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都喜歡哪些電影導演
我最喜歡法斯賓德,他就是電影界是巴爾扎克,他是當時德國社會的書記官。他從不吝惜他的嘲弄和譏諷;他也從不吝惜他的關愛和同情。他在描述社會中各色人物時,將自己的冷靜和深刻藏在了鏡頭後面,觀眾看懂時,會得到一種找到所羅門寶藏似的驚喜。代表作《城市流浪漢》、《小混亂》、《愛比死更冷》、《死亡之河》、《美國大兵》、《當心聖妓》、《四季商人》、《瑪塔》、《恐懼吞噬心靈》、《寂寞芳心》、《鐵絲上的鳥》、《畏懼與恐懼》、《我只要你愛我》、《撒旦的一擊》、《中國輪盤賭》、《站長夫人》、《德國之秋》、《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一年十三個月》、《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莉莉瑪蓮》、《蘿拉》、《維洛妮卡•福斯的慾望》、《霧港水手》。
2. 大衛•里恩的簡介
大衛·里恩
中文名: 大衛·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別: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編劇,導演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 -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導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衛·里恩David Lean
「大衛·里恩和黑澤明是傳統式電影最後的大師,他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比我現在懂得的還要多。」成名後的斯皮爾伯格曾如是說。他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小時候是大衛·里恩的崇拜者,他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里恩克服種種困難拍出了那些史詩巨作,這是人所難及的。《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攝於遠邦絕域,每一部都帶來了不同文化和異鄉風情的沖擊。從文學改編到歷史片,從狄更斯到帕斯捷爾納克、福斯特,大衛·里恩始終秉持著英國文學、「老好萊塢」戲劇性的傳統,一句話來概括他的風格:是古典主義的。在電影史上,大衛·里恩以熔化異域景觀和文明沖突的創奇者而被銘記。
從英國到美國的巨匠之路
大衛·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著古典英國紳士的堂堂儀表,那稜角分明、條縷清晰的面容,讓人一見而頓生觀賞希臘雕塑的巍峨肅穆之感。他生於倫敦南郊克羅伊登一個市民家庭,雖然不是什麼書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說是他幼時的最愛,英國、歐洲大陸新舊文學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長,文藝修養的確是淵源流長。狄更斯不僅是里恩早期電影的文學源泉,也對他一生的創作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他早期作品裡,能看到「批判現實主義」,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與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觀察兒童,並且觀察與表現的角度很獨特,狄更斯讀者在他影片里總能讀到似曾相識的兒童「趣味」。
1927 年,中學畢業後,里恩踏入位於倫敦的高蒙電影製片廠,以做片場雜工告別了學生時代。他先後做過場記、導演助手、剪輯,曾經讀過的大量古典文學只能裝在心裡,電影技術的一切知識他都是從實踐得來。在剪輯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幹得得心應手,才能逐漸為人矚目。從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執掌剪輯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馬里翁》的成功,為他贏得了聲譽,當時有「英國第一剪輯師」之稱。戰爭時期,英國電影的主旋律是為國防服務,主導一切的是紀實色彩強烈的紀錄性電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機會。 1942 年,里恩與諾埃爾·考華德合導了《我們服役的海洋》,用紀實風格為皇家海軍大唱贊歌。這頭炮雖然不怎麼響,卻也不怎麼壞,里恩嚴肅、真實的手法受到肯定,導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華德也成為他多年的合作夥伴,長期為他編劇。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靈》得到一項奧斯卡獎:最佳特技攝影。這是一出以荒誕形式展現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喜劇,與日後作品的滄桑之感完全不同,卻奠定了里恩影片中產階級情趣的基調。這種情趣在早期的一個巔峰表現就是 1946 年的《相見恨晚》,以兩個中年男女的婚外戀情,帶出了英國電影罕有的徘徊於情感與義務之間的纏綿,這回更了不起,竟獲得了首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並列),還在 2002 年英國《帝國》雜志影迷網上投票評選的十大浪漫經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這對於我們印象中古板的英國人來說,實在是大出意外。對里恩而言,好運開始了。
不久,里恩先後把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立佛·退斯特》搬上銀幕,兩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國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國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淚》、《霧都孤兒》之名為人緊記,原名再無人提起。正當人們期待里恩將狄更斯的小說一一搬上銀幕時,他埋頭拍了幾部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擇》、《夏日的瘋狂》等,其間《突破聲音的障礙》禮贊英國軍人對職責和科學的獻身精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以英國軍事行動為經拍攝史詩片的意圖。
1957 年,在斯里蘭卡叢林中拍成的《桂河橋》高居當年賣座片首位,是里恩創作的分水嶺,首先,在製作方式上,轉入了跨國製作大規模歷史巨片的模式,此後,里恩的影片均為好萊塢投資,英美影界跨國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內容轉向英國殖民歷史的反思和東西氛方文化沖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國歷史文化,逸出了中產家庭的小天地,在經歷了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置身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和美蘇兩大新帝國崛起的現實,里恩對歷史和政治產生了興趣,印度、緬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寧、斯大林的俄國,紛紛進入了他的視野。繼《桂河橋》之後,《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並稱為里恩的史詩三部曲,在商業發行上一個比一個成功,俘虜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外全世界的觀眾,里恩步入了電影事業的頂峰。《瑞安的女兒》雖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聲言再也不想拍電影了,積十年之功,改編現代英語經典小說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終為他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里恩跨國製作歷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幕後的製片人薩姆·施皮格爾,他與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國影人與美國大公司哥倫比亞、米高梅等之間牽線搭橋,使里恩的雄偉構想得到雄厚資本的支持,一個個在市場狹小和影業蕭疏的英國不可能完成的史詩巨構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為好萊塢商人帶來了豐厚利潤,也為英國電影開辟了廣大的市場。至今普通觀眾日常稱道的,都是里恩後期用美國資本拍攝的幾部巨片,置之同時的英美影片中,則英國影片無此宏偉的結構形式,美國影片無此深厚的文化內涵,用美國資金技術之長,揮揚英國人文底蘊和人才優勢,只有一個美英文化交界的大衛·里恩,得天獨厚,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並廣獲好評之後,大衛·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詩片《諾斯特羅莫》的籌備中。這是 20 世紀有影響的捷克籍英國作家、《現代啟示錄》原作者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代表作,「沒有拍出來的片子總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礎上更進一步。可惜就像黑澤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師》、《大海的見證》、《雨過風雲》卻齎志以歿一樣,里恩縱然老驥伏櫪,這時的天下卻已是斯皮爾伯格他們的了,大師們晚年所遇到的市場危機、投資障礙,都要比壯年時也是電影黃金時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攝困難難解決得多。《諾斯特羅莫》正在初步攝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衛·里恩病逝,最後一部巨作終於未竟全功。
總起來看大衛·里恩一生的電影創作,前期和後期,固然可分為家庭生活片、文學改編片和史詩片不同階段,不同題材與體裁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迥然大異,但細一品味,不分前期後期在精神內涵上又是一脈相承的。里恩還是那個里恩,是人文心懷的、紳士派頭的、英國古典文學和好萊塢戲劇傳統的衛道者和弘揚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終貫徹著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關懷一個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實現了自我:小奧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於飢寒,之後是擺脫人格的屈辱和獲得慈愛的對待;匹普在追求做個上等人開始嫌貧愛富時,自身的一部分就已發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對中年男女傾心相愛又要遵眾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內和身外之間不斷掙扎和搖擺,這是早期個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現形式。尼柯爾森、勞倫斯不只在自己的個性和修養中,而且要在敵我之間、異質的種族和文化之間,做出是非判斷和行止選擇;日瓦戈不僅有家庭和婚外戀之間的羈絆,還有文學寄託與從命生活之間的抉擇,在沙皇專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義暴行之間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當地人之間,在人性的差異之外,還有文化的、政治的沖突,將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表現得更復雜。
作為堅持戲劇傳統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個突出的主角和圍繞著他的一群形象生動鮮明的人物。從《快活的幽靈》開始,他的影片情節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來就極重故事性,改編狄更斯的兩部通俗經典就更是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到了《桂河橋》,里恩的故事在戰亂動盪的歷史時期、異國的廣袤背景上鋪展,人物或登上歷史舞台叱吒風雲,或捲入戰火與動亂嘗盡悲歡離合,其戲劇性就不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瀾壯闊的,具有極大的涵蓋度和典型性。
史詩之所以能被稱為史詩,時間、空間的跨度,歷史、文化的涵蓋度,規模與內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條件;而更主要的史詩都要有能夠配稱為史詩性的精神來作支撐,這精神應當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夠讓人心生肅穆之感、悲涼之氣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窮苦人、關心人的健全發展來概括,從《桂河橋》開始,里恩在作品中對人文精神進行了遠為深廣的開掘,關注下列問題:英國的傳統文化、英國人的典型氣質可不可取,英國的白人主義、殖民行為對不對,殖民統治究竟給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麼東西,被領導、被拯救、被統治的西方以外的人們對西方人怎麼看,西方文明對異質的文化應該有什麼態度,這些課題盡管在影片中沒有全部得到完滿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這種探索精神並在相當程度上可稱為反思意識,而且他的探索大體不帶偏見,像《印度之行》確實可成為西方人特別是想當世界領袖的英國、美國人的一面鏡子。到《印度之行》為止,可以說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沖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將人文主義升級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冀望眾生平等,縱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種族、文化形態融合,至少也要相安無事,這是人文主義的真髓,正是這種諸文化平等的精神,構成了里恩電影不朽的史詩性。
在電影藝術上,里恩建樹甚高,創新性則貢獻似乎不多。里恩屬於傳統派巨匠,將電影的傳統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大氣非凡,極富電影的魅力。在劇本、選景、攝影、剪輯這四個方面,均有過人造詣。其一為劇本多從著名小說改編而來,文學基礎堅實;長於外景拍攝,《孤星血淚》海邊漁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時,尤以後期連續遠赴異國實地興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過雪原、踏山地,在極盡雄奇的自然環境中取景拍攝,捕捉到了電影史上佼佼可數的獨特景觀,堪稱空前絕後。在彩色寬銀幕電影的製作實踐中,里恩獨樹一幟,色彩、光線、影調樸素自然,而又構思統一、攝取精妙,沒有美國古裝大片的浮艷喧嘩,仍給人以鮮明之感,淡而悠遠,還能讓人回味得更久一點。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看,與世界其他大師相比,里恩屬於內功深厚、不帶絲毫雜質和火氣的一種,暴力、色情、怪誕都跟他遠不沾邊,作品雅俗共賞,娛樂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文化內涵互不偏廢,只要電影一天還存在,一定就有觀眾愛看他的影片。
3. 電影大師戈達爾去世,他有哪些經典影視作品
電影大師戈達爾拍攝的影視作品有上百部,裡面經典的影片有:阿爾伐城 、芳名卡門 、精疲力盡 、狂人皮埃羅。
還有戈達爾慢慢在電影界站住腳步,創作越來越多的電影,質量方面把控是杠杠的,從而變成一代電影大師。而且大家都記住他提出“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口號,學習他對電影的求真精神。畢竟好的電影大師是可以把現實和虛假結合讓觀眾看不出來,這就是假的,導演編出來的。
03、總結一下。
電影大師戈達爾的經典作品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希望電影大師戈達爾一路走好,在天堂創作更加優秀的作品。
4. 簡述電影史上真正的大師,每位介紹兩部最經典最值得看的
樓主說的是大師級的導演還是演員,而且有些編劇,作曲,攝影都有各的大師級的人物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雖然有大師之名,但是最經典的往往達不到兩部這個標准,還有就是有些經典影片不了解背景也很難理解為什麼你看的很一般的片子也會是經典.
最後,提供一個經典電影的專題片,崔永元主持的<電影傳奇>,網上的視頻網站上可以找到一部分,我看過一些,很有學習意義,本身已經可以算是經典.有些聽說已經收入了電影博物館.
補充:在我樂網上有人發了CCTV3製作的香港電影的專題片<香港電影傳奇>樓主可以去按圖索驥,太長了,你有時間自己去慢慢看吧.
我對於外國電影一向看的少,只能用無知來形容.
5. 德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電影導演,以前的,現在的,都有哪些
01瑪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該片是由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編導的一部最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法斯賓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1967年加入「行動劇場」,1969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時間拍成第二部電影《Katzelmacher》,該片贏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導演,身兼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個職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雖然他的電影里經常出現同性戀,變性人,強奸,亂倫,虐待等鏡頭,很多畫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續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壓迫和不公平對待,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精湛掌握,使他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02錫鼓(The Tin Drum又保鐵皮鼓 1979年出品)
該片導演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國新電影的新銳,他堅持了荒誕、諷刺的基調,如小奧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邊,吃著滾燙的烤土豆,接著他的外公用卓別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來,瞞過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愛,並有了他的媽媽安妮。整個影片充滿了類似的表演和情節。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將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以及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等,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該片於1979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80年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
03 墮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該片由尤里•埃得爾(ULI EDEL)導演,他真實地再現了1978年9月發生在德國的一名可愛的少女沾上毒癮後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經公映,就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性的社會效應,並創造了當年德國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最終獲得了德國電影最高獎——金碗獎。
04 嘉芙蓮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體的代價 1975年出品)
該片是新德國電影四傑中的瑪格麗特•馮•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們的最佳作品之一。瑪格麗特•馮•特洛塔的作品還有《克里斯蒂娜•克萊吉的第二次覺醒》(1978)、《姐妹們,或幸福的平衡》(1979)、《瑪麗安妮和朱麗安妮》(1981)、《徹底瘋狂》(1983)、《羅莎•羅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來的女人》(1990)、《悠長的寂靜》(1993)、《諾言》(1995)、《羅森斯特勞斯的女人們》(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現女性之間的政治關系見長,善於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緊緊抓住歷史中的個人,使既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她被稱為德國新電影之女首領。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該片導演桃瑞絲•戴利(Doris Dorrie)畢業於太平洋大學,之後赴美國學習表演、戲劇和電影,1983年開始從事導演。她的作品以表現男女間的裂縫,特別在探索女人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情感的忠誠和性愛的愉悅,以及建立持久的愛情的不幸方面獨樹一幟。因此被稱為「聚焦兩性裂痕的德國女導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當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獅獎。
06 走出寂靜(無音曲/沉默背後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靜》是卡羅琳•林克的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調、細膩的手法、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描述了拉拉從依附家庭到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突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堅冰,達到相互間理解這個主題,使觀眾在兩小時內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該片不僅獲得了高票房,還獲得東京國際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溫哥華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
07暴力啟示錄(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導演兼編劇的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有著針對加利福尼亞娛樂業的用心,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里的暴力問題。這位在戛納、柏林等電影節上屢獲殊榮的德國名導,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新作品,贏得了評論家和觀眾們的喜愛,並獲得德國電影導演金獎,使他在世界影壇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國電影學派四傑」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旺盛的創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羅拉快跑(又名疾走羅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導演湯姆•提克威13歲就進入電影界工作,34歲編導及配樂、拍攝了曾獲得德國六項大獎的《羅拉快跑》(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聖丹斯電影節觀眾獎-世界電影、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他在創作上的反傳統和形式上的時尚氣息,使該片聲譽極佳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該片的故事情節簡單,故事還重復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動機、動作和結果卻出人意料地不同,給觀眾提供了無窮的趣味。同時從這樣的人生遭遇中,引發的深刻的哲學思考。
09誘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羈的煩惱 2004年出品)
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阿奇米•馮•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優雅浪漫、詩情畫意的上流環境中,將青春男女爆發的迷情與狂情,以及對情色的放浪和慾望的執迷,演譯出槍殺和自殺事件再現於銀幕之上。該片曾轟動一時,成為德國當年最為成功的影片,此後獲邀參加了20多個國家的影展。此外,他還有作品《再見列寧》(2004年)、《 想像之愛》(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該片導演羅伯特•維內創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獨特的風格,創造性地將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內容統一於該片之中,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雖然,他的影片比新電影浪潮要早了數十年,但是他所創作的影片的表現主義風格和所塑造的瘋狂和幻想、殘忍和固執相結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對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成為電影表現主義的開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風格極大地影響著全世界。由此可見,他的電影創新和形成的導演風格與新電影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所以,在遴選新浪潮精品電影中,對這位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導演加上幾筆,以緬懷他對世界電影的貢獻。
6.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究竟是反映的哪一個時代
美國20世紀30年代。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
查理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發瘋般地工作,以期能夠獲得填飽肚子的可憐工資。
美國大蕭條: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
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巿場內。
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
7. 由侯孝賢監制的《良辰吉時》引人深思,他監制的影片有什麼特點
他擅長使用長鏡頭和空鏡頭。
《良辰吉時》從幽默,荒誕的角度講述了令人心情沉重的死亡問題。發出每個人的人生一直都在追求最好,但是是否值得的心靈拷問,引發人們的思考。這部劇中由侯孝賢監制。侯孝賢是著名的電影大師,這部劇是他第1次擔任監制的工作。由兩位金馬影帝,影後的獲得者為大家帶來了諸多的亮點和喜悅。
電影大師侯孝賢。
侯孝賢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出生於廣東梅州,是一名知名的華語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以及製片人,他也是金馬電影學院的創始人,可以說是台灣電影領域里的領軍人物。他看似沒有規則,但是卻憑借自己的實踐和靈感,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曾經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多項獎項。
8.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四個主要電影大師及其作品有哪些
前蘇聯蒙太奇電影流派的創立和發展應歸功於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這四位藝術大師。
庫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進入電影界之初,就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影藝術的規律。他在前蘇聯國立電影學校任教時建立「庫里肖夫工作室」,帶領學生進行剪輯實驗。1919年《黨同伐異》沖破反蘇封鎖,進入電影學校課堂。師生們反復觀看此片,仔細研究格里菲斯大膽而細膩的剪輯手法,他們甚至重新剪輯影片的片斷,觀察由此產生的效果,以確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庫里肖夫在課堂上所用的某些電影片斷已成剪輯的經典之作,著名的「庫里肖夫效應」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維爾托夫傾其大半生精力攝制政治性紀錄片及闡明其「電影眼睛」理論的藝術性紀錄片。他的代表作有《電影真理報》(雜志片)、《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帶攝影機的人》、《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以及反映紅軍作戰的新聞紀錄片等。維爾托夫的理論與創作,與其說對傳統的主流電影有一定的影響,倒不如說對前衛電影及後來的紀實性電影的啟迪更大。
愛森斯坦(1898—1948)他在大學主修過土木工程。愛森斯坦曾在劇院工作,擔任美工師和導演。1924年,他發表了一篇關於電影美學的論文《雜耍蒙太奇》,引起了藝術界的重視和爭論。同年,他轉入電影界。1924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罷工》。這部影片充滿銳氣,頗具創意。影片開場的蒙太奇段落就向人們宣告,一部獨具電影想像力的藝術作品誕生了:旋轉的機器、飛舞的齒輪、工廠的汽笛、展現機床連綿一片的跟拍鏡頭和流暢的、令人暈眩的其他運動鏡頭……此片一嗚驚人,愛森斯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接踵推出令世人矚目的佳作、巨片,終於成為蒙太奇流派的一代大師。
最能體現愛森斯坦理論的作品是《戰艦波將金號》(1925),這是一部美與力的傑作。在「水兵砸菜盤」、「敖德薩台階」等片斷中,愛森斯坦選用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製造了富於震撼力的效果。可以說,人們觀看《戰艦波將金號》猶如欣賞一首回腸盪氣的古典名曲,它給人的感受不是從眼睛到頭腦,而是從眼睛直達心靈。《戰艦波將金號》確立了愛森斯坦的前蘇聯蒙太奇學派主帥的地位。
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將蒙太奇手法系統化理論化。發展了電影藝術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控制,通過對不同的鏡頭進行剪接拉長現實時間,突出電影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同時通過剪接鏡頭也表達出了與原有鏡頭素材的不同的概念。(蒙太奇觀中,鏡頭A不僅僅是與鏡頭B先後出現,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為「A+B」或「AB」,而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意識「X」。)蒙太奇學派發展開闊了電影的創作手法,也突出了電影藝術與其它藝術種類的不同。他們相信一旦採用剪輯的手法,電影就有了無限的潛力,蒙太奇簡直就是支配觀眾思想和聯想的一個有益的指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