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英雄的安德烈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英雄的安德烈

發布時間: 2022-09-02 00:46:46

⑴ 俄羅斯電影什麼樂園

月亮樂園。
俄羅斯電影《月亮樂園》,主角安德烈是一個以游樂場為基地的黑幫頭目,他和__們以健身、攻擊猶太人和外國人為己任。諷刺的是,他後來發現自己的父親原來是猶太人。於是他踏上尋父之路,從自己的身世學會重新認識周圍的世界。

⑵ 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是一個正直的,一個對祖國、家庭、愛情至情至誠的人。

在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部堪稱史詩的長篇巨著中,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引人感嘆的人物,他們活躍在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反抗拿破崙侵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卻有著跨越時空的啟迪人類思想的作用,讓我們對人生的精神境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領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嘴角時常帶著輕蔑的冷笑、有著深刻思考和復雜感情的【安德烈公爵】,從其一生對事業、愛情的求索中感受他的成長變化,更為自身的困惑注入智慧之源。

【安德烈公爵】為國家功臣的後代,生長在頗有淵源的大貴族家庭中。豐厚的財產、美麗的妻子、上流社會的奢華都不能使他滿意。作為同階級中的先覺者,他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身處的環境。他看到了貴族階層的碌碌無為、貪圖享受、不思進取,而他內心不想像這些人一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有更高的追求,時代為他創造了可能實現夢想的機會,那就是進入軍隊,成為一名軍官,馳騁殺場,取得功名,甚至成為像拿破崙一樣備受萬人崇拜敬佩的偉人。這種急切的求取功名、為榮譽而戰的決心使得處在貴族環境中的他如坐針氈,日益厭惡,他不惜拋下安逸的生活,隻身來到戰場前線,用勇敢和智謀博取自己的未來。

「那些客廳里的人對他來講不都是些熟人,但他討厭他們,甚至看他們一眼,聽他們說句話都感到膩味「。

【安德烈公爵】為自己不得不和這個上流社會保持聯系而痛苦,在他看來,這個上流社會是虛偽的,欺騙的,寡廉鮮恥的。他對彼爾講:「這就是我在這里過的生活——我很不適應。」他具有忠貞愛國,勇於追求夢想的優點,但對自己的妻子卻有很多成見。為了逃避家庭的束縛,他放棄了在聖彼得堡優越的生活,毅然參軍。他在參加奧斯特利茲戰役中英勇作戰,受傷後被拿破崙所救。回家時遇到妻子難產去世,意志一度消沉。人生是不會在三十一歲就結束的,他遇到了娜塔莎,喚起了他自身生命的熱力,他又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熱焰。他和她秘密訂了婚,但給了娜塔莎一年自由的時間。就在他和她快要重逢並結合的時候,娜塔莎遇見一個放盪的年輕軍官,並准備與他私奔。私奔被偶然地阻止了,但婚約也被解除了。即便有微弱的可能重合,兩顆重創的心靈也還需要痊癒的時間。但是,安德烈不久又上戰場了,這次他的團隊作為後備隊還沒有投入戰斗就被炮火摧毀過半。他也又一次倒下了。安德烈是不幸的。但最後他在死前的一個月里又遇見了娜塔莎則是幸運的。他在娜塔莎的看護中死去。

當安德烈負傷躺在奧斯特里茨的戰場上時,他躺在大地上,只能凝視天空,除了天空什麼也沒有。在安靜、肅穆、高遠的天空面前,他感覺過去覺得重要和偉大的東西都不再重要和偉大了,諸如榮譽、功績、塵世的偉人、甚至生死、這一切歷史和時代的東西都變得十分渺小了,都像是空虛和欺騙。他只是感動於天空的永恆、無限和偉大,但他並不知道這偉大是什麼。他所有知道的東西都是渺小的,而他所知道的偉大的東西卻是他不清楚的。他意識到永恆。但這永恆的天空其實也還是空虛的、空洞的。他不知道這真正偉大的東西是什麼。他還是想活。他覺得生命還是美好的。

我們從安德烈的可以體會到,他的悲劇美才產生了那種令人心碎的震撼,他是一個真正理性和充滿智慧的人,是在苦難和不幸中探索人生的人,體現了當時俄國社會思想進步力量的歷史所在。

⑶ 尋一部俄羅斯的電影名字

國內翻譯過來的名字叫做:再生 (A SECOND BIRTH )

二次大戰期間,在白令海峽上,一艘蘇軍運送傷員的船遭到德軍的空襲,除戰士安德烈外,全部殉難。

安德烈為了活著,與德軍的飛行員展開了智斗,他一次一次巧妙地躲過了德軍飛行員的追擊,堅持了七天七夜,終於奇跡般地走出了冰封海面,並活捉了德軍飛行員,回到祖國的懷報。

國內網站上曾有這部影片譯製版的VCD賣,現在沒有了。

希望大家努力,找到這部電影的原名和更詳細的資料。

⑷ 蘇聯六歲小士兵是什麼電影

《士 兵》是由維多利亞·法納斯尤蒂娜執導, 安德烈·安德烈耶夫、達里亞 、維克多·杜布龍拉沃夫主演的戰爭電影。該片於2019年2月22日在俄羅斯上映。
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衛 國 戰 爭期間,一名六歲小孩在家人被 德 軍木倉殺後逃出了村子,被蘇 聯 紅 軍帶回團部,成為了一名紅 軍 列兵,並為紅 軍完成很多「任 務」的故事 。

⑸ 如何評價《戰爭與和平》中的男主安德烈公爵



2016年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俄羅斯的文學年,光明日報和塔斯社聯合發起一個活動——「中俄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互評」,選出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俄羅斯文學作品和在俄羅斯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中國文學作品。按照評選規定,一位作家只能有一部作品入選,在討論托爾斯泰入選作品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托翁的三大長篇如何取捨?經過評委們的長時間討論,並且征詢了學者和作家的大量意見,還參考了網上投票、國家圖書館的讀者借閱量等等信息,最後選票還是落在了《戰爭與和平》,大家總覺得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戰爭與和平》畢竟是托爾斯泰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畢竟是俄國第一部贏得全歐洲、全世界聲譽的長篇小說。

托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是34歲,在這之前他已經寫了10年的小說,我們現在不能斷定這十年多的寫作完全是為《戰爭與和平》做准備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他之前的作品確實都為《戰爭與和平》做了很好的鋪墊。

比如他的處女作——《童年》《少年》《青年》,其中寫到貴族的生活、庄園的生活、貴族主人公對生活的反省和對本階級生活的懺悔,這些內容後來都出現在了《戰爭與和平》里。

再比如托爾斯泰跟哥哥一起在高加索、在塞瓦斯托波爾打過仗,他根據親身經歷寫出的戰爭小說一發表就引起轟動,真正給他帶來名聲的作品是戰爭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

也就是說,《戰爭與和平》中的兩大內容——戰爭與和平的貴族生活,在這之前托爾斯泰都寫過非常非常好的作品,這當然會讓他寫《戰爭與和平》的時候非常得心應手,等於是把他之前十多年的創作通過這部長篇小說做了一個總結。在閱讀《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我總結出一個公式——「二三四」。

個主題——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以標題點名兩大主題,一個是戰爭的主題,一個是和平的主題。戰爭,就是1812年俄羅斯反對拿破崙入侵的衛國戰爭;和平,就是四個貴族家族的生活。對於一部民族史詩來說,對於這樣一部英雄田園詩來說,確實找不到比這個更好的題目了,絕對找不到比這個題目更具有概括力、更具有覆蓋范圍的題目了。對一個人來說,我們可能覺得愛和恨、生和死是最主要的永恆主題,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戰爭與和平就是最基本的種生活方式,就是最概括力的兩種存在方式。

1812年拿破崙率軍攻打俄國

《戰爭與和平》開篇的俄國貴族沙龍

《戰爭與和平》確實篇幅太長了,尤其在如今這樣閱讀碎片化的時代,120萬字的閱讀量任務太重,讀起來確實很費勁。其實如果你把它分解成「戰爭」和「和平」兩個部分的話,你會覺得小說中的起承轉合還是很清晰的。小說標題就告訴了我們,書中的內容一定是一段戰爭接一段和平,一段和平接一段戰爭,寫戰爭生活的時候會讓這些人物上戰場,同時與和平生活構成對照和呼應,寫和平生活的時候,是為這些人物在戰爭中的表現做某種鋪墊。這兩個主題構成一個框架,整個故事情節都在這兩者之間游離、穿梭。

個人物——娜塔莎、皮埃爾與安德烈

《戰爭與和平》是一個巨大的史詩,中間出現的人物有好幾百,在這么多人當中,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是七八個,仔細的讀者或許能記住二三十個人物。在這些人物中間,大家公認的核心的角色只有三個——天真爛漫的娜塔莎,忠厚善良的皮埃爾,嚴肅真誠的安德烈

蘇聯電影《戰爭與和科》中的娜塔莎(羅斯托夫家族)

娜塔莎是一個女性角色,她跟四大家族的四個男人都有過關系。她小的時候跟鮑里斯有過兩小無猜的友情,後來她愛上安德烈並成為他的未婚妻,但這期間她背叛了求婚夫,想和阿納托里私奔,最後安德烈去世,娜塔莎跟皮埃爾結婚,成為賢妻良母。娜塔莎是一個串聯的人物,她跟不同男人的關系,把幾個主要人物串成一個整體,也就是說,娜塔莎可能是所有人物中最具有結構性功能的這樣一個角色。娜塔莎和安德烈的關系,娜塔莎和皮埃爾的關系是這部作品中最有構建功能的兩條主線。看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會深深愛上娜塔莎這個女主角,就像你看了《奧涅金》以後對達吉雅娜的印象,看過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以後對「屠格涅夫家少女們」的印象。在19世紀的俄國小說中,女主角往往都特別可愛,既漂亮又善良,既是賢妻良母,還都很有藝術感,能歌善舞。這些作家都把他們理想中的女性的特徵放到其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了。但是新近有一種解讀,從女權主義的角度解讀俄國文學,恰好發現了問題,說這是俄國作家男權意識最典型的體現,他們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到底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還是一種俯視,甚至一種頤指氣使的給定呢?我們今天不是討論娜塔莎的形象,但是我們說,這樣一個串聯性的小說人物身上負載著托爾斯泰的女性觀,這是肯定的。托爾斯泰理想的女性應該就是這樣的

大家

提到《戰爭與和平》中的四大家族,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紅樓夢》也是寫四大家族的,我們會發現世界上大部頭的史詩性長篇小說往往也都有四重結構,要麼四個家族,要麼四個主題,要麼四條線索,道理也非常簡單,小說如果只有一個單一的情節和單一的人物的話,往往就是一個短篇小說,因為它沒有情節的枝蔓,沒有人物相互之間的沖突,沒有這種轉化,它一定是簡單的,是短篇小說,當然也有可能是中篇小說。很多文藝學教材中關於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的界定,往往就是看小說中有一個還是多個情節主線,如果只有一個情節線索,你寫了十萬字可能也還是中篇小說,如果有三四個情節線索,可能你寫了八萬字也可以算成長篇小說,也就是說,中篇、短篇、長篇的體裁界定並不完全是體量上的,字數上的,情節的復雜程度實際上是劃分小說體裁的一個很重要指標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是標準的長篇小說。小說可以寫兩個家族,或三個家族,但兩三個家族之間最多隻能構成一個三角形,這樣的關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但是如果有四個家族的話,每個家族都要跟另外三個家族發生關聯,這個可能性就太多太多,這個情節就會無限復雜下去,當然,這也會對一個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我在俄國也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說托爾斯泰選四個家族,也是要保持一個好壞貴族的比例問題,他在作品中需要寫到所謂的壞人,也就是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是狗熊,他就寫了一個狗熊的家族——庫拉金家族,如果他只寫兩個家族,一個家族好,一個家族壞,這個比例似乎不足以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整體上的正面氣概,結果,托爾斯泰就寫了四個家族,其中三個家族都非常崇尚英雄主義,都是非常愛國的。

保爾康斯基家族的安德烈

別祖霍夫家族的皮埃爾

庫拉金家族的海倫和阿納托里姐弟

兩個既相互對應又相互關照的主題,三個主角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四個家族對生活、對戰爭的不同態度及其互動聯系,這三個層面的東西放到一塊就構成了作品的經緯,互相之間交叉來交叉去,這部作品就顯得很厚重了。

圍繞《戰爭與和平》評價

《戰爭與和平》問世以後,好評如潮,在雜志上開始連載的時候,跟托爾斯泰同時代的作家都非常佩服他,有一個作家叫岡察洛夫,寫《奧勃洛莫夫》的那一位,他說,能寫出《戰爭與和平》的作家是「俄國文學真正的雄獅」。托爾斯泰的名字叫「列夫」,「列夫」(Лев)在俄語中就是「獅子」的意思,寫出這樣作品的人是一個真正的「雄獅」。這部作品翻成歐洲語言後,歐洲的作家都非常佩服。毛姆就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有人看到這個說法之後也許會說,《安娜·卡列尼娜》不也很偉大嗎?我覺得,《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說是托爾斯泰最好的作品,是他的「best」,但是《戰爭與和平》是他的「greatest」。「好」和「偉大」不完全是同一個層面上的定義。羅曼·羅蘭說過,《戰爭與和平》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近代的《伊利亞特》」。

托爾斯泰本人到晚年並不喜歡《戰爭與和平》,曾公開說這部小說「連篇的廢話」,有些人引用托爾斯泰自己晚年的這句話,用來說明這部作品並不怎麼樣,其實,我們也同樣可以引用托爾斯泰關於這部作品的另一種自我定義,他說,這是他「構建民族史詩的一個嘗試」。

美學特徵

關於這部作品的美學特徵,有一個比較有名的說法,就是「心靈的辯證法」,這是俄國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們以前以為他的這句話是用來評說《戰爭與和平》的,其實不是,1853年托爾斯泰發表《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在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評論,評論這部小說集,認為其特色就是「心靈的辯證法」和「道德情感的純凈」。這篇文章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上,他這樣寫道:「大部分詩人關心的主要是內心生活的呈現結果,而不是隱秘的過程本身……托爾斯泰伯爵天賦的特色就在於,他並不僅僅局限於表達心理過程的結果,他最感興趣的是過程本身,是這一過程的形式、規律和心靈的辯證法。」「心靈的辯證法」後來就被許多文學史家、批評家拿來概括《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甚至推而廣之,用來概括托爾斯泰所有的文學創作。就是說,托爾斯泰寫的人物,從開始出場到小說結束,似乎是兩個人,一開始是一種,最後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當然這個人不是指他從年輕到變老,也不是從相愛到不愛,實際上主要指他內心靈魂的巨大變化,也就是說,在一部長篇小說的始終,作者完成了對這個人物的思想發展過程的展示,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來說,一般作家更願意展示的是結果,但是托爾斯泰更願意展示這個過程本身,這個過程還往往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以安德烈為例。《戰爭與和平》的讀者都對安德烈充滿敬意,有人說這個人身上也有托爾斯泰的自傳色彩,當然這種自傳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自傳,托爾斯泰思考一個人怎麼樣成為一個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英雄人物,他試圖通過安德烈來體現這種思考。

安德烈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長得很漂亮,也很勇敢,為了體現安德烈的勇敢,托爾斯泰讓他做了俄國將領庫圖佐夫的傳令官。在戰爭打響之前,安德烈是非常有功名心的,他覺得要為祖國勇敢戰斗,獲得軍功,保衛國家,為祖先揚名。但是在奧斯特里茨的戰場上,他被一槍放倒,他躺在地上,恍惚之間看著天空,天空上有很高遠的雲在飄浮,他突然覺得,跟這個高遠的天空比起來人是那麼渺小,人的這種殘酷爭斗是那麼的無謂。

負傷以及之後的療傷,改變了他的戰爭觀,覺得人類的相互殘殺是沒有意義的。之後的療傷,以及妻子因為難產去世,都讓他心灰意冷。後來,他因為繼承遺產前往一個庄園,路過一片樹林,在樹林里看到一棵老橡樹,這棵老橡樹旁邊的白樺林、松樹都已經鬱郁蔥蔥了,但是老橡樹身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一片綠葉也沒有。這棵老橡樹彷彿對安德烈說,你還是很像我的,我們都見了太多的世面,我們就覺得什麼春天,什麼愛情,什麼幸福,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派胡言,騙騙其他人還行,但騙不了我們。在這個庄園,他在夜裡突然聽到了娜塔莎的歌聲,娜塔莎一個人坐在窗口旁邊看到一輪明月升起來,她覺得在這樣一個風清明月的夜晚是不應該睡覺的,人在這樣的夜晚是應該面對月亮唱歌的,而且托爾斯泰還給了娜塔莎一副非常好的嗓子,她輕聲的歌唱打動了安德烈,還有這樣的歌聲,還有這樣的月亮。回去的路上,他試圖尋找那棵老橡樹,他找了半天都沒找到,因為老橡樹完全變了樣,它展開一片新鮮濃密的綠葉,莊重地站在那裡,在夕陽的余暉中輕輕地擺動著身軀,那些疙疙瘩瘩的樹枝、累累的傷痕,以及陳舊的痛苦和疑慮全都不見了,透過了百餘年的堅硬樹皮,長出了一片片鮮艷的新葉,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棵老樹竟然能發出這樣的綠葉。是的,這就是那棵橡樹,安德烈公爵想到,於是一陣沒有來由的歡樂和復興的春天的感覺襲上了他的心頭。

他突然一下子回憶起了他生活中所有那些難忘的生活,奧斯特里茨的戰斗,以及那高遠的天空,妻子死去的時候責備的臉龐,渡船上的皮埃爾,因夜色的美麗而激動的少女,還有這個夜晚的月光,他突然想起了這一切。「不,生命在31歲上還沒有結束,安德烈公爵斬釘截鐵地說道。我內心的東西光有我一個人知道還不夠,應該讓所有人都知道,皮埃爾也好,這個想要飛向空中的少女也好,應該讓所有的人都理解我,要讓我的生活並不僅僅是為我一個人而過的,要讓他們的生活改變方式,要讓我的生活體現在所有人身上,要讓所有的人都與我一起生活。」安德烈和老橡樹的兩次相遇,是《戰爭與和平》中特別有名的一個段落,中間還提到安德烈生活中的著名事件,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戰場上看到天空,他跟皮埃爾在渡船上討論人生,他妻子的去世,他看到娜塔莎唱歌,這些事件在他這一段里都被放在一塊,促成他最終改變了對人生的看法。以前他是要功名,那是很自我的,最後他看破功名了,什麼都不去做了,托爾斯泰認為這同樣是自私的人,他最後這段話表明了他的一個新態度,就是說我要再活下去,我要找到活的意義,讓所有人活在我的心中,讓我活在所有人的心中,也就是對社會承擔一種責任,要讓生活過得有意義一些。我們能十分肯定地說,他的這段思緒一定是托爾斯泰本人的思緒,就是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這個想法跟安德烈最初想建立功名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所謂辯證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烈這個人物也經過一種否定之否定的思想發展,這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托爾斯泰筆下的心靈的辯證法。

⑹ 2019俄羅斯追殺安德列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我認為我認為我認為 是俄羅斯電影《回歸》劇情簡介:一對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兄弟:伊凡和安德烈,在一次爭吵、追逐回家後,發現消失十二年的父親突然再度出現……一頓晚餐之後,父子三人進行了一趟荒島之旅。剛開始伊凡和安德烈不免都對能重新擁有父親感到好奇及興奮,但隨著旅程,陌生父親漸漸顯露的專斷與暴躁,讓兄弟倆該選擇如何自處?缺乏溝通技巧的父親以及正值叛逆期的兒子們,在十多年來首次面對面的旅程中,又會發生什麼無法預料的事? 本片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個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後再度面對彼此,所產生的親子沖突和情緒波動,讓人印象深刻。第一次參展就獲得第60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和最佳新人導演獎兩個獎項,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都對這位年輕導演驚艷不已!導演簡介:安德烈薩今塞夫生於1964年,1990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戲劇大學,主修表演,曾參與多部獨立電影的演員工作。2000年,擔任數部電視電影及連續劇導演,期間認識了電視台創辦人迪米哲里斯尼夫斯基,並邀請他開拍《回歸》。獲獎後,各地傳媒爭相采訪導演對此得意之作的看法時,他認為自己的詮釋會影響觀眾對該片的觀感以及當中的啟發,所以拒絕回答相關問題,但由其親自撰寫的短文中指出,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視人生的處境,觀眾只要循著這個方向欣賞,定會看出真正的意思。

⑺ 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中有哪些彩蛋

安塔的流動鏡頭,詩意電影語言不用多講了。那些技巧如果不是為了表達深邃的精神內容,看起來就會像東施效顰。需要有一種流暢的整體感,一種對建築瞭然於心的細膩,才能駕馭那樣的鏡頭語言。就像一匹馬,一棵樹,一汪水,一堆灰燼……自然而然的帶給人觸動,卻不知道為什麼出現在這里。

⑻ 俄羅斯電影奪命地鐵的事件是真實的嗎

《奪命地鐵》是虛構影片。

《奪命地鐵》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執導,謝爾蓋·普斯科帕里斯和斯維特拉納·庫德欽科娃領銜主演的一部災難題材片。

影片講述在擁有近八十年地鐵運營歷史的莫斯科市,一段地鐵隧道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引發了莫斯科河水倒灌,整個城市陷入毀城危機的故事。

劇情介紹:在莫斯科兩站之間的地鐵隧道因施工問題產生裂縫,隧道天花板滲漏下來的水滴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引發莫斯科河水倒灌,載有數百名乘客的地鐵列車陷入洪水之中,不僅令地下隧道面臨崩潰,也將毀滅整個城市。

安德烈加林和他的女兒捷尼亞醫生被困在隧道中。加林醫生試圖營救乘客,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情人。他必須克服怨恨,憤怒和恐懼。除了生存,他還要找回自己的愛情和家庭。

(8)俄羅斯電影英雄的安德烈擴展閱讀

《奪命地鐵》角色介紹:

1,安德烈

演員:謝爾蓋·普斯科帕里斯

自卑懦弱的安德烈,為保護女兒變成了高大偉岸的英雄,但卻沒有料到與自己並肩求生的夥伴,竟然就是自己長期隱忍的第三者。

2,伊莎

演員:斯維特拉納·庫德欽科娃

一位迷失於愛情與家庭的人妻,對丈夫有著極深的怨恨,在外和另一個男人偷情,但同時內心深處又放不下自己的女兒,處於一種尷尬的身份之中,又是標準的「緋聞女主角」,幾度處於崩潰邊緣,但還堅持為了親人的生死四處奔波。

⑼ 俄羅斯拍了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講四個超級英雄的,叫什麼啊

守護者:蘇聯超級英雄
又名: 世紀戰元 / 守護者 / 守衛者 / Zashchitniki
導演: 薩里·奧德賽耶
編劇: 安德烈·加夫里洛夫
主演: 塞巴斯蒂安·斯薩克 / 安東·龐布施尼 / 瓦謝斯拉夫·拉貝戈耶夫 / 桑扎爾·馬季耶夫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2017-09(中國大陸) / 2017-02-23(俄羅斯)

⑽ 請問戰爭與和平,電影中男主角安德烈是誰演的,能有他的資料嗎

蘇聯版《戰爭與和平》,1968年出品,男主角安德烈的扮演者是維亞切斯拉夫·瓦西里耶維奇·吉洪諾夫。

「他是銀幕上不朽的英雄,蘇聯人民理想的化身。」
1928年2月8日生於莫斯科州帕夫洛甫斯基市,父親是紡織工廠的技師,母親是幼兒園保育員。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的妻子名叫塔瑪拉·伊萬諾夫娜(1944—)。女兒安娜、兒子弗拉基米爾都繼承了父親的表演藝術事業。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1950年畢業於全蘇國立電影學院表演系。1948年,蘇聯電影大師謝爾蓋·格拉西莫夫執導《青年近衛軍》,出演主要角色的都是他的學生——電影學院在校生,其中就有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和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飾演沃洛佳·奧希穆辛)。
吉洪諾夫的銀幕成名作是《這事發生在賓科沃》,他在影片中扮演青年拖拉機手馬特維·莫羅科夫。
吉洪諾夫先後出演了四十多部電影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蘇維埃電影的不朽之作《戰爭與和平》,他在片中扮演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公爵。
1970年,吉洪諾夫獲得蘇聯國家獎金(因《等到星期一》1968)。
1976年獲得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獎金(因《春天的17個瞬間》1973).
1980年獲得蘇聯最高獎——列寧獎金(因《白比姆.黑耳朵》1977)。
1974年獲得「蘇聯人民演員」稱號。197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82年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光榮稱號。

美國版《戰爭與和平》,1956年出品,男主角安德烈的扮演者是梅爾·菲瑞(Mel Ferrer),奧黛麗·赫本的第一任丈夫。

1953年,經格里高利·派克介紹,奧黛麗認識了導演、演員梅爾·菲瑞。那年菲熱35歲,多才多藝的他迅速和奧黛麗走在一起,兩人於次年結婚。婚後,社會上有很多流言蜚語,認為菲熱的才華不及奧黛麗,與她結婚只在利用奧黛麗的名氣,對此奧黛麗嗤之以鼻,發誓要讓這段婚姻成為典範,發誓與丈夫一輩子不分開。1959年,奧黛麗生下兒子西恩,從此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從丈夫變成了兒子,菲熱適應不料這種改變,開始夜夜笙歌,不久,14年婚姻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