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投入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投入

發布時間: 2022-09-18 23:54:19

❶ 為什麼俄羅斯的電影業不發達是因為文化也不是很發達么

誰說俄羅斯電影不發達的。俄羅斯電影90年代之後由於思想解禁,異軍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外蒙古拍攝的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這次課上給學生放了投影,大銀幕體驗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感覺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陽》),同為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導演的揭露斯大林時期政治迫害的反思電影,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此外,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後蘇聯時期拍攝的《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漢》都有不錯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蘇聯極有個性和有爭議的女導演,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迷戀》(1994)和《契訶夫的主題》(2002),這倆個電影都來自俄羅斯五區版的穆拉托娃套裝。不知道這個套裝還有她的其它啥電影。

1996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母與子》,這位被譽為是「改革與公開化時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電影大師,迄今已拍攝了故事片17部,紀錄片20餘部。

值得慶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國內都能找到DVD。《母與子》,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一區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與子》我也有兩個版本,另一個是台三發行的。「人造眼」出版的這個套裝,還包括《父與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裝,除了畫質遠好於一區版本外,勝在花絮豐富,尤其是收入了兩個紀錄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對於理解索科洛夫的創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還有:「生死三部曲」開篇之作《第二層地獄》(1990)、《太陽》、一個鏡頭構成的《俄羅斯方舟》(2002)、來自西班牙二區的《金牛座》(《遺忘列寧》)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亞歷珊卓》。

至於索科洛夫的紀錄片,一區FACETS發行的索科洛夫紀錄片套裝算是較全的,我手頭有《大地的輓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輓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輓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區FACETS發行的《對話索爾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謝爾蓋·鮑德羅夫的《高加索俘虜》,一區米高梅發行的版本。這是第一部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類似大島渚的《飼育》或姜文的《鬼子來了》,說不清是誰受誰的啟發了。導演謝爾蓋·鮑德羅夫屬於移居國外的俄羅斯導演群體,他有韃旦血統,生於西伯利亞,用外資拍攝迎合西方觀眾的電影。最新的電影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陸演員孫紅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該說新一代導演了。

首先應提到的是多產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諾夫。1997年,他導演的由俄羅斯最重要的民營電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幫片《兄弟》(《兄弟憐》)在俄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見對立使得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電影領域的一個事件,也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事件。影片描寫的是彼得堡黑社會與僱傭殺手之間的事件。由於影片票房的大賣,《兄弟》2000年又拍攝了續集。評論界對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達尼拉的形象展開了激烈爭論。2002年,他導演的《畸形人與正常人》(《畸零與色情》),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展映引起普遍關注。2005年,巴拉巴諾夫又拍攝了動作大片《死人的騙局》,由大導演尼基塔·米哈伊爾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諾夫還拍攝了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戰爭片《戰爭》(《反恐戰爭》)獲得了俄羅斯塔夫爾電影節頭獎金玫瑰獎。這部電影我手頭有英二的版本,還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價淘來的。

戰爭題材,尤其是衛國戰爭是蘇聯電影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戰爭片歷來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曾引發幾次浪潮。隨著前蘇聯社會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電影在表現政治、表現社會、表現戰爭等方面開始出現新的不同的視點。個別電影創作者對以前未曾觸及的阿富汗戰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車臣戰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視點對戰爭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蘇聯解體後,後蘇聯的戰爭片也涌現出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車臣戰爭,當然,二戰的衛國戰爭依舊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如尼古拉·列別傑夫的《星星敢死隊》和羅戈日金的《戰場上的布穀鳥》。這兩部電影,我手頭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導演新秀是安德烈·薩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歸》一舉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奪得金獅獎三十多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三區安樂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薩金采夫的新作《將愛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發行,手頭已有。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年輕導演,如岡查洛夫斯基、幫達爾丘克、米哈伊爾科夫、丘赫萊依、托多洛夫斯基、楊科夫斯基的兒子們,都一躍成為俄羅斯電影創作的中堅。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萊依的兒子巴維爾,他導演的成名作是《竊賊》(1997),關於父親的缺失與少年的成長。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台三元寶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還收集到了巴維爾·丘赫萊依的另一部電影《薇拉的司機》(2004)。

與格利高里·丘赫萊依同一時代的同學兼新浪潮夥伴謝爾蓋·幫達爾丘克,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站在同一電影前沿。名叫菲多爾的小幫達爾丘克,不比父親遜色,拍攝了氣勢恢弘的戰爭片《第九縱隊》,票房評論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戰地浪漫曲》、《國際女郎》)的兒子瓦萊里,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電影《愛情》(1991)、《聾人之國》(1997)均無緣得見。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情人》(2002)手頭有,是由主演過《鄉愁》的奧列格·揚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頭有DVD的還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舉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尋找幸福的起點》(2006)。該導演今年的大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也發行DVD了。坊間有多種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納佐洛夫作品,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斯佐的愛》(2004),哈薩克導演古卡·歐瑪洛瓦戛納參賽作品。《死亡騎士》(2005),俄羅斯一部暗殺題材的動作大片。

《瑪莎》,謝爾蓋·特卡喬夫作品。俄羅斯五區發行的DVD。更新的作品還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馬諾夫的電影《敖德薩的三天》。大B那花一塊五淘來的。

最後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羅斯的呂克·貝松」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導演的《守夜人》是俄羅斯電影歷史上首部純本土投資、完全好萊塢式運作、最終創造出商業奇跡的大片。《守夜人》讓全世界影迷見識到俄羅斯新電影「文藝復興」的威力。這部電影及續集《守日人》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兩部電影及導演的第一部好萊塢製作《通緝令》(2008),市面都有多種版本,前者還發行了藍光碟。

❷ 一部俄羅斯史上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劇情是怎麼樣的

《世紀戰元》
是一部動作片,由薩里·奧德賽耶執導,塞巴斯蒂安·斯薩克 / 艾琳娜·拉尼娜 / 安東·龐布施尼 /為主演的科幻動作片。
本片講述一直從事兵器研究的邪惡的克拉托夫教授欲用生物兵器達成自己的野心,在俄羅斯境內的各大城市製造了一系列大規模爆炸恐怖襲擊。為了消滅邪惡勢力,拯救面臨生物兵器毀滅的國家,俄羅斯國防部派出了冷戰時期創建的名為「愛國者」的超級英雄團隊,各個英雄異於常人,身懷特技,與號稱統治世界的邪惡教授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
影片於2017年2月23日上映。

❸ 俄羅斯投資最高的戰爭科幻電影名字叫什麼

守護者:世紀戰元 (2017)

❹ 白色虎式的影片評價

《白色虎式》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名前蘇聯坦克兵決心摧毀德軍「白虎」坦克的故事。片中的白色虎式其實是一輛魔改IS(斯大林坦克),這一點從底盤上可以看出來,按海報上來看應該是要模仿虎式中期型,但由於IS(斯大林坦克)的炮塔靠前,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虎P。入圍2012年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爭奪。影片導演卡倫·沙赫納扎羅夫的作品曾入圍戛納金棕櫚獎,幾次獲得卡洛維法里電影節大獎,也曾擔任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國際評委。 俄羅斯電影《白色虎式 》,從殘酷的戰場到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的轉變也許有些突然,而白色虎式最終的去向也沒有交代。很多人也許看得有些不知所措。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戰爭片也不是什麼科幻片。准確的說,這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
搞清楚電影中的幾個事物或一些情節所象徵的什麼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
數次受重傷又奇跡般地痊癒後繼續戰斗。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消滅白色虎式。可以理解為這個俄國坦克手象徵的就是俄羅斯民族。歷史上數度被侵略者重創,卻又總是能夠頑強的戰斗到底。而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寓意的是俄羅斯民族起源於歐洲,信奉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卻從來不被西方所接納這一事實。它既不屬於東方也不被西方所承認。這就是打不死的俄國坦克手納季亞諾夫,象徵俄羅斯民族。
白色虎式是坦克手的對手,按納季亞諾夫的話講是「必須被消滅的」。白色虎式不是一件凡人的武器,即便是從電影中它的表現來說,它的能力也已經超出了一個重型坦克的范疇。德軍俘虜在談到白色虎式時也充滿著恐懼。電影中有台詞的德軍俘虜一共有兩人,前者從領章看是一個武裝黨衛軍少尉,後者是一個國防軍裝甲師師部人員。其實這兩人的台詞很有意思,黨衛軍少尉供稱:德國人知道白色虎式的存在,卻不知道是誰在操縱它也沒有相關資料,並且明確的說這不可能是希特勒的直接負責的計劃。最後他的結論是認為白色虎式代表戰無不勝的德意志精神。國防軍俘虜也進一步肯定了白色虎式的存在,而對其詳情也是一無所知,並且說德國人也對這個怪物充滿恐懼。而納季亞諾夫也憑借自己特有的能力或者說是直覺認為:白色虎式裡面根本沒有人,它是一個幽靈或者說它是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這種力量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吞噬人的生命,讓戰爭雙方的士兵都感到恐懼。有人認為白色虎式代表的是納粹極端思想或是戰爭,我認為這二者其實都很勉強。其實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於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縱恐怖的白色虎式?後面會說到這個。
這個對歷史有些了解的話就能想明白,維斯瓦河是西歐的門戶,1945年初蘇軍在維斯瓦-奧德河戰役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後攻克了柏林。突破了維斯瓦河一線後,戰爭的結果變得前所未有的明朗,侵略者已經徹底失敗了。白色虎式的消失就意味著這個。其實在第二次納季亞諾夫窮追不舍的擊傷白色虎式之後就註定了戰爭的結局:侵略者失敗了,幕後的力量暫時隱退出人們的視線。這期間有個插曲,納季亞諾夫的車組在擊傷白色虎式之前擊毀了一輛四號坦克,可以肯定,四號坦克和白色虎式是一類——它並不是德國裝甲兵操縱的。與其說白色虎式象徵著納粹思想或德國雲雲,不如說這個被擊毀的四號更為貼切。就如同情節里描寫的:這個四號坦克是白色虎式的炮灰和打手。就如同德國納粹就是被推到前台來的一個炮灰和打手一樣。
也許對有的人來說會很晦澀,其實這段對話是幫助觀眾理解這部電影的。首先希特勒稱贊他的民族,並說很多人只是把我對你們的看法隱藏在心裡。「很多人」是誰?「你們」又是誰?我認為很多人指的是世界上普通人或者說希特勒指的是西方世界的人們。而「你們」當然包括這一段情節里希特勒唯一的聽眾——那名神秘人物。注意,這是一群人,他們或者說它們是西方世界秩序的推行者。也就是當今鼓吹Freedom and democracy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國際利益集團,這些勢力無孔不入,他們控制輿論操縱玩弄著民意。民眾當然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又不可能擺脫它們,因為它們是掌握著生產資料和國家經濟命脈的勢力,所以人們只能把看法「隱藏在心裡」。而希特勒正是這樣勢力的一個代言人,他成為了它們將觸手伸向東方的馬前卒,最後卻以失敗收場。而希特勒的失敗也讓這股勢力意識到:東方的民族會反抗,會對他們的利益成威脅。它們要把戰爭 動亂等等各種破壞穩定的因素引向東方的世界,而白色虎式就是它們操縱的傀儡!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坦克手夏利波夫清楚白色虎式隱藏了起來,20年、50年甚至100年,並且一定要消滅它的原因。也許讀一讀《貨幣戰爭》或者馬克思的《資本論》再結合一下俄羅斯這20多年來發展的國際環境,觀影者會很容易理解這部電影的寓意。它暗示了究竟是什麼人在操縱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輿論,贊揚了俄羅斯民族不屈的戰斗精神,揭示了所謂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本質:那不過是背後利益集團的斗爭罷了。
至於電影的道具、劇情安排的問題也不必深究,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白色虎式是斯大林坦克改裝的四號坦克底盤是T44/54/55改裝的,為什麼T-34-85三個人就能玩轉,這些都沒必要深究。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早期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但虎式是二戰時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其時速可達38km/h。
該坦克在1945年1月到3月生產了489輛,主要投入東線對蘇聯戰場。它以犧牲部分機動性為代價換取了堅厚的裝甲,是名副其實的重型坦克,在東線戰場給蘇軍帶來不小的損失。但德國坦克的建造過好的缺點使蘇軍相對劣質卻數量巨大的T-34,T-34-85坦克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

❺ 美國電影在俄羅斯的本地化

美國文化對俄羅斯文化的侵略是被動的
主要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電影業是一蹶不振。就連連連獲得奧斯卡獎的莫斯科電影公司,也發不出工資。其他的電影製片廠就乾脆解體了。這時美國的電影大舉進軍俄羅斯的市場,而且票價低廉。幾乎和歐洲的院線是同步的。由於文化上的相近,俄羅斯人很喜歡美國大片。尤其是成龍的電影。
他們的還有一個優勢是,翻譯片的成本很低,只有一個人翻譯,但是翻譯的質量很高。就是藝術的欣賞程度低一些,但是不影響觀看。
俄羅斯和美國也有一些合拍片,劇本俄羅斯人寫的美國出特技。
使得近年來俄羅斯的特技效果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隨著私人企業的文化投資,產生了很多新的私人的電影公司,不論是文化上還是高科技都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俄羅斯是出文豪的國家,俄羅斯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使俄羅斯的電影常常問鼎奧斯卡。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❻ 俄羅斯娛樂業和電影業為什麼不發達

娛樂業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數是中產階級,比如莫斯科,彼得堡,諾夫哥羅德,喀山,假如中產階級的人數太少,票買不了多少,成本都劃不來。電影業目前是私人的公司占市場的70%,因為互聯網的原因,對電影的沖擊力很大。老百姓已經習慣於在網上看電影,電影公司沒有票房,賺錢就很難,中小城市早就把電影院改成商場了。

❼ 太空救援真實結局是什麼沒看懂能不能說說

《太空救援》的真實結局:

6月23日,從蘇聯發射的進步24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禮炮7號空間站,帶來了重要的補給,兩位航天員開始後續工作。之後,維托克在禮炮7號上工作了169天,後來乘坐聯盟T-14飛船返回,弗拉基米爾則工作了110天,乘坐聯盟T-13飛船返回。後來,他們都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劇情簡介

1985年,「禮炮七號」突然和飛控中心失去了聯系,空間站隨時可能發生爆炸,損害國家形象並導致人員傷亡。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經驗豐富的蘇聯宇航員費奧多羅夫(弗拉季米爾·弗多維琴科夫飾)和工程師阿約金(巴維爾·捷列連科飾)臨危受命。

面對堪稱世界航空歷史上難度最大的一次非合作對接,兩位勇敢的太空戰士迎難而上,在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利局面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這個巨大的「鋼鐵堡壘」。

❽ 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武裝沖突的電影 不是五日戰爭,俄羅斯拍的,好像8月8

俄羅斯描述這場戰爭的首部影片《奧林匹斯煉獄》
俄羅斯家電影基金會將耗資約900萬美元拍攝一部巨片,名字叫《2008年8月》

❾ 國內很少能看到俄羅斯的影視作品,俄羅斯的文化輸出為何如此之少

其實,中國近幾年引進的俄羅斯影片並不在少數,甚至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在這方面你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俄羅斯的作品在中國的反響並不理想,俄羅斯《冰雪女王3:火與冰》豆瓣評分才4.7,票房僅為7400萬元,《斯大林格勒》,票房不到7200萬。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作品的題才和文化的差異,首先俄羅斯電影沒有美國大片氣勢恢宏的氣勢,也不像印度片那樣接地氣、能夠引人共鳴。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異,俄羅斯電影大部分都是關於國家歷史戰爭,因為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有較大的距離,難以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俄羅斯也在這方進行了改變,如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基於蘇聯的基礎,擁有大量的傳統俄羅斯風情,本土風格十分突出。同時,在故事創意上俄羅斯電影一直關注本土風俗、蘇聯時代的集體主義精神、運動競技等大國文化仍能在電影中尋覓蹤跡,但比起早期喜劇片來說,俄羅斯電影也在向輕松愉快的喜劇風格逐漸轉變,少見陰暗沉重的社會批判內容,風趣幽默的情節開始越來越多。這一點在典型的體育電影《花滑女王》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❿ 俄羅斯最新電影《天空》播出,畫面有多硬核

電影《天空》的畫面超級刺激,尤其是戰爭時期的打鬥畫面基本上都運用到了現實中的真實武器,打鬥畫面非常逼真,讓人熱血沸騰。

電影除了展現現代空戰的火爆精彩,還首次展示俄羅斯“SSO”特種部隊次異地作戰,作戰技術和風格也完全西方化,在武器上,配備有斯捷奇金全自動手槍、AKM步槍、AWP狙擊槍和MP5沖鋒槍等。

和平和發展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所以很多觀眾對於戰爭現場的殘酷性缺乏正確認知,關於戰爭中如何捕捉敵方信息、如何安排戰術、如何沖擊敵方陣營以及如何救治傷兵都是陌生的知識。

電影中不僅在道具上花費了巨大資金,更是模擬建立了真實的戰爭現場,人員配比以及戰術攻擊都是依據真實歷史來體現,給觀眾的沖擊感非常強烈。

俄羅斯也不愧被稱為戰斗民族,電影畫面的硬核體現能夠反映出俄羅斯民族的強悍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