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幾乎所有美劇裡面都要吃中國菜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是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竹葉青給我定製的春茶,於是我就帶到辦公室給同事們嘗鮮。幾個老外圍觀了我泡茶的全過程,看著杯子里一顆顆豎立的茶芽,都發出嘖嘖的驚嘆聲。我告訴他們,看茶就如同紅酒里的品香一樣,是中國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當我把泡好的茶端給他們請他們品嘗時,他們猶豫著接過,聞了又聞,就是不敢開口去喝。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茶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而眼前這杯水,充滿神秘魔幻的東方氣息,美則美矣,但真要咽下肚子,卻有點勉為其難。
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我一再堅持,告訴他們綠茶追求新鮮,中國人喜歡用每年春季最新鮮的茶葉招待朋友,所謂「新茶老友」。
出於禮貌,他們小啜了幾口,就放在了一邊。下班的時候,每個人的辦公桌上都還放著滿滿的一杯茶。
對我來說,在「推廣」中國文化時遭受這樣的挫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幾個人都誇口自己喜歡吃中餐,我對他們說,你們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經過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國根本沒有人吃,下次我帶你們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著他們一臉神往,我一下子來了勁頭。第二天中午,我拉著這幫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館,點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魚、回鍋肉和螞蟻上樹。
等菜一個個上來,我的同事們臉上的表情也在慢慢變得詫異。他們小心翼翼地舉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菜放進嘴裡。雖然出於禮貌不停地說很好吃,可是他們的胃沒法撒謊,吃了半個小時以後,大部分的菜都還是滿滿的一盤。
於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點了左宗雞和芝麻牛。看著他們如釋重負而歡欣鼓舞地把這兩道美式中餐里最常見的菜一掃而光,我在心裡哭笑不得。
在紐約這樣的城市,每個人都標榜自己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誇張地標榜自己熱愛中國菜、熱愛韓國菜、熱愛尼泊爾菜、熱愛任何一個國家的菜,就連會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這樣做,其實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社交虛榮心,對他們來說,能夠接受的中國菜也就僅僅限於改良後適應了他們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B. 關於做(西餐)中餐的電影有哪些
《食神》 《美味情緣》 《功夫食神》 《滿漢全席》 《料理鼠王》 《朱莉與茱莉亞》 《千杯不醉》不知道算不算。。 《老友記茶餐廳》 《美食,祈禱和戀愛》 《煙花三月》 《飲食男女》 《魔幻廚房》 《香料共和國》 《味濃情更濃》 《濃情巧克力》 《美食家》法國的 《巧克力情人》墨西哥
C. 美劇中出現的中國菜,看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菜都有啥
1. 左宗棠雞
《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對生活的規律性要求極為苛刻,七天的飲食基本固定,其中左宗棠雞塊也是他們必備中餐美食,固定在周六,周六是他們的中餐日。
2. 陳皮雞
陳皮雞是Sheldon的最愛,因為曾懷疑四川飯館的陳皮用料有問題,謝耳朵學霸還特地學了中文,去和中餐館老闆對峙。
3. 宮保雞丁
《老友記》(Friends)第一季第11集中,Chandler性感的母親在電視上接受采訪時說「我喜歡吃宮保雞丁」。
4. 幸運餅干
「幸運餅干」是美劇中最常見到的美式中餐食品。但很顯然咱們都知道這絕對不是中國貨,聽說有不少在美國小夥伴們被問過「在中國有幸運餅干嗎?」之類的問題,老尷尬了,這名義上中國菜的食物,不好意思根本沒聽過好伐~
電影《辣媽辣妹》講原本互相不理解的兩母女,吃「幸運餅干」時被施了魔法互換靈魂,後來才真正的「感同身受」,了解了對方的煩惱,也欣賞到了對方的優點,最後又去吃餅干,魔法解除,各回各體,happy ending!
電影《結婚大作戰》中女主男友把求婚鑽戒放到了她的幸運餅干中。這種求婚的方式很有創意,也很浪漫。但俺不得不說,對於吃貨來說,此種求婚方式有風險,搞不好喜劇變鬧劇,戒指被吞,可不是鬧著玩的。
D. 有哪些影視作品裡面有很多吃東西的鏡頭,而且吃的很香的
有哪些影視作品裡面有很多好吃東西的鏡頭?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影視作品裡也經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美食。
讓人念念不忘的也有很多,比如:
食神中那碗熱氣騰騰的叉燒飯。叉燒的肉汁被鎮在纖維裡面,好似江河匯聚。裡面的肉筋被內力打碎,入口既化。再配合用火雲掌煎成的溏心荷包蛋,給人的感覺太美味了。
還有經典的武林外傳。這幾位主演吃飯的場面是真香。看著他們搶東西吃,每次看都覺得令人胃口大開。
天下無賊里劉若英大口吞咽的烤鴨。讓人沉浸在食物中暫時忘記了悲傷。感覺孤單的時候,來一份一口就能把嘴巴塞滿的烤鴨。舌尖那鴨皮的酥脆,滿嘴流油的感覺真是滿足又治癒啊!
還有幾十年前的經典電視劇家有兒女,他們家每次做飯都是一大桌子。碗也超大,看著都有食慾。
甄嬛傳里的藕粉桂花糕,擺盤的樣子,精緻異常讓人印象深刻。
E. 好萊塢電影中有哪些有 筷子和中餐的畫面
<<辣媽辣妹>>里有
還有<<13羅漢>>里所有羅漢都在用筷子吃飯,很有意思!
尤其是布拉德皮特 還有他用筷子揀餃子吃的特寫~~哈哈
F. 美劇里經常出現的白顏色盒子的外帶中餐是什麼品牌
其實這種盒子可以叫做Chinese take-out box、Chinese food box或者Chinese takeout container,是美國的中餐館用來裝外賣用的,不屬於某個特別的中餐館,所有中餐館都可以買這種盒子來做自家的外賣盒。所以只要是點中餐外賣,遇到這種盒子的幾率就很大嘍!
G. 有沒有人知道哪些電影美劇裡面出現中國美食的啊——
生活大爆炸
H. 發現最近兩年的美國電影,吃飯的場景老美都在用筷子
近幾年美國人為了方便叫快餐的時候都喜歡吃中國餐館里的炒麵。便宜而且好吃。現在會用筷子的美國人很多 而且中國快餐店在這很普遍。像賣盒飯的一樣 做幾樣菜 固定的價錢 自己搭配 可以要炒麵可以要米飯 所以美國人也很愛吃
I. 那些變了味的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那些變了味的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摘要]中餐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在適應了美國的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它也喪失了「蒼蠅館子」的本來滋味。
今天的美國城市街頭,中國餐館隨處可見。但是一如華裔在美國的艱難創業史,中餐在美國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1840年代華工進入美國後,各種各樣的中國食材和烹調方式就隨之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從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今天遍布街頭巷尾,中餐與中餐館經歷了多少考驗,長期以來不為人知。
近年來隨著華裔美國人歷史研究的發展,中餐的歷史也逐漸吸引了專業學者的興趣。出身大陸的華裔美國史家陳勇(Yong Chen)和劉海民(Haiming Liu)分別在2014與2015年出版了關於中餐歷史的專著《美國炒雜碎》和《從廣東飯館到熊貓快餐》,兩書各有側重,但共同展現了中餐在美國興起並走向繁榮的歷史。
諷刺中國人吃老鼠的漫畫。
美式中餐史前史:米和老鼠
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華人勞工相較於白人勞工更加吃苦耐勞、報酬低廉,而且能一邊茹素,一邊從事重體力勞動。對於白人勞工而言,沒有蛋肉奶的飯菜,實在是食之無味,難以下咽。因此,在就業市場上,大量華工的湧入,沖擊了白人勞工的薪資水平,令其極為不滿。
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或者說,如何醜化華人的節儉? 來自廣東的華工吃米飯的習慣,也成了他們攻擊的對象。在他們看來,肉食習慣,代表了強壯,勇猛和男性氣概。吃米飯則代表了相反的性格特徵。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在食物鏈中,食肉動物居於上游,類比到人類社會,食譜的不同就成為了華人天生地位低下的證據。這種思想甚至延續到20世紀初。美國勞聯領袖塞繆爾•龔帕斯撰寫排華冊子的副標題就是「肉vs.米,美國男性氣概對抗亞洲苦力 」(Meat vs. Rice; 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
與此同時,華工吃老鼠的謠言也廣為流傳。正如劉海明教授所言,吃老鼠作為人們對中國飲食的誤解,持續了一個世紀。1850年代的華人礦工就被認為以老鼠為食。在後來的排華宣傳畫中,關於華工吃老鼠的描繪屢見不鮮。不可否認,在今天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田鼠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享用經過高溫消毒的鼠肉,本無可厚非,但內戰後恰恰是現代衛生觀念在美國興起的時代,衛生和健康成了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及文明和野蠻的界限。因此,華工以老鼠為食 ,就變得富有象徵意義——吃老鼠意味著骯臟和不潔的生活方式,意味著美國生活方式的對立面。
最早的美式中餐:炒雜碎和雜碎館
19世紀末,美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城市化加速、外來移民融入、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在美國食物史上,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人們外出吃飯的增多和餐館的興起。最初的中餐館服務對象主要是華人自己,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餐館也逐步走出了華人的生活圈。第一道美式中餐的招牌菜——炒雜碎(Chop Suey)——也在此時誕生。
19世紀華裔社會活動家王清福(Wong Chin Foo)列出的炒雜碎經典菜單包括豆芽、雞胗和雞肝、牛肚等廉價食材。但是為何炒雜碎的英文譯名如此之怪? 「Chop Suey」來自廣東話,因為當時的北美華工大多來自廣東。關於菜譜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源於粵菜,有人則將其發明權歸功於李鴻章。
「雜碎館」隨之興起,這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城市中白領工作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辦公室。原本主要由女性負責的烹飪等家務勞動,開始由社會化服務取代。當時社會地位仍十分低下的華裔群體,在兩方面填補了中產女性外出工作所留下的兩大空白:洗衣和做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雜碎館(Chop Suey House)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據劉海明統計,在1925年僅舊金山就有78家雜碎館。
炒雜碎
左宗棠雞:跨越海峽與大洋的湖南菜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兵敗如山倒,大批國民黨官兵及其家眷隨之遷徙於小島一隅。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將各地的飲食風俗和習慣帶到了台灣。一方面,「反攻大陸」漸成幻想,惟有少時滋味,足以解思鄉之情;另一方面,大量士兵卸甲歸田,異鄉客既無資財又無長技,只能依靠勤行謀生。小小的寶島就此成為祖國各地風味佳餚的「大熔爐」,今日仍然聞名兩岸的台北「士林」夜市,就是這一融合過程的最佳佐證。
一位名為彭長貴的湖南籍廚師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說,他的師父是民國政要譚延闓的私廚曹藎臣。在台灣,他曾擔任蔣介石的私廚,並負責公務宴請的烹調。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發明了「左宗棠雞」。
為何頗似東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雞肉會以湘軍領袖左宗棠命名?一則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則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
在冷戰格局下,台灣棲身於資本主義陣營,與美國的經貿聯系也日益緊密。隨著美國1965年移民法改革,對於亞洲國家的配額限製取消,居民為求發展和生計,大量湧入美國。這些中餐館的老闆和廚師大多原是三湘人士,他們打出了「湖南菜」的旗號。彭長貴師傅也將他在台北的「彭園」開到了紐約,「左宗棠雞」也隨之遠渡重洋。到了20世紀80年代,湖南菜便和廣東菜在美式中餐的世界裡平分天下。
左宗棠雞。
《中華食譜》和熊貓快餐:中餐走入千家萬戶
在美國留學工作的華人,大多有這樣的經歷:開車到熊貓快餐,點一份陳皮雞,慰勞自己的「中國胃」。「熊貓快餐」是遍布美國大街小巷的一家連鎖中式快餐店。而筆者這張中國嘴也吃不出陳皮味的「陳皮雞」,則是它們的招牌菜。
在二戰後的美國食物史上,各種快餐店的興起是一幅重要圖景。中國常見的美式快餐,如肯德基和麥當勞就興起於此時。「熊貓快餐」也誕生於這個時期,迎合了美國人更快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
「熊貓快餐」創始於1983年,在短短20 年間就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店。截至2014年底,它已成為一家擁有1500餘家分點的跨國餐飲巨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的熊貓快餐,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嘗試並喜歡上了中餐。正如劉海明教授所言,「熊貓快餐主要的顧客是非華裔的美國人。如同20世紀的炒雜碎一樣,他改變了當代美國人的口味。」
熊貓快餐。
但是,如果說中午下班吃「熊貓快餐」是因其物美價廉,周末下中餐館子是因為想換換口味,那麼中餐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美國人的味覺。因為前者是權宜,後者是獵奇。真正的改變只有發生在廚房裡,發生在日復一日的家庭烹調中。
20世紀下半葉,中國菜走入美國主婦的心中,其媒介就是中國菜譜。按照陳勇教授統計,僅在1985年之前,美國市面上出版的中國菜譜就已達85種之多。但是這么多菜譜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如果說,美食電影《朱莉與朱莉亞》里梅爾·斯特里普扮演的朱莉亞·柴爾德教會了只知道做漢堡、煎牛排的美國主婦如何將飯做成藝術,那麼楊步偉的《中華食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a.)則讓她們第一次領略到中國烹調的博大精深。
首先,楊步偉將中國的烹調技法引入美國。中國的烹飪技法復雜多樣,且名字紛繁,除了煎炒烹炸這些常用技法外,許多地方性的技法恐怕在國內也對不上名字,對於美國人更是如此。例如,家常炒菜的「炒」在西餐里,就很難找到對應項。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它對應的英文是「stir-fry」,但很少人知道這個詞就是由楊步偉在《中華食譜》中創造出來的。在此之前,美國人一直是只知「炒雜碎」(chop suey)卻不知「炒」的含義。
此外,楊步偉還讓美國人了解到中國豐富的菜系。中國人皆知八大菜系,但一直以來美國人口中的中國菜,其實就是美國化的不正宗粵菜。楊步偉的《中華食譜》就專門提到了中國菜系之別。
楊步偉著作。
加州牛肉麵的回鄉之旅
幾年前網上流行過一個段子,說出國留學,上的是加州牛肉麵大學。加州牛肉麵,其實就是「出口轉內銷」的美式菜。
1972年到1974年間,重慶人、美國加州華僑李北祺以「牛肉麵大王」為號,在洛杉磯地區的唐人街、蒙特利公園、阿罕布拉開了3家「牛肉麵大王」餐館,到1979年擴展到7家。之後他在中國以「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為商號,開辦專營店。1985年在美國從事餐飲業的華僑吳京紅回中國創辦了「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如今在中國的各大機場可以看到這些加州牛肉麵的身影。
但是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顯然蘭州拉麵比加州拉麵要強勢得多。為何歸來的美式中餐沒有在它的故鄉受到追捧呢?因它早已成功地美國化,卻難以中國化。
中餐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嘗試融入美國,變得更加具有白人性(whiteness)的不只是華人,中餐亦如此。在適應了美國的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它也喪失了「蒼蠅館子」的本來滋味。「炒雜碎」和「左宗棠雞」的同類並非「燒鵝」或「剁椒魚頭」,而是同樣「美國化」的日餐「加州卷」(一種美式壽司)。其實,華裔與母國的關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文/萬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