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炮兵學院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炮兵學院

發布時間: 2022-07-27 08:16:07

『壹』 二戰電影 保衛一所學校 好像是俄羅斯的

這個二戰電影應該是俄羅斯拍的布列斯特要塞,是講述德軍進攻布列斯特要塞,然後裡面的蘇聯紅軍浴血奮戰的故事。

『貳』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最後的前線,斯大林格勒,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T,,34坦克

『叄』 求老電影《炮兵少校》的下載地址,有720p更好

炮兵少校 國語 1993
http://v..com/movie/21201.htm?video_uri=movie.basic.002335.1372413033.7

下載地址
http://www.ffdyk.com/movie/93/92147-gaoqing.html

『肆』 求二戰電影 與炮兵有關的

《風語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初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護者,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本·亞茲(亞當·比奇飾)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在進攻塞班島時,有大量炮兵指揮攻擊鏡頭,望採納,謝謝。

『伍』 俄羅斯哪部戰爭電影的最後士兵呼叫己方炮兵把自己部隊所在的陣地炸為平地了

風暴之門
呼叫炮兵的是連長,而且最後活了下來

『陸』 蘇聯有哪些著名軍事院校

蘇聯軍隊院校分三級,一類為高級軍事學院,是培養軍隊中高級幹部的院校,只招收軍內基層幹部,不招收地方應屆高中畢業生,相當於國內的國防大學、南陸指、石陸指,戰前日本的陸大。一般蘇聯的連職幹部升職到營職前都要進入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才能回部隊升職。這一類裡面比較著名的有,伏龍芝軍事學院、列寧政治學院、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馬林諾夫斯基坦克兵學院、古比雪夫工程兵學院、鐵木辛哥防化學院、加加林空軍學院、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以上八大院校的學員蘇聯時期年年參加閱兵分列式。另外還有加里寧炮兵學院、格列奇科海軍學院(現已更名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學院)、朱可夫防空學院等,基本一大類(指揮、政治、技術)、一個軍兵種都至少有一個。

另外一類為高級軍事學校,相當於大學本科,只招收地方應屆高中畢業生,是培養軍隊基層幹部的院校,學制一般四年,會授予學員相應學位,相當於國內的南昌步兵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大連艦艇學院,戰前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這一類院校數量就龐大了,一般按大類(指揮、政治、技術)以及軍兵種分類,一個大類或軍兵種有好幾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例如空軍有坦波夫高級飛行員學校、奔薩高級航空工程學校等;海軍有加里寧格勒高級海軍學校、塞瓦斯托波爾高級海軍工程學校等;坦克兵有哈爾科夫高級坦克兵指揮學校、基輔高級坦克兵工程學校,阿拉木圖高級坦克兵指揮學校等;炮兵有第比利斯高級炮兵指揮學校、列寧格勒高級炮兵指揮學校等、步兵有莫斯科高級合成兵種指揮學校、巴庫高級合成兵種指揮學校等。這一類裡面著名的院校不多,不過車臣兩個「匪首」,杜達耶夫和馬斯哈多夫就分別是坦波夫高級飛行員學校和第比利斯高級炮兵指揮學校畢業的學員。隨便提拉一個俄軍的高級指揮員,也肯定是從這一類院校中畢業的。另外在蘇聯時期,一般莫斯科高級合成兵種指揮學校的學員因為地利之便,每年也都能在紅場閱兵分列式上露臉,並且一般是由他們組成壓軸的最後一個徒步方隊。
還有一種是少年軍校,屬於大學預科,有點類似中國的少年飛行班一類,但是比中國的少年飛行班涵蓋面廣,覆蓋了陸軍、海軍以及克格勃的邊防、內務部隊,而且是統一管理,學校隸屬國防部或內務部,不是和地方中學聯培。這一類比較著名的有,莫斯科蘇沃洛夫少年軍校和列寧格勒納希莫夫海軍學校,這兩個學校的學員在蘇聯時期也每年參加紅場閱兵分列式

『柒』 最後的前線女主角到底喜歡誰

《最後的前線》女主角喜歡威爾斯。

《最後的前線》是由瓦季姆·舒梅列夫(Vadim Shmelev)執導,瓦季姆·舒梅列夫、Igor Ugolnikov編劇的戰爭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1年10月波多爾斯基學員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學校的學員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線,與蘇聯第43軍的部隊並肩作戰,阻止德軍的前進,直到增援部隊到達。

男主角是一名學員,女主角是護士。大魔王同女主角屬於青梅竹馬,沒想到女主角卻跟男主角談起了戀愛。更可氣的是男主角還把自己狂甩對方嘴唇的事情告訴了大魔王。

大魔王就和男主角打了起來,被關了禁閉。這個時候德國人要進攻莫斯科了,因為暫時沒有別的辦法了上級就把這些學員派上了戰場。

由於寡不敵眾,這些年僅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一場持續近兩周的戰斗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場戰斗旨在阻止遠為優勢的德國軍隊向莫斯科推進。

這部電影不僅關於戰爭。它也關乎愛情,真正的友情,以及從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約3500名學員和他們的指揮官被派去堅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大多數人永遠留在那裡。

『捌』 推薦幾部軍事類的電影,國內外不限

哈特的戰爭
在《哈特的戰爭》一片中,由於父親的政治夙願,法律專業二年級學生湯米-哈特(Tommy Hart,科林-法雷爾飾,Colin Farrell)中尉作為一名軍官的助手,從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哈特被俘並被投入德國戰俘集中營時,集中營內戰俘軍銜最高的威廉-麥克納馬拉(William McNamara,布魯斯-威利斯飾,Bruce Willis)上校指派他為一名被指控謀殺了白人同伴的黑人戰俘----林肯-斯科特(Lincoln Scott,特倫斯-霍華德飾,Terrence Howard)中尉辯護。
哈特必須設法拋棄他過去曾享有的特權,證明他是個真正有信譽的人,對得起他的軍銜。在准備為他的「當事人」辯護的過程中,湯米-哈特無意間知道了一個密謀,並迫使他在國家、自我道德准則和自身生命中作出選擇。

莫斯科保衛戰
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曾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片從德、蘇雙方的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衛戰。該片最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贖罪
《贖罪》改編自得過普立策文學獎的小說,以1930年為背景,描述名叫Briony的女子跨時空追尋她的姐姐及其男友羅比涉及的一件犯罪案。女童星Saoirse Ronan、少女演員蘿瑪拉?嘉瑞(Romola Garai)和資深女星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分飾三個不同年齡的Briony,《末代獨裁》(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的男主角詹姆斯?麥卡沃伊(James McAvoy)飾演羅比,《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的女主角凱拉?奈特利演她的姐姐。
《贖罪》神秘吊詭的劇情被喻為是二次大戰時期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太陽之淚
這次,剛剛在《哈特的戰爭》中塑造了一名二戰軍官的布魯斯?威利斯再次披掛上陣,飾演一位忠誠英勇的美國海軍下屬「海豹」特種突擊隊的隊長沃特斯。由於出色的軍人素質和對命令的絕對服從,沃特斯被海軍秘密授予了一項使命——率一支精乾的「海豹」分隊前往奈及利亞的叢林,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萊娜?康德里克斯(莫妮卡?貝魯奇)。

在沃特斯的帶領下,海豹小分隊順利地在非洲叢林腹地搜尋到了正在為當地難民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萊娜醫生,就在突擊隊員們按照命令營救她回國時,計劃突然生變,萊娜堅持要把正在她照看下的70位難民一起帶出邊境,否則她誓死也不會離開這里。

看著堅定地選擇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與共的女醫生,沃特斯不得不面對他軍人生涯中第一次命令和良心的沖突,是奉命強行帶走萊娜醫生一個人去復命?還是讓自己的部隊帶著這幾十個老老少少身染疾病的難民、走入叛軍盤踞、且充滿著種種未知危險的原始叢林?當軍人的天職和道德發生矛盾時,哪一個更重要?

硫磺島的家書
2006年,在硫磺島地下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作戰的將士們留給家人最後的一點東西--寫給家人最後的訣別信。這些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
1944年6月,戰爭處於白熱化階段。陸軍中將——栗林忠道(渡邊謙飾)憑借自己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經驗,一直指揮著軍隊作戰。本土防衛的最後階段,硫磺島的命運全都寄託在這個男人的身上。栗林經歷過多次戰役,對士兵們幾近苛責。在這個彌漫著惡臭的硫磺氣體灼熱的小島上,食物和飲用水都極為短缺,栗林指揮大家挖掘地下要塞。
曾經留學美國的栗林中將在軍中大力推行新政,明令禁止隨意體罰下屬,這些做法招來了守舊將領的不滿,卻為絕望中的士兵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栗林中將利用硫磺島的地理特點設定出一套以拖延為目的的作戰方案,在他麾下,有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馬術金牌得主西竹一中校(伊原剛志飾)、只懂正面作戰的頑固派伊藤中尉(中村獅童飾)、剛從憲兵隊調來的清水(加瀨亮飾)、在妻子懷孕時出征日夜思念著家人的西鄉(二宮和也飾)等等二萬多名官兵,而他們將要面對的是擁有絕對制空權,人數近四萬的強大美軍。
1945年2月19日,美軍在經過幾個月對硫磺島的狂轟濫炸,以及艦船炮擊之後,開始進行硫磺島登陸作戰,開始的計劃是5天之內拿下該島,但是,這場戰斗卻持續了36天。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栗林命令士兵們「誓死搏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終於到了最後的時刻,為了自己家鄉的親人,他們又監守了一天。
這些經過了漫長的61年歲月的信。那一張張樸素的面孔,讓硫磺島的心變得明朗起來……

父輩的旗幟
1945年2月,歐洲戰場上的硝煙已漸漸隱去,但在太平洋戰場之上,炮聲仍在升級。其中最關鍵也極血腥慘烈的一場當屬硫磺島戰役,短短一個月里先後有22000個日本人和26000個美國人戰死。 2月19號之後,海軍第五師開始試圖佔領高地,膠著到第五天,美軍嚴重死傷,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島嶼的岩洞中。

為了帶給士兵們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師收到了插旗指令。冒著險象環生的槍炮不斷,六名美國士兵將美國國旗插上了硫磺島最高點。那一刻,美聯社攝影師按下了快門,18個小時後照片傳到紐約,從此,這六名士兵成為了舉國英雄!海報、圖片、巧克力、甚至連草莓蛋糕上都鋪天蓋地地有了這張照片的影子,可謂家喻戶曉、人人崇拜。

因為照片的轟動影響,在戰爭中倖存的3名插旗英雄被政府調回了美國。對於急切需要財政支援的政府而言,他們更該做的不是在戰爭中出生入死,而是頂著「英雄」頭銜來往巡迴於全國,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款項。扮演著「完美的英雄」,發表著感人至深的演講,這群並無意成為英雄且永遠也無法擺脫死難戰友陰影的 18,9歲孩子們,人生徹底改變......

1945年2月,歷經七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遙遠的歐洲戰事已經迅速地進入尾聲,但是拚命頑抗的日本依然在廣闊的太平洋上與強大的盟軍做著最後的掙扎。尤其是美日兩軍在硫磺島上的戰役最為慘烈。甚至在某些陣地上都出現了殘酷之極的面對面的肉搏戰。是役,美軍陣亡近5000人。而21000名守島日軍在最後也只有3千人左右生還。

就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激烈戰爭中,海軍士兵約翰?布拉德利(雷恩?菲力普)與戰友艾拉?海耶斯(亞當?比奇)、雷內?加儂(傑西?布拉德福德)以及另三位不知名的戰友共同沖上硫磺島的制高點蘇利班奇峰,並且六人合力將一面美國國旗插了上去。美聯社戰地記者喬?羅森塔爾將六名士兵奮勇舉旗的場景拍攝下來,並將照片發回國內,此照片已經流傳大大鼓舞了美國士兵的士氣,最終為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六位美國士兵也立刻成為國民英雄。

但其中三位很快便倒在了這塊被戰火燒得炙熱的黑土地上,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將因此而不朽,而最終在勝利之後活著回家的三位,對自己被當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卻毫無興趣,也從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只希望能夠跟那些沒有享受到絲毫榮耀、在戰火中壯烈犧牲的兄弟們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戰爭永遠不要再有。

黃石的孩子
《黃石的孩子》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的背景是1930年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他們為了最終到達安全的蒙古沙漠,走過將近1000英里的險途,穿越了六盤山的終年冰封。在這過程中,他開始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勇氣。

第九突擊隊
繼《守夜人》、《土耳其開局》後,另一部俄羅斯電影《第九突擊隊》(9 POTA)刷新了國內票房紀錄,它自9月29日上畫以來,在首個周末收得770萬美元票房,至少180萬觀眾入場觀看,成為俄羅斯歷來開畫票房之冠(《守夜人》首周票房僅500萬美元),截至10月16號,它累計票房達1900萬美元,已突破《守》(1600萬)、《開》(1800萬)兩片的紀錄,成為俄羅斯歷來最賣座的國產片。

集結號
戰爭,猶如一場死神的盛宴。一旦踏上戰場,就等於隨時准備獻出寶貴的生命,然而對於穀子地來說,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就是屬於九連47個弟兄的崇高榮譽。他用盡畢生的時間去尋找死難的戰友們,無論如何都要將榮譽歸還給這群年輕的英烈。
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戰斗空前慘烈。九連連長穀子地接受了一項阻擊戰的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如果集結號不吹響,全連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一座廢棄的舊窯場里,47名戰士奮勇廝殺,終究火力懸殊寡不敵眾,穀子地親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死去卻無能為力。排長焦大鵬是穀子地的左右手,他在臨死之前說自己聽到了集結號響,讓穀子地帶著僅剩的幾個弟兄撤退,戰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對,大家對此產生了分歧。穀子地此時發現友鄰部隊早已撤退,他懷疑是自己忽略了號聲,導致戰友們枉送性命。強烈的震驚和內疚之下,他攜帶炸葯包奔出窯場隻身前往敵軍戰壕。其餘戰士最終全部陣亡。
穀子地受傷後卻被解放軍當作敵軍士兵俘虜。在後方的醫院里他才得知,自己原來的部隊番號已經取消,他不僅難以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甚至戰死的46個弟兄都將被視為失蹤者……穀子地設法加入解放軍炮兵部隊,跟隨隊伍的步伐南征北戰,他生存的唯一動力只是為死去的戰友找回應有的榮譽。即使時光飛逝事過境遷,即使歷史已漸漸被人淡忘,那刻骨銘心的兄弟情誼卻絲毫不減,在穀子地的腦海里,永遠鮮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們的影像:王金存,焦大鵬,姜茂才,呂寬溝……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與穀子地一樣執著尋找的還有孫桂琴,指導員王金存的妻子。直到遇到穀子地,她才確信自己的丈夫早已戰死他鄉。蒙受冤屈的兩人有著共同的哀傷與信念,他們一起踏上了求證之旅。穀子地把孫桂琴介紹給自己在炮兵部隊時的摯友趙二斗,見證他們喜結良緣。
當他們終於回到當年發生血戰的舊窯場,卻發現戰場遺址已因煤礦開采而面目全非。除了穀子地之外,沒有人知道,甚至沒有人相信就在這個窯場下面,躺著幾十名壯烈犧牲的戰士。穀子地發瘋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礦,無論如何他都要讓真相大白……

冷山
在美國南北內戰的時候,連年的戰爭令一個名叫英曼(裘德?洛飾)的南部士兵疲憊不堪,在最近的幾場戰斗中,英曼身受重傷倍受折磨。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所剩無多,毅然決定拖著病弱的身體逃離部隊,想趕回千里迢迢遙遠偏僻的故鄉冷山,只為了見上心愛的妻子艾達一面。

英曼就此踏上了漫長艱險的回家路。與此同時,英曼的妻子艾達(妮可?基德曼 飾),在家鄉冷山也正遭受著殘忍的煎熬,於生活的最底線痛苦的掙扎。原來,艾達原本是當地山區傳教士的女兒,內戰爆發後,父親離開人世,奴隸們起來反抗,連她唯一棲身的庄園也被燒毀。柔弱的艾達面對被生活無情拋棄的痛苦,只能把一切希望寄託在等待戰爭結束,丈夫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

可是丈夫一走多年歸途遙遙,艾達還得帶著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個人掙扎在艱難的鄉村,境遇凄慘使她不免痛苦彷徨。好在這時艾達遇上了山區女孩露比(蕾妮?齊維格 飾),露比因為戰亂四處流浪,卻有著鄉下女孩特有的勇敢和堅強。在露比的幫助下,艾達漸漸學會了與周圍艱難環境抗爭,發誓要重建家園,等待丈夫的歸來。

艾達和露比,兩個女人就這樣在戰亂的冷山相互取暖,艱難而快樂的生活下去。長途跋涉憔悴不堪的艾達丈夫英曼,每每隻能遙望家鄉那座冷山,回想家鄉思念妻子,在艱苦的環境里,期待重逢的那一刻。

愛國者
本片是梅爾?吉卜森主演又一部具有史詩背景的影片,創作人員陣容強大,劇本由《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羅撥特?路戴執筆,導演則是《獨立日》《酷斯拉》的羅蘭德?伊馬利奇,是今年好萊塢的一部重頭大片。

影片在南北戰爭中的一些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其中男主人公本傑明?馬丁以及他的兒子等人物都在歷史上卻有其人。梅爾?吉卜森在片中飾演男主角本傑明?馬丁,一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英雄,早期曾經為殖民擴張而戰,後來對戰爭產生了厭惡,直到轟轟烈烈的美國南北戰爭的戰火燒到了家門口,才逼他又投身到了美國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斗爭中。梅爾?吉卜森自己透露,原來他父親早年也是個反戰份子,因打過仗深知戰爭的慘烈,所以為了避免梅爾吉勃遜捲入越戰,才舉家遷往澳大利亞,因此在詮釋這一角色時自然有切身的體會。飾演梅爾吉勃遜的大兒子傑布列的是曾在《關於你的10件事》(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挑大樑的新星希斯萊傑(Heath Ledger)。

我們曾是戰士
簡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亞歷山大大帝生於紀元前356年為馬其頓王(菲利普)之子,是歷史上第一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於大師(亞利斯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之職,並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大軍統帥,隨父橫掃希臘城邦之亂。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亞歷山大繼任王位並繼承乃夫遺志,率領希臘聯軍進攻波斯,關尼卡卡一役大敗波斯並直入小亞細亞攻佔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崩潰,波斯王大流士被殺,又進軍埃及又越過印度河進入恆河流域,因軍士思鄉被迫退回。亞歷山大融合東西文化,鼓勵民族間通婚,並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講希臘思想律法散布各地,開創希臘化時代文化,死時卻年僅33歲。

中途島戰役
有許多部電影以中途島戰役為題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76年由捷克?史邁特導演的《中途島》。這部電影詳細及准確地道出了整個戰役的經過。
英文名:Midway
中文名:《中途島之戰》
出品國:美國
導演:傑克?斯米特
主演: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米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三船敏郎
上映年份:1976年
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本片不算是突出之作,導演傑克?斯米特的處理手法略顯保守,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

亞瑟王
亞瑟是這個羅馬與英國在古老的凱爾特人詩歌中共同傳唱的英雄亞瑟王。與他的武士同伴一樣,亞瑟相信一旦羅馬從英國撤軍,將會給英國帶來無窮的災難和混亂。然而,在亞瑟解放圓桌武士之前,他們必須完成羅馬交與他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深入敵軍區域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

《大和號》是為紀念二戰結束60周年拍攝的,講的是「大和」號戰艦的故事。據記載,「大和」號戰艦1941年12月完工,隨即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序列。這艘戰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火力配置極強,還有裝甲厚、防護能力強等特點。從完工之日起,「大和」號戰艦就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大戰爭工具。1945年4月7日,象徵日本「帝國精神」的「大和」號被美國海軍擊沉於西太平洋,隨艦的3000多名官兵也葬身海底。

血鑽
《滴血鑽石》以1999年內戰中的獅子山為舞台,意欲揭示走私鑽石行當的骯臟內幕。非洲大陸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句俗語:「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想要長命,別碰鑽石,可見,璨然生輝的正八面體背後,掩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與鮮血淋漓的罪惡。

片名Blood Diamond並不是為拍這部電影而起的名字,這個詞早已有之。英文還有Conflict Diamond、War Diamond等同義詞,特指在戰爭地區,用來購買武器組織叛軍,對抗合法政府或濫殺無辜,為這些「專項用途」而開采販賣的走私鑽石。因此,是先有這個詞,後有電影取用現成的名詞作題目。影片中有個情節,科奇上校(Arnold Vosloo飾演)抓起一把紅土,說這是多少代非洲人的血浸染而成。而全片牽動眾人命運的那顆巨鑽,隱隱泛出淡紅色,似也經鮮血染過。《血鑽石》的故事,發生在1999年,世界在關注美國總統的拉鏈門事件,獅子山處在內戰。鑽石走私者丹尼?阿其爾(迪卡普里奧飾演),偶然得知一個名叫索羅門?萬迪(吉蒙?休斯飾演)的苦力,在叛軍「革命同盟陣線」(RUF)掌控的鑽石場里,私藏了一顆巨大的鑽石。這顆鳥蛋大小的粉紅鑽石,苦力要藉助它找到妻子兒女,全家團圓;走私者要憑了它做成最後一樁買賣,擺脫早已厭倦的走私生涯遠離非洲;上校要用它繼續他的軍火生意;叛軍首領要拿它作引子報復私藏珍寶的苦力;女記者要追蹤它的去向揭露珠寶商的黑暗交易。最後,有人得償所願,有人魂歸黃土,這顆多少人生命所系的石頭,則鎖進了地下室的一隻編號箱。世間事原本許多荒唐,更何況,這是非洲!

天軍
韓國和朝鮮共同隱秘製作的核武器「飛激震天雷」被定為轉讓到美方。對此不滿的朝鮮將軍江民吉挾持了核物理家金秀燕,並且想把「飛激震天雷」帶走。這時,433年以來第一次經過地球的彗星剛好通過朝鮮半島的上空。江民吉一行人和追捕的韓國長官朴正宇一行人在鴨綠江對持中,與突然颳起的旋風一起消失了。
旋風消失以後,他們睜開眼看到的是女真族的殺戮現場。他們本能的拿起了槍,看到現代武器的女真族被嚇跑了。一行人躲到了山洞裡,當天晚上有個人來偷他們的武器。他就是落榜以後過著放盪生活的李舜臣。這時傳開了天軍從天而降的消息,他們來到的是1572年的朝鮮邊防村莊。
在與女真族的戰斗中丟失了「飛激震天雷」,朝鮮軍人為此離開。同時,朴正宇對李舜臣非常失望想再次訓練李舜臣,不過李舜臣堅持不肯學。此時村裡的一個少女被女真族殺害了,這時李舜臣逐漸顯示出了英雄本色。奪回「飛激震天雷」以後女真族對村莊開始了進攻,這時金秀燕找到了回到未來的方法,現在他們要決定的是回去還是留下來與李舜臣一起對抗女真族……

韓國與朝鮮共同研製的核武器「飛擊震天雷」決定轉交給美國,朝鮮上校姜敏吉(金勝宇 飾)對此不滿,他為了阻止核武器移交而綁架了核物理學博士金秀燕(孔孝珍 飾),再從研究所偷出「飛擊震天雷」准備逃跑。此時,每隔433年與地球相遇的特大彗星正通過朝鮮半島上空,逃跑的姜敏吉一行和追蹤而來的韓國上校朴政宇(黃正敏 飾)同被龍卷風捲走,消失得無影無蹤。
清醒後,兩隊人馬突然發現,迎接他們的竟然是——女真族的斧頭。原來,他們在彗星帶來的龍卷風中,穿越時空回到了1572年。女真族被他們用槍打跑,晚上躲在一個山洞,想不到竟被當地的一個名叫李舜臣(樸重勛 飾)的年青人把武器全偷走。陷入困境中的這些現代人,在武器被盜的情況下,是否能打敗女真族的斧頭,並返回現代社會呢?

紫日
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帶著他們走進了險境……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然懷著殺母之仇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於是,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日軍殺害。悲憤的楊和娜佳憤怒地沖向殘余的日本法西斯匪徒,為純真的少女秋葉子報仇雪恨……

刺馬
陳可辛重新演繹《投名狀》
本片翻拍自老牌導演張徹的經典之作,《投名狀》原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講述三位結拜兄弟因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當年是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整個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剛烈。當年張徹的影片色彩很用力,該片不僅橫掃第11屆台灣金馬獎,還被奉為導演張徹和動作指導劉家良合作的典範。
時隔多年,由陳可辛重新搬上銀幕的《投名狀》,片中三位男主角將換成李連傑、金城武與劉德華。李連傑飾演由正轉邪的馬新貽,劉德華飾演被奪妻並遭殺害的黃縱,金城武的角色則是最終完成「刺馬」的張汶祥。
本片的背景為清朝,劇中男演員都得剃頭上陣。此次《投名狀馬》將走寫實路線,除了三大男主角之外,其他演員「一定要很男人,一定要不帥」,拍攝中也將「風餐露宿」。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瀟灑的形象,以鬍子拉碴的造型出鏡。
改名事件
耗資四千萬美金,集結三大華人男星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與女星徐靜蕾的史詩戰爭片《刺馬》,確定正式更名為《投名狀》。本片自去年底開拍以來便備受媒體矚目,雖然導演陳可辛曾表示此次所拍故事是全新內容與觀點,然則各界媒體總不斷指本片是重拍舊版邵氏《刺馬》,為避免混淆,經導演欽點決定正式改 名為《投名狀》。

新木馬屠城記
影片簡介: 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馬修?馬斯登 飾)被通靈的姐姐預言,如果長大成人必將給特洛伊帶來滅頂災難。國王派人把他扔到山上,但卻意外被牧羊人收養。帕里斯長大後英俊瀟灑,三個女神下凡讓他說出誰最美麗,愛神答應給他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倫(希艾娜?蓋爾利 飾),得到了金蘋果。之後,帕里斯回到特洛伊,重新當上王子。特洛伊國王派帕里斯出使斯巴達,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

星條旗永不落 Home of the Brave (2006)

本片真實的反應了美國的現實,講述了關於3名從伊拉克戰爭中執行任務回國的軍人的故事。傑克遜飾演一名醫生,為他們進行戰後治療,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士兵們回到家,他們的妻子卻發現自己的丈夫好像變了一個人,她們的心理難以承受這種改變。事實證明這些人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治療。
本片不但是好萊塢首部以美伊戰爭為故事背景的片子,同時也是好萊塢電影工作者首度嘗試以幾位從伊拉克戰場回國後適應不良的士兵為主角的大銀幕作品。
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玖』 莫辛納甘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研製歷史
[編輯本段]
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的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設計的樣槍。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葯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葯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葯)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享利步槍的黑火葯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岐,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並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准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合同,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准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改進型號
[編輯本段]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斗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退役
[編輯本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

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葯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葯(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結構特點
[編輯本段]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復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斗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回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發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折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彈葯
[編輯本段]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松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葯。

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編輯本段]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拾』 誰告訴我這部關於炮兵電影的名字

片名:炮兵少校 An Artillery Major

年代:1993 產地:中國

導演:趙為恆

主演:呂曉禾 周里京 高強 ...

類型:劇情

20年前,某部炮兵連戰士楚寧、黎明等人在前往前線支援中遇到雷區,大家拚死以肉身滾過雷區……20年後,楚寧與已成為老闆的黎明重逢,昔日的戰友卻無話可說,陌生得好似路人,楚寧事後覺得無限傷感。楚寧被任命為某炮團代理參謀長,他提出「沖擊線前移」的新戰術,引起了眾人的爭論,最後董軍長表示支持他的建議。夜晚,楚寧等人來到黎明的酒店參加同學聚會,楚寧和常松的一曲合唱將聚會推向高潮,並令黎明很受觸動,大家紛紛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