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兒童失蹤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兒童失蹤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01 22:06:50

A. 尋找一部俄羅斯兒童電影,曾在CCTV電影頻道播放過,關於兩個問題少年的故事。

你好 我也找了很多年 不知道你還關注這個電影沒 《除了我們還有誰》俄羅斯 1998年的電影 搜的時候注意 不是德國那部 時不時想起了20年……

B. 一部好像是俄羅斯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在火車站與媽媽走失,後又被一名壞男子所救,但最終又被拐賣

這個電影的名字叫做《尋找幸福的起點》

C. 找一部外國的電影,講一個小孩子失蹤後穿越到未來

亡者歸來 今年新出的美劇 美國方面從中國接回了一名叫雅各布的失蹤兒童,移民局的貝拉米探員負責雅各布回國後的護送工作。雅各布帶領貝拉米來到亞凱迪亞市自己的家中,而一家人的見面方式出乎貝拉米意料,雅各布的父母好像並不認識他們的兒子。貝拉米通過了解,雅各布早在三十二年前的一次意外中就已經喪命。所有人都在懷疑這個男孩的身份,可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死去的雅各布回家了。

D. 一部電影,講的是調查一群失蹤的孩子,結果發現孩子被送到了更好地地方

高個夜魔 The Tall Man (2012) 主演: 傑西卡·貝爾 / 威廉·B·戴維斯 / 祖蒂·弗蘭 /史蒂芬·麥克哈蒂 劇情簡介 · · · · · · 告別了往昔的喧囂繁華,日漸寥落的礦工小鎮冷石鎮迎來了最為悲涼恐怖的時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鎮上的小孩接連失蹤,人們相信是一個神形高大宛如惡魔般的男人帶走孩子。兒童失蹤案震驚全國,也讓冷石鎮的居民們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早年喪夫的小鎮護士茱莉婭·丹寧(傑西卡·貝爾 Jessica Biel 飾)似乎不太相信高個男人的傳說,對她來說,與兒子戴維(雅可布•戴維斯 Jakob Davies 飾)相處便是幸福的全部。在某個剛剛被暴雨洗禮的夜晚,酒後微醉的茱莉婭突然發現家中有人侵入,兒子戴維更是不知去向。她惶恐地追了出去,見到一輛車正准備逃跑,茱莉婭不顧一切奔跑上前。 難道傳說中的高個男人真實存在?而他搶掠孩子的目的又是什麼?母愛讓人化身天使,母愛讓人化身惡魔…

E. 五部優秀拐賣兒童題材電影,讓你「飆淚」!你看過哪幾部

《親愛的》、《失孤》、《你在哪》、《尋之親愛的小孩》、《失蹤的寶貝》等。

1、《親愛的》

《親愛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題材」電影,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趙薇、黃渤、佟大為、郝蕾、張譯等主演。

電影主演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4、《尋之親愛的小孩》

《尋之親愛的小孩》是一部公益電影,出品人戰雲、導演黃端明。

講述在中秋節前夕,都市白領劉薇帶著九個月大的兒子小寶回姐姐劉琴家過節。因公司臨時有事,劉薇返回公司,將小寶交給劉琴的孩子十歲的燦燦和九歲的天天照顧;

期間,因兩個孩子的疏忽,導致小寶丟失,天天和燦燦四處尋找,發現了可疑人員,經過一番鬥智斗勇的過程,在熱心群眾的協助下,成功地幫助警方抓住了人販子,解救了被拐兒童。

5、《失蹤的寶貝》

《失蹤的寶貝》是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於2007年出品的一部驚悚片。影片由本·阿弗萊克執導,卡西·阿弗萊克、米歇爾·莫娜漢和摩根·弗里曼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7年9月5日在法國的杜維爾電影節率先放映。

影片故事講住在波士頓多爾切斯特街區的普通一家,年僅四歲的小女兒阿曼達·邁科克雷迪突然不知所蹤,私家偵探帕特里克(凱西·阿弗萊克飾)和安吉(米歇爾·莫娜漢飾)受人委託,踏上尋找阿曼達的調查之路。

F. 《暴裂無聲》劇情解析是什麼

《暴裂無聲》劇情解析如下:

這部電影講述了北方一個相對封閉的礦業小鎮的故事兩起兒童失蹤案,張保民失語曠工在尋找兒子的路上意外獲救律師徐文傑徐文傑的女兒,但知道張保民兒子失蹤案的真相,卻選擇了沉默;兩個孩子都失蹤了與黑心煤老闆昌萬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涉及到一些社會問題,如貪污受賄、黑吃黑、腐敗、環境污染等。

暴裂是無聲的外在表現,無聲是暴裂的罪原。在生活中,到處都是沉默和破裂,電影只是生活的縮影,就像張保民最終沒有發現兒子的死因和屍體一樣。

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中四處奔波,卻是因為每個人的沉默暴裂的悲劇。電影中描述的一個簡單的犯罪故事反映了正確關注現實社會,批評黑暗世界,關心底層疾苦。

電影《暴裂無聲》是三個不同階級人的暴裂,三個不同階級人的沉默。


影視評價:

從《暴裂無聲》中看得出忻鈺坤的野心和努力,比起《心迷宮》來製作水平提高了很多,但電影版本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電影在敘事的節奏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暴裂無聲》具有明顯的類型元素,但不同於《心迷宮》懸念迭生的敘事鋪墊,《暴裂無聲》並沒有過多地追求懸疑感,而是透過人物行為和關系的呈現,結構出深層次的意味。

G. 俄羅斯電影《無愛可訴》為什麼沒有交代走失男孩阿廖沙的下落

其實,父親在停屍房的表現,已經證明了男孩的下落:阿廖沙已經死了。
是父親和母親的雙雙出軌造成了這個結果。而在尋找阿廖沙的過程中,俄羅斯社會的種種弊端展露無遺,政府機構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推諉扯皮不作為讓人倍感失望,倒是自發形成了民間組織真正伸出援手,給了父母希望。
阿廖沙之死,叩問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家庭的幸福,決不能建立在滿足各自的慾望上。最終受傷害的,是家庭中的每一個人。
故事發生在俄羅斯,卻對所有人都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

H. 19日,《時間去哪兒了》上映

前兩天,賈樟柯導演牽頭的,由金磚五國導演聯合拍攝的電影《時間去哪兒了》上映了。5個導演,5個短片,拍了同一個主題的命題作文。
記者看完片子最大的感受還是,這種集合式的電影真的很難有好的表現。首先幾部片子風格不一,讓觀影感受比較難協調,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時間去哪兒》5部短片的質量相對參差不齊。雖然5個短片都是藝術片,但有故事讓人看了想叫一聲好,有故事看了讓人想離場。
先來介紹一下這5個短片。5個短片大致按照「BRICS」的順序排序,巴西(B)、俄羅斯(R)、印度(I)、南非(S),賈樟柯自己拍的中國(C)放到壓軸出場。

第一個故事叫《顫抖的大地》,屬於半紀錄片性質,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2015年11月5日,巴西納斯基拉斯州地一家鐵礦公司的水庫大壩坍塌,洶涌的泥石流沖毀了州上的數個小鎮,上萬居民無家可歸。
短片以一個男孩和他的母親為主角,男孩的父親在災難中不知去向,三口之家的平靜被沖毀,男孩卻不相信父親已經離開了自己,每天都在等著父親回來。
如果說滿分是5分的話,我給這個短片打3.5分。導演的鏡頭運用、剪輯都比較成熟,主題也相對嚴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故事使用了紀錄片的手法,情節性相對比較弱,很難讓人長時間注意力集中。

第二個故事是俄羅斯導演拍的,叫《呼吸》,也是5個故事中我個人最喜歡的。
短片的開始就把鏡頭對准了茫茫的雪原,冰川覆蓋,荒無人煙。女主角坐著一輛綠皮火車在雪原中行進,回到那個小屋裡的家。這樣的畫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韓國情感片《男與女》,主題也很像,講了男與女之間壓抑的關系。
小屋坐落在一個寂靜的山谷里,同樣清冷寂寞。家裡,女主角那位情緒不穩定的酗酒丈夫,正在發脾氣燒掉妻子的內衣。
妻子一回家,就和丈夫起了激烈的沖突。丈夫質問妻子,列車司機為什麼要送他一個手風琴,是不是與列車司機有染?手風琴被丈夫燒壞了一個洞,妻子抱著破掉的手風琴在冰天雪地里獨自坐著,拉著不成聲的音調。
回到屋裡,丈夫賭氣融掉了兩人的結婚戒指。兩人扭打在一起,丈夫一路追著妻子出門,想要狠狠揍妻子一頓,沒想到中途從高處摔下,哮喘發作,無法呼吸。
從這里開始,短片出現了神轉折,妻子沒有逃離丈夫,而是把丈夫拖回家,為他製作了簡單的吸氧裝置維持丈夫的生命;當她發現吸氧裝置不太好用,就在丈夫喉管上輕輕割開了一個洞,插入橡皮管子,接上手風琴,拉著手風琴為丈夫的胸膛輸入氧氣。
不得不說這個情節實在是太腦洞大開了。勉強維持著呼吸的丈夫一頓一頓地問:「我,還能活,多少,時間」的時候,旁邊拉著破手風琴的妻子說:「我就是你活著的時間。」
鏡頭推遠,妻子的小屋依然在風雪裡孤零零地佇立,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手風琴聲,好像嗚咽。妻子最終有沒有停止拉手風琴?停止拉手風琴了又怎麼辦?這是留在片子最後的懸念,欲說還休。

有觀眾看完這部短片後這樣評論:「聯想起俄羅斯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現狀,這部短片可以說是極盡巧妙揭示了一種關系:受虐者長期為施虐者續命,而且這種續命供氧隱藏在演奏風琴這個看似浪漫的行為底下,諷刺的是風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娛樂。現在的問題是,無休無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續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這種羔羊的彈奏,嗚呼的將是長久的施虐者。」
這個段落也是我個人打分最高的,4.5分,當然,可能有一些個人審美的喜好在裡面。

第三個故事由印度導演拍攝,叫《孟買迷霧》,相對來說是簡單易懂,我個人打3.5分。
第三個故事講了一位老人「錢多」,晚年時候兒女環繞,但沒有人真的關心他的生活,直到他碰到了流浪兒童查理,才真正收獲了關心、童真和快樂。
沒想到,就在老人和查理建立了忘年的友誼之時,查理突然被人販子綁架失蹤了,老人遍尋查理無果,在鬱郁寡歡中去世。
這部短片的優點在於,裡面老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很真實,讓銀幕外的觀眾也能感到快樂,且聚焦了印度當地嚴重的兒童失蹤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但短片的敗筆在於結尾,其實故事停留在老人尋找孩子的情節就可以了,觀眾完全能夠知道怎麼回事了;導演偏偏要安排老人死去,拍了葬禮的鏡頭,念了老人的遺言「只有你給過我開心和快樂的時間」來強行呼應主題,有種結尾還要點題做總結的刻意感,拉低了短片最後的觀感。

第四個短片是南非拍攝的。情節真的幾乎看不懂,也許是文化鴻溝太大了吧。
這部短片的名字叫《重生》,本身是科幻題材,講了未來的一位女工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進入了時間機器穿越回南非的原始森林的故事。
首先我想說,科幻本身就是非常難拍攝的題材,南非本身電影工業並不發達,導致這部短片里的視覺效果相當慘不忍睹。短片的設定明明是在科技發達的未來,但所有道具都充斥著廉價感,唯一比較值錢的竟然是空中飛舞的無人機,但無人機看上去比較像是西湖街頭到處都能看到的款式……既然是在未來,無人機的樣子應該更時髦一些吧?

第5個短片就是賈科長本人拍攝的短片啦,我個人覺得非常一般,只能打2.5分。這個短片叫《逢春》,更像是平遙古城的宣傳片和國家二胎政策的宣傳片。短片講了「平遙中年夫妻很糾結要不要生二胎」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男主扮成士兵與俠客過招,平遙古城的遊客們拿著自拍桿欣賞節目(好的好的,我知道平遙古城可以看這樣的節目了),拿著喇叭的導游大聲介紹,「平遙古城有××千年的歷史」(好的好好的我也知道了),趙濤飾演的女主角則打扮成宮女,在景區里表演節目、供遊客欣賞……就這樣強行宣傳了一波平遙古城。
只要故事講好了,這倒沒關系,但賈科長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趙濤飾演的妻子一開始聽了同事的慫恿,想生二胎,回去和丈夫一說,丈夫表示:生二胎太花錢啦,奶粉、尿布都要錢啊。趙濤不太高興,兩人糾結了一會,也不知道丈夫怎麼想通了,回來勸趙濤:「要不咱生一個吧,錢的問題可以解決。」趙濤:「我老了,都38了。」丈夫:「劇組的賈導演說了,38歲在導演里只能算個中年,所以時間是相對的呀,這叫相對論。」觀眾:這個笑話真的不好笑……
有觀眾點出了《逢春》的問題,和印度那部《孟買迷霧》有點類似:「《逢春》在前半段表達得含糊其辭,到末尾,卻彷彿趕場子一樣靠趙濤直接用嘴說了出來。其實導演憑借片中的一些細節,從一開始就在像觀眾傳達一種信息,就是片中的夫妻二人情感的淡化。柴米油鹽醬醋茶,消磨了太多夫妻之間的感情,『過日子』的心態,很容易最終把日子過得寡淡無味,死氣沉沉,但二胎需要的是『生』。夫妻關系處於『死』的狀態,又如何『生』二胎呢?趙濤說:『時間帶走了我太多東西。』『只要我們願意,就能把時間帶走的東西拿回來。』這幾句末尾吐露的心聲,『點名中心、總結全文』的意味太強了,其實靠演員出色的表演和導演穩健的敘事就能表現,難道觀眾看不出來嗎?」
也許,還是篇幅太短了吧。

I. 有關兒童走失被拐的電影有哪些

《找到你》、《失孤》、《親愛的》、《孩子你在哪》、《盲山》。

1、《找到你》。

電影《找到你》講述的是馬伊琍飾演的一位母親,偷走了姚晨飾演的另一位母親的孩子,而當尋找孩子的驚心故事逐漸展開時,卻讓觀眾看到了兩位女性身上多舛的命運和感人的母愛力量。

2、《盲山》。

這部電影完全就是對中國社會赤裸裸的批判。一個女中學生被拐賣到了一個山區,然後歷經多年被解救後的故事。

3、《失孤》。

《失孤》是2015年的華誼兄弟製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4、《親愛的》。

《親愛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有關拐賣兒童的電影,主題是「打拐題材」。電影主演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5、《孩子你在哪》。

故事講訴的是發生在中秋月圓時的故事,當大人在屋內團聚的時候,三個孩子卻在這個時候失去了蹤影。

J.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