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曾獲奧斯卡導演獎的女導演急!
奧斯卡中的女性
自從1927年奧斯卡獎設立以來,還沒有任何一位女性獲得過最佳導演獎。只有因1993年拍攝《鋼琴課》,來自紐西蘭的簡·康平和1976年拍攝《七美人》的義大利人莉娜·韋特米勒兩位女性獲得過提名。至於最佳攝影人,在獲獎名單中有3名女性,但都是作為團隊中的一員。1994年的《阿甘正傳》由溫迪·費娜曼和兩位男性共同完成;1989年的《為戴西小姐開車》和1973年的《騙中騙》都是有夫妻檔攝影完成的。
女性獲得最佳劇本的機會相對多一些。迄今已有5位女性獲得過該獎:簡·康平的《鋼琴課》和扈利(1991)的《末路狂花》均是單獨獲獎;1985年的《目擊者》和1946年的《七重心》是由兩對夫妻搭檔完成的;另1995年《西廂情斷》的最佳劇本獲獎團體里有一位女性。
所以,那些有著男性協助,或者同劇作者和製片人結婚的女性有著明確的優勢。
最佳劇本的獲獎者情況與此類似。有4位女性獲得過該獎項:埃瑪·湯普森1995年的《傲慢與偏見》、露絲·加布瓦拉1992年的《此情可問天》、1986年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早在1942年的《米尼弗夫人》,還有1933年薩拉·梅森改寫的來自最受女性歡迎的小說《小婦人》的劇本。
有趣的是,75個獲奧斯卡獎的改編劇本中,有11個來自女性作家的小說或劇本,如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卡倫·布利克森的《走出非洲》、瓊·艾莉森的《卡薩布蘭卡》、瑪格麗特·米歇爾的《飄》、路易莎·M·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和偉大的西部作家埃德娜·費伯的《錫馬龍》。不過,除了女性作家的商業成功外,電影這一產業最能接受的看來還是男性劇作家。
多數的美英劇作家仍然比較落寞。根據美國最新的「最受歡迎的250部電影調查」,女性執導的電影只是從1987年的3%上升到2001年的7%;女性劇作家也只從1987年的7%上升到2001年的8%。
㈡ 女性導演的最佳外語片有哪些
1、索菲亞·科波拉 《處女之死》
2、艾米·海克林 《看誰在說話》和《看誰也在說話》
3、南希·邁耶斯 《愛是妥協》、《戀愛假期》、《天生一對》
4、簡·坎皮恩 《果皮》
5、朱麗·泰莫 《提圖斯》 、《弗里達》
6、諾拉·艾芙隆 《西雅圖夜未眠》、《電子情書》
7、米拉·奈爾 《孟買,你好》
8、妮可·哈羅芬瑟 《良緣知己》
9、凱瑟琳·畢格羅 《The Set-Up》
10、凱瑟琳·哈德威克 《芳齡十三》
㈢ 德國納粹時期有個著名的女導演叫什麼
Leni Riefenstahl萊尼·里芬斯塔爾
我有段時間還研究過她來的。。。
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就是為納粹拍攝過紀錄片的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爾出生在德國柏林一個富商之家,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修習油畫和芭蕾,因為有習舞的經歷,她後來習慣於稱自己是運動員。這位自幼喜歡神話的少女迷上了當時流行的「高山電影」,這是一類以英雄為主角的帶有原始神話色彩的德國電影,她不僅因為在這類電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紅極一時,而且還成功執導過一部高山電影《藍光》(1932年),這部電影使得希特勒成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剛剛篡奪大權的希特勒召見了里芬斯塔爾,委託她拍攝兩天後舉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年度大會。里芬斯塔爾來不及多准備就投入了這場拍攝,由於有來自戈培爾的多方阻攔,拍攝過程很不順心,最後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勝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場就無聲無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請里芬斯塔爾來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里芬斯塔爾起初不太情願,她推薦《柏林:大都市交響曲》的導演瓦爾特·魯特曼來執導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堅持他的請求,對這位女導演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爾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她提出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黨拍攝任何電影,事實上,除了1935年拍攝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軍隊》外,里芬斯塔爾的確沒有再為納粹黨拍片。里芬斯塔爾是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藝術家,她在拍攝《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這兩部片子時,甚至一再堅持聘用一個有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盡管後者曾一再提醒她這樣做不太妥當。
里芬斯塔爾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導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約後,她立即著手組建了一支120人的攝制隊伍,其中包括16位主攝影師,他們的助手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里芬斯塔爾手裡掌握著30台攝像機,4條聲軌,以及22輛配有警察的汽車。會議召開前夕,里芬斯塔爾排除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為這120個人安排好食宿,然後立即率領技術人員在紐倫堡市安排拍攝點,位於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桿被安上了電梯,以便攝影師在數秒之內升至旗桿頂端進行俯拍;一個兩層樓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廣場修建起來,以便攝影車能夠平行拍攝行進中的隊列;一輛消防卡車進入待命狀態,它的活動天梯有90英尺那麼高,可以隨時把攝影師送上天空,掃拍紐倫堡市的屋脊、紀念碑、遊行隊伍以及高舉的標語和旗幟;黨代會的主會場甚至也是按照拍攝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來的。當這一切准備停當以後,里芬斯塔爾率領她龐大的隊伍投入了為期一周的緊張拍攝工作,從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爾就像指揮一場戰爭一樣指揮著攝影師以及各種相關人員,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個緊要歷史關頭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證據。經過數月的剪輯,這部名為《意志的勝利》的紀錄片於1935年的3月首映,當即被德國人歡呼為是一部傑作,此後,它還獲得了威尼斯金獎(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7年)。
很多年以後,當美國人決定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被邀請前來為戰爭搖旗吶喊的好萊塢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這部片子後,才找到了拍攝《為何而戰》這部系列片的思路。據說,當他看完這部令人不寒而慄的「敵片」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假如能夠讓美國士兵看到這部片子,他們就一定會知道他們為何而戰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里芬斯塔爾這個天才的電影眼睛是如何善於捕捉歷史事件中本質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惡的要素。里芬斯塔爾並沒有為攝影鏡頭製造現場,她只是本著一個紀錄人的天職,把現場一切活躍的因素都反映到電影銀幕上。這部紀錄片沒有採用畫外解說,而是讓畫面自身和從現場採集來的講話、聲音來說明問題。當然,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為一個齊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這肯定是有編排上的主觀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這樣一種虛假的歷史意識,在當時卻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力量,它不僅代表了納粹黨人的意識形態,也代表了德國大部分民眾的心態。《意志的勝利》所採用的小標題,不折不扣是這一時期德國民眾「歷史意識」的體現: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難生涯開始後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後的第19個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飛臨紐倫堡
去檢閱他忠實的追隨者們
如果說紀錄紐倫堡大會還有點勉強的話,那麼拍攝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就完全是出於自願了。這部片子應該說和納粹政府沒有太多關系,希特勒本人雖然對里芬斯塔爾保持著一貫的支持態度,但里芬斯塔爾卻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進來,她繞開元首直接和國際奧委會聯系,並最終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授權和支持,1939年,國際奧委會還特地授予里芬斯塔爾一枚「奧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為拍攝這部紀錄片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實際上,戈培爾領導的宣傳部當時也在拍攝一部奧運會電影,他們對里芬斯塔爾的攝制組採取了一種排斥和不友好的態度,甚至對里芬斯塔爾的成片也橫加干涉,如命令她刪除有關黑人運動員奪冠的鏡頭等,但里芬斯塔爾巧妙地繞過了宣傳部的審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奧林匹亞》未經審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爾是這部片子的總導演和集資人,她成立了一個由自己擔任股東的「奧林匹亞有限公司」,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前的幾個月里,這個公司和托比斯(Tobis)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份75萬帝國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廣時的翻譯和製作費,12部有關運動的科教和紀錄電影,以及大量的運動電影文獻,《奧林匹亞》的全部項目經費是220萬帝國馬克(在1938年約等於523810美元),據德國《明鏡》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訪談記載,《奧林匹亞》放映後的收入在700萬到800萬帝國馬克之間,這還不包括戰後它在德國之外放映時的收入。也就是說,《奧林匹亞》是一個在經濟上自負盈虧的項目,而不是 「拿了納粹黨數不清的錢」。
《奧林匹亞》由兩部具有正片長度的紀錄片構成,它的主題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爾在《奧林匹亞拍攝手記》中回憶說,當時她為這部片子確立的主題是:運動競賽,運動的美,奧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爾說,她的影片要表現緊張激烈的競賽過程,要表現運動員健美的體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還要體現出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國家之間、全世界的青年之間和平競賽的精神,並追溯這一精神的發生發展以及它對全世界所具有的影響 。
這又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拍攝,里芬斯塔爾這次募集了80名攝影師及攝影助理,在駐地還安排了30 名補給人員,另有兩支小分隊,一支小分隊開赴希臘,從那裡尾隨火炬運動員穿越七個國家,另一支駐扎在德國基爾的劃艇賽場。早在賽前幾個月,里芬斯塔爾就率領了一支由攝影師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前往賽場進行勘查,尋找合適的拍攝點,實驗各種可能的拍攝角度,提前確定膠片和光圈的系數,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是一次難度非常大的拍攝,因為它要追蹤在幾秒鍾之內發生的高速運動,而且還要應付包括天氣和光線在內的各種不測。里芬斯塔爾為這部片子定下的基調是:「這部電影必須是一部紀錄片。任何東西都不能遺漏」,可是奧運會組委會的底線是絕不能幹擾比賽。里芬斯塔爾的拍攝重點是田賽和徑賽,這需要有攝影師進入賽場的核心部分,而這在歷屆奧運會上一向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里芬斯塔爾感到困難重重,但她毫不氣餒,一次又一次地和組委會討價還價,最終爭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攝條件 :
1、跳高架邊可以挖兩條攝影壕溝,百米賽起跑線後5米處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終點上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跳遠跑道邊可以挖一條電影壕溝;
2、徑賽時可在賽場中央搭建三個攝影塔,百米賽起跑線後可搭建一個攝影塔,鏈球比賽的護網後可以搭建一條攝影軌道,這些設施用後必須立即拆除;
3、最多六個攝影師可以進入賽場中央,不許使用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攝影機(這條禁令後來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爾還在體育館上空安排了飛機和氣球,在船上和馬背上安裝了固定攝影機,在跑道邊安裝了攝影機跑軌。1936年7月20日,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從這一天起,攝制組在里芬斯塔爾的指揮下,投入了一場緊張的戰斗,幾乎沒有一分鍾的鬆懈。在為期16天的比賽中,攝制組共拍攝了120萬英尺的素材,餘下的18個月,里芬斯塔爾把自己關在剪輯室里,在沒有助理導演和藝術指導的情況下,獨自剪完了120萬英尺的膠片,這不僅嚴重損壞了她的健康,而且還遭來了人們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這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奧林匹亞》畢竟成功了,它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在這之後,里芬斯塔爾本想拍攝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臘神話中好戰的亞馬遜女王,但突然爆發的戰爭把她的拍攝計劃打斷了,一直到臨死她也沒有把這部片子拍出來。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投入了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里芬斯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致力於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系……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曖昧關系。」 重新獲得自由後,里芬斯塔爾試圖恢復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地位,但是無形的猜忌和譴責還是經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爾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裡,她不僅「重新獲得了生命」,而且還開始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從1962年開始,里芬斯塔爾數次前往蘇丹努巴山區的原始部落,去進行研究和拍攝工作。盡管她不是第一個拍攝他們的人,但她是第一個被皮膚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許去拍攝努巴人神聖的儀式。從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位 62歲的老人開始拍攝一部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與此同時,里芬斯塔爾出版和展出了一些關於東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這些光彩奪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里芬斯塔爾說,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東西,這不是因為她個人不喜歡有病的人,而是因為拍好看的人能給觀者帶來愉悅。
71歲那年,里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她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宿願:拍攝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個出色的水底攝影師,並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從此以後,里芬斯塔爾反復前往最優美的潛水區,去拍攝她的水下紀錄片,直到94歲的時候,里芬斯塔爾還戴著潛水鏡,到可可島附近的水域去拍攝鯊魚。97歲那年,里芬斯塔爾竟決定再次前往蘇丹,去看望和幫助被戰爭隔絕的努巴人。里芬斯塔爾已經23年沒能見到她的努巴朋友們了,為了這次旅行,她與蘇丹政府進行了反復磋商,甚至和叛軍首領取得了聯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爾率領一個小型攝影隊飛抵蘇丹首都喀土木,在那裡,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難的談判,當局終於同意他們前往努巴山區。成千上萬的努巴人翹首期盼她的到來,在那裡,她發現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內戰的犧牲品,正當里芬斯塔爾准備繼續對那些還活著的努巴朋友進行紀錄時,新的戰爭爆發了,她只好立即和攝影隊乘直升飛機離開努巴山區。另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頭上,直升機墜毀了,所幸沒有人員死亡。一架救援飛機把里芬斯塔爾運往一家德國醫院,在那裡,人們發現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處斷裂並傷及肺部。盡管發生了這場可怕的事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還是沒有放棄她再次前往蘇丹的計劃。
2003年9月9日,這位充滿了坎坷與傳奇的世紀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辭別了人世。里芬斯塔爾對紀實鏡頭的迷戀以及她富於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維爾托夫意義上的電影眼睛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只能說她是一個不純粹的電影眼睛人。與維爾托夫的平民電影相比,她的電影帶有更多的貴族氣息,她醉心於生活的「美」,卻並不關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長拍攝紀錄片,但工作起來更像是一個故事片導演,她拒絕承認《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宣傳電影,但恰好因為它是「藝術」的,所以才有煽動性,她從不關心政治,所以才會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爾與維爾托夫這兩個偉大的電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兩條對立的藝術路線:政治的審美化(法西斯主義)與藝術的政治化(共產主義) 。在這里,「藝術政治化」中的政治,不應理解為欽定的政治,而應理解為關涉到我們每一個人權利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真理報」曾用電影的形式為這種政治確立了一種典範:一種「自下而上」的、不是從上級命令出發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實踐告訴我們,人民有權通過電影眼睛來記錄和觀察自己的生活。這一號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㈣ 大片看多了,誰推薦一些女導演執導的電影~~ 謝謝(看答案質量有追加分數~~)
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
許鞍華:強烈推薦《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是中國女導演裡面最具大師氣質的一個。她的片子都值得一看,《女人四十》、《千言萬語》、《瘋劫》也很經典。獲香港金像獎最多的導演之一。是導演之一,不是女導演之一。
簡坎皮恩:《鋼琴課》。她這個片子拿了戛納最佳電影,相當出色。她的其他片子就不推薦了……她就這一個片相當牛。不牛的還有《裸體切割》,《聖煙》。
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她的代表作,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獎,也是她最好的作品。她跟坎皮恩一樣,除了最好的一部,其他的作品都很平庸。平庸的有《瑪麗皇後》、《處女自殺》。
張艾嘉:《少女小漁》,《心動》。前者拿過亞太影展的獎,後者拿過金馬。聽起來名氣挺大,但是作品都泛泛。這兩部還不錯。其他像《20 30 40》、《一個好爸爸》等,娛樂還行,但是沒有什麼實質價值。
張婉婷:《玻璃之城》《秋天的童話》,還好。
麥婉欣:《蝴蝶》,尚可。
李少紅:《紅粉》,《門》。她的電影遠遜色於她的電視劇。
馬儷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我叫劉躍進》《桃花運》。前兩部是文藝片,很不錯,後兩部是商業片,很不怎麼樣。尤其是《桃》,其糟爛程度堪比愛情呼叫系列。
徐靜蕾:……她也敢稱為導演,不害臊。你所看見她署名導演的作品都不能算她導演。她的作品可以忽略。
其他的女導演沒大研究,就不瞎說了。
㈤ 美國經典影片,達斯丁·霍夫曼的成名作
畢業生
出品:美國1967年Embassy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 Mike Nichols
主演:安妮.班克勞夫特/ Anne Bancroft
達斯廷.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凱瑟琳.羅斯/ Katharine Ross
音樂:保羅.西蒙、戴夫.格魯辛
第四十屆奧斯卡最佳導演(1968)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1968)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導演(1968)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歌舞/喜劇類) (1968)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有前途新人(男) (1968)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有前途新人(女) (1968)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1969)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劇作(1969)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劇作(1969)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1969)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1969)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剪輯(1969)
1.影片簡介:
年輕的本恩剛從大學畢業,雖然他的父母正忙著籌備一場熱鬧的家庭晚會來為他慶祝,但本恩自己卻對未來生活感到十分茫然。
在他的畢業晚會上,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對這個小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讓本恩開車送她回家。在這位風流夫人的不斷挑逗下,加上日子過得越來越無聊,本恩不久後便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的約會,也因此邂逅了太太的漂亮女兒伊萊恩。伊萊恩的純潔善良使本恩怦然心動並深深地愛上了對方。雖然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自己從前的荒唐行為也得到了伊萊恩的原諒。但兩人的感情很快遭到魯賓遜太太極力反對,而伊萊恩最終也猜到了自己母親與本恩的特殊關系。
傷心之餘她選擇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男孩倉促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他的努力,能否阻止這場沒有幸福的婚禮?而他們能否突破世俗的重重阻力,獲得真正的愛情呢?
點評: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本片,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1967年,「新好萊塢電影」的出現,改變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廠壟斷制度,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和年輕人思想感情的電影出現,使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實」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實」的藝術品。在這個電影變革里,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成名作《畢業生》是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
㈥ 請介紹一下美國電影導演喬治庫克
喬治·庫克(George Cukor,1899.7.7-1983.1.24),好萊塢經典時期卓越的「女性導演」(womans director)和同性戀導演。五十多年的導演生涯中,早年最為人知的就是曾多次把經典小說改編成電影,而接下來作品更包括了驚悚、瘋狂浪漫喜劇、甚至是歌舞劇。庫克之所以被稱為「女性導演」,因為他曾把八位在他電影中擔綱的女主角推上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位置,而他自己也曾被提名過五次最佳導演。
他的作品包括了塊肉餘生記(1935)、茶花女(1937)、假日(1938,凱薩琳·赫本與卡萊葛倫主演)、費城故事(1940)、煤氣燈下(1944)、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亞當的肋骨(1949)、窈窕淑女(1964)等等。
【英文人名】George Cukor
【中文譯名】 喬治·丘克
【出生日期】 1899-07-07
【出生地點】 New York, New York, USA
【去世日期】 1983-01-23
生平簡介
生於美國的紐約。從三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的三十年中有許多偉大作品,他特別擅長處理女性主題,很能使女主角發揮所長。最有經驗的是時髦與典雅的文學主題,他很少拍個人陳述性的電影。他自劇院轉向好萊塢發展,為路易邁爾史東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擔任對白導演,他並與盧畢斯契合拍《One Hour With You》 (1932),深受其影響。一九三二年起他正式當導演。到1936年《鑄情》一片問世後,躋身一流導演之列。接著名作陸續推出,成為文藝片的名手。1978年美國電影協會特別為他舉辦致敬會,在他以前只有5個影人受此殊榮。
作品年表
1. Rich and Famous (1981) 瓊樓舊夢話當年 導演
2. Love Among the Ruins (1975) (TV) 廢墟中的愛情 導演
3. Travels with My Aunt (1972) 與姑媽同游 導演
4. My Fair Lady (1964) 窈窕淑女 導演
5. Let's Make Love (1960) 願嫁金龜婿 導演
6. Wild Is the Wind (1957) 孽海狂濤 導演
7. Les Girls (1957) 巴黎之戀 導演
8. Lust for Life (1956) 梵谷傳 導演
9. Bhowani Junction (1956) 寶雲尼車站 導演
10. Star Is Born, A (1954) 星海浮沉錄 導演
11. It Should Happen to You (1954) 模特兒趣事 導演
12. Actress, The (1953) 紅伶淚 導演
13. Pat and Mike (1952) 帕特和麥克 導演
14. Marrying Kind, The (1952) 婚姻趣事 導演
15. Born Yesterday (1950) 絳帳海堂春 導演
16. Edward, My Son (1949) 黃梁夢 導演
17. Adam's Rib (1949) 亞當的肋骨 導演
18. Double Life, A (1947) 死吻 導演
19. Winged Victory (1944) 翼的勝利 導演
20. Gaslight (1944) 煤氣燈下 導演
21. Keeper of the Flame (1942) 自由之火 導演
22. Woman's Face, A (1941) 花容月貌 導演
23. Philadelphia Story, The (1940) 費城故事 導演
24. Women, The (1939) 火之女 導演
25.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亂世佳人 導演
26.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1938) 小湯姆歷險記 導演
27. Holiday (1938) 休假日 導演
28. Camille (1936) 茶花女 導演
29. Romeo and Juliet (1936) 鑄情 導演
30. Personal History, Adventures, Experience, & Observ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The (1935) 大衛.科伯菲爾德 導演
31. Sylvia Scarlett (1935) 男裝 導演
32. Manhattan Melodrama (1934) 男人世界 導演
33. Little Women (1933) 小婦人 導演
34. Dinner at Eight (1933) 晚宴 導演
35. What Price Hollywood? (1932) 影城何價? 導演
36. One Hour with You (1932) 導演
37. Bill of Divorcement, A (1932) 離婚帳單 導演
38. Royal Family of Broadway, The (1930) 導演
㈦ 目前世界上最強的女導演是
嘉芙蓮·貝爾勒 《羅曼史》(Romance)
法國女導演嘉芙蓮·貝爾勒(Catherine Breillat)是爭議比較大的一位導演, 她17歲時出版的處女作就曾被定為限制級,最近那部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女性主義影片《羅曼史》(Romance)震驚了整個電影世界,這部被稱為「女性思想漫遊」的影片用極其冷靜的敘述語調,從心理深度層面上描繪了年輕女子瑪麗如何藉助性與身體獲得對生活的掌控的經歷,用極端主觀的視角表達的女性的慾望和態度。
咪咪·萊德 《天地大沖撞》
國導演是咪咪·萊德(Mimi Leder),她在70年代一直活躍在電視製作領域,從1997年才開始執導電影。在好萊塢,她的災難片《天地大沖撞》成為當年的最賣座影片之一,《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更是集結了凱文·史貝西、海倫·亨特、哈利·喬·奧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講述了一個愛與倫理的故事,包含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及社會意義。
簡·坎皮恩 《鋼琴課》(The Piano)
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Jane Campion)無疑是比較活躍的一位著名導演,在她1989年的處女作《小甜心》中就充分體現了女性導演創作的女性電影題材所特有的細膩和圓潤,而在1993年獲得戛納捧起了金棕櫚獎的《鋼琴課》(The Piano)更是將女性的壓抑和覺醒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獲得執導《Loaded》的機會,走上了導演的道路。
黃真真<BR><BR>這個名字恐怕大家知道的不多,一個片子出來大多數人只問主演,很少人去想一個電影是一幫子人的幹活,尤其是一個導演的作業。而黃真真也沒有在大陸這邊秀過,也沒什麼緋聞啦官司啦之類,算低調,也因此,她在第9名。我也是草草的瀏覽古她的名字,知道〈女人這話兒〉是個很酷的片子,怎麼酷發,還沒見識過,小慚愧,先打住,哪天看過了,再好好補上一番浩浩江水般的欽佩。
鞍華<BR><BR>這一位太硬了,<半生緣>,<客途秋恨>,<男人四十>,<玉觀音>,,,,,,我也不能不叫好。<BR><BR>她很沉著,不動聲色的,把一個故事講的四平八穩,還有本事讓我覺得動容,有時候,是深深的悲哀.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贊成把張愛玲的本子給她拍?就因為她沉得住氣,有很強的「忍」勁,一般女人,脆弱點兒,底氣馬上就鬆了,駕馭不來,她不一樣,很氣魄。<BR>
張婉婷<BR><BR>這個好,我不但沒意見,而且雙手雙腳的鼓掌,致敬。<BR><BR>看過〈秋天的童話〉吧,以華人在美國的底層生活為主線,一個心酸又溫情的愛情故事,有掙扎,有放縱,有犧牲,甜蜜,可感。<BR><BR>最收服我的,卻是另一部風格迥異的,〈北京樂與路〉。<BR>這個相信看過的人不多,說的是北京一幫子地下搖滾樂手的生活,我永遠無法忘記的鏡頭,天色乍明,一群宿醉醒來的人,歪歪扭扭的騎著腳踏車,背著琴,帶著他們的女人,背負著夢想與挫傷,駛過煙灰黎明中的天安門。。。也是在這個電影里,我第一次聽到〈晚安北京〉,從此知道汪峰,一發不可收拾。
王蘋,新中國電影史上女導演的開路先鋒。<BR><BR>我沒聽說過,這是電視上這樣介紹的。<BR><BR>想想也是,才氣的,新銳的,年輕的,都介紹過了,最後的一席,必定該是個老老藝術家。這樣才鎮得住。<BR><BR>不過看看她的片子,個個都如雷貫耳的,只是貫耳,我都沒看過。<BR>〈霓虹燈下的哨兵〉,〈劉保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BR>雖然沒看過,但是我相信這位奶奶極導演的風范和氣勢,其實我挺愛看以前的老電影,6,7,80年代甚至更草的,那時候人真朴實,拍出來的東西,雖然看著表演痕跡重,但是,透著那一股子真摯,率氣,那真是,無比的信念,在扎扎實實的創造著。<BR><BR>尤其,〈永不消逝的電波〉里,那孫道臨,真是太帥了~!呵呵~<BR>
㈧ 你最喜歡的十部女性導演電影作品分別是什麼
1《 日煩夜煩》
影片雖過於血腥與殘暴,但令觀眾體驗到人類天性的一面。男主文森特·加洛對於角色的掌控,那種憂郁的絕望,幾近崩潰的感覺,演繹得淋漓盡致
2《拾穗者》
像用電影來寫散文,法國好像隨處都是風景,隨地都可以用來作畫!電影是想像的藝術,紀錄片是當下的發聲。如果認為生活很無聊的人,隨意找個主題拍紀錄片應該頓時會有趣起來。印象深刻的是,你願意和掃垃圾的人握手嗎?
女孩兒們和她們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無意義的家庭瑣事,實際上是表達親子、兄妹、女僕、同齡友人的微妙情感關系。看似符號化的各種道具創造了超現實感。大量近景鏡頭創造了逼仄感。燈光師和音效師居功至偉。
9《沙羅雙樹》
和阿彼察邦很像從生活從逐漸挖掘出生命的律動,這部很悶的片子在河瀨直美以瑣碎現實為主添加了亦真亦幻的輔料後開始有了「神性」,兩點:一是沙羅節上震撼的舞蹈儼然民俗風情,醉心於雨中的舞動攝人心魄,二是眾人用共同的音律幫助生產見證新生命的誕生,俊在哥哥圭神隱後看到新生的弟弟流下了淚水
10《將來的事》
憂鬱症母親的政治審美,市場和內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辯駁,無政府主義農場走丟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邊小屋,欣慰學生亦非歸屬,柏拉圖兒童讀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學老師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將所有悲痛都過得輕松幽默波瀾不驚,只在不經意時悄悄哭泣。很不錯
㈨ 這是電影史上, 十個最偉大的女導演!
在發展越來越快的電影業,女演員已經一波又一波,而且以女性為第一角色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其中很多已經表現出了巾帛不讓須眉的小脾氣。比如2015年以5200美元天價收入雄踞掙錢最多的女演員榜首的詹妮弗·勞倫斯,簡直完爆一大波男星,葉良辰估計也得服。
索菲亞·科波拉是傳奇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唯一一個女兒,因此她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索菲亞最近的一些作品給出了一些指示,她正迅速地接過父輩的旗幟。他最近的作品《在某處》在6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座金獅獎,這是女性導演第一次獲得該項獎項。四十不惑的索菲亞,還有很充裕的時間拍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你們還知道哪些有名的女導演~也來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