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电影 » 2016电影营销费用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6电影营销费用

发布时间: 2022-06-13 06:16:52

❶ 电影制作费一亿元宣传5000万票房2亿,这部电影挣钱了吗

中国电影业分配票房利益用简化的算法,制作、发行、放映三方各得1/3。所以说是三倍
例如:一部电影的好莱坞大片,制作费花了5000万美元,收入1亿美元的票房。减去放映商的费用一般是三分之一,发行商从中拿回7000万美元的收入,接着,发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万美元。而5000万美元的制作费还需要加上2500美元的广告宣传费按照好莱坞的行规,营销费用一般是制作费50%,这么算下来,这部电影亏损2600万美元。好莱坞影片平均投资5000万美元,动辄上亿,多数影片都免不得了血本无归的命运。
上映的电影里面最多有20%赚钱 10%不赔不赚 剩下的都哭了 .
所以当制作+推广是1.5亿元,那么至少要4.5亿票房才不亏本

❷ 电影成本怎么计算

电影的成本不仅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食宿行等的费用,而且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通常市场营销及宣传费用等于拍摄费用或1/2的拍摄费用。每部电影根据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小成本电影,中型制作电影,和大制作电影。小成本电影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中型制作电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万人民币左右,大制作电影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国产小成本电影代表作《失恋33天》(约9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国产中型制作电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约3000-40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代表作《阿凡达》(约6亿美元,不含宣传费用)。

❸ 投资1.3亿14天收10亿 《芳华》能给冯小刚赚多少

截止12月28日,冯小刚的《芳华》上映14天,累计总票房突破10亿。除去已计入的网络售票平台的服务费,净分账票房9.43亿。片方可分账约3.62亿。

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据说是1.3亿。其中,搭建实景就花了3500万。那场六分钟的长镜头战争戏,花了700万。宣发及营销费用未知,假设是7000万上下,那总成本就在2亿左右。

从目前来看,减去成本,片方的净利润已经达到1.62亿。

冯小刚公司净入0.8-1.6亿?

这部电影的主要出品方有东阳美拉、华谊、爱奇艺影业、耀莱影视、北京文化、八一电影制片厂六家,另外还有华夏电影、大地时代、英雄互娱等十家联合出品方。其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作为项目操盘公司,是第一大出品方,猜测所占投资比例应该在30%-60%。

《芳华》上映第一个周末,只落后了一天时间,第二天就赶超《妖猫传》、《机器之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三部新片,重新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至今排片占比和上座率高居首位。

上映第二个周末,也即12月29日,又有四部新片《妖铃铃》、《二代妖精》、《前任3》、《解忧杂货店》开画,抢占市场。能否继续靠口碑和上座率逆袭,将成为《芳华》票房能否继续走高的关键。

不管竞争多激烈,从目前的走势保守预估,《芳华》最终票房应该至少在13亿上下,片方分账4.7亿左右,减去约2亿成本,净利润2.7亿。东阳美拉如果投资占比30%-60%,就能分到8000万-1.6亿。

当然,东阳美拉作为版权方,还会有网络播映版权费等收入,像这种热门卖座片,通常都有几千万的版权费净入账。

完成业绩对赌已不成问题?

2015年年底,华谊以10.5亿现金收购浙江东阳美拉股东冯小刚、陆国强合计持有的70%股权。当时东阳美拉只是一个刚成立两个月的空壳公司。双方签了五年总计6.75亿元的业绩承诺。美拉2016年的净利润不得低于1亿元,此后几年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增加15%。如果业绩完不成,冯小刚用现金补足差额。

根据华谊2016年年报,东阳美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税后净利润1.015亿(包括2015年和2016年两个财年的利润),刚好超过1亿的业绩承诺目标。

按年15%递增,2017年的对赌利润额为1.15亿。2017年上半年,东阳美拉净利润为2700多万。如果《芳华》的收入计入2017财年,完成对赌目标就不成问题了。

实际上,除了电影票房收入,及冯小刚作为导演、广告代言人、综艺节目评委的个人收入,东阳美拉还在拓展其他业务。

根据华谊兄弟相关年报,东阳美拉制定了新人导演计划。签下部分艺人经纪合约。参与《情感抢险队》、《美少年学社》等综艺节目。还投资了包括《火王》在内的电视剧。

电影方面,未来的项目还有《非诚勿扰3》、《念念不忘》、《手机2》等。

❹ 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到底怎么分成 中国大制作电影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虽然进口影片的数量有限,但在进口速度上绝不落后。据介绍,无论哪一国家生产的最新影片,我们的购片人员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选定后立刻以快件送回国内。据说,中影公司负责海外选片的6个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后从中精选100多部送审,最后确定进口10部分帐大片。

由于进口大片的巨额利润,国内一直有打破大片垄断的呼声。对此,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

中国大片成本:
一,大制作。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虽少,但国产片的票房中却可接近一半的份额。而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

二,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种形势之下,探讨低成本电影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占总产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电影,以及背后的那些创作者。

❺ 2016十大亏损电影出炉,什么是压垮国产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

016年虽然已经过去,但影视行业的多项年度盘点才刚刚开始,比如,近日新鲜出炉的2016年度电影票房。从各项数字来看,2016年电影市场遇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去年初许下的600亿票房目标远未达成,甚至连年度票房增长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体根据去年电影行业的多项数字,总结出了年度亏损最多的几部电影。从这份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去年电影市场的亏损数字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制作、大导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这些曾经的“票房灵药”惨变“票房毒药”?而除了票房之外,发行、营销渠道是否也应背负亏损的锅?去年票房亏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高成本动画?观众不买账从这些电影中,首当其冲的一类就是以《摇滚藏獒》《小门神》和《精灵王座》为代表的高成本动画电影。这类电影都打着画面精良的旗号,将大把制作费用投入了前期的制作公司。无论是由美国好莱坞团队斥资6000万美金打造的《摇滚藏獒》,还是由7000万人民币支撑了三年漫长制作期的《小门神》,在这些漂亮的投资数字背后都是后期上映时巨大的回本压力。然而,国内观众却似乎并不愿意为这类电影买账。几部高成本动画电影在上映后,无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终惨淡收场。如此低回报率的影片,也就注定了前期高昂的制作费用付诸东流。重金并没有砸出水花,亏损也是在所难免。合拍科幻动作片:披着“洋”皮的国产片而另一类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动作片了,前文榜单中出现的《勇士之门》和《蒸发太平洋》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电影在投资、演员、上映地区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联合,电影类型无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后期特效要求高。然而这类中西合璧的产物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得水土不服,东方元素与西方科幻的结合差强人意、缺乏诚意,观众自然不买账。《勇士之门》预算4800万美元(折合约3.3亿人民币),然而国内上映后票房仅有2283万,净亏损预估超过3.2亿。《蒸发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万,但和900万美元(折合6000万人民币)的投资相比,也损失了至少3700万。对赌or保底?投资与票房的较量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对赌”和“保底”两项新发行策略。“对赌”往往是资本市场的概念,在电影行业里又被称为“保底发行”。所谓“保底发行”,即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不过,保底发行虽然赢面大,但也是具有极高风险的,一旦失败,也需要承担巨额亏损。《梦想合伙人》就是因保底亏损的一部典型代表。该片由一众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仅获得票房8100万(投资方分账约3000万)。这样一来,为这部电影花了3亿保底的福建恒业影业就损失了一大笔钱。据悉该片电影投资9000万,预估净亏损6000万。同样因保底而惨遭亏本的还有《叶问3》。该片制作成本和发行等费用共计约3亿,保底票房为10亿,然而最终却仅收获了8亿票房,因此保底失败的快鹿投资集团将承担巨额亏损。此外,《叶问3》上映期间还爆出了虚假排场(锁定座位、幽灵场等)的黑幕,涉及虚假票房3200万。因此《叶问3》到底亏损了多少钱,除了投资方心中有数外,外人恐怕无法算清这笔糊涂账。古装武侠IP:市场尽失,春天不再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装武侠电影,近年来逐渐失去了其在电影市场的地位,《三少爷的剑》票房滑铁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部由博纳和尔冬升打造,原着为古龙的大IP电影,上映之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票房收益不足1亿,净亏损达6300万。而另一部同样命运的是《封神传奇》。这部由中国星主控,博纳、阿里巴巴、爱奇艺等联合投资的影片,虽然众星云集,但无奈观众对这类噱头大却不会讲故事的电影早已失去兴趣,上映后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终电影票房仅以2.84亿草草收场,投资方能获得分成约1.1亿。如果成本按4亿算,净亏损达2.9亿。意外亏损:李安效应失灵、主旋律没市场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意外反响不佳,最终以3093万美元的票房成绩收场。虽然李安这面金字招牌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同凡响,上映后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分别达到了8.6和8.0,但该片在美国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评分只有7.2分,烂番茄新鲜度45%。因此在最终的总票房上,美国市场仅收益174万美元,占总票房的5.6%。海外已经在中国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丹麦、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万美元,其中中国内地1.63亿元。另一部反响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竞选的历史大片《大唐玄奘》。这部影片在题材上贯彻了中央“一带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黄晓明也凭这部片连续获了意大利中国电影节和长春电影节两个影帝。然而观众却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豆瓣评分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万,这让投资过亿的中影集团亏损预计达到8800万。贺岁档:口碑票房双扑街眼看2016票房目标无法达成,不少人将目标盯紧了年底的贺岁档,期望能最终发力,让惨淡了一年的票房迎来最后一次爆发。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国师张艺谋的大旗,《长城》依然没能让去年的电影大盘起死回生。不仅如此,贺岁档上映的四部大片还尴尬“领衔”了年度票房亏损榜。贺岁档集体亏损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报率。以《长城》为例,预算为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如果仅算国内票房,要达到近26亿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刚刚突破10亿,远未达到预期。《铁道飞虎》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这部主打精美特效制作的动作喜剧,前期投资成本高达2.5亿,加上后期营销、发行等费用,总投资约3亿。虽然微影时代总裁林宁曾信誓旦旦给《铁道飞虎》保底8亿票房,不过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经过了圣诞和元旦两个假期后票房尚不足6亿,日后若要完成这8亿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亏损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来自电影口碑的集体扑街,无法激发观众贡献票房的意愿。无论是万众期待的《长城》,还是明星云集的《摆渡人》,又或者是成龙领衔一众鲜肉的《铁道飞虎》,上映后豆瓣评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却又因为其题材太过文艺、宣传缺少热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罗曼蒂克消亡史》总投资在1.5亿,最终票房落在1.19亿,亏损高达1亿。综上而言,去年电影市场的大范围亏损与影片类型、天价投资额、保底分账形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影视行业表面看似风光无限,不断有资本涌入,然而从这些亏损数字背后却也看到了市场的残酷。若单从票房的角度看,观众逐渐回归理性、明星效应不断减弱、恶意炒作难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较于五花八门的炒作和营销途径,拍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或许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❻ 有木有人知道电影映前广告的投放费用是肿么计算的啊

额,电影映前广告的费用是按照广告片的时长(譬如说10s、30s、60s)不等,投放的周期(一个月、一季度、一年)不等,投放的范围(一个影院、一个省、全国投放)不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投放越多,折扣越给力。希望能够帮到你

❼ 外国电影的营销成本高吗

高。
好莱坞的平均营销成本高达1.21亿美元,说明了营销在当代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❽ 电影成本包括哪些

在海外通常只指制片费用,并不把营销与宣发费用包含在内,但在中国却并不一样,不光把软硬广告投入以及营销、活动、宣传、发行的费用全部囊括在内,而且还要继续往高里吹水。所以说中国电影的洗钱现象特别的严重,一部片子实际投入三千万,它敢号称投一亿并以此做账目,电影还没上映就能洗回百分之七十的资金,所以这买卖各行各业发了疯似的往里钻,不管电影转不赚钱先扎进来投了再说,更有甚者有的片商在投了电影之后未等电影上映就注销公司落跑了的,笑话一堆。

❾ 电影宣发投资需要多少钱

电影宣发即电影宣传以及发行。有的公司只做宣传,有的只做发行,有的公司两者同时进行。宣和发是不同的两个渠道,宣传简易的讲就是为一部影片宣传对接的主要就是各类媒体,宣传影片的知名度、口碑度、话题性。发行对接的主要就是院线,核心目标是阵地物料和排片。宣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各大媒体、各种平台广告、口碑营造等。而我们现在做的是口口相传,朋友圈宣传方式。现在是朋友圈时代,一部电影不论你多大制作,多大牌明星、导演、编剧,只要朋友圈有人说这是个烂片,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也会变成烂片。只要朋友圈有人说某一部电影值得看,那观众们就会好奇想要去看看。这就是大众的从众心理! 而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大众配合你宣传电影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成为电影的版权拥有者,成为电影的股东,与电影收益有直接关系!所以现在各大电影出品方愿意拿出部分份额让普通人参与认购,购买了电影版权的投资者拥有电影票房分红收益。这样一来投资者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就会尽心尽力的为自己的电影进行宣传,发动亲朋好友去电影院捧场,最终的结果就是双赢! 举个例子:现在某公司想拍一部电影。预计投资一亿元人民币,有了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但是想要票房保障最重要的还是宣传得到位。所以出品方决定让出一部分电影利润进行宣传,将一亿元成本拆分为10000份,每份价值1万元,出品方自己占有50%。将剩余50%份额通过电影宣传公司进行销售让普通人也能参与电影投资,并进行电影宣传。假如投资者A通过宣发公司认购了100万元该片版权,也就是购买了100个份额。那么A投资者就占有总投资的1%,也就是A投资者享有票房可分账的1%收益。所谓电影票房可分账就是=(票房-院线分账-国家电影发展基金会费用-税费及相关费用)。一般一部电影的可分账是票房的30%~40%,假如该片最终票房为10亿元人民币,可分账就是3亿~4亿元。A投资者可分得其中的1%,也就是300万~400万元!而且这还只是票房收益,电影下映之后还会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映比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提供给会员客户或者收费观看,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收益,也是参与投资者分红的。简而言之,这部电影带来的所有收益,投资者均有权参与分红!!现在观众对电影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流量明星已经没有那么有效了,一部用心制作的,能打动人心的电影才有可能成为票房黑马。中国电影从来都不缺观众,缺的是优秀的电影。全国各项优秀影视项目,欢迎来聊。

❿ 投资一部好的电影宣发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

投资电影的人最想问的就是,知道了影片成本,那么影片的宣传策划成本一般是多少呢?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单单靠影片拍的好就想得到高票房是不够的,拍好了还得宣传策划一番。按照以前的来说,一部电影的投资金额过亿都要让我们惊呼“大制作”!而如今的大片单单是电影宣传花费就少则几千万。电影宣传阶段早已是电影市场的头等大事,有的影片电影宣传花费乃至可以超过总投资达的一半,与制作花费齐平。

今年春节档期的几部高票房的影片无一列外均重金投入在电影宣传花费上。《捉妖记2》的电影宣传花费是最高的一部,粗略估计应该接近3个亿,这样的电影宣传花费也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策划,可以说几乎无死角,线上与线下随处可见。乃至连农村都挂上了看《捉妖记2》的宣传策划横幅,央视的春晚倒计时节目里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这样的宣传攻势也让《捉妖记2》在上映之初技压群雄,可见宣传的重要性。



《唐人街探案2》的前作作为票房黑马,这一次续作来临也是趾高气扬,电影宣传花费花了1.5亿,总投资超过了5.5亿。宣传攻势虽然很强劲,但我们还是能明显的感受到《捉妖记2》的宣传策划更具优势。确实,花3亿的效果比1.5亿要强,没白花。在上映之初《捉妖记2》也领先于《唐人街探案2》,后来却被超过了,这完全是因为口碑的原因,只知道掏钱去宣传策划却不在乎影片质量,完全的顾头不顾腚,影片质量永远是影片的核心部分。

影片《红海行动》的电影宣传花费也在1亿左右。

要敢于掏钱宣传策划的影片通常可以得到大量的排片占比,电影院方排片时是很注重这个关键因素的。这也是逐渐形成的市场导向,近些年高票房影片毫无例外都是电影宣传做得很好看的电影。当然,电影宣传也是很费劲的一个阶段,线下的各种广告投入是最基础的,线上的话题度、打广告、上综艺都是常用手段,电影路演也是必备阶段,导演带上主演一个一个城市的宣传策划电影路演,可以说不比拍电影时轻松。总之,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号召观众们走进电影院买票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