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电影 » 2018年电影产业问题解决方案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8年电影产业问题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2022-12-26 09:24:07

⑴ 万达电影:上半年净亏损5.81亿元!如何才能拯救电影市场

想要拯救电影市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各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下,国内电影产业链面临着巨大压力。如果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得到改善,那电影市场有可能会陷入不被消费者认可僵局。

在现实生活当中,经济增速放缓其实也是影响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普通人或电影从业人员能考虑的问题。只要从业人员能拍摄出好的电影,当地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我想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电影院贡献一份票房的。

⑵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情况说明

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情况说明

以下是关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电影局负责人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情况说明,看看具体有哪些内容吧!

■ 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意义

对于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意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说:

一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将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为未来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对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制度措施将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电影行业准入门槛,调动全社会参与热情,激发市场活力;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对电影产业给予立体的制度支持;通过扩大监管范围,完善监管措施,细化监管程序,加大打击力度等,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明确电影的正面导向作用,维护观众合法权益,鼓舞创作热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也将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对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的文化产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将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必要性及立法总体思路

自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无论从电影生产数量,还是电影市场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电影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电影市场秩序还要进一步规范,电影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表示,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立法一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坚持放管并举,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社会力量从事电影活动提供便利。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大对电影产业扶持力度。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全面发展。三是既促进产业发展,又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介绍,为了在电影领域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了以下制度、措施:

一是明确电影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从事电影活动,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和保障电影创作自由倡导电影创作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是就电影作品本身,《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扶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大题材电影,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展现艺术创新成果、促进艺术进步的电影以及推动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电影,并对优秀电影给予奖励。

三是《电影产业促进法》通过明确规定尊重、保障电影创作自由,保护电影知识产权,电影行业协会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为电影创作人员开展体验生活等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等措施,积极营造激发创作热情的制度环境。

四是《电影产业促进法》通过鼓励电影科学技术创新、电影题材等创新与电影学术研讨和业务交流等措施,积极营造提高电影质量的制度环境。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推动简政放权,激发电影市场活力方面规定了哪些主要制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称,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是我国电影改革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把很多已经推行的改革举措写入了促进法。比如:

一是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电影产业促进法》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同时还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等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电影片审查等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查标准。《电影产业促进法》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并进一步规范了电影审查标准的制定和公开程序。

三是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监管。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以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环境。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建立了哪些主要制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介绍,《电影产业促进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规范电影市场秩序做了规定:

一是国家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

二是电影主管部门加强对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创新管理手段,明确了违法行为的社会投诉处理制度并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加大对电影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三是电影行业组织依法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业务交流和职业技能认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是在法律责任中对破坏市场秩序行为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

■ 《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了哪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电影产业发展水平方面的措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说:

一是各级政府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

二是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

三是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

四是积极扶持电影科技研发、公益放映、人才培养、境外推广等事业发展,为电影产业发展夯实工业基础、培育人才梯队、拓展电影市场空间。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维护文化安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表示:

一是明确电影的正面导向作用,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明确国家重点扶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题材电影创作摄制,同时禁止影片含有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公德等内容,抑制、阻止不良、有害作品的制作、传播。

三是在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对从事过损害我国国家荣誉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伤害民族感情等活动的境外组织和个人予以限制。

四是通过规定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扶持措施,促进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明确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电影的比例要求,更好地加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度。

■ 《电影产业促进法》如何对从业人员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说:

一是,《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要求,电影行业组织依法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过行业自律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引导和规范。

二是,《电影产业促进法》也对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直接提出了倡导性要求,设定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将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树立社会形象,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其中,“德艺双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艺双馨”中的“艺”,就是艺术才华的高低,有行业共识,有群众口碑。《电影产业促进法》鼓励电影创作者既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也要体现不断精进的艺术才能。知名的电影从业者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严格要求,做好表率。

三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对从业人员行为划定了合法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界限,指导从业人员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并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罚款、吊销许可证、一定期限从业禁止等。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推动电影公益服务,维护观众权益方面由哪些举措?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表示: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政府的责任,所以《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要求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统筹保障农村地区观众观看电影的需求。同时规定,由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此外,鼓励电影放映者采取多种措施,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镇低收入居民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观看电影提供便利,政府可以发放奖励性补贴。

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电影产业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电影从业主体的法律责任。《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电影院的电影放映质量保证责任、广告播放时间限制和观众安全健康保障责任,并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

■ 《电影产业促进法》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介绍:

一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鼓励通过互办电影节展、合作拍摄影片、选送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境外的电影节(展)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扩大中国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电影强国的国际地位。

二是,《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应该以多种方式对走出去的优秀电影的外语译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交、文化、教育等部门也应充分利用各自的对外交流渠道和资源,积极推广优秀国产影片。国家同时鼓励多主体、多形式的境外推广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利用社会上的活跃资源,为国产电影的境外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 《电影产业促进法》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哪些处罚措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表示:

一是根据具体违法行为的种类和程度的不同,《电影产业促进法》采取了停止违法活动,没收电影片、违法所得及从事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一定金额或违法所得倍数的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撤销有关批准或者证明文件、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规定期限内禁止从事相关电影活动或担任从事电影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责任人。

二是明确规定了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情形。三是为了保障行政执法行为的顺利开展,《电影产业促进法》还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四是为了保证行政处罚与其他法律责任的衔接,《电影产业促进法》就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违反其他行政管理法规的行政责任及纪律责任承担问题作了指引性规定。

■ 《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涉外电影管理制度立法中是如何考虑确定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说:

一是《电影产业促进法》主旨是为了促进国产电影发展。无论是从行政管理、产业促进的角度,还是从立法原则、具体制度及法律责任方面,电影产业促进法主要着眼于对国内电影产业的规范和促进,着眼于对国产电影的扶持和保护。从国外立法情况看,其他国家电影产业促进法律一般也不详细规定涉外电影问题。

二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就中外合作摄制电影、举办涉外电影节(展)、国产影片赴境外参展以及境内主体洗印、加工、后期制作境外影片等中外合作、交流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三是关于涉外电影管理制度,将在对《电影管理条例》修订中统筹解决。《电影管理条例》在规范涉外电影管理问题时,将援引《电影产业促进法》有关内容审查标准、审批制度等共通性规定,从而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 《电影产业促进法》和《电影管理条例》是何关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负责人表示:

一是二者定位不同。《电影产业促进法》是基础性的、纲领性的制度规范,它确定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措施。条例是从电影产业促进法派生出来国务院颁布的配套行政法规,是对法律制度的进一步细化。

二是《电影产业促进法》保留、完善了条例的一些制度。在保留了条例规定的电影片审查、发行、放映活动审批制等主要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完善了产业扶持、市场规范等相关制度措施。

三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取消了条例的一些制度。如取消了电影单片许可制等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电影片审查等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四是《电影产业促进法》还需要条例细化、补充。主要是在电影进出口管理问题和电影海外推广问题需要拾遗补缺;在电影审查程序、发行、放映企业审批、变更、终止的具体条件等问题需要细化。

;

⑶ 2018年电影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

上游环节竞争白热化

电影产业链上游是制片环节,主要包括剧本开发、立项、电影生产构成。目前,电影制片环节准入门槛不高,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电影行业制片领域涉及的监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电影制片制作资格准入许可、电影摄制行政许可、电影内容审查许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国内制片方的竞争十分激烈,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4年,我国电影产量为758部,到2018年电影产量已超过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

电影产业链中游是发行环节,主要是根据影片获取公映许可证和上映档期的情况,组织电影宣传和发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销售等工作。不过影片类型的不同,使国内发行领域的机构存在差异。

其中国产电影的发行可以由国内任意发行公司完成,而进口电影只有中国电影、华夏电影两家公司具有引进和发行权。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一定费用。

这导致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竞争激烈,既有博纳影业、五洲电影发行等为基于院线资源优势的终端主导型公司,也有光线传媒、新丽传媒等为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发行公司,以及猫眼电影、阿里影业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发行公司。

电影产业链下游是院线(影院)环节,是电影行业中连接电影发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对影院实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独立经营单元。目前,国内院线与其下属影院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联结、另一种是签约加盟。

由于院线有牌照准入壁垒,因此近年来国内院线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竞争格局基本清晰,以万达院线、大地院线、上海联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等为代表的前十院线梯队成为我国院线市场商业化运作的主导力量。

产业链整合趋势明显

当前,国内电影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整合或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以强化盈利能力和对产业链各资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发挥各产业环节的协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内电影行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纷纷开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内容制作、中游的宣传发行、下游的院线影院终端放映和衍生品产业投资之中,使得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

此外,影视公司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电影制片、电影宣传发行、电影衍生品和投放终端逐步互联网化。近两年,互联网公司也通过兼并、合作,渗入到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面,从多角度、宽领域介入到了电影产业链。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平台的领先优势,协同现有业务布局和战略方向,为平台的活跃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增加盈利。

更多数据参考 前瞻产业研究院 发布的《 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⑷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与未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电影,是上层建筑中的上层,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老美,这很正常。
我作为一个观影量过5万部的电影发烧友,对咱们电影产业的现状讲真,不是太满意,首先就是人才的缺乏,比如化妆师,,特效师,摄影师,灯光师,拟音师,剪辑师等等,这些幕后人员很重要,但是很缺,这跟我们现在的票房分成有很大关系,院线分走一半,演员分走了剩下的一半,然后是导演,编剧,最后能给幕后人员多少?没钱赚自然没人研究,搞得现在想出好的作品得请国外的团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用灯光反映人的情感变化,用摄影来表现人物地位是多么的牛X,尤其是弗里曼三次请求保释出狱,几乎一样的摄影角度,通过光线服装来投射人物心理,真是没话讲的构思
还有,就是咱们的制度也不行,美国派拉蒙法案中规定,一个公司,院线,出品,制作,不可以同时经营,说白了就是你要是开电影院就不能拍电影或者投资电影的拍摄,以防院线不正常排片,防止电影行业垄断,阻碍小电影公司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法案,我们才能看到梦工厂的崛起,迪士尼的转型和现在美国电影市场的百花齐放,可是咱们,哎~冯小刚艾特王健林的事也就是微博上闹闹
至于现在的电影爆发,尤其是网络电影~我真的不想说啥~看100部得有101部的烂片,演员的表演不在服务区也就不说啥了,更有剧情逻辑硬伤,简直是挑战观影人的智力下线~
还有提到演员,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演员?我认为好演员,是热爱表演,能体味人物然后去演绎,孙俪给我印象较深,眼泪含在眼珠里,念完最后一句话,眼泪正好落下,不错~但也仅仅算是称职的演员,真正的好演员是像克里斯蒂安.贝尔那样的2004年拍《机械师》时候两周,体重从170减到103,因为他要演绎一个失眠症患者,到2005年拍《蝙蝠侠》一身肌肉回来了,6个月到199,2006年《重见天日》贝爷变身,体重为140,2008年《蝙蝠侠》的一身肌肉又回来,体重回到190,2010年为了演《斗士》中的吸毒拳手,体重到160(皮包骨),2012年《蝙蝠侠》这次崛起的不仅仅是蝙蝠侠,还有贝爷的体重,——187,到了2013年,《美国骗局》贝爷为了演一个职业骗子,体重过200,我看完这个片子,直到结尾才发现贝尔的名字,这才知道这大肚子的货居然是蝙蝠侠~!这才是好演员,而咱们国家那些一部片一个表情的货,尤其是那些只会瞪眼睛的居然还出去接拍好莱坞片子,我真不想说啥~丢人~而且我觉得这样演员拍出的片子就是诈骗!
最后话说回来,电影是上层建筑中的上层建筑,想要变好,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人去努力,还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让基础硬起来,才能好好去构筑上层建筑,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比,本身就没啥可比性,但是前面我说的那些,是因为我实在不想看某些票友去拍电影,你说人长得漂漂亮亮的,好好坐家看电视不好么?

⑸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分析

票房收入不足上年四成 电影产业遭受巨大打击

电影票房收入来看,2012-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并成功突破600亿大关。2019年,我国票房收入实现643亿元,较2018年增长5.4%,增速整体呈现下滑态势。2020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04亿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4成。



结合以上数据综合来看,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我国电影产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电影票房收入、电影产量以及电影观影人次均大幅下降。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⑹ 电影解决方案问题

买个DVD盘吧。太麻烦了,你不觉得吗。
下载-刻录-DVD播放

⑺ 你觉得中国的电影市场应该怎么发展

我认为国产电影目前亟待提高的两个点就是恐怖片和科幻片,细数一下国产片的市场,似乎拿得出手的科幻片和恐怖片几乎是没有的,也就是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还能挽回点科幻片的面子,其他的真的是乏善可陈,所以对于未来的发展,我希望在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所提高。

⑻ 2018年电影公司众生相:传统五大博纳第一、新兴公司腾讯系登顶

​文|行者

2018年,即使整个影视行业悲观情绪外溢,电影行业仍然实现了可贵的增长。

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票房首破600亿元,达到6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6%,实现票房新高,同时新增银幕9303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稳居世界首位。

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国产电影的票房出现强劲增长,猫眼电影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产片以77.5%的数量取得了票房总量的60.3%,国产片票房占比相比于去年增长了3.4个百分点,也是近三年来首次突破60%的心理线。

票房的增长得益于影片质量的提高。在全年票房TOP5中,有四部来自国产片,其中《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三部过30亿元的电影均为国产片,票房分别达到36.5亿元、34亿元和31亿元;且猫眼评分都超过9分,分别为9.4分、9.0分和9.6分。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都是中国电影人努力耕耘的回报,也是各大电影出品公司在市场巨变下坚守的成果,不论是传统的博纳、光线、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影视力量腾讯影业、猫眼电影,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坚守着初心:做好电影。

站在2019年的起始点上,文娱商业观察以5亿元票房为基准线,因为这个体量的电影是大片的票房起点,也是大部分影片盈利的起点,来盘点2018年新老影视公司的出品成绩单。

榜单背后不仅反映了出品公司实力的变化,更反映出互联网影视在近些年来与传统影视的融合,就像NETFLIX正式成为美国电影协会(MPAA)一员,成为第一家加入MPAA的非电影公司、第一家加入MPAA的流媒体。打破了传统电影公司=美国电影主流的观念。

这件事情的标志意义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电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样的影片,只要影片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出品公司同样会得到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传统五大:博纳优异、华谊渐弱、光线万达稳字当头

2018年,中国影视产业的多事之秋。

在7天57.3亿史上最贵春节档的加持下,内地影视取得了梦幻开局。二月28天101亿票房,也刷新了世界影史最快百亿纪录。万达、光线、博纳等行业传统公司大佬出品成绩,也取得“开门红”。内地影市进入下半场后,“阴阳合同”引发 娱乐 产业大地震。传统影视大佬的命运轨迹,开始向着不同方向演化。

2018年春节档,擅长打造主旋律影片的博纳影业,主出品的《红海行动》以36.5亿成绩,荣膺档期票房冠军。国庆档期间,其主出品的《无双》,凭借观众正面口碑加持,最终拿下12.73亿成绩,问鼎档期票房冠军。国内三大黄金档期的“两冠王”身份,让市场对博纳刮目相看。

2018年华谊兄弟出品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找到你》等多部作品。其主控影片中,仅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最终累计票突破五亿大关,达到6.06亿。原计划2018年内上映的《手机2》,在7月中旬杀青后再无相关消息传出。不过,2018年国庆档,华谊出品的《找到你》成为文艺片黑马,并最终取得了2.85亿成绩。但一部电影的出彩,并不能掩盖华谊整年市场表现的式微。

与博纳、华谊的起落相比,光线传媒、万达影视、中国电影等传统头部公司,表现稳扎稳打。

2018年,光线出品的8部影片以青春与动画类型为主。其参与出品的《超时空同居》与《动物世界》,分别取得8.99亿、5.09亿票房。暑期档,光线参与出品的《一出好戏》取得了13.55亿累计综合票房,表现亮眼。遗憾的是,其参与出品的动画类型作品没有爆款诞生。

2018年春节档,万达影视出品的《唐人街探案2》、《熊出没·变形记》,分别取得33.97亿、5.68亿累计票房,利润可观。暑期档,其主出品的兄妹喜剧《快把我哥带走》,口碑与票房均取得不错成绩。相较而言,去年万达影视保持了稳定发挥。

作为国字头的行业巨头,2018年中国电影出品了《捉妖记2》《无问西东》等,市场表现平稳,符合其一贯的风格。其中,票房成绩超5亿的2部作品,合计票房达到29.9亿。英皇电影作为香港公司的传统厂牌,参与出品了《红海行动》、《无双》、《无名之辈》三部爆款,吸金能力非同一般。

行业新贵:爆款捕手北京文化,徐峥、宁浩成最大赢家

2018年,传统影视大佬的大考之年,也是许多行业新贵的立足之年。

北京文化继续扮演者爆款捕手的角色,现实题材作品《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的火爆,让其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我不是药神》公映期间,公司股票大涨,市值最高涨幅达到40亿。唯一遗憾的是,其出品的《英雄本色2018》票房惨淡。这也是北京文化2018年的最大遗憾。

《我不是药神》的出圈,让坏猴子影业、北京真乐道、欢喜传媒三家公司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徐铮、宁浩之间的投资版图,逐渐清晰起来。通过梳理三家公司出品成绩,不难发现2018年的内地影市,徐铮、宁浩成为最大赢家。

2018年,宁浩的坏猴子影业主出品了《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正是电影计划的首期签约对象。这也是2018年,公司唯一出品的电影作品。徐铮的真乐道文化参与出品了《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等四部影片。徐铮、宁浩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欢喜传媒,在《我不是药神》之前,还出品了刘若英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取得13.6亿票房。

除此之外,2018年暑期档,开心麻花参与出品的《西虹市首富》取得25.47亿票房,延续了麻花作品的爆款表现。国庆档,开心麻花基于舞台剧IP打造的《李茶的姑妈》上映。在较高的映前热度中因为口碑问题而未达预期。最终,此片取得了6.04亿票房。2018年,开心麻花可谓是有喜有忧。

与开心麻花关系密切的新丽传媒,也参与出品了《西虹市首富》和《李茶的姑妈》。贺岁档根据意大利口碑佳片翻拍的《来电狂响》也是由其出品,当前已取得6.35亿票房。新丽传媒能否将母公司阅文集团优质文学IP,改编成更多优质影视作品更值市场期待。

互联网影视公司:腾讯影业+企鹅影视登顶,猫眼阿里可圈可点

2018年,腾讯影业、企鹅影视、阿里影业、猫眼 娱乐 等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四者在出品端均有良好表现,逐渐登上影视行业主舞台。

其中,腾讯系市场表现出众。据统计,2018年票房5亿以上出品公司中,腾讯影业与企鹅影视联合拿下71.58亿票房,位居排行榜冠军,其中腾讯影业占41.67亿,企鹅影视占29.91亿。

作为新兴网联网影视公司的后来者,腾讯影业通过不断 探索 与总结,在过去一年给出品市场留下了诸多优质作品。从春节档6.05亿的《熊出没·变形记》,到国庆档6.28亿的《影》,再到18.7亿的漫威作品《毒液:致命守护者》。其中,张艺谋导演的《影》,以12项获奖提名领跑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终,影片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毒液:致命守护者》不仅中国市场表现优异,全球累计票房突破也以10亿美元,创造漫威“身价”最高单人英雄。

与此同时,企鹅影视作为腾讯系另一厂牌,参与出品了《无问西东》、《捉妖记2》。在贺岁档及春节档,市场表现突出。其中,《无问西东》还帮助王力宏、章子怡拿下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

暑期档与国庆档,阿里影业分别参与出品了《西虹市首富》、《无双》等影片,市场票房表现可圈可点。其中,其联合出品的《碟中谍6》,在大盘走势趋冷的状态下长线走势稳定,最终突破12亿票房。

2018年,猫眼参与了24部作品的运作。其参与出品的影片覆盖三大黄金档期,有《捉妖记2》、《后来的我们》、《熊出没·变形记》、《李茶的姑妈》等。在猫眼网络票务平台的支持下,这些影片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通过以上盘点,不难发现传统影视巨头,正在被行业新贵及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逐渐赶超。影视寒冬季之下,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的成长速度超出预期。未来整个影视产业格局,或将面临重新洗牌。

⑼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2-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以来,电影票房增速回归到理性阶段,连续三年保持在10%上下波动。此外,随着2018年《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出台,电影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整体来看,我国年平均观影人次较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我国电影产业依然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综上,前瞻预测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超过670亿元。

随着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影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总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已经在北京市怀柔区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具有年生产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结束了我国大片需要到海外加工的历史,打造了中国电影制作业的新品牌。2016-2018年,我国电影产量由944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6%,在此发展速度及我国电影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影响下,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预计,2019年中国电影产量将达到1140部。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也多样化,从制作、放映、观众体验等多层面,都将面临新变革。

电影产业向规范化发展,影院发展面临诸多变化

2018 年12 月11
日,国家电影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主管部门,各电影院线公司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电影院线市场的规范和扶持方向。截止2018年底,我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为60079快,要实现2020年银幕数量超过8万块,2018-2020年银幕数量复合增长率至少为15.39%。

总而言之,此次扶持政策或在中长期提振电影行业景气度,监管新规将促进行业得到更加明确的规范和整治,长期看利好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新规将推动我国电影行业整体规模的发展,内容公司单片产出能力有望不断提升,院线产业整合有望提速。电影院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可能性,电影院发展趋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强体验感影院技术成为主导趋势

电影及影院技术的长足进步是中国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跨越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电影新技术正在不断实践,从而更广泛地应用到电影院中,如:激光放映技术、巨幕放映高动态范围放映技术、沉浸式声音技术、4D技术和智慧影院等,未来电影院技术将逐步向高端化、舒适化和强体验感发展。

云计算、互联网促进电影制作全球化

近年来,电影由多个工作室协同剪辑制作已成常态。而如何用较低的成本让位于世界各地的工作室协同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影后期制作是一个计算密集型工作,而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可实现更好的系统资源复用,让多个工作室同时同步使用资源,并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在提升效率、压缩时间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而分布面广且速度快的全球光纤网络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互动交流与合作,通过云计算技术制作电影能够大幅度减少拍摄时间和后期制作时间。目前,数据采集、更高的分辨率、高动态范围、云计算、IP技术和大格式文件等都是好莱坞正在使用的新兴发展的技术。

事实上,云计算除了能够节约时间和资金外,还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未来,随着观众对特效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电影特效制作所需的计算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云计算可为影视作品提供制作、存储和处理平台,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很大的便利。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⑽ 中国是否需要保护自己的电影产业怎么保护

关键字:国产电影保护月 变形金刚

四年“国产电影保护月”,日益呈现随意性、多变性、口号性的状态。

什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来自官方的明确条文,但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已经成为了业界和媒体所认同的一种提法。尽管在去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就曾出面公开澄清,表示“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说法是媒体总结出来的,国家广电总局只是每年会采取一些支持国产电影的措施而已。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从2004年的《十面埋伏》独占暑期档开始,每年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院线中看不到红火的进口分账大片,放映的几乎都是国产片、合拍片,这个实质上存在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到如今已经进行了四年,被业内人士和媒体广泛认同。

而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内部消息则透露,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国家广电总局的确曾经在2004年口头下达过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时间也初步定在每年的暑期档中间。加上每年相对火爆的国产片“贺岁档”,国产片有望每年都有一到两个集中放映抢夺票房的黄金期,用以抵抗日益凶猛的进口分账大片。

发行方面也有着相关的“默契”。国内有权进行进口大片发行的只有两家,分别是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公司,在每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中,两家都不再引进新的分账大片。

“国产电影保护月”设立之初,确实有国产电影因此获利,2004年的《十面埋伏》获得1.6亿元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第一成功,也是广电总局决心继续延续“保护”的原因,2005年《七剑》获得6000万元票房,而2006年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2000万元的惊人回报,《宝贝计划》则是获得8000万元票房。

但是,从2006年开始,“国产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进口分账大片学会了打“擦边球”,选择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开始前几天上映,实质上依旧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内占据了大部分的屏幕,二是没有过硬的国产大片吸引观众,“国产电影保护月”成了官方的面子工程,众多小国产片拥挤在一个月内走走过场,对于国产片的市场份额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三是除进口分账大片外,买断版权的海外电影是不在限制范围内的,它们也在和本来就不够强大的国产电影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抢食。四是保护的时段的随意和无序,可以一年来两次,也可以一次分开两回,这次是为了纪念抗日胜利,下次就是香港回归,在这种状况下,希望在保护月中受到保护的国产片常常找不到组织。

2007年“分账大片”保护月

2007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奇怪地分为了两个时段:6月20日-7月10日,以及7月20日-8月10日,总共时间延长至40天,看上去比以往的一个月还要“保护”得久一些,但是现实状况却恰恰相反:2007年的第一拨“国产电影保护月”过去后,我们发现,受到保护的却是那些票房无敌的进口分账大片。

进口分账大片狂打擦边球

我们把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和几部暑期档进口分账大片的档期拿到一起看看,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状况:好像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分成两段,就是为了让《加勒比海盗3》和《变形金刚》在不违反“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规定的前提下,前后接力吞噬“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票房——《加勒比海盗3》6月12日上市,8天后2007年第一拨“国产电影保护”开始,第一拨7月10日一结束,第二天《变形金刚》就上映了,9天后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再度开始——两部进口分账大片的上映都不是保护月中上映的,影响力却完全地覆盖了保护月——甚至在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月”一结束,8月11日,更加烫手的《哈利·波特5》马上上映。

一部电影的黄金放映期在一个月左右,国外的大片,或者口碑好的电影黄金时间则更长,《加勒比海盗3》和《变形金刚》显然就是后者,6月20日至7月10日的第一波“国产电影保护”中,《加勒比海盗3》仍然占据了院线的大部分放映厅,到了6月30日全国票房已经过亿。7月20日至8月10日的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可以说几乎就是《变形金刚》的天下,继上映5天便在国内票房过亿后,《变形金刚》已经连续四周占据国内电影票房首位,这其中有3周是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达到的。

看上去是“国产电影保护”在进口分账大片的“虎口”中“拔牙”的措施,最后成为了“保护”进口分账大片上映的手段,2007年的这种分段式的“国产电影保护”还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可以称之为“随意式国产电影保护”或者“针对性为分账大片让道”。我们看到的是,明明进入到了“国产电影保护月”,院线里面放的大都依旧是进口分账大片,其次是买断片,最后才是为数不多的国产片,这种“保护”,有何作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只规定不能上映新的进口分账大片,却不限制已经上映进口大片,不过是隔靴搔痒,起不到任何的实质作用,只能让那些精明的发行者们大钻特钻空子。

“保护月”国产片疲软

除了进口分账大片的轮流冲击,国产片在2007年中间本身的疲软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有着之前“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片的优惠环境以及香港回归10周年的机遇,《跟踪》、《老港正传》、《每当变幻时》、《宝葫芦的秘密》、《夜·上海》、《勇士》等国产片相继挤入今年第一波“国产电影保护”,希望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6月底到7月初,看上去国产片热热闹闹,但其实没有任何一部可以像《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样成为真正的市场中坚。

其中,《宝葫芦的秘密》算是2007年第一波“国产保护”中表现最出色的合拍片,中影和迪斯尼联合这部真人+三维动画电影,改编自中国的童话故事,由香港先涛负责动画,看得出来它已经从各个角度避免去年《魔比斯环》缺乏底气的致命问题,尽管如此,影片票房2000万元左右,仅与1999年《宝莲灯》旗鼓相当。

港片《跟踪》票房达到了800万元左右,已经算是表现比较好的。而《老港正传》和《每当变幻时》则由于口碑和发行规模等原因,表现比较低迷。与2007年第一季度的《伤城》和《门徒》等影片相比,可以看出观众对中等规模港片的兴趣、并没有因为庆祝回归而有所增加,《明明》、《老港正传》和《夜·上海》勉强在3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徘徊,而《夜·上海》的票房和口碑更是平平。其余12部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均低于300万元,而号称在“国产电影保护月”推出十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大周密案》、《纸相机》等,不过是在北京10家主流影院举行了放映活动而已,像去年《疯狂的石头》那样捍卫中小成本国产片的尊严的状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有数据表明,在2007年第二季度共上映19部国产电影,其中最低票房的12部电影全国票房总量仅有1785万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国产片相比,它们相当于《门徒》的28%,《伤城》的24%,《满城尽带黄金甲》的6%——就更不要和惊人的《变形金刚》作比较了。有人把国产片在第二季度看似喧闹的国产片票房表现用“全军覆没”来形容,非常贴切。

“国产电影保护月”为大片过渡

2007年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月”到了一年最关键的8月暑期档,但是就在长达20天的保护期内,因为之前的《变形金刚》和之后的《哈利·波特5》实力太强,所以在7月20日到8月10日上映的国产新片仅《不能说的秘密》、《导火线》两部。虽然只有两部电影享受这还不太够味道的“保护”,但是相比较在2007年第一拨“国产影片保护月”中一堆缺乏竞争力的国产电影互相拥挤的场面要好上一些,其中《导火线》上映3天便获得1500万元票房便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而《不能说的秘密》上映8天获得2000万元票房。

但是在这两个看上去不错的成绩背后,却是其他6部国产片《天堂口》、《合约情人》等被挤入了8月下旬的尴尬档期,不仅处于“国产电影保护月”之后,同期上映的还有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5》。

8月11日《哈利·波特5》上映之后,从8月16日开始《天堂口》、《合约情人》、《大话股神》、《夜袭》、《第19层空间》五部国产影片开始在陆续上映,这等于是在《哈利·波特5》的压力下挤入半个月的档期。就在这样的强大对手前,我们看到除了《天堂口》、《合约情人》能够有着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之外,另几部国产影片大多处于投资小、缺明星的尴尬局面,实际上,在8月份上映的国产影片真正有些市场潜力的也就勉强有《导火线》、《天堂口》、《合约情人》三部影片而已。难怪有媒体指:“如此稀疏的排片几乎等于把放映时空从《变形金刚》过渡给了《哈利·波特5》。”

历年“国产电影保护月”回顾

2006年两次“保护月”

6月10日-7月10日:无片可保

2006年6月10日,“国产电影保护月”期间第一次面临没有一部重量级的华语电影排期上映的局面,放映的9部国产影片,除港片《左麟右李》和中英合拍片《伯爵夫人》外,《天狗》、《零公里》、《情暖万家》、《别爱陌生人》等都属于低成本、宣传少的电影,因为实际的经营问题,全国各影院的小成本国产电影放映实际很少,“国产电影保护月”面临“无片可保”的尴尬。而2006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唯一的亮点就是《疯狂的石头》,如果没有了这样一部仅仅凭借口碑创造出2000万票房的国产片,2006年的国产片保护将没有什么实质效果。

而就在2006年6月9日,赶在“保护月”前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动画大片《冰河时代2》开始登陆全国影院,而近期计划上映的海外影片还有《决战天空》、《章鱼惊魂》以及《绝色侠盗》,它们可以在“保护月”内上映的理由是被中方买断了拷贝版权,不存在与出品方分账的关系,但实际上,《决战天空》是法国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空战片,并将于近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冲击力”可见一斑。而2006年真正受到“保护月”影响的海外片只有一部美国大片《超人归来》,该片在全球的上映档期是6月30日,在中国推迟到7月11日上映。但不可否认的是,前堵后追的结果是,海外片没给国产片留下多少空间。

9月10日-10月10日:挤作一团

和2006年第一次保护月中“没有国产片可保护”的情况不同,第二次上映的有《宝贝计划》和《夜宴》这样拥有竞争力的国产电影,但是10月档期过于“拥挤”了,共有《圆明园》、《好奇害死猫》、《卧虎》、《喜马拉雅王子》、《我的长征》与《鸡犬不宁》等11部国产新片挤在这个档期内上映,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买断版权的进口片,像《白色星球》、日本动物温情片《狗狗心事》,以及法国喜剧片《囚车驶向圣地》、西班牙悬疑片《世界上最丑陋的女人》等等。

有院线人士表示,过了黄金周的10月本身就是电影淡季,很多影片为了躲11月上映的大片,都挤在这个档期。但在20多天里要上这么多新片,除了观众选不过来了、影院排片都排得头疼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分散票房,这种状况,对于国产片其实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2005年为抗战胜利保护国产片

原定2005年6月29日和全球同步上映的进口分账影片《世界之战》因为“技术原因”将档期延后至8月5日,但是在电影局出台“国产片保护月”政策之后,这部命运多舛的大片不得不将档期再次延后到8月25日上映,除此之外,好莱坞大片《绝密飞行》也被推迟放映。电影局2005年的“国产片保护月”主要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间在7月20日到8月25日期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太行山上》取代了《世界之战》的档期,这部影片享受进口分账大片的待遇,由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

另一方面,最受关注的《七剑》和港片《虫不知》、《阿嫂传奇》、《千杯不醉》、韩国电影《哭泣的拳头》、《总统浪漫史》和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等先后在2005年“国产片保护月”中上映。其中《七剑》拷贝数最多,为300多个,其他影片拷贝投入最多的也只有100个左右,大部分则是选择在条件比较好的多厅影院放映。

2004年首次保护成果显着

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近两个月的暑期黄金档内,没有上映一部进口分账影片,其他国产片也给《十面埋伏》让路,创造出了1.6亿元的票房奇迹。这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询问为何要给一部电影留出这么久的单独放映时间。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对媒体表示,这是保护国产影片的一种措施,每年都有的,为《十面埋伏》片腾档期的说法不正确。

《十面埋伏》受到的特殊的礼遇和扶植拉开了为了保护国产电影、做强做大暑期档的“官方行为”,这一做法被称做“国产电影保护月”,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并没有条文规定,也没有严格标准,四年下来,日益呈现一种随意性、多变性、口号性的状态。

相关链接

韩国“电影配额制”

Screen Quota,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韩国政府内部对此制度一直存有争议,文化部坚持其配额比例,而经济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当年在竞选纲领中曾明确表示:“电影配额制将持续到韩国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40%。”现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维持既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