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之父是誰
對於美國人來說是愛迪生,對於法國人來說是盧米埃爾兄弟!
B. 電影之父是誰
電影之父是「盧米埃爾兄弟」盧米埃爾兄弟以記錄的形式拍攝成為了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鼻祖。被尊為「電影之父」。
「電影之父」來歷——
盧米埃兄弟,即奧古斯特·瑪麗·路易·尼古拉斯·盧米埃爾與路易·讓·盧米埃爾,是法國的一對兄弟,出生於歐洲最大製造攝影感光板的家族,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
以每秒16格拍攝影片,第一部此規格的影片,為1895年3月拍攝的《工廠下班》,並向商業與科學團體舉辦試映會。
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而在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法國巴黎卡普辛大道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展開了「活動影戲」
放映了包括《離開工廠》、《火車進站》(最為有名的一部)》等電影。此次雖然不是歷史上電影的第一次公開放映,但由於較接近後來電影觀賞的形式(售票放映),因此常被認為是世上電影的第一次放映。在1895年12月28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2)俄羅斯電影之父擴展閱讀:
爭議——
作為發明家的愛迪生曾為電影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他更大的榮耀,則是為這門新藝術起了一個富有魅力、富有詩意、富有幻覺意識的名字——電影。然而,愛迪生對待電影、這門新藝術的觀念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
首先,愛迪生提供給他的「電影視鏡」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設置的一個被稱作「黑囚車」的裝置中拍攝出來的。而事實上,他的創造本身並沒有脫離「照相館」的原有模式。在那個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的「窺視鏡」前面,觀賞者的「窺視」不過是一次次地重復著攝影師的「窺視」。
影片中的人物則是由愛迪生請來的演員為攝影機表演的,如同一張張「活動的照片」。這不過是套用了舞台劇的模式虛構的一些小節目而已。
C. 「電影之父」是誰
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 誰也沒預料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發生的事,竟會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就在那天,里昂的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弟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邀請了一大群賓客,在那個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連續放映了幾部用紀實手法拍攝的很短的電影。 放映的首部影片是《工廠的大門》。
開創中國電影的是遼寧人任景豐,1905年他在北京自己開設的豐泰照相館內,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片段,開創了中國人拍攝中國電影的記錄,這一年成為中國電影的紀年。
人活一輩子,就活一顆心,心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心強大了,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人的心,雖然只有拳頭般大小,當它強大的時候,其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戰勝一切,當它脆弱的時候,特別容易受傷,容易多愁善感。
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我們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心,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只有內心強大,方可治癒一切。
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
人生,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較量,說到底,是自己與心的較量。如果你能夠打開自己的內心,積極樂觀的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面對不容易的生活,我們要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沒人扶的時候,一定要靠自己站穩了,只要你站穩了,生活就無法將你撂倒。
人活著要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千萬別抱怨,努力強大自己的內心,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人生路上,坎坎坷坷,磕磕絆絆,如果你內心不夠強大,那這些坎坎坷坷,磕磕絆絆,都會成為你人生路上,一道道過不去的坎,你會走得異常艱難。
人生的坎,不好過,特別是心坎,最難過,過了這道坎,還有下道坎,過了這一關,還有下一關。面對這些關關坎坎,我們必須勇敢往前走,即使心裡感到害怕,也要硬著頭皮往前沖。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勇敢,只要內心足夠強大,一切都會過去的,不信,你回過頭來看看,你已經跨過了多少坎坷,闖過了多少關。
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面對情感的波折,面對工作上的糟心,你是否心煩意亂?是否焦躁不安?如果是,請一定要強大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當你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一切困難,皆可戰勝,一切問題,皆可解決。心強則勝,心弱則敗,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生活的不如意,也不是情感的波折,更不是工作上的糟心,而是我們內心的脆弱。
真的,我從來不怕現實太殘酷,就怕自己不夠勇敢,我從來不怕生活太苦太難,就怕自己不夠堅強。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那麼多雞毛蒜皮。
強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才能越活越好
生活的美好,在於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源於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消化掉各種不順心,各種不如意,將陰霾驅散,讓美好留在心中。
心中有美好,生活才美好,心中有陽光,人生才芬芳。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一顆強大的心,可以美化生活,精彩人生,讓我們越活越好。
生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你內心很脆弱,生活就會打壓你,甚至折磨你,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生活就會獎勵你,眷顧你,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D. 電影之父,音樂之父,幾何之父,活字印刷之父是誰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
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然而一般電影史論上,稱盧米埃爾為電影之父。畢竟這位老兄,人家拍攝過電影片斷,並且收取門票放映過。開了新一代的藝術之始。電影不僅重技術,更重藝術和經營。
(西方)音樂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 解析幾何之父---笛卡兒
活字印刷之父是宋初的刻字工匠畢升(約970年—1051年),他是北宋蘄州(今湖北省)人
E. 電影之父指的是誰
電影之父指的是大衛格菲利斯。
1908年,參演了第一部電影《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拍攝第一部電影《多莉歷險記》。他於1915年拍攝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1916年拍攝的《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
1919年,他與朋友共同創立聯美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並為其公司拍攝電影《殘花淚》被認為是他最後的傑作。1936年,獲得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電影之父的故事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
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
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F. 世界上被稱為 什麼之父的人 有那些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文學之父)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
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代表作有《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
2、詹天佑(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3、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AK-47之父)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是蘇俄著名的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47突擊步槍」而聞名。卡拉什尼科夫的代表作是AK系列步槍、輕機槍RPK、通用機槍PK、霰彈槍SAIGA系列等。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曾在1991年到中國進行技術交流。2013年12月23號,"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在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去世。
4、愛德華·泰勒(氫彈之父)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匈牙利,曾長期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高校。
1952年,他與歐內斯特·勞倫斯共同創建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愛德華·泰勒被譽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而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也都有相當的貢獻。
5、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之父)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
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G. 被稱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的是是哪國的電影工作者,這個國家是
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eherty(1884-1951)(美國),被譽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和影視人類學鼻祖。
H. 誰是世界上的電影之父
電影之父:盧米埃爾 誰也沒預料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發生的事,竟會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就在那天,里昂的青年實業家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弟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邀請了一大群賓客,在那個咖啡館的地下室里,連續放映了幾部用紀實手法拍攝的很短的電影。 放映的首部影片是《工廠的大門》。人們驚奇地發現:黑暗中,隨著一束強烈的光柱,眼前竟有一群群穿著花花衣裙的女工,邊說邊笑地進入工廠,繼而男工們則是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步入工廠大門,最後,廠主乘坐著一輛漂亮的馬車馳入
I. 世界上有什麼之父
美國現代小說之父--歐亨利
文學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蘇
文學悲劇之父——埃德·羅斯庫
俄國文學之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
德國文學之父――菜辛德
詩歌之父——傑弗雷·喬叟
散文之父--尼古萊·果戈理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
世界革命文學之父――馬克西姆·高爾基
美國詩歌之父——華特·惠特曼
美國現代詩歌之父—— 龐德
中國詩歌之父——屈原
波斯詩歌之父——魯達基
數學
數學之父——塞樂斯
幾何之父——歐幾里得
代數之父――韋達
生物
現代微生物之父——路易斯·巴斯德
現代免疫學之父――耶納
遺傳學之父——格里戈爾·約翰·孟德爾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防治之父——蒲蟄龍
DNA電腦之父、生物電腦之父——雷納德·阿德勒曼
理論生物老化之父——奧布里·德格雷
綠色革命之父――鮑勞格
地理
地質之父――賴爾
中國地質之父――李四光
物理
近代物理學之父、近代科學之父、實驗物理學之父——伽利略·伽利雷
現代物理學之父、相對論之父、近代光子學說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力學之父——阿基米德
經典力學之父——艾薩克·牛頓
聲學之父——歐內斯特·克拉尼
核子科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
實驗電磁學之父——邁克爾·法拉第
經典電動力學之父、電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現代磁學之父——范弗菜克
激光之父——卡斯特勤
量子論之父——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
量子力學之父——尼爾斯·亨里克·大衛·玻爾
原子彈之父——約翰·羅伯特·奧本海默
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
俄羅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
現代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韋納·馮·布勞恩
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火箭之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
兩彈之父——鄧稼先
超音速之父——馮·卡門
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光纖之父——高錕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電解粉之父——汪躍龍
化學
近代化學之父——約翰·道爾頓
現代化學之父——安托萬-洛朗·拉瓦錫
炸葯之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
政治
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
實驗經濟學之父——弗農·史密斯
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歷史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心理學
近代心理學之父——比維斯
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
天文學
恆星天文學論之父――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
音樂
音樂之父――圭多
交響曲之父——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圓舞曲之父——老約翰·施特勞斯
小提琴之父——盛中國
美術
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
紀錄電影之父――尤里斯·伊文思
現代戲劇之父――亨里克·約翰·易卜生
體育
世界盃之父——儒勒斯·雷米特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勒巴龍·皮埃爾·德·顧拜旦
工業
礦物之父――格奧爾格烏斯·阿格里科拉
工業之父——詹姆斯·瓦特
火車之父——喬治·史蒂芬孫
汽車之父――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
飛機之父——維爾伯·萊特、奧維爾·萊特
現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依曼
中國電腦之父——范光陵
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阿蘭·麥席森·圖靈
其他
郵票之父――羅蘭·希爾
魔術之父——大衛·科波菲爾
J. 我的論文題目是《解讀謝爾蓋愛森斯坦--俄國電影之父》,但現在找不到俄文材料,俄語網站上找不到
漢語資料
***********
*蒙太奇宗師--謝爾蓋·愛森斯坦
*英文全名: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
*中文全名: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
*生卒年:1898年1月22日—1948年2月11日
*出生地:拉脫維亞首府里加
*去世地:莫斯科
*國籍:蘇聯
*生平:
謝爾蓋·愛森斯坦,富於創新精神的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
愛森斯坦出生於一個猶太建築師家庭,童年在都市裡度過,他曾到巴黎旅行(在那裡看了生平第一部電影),並學法文、德文和英文。他從小便熱愛閱讀,喜畫漫畫,並且對劇場有極深切的興趣。
起先愛森斯坦打算繼承父業,1915年,他自中學畢業後,即進入聖彼得堡的土木工程學院就讀,接下來兩年,他在該校就讀時,便與母親同住。
1917年的革命打斷了他的學業。二月時,愛森斯坦被徵召到前線服役,等到布爾什維克在十月停火,愛森斯坦才回到工程學院。1918年,內戰已熾,愛森斯坦加入紅軍,在工程部隊擔任技師。他的父親則加入**。
在軍隊里,愛森斯坦仍繼續繪圖、畫漫畫,並為跑遍全國的宣傳火車裝飾車身,還在各停駐城市參與當地的舞台劇製作,自然而然地,他便奉命在前線組織並製作舞台劇。
1920年秋天,愛森斯坦被遣散,回到莫斯科。他開始在大眾學院研習日文,進入普羅特克特中央工人劇場工作後,他便離開大眾學院。在普羅特克特劇場,他指導布景設計,並在導演研習班授課。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工人劇院工作。他以美工師和導演的身份參加了根據傑克.倫敦的小說改編的話劇《墨西哥人》的演出。
1921~1922年,他進入由B.梅耶荷德指導的高級導演班學習。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庫里肖夫的蒙太奇概念不同,愛森斯坦認為蒙太奇的精髓在於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沖突。這些元素是為造成某種效果特意選取的,而這種沖突將會產生新的綜合。這種強化的效果用傳統的戲劇手法是遠遠不能企及的。愛森斯坦的觀念和方法暗示了導演在電影創作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演員的作用則被降至只是再現類型或原型。
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1925)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他用「雜耍蒙太奇」、群眾場面、類型演員、外景拍攝代替了先前電影中一般的「情節」、個別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體現了他的紀實風格。影片《戰艦波將金號》(1925)進一步發展了《罷工》的思想主題傾向和美學原則。影片塑造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的綜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獅子、敖德薩階梯等等一系列場面,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不朽經典。《戰艦波將金號》的成功不僅在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現,片中豐富的影像元素、隱喻、母題串聯、純粹音樂性的形式建構、以及形式概念的辯證思考,即使百年後的今天,本片仍具有無法超越的藝術價值,或許就像片中那隻運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獅,影史地位永遠屹立不搖。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戰艦波將金號》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
為紀念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攝影片《十月》的委託。在這部影片中,他使用了理性電影的原則。不僅再現了1917年 2~10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且揭示了這些事件的含義。1950年,該片配上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重新走上了世界銀幕。1928年以後,他又繼續完成了被《十月》中斷了的影片《總路線》,修改後以《舊與新》(1929)的片名上映。這是蘇聯第一部表現農村合作化的影片。
1929~1932 年他同攝影師Э.К.基賽、助理導演Г.В.亞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訪歐美。他在法國拍了一部短片《感傷曲》(1930),試驗了聲畫對位法。1932年在美國作家U.辛克萊的資助下,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單鏡頭畫面的運動、節奏及結構。這部影片的 8萬米底片在愛森斯坦生前始終未送到莫斯科。許多人根據它的材料剪輯成《墨西哥風暴》、《悲慘的狂歡節》等10餘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經各方努力,有6萬余米膠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導演、愛森斯坦當年的助手亞歷山大洛夫剪輯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
1932年回國後,他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導演實習課方法,為電影導演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他1935年拍了《白靜草原》,在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時,將影片的敘事結構同古老的傳說、民間故事聯系起來,將影片的映像處理同古俄羅斯的壁畫及建築藝術交織起來,又將這兩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樂進行對位的或對應的結合。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在對伊凡雷帝的解釋上他從А.С.普希金的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中汲取了靈感,而在結構上則借鑒並超越了世界經典藝術家們的經驗。這部多聲部的影片,特別是近衛兵宴會的場面以及第二集的聲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時的歷史狀況下,這些影片受到批判,《白靜草原》底片被毀,《伊凡雷帝》被禁映。
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蘇聯出版了《愛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愛森斯坦是早期世界默片時代四巨頭之一,俄國電影之父,也是世界電影的先軀。愛森斯坦以自己氣勢雄渾的作品在世界史上寫下了瑰麗的篇章,而對後世影響更深遠的是,他把格里菲斯首先提出的蒙太奇手法發展並形成了理論,格里菲斯只是把蒙太奇當作敘事手段,而愛森斯坦則通過蒙太奇創造出一種意境、傳達出一種感情,注意揭示畫面的內在含義,把蒙太奇當成了電影藝術特有的美學原則。愛森斯坦是電影學中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公認為世界上第一位電影理論家。
作品年表:
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 1923 年)
《罷工》( Stachka,1925年)
《戰艦波將金號》(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年)
《新與舊》
《感傷曲》
《十月》(Oktyabr,1927年)
《墨西哥萬歲》(¡Que viva Mexico!,1932年)
《白靜草原》(1935)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
《伊凡雷帝》(Ivan Groznyy)
理論著作有:
《蒙太奇》
《蒙太奇1938》
《垂直蒙太奇》
《雜耍蒙太奇》
《電影中的第四維》
《鏡頭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