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電影 俄羅斯 女殺手 被上司出賣 電影名字是什麼
安娜 Anna(2019)
在美麗的外表下,安娜擁有聰明絕頂的頭腦和強大的戰鬥技巧,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刺客之一,她遊走於黑白兩道,只要被鎖定的目標,從不失手。
2. 觀電影《孔孑》有感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里,孔子是這么說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發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義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義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布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台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里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眾,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著,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軍隊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台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軍隊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里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只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里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為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著老師走。接著,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里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淫盪有餘而富貴不足,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艷後》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眾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著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為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里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著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為「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里,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為「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著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為「賜」為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張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著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峰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為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發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為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著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著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么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裡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為了突出戲劇矛盾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裡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偽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台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著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發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像?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中國影人拍中國歷史,竟還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為證)。再者,即使從純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戲劇性仍嫌不足,雖然加了不少戲,還突出了戰爭場面,但通片看下來,局部刻意還是掩不住整體溫吞。
不過挑了這么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沖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過大官,搞過拆遷,玩過曖昧,還組過驢友團——而且在這些過程中,還有煌煌巨著傳世。
可見,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玩什麼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喪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歸魯後,首先聲明不許再拿政事來煩他,一心一意搞學問去了。
這是想通了,孔子管這叫「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識分子啊,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3. 一部俄羅斯電影,一個原來的屬於特工還是特種部隊什麼的,特別的壯,劇情是是他女兒被帶走,救他女兒
應該是施瓦辛格演的·
叫《獨闖龍潭》··
http://ke..com/view/682023.htm這是詳情·
《颶風營救》咋沒影像說是途中後來又帶上了一個女的這個情節啊··
4. 求個俄羅斯電影名稱,劇情大概如下
《八美圖》 8 femmes (2002)
主演: 達尼爾·達黎歐 / 凱瑟琳·德納芙 / 伊莎貝爾·於佩爾 / 芬妮·阿爾丹 / 艾曼紐·貝阿 / 維吉妮·拉朵嫣 / 露迪芬·莎妮 (全是明星)
劇情簡介 · · · · · ·
聖誕節前夕,一個富裕人家正在忙著籌備聖誕。窗外白雪皚皚,屋裡迎來了女兒大學歸來。一家人沉浸在聖誕前團聚的氣氛。
此時,大家以為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還沒有睡醒,誰知打開房門一開,他竟死在了睡床上,背後插著一把刀。眾人驚慌失措,想報警之時卻發現電話線早以被剪斷;車已被蓄意破壞,無法開到警局。明顯地,兇手就在這8人中間。彼此的猜忌和指控開始了,各人不為人知的秘密一一曝光,倫理道德的顛覆,貪婪自私的本性,令這個聖誕前夕特別混亂。諷刺的是,最後誰是兇手已經不重要了……
5. 有個外國片,兩個男人躲在大象子宮里那個電影名叫什麼
《王牌賤諜:格林斯比》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喜劇、動作類型影片,該片由路易斯·萊特里爾執導,薩莎·拜倫·科恩、馬克·斯特朗等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名高級間諜為了完成一項特殊任務,不得不與自己「足球流氓」哥哥合作的爆笑故事
6. 產婦尖叫死亡,產婦子宮被當胎盤一起拽出,俄羅斯手術台為何會當做實驗室
可能是為了引起的社會更多的關注吧。生孩子對簡陋的古代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但是對於高科技的今天還是很危險的。因為一不小心可能還會一屍兩命,毀了整個家庭。之前在俄羅斯發生的一件產婦子宮被當胎盤一起拽出就成為了社會討論的尖端。
因為醫生的失誤使整個家庭失去該有的歡樂。孕婦的祖母柳德米拉說:"我給醫院打了電話,問她在死亡前,是否見到了她的女兒。他們說她看見女兒後,露出了微笑。"孕婦的母親悲痛欲絕,她認為一切都是醫療團隊過失造成的。"我希望能證明他們的罪行,他們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孕婦的母親表示,據他們說,孕婦體內的性器官都隨著胎盤被全部撕裂。所以說孩子這件事情是非常的重要的,為了母子平安一定要請來一些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行。
7.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8. 一部女殺手的電影,女主角正在洗澡月經了,結尾與前男盆友洗澡時,將其殺害,貌似還沒有子宮了,求片名!
是不是《洛麗塔》。法國的片子
9. 找一部好像是俄羅斯的電影
白比姆黑耳朵 Белый Бим Чёрное ухо
劇情簡介 · · · · · ·
孤獨無依的退休記者伊凡·伊凡內奇撿到一隻被人拋棄的黑耳朵小白狗比姆,並同它相依為命。在主人精心調教下,比姆不僅學會了打獵,還學會了許多其他本領。它善解人意,對老人體貼入微,給他帶來莫大的安慰。但是,好景不長,老人在衛國戰爭中留在胸腔里的彈片導致心臟病發作,他不得不去莫斯科接受心臟手術,把比姆留在家中托鄰居照看。比姆不知道生病的主人被送到哪兒去了,它不吃、不喝,日夜思念主人,後來便離家出走,不顧一切地四處尋找。它忍凍挨餓,風餐露宿,日夜奔波,跑遍了主人曾經帶它去過的所有地方。它飽經了邪惡與欺凌,也體驗到友愛與同情,閱盡種種世態。當比姆處於危難境況時,主人的鄰居斯捷潘諾芙娜和小孫女柳霞照顧過它,好心的姑娘達莎從惡人的手裡救過它,一個女修路工向它伸出過援助之手,建築工地一個看料老頭收留過它,小學生托利克為它花費許多心血,小牧人阿廖沙一家對它懷有真摯的感情…... (展開全部) 孤獨無依的退休記者伊凡·伊凡內奇撿到一隻被人拋棄的黑耳朵小白狗比姆,並同它相依為命。在主人精心調教下,比姆不僅學會了打獵,還學會了許多其他本領。它善解人意,對老人體貼入微,給他帶來莫大的安慰。但是,好景不長,老人在衛國戰爭中留在胸腔里的彈片導致心臟病發作,他不得不去莫斯科接受心臟手術,把比姆留在家中托鄰居照看。比姆不知道生病的主人被送到哪兒去了,它不吃、不喝,日夜思念主人,後來便離家出走,不顧一切地四處尋找。它忍凍挨餓,風餐露宿,日夜奔波,跑遍了主人曾經帶它去過的所有地方。它飽經了邪惡與欺凌,也體驗到友愛與同情,閱盡種種世態。當比姆處於危難境況時,主人的鄰居斯捷潘諾芙娜和小孫女柳霞照顧過它,好心的姑娘達莎從惡人的手裡救過它,一個女修路工向它伸出過援助之手,建築工地一個看料老頭收留過它,小學生托利克為它花費許多心血,小牧人阿廖沙一家對它懷有真摯的感情……然而,人世間不僅有善良的人,還有惡人,能量相當大的惡人。社會寄生蟲刁嬸曾多次以不實之詞誣陷比姆;灰臉人為圖私利迫害比姆,誣告它是瘋狗,致使有關部門登報緝拿它;一個貪財的司機把比姆賣到很遠的農村;一個不務正業、心狠手辣的「獵人」差點兒一腳要了它的命;在比姆病餓交加、剛有了得到溫飽的可能時,托利克的父親又用騙局再次將它拋到危機四伏的森林……盡管遇到這么多艱難險阻,受了這么多冤屈、折磨,還多次瀕臨死亡,但比姆卻始終對主人忠貞不渝,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尋找主人,一直在等待主人的歸來和隨之而來的信任與愛撫。然而,就在主人從莫斯科治病歸來的前一天,當比姆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飢腸轆轆地回到自己的家門口時,刁嬸再次誣告它為瘋狗,致使檢疫站的工人將它抓進悶罐車里。不幸的、嚮往自由和光明的比姆用牙去咬、用爪去抓悶罐車的鐵門,嘴唇和牙床被剮豁了,兩只前爪滿是血痕,最後它含恨死在車里。可愛的比姆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四年。白發蒼蒼的主人無言地將比姆埋葬在森林深處,並向空中鳴槍四響。槍聲在寂靜的森林上空久久回盪,是誌哀,也是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