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孔子)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首先是一種崇敬、敬仰之情。
再者是從人性的本源試圖剖析、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通過真實的歷史軌跡,展現現代人舉頭景仰的孔子在當時其實是不得志的,但他一直非常專一、執著。並且知道外部環境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但從未熄滅自己內心的希望、未改變自己的初衷和做人的原則。
最後,通過孔子一生坎坷、周遊列國的歷史場景的重現,表達孔子從一個普通人到聖人的質變過程。教每個現代人從中體味,「日三省乎已。」
也有,通過影片引導人們對現代社會的浮華、急功近利、原則易失的反省和自省。
『貳』 為什麼電影《孔子》中充斥著無奈與悲哀
《孔子》的基調是悲哀的,這悲哀是基於百十年來國人對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一種否定態度而生的反撥和質問,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部分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所抱持的不自信以及絕望心態。並非每個個人都有自己的假想敵,但是每個時代和每個階層,卻一定有自己的假想敵,以傳統文化為家園的知識分子,其假想敵就是反傳統文化的思潮,二者共生並存。
經過兩千多年歷史風雨洗禮並且逐漸被意識形態化的孔子,即使沒有被完全從神殿上拉扯下來,也至少是被扔在了國人身後的某個旮旯。雖說無用即為尊嚴,但孔子及其學說,並非詩歌哲學,乃是極有用世之心的學說,在當今實用主義大肆泛濫的時代,棄置不用,殊為可惜。以史為鑒,乃國學之精粹,在末世之今日,讀《孔子》之書,非但不能消暑,反生出層層冷汗,何故?史鑒在此也。
人類歷史乃滄海長河,個人為其一粟,鑒古知今,繼往開來,本是第一要緊的生命啟蒙,使一個生命個體,能深知自身雖僅有此生之時光,卻活在有過去有未來的當下,知道自身來歷,曉得傳承續脈,不至於有頹廢、孤獨、絕望之感,此為異於「禽獸」的大區別,即人有「歷史感」。
書中所言歷史,比比皆可參照目下,乃使人不得不領悟到,不管技術和生活方式如何進步,個體的生命,如果僅僅活在當下,斷絕過去和未來的聯系,斷絕生命最本質的「歷史感」之傳遞,而令每個個體都陷在「小我」的無知和黑暗中反復摸索,是多麼可悲、愚蠢。可惜的是,「活在當下」,據我所知,竟已是很多人的口號和人生箴言了,不亦悲夫?
『叄』 大地電影集團都出品過哪些影片啊這家公司怎樣
2004年,大地電影出品了《電影往事》,被國外影評人高度評價為中國版的《天堂電影院》,2007年,出品了紀錄片《張純如》。2008年發行了《錯愛》、《飛行日誌》、《文雀》等影片,2009年投資史詩巨制《孔子》,於2010年初全球公映。同年還有《歲月神偷》、《等著你回來》等電影上映。
這是一家比較專業也比較知名的電影公司,因為與廣東大地院線同屬一家集團,所以發展前景應該不錯。
『肆』 孔子 這部電影放了一件什麼事了一件什麼事
逼真的復古場景,重現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亂世,孔子作為一代先哲的崇高品質被表露無疑,周潤發的表演無疑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內地的戲骨陳建斌、周迅等人的演出,也是力道十足,這是一部集體演出表現上乘的電影。
電影《孔子》在外部環境上有它本身的悲劇色彩,這部電影並不是超一流的經典,但也絕不是一部三流作品,筆者可以肯定的給影片打80分,因為它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影片的主創在非常用心地去完成這部作品。周潤發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絕對是扮演孔子的不二人選,從演技角度講,周潤發的表演入木三分,他把握住了孔子這位先賢的復雜心理,這個人物有過一段時間的得志時期,曾經也被魯國君主重用過,但最終因為和魯國當權派三桓(魯國三家世卿)的水火不容,結果又回到了四處漂泊的原點。
周潤發飾演這樣一位鬱郁不得志的賢能之人,孔子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無時無刻都在保持著一個君子的操守,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他身旁的門徒,這些門徒又將他的思想和行為傳播出去,這種廣泛的輻射力使得孔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綿延流傳。看完《孔子》,你可以很信服周潤發的表演,非常精湛到位,沒有做作,也沒有表演過火,一切拿捏的很准,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一個平和大度的人物,非常關注黎民蒼生的生活狀態,他渴望禮崩樂壞的社會,但他的努力往往會付之東流,可是他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做法,周潤發表現出了孔子的堅定和寬容。
《孔子》這樣的電影註定不是普羅大眾的喜好,這樣一位古代先賢,對於低齡層次的觀眾肯定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小孩子當然喜歡《喜羊羊》、《鄰家特工》一類的娛樂電影,所以像《孔子》這樣思想性最重的電影,在市場上的前景並不能太樂觀。並且影片中表達的思想,還有電影中的台詞都比較深奧,想要每個觀眾都輕易讀懂也是不現實的。《孔子》的製作非常精良,雖然特效場面和《阿凡達》一比顯得很粗糙了,但劇情方面是很好的,喜好《孔子》這部電影的人會很喜歡,即使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在看過影片之後,相信也不會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爛片。
『伍』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5)孔子電影國外評價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陸』 電影(孔子)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電影可以說是垃圾中的垃圾。
這不是我看不起國產電影,我還是比較支持國產電影的,但這部電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電影的故事散亂,而且看了半天不怎麼明白電影的意識,當我看完了後,用快進式瀏覽發從看一次的時候,才發現這部電影講的是孔子,任重而道遠的大思想,卻在戰國時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時孔子還堅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難,可理想從未改變。但看電影的時候就一點都感覺不到電影在表達這個意思,前篇盡是些政治勾當,明顯的三國演義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機。
鏡頭-
整部電影的鏡頭濫用,尤其是孔子與弟子相處時,孔子的鏡頭大多都對孔子這個角色要求完全變形孔子偉大的形象。電影就是講故事,故事就有一個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終都是中心思想,寫作文都知道,應該是層層遞進,加深主題,點明中心,兩個小時都要時時去體會孔子的偉大,簡直是在扯淡,本來故事就不怎麼樣了,鏡頭還濫用,又不是小成本電影,簡直是笑話。
音樂-
這個是最TM讓人難以接受的,你仔細聽聽電影里的音樂,簡直都要死人了,兩個小時,簡直是度日如年,聽著音樂都要睡覺了,本來故事就不好,鏡頭還濫用,加上音樂,簡直就拍不來電影。
角色-
這個比較難看出來,對導演的要求也比較高,但還是不得不說,因為故事的原因,電影里的角色給人的感覺沒什麼深度,就孔子這個角色來說,情緒的波瀾給人的感覺就是生氣是生氣,高興是高興,唯一可見到點人性化的是魯國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趕出魯國,其餘的就是心如止水。這個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故事就是這樣,沒得辦法,其次鏡頭沒有刻畫一個人細想的變化,特寫鏡頭少,沒有特寫鏡頭,觀眾怎麼看清楚演員的表情,想嗎都想得到嘛,還知名導演。導演對場面要表達什麼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門,就是把鏡頭人還有音樂拼湊起來就成了一部電影,簡直是笑話。
再說演員-
第一次看到周潤發演的孔子的時候,因為嘴型的原因,感覺很別扭,加上爭論陪葬的場面,給人的感覺毫無故事性,簡直就是小學生寫作文,兒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沒看了。但後來了解了一下當時的人文風情,戰國時期確確實實是戰亂紛飛,但戰國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開放,無拘無束,每個人都想在這個年代嶄露頭角,所以那樣在今天看來不可能的爭論是可能的,但場面太兒科還是不能忽視的。排除了自己對孔子這部電影的偏見,我用一顆平常的眼光看這部電影後,感覺導演對場面和故事的干涉與構思少,有時還很白痴,但這個導演對人的表演應該干涉得非常多,這大大限制了演員的發展空間,哪是在拍電影嘛,中國的戲劇沒得發展前途就是因為有這種人,過於崇拜前人的東西,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淘汰過時與不符合發展的塵垢。
對於周潤發的演技,剛開始的時候很是懷疑,但看了大多數非孔子的戲份,感覺周潤發的孔子應該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鏡頭沒有這個角色復雜內心的戲份,當然,這個導演也沒得這個水平。
這就是《孔子》。。。。。。。
『柒』 電影孔子觀後感英文版300字
電影孔子觀後感英文版
The movie version of Kong Zi English about 300 words
『捌』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玖』 電影 孔子 觀後感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拾』 如果欣賞《孔子》這部電影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里,孔子是這么說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發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義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義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布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台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里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眾,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著,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軍隊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台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軍隊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里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只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里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為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著老師走。接著,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里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淫盪有餘而富貴不足,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艷後》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眾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著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為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里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著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為「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里,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為「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著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為「賜」為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張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著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峰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為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發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為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著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著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么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裡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為了突出戲劇矛盾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裡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偽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台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著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發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像?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中國影人拍中國歷史,竟還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為證)。再者,即使從純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戲劇性仍嫌不足,雖然加了不少戲,還突出了戰爭場面,但通片看下來,局部刻意還是掩不住整體溫吞。 不過挑了這么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沖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過大官,搞過拆遷,玩過曖昧,還組過驢友團——而且在這些過程中,還有煌煌巨著傳世。 可見,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玩什麼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喪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歸魯後,首先聲明不許再拿政事來煩他,一心一意搞學問去了。 這是想通了,孔子管這叫「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識分子啊,珍愛生命,遠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