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描述18世紀俄羅斯的電影,如<俄羅斯方舟>
我給你推薦幾部
石榴的顏色Sayat Nova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類型:劇情/傳記
片長:79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亞美尼亞語
劇情:
這部色彩鮮艷、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最後一位天才導演」帕拉傑諾夫著名的「詩電影」傑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亞美尼亞一位十八世紀游吟詩人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影片,而是一首關於這位詩人的精神影像的詩歌。想要用文字來概括這部影片,是徒然的。片中運用大量象徵、隱喻手法,展現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歷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聖,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蘇拉姆城堡的傳說 Ambavi Suramis tsikhitsa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Dodo Abashidze
類型:劇情
片長:88 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喬治亞語
劇情:
這部電影是根據著名的俄羅斯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為了阻止城堡被瓦解成碎片,一個年輕的男孩必須住在這個城堡里,並且囚禁在牆上。
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 Tini zabutykh predkiv
導演: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ei Parajanov
類型:愛情/劇情/歷史
片長:97分鍾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烏克蘭語
劇情:
影片改編自柯秋賓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說。導演把情節拆散為「伊凡和瑪麗奇卡」、「波洛尼納」、「孤獨」、「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聖誕」、「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誠的儀式」等11個單元,講述了主人公伊凡兩闕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瑪麗奇卡在尋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墜河而死,後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後以伊凡死於情敵手下而結束。
鮑利斯·戈都諾夫 Boris Gonov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Sergei Bondarchuk
類型:劇情/傳記
片長:Argentina:141 min / Russia:141 min / USA:130 min
國家/地區: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西德/蘇聯
對白語言:法語/俄語
歐布羅莫夫 Oblomov
導演: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片長:143 min
劇情:
居住在彼德堡的奧勃洛莫夫是農奴主的兒子,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大筆遺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然剛剛三十齣頭,奧勃洛莫夫卻已經明顯衰老,這是因為他整日在家中躺卧,總不肯出去活動。這個以「一輩子從沒自己穿過一次襪子,沒給自己掙過一片麵包」為榮的少爺有時也會感到憂傷,當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時就會對幸福的家庭生活產生美好而無望的憧憬。 什托爾茨是奧勃洛莫夫童年的朋友。與奧勃洛莫夫相反,什托爾茨是個從小就開始為事業奮斗的人,他總是將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很緊,這次他來彼德堡第一件事便是拜訪多年不見的奧勃洛莫夫。當看到奧勃洛莫夫的現狀時,什托爾茨決定改變這位老友的生活習慣,於是帶著奧勃洛莫夫減肥、鍛煉、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但奧勃洛莫夫本人卻對此頗感疲憊。 一天,什托爾茨又把奧勃洛莫夫帶到朋友奧爾佳的家裡,這次三個人相處得很好。奧勃洛莫夫似乎對奧爾佳產生了好感,他的生活也開始有所轉變,這個孤僻懶惰的人開始有了正常的活力。不久,什托爾茨就又因業務而出國工作,他把奧勃洛莫夫託付給奧爾佳,並囑咐她一定要將奧勃洛莫夫貪睡的毛病治好。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奧爾佳也對善良的奧勃洛莫夫產生了感情,並勇敢地對他進行了表白。可自卑的奧勃洛莫夫卻認為奧爾佳真正喜歡的是什托爾茨,而不是自己,最終痛苦地回絕了這個自己深愛的姑娘。 兩年後,奧爾佳嫁給了已經回國的什托爾茨,奧勃洛莫夫則娶了一個寡婦,他們的生活好象都有些失落……
② 俄羅斯電影煉獄里描述的那場戰爭 俄羅斯真的打的那麼艱難嗎
巷戰的確難打(同樣的比如美國電影【黑鷹墜落】)
1995年第一次巷戰結束時,據說突入該市的俄軍一個千餘人的團,僅剩1名軍官和10 名士兵活著離開。26輛俄軍坦克被擊毀了20輛,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俄軍死屍甚至被車(和諧)臣武裝用來當作沙包,壘在一起築成「人體碉堡」。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發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 2000年2月,俄軍更是屍橫遍野, 1173名士兵死亡,甚至俄軍前線總指揮馬洛費耶夫少將也被射殺。
③ 俄羅斯電影講的是幾個人去炸橋
《橋》,是南斯拉夫電影,
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該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④ 電影《紅色十月的追獵》在俄羅斯上映時,人們的感受如何
即使30年過去了,《尋找紅色十月》仍然讓人坐立不安,讓你緊張不安。剪輯、導演和演員都很棒。但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被問到的那樣,我想指出一些描述俄羅斯人的不準確之處。
俄羅斯語言這部電影於1990年上映。這意味著它是上世紀80年代末製作的,當時美國到處都是蘇聯移民,其中一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然而,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沒有向任何人請教俄語問題。
首先,介紹:他們第一個單詞對了——КРАСНЫЙ(紅色),但由於某種原因失敗完全在第二個。它應該是ОКТЯБРЬ,不是translit BS他們寫道。
我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但是感謝Anton Shishkin,我記得。它的主題是:一開始我覺得這很荒謬。就像紅色警報遊行一樣。但後來我花了些時間去欣賞巴茲爾·波勒多里斯的真正才華以及寫歌詞的人。這首用最濃重的美國口音唱的歌無疑是一首偉大的樂曲。歌詞也不像俄羅斯人想像的那麼愚蠢。
⑤ 介紹一部俄羅斯經典電影
<<小偷>>,一部非常經典的俄羅斯片子,有劇情,有內容,不會沉悶.這部俄羅斯電影是現實主義風格的典範:桑亞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卡嘉相依為命,生活的艱辛把這對孤兒寡母和小偷托楊聯系在一起,三人開始過著流浪的偷竊生涯。桑亞崇拜託楊,把他當作精神上的父親,托楊則對桑亞嚴厲,教他成為一個男子漢。然而,溫情外牆隨著電影進程漸漸倒塌:托楊被捕入獄,卡嘉難產身亡,桑亞在孤獨與失落中成長為一個少年……六年後,桑亞遇到了出獄的托楊,然而托揚仍然繼續著他的偷竊行徑,並無情地侮辱了桑亞和他死去的母親卡嘉,現實的殘酷與夢想的破滅擊垮了桑亞,絕望的孩子向心目中的父親舉起了手槍……
影片採取了孩子的視角,透過孩子那清澈透明的純潔眼睛,折射出成人世界的陰暗與虛偽。《小偷》描寫了孩子對「父親」由崇拜到反叛的過程。
這其中的電影音樂我更是喜歡,傳統風情的俄羅斯三角琴和手風琴傷感中透著失落,不愧經典~~
⑥ 哪一部俄羅斯電影描述的自然風光比較多
《斷背山》,美國俄亥俄州風景,實際取景加國
《預產期》鋼鐵俠和胖扎克的橫穿美國公路之旅,美國版《人在囧途》
《極品飛車》,飛車+美景,還有美女做伴
《冷山》,很出名了
《大河戀》
《決斗猶馬鎮》、《燃情歲月》美國西部風光
《Road Trip USA》等微電影和紀錄片
其他國家的:紐西蘭《指環王》、澳洲《沙漠駝影》、中國安徽《卧虎藏龍》、巴哈馬群島《加勒比海盜》、日本《菊次郎的夏天》、南美大陸《摩托日記》
以上是本人現在能想到的,以及參考網路的,希望能幫到你幫到你,歡迎補充,!
⑦ 求一部經典的俄羅斯二戰電影,其中一個片段是一個狙擊手...
《兵臨城下》嗎?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⑧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⑨ 求一部經典的俄羅斯二戰電影,其中一個片段是一個狙擊手跟隨炮聲,一聲炮響就打死一個人!
有點像兵臨城下,美國大片,狙擊手是蘇聯的,裘德洛演的,對手是德國人,他倆做最後的決戰,以一個小男孩的生命為賭注。當時蘇聯手上武器短缺,記得開始打的時候是兩個人一把槍來著。還有免不了的兩男爭一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