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畢業論文題目翻譯,泰國電影「本土化策略」之敘事風格的研究 --以電影「初戀這件小事」為例
泰國電影「本土化策略」之敘事風格的研究 --以電影《初戀這件小事》為例
Study on the Marrative Style of "Localization Strategy" as for Thailand Movies: Taking the Movie "A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for Example
Research on the Marrative Style of "Localization Strategy" as for Thailand Films: A Case Study of the Movie "First Love" for Example
...
《初戀那件小事》(台譯,大陸為《初戀這件小事》),wi ji ke譯為First Love或A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供參
Ⅱ 泰國電影電影特點
泰國「新浪潮」的特點是,秉承現實主義的創造原則,甚至不惜把現實的殘酷性發揮到極點;在拍攝手法上強調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美術設計和攝影的唯美感與創新性;在內容上則以商業化的外殼包裝展現泰國民族文化的本土認同。這些特點有時融合在一起,有時又在某一部影片中有側重地突出體現,由於其鮮明的藝術特點,已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被認為是即日本、韓國、伊朗、越南之後,新的亞洲電影的代表。
泰國新浪潮的最早的一批作品應該算是Pen-Ek Ratanaruang拍攝的《Fun Bar Karaoke》和Nonzee Nimibutr的《Dang Bireley`s Young Gangsters (2499 Antaphan Krong Meuang) 》,這兩部影片拍攝於1997年,都以現代手法展現了泰國城市生活的一個側面,並都走的喜劇路線。雖然由於大環境的影響,在本地票房一般,但都為這兩位初出茅廬的導演贏得了國際聲譽,後者在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
1999年,泰國「新浪潮」真正掀起了巨浪, Nonzee Nimibutr的影片《鬼妻》,以完全現代的手法和理解,演繹了這個在泰國電影史上被翻拍過無數遍的老故事,獲得了巨大成功。本地票房成績刷新了泰國票房記錄,使得同期上映的《泰坦尼克》也相形見齪,同時,贏得了當年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藝術執導、最佳音效三項大獎。這部影片直接影響了其後拍攝的「泰國式鬼片」《三更》和《見鬼》。
緊隨著《鬼妻》的成功,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導演Yongyoot Thongkongtoon)創下了泰國票房新記錄,而且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得到了巨大的商業受益和好評。這部影片取材現實故事,又加入了更多的喜劇元素,為後來許多泰國影片在題材和手法上提供了樣本。同年,來自香港的Oxide Danny和Oxide Pang兄弟以《曼谷危機》獲得了多倫多電影節最佳影片和西雅圖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這部影片因為對動作片和黑幫片的創新,為導演贏得了新「昆汀塔蘭迪諾」的稱號。
不過,2000年泰國電影的真正嬴家是投資1500萬美元,耗時40個月,由Chatrichalerm Yukol公主執導的《素里優泰》,該片刷新了泰國票房新記錄,使原本計劃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被迫推遲。該片的重新剪輯版,已由美國傳奇導演弗蘭克思科波拉完成,於2003年在全美公映。這部戰爭歷史片,即不同於傳統的美式大片如《勇敢的心》,也不同於黑則明在《亂》中營造的東方戰爭場面,從此,泰國古代戰場縷縷被搬上銀幕,最新的成果就是2003年的《大城武士》。
2001年,Nonzee Nimibutr在沉寂1年後,以《晚娘》殺回國際影壇,這部影片取材於同名小說,全部在寮國的琅布拉邦實景拍攝。許多評論家認為,此片在拍攝技術和敘事風格上,可與越南導演陳英雄享譽世界的《青木瓜飄香》相媲美。
由於影片水準的提高,從2001年起,泰國電影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泰國製造了12部本土影片,2002年達到了30部,2003年突破了40部,而在本地票房,單片票房平均水平已經與美國大片差不多。
Ⅲ 急急急需(靈蛇愛)電影的影評!!3000字左右,要求寫感想的時候包含有泰國的一花一鳥,一食物一節日的描寫
【原創影評】
依稀記得看《靈蛇愛》是在跟父母吵架後,孤身一人前往海南三亞的旅遊大巴途中。我正懷抱行李睏倦的昏昏欲睡,旅遊大巴自帶的DVD就開始了它應盡的職責,為旅途中的旅客排解苦悶。一看放的是外國片子,片前花絮又是一陣火辣,車廂里頓時一陣騷動,盡管是空調車,但看的出,我身邊無數男士均面色潮紅。
隨著情節的逐步加深,我已無閑心理會周圍其他旅客的內心波瀾,只是覺得該片導演把原本3個落入俗套的故事版本整合成了一部令人嘖嘖稱奇的電影著實不易。隨著男女主角的纏綿邂逅,跟靈蛇有關的情節線索就此一一鋪開。
先說第一個落入俗套的故事情節:原本是男主角平淡無奇的一次外出遊玩,偶遇美麗的女導游而心生盪漾,兩人就此展開一段生死相依的婚外戀。原本曖昧這玩意,對於其他電影,有可能就是男女眼神交會,大家心領神會就草草了事的了,可該劇卻大量製造出了男女很多次偶遇邂逅最後情定終生的場景,每個場景都堪稱經典,每個經典都延續了懸念,每個懸念都為後面的劇情做了鋪墊。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男女主角在女主角繼父庭院的一次見面,隨著女主角含淚對往事的娓娓道來,我跟男主角一樣,彷彿走進了她寄人籬下,遭受歧視和凌辱,不得不委屈求全的童年。苦笑!跟自己的小時候好象。看到女主角惹人憐愛的模樣,男人的英雄氣概這個時候往往都會莫名的作祟,我想,此2人的情感如果從一開始見面時就已經有了苗頭,那愛情的種子應該就是在此庄園中深深的紮根。
第二個落入俗套的故事情節:原本是善良的母親被某大戶看中成了小妾,帶著所謂的拖油瓶女兒投靠男方,卻因泰國是一夫多妻制,妻與妻之前的明爭暗鬥已是不爭的事實。母親陷入了原本就斗的不可開交的女人戰場,還累及女兒成了棍棒下的犧牲品。此段情節的描述曾讓我幾度落淚,果然,我還是無法看太過細節化的電影,容易感同身受。靈蛇的出現很莫名,自小就和女主角相依為命,彼此依賴,還為她毒害了那些傷害過她的人,靈蛇後來的諸多舉動都看的出它對女主角用情頗深,已屬於畸戀,不然不會時刻想要攻擊任何一個想和女主角親密接觸的男人,包括她所愛的人。
第三個落入俗套的故事情節:自古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個道理。美麗的女主角身邊當然也不乏各種品行的眾多追求者。原本是男女之間的爭風吃醋,卻因靈蛇的介入,為單純的男女歡愛蒙上了一層血腥的面紗。凡是走近女主角身邊的男人,都會遭到靈蛇的突然襲擊,或被攻擊眼球、或被咬傷身體,情節中甚至出現一個欲對女主角施暴的男人為躲避靈蛇乘快艇逃走,卻因途中發生意外,導致腦袋被海邊的電線快速鋸斷後血液瞬間噴發的慢動作鏡頭,讓我屢次不敢直視,其恐怖場景真的是可以挑戰人的意志力。
男主角最終還是因為遭受到攻擊急中生智砍傷了靈蛇,但後果還是把自己活生生的一條命葬入了蛇口。女主角前往弔唁男主角時受到了凄厲的推攘,但這些屬於後知後覺的舉動於她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她應該是下定決心要殺掉靈蛇然後了結自己隨男主角而去吧!
Ⅳ 關於影視的論文3000字
進入電影的方式
《電影的讀解》是一門關於電影的課程。但它並不是一門嚴密的、系統的關於電影藝術的概論,更不是一門電影美學課程,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門電影藝術的入門課程。稱它為入門,一方面是作為主講者的我還談不上對電影藝術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為聽課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觸。這門課將主要通過對電影的一些基本藝術問題的介紹,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來達到提高電影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這方面給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啟發,使有興趣者可以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去發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認識電影
進入當代社會以來,看電影已經成了一般人,特別是文科大學生的普通經驗了。不管是什麼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歡看電影,而且都會看電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影有一般文學與藝術樣式所沒有的直觀性與生活實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曾說過,電影從靜止到運動,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它所發展出來的正是還原生活的能力,與生活真實的距離正在縮小仍至消失。特別是電腦時代,甚至可以復制出無法再現的一些景觀,如過去與未來的世界。而進入跨國資本主義時期——後現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經濟的融合之後不可阻擋的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種藝術形式,詹姆遜就把電影看作是後現代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於電視與電腦的出現,從人類文化的發展來看,圖像的時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時代,而電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眾性,大眾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號》也才有可能風靡全球。
但是電影的魅力除了直觀性之外,一般人卻不大注意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對觀眾的潛在影響。 足以為證的是: 去電影院里看一部電影,和在家裡從電視上去看同一部電影其審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除了故事的層面之外,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的參與, 一種儀式的參與。 這就意味著, 作為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院,對於電影成為一種藝術而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在南京,現在在香港,看電影的儀式感是很強的。 隱性的燈光, 隱蔽的銀幕、 典雅的裝飾, 都在提醒人們已經進入一種非生活化的狀態。接著燈光漸暗,紗幕徐徐拉開,而音樂則悠然響起,觀眾是慢慢地, 不知不覺地被引入的, 電影院所做進入儀式為觀眾提供了心理的准備。這不像我們的電影院,人還沒坐定,燈光突然滅了,到處吵吵嚷嚷。 而封閉性的空間,場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銀幕上光影與聲音的引導,觀眾心理的放大效應,所有這一切,都在強化著一種進入儀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主體意識暫時消失,而身心兩個方面都不由地交給了銀幕。所以看電影都會有一種失去自己的感覺。特別是當代電影的視聽強剌激,用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叫著「感覺剝奪」。而美國學者賓克萊曾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委身」,來形容藝術欣賞的這種狀態。這是一種有如宗教儀式的藝術儀式。人們只注意到電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沒有注意到進入電影院參與藝術儀式對一個觀眾心理的潛在影響。
Ⅳ 電影「曼谷殺手」中體現的泰國文化
可能是佛教吧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相當於現在尼泊爾。中國的佛教屬於北傳佛教,亦我們所說的大乘佛教,是大約漢代時,由帕米爾高原傳播而來。而泰國的佛教,屬於南傳佛教,亦我們所說的小乘佛教,是直接受印度原始佛教的影響,並沒有受到中國北傳佛教的影響,中國佛教主要影響了現在的日本,韓國和朝鮮,包括越南。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
沒有去過泰國,無法對泰國做出其它文化上的評價。但是曾經閱讀過相應的一些文章。
按照社會發展過程而言,不重生男重生女,除了在母系氏族社會中,或者歷史的特殊時期存在過,對於大部分而言,男性在社會中占絕對地位。樓主,雖然新東方老師說過美國是「女尊男卑」,我想這更應該是一句開玩笑的話語,是為了讓大家記住Toefl聽力的技巧而已。美國是個平權社會,在法律上而言,是禁止因為性別而歧視的。但事實上,美國仍然是男性占重要地位的國家,要不,美國的女權運動也不會興起,要不,美國也不會因為希拉里競選總統而給予更多的興趣。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美國還有過因為性別問題而提出的訴訟案件。
至於泰國,聽一些人說過,從某些中國人的眼觀看。泰國人是比較「懶散」的。或者,我想用褒義一點的詞語而言,那就是泰國人對生活是比較追求舒適的,所以泰國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比較強,我想這可能與佛教的「知足常樂」有關,另外,泰國是一個物資豐足的國家,例如,泰國是全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這一點,也決定了泰國人的種種特性。
回到「人妖」問題,我想這也是一個讓泰國政府頭痛的問題,一方面,「人妖」給泰國這個「微笑的國度」帶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卻又給泰國帶來了豐厚的旅遊回報。不少「人妖」是因為家境的問題,而被迫成為玩物。也有因為心理問題而選擇了這條路。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決不說明「窮人家,寧生一女,不生一男」。
其實,一個社會,可以部分由電影體現,但又不能由電影代表。就像大家所熟知的韓國電影一樣,很多是美麗的童話。所以,電影中tong母親支家,父親借酒消愁,不問生活,並不代表「女尊男卑」的問題。
但是泰國確實是一個比較讓人感興趣的國家,在歷史上來看,泰國是19世紀,20世紀,唯一一個沒有成為西方殖民地的國家,拉瑪四世也如同明治維新一樣開始了泰國的維新,並且成功的讓泰國轉型,另外,二戰時期,泰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抵抗,加入了德日軸心國。但是泰國避免了在本國上因為戰爭的損失,另外,二戰結束後,泰國因為只是被迫,被動參加,所以並沒有像日德一樣進行清算,而且聯合國的部分組織還設在了泰國。但泰國現代史上卻又發生過幾次軍政府政變,但好像又沒有把整個國家捲入進去,真是很奇怪。而且前幾年,泰國又發生了政變,聽說Pchy在他的blog裡面有其中他的感想,可惜沒有人翻譯,很想了解他對此事的看法。
其實,我倒覺得,雖然,泰國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泰國華人華僑非常多,但泰國除了給我們「優美的風景,妖艷的人妖,泛濫的色情」外,我們還知道什麼。也許是我們的大國心態作怪,對於泰國,這身在我們旁邊的國家卻不了解。對於泰國的歷史,種族,語言,社會,這真是一個遺憾,希望以後又跟多的關於泰國的方方面面的文章出行,加強我們對於身邊這個陌生的國度,有進一步的理解。
Ⅵ 暹羅之戀的觀後感
暹羅之戀 終於看完了《暹羅之戀》, 我想它觸動我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出自於它的純凈。《暹羅之戀》里,那種默默無語的感情繾綣,也就激起了我們心中關於美好的最初記憶。其實我認為,大可不必從gay的角度來評價他們。mew不是,tong也不是。他們互相喜歡著對方,也僅只是因為喜歡上的那個人,剛好是個男孩子而已。 都還是少年,雖然經歷了成長,可畢竟涉世未深,眼睛中還有清亮的光輝。他們體會著成長的寂寞。寂寞是什麼呢?印象最深刻的是Mew與Tong躺在綠色的床上,緩緩訴說寂寞,「小時候,寂寞是因為沒有朋友;長大了,寂寞就是比沒有朋友更寂寞。我有時在想,如果真的很愛一個人,我們能接受這種事么?如果有一天,他死了,離別這種事是生命中的一個部分。我們都知道,我們真的能釋懷嗎?我們真的愛一個人,不害怕他離我而去嗎?還有就是,我們必須接受,無論我們在哪裡,所愛的人不在身邊了;這樣吧,就是寂寞。」那種習慣至坦然至成熟的語氣讓我一度疼憐。兩個安靜的少年。十幾歲的年紀,說,我很寂寞。寂寞五年了。 片中許多細節打動了我,然我並沒有落淚,至少Mew曾對著Tong表白過,他站在台上為他唱歌,眼神歡呼雀躍,「或許你聽過的情歌不計其數,但這首是只屬於你的情歌。」還有那個淡淡的吻,電影一貫干凈純澈的鏡頭將每個人的感情表達地細致婉轉,一如少年的愛戀,朦朧又美好。這樣的結局,其實最好不過了。 這或許也關乎我們每個人曾經的追尋。我們是多麼渴望可以有一個人和我們心意相通彼此理解。可事實上,我們一直在相互錯過,相互傷害。當我們以為,純凈的感情就要滅絕的時候,幸好給我們這么一部電影。一個浮躁的世界。竟讓我們看到兩小無猜,看到最多不過一場親吻,看到相互喜歡著就好的感情,我們該有多麼驚喜?這些應該都是我們心中最干凈的聖地里企盼的,只是我們得不到。哪怕他們最後只是朋友,哪怕半開放式的結局傷透了大家的心,他們的感情確實也是我們嚮往過的感情,叫我們如何不歡喜呢? 整部片子的高潮在於結尾十多分鍾。當mew和tong那麼久不聯系之後,他在唱歌之前還是會在人海中尋找tong的身影。Mew站在舞台上,可我覺得他的眼睛看不到光亮。他曾經甜蜜地唱,「如果告訴你,為你寫情歌,請別不相信。」可是現在,他只是有些懷疑地試探著,「如果告訴你,為你寫情歌……」——你會相信嗎?我唱著這首為你而寫的情歌,你聽得見嗎?mew唱著歌,可是觀眾裡面沒有那個最應該來聽這首歌的人。他的視線漂浮在舞台下方,看不見tong,於是笑容空洞,歌聲空靈。 而當我看到tong朝晚會現場奔跑起來的時候,我的心也為之雀躍。我期許著,那一相逢,將是怎樣的怦然心動? Mew的視線還在漫無目的地游盪,然後在那個角落,他的視線停住了。他的笑容充實了。他的聲音在歡呼了——「就在最近,你的出現」——tong,是你來了嗎?你來聽我為你寫的歌了嗎?mew整個人像被點亮,作為觀眾的我也是喜極而泣,我以為,只是以為,他們會選擇在一起了吧。 結果mew高興還來不及長久,他的笑容又熄滅了。鏡頭轉過去,原來他在那個位置找不到tong,他看不見tong了。 我在想,其實青春年少也不過如此。感情像一種意象,懵懵懂懂,若隱若現。我們的心在穿越了各種愛後硬了起來,成長畢竟是個不可逆的過程。可是他們的心在穿越這場愛後會變得怎樣? Mew意興闌珊地走在過道上,他或許也懷疑,今天tong的出現,是幻覺嗎?然後我就聽見tong的聲音,他喊,mew。 Mew走向tong,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面。他們還是那樣默契,如同昨日才分離的那樣,mew回打一個招呼,「嘿tong。」 「歌很好聽。」 那一刻,mew大概想起的是那個唯一的親吻。那天的場景也是,tong說了很好聽後,mew問他,聽了有什麼感覺啊。Tong想了很久,說,難以言表。於是,有了那個來得太晚走得太早的親吻。所以,mew埋頭一笑,然後問,「除了好聽呢?」 他大概期待的,是tong的感情再流露一次吧。 可是,憂郁爬上的tong的眉間。tong說,「哦,我們還是,不要在一起了。」 mew的笑容一點點凝固,像是黑夜中唯一的光亮在悲傷中搖搖欲墜。他低低地埋下頭,不想讓tong看見自己失落的樣子。 Tong眨著眼睛,認真地說:「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不愛你。」 Mew抬起頭,等這句話等了多久呢?可是終於等來這句本應該是開始的話,卻意味著結束。不過,總算等到了吧,畢竟他們是彼此的記憶,彼此的年少。就算以後——「不知道我們以後會是怎樣的」,起碼曾有過溫暖,也好。也還好。所以他笑了,心酸而破碎的笑容,這感情剔透得容不下抱怨,就像玻璃杯。 mew說,「謝謝你。」 沉默。他接著說,「那,我的朋友在等我,先走了啊。」 tong突然喊,等一等。 mew的眼裡又亮了起來。他接過tong遞來的東西,「這是什麼?」 「送你的聖誕禮物。」 「謝了。」 「那,先走了啊。」mew說。 於是,再道一句保重。 終於明白,我們分開,因為我不愛你,因為你不愛我。或者,因為我們相愛。 mew回到家,把鼻子插到木偶上。這個鼻子,和木偶竟不能很好地構在一起。這是不是隱喻了他們的感情到最後不能圓滿呢?mew坐在空盪盪的房間,他的寂寞最終沒能治癒。他註定是個孤獨的人,可是他還是只能說:「謝謝你。」 最後十分鍾,mew就謝了tong三次。他在謝什麼呢? 我想,是謝謝tong,給過他美好的回憶。 謝謝tong,至少曾經讓寂寞那麼脆弱。 謝謝tong,雖然讓寂寞更寂寞。但他們畢竟都要長大,就算寂寞,也有了緬懷。 他看著木偶,終於笑著哭了。笑著哭最痛。而他們都將在各自的世界裡,溫柔尚在,寂寞永生。 ?
又寫觀後感啦,就像小時候老師給布置的作業一樣。不過這是有感而發啊~~~
暹羅之戀講的是與眾不同的戀愛,裡面描述了兩個男生之間的戀愛。可能有好多人接受不了這種愛情,就像劇中男生的媽媽一樣,因為人們總是用慣有的眼光看世界,就像魚只能跟魚戀愛,斑紋只能愛斑紋不能愛圓點。我卻對這種同性之間的愛情很支持,說支持可能有點過,也許應該說是可以接受吧。
就劇情來講,我很喜歡這個電影的結局,這種不被社會認可的愛情,在主人公的理智下結束了,而他們之間的愛是永恆的!
電影中有許多寓意很強的鏡頭,冥冥中提示著我們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泰國電影都是這樣的,前面的小細節都會是給後面做鋪墊的,給人一種前後呼應的感覺。
我用電影中最後的那段字幕做我的結尾吧,「如果真的愛一個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離,而我們必須接受現實,於是,長大了,寂寞就是沒有了愛,比沒有朋友更寂寞。即使短暫也會刻骨銘心,那些點亮我們生命的愛,就彷彿這個發生在暹羅的愛情故事」。
前天和舍友閑來無事,便一起觀看了《暹羅之戀》這部電影。以前曾聽朋友講起,說是很經典的關於同性愛的電影。所以出於好奇,也想看看到底這部電影到底有多麼精彩。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並不是單純的講同性戀吧,電影中的母愛更為偉大,男主角棟的媽媽是一位堅強,理智的母親,她既要面對失去女兒的痛苦,還要面對頹廢哀傷的丈夫,撐起整個家庭,最後當她知道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兒子棟喜歡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同性朋友謬,可想而知當時這位母親得多麼的難受。棟是她唯一的希望,也是她的寄託。無可厚非,她當然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所以只能「強迫」謬離開她的兒子,也要求她兒子不去見他。本來,看著謬傷心的不見棟,挺可憐的,但是這並不會讓人對棟的母親產生厭惡。畢竟她是一位可憐的母親,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再者,電影的另一主線,2個男主人公的感情描寫,也頗為感人。其實我對同性戀並不持贊成的意見,但是看到謬和棟之間的感情,倒是讓我挺揪心的。聽朋友介紹過BL,耽美,說那是一種很純真,很美好的愛情。就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男男們,到底是怎麼樣的了?!
看到繆和棟在街角的偶遇,看到謬為棟創作的歌曲,最後在聖誕夜棟對謬說的「我不能做你男朋友,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愛你....」以及謬最後的「謝謝你」,回家後謬對著棟送給他的小木偶失聲痛哭,當時我的眼淚禁不住就掉下來了,這是我看這部戲第二處讓我哭的地方,另一處是棟的爸媽最後明白那個很像紅的女孩June說的話留下的照片時抱在一起哭。我覺得棟為了他的母親,為了他的家人,他不得不放棄謬,而謬也只能選擇放棄棟,不能因為自己而讓棟的一生就像棟媽媽說的那樣「錯」下去。「如果真的愛一個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離。而我們必須接受現實,於是,長大了,寂寞就是沒有了愛,比沒有朋友更寂寞。即使短暫也會刻骨銘心。」這段話是謬說的,應該也算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主題吧。電影的最後一幕便是謬在自己的房間里失聲痛哭,那是他的無奈,無望與傷心.....看這部電影,我挺喜歡那個謬的,感覺那個演員演的很不錯,並沒有想像中同性戀的那種「娘娘」的...呵呵。很陽光帥氣~~!
影片中的另一個女角色,謬的鄰居Ying,她暗戀了謬很多年,最後知道謬與棟相愛後,除了傷心,生氣外,最後卻是毅然的接受,並且幫助謬走出心結,「有愛,就有希望」,幫助棟買回那個木偶的鼻子,讓棟在聖誕之夜送給了謬...而最後ying自己也只剩下流淚來緬懷自己的那段感情吧!
總之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情感很多,並不止單單的繆與棟的愛情,是很讓人的心靈受到震撼的一部電影。也許是兩個男主角長的都很帥氣,所以看到兩人站在一起時,倒是挺美好的那個畫面。。。
看完這部電影,我為棟與謬的愛情動容,為棟的母親感動,為Ying的善良感動...很多感想的,了了草草的幾行字,希望各位朋友有機會也去看看這部電影吧,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下面是幾張劇照:
(左:謬 右:棟 至於演員的名字,泰國名,看不懂)
木偶人的鼻子...
ying和謬(話說裡面的ying還是華人來的,劇中她的母親講潮州話,哈哈,我也是潮汕人,倒是挺親切的)
電影最後一幕
先前看過一點點泰片,多與巫蠱、蛇妖甚有關聯,不是怪力亂神不好,而是影片在敘述時,雖有意將神秘氛圍作為一種民間文化來展示,卻又無故摻雜諸多線索,在看似時尚、多元的同時,卻模糊了主題,顯得表達無力。混亂、焦躁、廉價的戲劇嫁接形成了先前我對泰片的觀感。我沒有對《暹羅之戀》抱有更多的期待,海報上兩個面目清秀的男孩子,所謂少年,更讓我覺得不抱有期待的心態理當正確。
然而,隨著影片的展開,我們穿堂過巷,中國調的老音樂,小孩子坐在台階上的執意,鄰家姐弟的嬉戲在巷子深處一字排開,一派生火做飯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顯得簡易平常。巷子就是這么個靜謐的地方,在哪裡都一樣,看似沒有華彩,卻細細密密地布滿了生活情調,老奶奶的一根銀針,淘米的筲箕,一勺一碗便有了一個家。嫩綠的植物旁小孩子們圍著螞蟻列隊當動物世界現場版,少年人放學歸來穿過端午的粽子香,急急地停住腳踏車,一轉身掀開門,一戶人家的洗碗聲、流水聲、說話聲,合著門外孩童的追打嬉笑蔓延開來。暹羅戀的故事便發生在這樣的氛圍里,略去戀的深沉炙熱,於此處敷衍一股子少年溫情,合適不過。
片中的少年人是有夢想的。夢想,是該片令我感動的源泉。暗戀MEW的鄰家女孩,善良可人,溫柔多情。夏日的午後,男孩在房間譜曲,他要譜什麼呢,有主題的,愛情。女孩子搖著男孩子的肩開玩笑,你看你不懂愛情要怎麼譜呢,沒有女朋友的吧,那麼我來做你的女朋友好了。男孩子一臉羞赧。關於愛,自然都是期待的,至於愛是什麼並不要緊。
鄰家女孩的暗戀是動人的,此番試探後,確知MEW並無女友。之後拐彎抹角地弄到男孩子的發絲,依著占卜書的指示,鑲到玩物里,期待奇跡。此番無果,便獨自坐在房間里剪玫瑰,一房間的笑臉都圍著她轉,那都是她心上人的笑臉,一房間的,都屬於她一個人,自然無比幸福。等到去給男孩子送玫瑰,無意間聽到MEW與TONG母親的對話,女孩子這才傷了心,回家扔了玫瑰,上床去一張一張揭掉少年的照片,一面哭一面凄苦地笑,笑什麼呢,笑自己暗戀的少年原來一輩子都無法喜歡異性,女孩子從自己的一針一線,細密堆積的暗戀里覺出了諷刺,覺得自己的愛受了侮慢。單是如此,女孩子許是值得同情的,但卻並不感人。還好,鏡頭之下,我們看到的女孩子要立體的多,MEW問女孩找老唱片,在床鋪下,偶然發現了自己的照片,暗戀心事浮出水面,男孩子結結巴巴地問,女孩子走過來,收起照片,一字一頓,那句歌詞的意思是只要你還愛,就有希望。看似煽情的橋段因為關乎一段少年心事,看來極為動人。女孩子在這場無名之戀里,看似輸掉了愛的立場,卻因執著而獲得了愛的尊嚴。當TONG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時,女孩子緊緊地抱住他安慰他,當TONG拉緊她的手沖向舞台時,女孩子默默地松開、放手、回頭,這樣的女孩子因為純然的母性與愛的執著而變得形神豐滿。始終葆有愛的能力是非凡的,惟有如此,人的生命才能自覺地令人動容。 www.130q.com
兩個少年人,MEW和TONG,彼此原本幸福。前者生性喜靜,後者喜動。兩人既是同窗又住對門,彼此要好的程度不輸至親。TONG的家庭因為長女失蹤的陰影而要搬離。此處沒有過多渲染別離,只是透過車窗看到MEW抬手擦眼淚的畫面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一個人,一個孩子,他總要離開故所投向更新的天地,難免和一些人事別離,雖說難免,卻總想要做些挽留,心裡默念著夕陽別走,晚山別走,你也別走,然後不得不再見。十年過後再相逢,各自的生活里多有變故,一時間遇見,萬語千言不曾說,只能微笑致意。還好,童年的感覺並未消失,MEW依然痴迷音樂,TONG也神清氣朗。
此片重點描述了TONG的家庭,早年的幸福已被長女失蹤所沖淡,女兒失蹤導致父親常年酗酒,終日無所事事,TONG母操持里外,心力交瘁,只能寄希望於獨子。生命里那麼多不期然的變故接踵而來,愛的缺失導致了靈魂麻木,長女的失蹤便成為一種象徵。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無端的序列,遇見什麼,變成什麼,每一個問題都看似可解實際枝杈橫生,於簡易處滋生暗門,通向一個又一個未知。人若為未知而生,依豐子愷老先生的話來說,渺渺人生如同三層樓,第一層為衣食,第二層為學術,而人生欲過於強烈的,則上了第三層,探求茫茫塵世的本真與究由,邁向未知之生,便投向了宗教。此片沒有強烈的宗教感,但人生的虛無卻貫穿全篇。簡易與虛無看似不協調,前者內容可感形而下,後者無形形而上,但是卻道出了生活本質,此片的偉大在於以少年成長為依託揭露了某種世間人生的本然狀態,邁向虛無何其玄遠,也並非本片題旨,但鼓勵人在虛無中求生便顯得難能可貴。長女失蹤擊碎了一個家庭的幸福,一種生的軌道就此轉向,轉機隨著負責MEW樂隊的藝術助理阿準的出現而產生,阿准像極了阿紅,經MEW介紹,阿准最終接受了TONG家人的囑托,決意幫助沉醉酗酒的父親恢復生的鬥志。這場面向人生的虛無之戰導演著筆不多,但借用幾個細節展開了這場戰役中個人的內心紋理。
先說母親,自開篇便可知道,母親在家中的地位。兒女游戲,女兒外出,飯前祈禱,一概由母親作出最終安排,父親和善隨意,也就稍顯附和。一個人長久處於家庭的中心,容易與至親產生微細的疏離。女兒失蹤的消息傳來,是誰將消息傳給了兒子TONG,是父親。在一個家庭里,通常沉默的應當是父親,而與兒女話家常的多是母親,愈悲痛愈柔弱的應當是母親,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時候,因為巨大的傷痛而需要得到慰藉與愛的溝通。所以由母親來向TONG轉達消息才符合常理。但在TONG的家庭里,母親立在廚房裡雙目悵然,父親黯然地講長女失蹤的消息傳給了兒子。可見兒子與母親是疏離的,這種疏離與母親在家中的地位、母親的個性不無關聯。父親思念女兒酗酒落淚並不瞞著妻子,妻子難道會不思念女兒么,當然不是,作為家庭中心的女性,她的精神不容垮塌,她走進房間抱緊女兒的枕頭暗自落淚。她帶著家人逃離遷徙,她掩埋傷口為老公安頓飯食,為兒子前途焦慮,只是她仍然放不下作為家庭中心的尊嚴,一次次地向丈夫宣告女兒不再,擔心兒子的學業前途事業家庭,直至一次聚會後看見兒子與MEW接吻,這個女人惘然若失地感到自己一生的經營不過是一場生命的報復,對自己生命的質疑挽留住了這個女人的尊嚴。聖誕節前夜,兒子和她一起裝點聖誕樹,兒子說,我掛在哪裡比較好,掛不對怕你生氣。語氣是體諒的,溫柔的,也是隔了一層的。女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說,兒子你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了。簡簡單單的一句溝通,放下了好惡,摒棄家庭中心的標准,便能感受到親子間最真誠的愛。
TONG在母親的規矩中成長,母親的言傳身教讓他對女性的專橫保持距離。他在前女友搖擺不定的愛中感受不到溫存、慰藉與關愛。母親的專橫讓他渴望溫柔與自由。兒童時代的美麗印象再度泛起,MEW與TONG睡在床上,簡單一說,便產生了無限交集,TONG說你孤獨么,TONG自然是孤獨的,MEW說小時候,阿媽在的時候也會孤獨,自阿媽離世長到如今孤獨更甚。TONG便抱緊了MEW,因為兩個人手拉手,在面向孤獨的時候,並不會落單。TONG對MEW的愛出於天然,出於愛本身,小時候,大家圍毆MEW時他奮勇解救,被打成熊貓眼也再所不辭,他有保護別人的力量,同時也在茫茫塵世中尋找能夠給予關愛的源泉,TONG與MEW相比,更具有尋找愛的自覺。MEW的孤獨是成長性的,也是一般性的,所以更具有悲劇的內容。心思細密的MEW從小被認作娘娘腔,在廁所受到欺負,這種心靈傷害產生了自我的孤獨與對他人的排拒,他的成長更多依靠自我的力量,即便組建樂隊,即便聲線優秀,即便可以面對心愛的人唱出我愛你,可他的世界仍然孤獨,惠特曼的世界有大海和夜晚,魏爾侖有一片綠色的阿爾蒂爾蘭波之夢,MEW有什麼,他坐在老掛鍾前面認為自己勢必破壞TONG的幸福,口是心非地說自己與TONG只是朋友,他有什麼,他走在街頭與TONG相逢無言,認定自己是最後轉首的那一個。是的,他也有一場夢,這場夢即便永遠實現不了,他照樣會說「謝謝你。」,親愛的,我們的世界何其孤獨。
TONG與MEW的戀情尚未開始,便悄然結束。平常聚會,平常故事,兩個人在涼亭下接吻的場景令我心動。TONG說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是啊,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呢,朋友說你在你的人生里碰到一個誰,喜歡就喜歡上了,性別也就無關緊要了。
《傾城之戀》里有一段著名的話,在淺水灣的那一堵牆下,范柳原對白流蘇說:「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這里范柳原的說話,充滿了不住探向人生終極的孤獨況味,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不住的問詢,無奈的孤單與惆悵。那麼,我們靠什麼生存下去,我想大抵是愛,愛人愛物。《暹羅之戀》是關於愛的影片,此片中的少年,都具有健康的愛的能力。他們用少年之心,挽回親情友愛,唱出一片青空,雖然人生此路孤獨愁苦,虛空彷徨不盡,但是只要有愛,便無需心憂。
Ⅶ 泰國電影的崛起之路是怎樣的
泰國電影
是靠
泰拳
類的動作片,
鬼片
(
彭氏兄弟
業有很濃烈的泰國電影工背景),還有一些
小清新電影
(《
暹羅之戀
》)廣為人知,建議可以從這些方面
收集素材
。
Ⅷ 泰國電影的介紹
當亞洲電影的領頭羊日本電影星光漸弱的時候,中國電影、印度電影、伊朗電影和韓國電影先後代表亞洲電影在世界電影舞台閃耀光芒。泰國電影融合了自身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風情的背景、以一種妖艷的、鬼魅的、張狂的模樣姿態走來了,你不能不注視他;他似乎突然走上世界電影舞台,一下子抓住所有人的目光,全世界的電影人都看到了亞洲電影的另一張面孔,感覺到一種驚艷。泰國電影以極強的泰國風格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目光,真實、張揚、驚奇成為它的標簽。其中比較出名的電影類型有:泰國恐怖片、泰國同志片
Ⅸ 如何評價泰國恐怖片《鬼影》
本片在當地上映了3星期內,沖破泰幣一億票房,合共超過2000萬港元,除登上2004年最賣座泰國電影寶座外,也朝著打破泰國史上最賣座恐怖電影《鬼妻》保持約2800萬港元票房紀錄的目標進發。
雖然泰國電影逐漸在國際影壇抬頭,獲得各地影圈人士認同,但好萊塢電影壟斷泰國本土電影票房卻是不爭事實,就以票房為例,好萊塢的製作有大約7成時間占據著票房冠軍位置,相反至今只有8部泰國本土製作的電影能登上票房冠軍寶座,而《鬼影》就是其中1部,本片於9月9日在當地上映,4日票房已接近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除輕易擊退同期的好萊塢大製作如《幸福終點站》(The Terminal)及《怒火救援》(Man On Fire)。
本片創下票房佳績,可算是秉承了泰國觀眾偏愛恐怖片的傳統,由彭氏兄弟執導、港泰合作的02年經典鬼片《見鬼》叫好叫座,而《見鬼2》在3月上映時也瞬即成為泰國票房冠軍,即使如劉偉強執導的港產恐怖片《咒樂園》,在12月於泰國公映,亦連續兩周成為票房冠軍。
此外,本片與過去的同類作品包括99年的經典恐怖片《鬼妻》、去年的《Buppha Ratree》及《Ghost Delivery》(本片男主角亞萊特·愛華靈咸主演)等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以一隻女鬼作為故事的中心。
泰國導演班庄·比辛達拿剛1999年於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電影系畢業,2000年他執導的首部短片《Plae Kao》,已獲曼谷一個短片比賽最佳電影及最佳劇本提名,兩年後他執導第二部短片《Colorblind》,更獲邀在多個國際性電影節包括國際短片電影節及倫敦舉行的第十屆Raindance電影節等參展,並先後在第六屆泰國短片及電視節及法國里昂舉行的第八屆亞洲電影及文化節中勇奪大獎。Banjong又曾在泰國著名雜志《Starpics》中撰寫影評,並為不少電視廣告擔任助理導演。
現年二十五歲的柏德潘2000年畢業於朗席大學傳播藝術學院電影及電視系,同年他個人編、導、攝的首部短片《Luang Ta》在本土及世界各地均獲得高度評價,獲得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及韓國釜山亞洲短片節參展,此片還令柏德潘在01年曼谷電影節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泰國短片兩獎。02年Parkpoom完成其第二部短片《In the Eyes》,並同樣獲邀參展多個國際性電影節及取得不少獎項。
在本片扮演男主角攝影師Tun的泰國男演員亞萊特·愛華靈咸,於1982年5月31日出生,樣貌俊朗的他深受泰國少女歡迎,現年22歲的亞萊特年紀輕輕便進身娛樂圈,他曾拍過電視劇《The Miracle of Love》,並多次演出恐怖驚嚇電影,包括曾在香港上映的《勾魂名單303》及去年11月在泰國公映的《Ghost Delivery》。
飾演Tun女友Jane的女星娜特慧蘭·塔美,於1979年10月22日出生,娜特慧蘭從影前曾擔任泰國電視頻道Channel V的VJ,以及參演過電影《The Whistle》。
泰國電影在近幾年裡逐漸得到觀眾的認可,這主要是泰國電影專注於有效的商業運作的成功之處,在近幾年的國際電影節上,能夠憑借靈敏的觸覺和細膩的表達而被國際影評人接受的東南亞電影一般都來自日本,越南等地,而絕對沒有泰國電影的份。
泰國電影注重實效,而在電影類型中,最能以小搏大,出奇制勝的無非就是情色和恐怖,於是我們了解國內觀眾接受泰國電影也就從了《晚娘》和靈虎靈蛇之類的電影開始,雖然說這種方法並非一種長久之計,但它收到的效果在短時間內的確是又快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