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國外對於賈樟柯的電影評論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外對於賈樟柯的電影評論

發布時間: 2022-07-28 06:36:11

『壹』 為什麼賈樟柯的電影在國外評價很高

這個導演是一個很不錯的導演,他的很多影片在國外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因為他的電影很符合外國人的餓,胃口外國人很喜歡看他的電影,所以說他的電影在國外的評價就非常高。

『貳』 賈樟柯的電影是迎合國外還是真實呈現

時至今日,賈樟柯的名字前面依然總是跟隨者「第六代著名導演」、「第六代領軍人物」這樣的標簽,「第六代」是他無法閃避也樂於接受的頭銜。事實上,與其他「第六代」同仁相比,賈樟柯是這代人中創作生涯最遲開啟的一位。當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王小帥、婁燁、張元等人相繼在1990年前後拍出自己的處女作之時,賈樟柯還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汾陽小子」,如果沒有那次已成傳奇的觀看《黃土地》的經歷,我們很難得知這么一位平凡的小鎮青年是否還能蛻變為今時今日的大導演。然而也正是這遲了四五年的時光,讓賈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得與他的同一代人不同。當張元不倦地用各種實驗風格探索社會邊緣與禁忌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王小帥死磕下放知青的文革記憶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婁燁痴迷於用自己風格化的敘事和影像宣洩諸般個人情緒時,賈的選擇還是記錄這個時代。正是因此,當「第六代」的標簽後來漸趨模糊,模糊到越來越多人不知該如何定義它的時候,似乎只能用「地下電影」、「獨立電影」甚至是「禁片」這寥寥幾個標簽為其定性,只有賈樟柯的電影能夠鮮明地讓人一眼識別出其標識屬性--他就是在拍他所見所知所關切的人和事,在拍你我與他一共身處的迅疾變幻的時代。所以後來當他不失優雅地為「第六代」搖旗吶喊之時,從前的前輩婁燁和王小帥更像是兩名大副,維護著這個群體的尊嚴以及聲威。
在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於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所做的一次試映活動中,賈發表了著名的《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一文,不無自豪地闡釋了自己心中的「第六代」理念--挑戰權威、挑戰市場、挑戰自我。簡明扼要的12個字似乎一瞬間讓這一群體找到了某種尋覓已久卻始終不得的思想認同,無論他們選擇的是哪一條路,最終似乎都可以落腳於這12個字。自此之後,人們對於「第六代」的憧憬,始終離不開打破國內電影市場既有的商業獨步格局,每有新作上映,都要不失時機地倡議聲援藝術電影與藝術院線(婁燁去年的《推拿》與王小帥今年的《闖入者》上映時引發的熱議話題極其鮮明)。而國外媒體與電影界對於他們的期許,則多少添加了幾分政治色彩,從對電影審查制度的批評到對當代中國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婁燁在《浮城謎事》上映前夕的公開信,以及賈樟柯的《天註定》),不一而足。
賈樟柯無疑是這群人當中最具政治話題的一個,他與張元的探索禁忌、婁燁的鍾情情慾、王小帥的沉湎回憶都不相同,後者挑戰的是個人情感與已有定論的歷史,賈挑戰的,卻在當下。因此從他驚世駭俗的長片處女作《小武》開始,就處於尷尬的被禁境地。這部以極其粗陋低廉的製作條件拍竣的畢業作品,卻以半紀錄片的冷峻格調,展現了新穎的時空處理技巧,讓小武所處的那座小城,具備了激烈的變化和冷峻的凝固。沒有獵奇、沒有俯視,而是直接把攝影機對准尋常街頭,紀錄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涌動的新生事物與舊體制舊觀念的碰撞和交疊。《站台》的視野無疑更為宏大,它像是一部80年代斷代史,用一個小小的文工團,掃描了那一整代年輕人。《任逍遙》某種意義而言恰是《站台》的延續,它所記錄的是90年代的新一批年輕人如何在那新舊疊瓦的價值觀中從迷茫徹底走向了迷失。質感粗糲的「故鄉三部曲」讓世人得見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一個過去在電影膠片中長期處於失位狀態的變革中國,國際電影界終於在「第五代」的民俗審美和漸趨泛濫的武俠古裝巨制中窺見了中國電影的另一番風貌,因此賈樟柯也就此順理成章地從小城南特一路紅到了威尼斯再到了戛納。
到2006年的《三峽好人》時,賈樟柯在其固有美學基礎上繪出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升華,偶爾閃現的超現實主義元素搭配著過去不甚明顯的詩意基調,在三峽這個巨大的時代鏡像中終於綻放出最璀璨的光暈。在拆遷、黑煤礦、買賣人口等等奪人眼球的社會熱點元素包裹下,賈樟柯所講述的其實依然是當代底層人物的生存處境,那些魚龍混雜桌椅骯臟的蒼蠅館,和置於床頭案板上的煙酒茶,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三峽好人》帶回來的一座沉甸甸的金獅,也算是為「第六代」真正正名--在第五代之後,三大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終於重現國人的身影。
客觀地說,賈樟柯的這一系列電影本身並不具備什麼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只不過試圖忠實地記錄尋常人的掙扎生活,其中雖難免夾雜苦難,但立意並非直指社會批判。但即便如此,依然不時有指摘的聲音響起,斥責賈惡俗地步第五代之後塵,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招徠生意與喝彩,勾兌國人的苦難和悲傷大肆販賣,以滿足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審丑慾望為主旨進行創作雲雲。對此,賈樟柯只能付諸一笑,他所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電影被自己心中的觀眾看到。

『叄』 世界的影片評價

《世界》講的是卑微的人,跟賈氏作品裡的主人公是一貫的。這樣的人很容易就令人輕視,因為他們不僅出身卑微,連帶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情愛,他們的堅持都很卑微。影片中沒有所謂「藝術電影」里通常會有的清高勁兒。整部電影里惟一能夠從卑微的灰濛蒙的世界裡發出人性光芒的,是死去的「二姑娘」(南方都市報評) 。
《世界》不是一部爛片,但是它的問題很大。矛盾是所有文藝作品的核心,但是在《世界》里,矛盾最後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味的妥協,貫穿始終的是灰色和迷惘。影片線索很多,在整合上多少有點手忙腳亂,顧此失彼。賈樟柯的《世界》,是一部黑色的電影(羊城晚報評) 。
《世界》將視角從一貫關注的縣城轉向了都市,賈樟柯藉此表達了空洞的、忘卻季節和時間的城市生活。從本質上看,《世界》仍是賈樟柯以往電影的一個延續(江南時報評) 。
《世界》帶來了某些諷刺和無奈夾雜的快感。但並沒有超越賈樟柯以前的作品,甚至露出了一絲難以為繼的疲態。《小武》的純粹、《站台》的感情、《任逍遙》的迷茫,這些賈樟柯作品最寶貴的特質與情緒在《世界》里都顯得含糊,這或多或少是由於對商業因素的妥協而造成的。最失望的是賈樟柯試圖用Flash的手段想要討好的年輕觀眾。從《世界》無力和蒼白的一面所看到的,是賈樟柯電影觀和世界觀的局限性。《世界》說的是那些終於從小城走出來的年輕人,但他們的困境並沒有改變,甚至更加迷失在城市的光怪陸離中,乃至被漸漸吞噬。賈樟柯對題材的重視超過了他對個人命運的透視,你在他的作品裡反復看到的是民工或是小城居民的生存困境,他的主人公在不斷想像自己階層之外的生活,如果說賈樟柯因為本人的經歷而能跳出來看到他原本屬於的小城那些年輕人的困境,但他卻沒能跳得更遠看到「飛機上的那些人」其實一樣有他們的困境,《世界》沒有表現出更遠大的目光和寬闊胸襟,還是一步步局限在他的小城裡,表現著他被輕視的縣城兄弟的可憐命運,並且將他們的命運歸咎於他們所處的階層(新京報評) 。
《世界》並不完美,但確是一個有趣的明喻,一次見微知著的宏大想像,一趟在割裂的現實圍牆與微弱的希望光芒之間擺渡的旅程。《世界》「經營」的成分多於「創作」:龐雜的線索和斷裂的景象,粗糙的Flash故意強調的突兀,類痴男怨女的糾葛,輕描淡寫的黑社會暗涌,盲流的國際化勾連,為底層無名民工命名的著力痕跡,還有導演王小帥和畫家劉小東「露一小臉」的噱頭(東方早報評) 。
《世界》里包含了農村與城市的想像,封閉的公園與世界的想像以及在一種迷人的陌生化場景中體現出的個人內心幻覺(《電影評論》評) 。

『肆』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針對這一問題,我整理了一篇問答精選,供大家參考哦~

對於ID為「孫舒瑤」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贊支持,他是這么說的:

賈樟柯是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獨特的電影風格成為國內電影的另類,但在國際上備受推崇,其作品在國際主流電影節上屢獲大獎,成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一張嶄新的名片。作品闡述賈樟柯個人生活經驗對他的藝術傾向的影響,並結合巴贊紀實美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理論對賈氏電影風格做了概括分析。賈樟柯的凝視,即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他偏愛於長鏡頭,他認為,這是一個特別民主的電影語言,給人一種真實感,讓觀眾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賈樟柯的電影里,全都是偏於紀實風格的沉穩而不張揚的敘事。在楊瀾訪談錄里他自己講,他要拍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在中國當時的電影屏幕上看不到與自己這種小人物有關的東西。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在他的《什麼是好電影》這本書中,闡釋了好電影的定義。

你贊同哪位網友的觀點呢?

『伍』 賈樟柯:不能把中國電影只做成主旋律的專賣場,如何看待其言論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知名電影人賈樟柯說出了一番極具爭議的言論,在他看來我們不能把中國電影只做成主旋律的專賣場,希望給所有電影一個確定性環境。網友們對於他的言論的態度有著嚴重的兩極分化,有的人認為賈樟柯說的很有道理,也有人認為他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不管他人如何看法,至少在我看來賈樟柯的這一言論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信賈樟柯的言論不僅代表了一部分演員的訴求,也代表了一大批影迷心中的渴望,電影行業必須要各種類型的電影爭芳斗艷才能夠激起觀眾們的歡迎興趣,電影這個行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陸』 賈樟柯是一位怎樣的導演

賈樟柯是一個真實而戀舊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很貼近生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都是一些文藝作品,作朴感人,而且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別人的作品都是弘揚真善美,而他卻是披露現實,他說這就是現實生活,賈樟柯敢說真話,敢做自己,雖然它的票房都不怎麼可觀,但是這么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導演。

『柒』 如何評價賈樟柯新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賈樟柯新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斷奮斗,面對困難,掙扎在海里,也不放棄努力的過程和記憶。讓人很有感觸,也深受感動。

『捌』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說兩句吧,為賈樟柯驕傲,這話不是「老鄉見老鄉」那種庸俗的套路,而是因為他拍出了給這激盪的時代做注腳的另類電影。

其實單論賈樟柯電影的技術細節,我覺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下意識地感覺用兩個關鍵詞就能概括——「長鏡頭、原生態」,這就是賈樟柯電影在攝影方面的最大特點,有人要說了,如果就這么簡單的話,隨便一個學影視攝影的都能成為賈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談,又被冷落到無人提及的角落,描述這些角落的電影,又怎麼可能是華麗的呢?所以他的電影,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靜至無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長到令觀者略微焦慮的長鏡頭、隨意調度到刻意隨意的構圖,只有如此,才能用無聲動人,當然,動的是有心之人。

至於其他的特點,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哈。

要說的真是太多了。

『玖』 賈樟柯的電影一直很經典,最近幾年為什麼很少拍了

最近幾年,除了《山河故人》外,藝術導演賈樟柯似乎沉寂了許久,但其實賈樟柯導演一直在有導演一些作品,只是他所表達的東西並不是所有人認可,因此知名度不是很高,例如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紀錄片《一個村莊的文學》,廣告短片《一個桶》,武俠片《在清朝》,劇情片《江湖兒女》等等,這些都是這幾年賈樟柯導演的新作。

1970年,賈樟柯出生於山西汾陽一個小縣城裡,那裡封鎖,閉塞,落後,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用一首打油詩便可形容:沒啥大本事,長得不咋地。在家挺憋屈,想出出不去。典型的屌絲生活,但賈樟柯內心涌動著不安的文藝氣息,這讓他不甘於現狀,決定走出小縣城,先是來到省會太原,後又來到北京。

不過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在國外市場上頗受歡迎,國外並沒有國內那麼嚴格的審核,賈樟柯導演的大部分作品都能夠在國外上映,因此在國外上,賈樟柯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國外對藝術片接受程度較高,他的作品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因此他的作品大多發行在國外上。

『拾』 大家是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天註定》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從裡面看到了中國社會里的各種身影:周克華跨省作案、村民對抗幹部貪腐開槍殺人、東莞色情服務、流水線工廠員工跳樓、小三被原配打、貪官逼迫良家婦女致反抗殺人。這四個故事分別取材於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三起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樓事件。影片的風格比較流暢和朴實,這是一部同時含有情節、情感、環境並且理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