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邵氏功夫電影誰能給我介紹一下。
邵氏功夫片,這個大名許多人都是如雷貫耳,但是還真沒人能系統的介紹一下,我也只能大概跟你說下。簡單地說,邵氏就是邵逸夫(國內很多大學都有他捐贈的教學樓和圖書館)和他兄弟,邵氏電影就是他們創辦的電影公司所拍的電影,因為他們出品的功夫片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上乘,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開創了一個電影的時代。可以說沒有邵氏電影,就沒有今天香港電影在世界上的地位,香港電影屆也就不可能發掘出後來的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他們的功夫片都是延續了邵氏功夫片的血脈並且突破創新發揚光大了。
不看邵氏電影,不能說了解香港電影;不看邵氏電影,研究香港電影歷史的朋友,研究也會出現斷層。邵氏電影記載的不僅僅是它在香港最輝煌的10年歷史(60年中代到70年代末),也是記錄了香港電影50年發展史的一個方面。
1930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羅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發展到1961年,邵氏已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大私人電影製作室的電影公司。
邵氏的掌門人--邵逸夫和鄒文懷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鎮海人,父親是漂染業商人,家中排行第六,故有「六叔」的稱號。1924年,他與兄弟成立上海「天一影片」,並負責外埠發行工作。1926年他從上海青年會中學輟學,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管理電影業務。
在新加坡,他結識了南洋華僑富豪余東璇及其女友黃美珍,及後更與黃美珍情投意合,可幸余東璇不但沒有動怒,而且成人之美,並送了數十萬元給邵逸夫創業,邵逸夫遂於1937年與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並誕下2子2女。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病逝。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產,同時,邵逸夫的4個子女陸續淡出邵氏的管理層。
邵氏由盛而衰,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邵逸夫的舊部鄒文懷另立爐灶,成立嘉禾影業公司。
現在是嘉禾影業公司老闆的鄒文懷,是香港乃至世界電影圈無人不知的人物,在電影圈內,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邵逸夫還要高。
鄒文懷在邵氏工作了12年,由宣傳部主任干起,直至升任總經理,他因與邵逸夫意見不合,遂帶同何冠昌、蔡永昌等部下,另謀出路。
在電影圈流傳最廣的一段故事,是說鄒文懷一邊給邵逸夫打工,一邊將以《獨臂刀》而出名的邵氏影星王羽撬過檔,為了避過禁制令,把《獨臂刀大戰盲俠》安排在台灣拍攝。邵逸夫知道後大怒,該片上映時,邵逸夫指「嘉禾」侵犯版權,兩人都是親自上法庭對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花掉的律師費超過100萬港元,直到電影映期結束還未完結,足見兩人的水火之勢。
鄒文懷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施行的獨立製片制度,他把與演員的僱傭關系改為合作關系,電影的利潤與演員分賬,從而網羅了大量的優秀演員。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創下香港電影史625萬元票房空前紀錄,與鄒文懷的用人政策不無關系。80年代,鄒文懷發掘出成龍,為嘉禾創造了另一個高峰。但令嘉禾名利雙收的,其實是一套西片——《忍者龜》,該片破了2億美元的票房紀錄,4隻可愛的會打中國功夫的小龜在小孩子中得以風靡。鄒文懷在國際影業市場的地位,從此奠定。
邵氏功夫片的大師們
香港功夫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些開拓者,又很多來自於邵氏。那麼讓我們看看這些功臣的名字——
導演:張徹、胡金銓、程剛、楚原、劉家良、劉家榮、鮑學禮、王羽、孫仲、午馬、張曾澤、桂治洪、徐增宏等等。
武指:劉家良、韓英傑、唐佳等等。
演員:鄭佩佩、王羽、姜大衛、狄龍、劉家輝、傅聲、李修賢、王龍威、白彪、戚冠軍、陳觀泰、汪禹、谷峰、詹森、爾東升、岳華、宗華、劉永、鹿豐、羅烈、鄭雷、楊志卿等等。
以上這些功臣都是邵氏功夫電影的中堅力量,他們代表邵氏功夫電影的最高成就,在邵氏經典的功夫電影之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這些人或已仙去,或者是退休已久,只有少數人活躍在影壇。狄龍大家都很熟悉,最近有些印象的是他在《還珠格格3》中演乾隆皇帝,都認不出來了,老了,真是歲月不饒人。往日玉樹臨風的姜大衛和秦沛、爾東升是哥兒三個,他們是同母異父。姜大衛最近的一次表演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雛菊》,在裡面演鄭雨盛的老大,那個扮演殺手組織老闆的就是他。從1967年《獨臂刀》上映之後,張徹就帶領著他的夥伴和干兒子們一起在功夫片領域打天下,張徹一生拍攝過100多部電影,今天看到的很多電影的題材,都是他首先發掘的,他的電影代表作品有:
《金燕子》、《雙俠》、《大刺客》、《新獨臂刀》、《保鏢》、《獨臂刀王》、《刺馬》、《水滸傳》、《盪寇志》、《報仇》、《八國聯軍》、《方世玉與胡惠乾》、《少林寺》、《少林五祖》、《殘缺》、《馬永貞》、《惡客》、《拳擊》、《十三太保》、《叛逆》、《年輕人》、《射鵰英雄傳》三部曲、《雪山飛狐》、《仇連環》等等。反正是今天的人能想到的功夫題材,張徹幾乎是拍光了,他也夠狠的,都沒給後人留下什麼發展空間,後人之後模仿他走過的路,翻拍他的作品了。作品多了自然參差不齊,有好有壞。張徹的作品個人認為有珍藏價值的是——《獨臂刀》、《新獨臂刀》、《獨臂拳王》、《十三太保》、《馬永貞》、《報仇》、《雙俠》、《少林五祖》、《殘缺》。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我最喜歡的是《新獨臂刀》和《雙俠》還有《十三太保》,姜大衛的表演是絕了!這三部電影都是他與狄龍搭檔演出,兩人號稱張徹電影的「雙角」,是和張徹並稱「鐵三角」的組合,三人創造了華語功夫片的神話。狄龍那時可真夠帥的,尤其是《刺馬》和《新獨臂刀》中的扮相,集陽剛與溫文爾雅於一身,是個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明星。這些電影就不詳細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觀看,畢竟還是那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
張徹下面就要說說楚原,張徹是邵氏首席功夫片大師是沒錯,但是張徹不可能永遠吸引觀眾,邵氏這樣巨大的電影製片廠還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導演來加入,楚原就是另一位引起廣泛關注的武俠片導演。楚原的武俠片基本都是改編自古龍的小說,這里也有個鐵三角——楚原、古龍、狄龍。楚原導演,古龍原著,狄龍主演,在後期的邵氏是票房的保證。楚原導演的古龍武俠片有《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決戰前後》、《綉花大盜》、《蕭十一郎》、《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楚留香》等等,部部精彩,都值得一看。看到這些名字,也不用我多說了吧,武俠小說迷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了。
最後要說說劉家良,這一位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成龍的《醉拳Ⅱ》他扮演那個滿洲最後一個武舉,在《七劍》中扮演付青主的就是他。他是邵氏最後一位台柱級導演,邵氏後期的經典功夫片幾乎都是出自他的手,《少林三十六房》、《神打》、《十八般武藝》、《陸阿采於黃飛鴻》都是他的代表作,片中展示的都是他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他的父親劉湛就是他的師父,他父親是林世榮的弟子,林世榮大家該知道是誰了吧?論武術的賞心悅目而言,劉家良的武打設計是最好的,他有真功夫,曉得怎麼樣在鏡頭前面表現的最好,各位看看他在《醉拳Ⅱ》中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他的身手不凡。
可以說邵氏的成功不是一兩個人的功績,而是在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集中了無數具有開創精神和天賦以及孜孜不倦的投資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幕後工作人員等,再趕上香港經濟的騰飛,電影市場的繁榮,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才給我們留下了至今堪稱經典的好片子,時至今日,還在影響著包括好萊塢在內的世界電影,眾所周知對邵氏功夫最崇拜的就是昆廷達倫蒂諾,他的很多片子都有向邵氏致敬的影子。
邵氏top10
1. 大醉俠(1966)
2. 十三太保(1970)*
3. 星際鈍胎(1983)
4. 流星蝴蝶劍(1976)*
5. 香江花月夜(1966)
6. 江山美人(1959)*
7. 成記茶樓(1974)
8. 傾城之戀(1984)
9. 大軍閥(1972)*
10. 愛情的代價(1970)
Ⅱ 電影<<功夫之王>>什麼時候會上映
將在今年4月24日公映的《功夫之王》,集合了成龍、李連傑兩位華人明星。兩人各自1000萬美元的片酬,使該片的總投資達到了華語電影史上之最的7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近5億元。在近日曝光的首款華語地區的片花中,成龍與李連傑正面交鋒的戲份佔了大半篇幅。據片方介紹,春節前,成龍、李連傑、李冰冰、劉亦菲四位主演將回到北京,為《功夫之王》配音。故事講述一個美國男孩關於中國神話的夢。孫悟空、玉皇大帝、八仙等中國民眾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都會在《功夫之王》中出現。不過,無論是內地還是北美市場,《功夫之王》更大的賣點無疑是成龍與李連傑首次聯手。盡管兩人的角色並無直接對立的關系,導演明可夫還是很注重安排兩人的正面交鋒。兩位「功夫之王」相當敬業,一招一式間配合得非常默契。
Ⅲ 這圖是什麼電影里的
片名:《功夫》
監制/導演/編劇:周星馳
主演:周星馳 阮昊天 黃聖依 王仕穎 元華 元秋 梁小龍 林子聰 陳國坤 田啟文 林雪
客串:馮小剛
類型:喜劇、動作
投資:哥倫比亞電影製作(亞洲)
上映日期:2004年12月23日
◆劇情簡介: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周星馳飾演一個一事無成、小偷小摸的古惑仔,立志加入當時勢力最大、手段殘忍的黑幫「斧頭幫」。星仔試圖在一個叫「豬籠城寨」的地方對居民敲詐,卻不知道他們個個身懷絕技,結果在這里栽了跟頭。星仔與居民的沖突不經意地將「斧頭幫」戲劇性地捲入其中,正反兩派之間的斗爭正式展開。從「豬籠城寨」居民為生存而戰發展到兩派武術高手間的交鋒,星仔漸漸地放棄了從前的思想和志向,開始領悟功夫的真諦。
◆演員陣容:
元華 飾演 包租公
元華是港片中常見的大反派,他從70年代入行以來曾演出超過一百部電影,曾經合作過的導演包括徐克、吳宇森、洪金寶及劉鎮偉,曾經合作過的演員則有李小龍、成龍、周潤發、、李連傑及楊紫瓊等。
他和洪金寶及成龍同是"七小福"之一,他曾與70年代當過李小龍的替身,並在《精武門》一片中扮演被李小龍踢倒的日本人。他於1987年的《東方禿鷹》一片中飾演的大反派首次受到矚目。他較知名的的作品有《急凍奇俠》《摩登如來神掌》以及《太極張三豐》等。
他曾和周星馳合作多部作品,包括《逃學威龍》、《情聖》、《龍的傳人》等片。
元秋 飾演 包租婆
生於京劇世家,自幼在父親熏陶下學習京劇,奠下習武根基。10歲時拜於占元門下為徒,為元家班七小福成員之一。曾參與本地及外國電影之演出,其後淡出影圈,成為全職家庭主婦。2003年陪同朋友參與《功夫》選角活動時,為周星馳先生發掘,並邀請參與拍攝,為該片女主角之一。該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及東京國際電影節放映後,其表現即受到各界注目。
早年拜在於占元師傅門下學戲的元秋,跟成龍一樣是山東人,按輩分算還是洪金寶的師姐。年輕時,元秋同其他武行一樣擔任過替身演員,80年代中期,元秋退出銀幕。03年被周星馳重新挖掘出來,出演《功夫》中包租婆一角,獲得了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梁小龍 飾演 火雲邪神
梁小龍是70及80年代功夫紅星,他曾經和李小龍與成龍齊名,並被稱為"三小龍"。他從1973年主演電影《生龍活虎》開始,短短十幾年,就拍了《白鶴拳》、《迷魂拳》等70多部電影。後來他進軍電視界,又陸續拍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大內群英》、《四大名捕》等1000多集電視劇,成為80年代初香港最負盛名的武打明星之一。
80年代中期梁小龍剛拍完《四大名捕》便被邀請前往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和訪問,這次訪問卻害他遭到台灣當局封殺,由於台灣是香港影視的主要市場,因此他便被迫息影。
《功夫》是梁小龍自80年代之後第一次重返大銀幕。
黃聖依 飾演 芳
《功夫》是黃聖依首度參加電影演出。上海出生長大的黃聖依五歲就開始學舞,她於2000年贏得上海主持新秀獎,並開始受到影藝圈注意。於2002年首次參與電視影集演出。目前仍在北京電影學院就讀。
馮小剛 飾演 鱷魚幫老大
馮小剛是大陸知名編劇和導演,他在一年前擔任大受歡迎的電視影集《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因而一炮而紅。他後來又自編自導姜文主演的電視影集《北京人在紐約》。他並於1994年首次執導電影《永失我愛》一片。
他於1995及1996年重返電視界,並執導電視影集《月亮背面》。
他近年來則以一連串喜劇片打破大陸的票房記錄,包括1997年的《甲方乙方》、1998年的賣座巨片《不見不散》等。他於2000年執導的作品《一聲嘆息》改編自知名作家王朔小說,該片在開羅影展勇奪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大獎。他的作品還有《沒完沒了》、《萬事如意》以及超級賣座的《手機》。
◆幕後精英:
周星馳 - 監制/導演/編劇/主角
周星馳是亞洲的喜劇天王,也是最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他曾演過超過五十部電影,《大話西遊》被時代雜志評論為世界十大電影之一,而且並以2001年的《少林足球》一片成為亞洲少見的國際巨星。《少林足球》一片跟《功夫》一樣,都是由他自編自導自演,這部港片在亞洲各國上映時都打破當地的票房記錄,包括非中文國家日本和南韓。
劉鎮偉 - 監制
除了擔任電影監制之外,劉鎮偉也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導演,《南華早報》影評人方保羅曾形容他是「香港最有原創性的導演之一」。他擔任編劇和導演的作品包括周潤發主演的《花旗少林》;梁家輝主演的《92黑玫瑰對黑玫瑰》;以及張國榮、梁家輝、梁朝偉、林青霞和張曼玉主演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以及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等。
曾瑾昌 - 編劇
曾瑾昌編寫過十五部港片,第一部作品是張曼玉主演的《聖誕奇遇結良緣》,他的作品還有楊紫瓊主演的《皇家師姐》和《中華戰士》;梁朝偉主演的《殺手蝴蝶夢》及《沙灘仔與周師奶》。他於1996年首次和周星馳合作《食神》之後便和周星馳合作他的每一部作品,包括《喜劇之王》和《少林足球》。
Ⅳ 周星馳的《功夫》國外上映時,你知道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嗎
周星馳的《功夫》在國外首映是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2004年9月15日,《功夫》走出國門,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做首映儀式,之後迎來一大波國外媒體的評價。
你知道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嗎?《紐約時報》影評人司考特評價說:「中國的動作片通常充滿嚴肅而虔誠的色彩。然而周星馳卻和這種嚴肅流派背道而馳。他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觀眾,電影藝術不僅僅表現高貴和犧牲,搞笑也是它的傳統之一。」
周星馳的電影總能夠將一些很隱晦和很淺顯的道理通過「星式」幽默詼諧的表演當時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將觀眾很快的代入其中,電影中星爺的演技看似浮誇,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毫不違和。可以說周星馳演繹的電影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Ⅳ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功夫(2004)
導演: 周星馳
編劇: 曾謹昌 / 陳文強 / 周星馳 / 霍昕
主演: 周星馳 / 元秋 / 元華 / 黃聖依 / 梁小龍 / 陳國坤 / 田啟文 / 林子聰 / 林雪 / 馮克安 / 釋行宇 / 馮小剛 / 袁祥仁 / 張一白
類型: 喜劇 / 動作 / 犯罪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香港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4-12-23(香港/中國) / 2014-07(中國大陸重製版) / 2004-09-14(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片長: 95分鍾(中國大陸) / 99分鍾(美國)
又名: 功夫3D / Kung Fu Hustle
Ⅵ 在《功夫》里活躍邪神是誰演的
梁小龍
1948年4月28日出生於廣東中山,武術家、演員。梁小龍成長於香港一個貧寒的家庭,15歲時進入武行,並開始做替身演員。20世紀70年代就在香港演藝圈和李小龍、成龍、狄龍並稱為香港演藝圈「四小龍」。[1] 2007年,獲得中國功夫全球盛典「最佳動作男演員」獎。2010年,在加拿大Fantasia國際電影節大會獲得「傳奇功夫巨星」獎。曾出演《霍元甲》《陳真》紅遍大江南北。2014年,梁小龍主演了電影《劍河》,這是一部內地版的《賽德克·巴萊》。
Ⅶ 為什麼周星馳拍電影那麼多,沒有獎項呢
有獲得過很多獎項, 電影獲獎名單: 1988年,憑借電影《霹靂先鋒》獲得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1989年,憑借電影《霹靂先鋒》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1992年,憑借電影《審死官》獲得亞太電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1994年,獲得香港十大紅人第一屆金彩虹演藝人獎; 1995年,憑借電影《大話西遊》獲得香港電影劇院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6年,憑借電影《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獲得香港影評人學會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憑借電影《少林足球》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傑出青年導演四項大獎。此外,《少林足球》還獲最佳男配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獎,成為21屆金像獎大贏家; 2002年,憑借電影《少林足球》獲得第七屆香港金紫荊最佳導演獎; 獲獎現場2002年,憑借電影《少林足球》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 2003年,憑借電影《少林足球》獲得日本東京七份體育報主辦的第45屆藍絲帶獎; 2005年,獲得第一屆大馬全球華人金藝獎的最受歡迎電影金藝演員獎; 2005年,由周星馳監制、編劇、導演、主演的電影《功夫》獲得第十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電影和最佳男配角(元華)兩項大獎; 2005年,電影《功夫》獲得第24屆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獎。此外,《功夫》還獲得最佳男配角(元華)、最佳剪接(林安兒)、最佳動作設計(袁和平)、最佳音響效果(Steven Ticknor、Steve Burgess、Rob Mackenzie & Paul Pirola)五項獎; 2005年,電影《功夫》獲得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周星馳)、最佳女配角(元秋)、最佳視覺效果(鍾志行、馬永安、譚啟昆、洪毓良)、最佳造型設計(陳顧方)獎; 2005年,電影《功夫》獲得阿姆斯特丹電影節Silver Scream Award; 2006年,1月20日,憑借電影《功夫》獲得被喻為「亞裔奧斯卡」的"2006亞洲卓越獎」在2006亞裔影視戲劇藝術頒獎晚會頒發的最佳電影和最佳電影表演兩項大獎。 所獲提名: 1989年,憑借電影《霹靂先鋒》獲得第8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最有前途新人獎提名; 1991年,憑借電影《賭聖》獲第10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2年,憑借電影《逃學威龍》獲第11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3年,憑借電影《審死官》獲第1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及獲第37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1995年,憑借電影《國產凌凌漆》獲第14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6年,憑借電影《大話西遊完結篇之仙履奇緣》獲第15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5年,憑借電影《功夫》獲第24屆香港金像獎之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6年,憑借電影《功夫》獲得第6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個人榮譽: 1991年: 台灣報社票選十大港星風雲人物第二名; 銀色世界雜志十大皮蛋獎第九名; 《電視周刊》影劇圈30大明星。 1992年: 香港十大最受歡迎藝人第二名; 香港最受歡迎喜劇演員; 香港電台燦爛笑容第二名; 雜志《PEOPLE》評選的最有趣男明星第一名。 1993年: 台灣影劇記者票選四大天王第三名; 五大片商票選票房巨星第三名; 台灣軍中最受歡迎明星第一名; 《卓越雜志》十大電影明星; 全歐最受歡迎華人十大影視紅星第五名。 1994年: 香港無線電視台評選的第一屆十大紅人第三名。 1997年: 台灣娛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評選的最好笑藝人第一名; 《影響雜志》九七英雄傳。 1998年: 國際傑人會港澳傑人之星獎。 1999年: 香港無線電視台1999年台慶《翡翠星輝傑出成就大獎》; 香港觀眾心目中的偶像第三名; 《積家表》十大跨世紀紅星; 紅酒大使。 2000年: TVB千禧台慶頒發的成就獎。 2001年: 《明報周刊》第33周年演藝動力大獎; 最突出電影幕後精英《明周》致敬大獎 。 2002年: 榮登《紐約時報》9月號時尚專欄封面,文中稱周星馳為「來自香港的赤腳湯姆·漢克斯」。 2003年: 《中國尋星之旅》最心儀明星第一名。 2004年: 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舉辦的「2003屆時代亞洲英雄」,成為獲選的29位全球出色華人之中,香港唯一一位獲選的亞洲英雄,並因此成為最新一期雜志的封面人物。 2005年: 入選美國權威娛樂雜志《人物》雜志的五位「最熱門單身漢」之一。 2006年: 亞洲卓越獎傑出電影表演者; 獲得由《南華早報》和《Harper's Bazaar》合辦的「StyleAwards Award」的「StyleMaker」大獎;(「StyleMaker」大獎是頒發給憑借個人獨到的眼光,為香港在風格上帶來貢獻與革新的成功人士。) 其他: 2005年,電影《功夫》入選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世界上最好的10部電影之一,排行第八位; 2005年,根據周星馳同名電影改編的手機游戲《功夫》在「2005年度中國游戲行業年會暨第三屆中國網路游戲年會」中獲得了中國游戲行業中的奧斯卡——「最佳手機游戲金手指獎」; 2005年,《大話西遊》入選中國電影評論協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至尊寶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名經典銀幕形象之一,周星馳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之一; 2005年,亞洲電影博覽會閉幕式暨中國電影一百周年慶典頒獎典禮上,周星馳獲年度導演獎;被作家李子悅稱為「寫在紙上的契柯夫」 2005年,《功夫》當選美國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華盛頓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外語片…… 許多人都非常羨慕星爺。尤其是那一口無喱頭的流利談吐還有那笑死人的配音。
Ⅷ 中國電影史六個發展階段的闡明依據!!!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
Ⅸ 功夫的獲獎記錄
名稱獎項獲獎者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獲獎全劇組最佳導演提名周星馳最佳男主角提名周星馳最佳編劇提名周星馳、曾謹昌、霍昕、陳文強最佳女主角提名元秋最佳男配角獲獎元華最佳男配角提名陳國坤最佳新演員提名黃聖依最佳攝影提名潘恆生最佳剪輯獲獎林安兒最佳動作設計獲獎袁和平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黃英華音響效果獲獎Steven Ticknor, Steve Burgess, Rob Mackenzie & Paul Pirola最佳視覺效果獲獎鍾志行、馬永安、譚啟昆、洪毓良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獲獎全劇組最佳導演獲獎周星馳最佳男配角提名元華最佳女配角獲獎元秋第10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影片獲獎全劇組最佳男配角獲獎元華第6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全劇組第5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11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外語片獲獎第26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第10屆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第10屆弗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第06屆菲尼克斯影評人協會獎第04屆猶他影評人協會獎第14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第二名獲獎第11屆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第01屆亞洲電影博覽會年度最佳導演獲獎周星馳 阿姆斯特丹國際奇幻電影節最高獎Silver Scream Award獲獎全劇組
Ⅹ 《功夫》震撼到你的身心了嗎
十年,恍如從前,又似如昨日。可是,一切卻都處於激烈的變化中,在這要提的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巨變。從十年前不到16億的電影票房到2014年的近300億,翻了約18倍,而熒幕數量也從當初的不到2700塊,到現如今的24000塊,而且仍以每天平均15塊的速度在增長,從數據上說中國華語電影市場可謂從一個熊市走到大牛市。華語電影市場雖然整體規模上看似爆炸式增長,但真正能留下來回味的作品卻是呈黑洞似的塌縮,在我們80後作為現今觀影的主要群體,大家所津津樂道的除了好萊塢的大片,更多追憶的還是香港90年代那個黃金時代的電影作品,雖然那時的型男索女及各類型導演,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唯獨對周星馳的作品是毫無爭議的空前一致的敬仰與膜拜,百看不厭,或許這十年,我們唯一不變的,不喜新厭舊的就是對星式無厘頭的那種「小人物,大情懷」的偏愛。因為有一種功夫,他就叫周星馳,他能讓你笑罷不能,笑中帶淚。
在電腦、電視、盜版碟等多種傳媒載體上已經反復無數遍觀摩星爺的作品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影院看重映?是否真的需要給個理由先?我想除了兌現補償欠星爺的那張電影票的承諾外, 更多的是藉此機會向星爺再次致敬,紀念他帶給我們那美好的電影時光(即使這重映和星爺沒半毛錢關系)。有時候儀式感很重要,就和婚禮一樣,一定要在教堂或祠堂舉行才有那種神聖感,而作為一個純粹的影迷,我們和電影就應相約在電影院中。
若非要在星爺的所有作品裡排個高低上下的話,我會選擇《功夫》作為最佳影片,尤其是在人生閱歷及觀影經驗都略漲的十年之後,再度回顧2D,3D版本後,更加地堅定了這個看法。星爺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3D》,個人認為是他所有作品裡最大精力投入,製作最精良的一部作品。影片完美融合了星爺作品必備的童趣、功夫、無厘頭、漫畫、暴戾,英雄主義、愛情等元素,可以說是星爺為實現自己幼年英雄夢的一部半自傳式的懷舊情懷片。全片劇情設計公工整兼巧妙,環環絲絲相扣,幾乎無浪費多餘的一分鍾,每一幕都值得你去回味,再加上錦上添花的神配樂,眾配角拍案叫絕的群戲,讓它在功夫與喜劇類型的影史上永遠經典般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