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电影 » 致命诱惑电影2016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致命诱惑电影2016

发布时间: 2023-01-01 23:56:28

Ⅰ 机密重案之致命诱惑的介绍

《机密重案之致命诱惑》是1994年上映的香港犯罪电影,由龙生执导,吴妙仪、成奎安等主演。

Ⅱ 韩国电影 致命的诱惑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该片讲述了政玟,一个编剧爱上了在一次出差路过的小客栈遇到的尤美,他一直不明白他们是在梦里还是现实发生的关系的故事。

网友认为这部剧与以往的韩国同类型片的简单粗暴不同,有点悬疑又有些悲剧的意味。也有人说这部剧剧情太简单,看到中间,基本就知道后面剧情怎么发展了。这部剧女主小美诱惑男人的戏演的太好了。

主要情节:

男主小孙和女主小美在车上,小美展现极致的诱惑,镜头给到那一双大白腿,让人看的血脉喷张。小美说到:“抱歉让你那天等这么久。”于是拉开自己的衣服,邀请男主抚摸自己。男主一脸懵,还是情不自禁的伸出了手。

由于男主回家后,时不时的想起小美,又加上制片人邀请他再一次合作写新稿子,再加上他和朋友去蒸汗时,听到关于大叔和少女谈恋爱的话题,这刺激了男主想到了小美,第二天男主又回去找了小美。

Ⅲ 电影《机密重案组之致命诱惑》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王明奉冰姬之命前往进行军火交易,但被警方监视,欲拘捕,却被王明逃去.冰姬怀疑王明不忠,将他杀死,但被探员Rocky所擒,冰姬以美色诱Rocky,设计将他杀害后逃脱.重案组Cindy帮忙办案却被上司责备,并将案件转交给特别行动组接手.Cindy心生不忿,决定私下追查冰姬的下落.后来在追捕过程中冰姬伏击Cindy,欲与她同归于尽,Cindy感觉情况危急,以后就自己看吧 就是警匪片挺老了 94年的

Ⅳ 本能2:致命诱惑的影片评价

故事太过苍白斯通启用替身
虽然北美的电影市场开年以来就持续疲软,但《冰河世纪之冰消雪融》的上映却给人们带来久违的惊喜。此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于上周五登陆影院,4天内就收获了7050万美元,高居票房榜首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2》。不知是48岁的莎朗·斯通性感不再,还是如今观众的口味已改,该片首周票房仅为320万美元,还不到《冰河世纪2》的5%。
故事少新意
14年前,已过而立之年的莎朗·斯通在《本能》中全裸出镜,一举成名,跻身好莱坞一线女星的行列。虽然《本能》之后莎朗·斯通也出演过不少影片,和她对戏的演员中也不乏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大腕,但人们似乎只记住了《本能》中那个性感的凯瑟琳·翠摩尔,斯通在好莱坞也一直处于半红不紫的尴尬境地。
或许是为了唤起观众对自己的热情,莎朗·斯通14年后勇敢地接拍了《本能2》。和莎朗·斯通的迎难而上不同,当年的男主角迈克·道格拉斯却选择藏拙。虽然斯通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可嘉,可毕竟岁月催人,很多镜头莎朗·斯通不得不动用替身。在内容上,《本能2》大体延续了《本能》的故事情节,只将男主角从警探换成了心理医生。这样一部从内容到演员都没有什么创新的续集会遭遇票房失利在情理之中。
评论多贬低
一般来说,好莱坞影片的市场效应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票房不好口碑佳。《本能2》是少数票房和口碑成正比的影片。首周票房遇冷的同时,美国影评人也毫不客气地朝影片扔“烂番茄”。
《迈阿密先驱报》非常直接地表示:“没有人期望《本能2》会是部好电影,但也没有人想到它会如此无聊。”《今日美国》认为《本能2》和《本能》没有可比性:“1992年的《本能》惊险又性感,华丽且充满了张力,而这些元素在续集里完全被抛弃了。”《本能2》不仅未能赢得影评人的欢心,连普通观众也对它大加挞伐。美国观众给《本能2》打出了2.5的低分(总分10分)。一位观众在网上表示:“除了莎朗·斯通还看得过去外,这部电影简直一无是处,故事和对白都糟透了。”

Ⅳ 本能2致命诱惑里,到底谁是真正的兇手

本能2致命诱惑真正的兇手是凯瑟琳。

影片中,凯瑟琳要求格拉斯对其进行精神治疗,反而被格拉斯发现端倪。《本能2》是由迈克尔卡顿琼斯执导,莎朗斯通、大卫莫利塞等领衔主演的惊悚片。该片于2006年3月3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夜晚,美艳而富有的女作家凯瑟琳与球星凯文狂欢后驾车落入水中,结果该球星死亡而凯瑟琳却安然无恙。警方怀疑这是一起谋杀案,委派精神病医生迈克对凯瑟琳进行精神鉴定。

在这个过程中,格拉斯被凯瑟琳的美丽与智慧所吸引,渐渐忘记了医生与病人的原则,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情爱之中。 就在这时,他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可怕的变化,而这些又都与凯瑟琳有关。

作品特点

《本能2致命诱惑》该片的画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镜头的运用不温不火,没有什么特色,但也算张弛有度,显示出画面语言驾驭的能力,客观地说,也让故事发展的节奏比较流畅。对城市的俯拍,对场景和环境的交代,对人物面部的描写,都使得该片不至于太过枯燥。

对伦敦城市景观的拍摄是应当肯定的,包括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帝国学院、林肯法学院附近的共济会、南岸的郡政厅等,在该片中均一一出现。

故事中警方委派精神病医生格拉斯(大卫·莫利塞 David Morrissey饰)对凯瑟琳进行精神鉴定。因为其他原因,凯瑟琳被无罪释放了。但此后她却要求格拉斯对其进行精神治疗,格拉斯也想通过凯瑟琳这个案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Ⅵ 求一部电影(美国)剧情最后主角搞上一个40岁的离婚女人,她胸前有纹身,但最终还是被抛弃了

致命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Ⅶ 机密重案之致命诱惑的演职员表

制作人 :导演,龙生.
编剧,孔宪鹏;制片,霍兆明;制片经理,周国强;故事,龙生;策划,邓仲坤;特技指导,吴锦雄;爆破指导,刘志勇;动作指导,吴锦雄,冯伟伦,王少逸;后期制作,梁志华;剪接,麦子达;灯光师,张玉泉;摄影师,马金祥(HKSC) ;后期制作, People's Proctions ;粤语对白领班,黄凤英;国语对白领班,林展文;效果,王作潘;副导演,邓仲坤;助理摄影,张学文;助学灯光,麦荣得;化妆,蔡少珍;服装,吴雪华;道具,李复华,麦宝根;第二组摄影,张学文;第二组摄影助手,麦国雄;剧照,泰山;剧务,邓志威;形象顾问,郑子良;录音室,东方录音室有限公司;器材,香港映机;冲印,综合电影冲印有限公司;字幕, Norman Proction ;光学,清水浅录音室.
演员 : 出品公司 :香港:强龙有限公司, 1994.
其他机构 :1994 [首映].
制作机构 :强龙有限公司,出品.
People's Proctions,后期制作.
东方录音室有限公司,录音室.
香港映机,器材.
综合电影冲印有限公司,冲印.
Norman Proction,字幕.
清水浅录音室,光学.
中国星集团,影碟发行.
台前幕后 :龙生,导演.故事.
孔宪鹏,编剧.
霍兆明,制片.
周国强,制片经理.
邓仲坤,策划.副导演.演员.
吴锦雄,特技指导.动作指导.
刘志勇,爆破指导.
冯伟伦,动作指导.
王少逸,动作指导.
梁志华,后期制作.
麦子达,剪接.
张玉泉(灯光)灯光师.
马金祥, H.K.S.C.,摄影师.
黄凤英,粤语对白领班.
林展文,国语对白领班.
王作潘,效果.
张学文,助理摄影.第二组摄影.
麦荣得,助学灯光.
蔡少珍,化妆.
吴雪华,服装.
李复华,道具.
麦宝根,道具.
麦国雄,第二组摄影助手.
泰山,剧照.
邓志威,剧务.
郑子良,形象顾问.

Ⅷ 电影《致命诱惑》讲的什么内容

《致命诱惑》

剧情简介:

律师汤姆·加洛格工作勤奋、事业有成,在同行中小有名气,在一次出版界的酒会上,他结识了一个叫艾丽克丝的金发女郎。

会后,一场雨让二人聚在了一家酒吧里。在幽暗的灯光下,两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艾丽克丝大发感慨让女人感兴趣的男人都成了家,当她得知加洛格的妻子带女儿回了娘家,便开始有意挑逗他。于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前往艾丽克丝的公寓,在电梯里便迫不及待地做起爱来,之后律师汤姆·加洛格的噩梦开始了。

(8)致命诱惑电影2016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该片讲述了家庭幸福的已婚律师汤姆·加洛格在偶然间跟女编辑艾丽克丝春风一度后,不料从此被她缠上的故事。

该片代表了一种“以伦理道德片为包装,重申核心家庭的神圣的影片制作潮流。这类影片直接造成了对女性主义运动的逆反,以成功的谎言再度强化了性别歧视。其共同特征是家庭情节剧与恐怖片的巧妙嫁接。

Ⅸ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普遍误解》

惊悚片《致命诱惑》作为一个契机,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了热烈的探讨,但与此同时,它也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招惹了许多错误的印象和理解。

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个令很多人着迷的病症,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要归功于惊悚片《致命诱惑》,这部电影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获得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在影片中,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 饰演了一个名叫艾利克斯(Alex)的角色,这一角色的很多性格特质可以说如实对应了BPD的表征。然而,电影塑造出的性格特征只是为了让这一角色以危害主角的“反派”而成立,合理化剧情中的惊悚元素。

这样的处理意味着影片对艾利克斯的呈现方式做了相当大的、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改动。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虽然对BPD患者极不稳定的人格本质有了细腻的刻画,但是没能表现出他们同时极容易受伤害的特征,也严重缺少对她过去经历的描述——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出她易患BPD的生理倾向。

为了界定一些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对排斥高度敏感并难以治疗的患者,Adolf Stern于1938年首次提出了BPD。他发现这类患者的状态游走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却不能归类给任何一边,因此使用了“边缘”(Borderline)对其进行命名。

尽管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界定原本就不清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模糊,“边缘”一词还是被保留并沿用了下来。因为这类患者的症状广泛涉及全部心理及行为特征,并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被划分为人格障碍。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定义,人格障碍是:

“明显偏离个体所属文化预期的内在体验与外在行为的长久模式,这种模式覆盖广泛并难以改变,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发生并持续稳定发展,会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和损害”(美国精神病协会,2013)。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经历该定义中所提到的“痛苦”人群包含患者自身、患者及患者周围人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只是患者周围人物。

世人对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片面和错误的认知。由于这些不准确的说法和观念会催化出羞辱和歧视,引发病情恶化,阻碍潜在患者自发寻求帮助,因此急需被纠正。尤其像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面临的的情况,相关的大量误读已经通过媒体在荧幕上散布出去,并持续加剧现实中对这一病症的误解,所以纠正刻不容缓。

DSM-5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着冲动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着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行驶)。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我伤害。

>> 由于日常活动所致的情绪不稳定(例如,强烈的短暂发作的悲伤、易激怒或焦虑)。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肢体斗殴)。

>>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戳穿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错误认识

谬误1:患有BPD的人只是很难相处罢了。这根本就不是病。

大部分BPD患者的确是极其难相处的,除非你能刚好在他们需要的时间点准确地回应他们的需要。

我们都曾经历过学习的过程,并在某种情况下加强一些特定的行为。如果我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通常这些行为和人际交往模式都是适应性的。但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是这样。出于某些本文未能具体探讨的原因,BPD为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学习到的行为方式,通常会令与他们有实际互动的人感到反感。

虽然目前BPD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都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BPD是一种确认存在的、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心理疾病 (Paris, 2018)。

谬误2:BPD患者很有心计和控制欲。

人们发现BPD群体有点讨厌还很难相处后,就会回避、排斥他们。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BPD人群总想着如何彻底地操控别人,让别人按他们的想法行动。他们蛮横、混乱和反复无常的行为常常被认为是故意展现出来的。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BPD患者并不是有意表现出负面的行为,这只是他们知道的照顾自己的唯一方式。BPD使他们变得僵化、不懂变通,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变得更具适应性,只一味陷在自己学到的和一直以来遵守的行为模式中无法自拔。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自己堕入比死亡更可怕的命运——孤身一人或被抛弃。只要能够把自己留在重要的人身边,那么这些行为就是有效的,值得保留的。但如果他们觉得有谁马上要离开他们的话,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升级到任何必要的程度来留住对方。在他们看来,这关乎到生死存亡。

“操控”意味着深思熟虑的盘算和蓄意的设计。可往往对BPD人群来说,这些行为意味着孤注一掷,是他们为了满足情感需求的最后一搏。他们绝不是有意识地试图去操纵或控制他人。

谬误3:BPD只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案例。

BPD和躁郁症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这两种疾病的表征都包含冲动和情绪波动,但它们是不一样的。

需要牢记的是,人格障碍是普遍的、持久的,几乎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没有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躁郁症患者表现稳定,能够正常生活。通常情况下,躁郁症患者平均发病周期为一年一次或两次,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平稳期。

躁郁症患者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有的时候会受到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干扰,但一般就算处于发病期,亲密关系也不会受到破坏。而在对BPD群体的观察中未能发现躁郁症患者在发作期之外表现出的稳定性。

谬论4:BPD群体只是过于固执和抗拒改变,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无法好转。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很抗拒改变。当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和熟悉的时候,除非能够扭转局势,否则我们都不想改变。不过话说回来,适应新事物也算是一种调整,但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些不愿意放手的东西。

而BPD患者很可能从童年时期开始就有一套自己赖以生存的体系。尽管这套体系绝大多数时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但这是他们的全部。

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联合治疗方法有效地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愿意改变的方面,包括引导他们去感受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样,如果希望他们能放弃惯用的行为策略,必须首先教给他们满足需求的新方法。

谬误5:BPD群体不在乎他们周围的人。他们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BPD患者很难调节自身的情绪,并不意味着他们体验不到情绪。当他们感觉到他人有希望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时,他们会变得极富同情心并爱意满满。BPD群体关心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也能确实感受到并传达出共情。在照顾宠物方面,他们也可能天赋异禀。

可惜的是,人格障碍带来的一些麻烦,比如情绪波动、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冲动行为和不稳定的自我映像,是很极端的,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断制造问题。BPD患者的人可能无法觉察到他们的行为和期望是如何影响他们所爱之人的,而这又会被别人看作是缺乏关心和同情。

当他们确实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重要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变得抑郁。但是,人格障碍带来的各种缺陷,特别是情绪、迫切需要被认可、对被抛弃的恐惧等方面,会阻止他们依据共情采取行动,如帮助他人或表达他们的同情。

谬误6:人格障碍的患者只是想通过自杀来博关注,他们并不是真的求死。

的确有很多时候,BPD患者会用自残来吸引注意力或喊停他们不期望的事情,也会用这种手段来惩罚自己或调节情绪。虽然他们可能无法控制情绪的强烈程度和具体感受,但在自残时,他们可以控制痛苦的强度。

然而,这与真正的自杀行为是不同的。那些有自杀意图的BPD患者也会有自残行为,这时他们感觉到痛苦太强烈,太沉重,无法再承受,自杀是唯一的出路。

许多BPD患者同时患有情绪障碍,当情绪障碍和他们的冲动行为和情绪失调叠加在一起,导致突发自杀行为的话,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无法挽回。在BPD患者中,多达10%的人死于自杀,而在这之中,几乎不存在因为自残行为而意外致死的案例。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自残行为都应该时刻被高度重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为了博关注或掌握主导权而做做样子。即使是不以自杀为意图的自残行为,也急切需要被关注和解决。在BPD群体中,非自杀意图的自残行为和后续自杀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Sadeh, Londahl-Shaller, Piatigorsky, Fordwood, Stuart, McNiel, D. e. & Yaeger, 2014)。

尽管所有的自我伤害行为都迫切需要解决,但要注意,对于BPD患者来说,自我伤害通常也是一种应激反应,具有一定功能。因此在处理自我伤害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为患者提供其他选择,而不是直接剥夺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些应对能力。

谬误7:只有女性会患BPD。

女性的BPD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不假。然而,根据患病率的估计,接受诊断的人中至少有30%是男性。这个数值很可能还被低估了,因为构成诊断标准的症状更有可能出现在女性身上,男性的表现可能和女性会有一些不同。

跟女性患者相比,BPD男性患者更加易冲动,人身攻击性也更强;跟一般女性相比,表现出更多自恋、反社会、偏执和分裂。与女性相比,男性表现出依赖和强迫性人格特征的倾向也较小 (Sher, Rutter, New, Siever & Hazlett, 2019)。这些差异意味着我们可能缺乏专门适用于男性的评估标准。

谬误8:BPD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个谬误可能造成极深远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削弱了人们寻求帮助的积极性,造成持久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绝望。和任何其他疾病一样,治疗的效果在于治疗技巧和治疗师的水平,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目前而言,只要治疗得当,即使是病情严重的患者也能有明显的改善。通常将治疗某些早期症状(如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和针对行为及行为原因的心理治疗相结合,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谬误9:BPD群体很危险。

这个印象很不幸地被《致命诱惑》进一步强化了。事实是,BPD患者伤害自己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伤害他人。他们的确时常表现得易激怒,甚至不合时宜、无缘无故地暴怒。可以点燃他们的导火索非常短,他们大部分时间好像都在生气,甚至会容易被卷入肢体冲突。

2016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BPD疾病本身与暴力没有明显的关联。然而,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更有可能同时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等情况,这就增加了攻击和暴力的风险。一篇综述类文献报告了类似的结论,即缺乏证据表明仅仅患有BPD会导致对他人暴力行为的增加 (González, Igoumenou, Kallis & Coid, 2016)。

要点小结

尽管全世界对BPD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它仍然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BPD患者不仅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遭受着与这种疾病有关的误解、负面观念和评价的影响。这些人往往被排除在社会服务系统之外,在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环境中都经历着歧视和侮辱。

提高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员对BPD患者所面临的痛苦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和迫切。他们应该得到充满关怀的、专业的、有效的治疗。

同样的,与BPD患者交流的人,要积极传达出接纳的态度,避免因对疾病的片面认知而造成排斥。边缘人格障碍的康复是有可能的,他们获得感受生活积极面的能力,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可能的。这或许需要一些时间,但更好的明天一定会来临。

Ⅹ 致命诱惑是什么电影

《致命诱惑》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格伦·克洛斯、安妮·阿彻主演的剧情片,于1987年9月11日在美国首映。一个夜晚,美艳而富有的女作家凯瑟琳·戴维斯(莎朗·斯通饰)与球星凯文·弗兰克(斯坦·科利莫尔饰)狂欢后驾车落入水中,结果该球星死亡而凯瑟琳却安然无恙。警方怀疑这是一起谋杀案,委派精神病医生迈克·格拉斯(大卫·莫利塞饰)对凯瑟琳进行精神鉴定。因为其他原因,凯瑟琳被无罪释放了。

《机密重案:致命诱惑》是1994年上映的香港犯罪电影,由龙生执导,吴妙仪、成奎安等主演。王明奉冰姬之命进行军火交易,但被警方监视,欲拘捕,却被王明逃去,冰姬疑王明不忠,将他杀死,但为探员Rocky所擒,冰姬以美色诱Rocky,设计将他杀害后逃脱。

重案组Cindy被上司责备,并将案件转交特别行动组接手。Cindy心生不忿,决定私下追查冰姬下落,与冰姬展开连场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