此期間,我仔細琢磨著對手:他的偽裝相當出色,槍法也異常地准,最與眾不同的是他居然能在同一個伏擊地點待上這么長時間。直到夜裡,我才和朱里科夫悄悄地轉移到另一處伏擊地點。天亮後,整個上午我們紋絲未動。因為在陽光直射下,狙擊步槍瞄準鏡的反光會暴露我們的位置。等到午後,我們終於處於陰影之中,陽光直射到了對方狙擊手的位置。在廢鐵板的邊緣,我們隱約看到一道反光,好像是對方狙擊步槍的瞄準鏡。 就在此時,朱里科夫以十分老到的方法來引誘敵人:他把自己的鋼盔緩緩舉起,速度不快不慢,就像探出頭一樣。敵人迅即開槍射中了鋼盔,在鋼盔落地的同時,朱里科夫配合發出了一聲慘叫。敵人終於上當了,他以為幹掉了對手,於是從廢鐵板下露出了半個頭想看看自己的戰果。這正是4天來我期待已久的一刻,我立即瞄準他的頭部扣動了扳機,他向後倒了下去……」 疑問三:對決是否真實存在 從宏觀方面講,早在一戰時德軍就曾成功地運用狙擊手在陣地戰中消滅了大量協約國士兵。納粹瘋狂擴軍時,德軍尤其是武裝黨衛軍中就編入了一定數量的狙擊手,只是二戰初期「閃電戰」的迅速勝利使得德軍狙擊手們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在斯大林格勒前線遭遇到蘇聯紅軍的大規模狙擊戰後,德軍才開始組織自己的狙擊手實施反狙擊戰,以恢復前線德軍部隊的士氣。為此,德軍特意從其他戰線和後方調集了一批優秀的狙擊手,專門負責獵殺像扎伊采夫這樣的蘇軍狙擊手。而且,蘇軍和德軍都有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雙方狙擊手之間進行戰斗的記錄。 微觀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扎伊采夫的確消滅過不少德軍狙擊手。其中一些擁有高超的隱蔽技巧和精準的槍法,扎伊采夫曾經同他們進行過苦戰。根據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扎伊采夫的搭檔尼古拉·朱里科夫(NikolaiZulikov)的回憶,他們倆曾經遇到過一名相當難對付的德軍狙擊手,並與其進行過一場持續4天的戰斗。 根據這兩方面情況可以推斷:影片中瓦西里與柯尼格少校之間的對決在現實中的確存在,它就是扎伊采夫與一名德軍高水準狙擊手之間的較量。
② 一個八旬老人當狙擊手的俄羅斯電影是什麼
老人他在當狙擊手,他的俄羅斯電影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電影了,比你這個電影還是非常滿意。
③ 俄羅斯花滑名將是誰
俄羅斯花滑名將是莫洛佐夫等人。
莫洛佐夫是俄羅斯花樣滑冰運動員。塔拉索娃與莫洛佐夫自2014到15賽季起正式在成年組賽場亮相,一直以穩定的表現和扎實的俄式雙人技術著稱。北京時間2017年12月24日凌晨,塔拉索娃和莫洛佐夫獲得2017到2018賽季全俄花樣滑冰錦標賽雙人滑冠軍。
莫洛佐夫是2002年5月18日出生於俄羅斯聯邦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伊熱夫斯克市,2018年平昌冬奧會女單冠軍、團體賽亞軍,2018年米蘭世錦賽第五名,2018年歐洲錦標賽冠軍,2017-2018賽季大獎賽中國站、法國站和總決賽冠軍。
來自其他地方的花滑名將
美國華裔選手關穎珊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1996年關穎珊在15歲時就奪得了第一個全美冠軍和世界冠軍,此前她還是1994年世界青年錦標賽冠軍。關穎珊奪得了5次世界冠軍、9次全美冠軍、一次奧運亞軍和一次奧運第三名。
俄羅斯一直是花樣滑冰的傳統強國,最近一兩年的男子單人滑世界冠軍幾乎被兩位俄羅斯小夥子全部包攬,其中19歲的普魯申科更是在2001年獨步冰壇,共奪得包括世錦賽在內的7個世界冠軍頭銜,徹底擊敗了有傷在身的另一位俄羅斯名將亞古金,坐上了男子單人滑的頭把交椅。
④ 莫洛佐夫的介紹
莫洛佐夫,出生於1990年10月8日。俄羅斯足球運動員,前衛、中鋒。曾代表國家隊參加過諸多大賽。
⑤ 蘇聯兒童怎樣用智慧與納粹斗爭
第一堂課:誘導
對很多蘇聯孩子來說,第一堂課學習俄文字母,並不是從「a」開始學起,而是從「S」開始學起,因為它是偉大領袖斯大林名字的頭一個字母。
第一堂課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它意味著在孩子頭腦中留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蘇聯的兒童教育者對此心知肚明。要把偉大領袖的形象深深銘刻在孩子們的心中,就必須抓住這一機會。就像一首蘇聯頌歌中所高唱的那樣:「當我的孩子開始呀呀學語的那一刻,他喊出的必定是那個響亮的名字:斯大林同志!」〖文革前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第一課是「開學了」三個字;文革中是「毛主席萬歲」五個字。〗
第一步誘導往往就以這種第一印象的方式來完成。它的目的在於先入為主地將一些意識形態的基本元素,譬如政黨和領袖的名字根植在孩子的頭腦之中,讓其無法忘卻。這就構成了洗腦的第一步原材料。但此時,孩子們只是知道領袖和政黨的存在,並且感受到它的無所不在,卻難以對其產生具體的印象,所以第二步,是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通過種種手段強化兒童對這種印象的認識。
最初的誘導往往是毫無惡意的,甚至是令人身心愉快的,孩子們會聆聽到一系列關於領袖的個人美德、對孩子的愛護以及國家如何為孩子們創造美好條件的例證。在一本名為《蘇聯少先隊夏令營》的書里,作者告訴教師和指導員們「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列寧、斯大林卓越的一生和事業的範例來教育少先隊員和小學生們」。
為了達到目的,這種教育手段也應當根據兒童的心理循序漸進。小學三年級(九到十歲)的孩子認識列寧、斯大林的生平和事業,主要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四年級則要學習蘇聯的歷史教程,「使他們能夠結合歷史的事件更充分地來認識偉大領袖的生平和事業」。到七年級才開始學習蘇聯憲法。〖至少還有「憲法」課!〗這一切都是根據「兒童們所累積起來的知識水平安排自己的工作」。
誘導的過程可以通過很多手段,但倘使這種意識形態僅僅是通過講述被灌輸進兒童的頭腦,顯然是不明智的,很容易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最佳的方式是誘使兒童相信這一意識是由他自己發現的。因此,座談會和討論會就成為誘導的必要步驟。一場成功的座談會的形式看起來是相當自由和民主的,充滿了愉悅的氣氛,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實際上,這些觀點早已被限定在一個嚴格的框架內。因為這些座談會的題目都是被精心設計的,比如「列寧是怎樣學習的?」「斯大林是如何給我們帶來幸福的童年的?」「斯大林是如何忘我地為人民服務的?」
主題既然已經被限定,那麼參加討論的孩子們所能做的,也就只是證明它是如何的「正確」。老師會鼓勵孩子尋找「正確」的例證,而對那些異見不同的觀點卻會加以打壓和批評。在贊揚和批評之間,學生肯定會選擇贊揚,他們會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如何揣摩上級的意旨,並且做出符合這一意旨的回答,最初的服從,也就由之形成了。
盡管服從乃是培養孩子的目標之一,但僅僅是「為服從而服從」仍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孩子們必須要知道服從的對象是絕對光榮、偉大、正確的,才可以斷絕自己內心中懷疑的一面,由服從上升為自願的獻身。
「利用偉大領袖的生平和事業的範例告訴少先隊員,必須在自己身上培養出那一些必要的品質,怎樣才能無愧於少年列寧信徒的稱號」。恰如這句話所說的那樣,「必要的品質」,也就是美德,同樣也存在於教育手冊中,無論是納粹黨少年團的手冊,亦或是蘇聯少先隊的規章,如果單是翻看內容,很難不讓人相信這是一個道德完美的人所必要具備的品質,正直、忠誠、勇敢、無私。這些形容美德的詞語在教育中幾乎俯拾皆是。但實際上,這些詞語盡管還保留著字面,但內容卻被巧妙地改造了。正直意味著為了更高的真理可以出賣自己的親友,或者叫做大義滅親,這是黨所宣揚的社會責任感;忠誠意味著對領袖毫無保留的熱愛和對上級的無條件的服從;而勇敢則是那個時代口號一樣:「時刻准備著!」隨時為黨所提出的號召獻身。
美德被扭曲成意識形態的裝飾品,僅僅保留著它的詞語,即使是善惡也從一開始就被劃分為簡單的二元對立。社會群里被簡單地劃分為斗爭中的「好人」和「壞人」。在納粹德國,好壞是按種族劃分的,在納粹德國一本普遍發行的兒童讀物《毒蘑菇》中如此寫道:「有好蘑菇,有毒蘑菇。有好人,也有壞人。猶太人就是壞人。」在蘇聯,好壞則是根據階級來劃分的,宣傳品告訴孩子們,「暗藏的敵人」時刻存在,資產階級、富農、沙皇的支持者、西方敵對勢力……這份長長的名單使孩子們相信,完成美德之一的方式就是揪出、驅逐甚至殺死這些「壞人」。
在納粹德國,少年團的孩子會在篝火晚會上焚燒猶太人的模擬像,或者乾脆加入到沖鋒隊打砸搶猶太商鋪的行列之中,為「純潔種族」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而在蘇聯,玩兒「內戰」和「徵收糧食」的游戲是一種時尚,孩子們在游戲中會為爭當布爾什維克:「每個人都想當紅軍和布爾什維克,沒有人願意當白軍和孟什維克。只有大人才能中止這一類爭吵——建議游戲開始時先不定下稱呼,誰贏了,誰就是布爾什維克。」
但這些美德中,最重要的是「無私」,這一詞語出現得如此之廣,以至於被升華為最高的美德,像是勇敢、忠誠、正直都可以被統一在這一美德之下。因為它代表了意識形態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消滅自我,將個人全身心地融入到集體之中。誠如教育人民委員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在1918年所寫的那樣:「年輕人應學會以『我們來作思考,拋棄所有的私心雜念』。」或者像是納粹少年團的口號:「毫不為己,一切為了德國。」
這一意識形態之下,擁有自我,或者說是私心乃是最大的罪惡之一,一切惡都是從中生發出來。一個無法融入集體的人是可恥的。只有追隨大多數人的行為才是正確的。集體製造了一種平等的幻象,讓孩子們相信,只要加入集體,一切差別都被消滅了:「他們穿著同樣褐色襯衫。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不會有人去問。他們看上去完全一樣,就好像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有產者的兒童,無產者的兒童,從前資產階級、企業家的兒童,農民的兒童,等等,但外表上看起來大家都是一致的。」
希特勒的孩子們。希特勒在1937年的演講中對這些站在他面前舉臂敬禮的孩子們說:「就像你們今天站在我面前一樣,幾百年後,年輕一代也將站在未來的元首面前,表達他們對德國——我們通過斗爭而獲得的德國的信仰。」
集體的儀式、合唱、遊行等等集體活動,將個人完全融入到集體的海洋之中。個體在這個龐大的海洋里是渺小的。他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加入到歌頌領袖的偉大合唱之中,為這個政權貢獻自己的美德、信仰,甚至是生命。從作為一個個體的孩子,到一個集體中的人,誘導的過程就這樣循序漸進地達到了它的目的。它看起來每個步驟都顯得光榮正確,完全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進行的,但潛伏其下的,也有其晦暗的一面,那就是孩子們需要學習的第二堂課:恐懼。
第二堂課:恐懼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閉嘴。『舌頭會給你帶來麻煩。』——這是大人一直叮囑我們孩子的。我們在生活中也一直害怕發表意見。媽媽常說,兩人之中必有一個舉報人。我們害怕鄰居,特別是警察……即使在今天,我看到警察仍會怕得發抖。」
恐懼與誘導之間的區別是,後者告訴孩子什麼是應該做的,而前者則告訴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比起誘導,恐懼實際上能在孩子的頭腦中產生更大的影響,讓他們去自覺規避某些事物,從小在頭腦中築起一道禁忌的堤壩。
在納粹德國,低劣種族即是禁忌之一,對元首的不敬同樣是一項大忌,任何懷疑帝國意識形態的行為都是禁忌;在蘇聯,「壞」階級,任何損害偉大領袖名譽的行為,對黨的非議等等,每個孩子都知道觸碰這些行為的下場將會如何。那是最嚴厲的懲罰在等待著他們。
其中一個(最低)懲罰就是被孤立,逐出集體。在一個政權掌控了所有社會資源的國家裡,只有加入集體,才會擁有生活的可能。因此,逐出集體就成為了對孩子來說最嚴重的懲罰。他會受到同學的輕視、朋友的孤立,誰也不再理睬他,誰也不會再幫助他,輕視和冷漠使他被開除出整個社會之外,無從立足。一個叫格爾特-埃克哈特·洛倫茨的人回憶自己在波茨坦國家政治教養院的上學生涯說:「落後者的名字會在飯前點名時被公開點名,不服從的人要遭到公開譴責。誰要不是『戰友』,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就要遭到排斥。」班上的同學會故意不和這樣的人說話,完全不理睬他,以作為懲罰。在蘇聯,除了遭到譴責和隔離之外,這些沾染了禁忌的孩子還有一個更可怕的下場:「被消失」。這種消失有時是不明顯的,只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教室里又多了一張空課桌,而老師不會告訴同學們他們昔日的同桌為什麼沒有來上學。學生們當然也心知肚明的不會去問這個明知故問的問題,以免他們會成為下一個。有時,這種「消失」為了起到震懾作用,則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的。尤金·葉爾欽在《打斷斯大林的鼻子》里講述了這種被迫視而不見的恐懼。國安局的秘密警察就在教室門口徘徊,學生們甚至可以聽到皮靴踱步的聲音,然後一個學生被叫出來,這是老師最後一次呼喚他的名字。接著,老師熟練地命令學生們用一支筆,把班級合影上那個同學的臉塗黑。
禁忌是如此地讓人恐懼,所以一旦自己沾染上這些禁忌,唯一的方法就只有通過更嚴格的考驗來洗脫自己的罪行。蘇聯的「少年英雄」巴甫列克·莫洛佐夫是個典型的例子。根據官方的文宣材料,他的父親屬於一個「壞階級」富農,而他向警察檢舉了他父親,也因此被「富農反革命」一家殺害。蘇聯的文宣機器很快將莫洛佐夫塑造成大義滅親、正直忠誠的道德模範。高爾基呼籲為他修建一座紀念碑:「血親可能是你的敵人,不能放過這樣的敵人」。
在整整一代蘇聯兒童的心裡,莫洛佐夫都是完美的少年英雄。他不僅僅提供了蘇聯式美德的典範,更給予那些生活在禁忌惶恐中的孩子們自我救贖的可能。一場學習莫洛佐夫的運動很快開展起來。一位叫亞歷克山德的少年揭發了他父親,並且請求逮捕他的父親。而另一個來自克列緬丘格附近的16歲猶太男孩,則在自己父親的堅持下,給當地的報紙寫信,公開聲明脫離自己的家庭:
「我拒絕成為這個家庭的一部分。我覺得,真正的父親是共青團,能教我生活中的大事;真正的母親是我們的祖國,蘇聯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人民才是我的家人。」
恐懼就通過這種方式轉化為一種新的誘導。為了符合美德的標准、融入集體而犧牲家人的行為是值得贊賞和鼓勵的。這也是為何意識形態在撕裂這些孩子的家庭同時,也贏得了他們更為堅定的忠誠。因為他們通過這種毀滅個人情感的方式,在這個政權下達到了「新生」。他們因此洗脫了罪名,並且獲得了政權的寬恕,被重新接納到集體之中。而他回到集體後所享有的「正常人」的待遇,則進一步讓他深信自己檢舉揭發父親親友的行為是正確的,他也因此經受了比一般孩子更嚴酷的考驗。
為了保住自己犧牲巨大所得來的「榮譽」,這些人往往會更加成為這一制度的捍衛者。一位叫奇拉·柯尼燕科娃的女士,在斯大林死後三十年裡仍然自稱「斯大林的愛人」,但她的兩個叔叔都因為「怠工」的罪名被抓進勞改營,但這卻使她更深地摯愛斯大林——這位「賞罰分明的公正的偉大領袖」。這看似無解,但卻合情合理。她為了融入這一體制付出的犧牲太大,以至於否定它,她所作出的全部犧牲就毫無意義,也就徹底否定了她自己。因此,她仍然生活在自己的童年時代里——時刻准備著為了崇高的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時代。
畢業:長不大的「新人」
「我們必須教育出一種新人,從而使我們的人民不會因時代的衰退而滅亡。」
「我們必須將年輕人塑造成新一代的共產黨人。孩子像柔軟的蠟一樣,可塑性很大。」
元首的意旨和偉大領袖的口號交相輝映。他們都渴求將孩子塑造成符合他們意志的完美「新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目的達到了。通過誘導與恐懼的雙重手段,一個懵懂的孩童是完全可以被培養成合格的「新人」的。無論是出於對榮譽感的熱望,還是出於對禁忌的恐懼,他們都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且讓自己相信意識形態下的宣傳是合情合理的。畢竟,融入集體,將自己奉獻給這個制度,是他們唯一可以有的選擇。
但當他們長大,進入成人社會後,卻發現一切都與他們所受過的教育全然不同。這個國家並不是處處美好,等級森嚴,官僚嚴重,缺乏活力並且死氣沉沉,還有縈繞四周的恐懼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他們自己也可能成為被告密的對象,也會因為一語有失而進集中營。但問題在於,盡管他們可能在真實的生活中發現了虛偽的一面,但他們的大腦早已在童年時代被灌注了意識形態。他們習慣於那種話語,習慣於那種表述方式,更習慣了那種思維——這些意識已經深深地根植於他們的頭腦中,因此他們只能按照這種模式來為人處世。這也是他們與社會互動的唯一方式。當他們遇到難以解釋的困境時,他們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回歸到領袖和元首那裡,回歸到他們所習慣的意識形態中去尋求公正。
⑥ 謝夫上是哪個國家的
謝洛夫(1865-1911),俄羅斯傑出的肖像畫家。代表作品有《高爾基像》《持桃子的小姑娘》《陽光照耀下的少女》等。
中文名
謝洛夫
國 籍
俄羅斯
出生日期
1865年
逝世日期
1911年
代表作品
《高爾基像》《持桃子的小姑娘》《陽光照耀下的少女》等
人物簡介
謝洛夫 (1865-1911年)謝洛夫出生於19世紀後期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批評家謝洛夫之家,自幼愛好繪畫,9歲時就師從於大畫家列賓,年輕時又在皇家美術學院受到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為他成長奠定了基礎。謝洛夫的創作題材多樣,肖像畫、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插圖和舞台美術無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畫。謝洛夫的繪畫創作活動,始於巡迴展覽畫派極盛時期的80年代,列賓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巧給予他決定性的影響。謝洛夫創作的後期,恰逢1905年之後畫壇各種現代美術流派崛起,藝術界的創作現實也影響著謝洛夫,他曾嘗試過某些新的表現手法,在藝術形式上作過大膽的探索。但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執著,以及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最終形成了他的現實主義繪畫特徵,對後來蘇聯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莫洛佐夫像》謝洛夫
謝洛夫也譯為塞洛夫。全名是瓦倫丁1亞歷山德羅維奇·謝洛夫,曾為列賓的學生,後又受契斯恰柯夫的教導,為巡迴展畫派的成員之一。他悉心研究西歐繪畫,探索新的形式,一生作了大量的肖像畫。畫風明快冼練,善於刻畫人物性格。[1]
《尤索布夫王子像》謝洛夫
1874年, 畫家列賓正在巴黎旅行,一位憂傷的俄國婦女把她9歲的孩子託付給列賓。她是僑居巴黎的俄國音樂家亞力山大·尼古拉耶維奇·賽洛夫的遺孀,音樂家3年前去逝的時候,他們的兒子瓦倫丁·亞歷山德羅維奇·賽洛夫才6歲。雖然生長在這樣一個音樂的環境里,但幼年的瓦倫丁似乎更喜歡繪畫,他常常獨自在小房間里用顏料塗畫著人物和花朵。於是母親帶著他到國外去旅行,讓他參觀古代大師的珍品。1874年的冬天,從慕尼黑來到巴黎。這時,9歲的瓦倫丁性格似乎更加孤癖,由於長期在國外生活,他連俄語也講不好,蒼白的臉色、瘦弱的身體,只有一雙藍色的大眼睛閃閃發光,表現出蘊藏在這孩子心靈中的智慧和感情。列賓收下了這個學生,讓他在畫室的一角畫一組簡單的靜物,而自。己,則沉迷於《薩德闊》一面的創作。從這時開始,賽洛夫成為列賓的學生,回國後又跟隨列賓到頓河流域去畫扎波羅什人的速寫p他在大師的言行舉止中體會到藝術探索的艱辛,他年輕的心靈中種下了獻身藝術的種子。1881年,列賓決定送賽洛夫人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雖然這里的氣氛是僵死和陳腐的,但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巴維爾·彼得洛維奇·契斯恰科夫以他嚴格的科學體系,培養了整整一代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家,沒有這樣嚴格的訓練,成為一個偉大匠師便只能是空想。契斯恰科夫體系,猶如這具陳腐機體中的新芽,給俄羅斯美術帶來生機。賽洛夫進入素描教室的遭遇並不順心。他以為在列賓的身邊已經學到不少東西,對契斯恰科夫布置的初級課題不以為然。契斯恰科夫把一張廢紙捏成一團,隨手扔在地板上,然後命令賽洛夫去畫這個廢紙團的素描。這使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萬分窘迫,以致畫出的素描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他嚴厲地教訓賽洛夫:在藝術的王國里,沒有,也絕不會有什麼容易做到的事。一切都是困難的,但也是重要的、有趣的,藝術家終生都被它吸引著。就這樣,賽洛夫在跟隨列賓學習6年之後,又在美術學院學習了5年,使他成為熟練而且成熟的畫家。1888年,他的《少女與桃子》以具有印象派的外光色彩而在莫斯科的展覽會上一舉成名。畫中穿粉紅色上衣的少女,是馬蒙托夫家族的一位小姐。這個家族當時正從事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築,是俄國資本主義時代的天之驕子。因而,有許多進步的藝術家,像丹欽科、瓦斯涅佐夫、科羅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圍,賽洛夫在這個圈子裡為不少著名人物畫過精採的肖像。處於1905 年革命風暴到來之前的殘酷時代,賽洛夫沒有從事主題性的巨幅創作,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畫領域。他為高爾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薩柯夫等進步藝術家畫過肖像;也留下了諸如教會檢察長巴別達諾斯切夫、·金錢大王格爾葉馬、國家杜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業巨頭馬拉卓夫……等等俄國革命前整整一代「當代英雄」們的肖像。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生動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