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十六世紀俄羅斯哥薩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十六世紀俄羅斯哥薩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05 20:26:07

① 俄羅斯電影《爆破》講述的是那次戰爭的事跡

俄羅斯電影《爆破》,該片以2000年2月29日至3月3日的真實事件改編,介紹的是一隻俄羅斯軍隊以84人對戰兩千人,雖然以放棄告終,但是他們的精神和對軍人責任的理解,為本片增添了很多壯烈的色彩。主人公最後都沒能與親人團聚,他們知道自己的責任,因為他們是戰士,在需要的時候必須無私的付出甚至是犧牲。
要去探究戰爭的本意是很困難的,正義或邪惡,這世界真不能截然分開。但終於職守者總是應該獲得尊重。這部俄羅斯時代拍攝的影片和蘇聯戰爭片一樣,充滿悲情、壯烈。

② 哥薩克比蒙古人還厲害嗎

要是單單從軍事上面看,應該是此起彼伏的.

1 當年蒙古鐵騎征服了歐亞大陸. 那時候的哥薩克哪裡去了?

2 後來清朝乾隆時期,蒙古的土爾扈特部東歸時,有十萬人呢. 後來被哥薩克騎兵一路追殺,到達大清領土時僅剩下了2-3萬人.

但是從歷史地位對世界的影響力看,哥薩克是根本無法和蒙古人比的.

③ 「扎波羅熱哥薩克」是什麼

哥薩克:自由自在的人

扎波羅熱哥薩克歷史簡述:
1399年 面對日益嚴重的韃坦人的侵襲,熱那亞商業共和國總督決定委任亞速地區哥薩克首領克里什托夫·多羅申科為冊編哥薩克首任蓋特曼,組建員額為1000人的哥薩克義勇軍,與韃坦人作戰,以保障熱那亞的商業利益。
1406年 經過與韃坦人長達兩年的游擊戰,哥薩克人奪取了富庶的克里米亞地區。多羅申科下令建造了宏偉的克里米亞東正大教堂,開始向克里米亞地區移民。與此同時,多線作戰的韃坦人送來了和談的誠意,多羅申科力排眾議,答應了韃坦人月貢0.3金弗羅林的苛刻條件。多羅申科下令,從現在開始國家重心轉為克里米亞。
1407年 扎波羅熱哥薩克各部匯聚亞速,經長老會商議:通過了反對瀆神行為、實行教會稅、宗教進階等各項法案。
1408年 經過兩年半時間傳教士們不懈的努力,野蠻愚昧的克里米亞韃坦人終於轉信了萬能的上帝。
1410年 喬治亞的毀滅者——黑羊王朝終於攻陷了南方熱那亞總督直屬的卡法城,與哥薩克正式接壤了。面對數量龐大的游牧大軍,扎波羅熱哥薩克選擇了臣服。他們的代表遠赴裏海地區黑羊人的王帳,獻上了哥薩克人的忠誠。
1414年 扎波羅熱哥薩克各部長老確立了強制宗教義務為基本理念。
1415年 經過將近十年的不斷移民,大批哥薩克的到來改變了克里米亞地區韃坦人數百年來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東正教、馬刀、氈帽、大鬍子成了這一地區的流行時尚,克里米亞人接受了我們的文化轉變。
1430年 扎波羅熱哥薩克執行了販酒法案。
1437年 卡法地區的特拉比松民族大起義,擺脫了黑羊王朝的控制,建立起了自由的特拉比松王國。剛剛接替去世的多羅申科登上蓋特曼寶座的帕夫洛·洛博達決定出征,各部哥薩克牧民聞訊紛紛自備馬刀、糧食,騎上自己心愛的戰馬,匯集到了克里米亞。洛博達從中挑選了1000名裝備完好者,將其編成了自由哥薩克騎兵部隊,與1000名正規的冊編哥薩克步兵組成聯軍,搶在黑羊人之前殺向了卡法。
匆忙武裝起來的希臘農夫們完全不是驍勇的哥薩克人的對手,他們鬆散的陣型被自由哥薩克騎兵沖得陣腳大亂。洛博達見狀果斷壓上精銳的冊編哥薩克,大破敵軍,斬首七百餘。卡法城至此落入了扎波羅熱哥薩克人手中。
1439年 佔領卡法城的哥薩克聯軍獲悉海峽東面的阿布哈茲兵力空虛,黑羊人軍隊遠征土耳其、帖木兒未歸。洛博達證實消息後果斷出兵,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阿布哈茲,並開始移民,將其從游牧統治下脫離。至此,扎波羅熱哥薩克與喬治亞公國接壤。
1445年 國家重點地區卡法城的希臘人在驍勇善戰的哥薩克的影響下拋棄了暗弱的民族性格,農夫、釀酒師、哲學家紛紛戴上了氈帽、拿起了馬刀,他們接受了哥薩克文化的轉變。
1462年 阿布哈茲的喬治亞人在亡國的切齒悔恨中意識到了武備的重要性,他們接受了哥薩克文化的轉變。
1468年 扎波羅熱哥薩克第三人蓋特曼弗拉基米爾·古尼亞挑起了和韃坦人的戰爭。古尼亞是一位出色的內政高手和精明的外交家,同時還是一位卓越的軍事領導人。哥薩克步騎四千人突襲了首都東方的庫班城。韃坦人主力遠陷莫斯科、立陶宛,無力援救,英勇無畏的哥薩克勇士將庫班團團包圍,冒著敵人密集的箭雨,登上了城頭,斬下了懦弱的韃坦人的頭顱。
1470年 古尼亞衡量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後,決定和韃坦人議和。韃坦人默許庫班「維持現狀」,但出於尊嚴,需要哥薩克人承認失敗,古尼亞接受了韃坦人的條件。1471年 庫班也建起了宏偉的東正大教堂,傳教士、移民紛至沓來。
1473年 安拉真主在庫班的影響力基本消亡,東正大教堂內禱告的韃坦人日漸增多,庫班終於有了正確的信仰。
1478年 扎波羅熱哥薩克確立了君權神授為國家基本理念,哥薩克人拋棄了落後的部落長老制,確立了各部哥薩克首領貴族共和的制度。古尼亞憑借在遠征庫班中卓越的表現和在哥薩克牧民中如日中天的聲望,斷然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起了獨裁君主體制。哥薩克人民拋棄了墮落已酒的哥薩克長老們。
1479年 古尼亞通過了民兵法案以加強權威。國家重點地區轉至庫班。
16世紀初,波蘭國王開始把札波羅熱的哥薩克人編入軍事殖民團,用他們保衛波蘭的邊境。直至17世紀上半葉,這些哥薩克人保持了他們的自治權。1649年,他們在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itsky)的領導下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後由於受波蘭政府威脅 ,他們在1654年同俄國簽定一項承認其自治權的條約。
扎波羅熱哥薩克的終結: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哥薩克酋長國的主權被日漸剝削。在先前的幾次嘗試後,酋長一職最終在1764年被俄羅斯政府廢除,被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替代。於是,酋長國完全被俄羅斯帝國吞並。1775年5月7日,在女皇葉卡捷琳娜的直接命令下,扎波羅熱要塞被毀。6月5日,俄羅斯炮兵和步兵包圍了部落,並將其夷為平地。俄軍對哥薩克實施裁減,國庫檔案被沒收。科紹夫依酋長佩特羅·卡利尼舍夫斯基遭到逮捕,並被流放至索洛韋茨基群島。這也終結了扎波羅熱哥薩克。

④ 哥薩克的社會發展史

十六世紀時,哥薩克人中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他們通過選舉產生軍隊統領、百夫長和大尉,並由這些人組成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統率自己的軍隊。16世紀初,波蘭國王開始把札波羅熱的哥薩克人編入軍事殖民團,用他們保衛波蘭的邊境。直至17世紀上半葉,這些哥薩克人保持了他們的自治權。1649年,他們在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itsky)的領導下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後由於受波蘭政府威脅 ,他們在1654年同俄國簽定一項承認其自治權的條約。
至十八世紀,俄國沙皇發現了這些人的勇猛無畏可以用於征戰,便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聲名不佳。為拉攏利用哥薩克,沙皇曾給予某些哥薩克上層軍事首領以某些特權,而大多數哥薩克人則過著貧苦的生活。
在俄國保護傘下,他們從頓河向東擴張,殖民西伯利亞。到19世紀,哥薩克群的數目擴充到11個。在19~20世紀,俄國當局經常利用哥薩克人鎮壓人民革命。特別是哥薩克騎兵,在革命期間醜名遠播。在俄國內戰期間(1918~1920),俄國南部的哥薩克人成為白軍的核心,約3萬人隨白軍離開俄國。在蘇維埃政權下,哥薩克人村社不再起行政單位的作用。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哥薩克人的勞動人民的境遇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層分子的特權被廢除,其普通成員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得到了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勇猛善戰的特長又曾得以發揮。無論是在西線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沙場上,還是在東線剿滅日本關東軍的戰斗中,到處都活躍著哥薩克騎兵的身影。其後,隨著戰爭的結束,他們頭上的光環逐漸暗淡,又開始過起了平靜的生活。五十年代,前蘇聯曾攝制過一部影片,名為《幸福生活》,所描寫的就是那個時代庫班哥薩克人的生活。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哥薩克從事生產勞動的場景,並展現了哥薩克豪爽的性格,以及節奏急速而歡快的哥薩克舞風。隨著時代的變遷,哥薩克人與外界交流不斷擴大,致使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在發生著新的變化。但是,他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許多特點和文化傳統仍然得以保持。雖然他們未被認定為一個單一的民族,但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他們不僅仍以一個頗具特色的地方性的群體且相當穩固而獨具特色、充滿魅力,還因分屬於俄羅斯、烏克蘭等不同國家而成為一個跨國家的人類集團。他們的懷舊情節有所復甦,一些哥薩克人在許多場合又穿起往日的服裝,主張恢復自己的傳統和精神,對俄羅斯等國如今來的改革政策,一般也持有批判的保守態度。因其聲音日益增大,其地位和處境必將引起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

⑤ 求一部電影名字,講的是哥薩克人與波蘭人之間的戰爭

塔拉斯·布爾巴,也翻譯叫《戰國群雄》

⑥ 為對付哥薩克,康熙遂從福建調來一支部隊,後面怎麼樣了

哥薩克是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為生的群體,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於騎射而著稱。提起哥薩克就讓人想到橫刀立馬、沖鋒陷陣、來無影、去無蹤的游牧民族的特有形象。這樣一支以快速移動而著稱的軍隊,成為了俄羅斯在16世紀後期向東方,特別是向大清王朝東北部邊疆地區擴張的主要力量。 在襲擾了大清邊疆多年之後,忍無可忍的大清旋即展開了肅清邊疆地區,特別是東北一帶盤踞的俄羅斯哥薩克的行動。

經過這次慘敗,藤牌兵也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⑦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⑧ 讀《靜靜的頓河》 | 哥薩克的風雲年代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從大場面到細節上展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段時間內頓河流域哥薩克們的命運。

龐大復雜的歷史事實與作者的藝術創造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幅長長的而內容充實的畫卷。

這段歷史正如大河一樣壯闊,但就情節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開頭以及結尾的部分。

一、

小說的開頭是圍繞著格里高力對阿克西妮亞的追求開始的,同時也描繪了頓河流域的那種融於自然的和諧快樂的生活,開頭格里高力和其父親一起釣魚和雨中捕魚的兩個情節讓有水邊生活過的經驗的人覺得非常親切。這是一個純真的開始,這樣的生活場景放在開頭,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了哥薩克的生活中去了。

喜歡開頭是喜歡這種純粹的人類情感,這種樸素而充滿了人性美的生活。後來政治角斗所帶來的流淌紅色血液的戰爭和紅色信仰真的是沖毀了這樣的生活、污染了這樣的土地。在這里作為開頭的純真快樂的生活也許就如同了人類的童年,漸漸地,你就要與污濁斗爭或者墜入其中。這樣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歷史也在過獨木橋,誰不用力擠,誰就掉下去。

喜歡結尾是因為我覺得結尾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勝的,情節上是最具有張力的。

這篇小說還餘下百頁左右的時候,頓河軍已經完全潰敗了,葛利高里沒能得到上船逃往外地的機會,於是歸降於紅軍,為了贖回自己曾抵抗過紅軍的「罪過」,葛利高里在紅軍中出生入死地打擊殘余的反抗勢力。但是很快就因為沒有得到信任而復員回鄉。回鄉之後,蘇維埃並沒有放過他, 米什卡極度地仇恨這些敵人。葛利高里渴望回到普通的哥薩克生活中去,厭倦了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希望蘇維埃政權可以放過他。

米什卡說:」不信任你!不管把狼喂得多麼好,它還是想往樹林子里跑的。「

妹妹杜尼婭聽到了丈夫米什卡針對葛利高里的謀劃,連忙告知葛利高里,葛利高里當夜逃了出去,在同情他的朋友處住了許多天,但朋友的妻子害怕蘇維埃找上門來,並且家裡糧食無多,最後葛利高里只好離開。

一出門不久,葛利高里被劫持了起來,以為是蘇維埃的人,沒想到竟是福明領導的一夥土匪。

福明本來也是蘇維埃政權里有點地位的人,但是因為余糧收集制對人民的壓迫,福明起義反抗,自以為能代表頓河人民的意志,能夠再次煽動起一場群眾暴動,但連年戰亂再加上福明沒有領導的才華,即使福明賣力地到哥薩克的各個村鎮去宣傳,也無法喚起群眾暴動的想法。不過,在哥薩克內部仍然有許多暗地裡同情支持福明一夥的人,所以在一開始,福明一夥人在遭到蘇維埃的追擊時能夠得到一些哥薩克的幫助,但後來,蘇維埃的壓力加大,誰也不敢幫助這伙人了。

漸漸地,福明這伙人內部已經覺得死亡的命運已經在頭上懸掛著,生活開始放縱,紀律遭到忽視。他們常常搶劫,所以遭到了越來越多的群眾的唾棄。葛利高里內心受到譴責,他內心是個正直的人,根本看不下去這種隊伍的狀況。督促福明肅清風氣,但是於事無補。很快紅軍追擊上來,福明一夥人被打的只剩下五人。

五人艱難躲避追殺,為了生存的五個人內部也充滿了勾心鬥角,有人打算殺掉其餘幾人去邀功請賞,免去死罪。晚上,想這樣做的卡帕林被殺死,葛利高里被懷疑與卡帕林一樣有異心險些被殺。

卡帕林死掉,剩下四個人。接著,也有感人的兄弟義氣,斯捷爾利亞德尼科夫受傷, 懇求大家不要拋下他。

「『我們帶你走,』丘馬科夫斷然決定說。『我們帶你走,你別害怕!把眼淚擦掉,你又不是老娘兒們。』」

帶著他實在走不了了,斯捷爾利亞德尼科夫自己說:「弟兄們!請你們把我打死吧……我已經活不成啦……我已經精疲力盡,再也支持不下去啦……」

下手殺了他的丘馬科夫後來痛苦地自責。

剩下三人。意料不到的是後來其他匪幫的殘部又陸續地尋來,願意追隨福明,隊伍漸漸又壯大了。葛利高里一開始就覺得福明這伙人不會有好下場,早就想好了要逃離他們。他認為:「夏天,他可以從匪幫中偷兩匹好馬,乘夜奔回韃靼村,然後帶上阿克西妮亞一起兒從那裡逃到南方去。頓河的草原廣袤無邊,草原上沒人走過的路、沒人去過的地方多得很;夏天裡,所有的道路都四通八達,到處可以找到安身之地……」

他果真逃離了福明這一夥人,逃回到韃靼村,帶了阿克西妮亞出來,距離葛利高里的理想的生活近在眼前,沒想到很快被紅軍發現, 阿克西尼亞沒有戰斗的經驗,一下子就被擊中了,受傷後的阿克西尼亞一直沒有蘇醒過來,黎明前不久,她死在了葛利高里的懷里。葛利高里忍痛埋了阿克西尼亞。

失去阿克西尼亞,於他而言,相當於失去一切,他已經神智不清,他躲到了大樹林的土窯洞里,在漫長的日子裡,葛利高里以雕刻木頭和石頭來度日。

他還有兩個孩子在家鄉。

「回家去嗎?」

「回家去。」

他對孩子的思念戰勝了一切,決定不顧危險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還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二、

閱讀這部小說可以注意兩個方向上的敘述。一個是歷史的、前線的,一個是有情感的、後方的。

其實核心還是戰爭,戰爭把這兩個方向的東西攪在一起。

在第一個方向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哥薩克們就在沙皇的權威下被指揮上前線與德國和奧匈帝國開戰,這時,年富力強的男性哥薩克就離開了家鄉,只留下了婦女老幼。在二月革命之後,沙皇退位,各方面勢力都開始爭取哥薩克們這股力量,雖然哥薩克們呼籲停止戰爭,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捲入歷史的洪流中,哥薩克們面臨著選擇,布爾什維克將一部分哥薩克爭取了過去,這就包括了早期的葛利高里和後來對白軍充滿了仇恨的米什卡。但大部分哥薩克還是回到頓河流域開始了抵抗紅軍的戰斗。在小說的篇幅中,著重地表現了頓河流域哥薩克們對於紅軍的抗爭。但同時也塑造了許多英勇正義、有血有肉的紅軍形象,比如本丘克和安娜。葛利高里也在這場斗爭中展現出他對於陣營選擇的復雜態度。

第二個方向中,可以看到葛利高里的家鄉——頓河邊的韃靼村在戰爭中所遭到的破壞,以及沒上前線的普通人所遭到的戰爭波及。還有核心的情感線:葛利高里與阿克西尼亞與娜塔莉亞之間的糾葛。前線在頓河兩岸徘徊,韃靼村反復被雙方占據,仇恨在韃靼村中累積。米什卡和米吉卡都是韃靼村裡的人,但分屬於不同的陣營。紅軍占上風的時候,紅軍的忠實戰士米什卡到村子裡殺害了曾經是地主的人們,其中就有米吉卡的親人。頓河軍占上風的時候,回到村子裡的米吉卡,報復性地又殺害了米什卡的親人。他們的行為都不得到韃靼村人的認同。

自從彼得羅上了前線,妻子達麗婭風流韻事不斷,最終染上性病,然後在河中自殺。跟隨葛利高里離開了自己丈夫司捷潘的阿克西尼亞也與利斯特尼茨基勾搭在一起。葛利高里暫時回到後方後,拋棄了阿克西尼亞,回到了家裡與娜塔莉亞和好,並生下了龍鳳胎,不過後來依然懷念著阿克西尼亞。阿克西尼亞在利斯特尼茨基找到真正的妻子後,也只好回到韃靼村,暫時與司捷潘和好了。

葛利高里與阿克西尼亞分分離離,娜塔莉亞在每次葛利高里投入阿克西尼亞的懷抱時都會找到阿克西尼亞,不過每次的態度不同。最後一次娜塔莉亞絕望了,雖然又懷了葛利高里的孩子,但決定不生下這個孩子,最後渾身是血回到家裡,不久死去。其實一開始葛利高里對於娜塔莉亞沒有情感,不過在有了孩子之後,葛利高里也開始愛著娜塔莉亞。

葛利高里的母親伊莉尼奇娜在家裡人死去一半後,心中唯一牽掛的是還在前方戰斗的葛利高里。一天晚上阿克西尼亞看見月光下,知道自己行將就木的伊莉尼奇娜在院子里輕輕呼喚葛利高里的名字。不久伊莉尼奇娜便壽終正寢了。

三、復雜的葛利高里

其實葛利高里所代表的也是哥薩克的歷史,葛利高里反復地重新選擇陣營,與歷史上哥薩克們一會兒倒向波蘭、一會兒倒向俄羅斯又或者尋求土耳其的支持這種行為本身是一致的。當然了,這與哥薩克的由來密切相關,哥薩克是追求自由的逃離土地束縛的人群體,他們英勇善戰,參加戰斗要自備馬匹,經常表達對不會騎馬的莊稼佬出身的紅軍的鄙夷態度。他們處於政權管束不到的地方,反而提供了他們利用各大政權的機會,因為他們勢力強大,其他政權有時不得不與其進行政治交易。

葛利高里第一次在戰爭中受傷之後,接觸到了有紅色信仰的人,於是他對於沙皇的崇敬意識受到了沖擊。隨後葛利高里已經接受了紅色的信仰。在對白軍的戰斗中,葛利高里認識到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他漸漸開始懷疑自己的紅色信仰。同時,他由於受傷而得到了返回家鄉的機會。在家裡,葛利高里坦白自己支持蘇維埃,頓時就受到了父親的怒罵!當時他的哥哥彼得羅正在為白軍服務,也對葛利高里進行了勸說。無疑地,當時哥薩克們都覺得,紅軍對於哥薩克是不利的,於是更願意支持白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建立自己的政權,而不是歸屬於蘇維埃。當紅軍從前方打過來的時候,葛利高里所在的村子開了一次會,在會中大家表示要抵抗紅軍保衛家鄉。在哥薩克們俘虜了本丘克以及波喬爾科夫等赤衛軍首領的時候,村民們都憤怒地職責他們背叛了哥薩克,在群情激奮之中,哥薩克們給俘虜的赤衛軍判下了死刑。

葛利高里和他的哥哥彼得羅在路線的選擇上出現了分歧,彼得羅勸說他打消投奔紅軍的打算。進行了幾次與布爾什維克的戰斗之後,葛利高里漸漸地憎恨起布爾什維克起來,認為他們侵犯了哥薩克的村莊和土地。到後來,彼得羅死在紅軍的槍下,葛利高里對於紅軍的仇恨進一步加深了。不過頓河軍徹底失敗後,葛利高里就加入了紅軍追擊殘部。

誠如葛利高里所想,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

在每一次選擇陣營的時候,葛利高里都有充分的理由。處於歷史中的人們,怎麼能夠知道最終的書寫歷史的人是誰呢?假如哥薩克們成功地保衛著自己的頓河政權,從此哥薩克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權,不再像歷史上那種總是像牆頭草一樣依附於各種勢力之中,那麼後人看到的歷史就會被改寫。

後人眼中的「正確」,在當時人看來,確是讓人暴怒的錯誤選擇。就如家裡其他人都勸葛利高里不要投靠紅軍,他們認為,一個真正的哥薩克就應該將紅軍打退。

正確與否,判斷的權力在勝利者手裡。但就哥薩克們而言,他們打算守衛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方式繼續自己的生活,而不想蘇維埃像沙俄在頓河土地上建立政權,這有錯嗎?也許是沒有的。但是與當時已經在廣闊的俄羅斯建立了政權的蘇維埃而言,他們很弱小,可謂是在與歷史的潮流對抗,即使得到了德國、英國等國的援助,依然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哥薩克們勝利,那麼葛利高里就不會歸降紅軍,就會被當做英雄。但是他最終還是成為了蘇維埃的「異己」之人,他沒有道義上的錯誤,但是陣營的選擇本身就使他背負著可能降臨的死刑。

葛利高里沒有錯,錯在他沒有早早地戰死,成為從一而終的政治信仰堅定的戰士。錯在他還活著,錯在他還要從生存的本性出發去進行選擇。

就像那種清洗運動中自降身分而保全性命的人,他們不是大家認可的英雄,但從生存來看,稱不上犯了錯誤。

作者所塑造的葛利高里絕不是英雄人物,不是那種高大全的形象。他還有粗俗的哥薩克習慣,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但他還有傳統哥薩克正直、勇敢的氣質。

說到他的三心二意,在當下的觀念中,是非常錯誤的。在書里的時代,也不正確。葛利高里就不應該在愛上阿克西尼亞之後還娶娜塔莉亞。娜塔莉亞的悲劇是葛利高里一手造成的,第一次絕望時娜塔莉亞自殺未遂,但後來葛利高里回心轉意,這段時光是娜塔莉亞嫁過去後唯一幸福的時光。第二次絕望時,娜塔莉亞真的就死了。

如果要說諒解的話,只能說,葛利高里是一個不屈從於現實的人、直白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敢於追求自己生活的人。當他發現他也許會和娜塔莉亞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便娶了娜塔莉亞。當他發現生活不如意,他還是選擇了跟阿克西尼亞出逃。他是個莽夫,情感上的莽夫,他沒有考慮到他倒向阿克西尼亞或者娜塔莉亞都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

總體來說,最用筆力構造出來的葛利高里並不是一個精神上能贏得尊敬的人。

四、人物雜談

作者塑造了不少很真實也很有缺點的人,尤其是在哥薩克這邊。葛利高里的父親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在一次戰斗中行為不端,被自己兒子葛利高里批評。還有一次逃避戰斗,躲到家裡的閣樓上,被人揪了出來,完全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父親。哥哥彼得羅的妻子達麗亞,沉浸了肉慾的享受中,不端地和各種人勾搭,為了不讓公公再阻礙她,她甚至敢於用極端的方式羞辱公公。雖然這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但是她內心卻毫不在意,因為彼得羅上了前線,她便忍受不了了。在那個時代,死亡與動亂的壓力使得人們一有機會就開始縱欲。

人們對戴綠帽子這件事似乎並不看重,阿克西尼亞被葛利高里勾引,司捷潘只是把阿克西尼亞打了一頓,然後就和好了。阿克西尼亞和利斯特尼茨基勾搭,葛利高里只是暫時離開了阿克西尼亞,後來還是回到了阿克西尼亞的懷抱中。彼得羅本來想狠狠地教訓風流成性的達麗亞,但一見面,欣喜的彼得羅一下子就忘記了他的不滿。看來他們對戴綠帽子這種事容忍度比較高。

阿克西尼亞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堅決的。從娜塔莉亞奪取葛利高里的開始,阿克西尼亞就心中決定,一定要把葛利高里拉回到自己的手裡。阿克西尼亞面對娜塔莉亞,就像男性一樣有著戰斗的氣質。雖然在愛情的追求上,阿克西尼亞是剛硬的。但對於愛情本身以及孩子卻非常柔軟。正是阿克西尼亞與葛利高里的孩子的死亡,使得利斯特尼茨基能攻破阿克西尼亞的心理防線。娜塔莉亞死後,作為情敵的阿克西尼亞卻很有同情心地照顧起娜塔莉亞的兩個孩子來,使得那兩個孩子都把阿克西尼亞當作親人。

在娜塔莉亞未涉世事的時候,是葛利高里到家裡去求婚,純真的娜塔莉亞一下子就被葛利高里吸引了,以為從此就嫁了出去,構建一個有丈夫、有孩子的世界。但卻遭到了無情的拋棄,娜塔莉亞痴情得有些傻,她給葛利高里寄去一封信,請求他回來,又收到無情的回復。後來找到阿克西尼亞,請求她將葛利高里還回來。她的世界裡就只有葛利高里,他是她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她就覺得生活無法繼續。

說到復雜,還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情感是葛利高里妹妹杜尼亞的情感。杜尼婭這個形象,在很長的前面的內容中幾乎都沒有浮現出來,而是一直隱在後面。直到她和紅軍戰士米什卡的情感線浮出來後才被人注意的。由於哥薩克對於紅軍的一般的排斥,再加上哥哥彼得羅是死在米什卡手上的。家裡都不支持杜尼婭和米什卡的感情。但事實上,對於杜尼亞來說,愛就是愛,是要與其他分開來看的。在紅軍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後,杜尼亞和米什卡成婚。後來哥哥葛利高里回來,杜尼亞同時愛著互為敵人的葛利高里和米什卡。還是杜尼亞從丈夫那裡偷聽來的消息救了哥哥葛利高里。

葛利高里一開始參加戰爭時,杜尼亞還沒有長大,受傷回來後,葛利高里評價其出落成大姑娘了。她雖然身處於戰爭之中,但始終保持著距離,她並不明白那些戰爭的世界,也不明白陣營的區分。她只是真誠地愛著自己的哥哥還有自己的丈夫。她是書中純真的形象,愛便只是愛,只是一個剛長大的孩子,與世俗糾紛不同流。在娜塔莉亞與阿克西尼亞的愛情對抗中,杜尼婭充滿愛地照顧嫂子娜塔莉亞,娜塔莉亞死去後,杜尼亞也支持兄長與阿克西尼亞結合建構新的生活。那時阿克西尼亞用自己的愛心已經取得了娜塔莉亞誕下的孩子的信任。

作者雖然是站在哥薩克的立場上寫下這部巨著的,但是他並沒有醜化哥薩克的敵人。雖然也寫了蘇維埃做得不合理的事情,但那隻是在表現真實。而且,書中塑造了不少很值得尊敬的紅軍戰士和領袖。比如死在演講台上的施托克曼,死在戰場的本丘克,寧死不屈、行刑前還傳播政治信念的紅軍領袖。

五、

在小說的結局,葛利高里將武器都丟到了碧波盪漾的頓河裡,走在雪還沒有完全融化的土地上,在頓河的對岸,見到了自己的兒子。葛利高里緊緊地擁抱著兒子,兒子吃驚地認出了他,對他保持了一定的抗拒。葛利高里從兒子口中知道,女兒已經得白喉死了。

這就是在整個哥薩克的風雲年代中,葛利高里所經歷的一切,所剩下的還與這塊土地相連的一切。

⑨ 中國最早的抗俄電影

1979年的《傲蕾·一蘭》
劇情簡介:
17世紀中葉,欲佔有我國領土沙皇俄國派遣波雅爾科夫以經商交友為名,侵入中國精奇里江畔,綁架達斡爾族代表希爾其尹。希爾其尹的女兒傲蕾·一蘭,率領部 落,英勇抗擊侵略軍。波雅爾科夫提出以一蘭作人質,可放回希爾其尹。一蘭毅然前往,但他的父親已遭毒手 ,自己也身陷敵營。一蘭的未婚夫奧布庫,率領部落繼續與侵略軍戰斗;在莫斯科近郊的監獄里,一蘭受盡折磨,度過漫長的七年,沙皇又派遠征隊押解著一蘭,入侵中國。
在雅克薩城堡,一蘭遇到雙目失明的母親安達金,母親不惜捨身毒死看守,營救一蘭逃出魔窟。侵略軍指使收買的叛徒散布謠言,誣蔑一蘭早已投降沙皇 ,一蘭因而失去部落的信任,甚至奧布庫也和她決裂了。遠征隊的哥薩克士兵葉菲姆卡,潛逃至赫哲族地區,遇到奧布庫,向他講述了一蘭在莫斯科監獄堅貞不屈的情景。奧布庫懊悔不已。這時,恰逢一蘭趕來聯合赫哲族兄弟,一對戀人欣喜重逢。正當一蘭的部落慘遭包圍,一蘭准備決一死戰之際,清廷的援軍和各部落兄弟趕來,士氣大振,侵略軍的頭目斯傑潘諾夫被一蘭射死。鑼鼓齊鳴,抗俄英雄傲蕾·一蘭接受清廷嘉獎,身穿御賜盔甲,回到自己的故土。
本片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