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集結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影片始終以一種青灰色調加明顯的顆粒感來傳達出戰爭的殘酷,前半段的戰爭場面慘烈真實,從電影開始不久的那場巷戰,到重頭戲中的汶河狙擊戰,密集的槍火,爆炸的碎片,子彈射在士兵身上的血肉飛濺,都極具視覺沖擊力,手提攝影機的跟拍和畫面快速剪接,讓人彷彿能夠真實感受到地面在炮彈轟炸下的劇烈顫動,雖然有不少借鑒國外優秀戰爭片的地方,但從投資上看,<集結號>完全不能與那些頂級大片相提並論,從這一點來說,馮小剛還是做到了"好鋼用在刀刃上",僅這幾場令人震撼的戰爭戲,稱其為內地電影中的"頂級"並不為過.
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
㈡ 電影《集結號》大概演的是什麼內容它是誰與誰的那次戰爭拍這個片子有什麼意義
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戰斗空前慘烈。九連連長穀子地 (張涵予飾)接受了一項阻擊戰的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如果集結號不吹響,全連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一座廢棄的舊窯場里,47名戰士奮勇廝殺,終究火力懸殊寡不敵眾,穀子地親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死去卻無能為力。排長焦大鵬 (廖凡飾)是穀子地的左右手,他在臨死之前說自己聽到了集結號響,讓穀子地帶著僅剩的幾個弟兄撤退,戰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對,大家對此產生了分歧。穀子地此時發現友鄰部隊早已撤退,他懷疑是自己忽略了號聲,導致戰友們枉送性命。強烈的震驚和內疚之下,他攜帶炸葯包奔出窯場隻身前往敵軍戰壕。其餘戰士最終全部陣亡。穀子地受傷後卻被解放軍當作敵軍士兵俘虜。在後方的醫院里他才得知,自己原來的部隊番號已經取消,他不僅難以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甚至戰死的47個弟兄都將被視為失蹤者……穀子地設法加入解放軍炮兵部隊,跟隨隊伍的步伐南征北戰,他生存的唯一動力只是為死去的戰友找回應有的榮譽。即使時光飛逝事過境遷,即使歷史已漸漸被人淡忘,那刻骨銘心的兄弟情誼卻絲毫不減,在穀子地的腦海里,永遠鮮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們的影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與穀子地一樣執著尋找的還有孫桂琴 ( 湯嬿 飾),她是指導員王金存 ( 袁文康 飾 )的妻子。直到遇到穀子地,她才確信自己的丈夫早已戰死他鄉。蒙受冤屈的兩人有著共同的哀傷與信念,他們一起踏上了求證之旅。穀子地把孫桂琴介紹給自己在炮兵部隊時的摯友趙二斗 (鄧超飾),見證他們喜結良緣。當他們終於回到當年發生血戰的舊窯場,卻發現戰場遺址已因煤礦開采而面目全非。除了穀子地之外,沒有人知道,甚至沒有人相信就在這個窯場下面,躺著幾十名壯烈犧牲的戰士。穀子地發瘋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礦,無論如何他都要讓真相大白。最終經過穀子地的瘋狂尋找終於找到了他的47個弟兄。穀子地和他的47個戰友一同被授予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 。
㈢ 《集結號》主要講了什麼事
本片根據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故事背景發生在1948年到1956年間,一個連隊的戰士全部陣亡卻無人知曉,全片通過尋找追溯的過程展現了這幾個戰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跡。
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接到團長命令,要打阻擊戰幫助大部隊撤離,以集結號為撤退信號。整個連隊打光了,也沒聽到集結號響,穀子地被炮火轟暈在死人堆里得以生還。之後漫長歲月里,他尋找原來的隊伍,一是想找到團長說完成任務了,但全連陣亡;二想知道團長到底有沒有吹響集結號。穀子地最後找到的是團長的墳頭。一個司號員告訴穀子地,其實團長從來就沒有打算吹響集結號,原來為了大部隊的轉移,團長和穀子地的連隊一樣,也是戰爭的犧牲品。穀子地醒悟後,決心挖出全連47個弟兄的遺骸,為當年陣亡的弟兄們找回「烈士」稱號……
幾十年後,他才得知,三團團長早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團長的警衛員道出了秘密:當年大部隊轉移的時候,團長根本沒讓號手吹號,當時已經決定用一連的犧牲去換取大部隊的安全轉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團長仍然為自己的決定內疚懺悔。老谷最終原諒了團長。
一個老頭特別愛聽軍隊的集結號,戰士就問他為什麼,老人就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在一次戰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個連隊的戰士堅守4小時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結果等了12個小時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而這就是影片《集結號》的核心故事:當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傷亡慘重時,由廖凡飾演的排長焦大鵬在犧牲前告訴穀子地 :我聽到集結號了。焦大鵬是全連最勇敢的戰士,由他說出的這句話讓穀子地震驚。但是穀子地本人卻沒有聽到號聲,於是他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
㈣ 誰能幫我寫一篇《集結號》的觀後感(要包括主人公的生命歷程和感想,這兩部分的筆墨要多花一點)
《集結號》影評--兼與新文化的影評比評
請允許我安穩自己的情緒,本著對自己內心的交代,為電影《集結號》寫一篇評論。 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處起干戈,我並非一個絕對的反戰者,神往波瀾壯闊的亂世畫卷和裡面運籌帷幄、主宰歷史的英雄,之於現代中國,那是一串長長的以半普不普方言說話為標志的英雄名單,它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孫中山、林彪、粟裕、張靈甫……無論成王敗寇,他們是現代中國的主人,占據著絕大多數官方印刷物和平民的關注。然而彷彿一個絕望的夢魘,有一個卑微的形象,卻從來也不曾從我的記憶深處抹去,如果說那些英雄是我記憶中堂皇的畫卷,則這個形象卻像一個錐子,毫不留情地將它刺破,直抵內心最不忍的那塊角落——那是一個老兵的形象。這個老兵的形象,在所謂群雄逐鹿的大好河山裡,持續千年。杜甫詩歌《無家別》里,他遭逢安史戰亂兵敗潰退回鄉,家鄉早已破敗遍地狐狸蒿藜,親人全部死去,隔過幾天他被再次抓走重上戰場;1948年的淮海戰場,他是國民黨黃伯韜部的無名廣東老兵,被葉飛部在蘇北窯灣鎮擊敗後,躺在屍積如山的廣東袍澤附近,遍體鱗傷,凄絕地哀嚎天遙路遠無法回鄉;20世紀60年代,他是金門敗戰後從台灣遣送回大陸的被俘者陳之文,回家後被定為叛徒,飽受批鬥侮辱,直到1983年被平反,卻因為興奮過度得知消息後當場猝死。現在,我腦海里深深地印上又一個老兵的形象:穀子地。馮小剛電影《集結號》里共軍一位卑微的連長。這樣大時代里的絕望捲入者,你還可以從波蘭斯基電影《鋼琴師》里,鋼琴師在戰爭結束後走上綿延無邊際的廢墟城市時感到,從大衛•里恩電影《日瓦格醫生》里,日瓦格在俄羅斯茫茫白夜包圍的冷屋裡,伴著雪原的狼嚎和床上的女人酣睡寫詩時感到。我絕望於這樣老兵的形象,他們最後一無所有,沒有親人,沒有金錢,沒有女人,沒有朋友,沒有榮耀,在一無所有中絕望老去或死去,你甚至都不知道,老去或死去,哪一種對他們來說更幸運。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大片不大片,甚至不是什麼誠意不誠意之作,我看到的是,一個導演用自己的內心,刻畫出一個大時代下孤獨而絕望的捲入者,彷彿是為那場內戰一切卑微的受難者招魂。電影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一個最容易使公眾投以關注產生共鳴的手段。我無法說這是馮小剛的完全本意,但作為電影受眾的我,看到了這些。釜山電影節前,馮小剛似乎心力交瘁,非常不自信,屢屢說出讓投資人反感的泄氣之言。然而,馮小剛低估了中國公眾對非明星擔綱的接受度,低估了中國公眾對賀歲時間演繹悲劇的承受度,低估了中國公眾在這個奔波於生存的時代,內心對歷史和未來追問的渴求度。還是讓我先說說戰爭場面吧,戰爭電影沒有戰場真實,將失去看下去和談下去的理由。自從《拯救大兵雷恩》問世後,戰爭電影彷彿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里程碑高度,以至於人們說斯皮爾伯格毀了這個市場,後來者沒法拍了。這裡面,技術高度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集結號》沒有超出《拯救大兵雷恩》,准確來說依然落後於它,但子彈呼嘯和坦克彷彿來自世界之外的迷離般轟隆音效,借鑒得非常好;絕對應該是超過《太極旗飄揚》的,至少是一個水準,戰場造型、爆炸和槍戰非常類似。和《太極旗飄揚》一樣,它沒有非常普遍和圓滿地解決一個基本的槍擊鏡頭問題——而這是自有《拯救大兵雷恩》以後,戰爭片最基本的細節——從子彈射出、槍的振動和煙霧火舌,到真實感覺的擊中人體、真實感覺的流血仆倒,通過一個鏡頭而非蒙太奇剪輯解決,猶如紀錄片。《集結號》和《太極旗飄揚》都有這樣的鏡頭,焦大鵬殺國民黨俘虜的鏡頭就是這樣處理的,但總體來說,這樣的鏡頭非常少,無論是汶河攻城戰斗還是阻擊戰斗,就算是有,處理也是一晃而過,效果不要說比不上《拯救大兵雷恩》,連更早前《阿甘正傳》里叢林中子彈穿行擊中人體仆倒在地的感覺都比不上。另外,汶河攻城戰斗穀子地以下,那麻利的手勢、動作和巷戰技巧,聯想到中野部隊殘兵敗將,狼奔豬突於大別山和豫西,瘦狗拉硬屎,實在難以想像他們什麼時候在哪裡練成了這樣一套盟軍偵察兵才有的現代巷戰本領。然而總的來說,因為《集結號》絕大多數場面雖遜於《拯救大兵雷恩》,但一是對後者有很多模仿和借鑒,二是本身不弱於《太極旗飄揚》甚至超出之,一旦將這樣的場面套在中國本土人物、事件和環境上,這種層次較高的本土化,產生了很不錯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他從前到後,著力打造了幾個讓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國外戰爭電影里沒看到的鏡頭,一是汶河城中巷戰爆炸人跟著飛出的鏡頭,二是轟炸韓美聯軍的交通大橋,三是最後坦克和山炮對轟,這些在預告片里都有體現,這已經非常不錯了。可以看得出馮小剛比姜帝圭還要考慮商業性,雖然他那滿腦子巴頓將軍打仗的派頭,還是有些影響當時內戰戰斗的准確和嚴肅,這種影響還包括哪怕是屢次通過喬裝敵軍的辦法,都要弄成二戰盟軍行頭的嗜好;還包括朝鮮戰場橫城郡雞同鴨講與美軍搞笑對戲那場,雖然那場戲對穀子地和趙二斗結情誼非常重要,但實在不必一定這種處理。《集結號》故事的流暢、邏輯的嚴密和台詞的錘煉,同樣是不需要多言的,雖然已經有很多軍事愛好者指出了很多武器和番號等軍事細節問題。它的台詞因為來自於民間和土地,顯得那麼流暢和貼切,時不時流露出底層真實的幽默,諸如已被很多人說過的「頭皮上飛子彈,褲襠里晃手榴彈,神仙也得尿」這樣的台詞。電影里有經常讓人發笑的台詞和情節,但絕不是笑場,倒不如說是馮小剛和劉恆准確捕捉到了本來的民間語言,或者說,他們不忍心看著過於悲涼,於是讓片中的受難者和觀眾,享受僅剩的一點幽默的權力,這和《鬼子來了》裡面,姜文玩弄找屠夫殺鬼子的那段黑色幽默完全不同。我還注意到,可能是劉恆的原因,裡面的台詞,很多充滿著伏筆和隱喻。汶河阻擊戰斗那場,最後那麼緊張地追問是否聽到了集結號,這是全篇的關節眼,馮小剛處理得參差有致,井井有條,特別還插入一位戰士突然從掩體中跑出來帶著極度興奮的恐懼問:聽到集結號啦?讓人忍俊不禁。但兩分鍾不到,才安排他似乎無意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掩體裡面兩個戰士自己解決了。前後對照,我們才能體會到他為什麼那麼興奮,那麼恐懼!讓我回到這部電影我要說的上來。這是一部如馮小剛所言,僅講述英雄受委屈的電影嗎?這是一部戰爭版《秋菊打官司》嗎?電影投資人打的宣傳詞是「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的」,這是重喚英雄和英雄主義的電影嗎?幾個月前,我看到這句話後說,還在用「犧牲」這個低級意識形態的詞語,則這個電影的價值觀已經大有問題,那國民黨戰士算什麼?現在我要問,看完電影,我們還需要執意追究為什麼不寫國軍戰士命運嗎?電影裡面,似乎後半段充滿妥協,刻意迴避,這些看上去的缺陷真的很致命嗎?看完《太極旗飄揚》,我欣慰於基於西方經典戰爭電影普世價值觀之上,迥異於《拯救大兵雷恩》以後,《越戰忠魂》、《黑鷹降落》、《風語者》、《硫黃島的來信》、《父輩的旗幟》等電影的重復矯情,乏善可陳,《太極旗飄揚》終於呈現出一種獨特而深沉的東方歷史宿命和價值觀——家國歷史政治糾纏,最後歸於儒家兄弟血緣情誼——並認為我們可能很難達到並超過,現在,我不得不說,我之前的這些疑問,當看過《集結號》後,我幾乎用否定的方式回答。這部電影,充滿著大時代下,渺小的個人無法自主的孤獨和絕望。甚至,它不僅有基本的戰爭對肉體和精神的摧殘,而是包含現代中國乃至東方大時代下的無處可逃。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卑微的共軍連長穀子地所在連隊,戰士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彷彿是幾十年來中國戰爭電影換了馬甲的現代包裝。然而真是這樣的嗎?那些電影里的「犧牲」,無論董存瑞、王成還是誰,都是電影的結束,點題的升華,一部電影就是為了這一刻。這些「英雄」,用決絕的行動和致命的結果,書寫著一代中國農民和所謂工人,為了一個信念,一個領袖,義無反顧,死不回鄉,電影用充滿樂觀的精神,鐵血證明這個信念和領袖的無比神聖和正確。《集結號》里,所謂「英勇」和「犧牲」只是一個開始,一個注腳,一個情節推動器。事實上,導演一開始就對此點作有交代,當時是在汶河阻擊戰的掩體里,兩名戰士開玩笑,一說你殺得人太多,所以什麼什麼,一說我殺的都是反動派。這是台詞充滿伏筆和隱喻的又一例證,它用非常調侃的話語,早早消解既定的「犧牲」和「信念」。我們可以看到,戰士和兄弟一個個死去,他們本來顯得那麼抱團,那麼英武,那麼男人氣概,甚至穀子地的指揮和酷勁,簡直不輸於湯姆•漢克斯,然而從一百幾十人的連隊,到剩下四十七人,到剩下三十幾人,到剩下十幾人,到剩下兩人,到剩下一人:穀子地。電影用無比清晰的線索(從一開始稍通文墨的某戰士,到最後換成指導員王金存記錄存活數字),記錄著兄弟一個個減少,直到剩下穀子地一個孤家寡人,所謂四百萬解放軍,竟至幾乎無一人知道他,電影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將其逼上茫茫一人的絕路。我注意到穀子地在領胡軍扮演的團長劉澤水的阻擊任務時,兩人聊起他們是一個隊伍出身,但那支隊伍現在僅存他們兩人,那時劉恆隨意之筆嗎?應該不是,所以說《集結號》台詞充滿伏筆和隱喻。它是非要將穀子地往一個人的絕望死路上逼啊。英武的穀子地,終於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故事剛剛開始。從此,他陷入再也沒有挽回的絕望和孤獨之中。這不是戰爭版的《秋菊打官司》,穀子地從來就沒有打贏「官司」和「說法」,他的努力和不放棄,從來都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所謂「討說法」,如果不是導演的幌子就是生活的幌子,只有這樣,故事才能繼續,生活才能繼續;與其說他是為了「討說法」,不如說,他如果不「討說法」,還能幹什麼?穀子地走上了證明自己非俘虜和為兄弟討「烈士」說法的路。再也沒有兄弟對他的服從、理解和尊重,他陷入了絕望的弱者之路。被華野抓獲時,他因為說自己能打炮,被國軍俘虜嘲笑挖苦;戰地醫院里,被華野政工軍官從頭到尾懷疑,認定是俘虜要遣送回家;解放後回到汶河縣,接受調查時,被縣幹部罵為「神經病」,最後鐵了心要把兄弟們挖出來,被工人罵為「瘋子」。從國軍到共軍,從共產黨幹部到共產黨工人,穀子地之於他們,已經徹底失去了威信和尊嚴,沒有人搭理他。由各色人等、各個階級、各個集團圍成的鐵壁,似乎同樣充滿著隱喻,將穀子地的孤獨和絕望,更往前推。在「討說法」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尊嚴,連作為軍人的形象,穀子地也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想當初,我軍英武的谷連長,帶著鋼盔,打著手勢,比《兄弟連》還《兄弟連》,說一不二,被華野俘虜後,因為搞笑地騙人說能打炮,才混得一個不被遣送回家的待遇;就算被趙二斗收留,開始也是做個伙夫。朝鮮戰場表露出一些落難英雄光華自現的片段後,此後,他再也沒有現過英氣,再也沒有,直到最後。從前是雄壯的偽裝軍裝,轉業後還原成泛黃的土布軍裝;從前咔嚓咔嚓英武挺拔,後來背已經微駝,無法向所有人發火,發了也沒用。從前眼神英氣逼人,到後來已經半瞎。所以也幸得馮小剛的盟軍打仗派頭情結,使得前後產生這么大的反差,我很難相信,這完全是導演的無心插柳。當看到他最後賴在煤場非要挖出兄弟們的遺骸,看著他那破爛的棚房,我第一眼就電放到自己一直在想像的被打成叛徒的金門戰役俘虜陳之文的老來慘狀,家徒四壁,陰暗無人。片中還強調說,穀子地轉業後不回老家,呆在汶河縣要為兄弟正名。這是一個理由,但如果他不這樣做,他還能怎樣做?他回家?哪裡是他的家?中國之大,他似乎差不多沒有一個熟人。片中結尾似乎還充滿隱喻地說:他是從小被人丟在一片穀子地里,無父無母,被道士所撿,養大成人。他的命運之路,被弄得這么絕。雖然是江山易色,天下大同,然而當他呆在汶河時,我覺得,他和我上文所提的窯灣廣東老兵,命運一樣,何處是家?影片彷彿要從各個角度絕穀子地的路。他那麼英武,按既定的電影套路,是有美女老婆的。事實上,王金存的遺孀,電影里唯一的女主角,就和他一起,在汶河縣尋找。饒是如此,電影還毀了一點暖色。因為在朝鮮戰場救趙二斗,穀子地被地雷震傷眼睛,已經處於半瞎遲早全瞎的狀態,所以他促成了趙二斗和她的婚事,自己退在旁邊。或許是故事需要推動,或許是不能太絕望,電影里另一個暖色是鄧超扮演的趙二斗,因為他當到團長,有一定資源和人脈,穀子地「討說法」才可以推動下去。這個角色的安排,是情節的推動器,是少不了的,絕非僅是為了去朝鮮戰場一趟,好讓穀子地轉業時間過渡合理,或者把穀子地眼睛弄瞎了事。他的存在,同樣非常鮮明地對比出穀子地的孤獨。他的筆挺的軍裝,他的軍方能量,他的瀟灑意氣,他的愛情,無一不和穀子地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後,穀子地死於汶河縣的軍人療養院。毫無疑問,這是最絕望和孤獨的死法。電影交代他享年71歲,則這位通過電影才為人所知,且沒有鄧超和張涵予這樣英武狀態的無數無名連長之一,1955年前後,已經是40歲了,他的眼睛逐漸走向完全黑暗,他將肯定沒有妻子兒女,他沒有父母,沒有故鄉,他的餘生,日日想念著死去的戰場兄弟,就這樣,無名死去。這樣的絕望,讓人心寒。穀子地扮演者張涵予的妻子說,張涵予到現在都沒有完全走出來,經常半夜驚醒流淚哭死去的兄弟,想一想,我一個電影觀眾,當晚都滿腦子夢見穀子地,張涵予這樣,豈非正常,他僅僅是哭穀子地的兄弟嗎?他還在哭穀子地吧?通常來說,電影有這樣的英武男主角,他是能解決很多問題,不墮英雄身份的。穀子地沒有。他只是捲入內戰洪流的一個無名連長。戴著鋼盔不是他的常態,穿上土布黃軍裝,背著裡面放有被褥和臉盆(這是他1939年入伍以來的唯一財產)的網袋,茫然無助才是他的常態。如上所言,電影的台詞和敘述非常流暢,充滿隱喻。張涵予的演繹極其到位,雖然電影開始一段顯得故作低沉而生硬。但越往後,他說得沒錯,他就是穀子地了。電影結構非常從容,人人有戲,環環交錯,考慮商業,最後還通過回憶,交代了最重要的一段戰斗戲高潮。這裡面,張涵予很多次有情緒沖突和表達的戲,他演繹得可以用完美來評價,和《英雄》里與《菊豆》一脈的用乾嚎來表達高潮相比,相去非道里計。因為它來自生活,紮根土地,和自己的父輩有關,和自己的命運有關。這里,我要提取他在四個場合的四句話,第一句是尋找到無名烈士墓時,看著上面一色的「無名烈士」四個字,他痛苦低沉地說:都是爹媽取的名字,怎麼就沒有名字呢?第二句是當汶河縣政府官員要他交代清楚是否俘虜問題和不肯算他的兄弟是烈士時,他扔了椅子後出門喃喃自語:不公平,太不公平了;第三句是當他在瞭望樓上,聽說找到劉澤水團長的政委,因此兄弟們有了「烈士」證明人時(他的「討說法」從來不是決定性的,找到政委不如說是導演一個善意的巧合和恩賜),他邊佝僂著腰爬下瞭望樓邊激動地哆嗦:二斗可不能誆我啊,二斗可不能誆我啊;四是當在劉澤水墓前,劉的警衛小梁子告訴他其實沒吹集結號,因此真相大白好一陣鬧騰後,他坐在劉的墓前哭著喃喃地說:不是我要爭什麼,是兄弟們被算作失蹤啊。這四句話,裡面的隱忍,比林沖還隱忍,裡面的無奈,比民工還無奈,他和他的團長,一起被無奈的捲入,與其說是「討說法」或什麼,不如說是被時代裹脅的卑微的百姓,最後一點無助的哀求。這部電影,沒有描寫國民黨士兵的命運,而且從商業和現實環境考慮,沒把故事寫絕,屍骸也找到了,烈士也正名了,然而,這重要嗎?他們的命運,已經打下了基調,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他們和國民黨士兵一樣,和20世紀上半葉中國百姓一樣,是這個大時代最絕望的受難者,穀子地彷彿在為他的兄弟招魂,《集結號》彷彿在為穀子地招魂,西方電影里的士兵,無論怎樣受人性摧殘,至少他們的墓誌銘已准確定義,他們的魂魄已安心回鄉,那內戰中死難的無數士兵和平民,他們的魂魄,何日回家?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戰爭電影,多表達戰爭對人性的摧殘這一普世價值觀,他們的主題,基於兩種政治正確,一是二戰,那是自由祭壇庄嚴的光榮;二是越戰,那是國家政策失誤對士兵生命和人性的戕害,因為主題的框定,發軔於《西線無戰事》,經由《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至《拯救大兵雷恩》到巔峰,終於無論價值觀和技術都說無可說,日漸式微。《集結號》,基於普世價值觀,已呈現出獨特的歷史內涵,馮小剛彷彿正在開啟中國民眾尋找現代中國的心靈之門。釜山電影節後,他或是受觀眾的感召或是受投資人的壓力,唱起高調,理由是導演有名,他高估了導演的作用,他唯獨沒有足夠准確看到電影的作用,看到他自己創造的電影的影響。一個非特殊的周五,北京萬達影城,時至晚上11點,全部滿座,電影放完,竟然在沒有任何導演或演員在場,沒有任何捧托在場的情況下,場內響起熱烈的掌聲,指向的是馮小剛的最新作品。
不知道行不行
㈤ 「集結號」俄語怎麼說
Воимячести
是俄羅斯版本《集結號》的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