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防空炮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防空炮

發布時間: 2022-09-11 15:07:40

① 求二戰電影 與炮兵有關的

《風語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初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護者,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本·亞茲(亞當·比奇飾)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在進攻塞班島時,有大量炮兵指揮攻擊鏡頭,望採納,謝謝。

② 孤島危機中的那個防空炮在現實中有嗎

有啊!而且是我們部隊的!因為一開始EA搞得是中美大戰!但政治上壓力,顯然不現實,只能黑成美朝大戰!

③ 二戰初期蘇聯敗得那麼慘怎麼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二戰初期蘇聯敗得那麼慘怎麼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因很多:

1.偷襲蘇聯是希特勒沒去意識,兩面受敵的危險性。

2.初期制勝時德軍卻沒去意識到蘇聯面積比想像的還要大,不可能有那麼多兵力去防守圍堵。

3.諾曼底登陸後加上美國的介入,德軍對蘇聯也開始收縮。

4.那年剛好遇上蘇聯歷年來最冷的一年,而德軍諾曼底戰役開始後對蘇聯方面補給也開始斷續了。

5.那年的冬季很多德軍都還是穿著夏裝的,而紅軍每年的冬季都是有預備冬季的來臨,所以凍死的德軍比戰死的還多。

6.德軍那年撤退還有很多坦克,飛機等等要燃油的大型機械都用不了。油都結冰了。

7.莫斯科保衛戰,希特勒的2000多噸炸葯狂轟爛炸卻損失比斯大林多呢?那還要謝謝我們國家的林彪,他要求斯大林必須把高射炮,防空炮,重型炮分散在莫斯科的每個主要角落,然後進行疑兵之計反擊。所以德軍轟炸大多隻是炸到建築物,同時看到蘇聯怎麼整個城市到處都是防空炮和高射炮,都不知道炸那好,就隨便亂投。(莫斯科保衛戰的成功就是這樣形成的)

斯大林採取了哪些極端措施沒有?

是要是先德軍投降者,屈服者都是紅軍的敵人。

斯大林紅場宣誓:(他們所作的一切,我會讓他們加倍償還。)

兵臨城下的那段自殺式沖鋒可行度多大?

初期成功率為0(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期根本沒有一次真真正正大規模沖鋒的,只是示弱而已)

前期大規模沖鋒就只有在(列林格勒)進行強制性救援圍堵在列林格勒裡面的軍隊。不過幾次都全軍覆沒。

後編成功:就是斯大林保存的真正實力出世了,斯大林看到了大量德軍給蘇聯大雪的吞沒加上諾曼底的前後夾攻,蘇聯德軍補給短缺。時機一到所以一聲令下把所有收藏已久的兵力一股作氣直破德軍防線,用(人海戰術)已被包圍而反包圍收復失地,攻如潮水直搗柏林法西斯的心臟。

要不世界專家都稱這兩為領袖,一位是眼光遠程的霸主領袖,一位是殘暴梟雄領袖。

如果您覺得好,採納

④ 電影《橋》中,有一個連續射擊的武器,體積像炮,聲音像機槍,那是什麼武器

你說的應該是德軍博福斯輕型防空炮,對付地面軟目標非常有效,殺傷力很大。

或者你說下出現在影片具體的位置,我明確一下。

這個是大名鼎鼎的88mm高射炮,打坦克很有效

⑤ 柏林防空炮塔來自哪個電影

《偉大的凱瑟琳》。
該劇講述俄國偉大皇後凱瑟琳生平的電視系列電影。皇後由凱瑟琳·澤塔·瓊斯扮演。故事由皇後的一舉一動,每個歷史事件來體現皇後的事跡。

⑥ 很想知道當年男人們的防空炮上映時是個什麼情況

主炮的防空效果很差,但是在面臨空襲的時候也是要參與防空的。。電影上這點是沒有錯的。主炮沒有艦艇目標,不打飛機閑著么。。
艦炮防空使用的炮彈和高射炮是不同的,也不是瞄著追著敵機打,而是幾門炮配合對一個區域進行覆蓋。主炮的口徑大,炮彈在空中開花後,彈片覆蓋的范圍也比較大,不能說一點效果沒有的。

⑦ 有一部關於俄羅斯車臣戰爭中一個狙擊手被高射炮打死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風暴之門》

⑧ 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有哪些厲害的武器

2001年一部非常精彩的狙擊手對決電影《兵臨城下》,電影里的很多武器都是來自真實的二戰東部戰線武器。

從電影發布以來就成為了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影片圍繞著東部戰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拍攝,其中兩名狙擊手的對戰更是此片最經典的部分;蘇聯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裘德·洛)和德國軍隊的埃爾溫·科尼格(Ed Harris)進行遠距離決斗,當看到這一部分無數軍迷們都熱血噴張。

電影精彩的不止是劇情,片中的武器才是槍謎們最想看到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一部號稱「蘇德武器盛宴」的電影中究竟有哪些蘇聯武器?
莫辛納甘1891/30栓動步槍
毫無疑問,莫辛納甘1891/30是蘇聯有史以來最「出名」的步槍之一,根據記載,莫辛納甘M91-30自推出以來生產數量超過了370萬支,成為了全世界生產量最大的步槍之一。

這支步槍是「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和比利時設計師「李昂·納甘」兩種步槍的集合體,該槍使用的是7.62×54mmR的子彈,有一個5發的彈倉容量,通常情況下使用彈夾或者手動填裝子彈。

莫辛納甘1891/30步槍在使用了長達39年後已經不能滿足蘇聯軍隊的要求,後來經過一系列改進,比如:延長的瞄具的底座,並將瞄具中的arshins改為米,原來的槍管也被縮短了3英寸。

由裘德洛飾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和由羅恩·帕爾曼扮演的庫利沃夫是電影中兩位主要的狙擊手,他們使用的正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配備了PU瞄準鏡,而 歷史 中這個瞄具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一年之後才使用的,在電影出現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想要還原的更真實,那麼莫辛納甘1891/30步槍應該裝配的是PEM瞄準鏡才最合適。
莫辛納甘M38 栓動卡賓槍
莫辛納甘M38和莫辛納甘1891使用相同的口徑彈葯,《兵臨城下》電影中雷切爾威斯飾演的Tania Chernova攜帶的正是莫辛納甘M38卡賓槍。該槍其實就是一支短管的1891/30步槍,它的槍管縮短到了8.5英寸,主要目的是為了士兵能在前線戰斗中方便攜帶。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取代M1895左輪手槍,雖然,TT-33半自動手槍未能完全取代M1895手槍,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支非常優秀武器,而且它還是中國54式手槍的前身。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使用的是7.62x25mm子彈,不僅尺寸非常緊湊,而且根據子彈的重量,它的初速也可以達到1200和1600 fps之間。

托卡列夫TT-33手槍的第一個版本是基於勃朗寧FN M1903和M1911手槍而設計的,經過改進後第二個版本的TT-33手槍也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一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手槍之一。

後翹鋸齒(在下愚鈍,不知道具體名字)是辨別TT-33手槍是在1947年之前還是之後最直觀的方式;1947年之前的TT-33手槍鋸齒高低參差不齊,而那些大小均勻高低一樣的鋸齒都是在1947年之後製造的,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兩個版本的TT-33手槍都有出現過。
納甘 M1895左輪手槍
納甘M1895是一款非常獨特的左輪手槍,該槍的彈巢可以容納7發7.62×38mmR子彈,納甘M1895採用氣體密封式設計,在射擊完後自動封閉槍管和彈倉之間的間隙,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手槍的威力也提高了子彈的初速。
PPSh-41(波波沙)沖鋒槍
蘇聯的PPSh-41沖鋒槍是1941年推出,目的是取代PPD沖鋒槍。PPD沖鋒槍由機加工零件製成,這些零件非常耗時而且生產成本很高。蘇聯當時急需製造成本低、速度快的武器,所以就有了Georgy Shpagin製造的PPSh-41沖鋒槍。

該槍仍然使用相同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葯,由於該槍已經使用沖壓金屬部件製成,所有蘇聯在戰時可以更快的製造很多輕武器,且只需要使用相同口徑的彈葯,這樣能更快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武器支援。
捷格加廖夫DP-27或DPM輕機槍
俄羅斯工程師捷格加廖夫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了DP-27機槍,該槍使用和莫辛納甘步槍相同的7.62x54mmR彈,彈匣在扳機的上方,由於像一個「大盤子」所有被很多吃雞玩家戲稱為「大盤雞」。

後來進行改進的版本為DPM機槍,它修復了DP-27的一些缺點,比如:容易受損的兩支腳架,並且增強了槍內的反沖彈簧,以防止機槍過熱導致啞火。

即使進行了諸多改進,該槍的效率仍然沒有提高,因為它使用了一個「盤式彈匣」要比德國的MG34和MG42慢很多。DPM的射速為每分鍾550發,而德國MG的射速為每分鍾800-1200發。

如上述所說,反沖彈簧改進後需要在槍身添加一個握把,但是在電影《兵臨城下》中並沒有看到任何握把的存在,所以電影中出現的應該是DP-27機槍而非DPM。
馬克沁M1910 / 30重機槍
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重機槍」於1910年被蘇聯軍方所採用,它發射7.62x54mmR的蘇聯標准彈葯。1930年蘇聯對該槍進行了一系列升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槍管重增加了水冷擋板。

馬克沁重機槍安裝在輪式支架上,便於移動,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升降式支架,除了方便射擊以外還擁有更堅固的底部支撐。

1941年馬克沁重機槍再次被改進,它使用了來自拖拉機的散熱片,所以被人們稱為「拖拉機蓋」。
重型火炮
電影中我們看到很多大型的種武器,但是它們大多數都是固定的,而且在影片中也幾乎是一閃而過,沒有太多的鏡頭讓我們體驗到它們的威力。

DShK重機槍發射了一個12.7×108毫米的彈葯,於1938年進入蘇聯服役,正是由上文所提到的Vasily Degtyarev和Georgy Shpagin共同設計,在電影中可以看到DShK重機槍安裝在蘇聯的火車上。

M1940式25毫米防空炮安裝在一個4輪的支架上,從1941年12月開始該炮被安裝在裝甲列車上當作防禦武器使用,電影中M1940 25毫米防空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使用。

M1942型76毫米加農炮於1940年開始生產,該炮使用57毫米的反坦克炮支架和76毫米的加農炮炮管,每分鍾可以發射25發,有效射程超過8英里。

M1939式85毫米防空炮,M1939式一般用於射擊中空高度目標或者特殊情況下當作是反坦克武器使用。

那麼《兵臨城下》電影中的蘇聯武器基本上就這些,如果還有遺漏的歡迎大家補充,想看《兵臨城下:德國武器》的敬請等待,我們明日再續。

⑨ 找一部外電影! 記得以前看過的!

《風暴之門》是由АндрейМалюков執導的電影,由安德烈·卡拉斯科、米蓋爾·普萊切科夫等主演。
故事發生在車臣(Chechnya)叛亂時期,由陸軍上尉多洛寧(Doronin)帶領的戰斗連,被派到一個四面環繞巨岩的狹窄山區,他們的首要任務看似很簡單,即阻止一夥叛軍匪徒通過這個峽谷。士兵們希望這次任務一切都能順利,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被解除職務,一些作著隨時離開的打算,另一些人則期盼著愛人的來信……沒料到由泰姆拉茲率領的叛軍達到1000人,並很快地進入了他們所在的陣地,沖突迅速變成了一場血腥的肉搏戰。
俄軍的優點:
槍械精良,火力配置得當,6連有高射機槍,傘兵戰車;上級提供Mi-24武裝直升機以及縱深炮群進行火力支援。
俄軍的缺點:
2門雙管23毫米高炮沒有部署在舊城堡的圍牆後面,而是暴露於開闊處,固然便於射擊,卻也導致被車匪火箭筒輕易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