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專業回答,最好分類回答,月多越好謝謝了!!!
庫里肖夫效應蘇聯蒙太奇學派是20世紀20年代世界電影發展史中涌現出來的一個重要電影學派,以愛森思坦、普多夫金、庫里肖夫和杜甫仁科為代表的電影工作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和拍攝實踐,提出的電影蒙太奇理論第一次在電影理論研究中涉及心理學問題(這種涉及雖然是無意識的)也使他們成為百年電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於一身的偉大電影藝術家。
一、談到蘇聯蒙太奇學派,首先有必要明確的是何謂蒙太奇蒙太奇一詞源於法文montage,原意為建築學上的裝配、構成的意思,而在藝術創作中則是由蘇聯攝影家羅德欽柯第一次提出。他通過將不同的照片拼貼以造成新的效果,稱「照相蒙太奇」。
由此可見,在電影中蒙太奇實際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連續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產生新的效果和意義。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蒙太奇並不是電影的專有名詞,而時下盛行的將各類影片原聲消去再配上方言笑話的節目,稱之為「開心蒙太奇」也是對蒙太奇概念的曲解,另外,蒙太奇只是單純的電影手段,本身並不帶有革命性(就像語言沒有階段性一樣)。
二、蘇聯蒙太奇學派發展的歷史背景
20世紀20年代,蘇聯的藝術家們面臨的不是經濟危機和生活的慘劇,而是一次推翻沙皇統治的國內革命的成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激情。
1917年10月革命前,我國的電影工業在世界電影工業中的地位並不突出,只在莫斯科和彼德格勒有一些私營電影公司。1910年後,由於戰爭的影響,使進口影片大幅削減,這種情況就使俄國的私營公司有機會發展,於是從1910年到1917年前俄國推出了許多節奏緩慢的通俗喜劇,這類影片在當時吸引了許多本國觀眾,但國外則鮮少能看到。
1917年十月革命後,次年7月,蘇聯國家教委的電影部門開始對電影膠片實施管制,這就導致了許多私營公司囤積膠片,有些甚至帶著器材逃往別國,另一小部份公司勉強接受了這一管制,但內心盼望紅軍在戰爭中失利,使其運作能恢復到戰前狀態。
真正的蘇聯電影應該從1919年8月27日列寧簽署將舊俄國電影收為國有化的一項法令開始的。這種投資方式的變化,在戰後蘇聯物資條件極差的情況下,由國家出資保證電影事業的發展,無疑對一個新興的民族電影是有益處的和積極的。1922年,列寧又發表講話提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這句話成為蘇聯電影的運動綱領,使得蘇聯電影得到飛速的發展,但是這樣的投資方式也將影片的內容局限在社會主義的宣傳和規勸上。
三、蘇職蒙太奇學派的主要成員及理論
1、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
1958年在布魯塞博覽會電影節中,來自世界各國的127位理論家和史評家評選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影片,結果愛森思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以100票位列首席。②這次評選證明了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論在世界電影史中的地位。
愛森思坦早年學習機械工程,懂得修路架橋等機械規律和操作機器的有關原理,所以他認為通過嚴密的分析,能夠發現支配一切藝術形式的規律。
愛森思坦的理論研究主要受到以下幾種理論的影響:①19世紀黑格爾關於「正題、反題、合題」三段論的辯證法和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愛森思坦試圖把這種哲學運用於電影,提倡使兩個不同性質的鏡頭或段落(即「正題」和「反題」)相沖突,以建立一個新概念(即「合題」)在《電影形式的辯證方法》(1929)一文中,愛森思坦說明了鏡頭與字幕的關系,以及鏡頭與蒙太奇的關系,代表著各個辯證階段;「命題(抽象概念)內部的沖突——在字幕的辯證法中闡明自身——在鏡頭內部的沖突中形成自己的空間形式——在蒙太奇中越來越強烈的爆發——在不同的鏡頭之間發生沖突。」③愛森思坦力求通過這種辯證的沖突使觀眾入迷,使之擺脫消極和自我。例如:《戰般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一段,愛森思坦通過在岸上歡樂的人群與波將金號上勝利的水兵間反復切換,建立自己的「正題」。步兵到來,鎮壓岸上示威人群時,愛森思坦引出自己的「反題」,波將金號上的水兵對階梯上的鎮壓、屠殺作出反應,向鎮壓者的總部開炮了,這代表「合題」。
②要森思坦的理論還受到日本象形文字的啟發。
愛森思坦認為蒙太奇與日本象形文字之間有一致之處,兩個不同形象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即構成一個表義的文字,例如鳥的圖形加上嘴的圖形即成為「鳴」,而「鳴」字的意思不是「口」「鳥」之和,而是它們的乘積。也由此,愛森思坦提出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概念就是「將描繪性的,含義單一的,內容中性的各個鏡頭結合成有思想的前後聯系和系列。」④愛森思坦早年從事舞台導演工作,在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智者干慮,必有一失》中,愛森思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理論(在我國的翻譯著作中將之譯為「雜耍蒙太奇」,這是不恰當的。「雜耍」是指由小丑在換場時進行的表演,意在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愛森思坦的蒙太奇理論中強調的不是「雜耍」的過程,而是吸引觀眾注意力這一本質,所以應稱為「吸引力蒙大奇」)吸引力蒙太奇強調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者的思想結論。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使愛森思坦走向了電影藝術創作,在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罷工》中成功運用了這一理論——沙皇俄國屠殺工人和屠宰場宰殺牲口的鏡頭交替剪輯,表現工人像牲口一樣任人宰割的典型蒙太奇段落。
在繼續拍攝和研究中,愛森思坦認為單個鏡頭是一個蒙太奇細胞,作為單獨的實體是沒有價值的,正如他在《電影的語言》一書中的論述:「個別形象本身越引人注目,影片就越像一系列漂亮而互不相關的照片。」⑤只有通過剪輯才能獲得無限的意義。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末,愛森思坦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理論。在他的蒙太奇觀中,鏡頭A不僅僅是與鏡頭B先後出現,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為「A+B」或「AB」,而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意識「X」。這個變化的原因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正如他所說:「任何種類的兩段影片放在一起,就會從那種並列的狀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新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⑥這一理論是愛森思坦蒙太奇觀的基礎。
愛森思坦以沖突為基礎建立其蒙太奇理論的,我們過去對愛森思坦的理論認識有一個誤區,總認為他將單個鏡頭視為無意義的,而事實上,在建立蒙太奇的體系過程中,愛森思坦考慮了三個層面的意義:單個鏡頭、鏡頭組合以及影片的整個形式。通過其變化、運動和沖突的宇宙觀引伸出單個鏡頭內部可能產生的幾種沖突:1、線條的沖突;2、平面的沖突;3、立體的沖突;4、空間的沖突;5、光的沖突;6、速度的沖突;7、物體和觀點的沖突(即採用罕見的拍攝角度);8、物體及空間的沖突(即通過透鏡使物體失真);9、事件及其時間性的沖突(例如:慢動作或快動作)⑦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論和他的電影作品不但在世界電影史中具有及高的地位,也對其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4年希特勒上台後,與戈貝爾召見了德國著名製片廠烏發的製片人,給他們觀看《戰艦波將金號》並要求他們拍攝出一部德國的「《戰艦將金號》」以講述南非的布爾戰爭;《教父》中導演將孩子洗禮與黑幫殺人交叉剪輯在一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科波拉在《現代啟示錄》中借鑒了《罷工》中的屠殺段落在殺上校一段中插入殺牛的鏡頭,用以表達觀點;《巴頓》中巴頓將軍打士兵的延時鏡頭則是受到敖德薩階梯段落中嬰兒車的啟發……(附影片實例)而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觀念被普遍大量運用則是在廣告中,通過組合,使兩個鏡頭表達出新的意義,在廣告中不但明確,且節省時間。(例如:酒杯+急馳的車撞=不要酒後駕車)另外,愛森思坦認為聲音是一個獨立的元素,單獨的聲音和畫面相結合也能產生出新的意義,這就是在聲音出現後愛森思坦提出的「對位法」,愛森思坦曾經說過:「如果搞理論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位那麼電影的聲音只存在對位和同步。」⑧在雷內•克萊爾的影片《百萬法郎》中實現了這種「對位」的表現手段。導演在一群人搶彩票的畫面同時加上了足球賽的賽場爭球聲,使畫面具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愛森思坦的敘事方法、結構和使用演員等方法將在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段落中與之對比闡述。)
2、庫里肖夫提出的「庫里肖夫肖效應」
庫里肖夫效應的實驗過程中,庫里肖夫與普多夫金將一個演員沒
有任何錶情的特寫鏡頭與另外三個鏡頭:桌上的一盤湯、棺材裡的女屍、小女孩玩著玩具狗熊相互組接起來。結果在觀看中觀眾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產生了對他的表演評價。
由此,庫里肖夫總結出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也就是說,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而不成其為藝術,只有通過蒙太奇的創作才能成為電影藝術,並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結構的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⑨
「庫里肖夫效應」對於認識電影,及其表達方式是非常重的,而且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個被認可的心理學現象。在雲南藝術學院影視系的教學中,就有一個練習,要求將《紅高梁》中土匪搶劫一段和姜文、鞏俐在高梁地中的段落順序打亂,重列(見實例)結果,觀眾看到的姜文的表情較之於影片本身的情節就產生了嚴重改變。這個練習不但使我們了解了剪輯的作用,也足以證明「庫里肖夫效應」。
但是不以電影本體出發,不從電影實質研究電影的「綜合論」則沒有看到庫里肖夫效應的重要作用。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張俊祥就在一次影劇講習中說:「庫里肖夫效應是無稽之談。」
3、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
普多夫金大學時期主修自然科學,在接觸電影前當過演員,做過場記,搭過布景,也寫過劇本。後進入國立第一電影學院學習。1922年,普多夫金進入庫里肖夫實驗室工作,與庫里肖夫一起進行了大量實驗,前文提到的「庫里肖夫效應」就是由普多夫金協助完成的。
普多夫金的影片創作和理論觀點深受格里菲斯影響,力求通過剪輯使思想和情感有效溝通。接下來我將普多夫金和愛森思坦的理論及創作觀點進行對此,以闡述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理論。
首先在劇作方面:普多夫金強調劇中本創作的重要作用,屬再現美學的傳統形式。在他的影片中延續了格里菲斯的敘事形式,強調嚴謹的敘事結構和深思熟慮的情節;而愛森思坦的影片則相反,這些影片都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脈絡,結構鬆散,不講求連貫。
在演員選擇方面:北京電影學院教材《外國電影史》一書中說普多夫金「一般都依靠傑出的演員來扮演劇中人物……」(《見外國電影史》P78)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普多夫金認為在電影中「舞台表演」是危險的。普多夫金在1929年二月三日對英國電影協會作的演講中說:「我只要處理真實的素材——這就是我的原則。我堅決認為,在表現真水、真樹和真的花草的同時,演員的臉上卻粘著假胡了和畫著一道一道的假皺紋,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樣地表演,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因為這樣就違反了電影風格最基本的概念。」
⑩普多夫金也在影片創作中進行了實踐,例如,在《成吉思汗的後代》一片中,普多夫金就僱用了一些真正的蒙古人進行表演,為了表現他們帶著驚喜的神情看著一塊珍貴的狐皮,還特別請來一位魔術師在蒙古人面前表演,拍下他們觀看時的神情,然後把這個鏡頭同商人手裡拿著狐皮的鏡頭接起來,得到了所需要的效果。而為了達到倒敘事目的,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都有主要角色、主人公。愛森思坦的影片中多採用具有典型人群代表特徵的「類型演員」,愛森思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集體人物,沒有主人公。
與愛森思坦一樣,普多夫金也常在影片中使用隱喻,但他的喻體則來自敘事和場面中,不象愛森思坦那樣任意選擇喻體。例如《母親》中,普多夫金用春暖花開和死囚被釋放相接,用冰雪融化和人民正義行動開始相接(附實例)。正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狀物抒情」手法。而愛森思坦在《戰艦波將金號》「敖德薩階梯」一段最後則運用三個不同姿勢的石獅接的鏡頭來表達對事件的看法(附實例)。
這些例子也說明在情緒表達上,普多夫金的敘事觀念使他表達情緒時用現場有關對象的實際影像來表達;愛森思坦則刻意使影片刻意擺脫表面上的前後連接。
從以上的對比也不難看出在剪輯觀念上普多夫金的電影本質是古典式的,鏡頭偏向積累性質,追求由故事支配的全面情緒效果;而愛森思坦的影片則是通過理性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剪接,表現一系列的思想交鋒。
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理論對故事片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場景抒情的手法也被廣泛借鑒使用。在鄭君里的影片《枯木逢春》中,見到毛主席的村民回村時,山花開放這一片段就仿照了《母親》中的段落。在沈西苓《女性的吶喊》一片中工人搶飯吃時,接旁邊一群雞啄米的鏡頭,隱喻工人非人生活的段落也可見敘事蒙太奇對中國電影的影響。但從中國電影的發展來看,蘇聯蒙太奇學派對其影響似乎僅限於敘事蒙太奇上,究根朔源我想首先是因為中國電影受好萊塢影響甚深,愛森思坦超越敘事讓鏡頭間的銜接產生新含義的觀念與中國電影人的觀念想距太遠,不能完全為人所理解;再者,我國當時對愛森思坦的理論研究著作翻譯不多。
普多夫金對其後電影人的影響也很大。著名的導演庫布里克從未受過專門訓練,他就曾說:「我學會拍電影是因為一本普多夫金的書和看許多影片。」
4、杜甫二科的詩意蒙太奇
所謂詩意即是指脫離現實,具有詩的概括能力,而詩意蒙太奇只能存在於默片中。因為這是一種藝術的概括,默片因其無聲,是純視覺的所以不接近生活,具有這種概據能力,可以抽象。
從杜甫仁科的影片《兵工廠》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片段體現了這種表現手段。德國兵看到自己被自己毒死;烏克蘭士兵則在戰斗中不會死亡;畫框中沙皇的畫像變活,畫中的沙皇開始活動;甚至被鞭打的馬匹也張口說話(通過字幕表現)……(附實例)這些非真實的情況都是通過杜甫仁科詩意的處理來表達含義的。
薩杜爾在他編著的《世界電影史》一書中稱贊杜甫仁科的另一部作品《土地》表現了他用別具一格的抒情手法表現了大自然、愛情和死亡。在他的默片中詳謚著充滿話力的,新鮮的抒情氣息。
我對蒙太奇,蘇聯蒙太奇學派的認識和理解還是很粗淺的,但是我深知對於電影本體和電影表現手段的認識研究對於學習電影的重要。因此必將繼續鑽研。感謝周傳基教授和宋傑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的悉心指導。
注釋:
②引自:1958年北京電影局譯委會《電影藝術譯叢》第八期
②引自1929年愛森思坦論文《電影形式的辯證法》見《電影形式和電影感》P53
④引自:1929年發表的愛森思坦論文《電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
⑤引自:《電影的語言》愛森思坦著P111
⑥引自:《蒙太奇的方法》愛森思坦著 1929年
⑦「九種沖突」引自:《電影的語言》愛森思坦著1934年
⑧引自:愛森思坦的手稿,周傳基教授翻譯保存
⑨引自:《外國電影史》P71
⑩引自《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普多夫金著
參考書目及文獻:《世界電影史》
《電影的形式與風格》
《電影形式的辯證方法》
《電影形式和電影感》
《電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
《電影的語言》
《蒙太奇的方法》
《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
《外國電影史》
轉自:http://bbs.mov6.com/archiver/tid-29474.html
⑵ 何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何為"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國導演發展出來的理論,是由普多夫金根據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輯手法延伸出來,然後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關性的看法。普氏認為兩個鏡頭的並列意義大於單個鏡頭的的意義,甚至將電影認為鏡頭與鏡頭構築並列的藝術。至少用遠景而用大量特寫的連接造成心理, 情緒, 與抽象意念的結果。艾森斯坦則受俄國辯證性哲學思維的影響,認為鏡頭間的並列甚至激烈沖突將造成第三種新的意義。當我們在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甚至父親在看報等鏡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忙碌"的感覺。
蒙太奇廣義的來說是指剪接,以前的電影是沒有剪接的 一卷十分鍾拍到完才換另一卷,第一個把剪接用在電影上的是《波坦金戰艦》,其中嬰兒車由樓梯摔下、四周人在開槍、母親緊張失措、這些畫面交互剪接
產生緊張緊湊、隱喻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空前的發明造就的經典。如果不甚了解,可參考普多夫金的「母親」或艾森思坦「波坦金戰艦」中的「奧德賽台階」,不過基本上蒙太奇是一種導演操縱鏡頭的手法,也就是控制了絕對的知性思維與表現意義,觀眾只等著被灌輸,與具有詩的表現形式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曖昧性與開放性完全不同,後者如塔可夫斯基,、溫德斯、費里尼。
事實上不應只說是剪輯的手法,因還有其他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簡而言之即是中國文字中的「會意」 字,可以靠著剪輯將不同地方的人景物事前後排序,讓你以為彼此有關聯,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門,隨後人進屋內,事時上屋內屋外可能在不同地方拍的。
何為"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個鏡頭出現兩個人面對面的畫面,緊接一個鏡頭是其中一個人的表情特寫,觀眾藉由這個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個人的動作,雖然那個人未出現於畫面。蒙太奇(剪輯)是顯示時空的跳接,時間是點和點的銜接,相異於鏡頭從A到B一條線的移動。蒙太奇所呈現的時間是導演嚴格摘取的一個點。此外蒙太奇強調的是一件事發展後的結果,如同一個女人在酒廊爭吵,緊接一個鏡頭是她已死在卧室,鏡頭強調的是爭吵後的下場,結局的考慮超過她被謀殺的過程。蒙太奇凸顯事件結果所帶來的驚覺,先使觀眾瞬間知道死的結局,再讓觀眾看到客廳內凌亂的場面,由知倒溯緣由和場景。
舉例說明
科波拉的《吸血鬼》一片中有一幕,吸血鬼的頭被砍了之後 飛了出去 鏡頭跟拍到頭要落下時剪接接上晚餐時一大塊盤子上的肥肉,給人好像頭落到盤子上變一團食物的感覺,就給人弱肉強食的隱喻。在科波拉的另一部經點作《現代啟示錄》,男主角要去殺馬龍白蘭度時,殺人和殺水牛祭典的畫面不斷交錯剪接再一起,
什麼意思看了就知道。
《走出非洲》的片頭,女主角回憶往事的聲音配合閃現心中的叢林,(鏡頭不穩定)和野獸的吼聲。緊接一個鏡頭,是一個人(後來觀眾知道是男主角丹尼斯)站在平原,頭上是輪夕陽。觀眾印證後來劇情的發展,將發現這兩個並置的鏡頭,是他們過去交往過程的縮影。丹尼斯適時出現,使一頭漸漸逼近女主角的獅子驚走,他給她帶來穩定力。但他英年即墜機而亡,結局如一輪落日,只是人死不可能再日出東山。以兩個鏡頭的連接來說,簡短的瞬間已是人一生的縮影。以單一鏡頭來說,夕陽下朦朧的身影正是丹尼斯真確的寫照.對於女主角來說,丹尼斯是神秘難以理解的,心中所見的實際上只是一個朦朧的輪廓。
⑶ 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理論主張結合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進行闡述。
蘇聯蒙太奇學派
1.二十年代無聲故事片創作時期,蘇聯涌現了一批傑出的年輕的電影藝術家,如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庫里肖夫,他們創立了蒙太奇學派。(「庫里肖夫效應」的實驗)2.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普多夫金《母親》、杜甫仁科《土地》。
3.(1925年)攝制的(《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運用蒙太奇理論的著名電影作品。其中,(「敖德薩階梯」)場面,被視為視覺節奏的典範。
4.愛森斯坦提出了哪些理論?
(1)提出了「雜耍蒙太奇」;
(2)提出了「情緒劇本」理論。
5.雜耍蒙太奇:是愛森斯坦在戲劇與電影創作實踐中採用並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種結構演出的方法。意思是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者的思想結論。
6.情緒劇本理論:是愛森斯坦為部分蘇聯劇作家付諸實踐的一種電影劇作理論。認為電影劇本不需要戲劇沖突和戲劇結構,只要提供一連串誘發導演情緒的刺激物。雖然也有一些簡單的情節,但一般是用一種浮誇的詞句描寫一些互不連貫的場景。
7.「雜耍蒙太奇」和「情緒劇本」都有其共同的理論缺陷,就是孤立地誇大了情感的感染力,破壞了電影綜合性,失去了思想指導和生活基礎。
8.愛森斯坦的貢獻:將蒙太奇的基本目的和任務明確地歸納為兩條:「合乎邏輯,條理貫串的敘述」,「充滿情感」,「激動人心」。
9.論述世界電影名作《戰艦波將金號》。
《戰艦波將金號》被公認為是一部世界經典名片。
(1)思想內容:為紀念1905年俄國革命20周年而攝制的,是一部頌揚水兵於1905年起義的影片。
(2)在劇作結構上,是按照希臘五幕布悲劇的格式構成的。即:人和蛆蟲;船上的戲劇;死者激發人們;敖德薩階梯;同艦隊相遇。每場戲都貫穿著強烈的矛盾沖突,有明確的動作與反動作。
(3)影片劇作上的特點:a紀實性與典型性的精巧完美的結合。b精巧、嚴密的結構與准確有效的節奏處理。
(4)在電影語言上有獨特的創造。影片的蒙太奇組接充分顯示了電影鏡頭組接的巨大藝術功能。a動作的創造;b節奏的創造;c新的時空的創造;d思想的創造。
因為《戰艦波將金號》是常被人們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卓別林稱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影片」。
⑷ 經典的運用蒙太奇手法的電影請介紹下.
1、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⑸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⑹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
⑺ 蒙太奇是什麼
蒙太奇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
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國導演發展出來的理論,是由普多夫金根據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輯手法延伸出來,然後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關性的看法。
普氏認為兩個鏡頭的並列意義大於單個鏡頭的的意義,甚至將電影認為鏡頭與鏡頭構築並列的藝術。少用遠景而用大量特寫的連接造成心理,情緒,與抽象意念的結果。艾森斯坦則受俄國辯證性哲學思維的影響,認為鏡頭間的並列甚至激烈沖突將造成第三種新的意義。
當我們在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甚至父親在看報等鏡頭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忙碌」的感覺。
(7)俄羅斯蒙太奇電影院擴展閱讀:
表現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是在對列鏡頭的基礎上,將形式或內容上相互對照、沖擊的鏡頭相連,表達某種思想或情緒,激發觀眾的聯想和思考。
1、抒情蒙太奇
《盜夢空間》中柯布和他的夥伴一起進入費舍的第二層夢境,由於是在汽車中被追殺的同時進入第二層夢境,為了躲避襲擊,尤瑟夫車開得非常不穩,都會對第二層夢境造成影響。
導演通過多組鏡頭來展現第二層夢境的狀態,如齋藤和伊姆斯在電梯中電梯的抖動、費舍手 中水杯的顫抖,這些鏡頭都與汽車在雨中飛馳躲避襲擊相吻合。這就是抒情蒙太奇在保證敘事連貫性的同時,在鏡頭的組接上,將事件分解成一系列近景和特寫,從不同的角度展現第一層夢境對第二層夢境造成的影響。
2、心理蒙太奇
《盜夢空間》中柯布在用陀螺確定自己不在夢境中後,他的大女兒和小兒子打電話給他,在女兒和兒子說話的時候,畫面展現的是孩子在海邊玩耍的鏡頭,當女兒問到媽媽如何時,畫面展現的是柯布妻子的臉部特寫。這些鏡頭都是柯布的回憶,運用心理蒙太奇來展示他的內心世界——對孩子與妻子的想念。
⑻ 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蘇聯蒙太奇學派
1.愛森斯坦(1898——1948)。
愛森斯坦理論體系發展的四個時期
(1).「雜耍蒙太奇」時期(1920——1923):愛森斯坦在參加電影工作以前就發表了
《雜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觀點即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雜耍蒙太奇」觀念的來源:
1.辨證法:黑格爾的三段論辨證法。兩個不同性質的鏡頭即相當於正題和反題,他們之
間產生沖突,便建立了一個新的概念,相當於合題。
2.先鋒藝術派中的構成主義和未來主義:要求打碎線性的戲劇模式,強調以多樣化視點
改造戲劇,利用空間的共時性切斷戲劇時間的連續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詞解釋: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於20年代初在戲劇和電影創作實踐中採用並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種結構演出的方
法。即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
者的思想結論。「雜耍是戲劇中每一個特別刺激人的瞬間,即戲劇中能夠促進觀眾足以
影響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夠保證和精確的預計到如果安排在
整體的恰當次序中就會引起某種感情上震動的每一個因素,它們是能夠用來使最終的思
想結論顯示出來的唯一手段。」 雜耍蒙太奇不是靜止的反映一個事件,不是使活動的一
切可能性處於這一事件的合乎邏輯的表現的限度以內,而是躍到一個新的階段:把任意
選擇的那些獨立的雜耍表演自由的組成蒙太奇——從主題效果的立場來合成。
(2). 理性電影時期(1924——1929):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罷工》、《戰艦波將金
號》、《十月》、《總路線》。提出的核心觀點即理性電影。
【名詞解釋:理性電影(理性蒙太奇)】
該理論強調通過畫面內部的造型安排,使觀眾將一定的視覺形象變成一種理性認識。該
理論認為,兩個鏡頭之和會產生一種新的概念,因為兩個鏡頭對列及其內在沖突會產生
對所描繪事物進行思想評價的契機。該理論主張以鏡頭蒙太奇對列以表現某種抽象概念
,代替藝術形象。
「敖德薩階梯」經典段落的蒙太奇運用:
1. 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
擊力。
2. 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
3. 以多鏡頭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3). 建立蒙太奇類型學——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1929——1939):此期拍攝的
作品包括《墨西哥萬歲》、《白靜草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相繼提出了節奏
蒙太奇、復調蒙太奇、聲畫蒙太奇、鏡頭內部蒙太奇等問題,在理論上大大修正補充了
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著名的代表作為《蒙太奇1938》。創作中實踐了「情緒劇本」理
論。
*【名詞解釋:「情緒劇本」理論】
20世紀30年代由愛森斯坦提出並由部分劇作家附諸實踐的一種電影劇作理論。該理論認
為不需要戲劇沖突和戲劇結構,只要提供一連串誘發導演情緒的刺激物。因此,這種劇
本雖然也有一些簡單的情節,但一般是用一種浮誇的詞句描寫一些互不連貫的場景。代
表作家是蘇聯的拉熱謝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導演)、《白
靜草原》(愛森斯坦導演)等。蘇聯評論界認為這些影片都是失敗之作。但「情緒劇本
」作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學靠攏的一種傾向,在電影劇作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位
置。
愛森斯坦對於電影聲音的美學觀念及其演變。
1928年,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聯合發表了《有聲電影聲明》,提出「聲
畫對位」的主張,並將「聲畫對位」看成一種普遍原則,否定聲畫同步,使聲音依舊服
從於畫面和默片時期的蒙太奇觀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愛森斯坦建立蒙太奇類型
學、即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他同樣大大修正補充了這種思想,將重點轉到聲畫同
步和聲畫不同步想結合的問題上來。
(4). 提出作為電影總體的影片結構的理論,提出電影創作方法論的時期(1938——19
48):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
*愛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體系中的4個最重要的觀點:
1. 任何種類的兩段影片放在一起,就會從那兩種並列的狀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種新
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
2. 蒙太奇就是鏡頭內部沖突,是由兩個並列的鏡頭沖突所產生的某一概念從而造成有
目的的主題效果。
3. 蒙太奇不僅是產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闡明思想的手段,即通過某種電影語言
及其表現形式闡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維是與整個思維的一般思想基礎分不開的。
2.蘇聯蒙太奇學派。
(1)蘇聯蒙太奇學派
【名詞解釋:蘇聯蒙太奇學派】
20世紀20年代,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維爾托夫、庫里肖夫等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
革命斗爭現實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的革命內容,他們將實驗的
重點放在蒙太奇的運用上。庫里肖夫和愛森斯坦強調兩個不同鏡頭的對立或撞擊會產生
新的質、新的思想涵義,這是他們對蒙太奇理論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代表性的理論分
別是「庫里肖夫效應」和「雜耍蒙太奇」;其他人諸如普多夫金發展了敘事蒙太奇、維
爾托夫創建了「電影眼睛派」,這批人是20年代蘇聯先鋒主義電影美學探索的中間力量
,在蒙太奇理論的創建和運用上貢獻卓著,因此被稱為蘇聯蒙太奇學派,他們的理論研
究和拍片實踐構成了蘇聯電影學派的第一個階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於愛森斯坦等
人的極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蘇聯蒙太奇學派開始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
(2)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a . 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開始了電影工作,建立了「實驗工作室」,他是一個構成主義
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裡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論
有「庫里肖夫效應」和「電影模特兒」。
【名詞解釋:「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是由普多夫
金具體操作的。庫里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並列作用,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
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正在做游戲的孩子和一具
老婦人的屍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
—分別對應著飢餓、喜悅和憂傷。庫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
心理基礎,並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等理論。他得出的結論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
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蒙太奇
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
,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
b . 維爾托夫(1896——1954)
齊加·維爾托夫原是一位未來主義音樂家,1916年創立了「聽覺實驗室」,1918年開始
轉向電影創作。1923年,維爾托夫發表了《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一文,提出了「電
影眼睛」理論。代表作品有《帶攝影機的人》、《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
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電影真理報》(《電影周報》)。
維爾托夫也是蘇聯電影界最早使用聲音的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真理電影」
就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影響。
【名詞解釋:「電影眼睛」】
蘇聯紀錄電影導演齊加·維爾托夫於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並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
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實景拍攝
甚至偷拍、強拍,反對場面調度、劇本、演員和攝影棚,也就是反對故事片。雖然維爾
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對現實的即興觀察,但並不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強調將
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
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維爾托夫並不反對蒙太奇,他將電影眼睛
稱為蒙太奇的「我看」,他認為影片組織的基本手7段就是蒙太奇。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
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接,有節奏
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並通過鏡頭畫面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合來解釋拍
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
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論拍攝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電影真理報》
、《帶攝影機的人》、對謔瀾緦�種�壞耐戀厴稀貳ⅰ豆賾諏心�娜�Ц琛返取?BR>
c .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電影理論代表作有《電影導演和電影素材》、《電影劇本》、《論電影編劇、
導演和演員》;導演的影片代表作品有《母親》、《聖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
後代》。他後期導演的作品有《普通事件》、《逃兵》、《蘇沃洛夫大元帥》、《海軍
上將納希莫夫》等。
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和演員的重要性,他同樣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從一
般意義上為蒙太奇所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內在聯系,是一種
辨證思維的過程。它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意圖而組織電影動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運
用則顯示出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基於這種思考,
普多夫金創立了「聯想蒙太奇」,具有很濃的詩意和抒情因素。「聯想蒙太奇」把沒有
物質聯系但卻具有十分密切主題聯系的視象並列起來。這種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
使用,而不能用它來統一全部鏡頭。普多夫金的理論強調了電影的敘事性,即通過分鏡
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通過對情節和事件的分解組合,再現情節和事件,使蒙太奇成為
劇情片段的連續 ,從而加強電影的敘事力量;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
的蘇聯和美國的情節劇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鋒主義藝術家們看作是格里菲斯電影敘事
結構的繼續,甚至被愛森斯坦認為是把蒙太奇這一新的電影造型手段納入到傳統的再現
美學范疇,是現代主義美學道路上的倒退。
*d . 柯靜采夫、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這是一個純形式主義的學派,突出一種「奇異化」的電影觀念。
【名詞解釋:蒙太奇理論】
主要指早期電影中以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為代表的蒙太奇理
論。通稱的蒙太奇理論並不能囊括所有對蒙太奇問題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別林
、雷納·克萊爾、費里尼、愛因漢姆、米特里等,蘇聯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
柯靜采夫、尤特凱維奇、羅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對蒙太奇的問題作出各自的解釋。
但蘇聯學派對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繼承性,即便早期階段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
(以下分別簡介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觀點。略。)
蘇聯電影理論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僅是將各個拍攝下來的片段加以聯接使觀
眾對連續發展著的動作獲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現手段,而且是將各種現象的隱蔽的內在聯
系變成明顯可見、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藝術方法。
⑼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