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製片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製片

發布時間: 2022-07-20 01:31:36

Ⅰ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片頭的雕像是什麼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片頭的雕像是一座名為工人與集體農庄女庄員的雕塑。

1947年,工人和集體農庄女庄員雕像成為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標志。從那以後,在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每一部電影開始前,觀眾都能看到拿著錘子和鐮刀的男女形象。

2003年雕像進行修復,2010年才再次亮相。此時,雕像又有了高大的基座(34.5米高),於是,總高度接近60米的工人和集體農庄女庄員成為俄羅斯第五高的雕像。

製片廠片頭雕像來源

1937年,蘇聯女雕塑家穆希婀,為在巴黎舉辦的「國際藝術、技術與現代生活博覽會」創作了這件大型雕塑,並把它聶立在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蘇聯館頂部。該雕塑為不銹鋼制,高24.5米,在不同光線照耀下,可顯現出不同的絢麗色彩,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強烈的時代感。

作品一經問世,立刻贏得了世界性聲譽,成了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的象徵。後來。蘇聯政府把它立在蘇聯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門口,象徵社會主義經濟欣欣向榮。

Ⅱ 求~俄羅斯電影的發展史

俄國文化:俄羅斯的電影發展史概述

電影是最年輕的藝術種類,同時它早已被公認為一種最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製造並駕馭輿論,所以它不僅吸引觀眾,也會引起當局的密切關注。
拍攝電影所需的各項技術在電影出現以前就已經具備了,但是必須把這些技術變成一種有效的體系,1895年盧米埃爾就做了這項工作。很快在巴黎放映了首場電影。電影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1896年也舉行了首場放映。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了俄國的電影工業。俄國的首批電影公司是1908年出現的。俄國在電影發展中的傑出作用是,它很快就意識到了電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首批出現的藝術片都是為民歌和俄國經典著作配畫。1911年至1913年,俄國攝制了頭一批篇幅較長的動畫片。導演弗拉基米爾·加爾金拍攝了電影《貴族之家》(1915年)。他還同雅科夫·普羅塔扎諾夫一起執導了影片《娜塔莎·羅斯托娃》(1915年)。普羅塔扎諾夫則執導了由著名演員伊萬·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後》(1916年)和《謝爾蓋神父》(1918年)。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婭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人世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蘇聯時期意識到了電影(尤里·熱利亞布日斯基和列夫·庫列紹夫拍攝的電影)的宣傳作用。私人攝影室拍攝了根據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的劇本改編並由其參與製作的電影《小姐和流氓》(1918年)以及由伊萬·莫斯克溫主演的列夫·托爾斯泰的《波利庫什卡》(1919年)。從1922年起電影業由國家電影局主管。國家組建了電影製片廠,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這收到了震撼世界的效果。謝爾蓋·愛森斯泰在《戰艦「波將金」號》、《罷工》和《十月》(1925年,1927年),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在《母親》(1926年根據馬·高爾基的作品拍攝)、《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後裔》(1929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藝術形象。形成了以描繪生活的各個側面而見長的電影藝術學派。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攝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羅塔扎諾夫的《第四十一》(1927年)、弗里德里希·埃爾姆列爾的《帝國的廢墟》(1929年)、尼古拉·艾克的《生路》(1931年)和鮑里斯·巴爾涅特的《邊區》(1933年)。
斯大林時期拍攝的影片急劇減少,國家對電影的監督嚴格化,每拍一部電影都需動員大量資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這種氣氛下,出現了瓦西里耶夫弟兄的《夏伯陽》(1934年)、亞歷山大·扎爾希和約瑟夫·海菲茨的《波羅的海代表》(1937年)和米哈伊爾·羅姆的《列寧在十月》(1937年)等影片。音樂劇成為電影藝術的另一個重要門類,它在當時的社會屬於一種大眾文化。音樂劇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導演的《快樂的人們》(1934年)、《大馬戲團》(1936年)和《伏爾加啊,伏爾加》(1938年),伊萬·佩里耶夫導演的《拖拉機手》(1939年)和《養豬女和牧羊郎》(1941年)。當時還拍攝了歷史史詩影片:愛森斯泰導演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20世紀60至80年代,戰爭成了電影藝術的主題,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飛》(1957年)、格里戈里·丘赫萊伊的《關於一個士兵的敘事詩》(1959年)、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1962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年)。
20世紀60年代的問題反映在米哈伊爾·什韋采爾的《陌生的親戚》(1956年)、羅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這么一個青年》等影片中。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我闊步在莫斯科》(1964年)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的《小心汽車》(1966年)等喜劇片反映的都是生活問題。這一時期,許多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如科津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1964年)和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導演的《戰爭與和平》(1966至1967年)。
20世紀70年代是導演-哲學家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安德烈·魯布廖夫》、《鏡子》和《思鄉》)和格奧爾吉·達涅利亞的創作高峰期。馬克·扎哈羅夫和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拍攝的大多數影片也集中在這一時期和隨後的10年。費奧多爾·希特魯克和尤里·諾爾施泰因創作了動畫片的精品。
20世紀80至90年代的經濟動盪摧毀了原有的電影生產和發行體系,但是對電影的需求並沒有下降。列昂尼德·蓋達伊、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埃利達爾·梁贊諾夫、格奧爾吉·達涅利亞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導演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進行創作探索。
這期間出現了不少新人。導演·索庫羅夫、巴拉巴諾夫、羅戈日金和托多羅夫斯基等人拍攝的影片在俄羅斯國內外均受到觀眾的好評。

網路找的

Ⅲ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Ⅳ 求~~99年俄羅斯電影 [西伯利亞理發師] 下載或者在線收看~~有知道的哥們說一下 謝謝了

鏈接:

提取碼:5yzb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西伯利亞理發師》是由俄羅斯3T電影製片公司出品的愛情片,由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朱莉婭·奧蒙德、歐列格·米契柯夫、理查德·哈里斯、阿列克謝·彼得連科領銜主演。該片於1999年2月20日在俄羅斯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俄國男人和一個美國女人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發生了一段悲劇的感情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Ⅳ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Ⅵ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Ⅶ 哪裡可以看俄羅斯電影巴爾干邊界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nabw

《巴爾干邊界》是安德烈·沃金執導的動作片,安東·龐布施尼和米萊納拉·德羅維奇出演。該片講述了俄羅斯特遣部隊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納機場,與恐怖分子進行戰斗的故事。

Ⅷ 推薦優秀俄羅斯電影

《騎士的榮譽》、《舍我其誰》、《美國女兒》、《為女人祈禱》、《天神的妒意》和《來自勝利者的鮮花》,題材涉及沙皇時期的社會動盪與人性的異變,衛國戰爭年代的艱苦生活,戰爭與女性的心理輝映,當代城市市井風情的描摹。在表現的人物范圍上兒童的純真夢想、成年人的愛情和婚姻的痛苦與歡樂等。這些影片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自1995年到2004年來的不同主題和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作品。
俄羅斯優秀戰爭題材電影《1942東部戰線》
俄羅斯優秀戰爭片之一的《星星(星星敢死隊》
《土耳其式開局》,《宮廷秘史》,《小偷》,《布穀鳥》,《總統和他的孫女》,《夏日遺失的二十七個吻》,《俄羅斯方舟》,《血戰阿拉曼》,《莫斯科保衛戰》 ,《爆破》, 《生死倒計時》 ,《聖人島》

Ⅸ 俄羅斯經典電影

俄羅斯經典電影

1、《太空救援》

2015年,中國版《十二公民》在國內熱映,即便是在《復聯2》的「排擠」下,仍然票房口碑雙豐收,可見這部影片的故事和情節的設定,是多麼的「驚心動魄」。其實這部電影還有另外兩個版本,分別是1957美國原版《十二怒漢》和2007俄羅斯版《十二怒漢》。

俄羅斯版《十二怒漢》,故事內容和情節與《十二公民》大致相同,但相較於美國原版,更增加了當代的社會問題,包括種族沖突等等。這一版堪稱是三個版本中最「人性」的一版,可以說中國版《十二公民》受這版的影響比美版更大。

Ⅹ 俄羅斯電影天空上映時間

俄羅斯電影天空上映時間是2021年11月18日

影片根據2015年11月24日駐敘俄軍一架蘇-24戰機被土耳其F-16擊落的真實故事改編。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空天軍飛行員奧列格·佩什科夫中校與領航員康斯坦丁·穆拉赫金上尉駕駛的蘇-24戰斗機在土敘邊境上空執行任務時,被一架土耳其空軍的F-16戰機發射的空對空導彈擊中。

兩名飛行員跳傘逃生後,在地面又遭到敘利亞極端組織武裝的襲擊。在交火中佩什科夫不幸身亡,穆拉赫金則在俄敘兩國特種部隊的救援下最終脫險。在營救行動中,俄羅斯海軍陸戰隊員亞歷山大·波濟尼奇也英勇犧牲。

犧牲的佩什科夫是一位擁有2000小時飛行經驗的俄羅斯頂尖飛行員,在他犧牲的第二天(11月25日),俄總統普京親自簽發命令,授予其「俄聯邦英雄」稱號,同時並授予穆拉赫金與波濟尼奇英勇勛章。

11月30日,俄軍派出軍用運輸機將英雄的遺體從土耳其安卡拉接回國,降落到莫斯科州的契卡洛夫斯基軍用機場。飛機進入俄聯邦空域後,一隊殲擊機為其護航,國防部長與空天軍總司令親自到機場接機。

12月1日,時任俄空天軍總司令的邦達列夫上將親自把榮譽章遞交到佩什科夫夫人手中,並稱贊佩什科夫是「真正的愛國者與國家英雄。其名字將永載俄羅斯歷史、俄軍歷史與俄羅斯空天軍歷史」。次日,在佩什科夫的故鄉利佩茨克,舉行了萬人參加的英雄遺體安葬儀式。

一轉眼的時間六年過去了,俄羅斯傳媒公司Three X Media在俄羅斯國防部的幫助下,歷時近一年,將這個故事拍成影片《天空》(Небо),兩位英雄在片中分別化名為索什尼科夫和穆拉維約夫。影片中的英雄們將在天空和地面上同時接受考驗——他們在生活中面臨著與其他人一樣的問題:夢想、失敗、背叛和愛情。

為了追求拍攝環境的真實性,片方還特意將拍攝場地選在俄羅斯在敘利亞的空軍基地附近,所有參演演員們在特種作戰部隊營地接受了為期兩周的訓練。Three X Media總製片人伊內薩·尤爾琴科說道:「我們特別關注技術和實際的現實主義,這就是演員在特種作戰部隊營地必須接受兩周訓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