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戰爭中沒有婦女俄羅斯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戰爭中沒有婦女俄羅斯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05 04:56:00

Ⅰ 戰爭中沒有女性的內容簡介

作者提著錄音機,攜帶筆記本,在4年多時間里,行程幾萬里,走訪了數十個參加過衛國戰爭的婦女,然後將她們的事跡整理成文,讓婦女們在書中作為主人公輪流出現,「自己講自己」,如同直接面對讀者娓娓而談。這些女主人公的命運遭遇非常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又具有整體的共性。作者巧妙地剪輯和匯合了她們的故事,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中婦女群像的歷史長卷。
全書共由12篇短文組成:《我不想回憶》,《再長長吧,姑娘……你們還嫩著呢》,《只有我一人回到媽媽身邊》,《我們這幢樓里有兩場戰爭》,《電話聽筒可射不出子彈》,《我們只獲得了小小的獎章》,《那已經不是我了》,《我現在還記得這雙眼睛》,《我們沒有打過槍》,《關於一丁點兒大的小土豆》,《媽媽,爸爸——是什麼?》,《我拯救了生命,我拯救了和平》。這12個短篇無縱向的主脈,各個故事獨立成篇,極少起伏跌宕的情節,有些地方的敘述還略為瑣碎;但由於是女主人公們在面對讀者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因而又顯得真切感人。
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是兒孫繞膝的祖母、外祖母了,她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但在戰爭剛開始時,她們還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小姑娘,有的剛讀完中學,有的甚至連中學都還沒有畢業。她們青春年少,有著美好的目標與追求,對未來充滿夢幻般的希望與憧憬。可戰火摧毀了一切,她們不得不暫時擱下少女的夢想,投身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去,成為狙擊手、坦克手、飛行員、洗衣工、麵包師、電話接線員、通訊兵、醫生、護士……女人畢竟是女人,姑娘終究還是姑娘。她們溫柔、善良、膽小、怕羞、愛漂亮,還喜歡貪吃零食,留著心愛的長辮子。可一夜之間,她們不得不換下漂亮的高跟鞋,穿上40碼的厚氈靴和帶帆布套的美式大皮鞋,必須剪掉心愛的長辮子,習慣軍隊紀律,學會識別軍銜,學會射擊目標,匍匐前進,纏包腳布,一連幾晝夜不睡覺,在短短的幾秒鍾里戴上防毒面具、挖戰壕……這些具體的戰爭生活,在姑娘們要求參軍之前,是無論如何想不到的。關於促使女人參加戰爭的原因,薇拉·達維多娃說得好:「我認為,這涉及到我們民族的特點。當我們的婦女看到她們的國土要淪喪、民族要滅亡時,她們是不能心安理得地給孩子洗澡,心安理得地燒飯做菜的。」姑娘們為此付出了10倍的艱辛、慘重的代價:她們有的將鮮血灑在反法西斯的戰場上,有的落下了終身的殘疾,有的才20多歲就白發蒼蒼,有的甚至不會穿姑娘的衣裙……但她們畢竟挺過來了,終於熬到了戰爭勝利的那一天。
狙擊手瑪麗亞·伊凡諾夫娜·莫羅卓娃,戰前還是個稚氣未脫的中學生,參軍後她成了一名連步兵看著都羨慕的狙擊手。一次,步兵發現敵寇後,由於敵人距離太遠,沖鋒槍射程不夠,便請莫羅卓娃來消滅這名敵人。莫羅卓娃雖然出色地執行了命令,但事後,「我的雙手發起抖來,而且渾身都打開了寒噤。我懷著一種恐懼……」因為,「這是一個活人哪,雖然是敵人,可畢竟是個活人。」戰爭中幾乎是每個人都有著莫羅卓娃的經歷。但是,戰爭又是會改變一個人的。上士、狙擊手克拉芙季婭·格利戈里耶夫挪·科羅宰娜,在看到被德寇燒死的蘇軍戰俘的焦炭似的人骨後,在目睹了幾顆灰燼中的燒光了琺琅質的五星帽徽後,則認定「不管我殺死多少人,我都不動心了」。因為,「當我見到這些燒焦的屍骨時,我不能控制自己,心裡只剩下憤怒和復仇的慾望。」還有一位姑娘來自農村,她膽小懦弱,心地善良。有一次,家裡的一頭母牛生病死了,她竟傷心得哭了兩天兩夜。母親怕她哭壞了身體,只得陪她一起撣眼淚。可戰爭期間發生的一件事,卻使她前後判若兩人。那是一次殘酷的拉鋸戰,蘇軍部隊餓了3天3夜,可以充飢的只有又硬又乾的麵包干,戰士們無法下咽,嘴上都起了血泡。情急之中,他們突然發現前沿陣地上有一匹漂亮的小公馬在溜躂,於是他們請來了這位當阻擊手的姑娘。姑娘二話沒說,舉槍「叭」地一下就結果了這匹可憐的小馬,並用它的肉熬湯,滋補挨餓的戰士。當時有位新兵對姑娘的做法很反感,覺得她「心狠手辣」,並拒絕吃馬肉湯。對此,姑娘只能默默無言:面對飢餓的戰士,她已經不能對馬匹存什麼「惻隱之心」了。其實,她自己也很心痛這匹漂亮的小馬,但這完全是迫不得已的。
戰爭,本來是男人的事,應該「讓女人走開」,可事實上,幾乎是全蘇聯的婦女和兒童都投入了戰爭,只是以獨特的方式進行戰斗,以獨特的感受體驗戰爭。游擊隊員切爾諾娃,她雖懷有身孕,但還是不顧一切地把地雷夾在腰裡,靠著胎兒撲撲跳動的心臟;還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走遍全城,小姑娘的裙子里,好幾層傳單裹在身上,而這時,大街上布滿了德寇和偽警……並不是這些女人缺少母性,也不是她們樂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冒險。她們熱愛生活,她們想活下去,她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免受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難,所以才做出這些連男人都驚詫不解的舉動來。和平時代的人們難以想像:一個自己才只40多公斤的小姑娘,要從前沿陣地、甚至從燃燒的坦克中背回體重是自己2~3倍的戰士,她們工作的臨時衛生站,堆滿了鋸下的胳膊和斷腿,用她們的話說,簡直像個「屠宰場」,很多男人見此情景嚇昏過去,而她們卻早就習以為常。正如女戰士薇拉·達維多娃所言:「我們全都迫使自己適應戰爭,迫使自己在戰爭中發揮作用,可是卻要付出十倍於男人的艱辛。」戰爭中沒有女性,戰爭又不能沒有女性。

Ⅱ 有一部俄羅斯戰爭片裡面有個女人胸超大叫什麼名字

出自電影《第九突擊隊》。影片主要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蘇聯成立「第九突擊隊」的故事。

《第九突擊隊》(《9-ya rota》)是Fyodor Bondarchuk執導,Fyodor Bondarchuk、Aleksei Chadov等領銜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5年上映。

劇情簡介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底到1989年,當時由於阿富汗人民抵抗,蘇聯在阿富汗損失慘重,近20000名蘇聯士兵傷亡,蘇聯為了繼續對阿富汗實施侵略,特意成立「第九突擊隊」以佔領高地來開路。

6名來自蘇聯各地的小夥子在1987年末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戰爭中心以掩護蘇聯士兵撤退,迎接他們的,除了「第九突擊隊」的前輩,還有抵抗蘇軍入侵的阿富汗民兵。

Ⅲ 你覺得浴血奮戰的戰爭電影有哪些可以推薦幾部嗎

小編覺得浴血奮戰的戰爭電影有很多,小編推薦以下幾部:

4、 《拯救大兵瑞恩》

相信我,俄羅斯戰爭電影總是最令人愉快、最濃烈、最英勇的。故事情節扎實,敘述粗獷有力,畫面震撼,展現了一名蘇聯准尉帶領五名新招募的女兵封鎖16支德國特種部隊的經典情節。五名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的婦女為同一場戰爭獻出了生命。

5、 《決戰中途島》

一場視覺盛宴,一場勢不可擋的海空大戰,聲勢浩大,震撼人心,氣勢磅礴!這個中途島沒有狗血般的愛情,沒有令人作嘔的聳人聽聞,但真的給你帶來了驚心動魄的科普故事。

Ⅳ 想問一部俄羅斯的電影 戰爭時期的 求各位高手解答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絕對是,望採納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扎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裡。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冉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都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託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滿腔仇恨地直搗德寇在林中的扎營地,他繳了敵人的械,押著四個德國俘虜朝駐地走去。途中,他見到以少校為首的援兵迎面奔來,欣慰地因傷口流血過多而暈倒了。 許多年之後,已白發蒼蒼、左手截去後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當地來旅遊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致哀。

Ⅳ 有個德國婦女和俄羅斯軍人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蘇聯電影《岸》。
《岸》是Aleksandr Alov、Vladimir Naumov執導的愛情片,Boris Shcherbakov、Natalya Belokhvostikova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炮兵排在戰爭中的經歷故事。

Ⅵ 戰爭中沒有女性的作品賞析

《戰爭中沒有女性》的文體較有特色,屬紀實文學,亦可稱為文獻性或紀錄性文學。按照前蘇聯《簡明文學網路全書》中的解釋,紀實文學是一種「學術史料性的藝術散文」,它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反映當時的詳情細節,完整或部分地再現史實。但紀實文學又並非單純地敘述歷史或現實,而是採用藝術的綜合概括手法,高度真實地反映生活畫面和歷史人物。與小說相比,作家的想像和虛構在紀實文學中又受到嚴格的限制。總之,把文獻史料忠實地、哲理地再現出來,再加以典型化原則的處理,是紀實文學創作的主要手法。
《戰爭中沒有女性》這部紀實文學作品則是全景性的,作者沒有像前人一樣,選擇一個或幾個原型,精心構思成一篇環繞一個或幾個人物展開情節的小說。如果那樣做,作者也是有足夠的素材積累和駕馭能力的。但是,阿列克茜葉維契另闢蹊徑,要寫出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整體形象。事實證明,作者的嘗試獲得了成功。作品的12個故事無縱向的主脈貫穿,各自成篇;主人公們面對讀者娓娓而敘,雖然有些敘述過於瑣碎,甚至還有反復,但由於是講述主人公的親身體驗,因而顯得真切感人,於平淡中見起伏。紀實文學的寫法,還免去了作者轉述之苦,使「主人公→作者→讀者」的三元關系簡潔為「主人公→讀者」這樣一個更直接的二元關系。主人公所有的情感歷程、情緒體驗能更直接、更准確地傳染給讀者。因此,這一寫作手法被許多中國當代作家所接受和喜愛,如張辛欣的《北京人》。作品中,眾多的主人公們用夾雜著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向讀者叨嗑生活的甜酸苦辣,充分體現出現代北京人的心態,有著濃郁的北方生活氣息。
《戰爭中沒有女性》對戰爭所取的描繪角度也頗具獨特性。阿列克茜葉維契不去渲染戰斗和工作的過程,也沒有直接描寫女兵們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而主要是通過女性心靈對於戰爭的感受,從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繪戰爭,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場戰爭的本質。因為,戰爭原本只是男人們的事,而女性與軍人往往難以得兼,但這一常規在衛國戰爭中被打破了,眾多的女性從戎參戰。女孩子們身上常見的嬌氣、溫柔、端莊、怯儒等等,被戰火徹底燒毀了,女性非女性化了。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了戰爭的嚴峻和慘無人道,也說明了衛國戰爭的正義性和全民性。總之,這部作品著意於探索戰爭中女性的心理和精神風貌,反映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犧牲精神和傑出貢獻。 前蘇聯的戰爭文學、女性文學很多,佳作也不少,但像《戰爭中沒有女性》這樣,從個性各不相同的眾多女性的心靈深處去反映戰爭的作品,還是不多見的。

Ⅶ 俄羅斯戰爭電影介紹 俄羅斯戰爭電影有哪些

1、《T-34坦克》本片講述1944年,一群英勇的俄羅斯士兵用一輛半損壞的傳奇T-34坦克從德國人手中成功逃脫,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充滿勇敢、激烈的戰斗、牢不可破的愛情和不可思議的奇跡的時代。

2、《女狙擊手》蘇聯女學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一次射擊游戲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射擊天賦,1941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帕夫利琴科成長為全蘇聯最出色的狙擊手,同時她被德軍視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脅。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並墜入愛河。然而,好景不長,戰爭過去,厄運卻再次降臨……

3、《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盪著歡聲笑語,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際,幾架飛機飛過投下了炸彈,將一切摧毀殆盡,霎時間,河畔邊成為了鮮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國人的入侵讓位於華沙和莫斯科之間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動盪和戰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八千名蘇維埃紅軍戰士們拿起了武 器,與親人告別,走上了戰場。草草建立的軍隊中人員情況十分復雜,但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頑強抵抗賊寇的入侵。糧食短缺,武器簡陋,裝備寒酸,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之下,蘇維埃青年們和裝備精良的敵方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險象環生的激烈戰斗,並且最終獲得了勝利。

4、《五月的四天》德國,二戰結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領著他的部隊佔領海邊孤兒院的蘇聯軍官。一支在海灘駐扎的納粹德國國防軍部隊。一種反常的危險的愛。所有人都對戰爭感到疲憊,只有十三歲的孤兒彼得,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英雄,千萬百計煽動兩支部隊。直到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早就潛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謂 的敵人,其實是如父親般的朋友。這時劃清的不是敵與友之間的界線,而只是善與惡之間的界線。

5、《第九突擊隊》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間,阿富汗戰場異常慘烈。由於穆斯林的強烈抵抗,蘇聯在阿富汗損兵折將,死傷無數。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六名新兵應征入伍,以協助前線戰斗。他們接受嚴苛的魔鬼訓練,進行各種特種培訓。1987年末,這支奇兵組成「第九突擊隊」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據3234高地,以掩護蘇聯士兵撤退。第九突擊隊保護蘇軍大部隊安全通過,而自己卻彈盡糧絕。血腥而殘酷的戰場上,他們視死如歸的身影顯得異常悲壯。

Ⅷ 二戰電影里,為什麼蘇聯女兵穿裙子上戰場打仗

二戰初期,蘇軍被德軍俘虜380萬人,男子數量直線下降,國內兵源極度緊缺。萬不得已情況下,列寧共青團向全蘇聯的姑娘們發出了總動員,號召18至25歲沒有兒女的婦女,穿上軍裝,擔負戰場醫療救助和衛國殺敵任務,用青春和鮮血保衛國家。

穿裙子能上戰場殺敵嗎?特別是在蘇聯極寒條件下,裙子裡面還是要套條褲子,在《這里黎明靜悄悄》電影中被派到戰場上的都是外面穿裙子,裡面穿棉褲。打仗需要趴戰壕,在叢林里奔跑,或是騎馬、開車,在戰亂期間進行各式各樣的體力勞動,穿裙子確實不方便,後來她們開始穿起了裙褲,既保留裙子的樣式,又不失女人范。二戰結束後,在美國興起了牛仔褲的潮流後,蘇軍總結了戰場經驗,從軍的女兵才穿起了褲子。

Ⅸ 求一部困擾我很久的電影名字!俄羅斯二戰時一男五女抗戰只剩男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扎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裡。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熱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
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都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託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滿腔仇恨地直搗德寇在林中的扎營地,他繳了敵人的械,押著四個德國俘虜朝駐地走去。途中,他見到以少校為首的援兵迎面奔來,欣慰地因傷口流血過多而暈倒了。
許多年之後,已白發蒼蒼、左手截去後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當地來旅遊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致哀。
http://ke..com/link?url=JcTnrki2TPB_NE0G__

Ⅹ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