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电影 » 2017年电影市场ip鲜肉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2017年电影市场ip鲜肉

发布时间: 2022-12-20 03:36:15

① 为什么现在不拍灵幻片或者僵尸片了

拍还是在拍,只不过大不如从前,当然国内的就不用多说了,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根本没有可看性,主要原因是导演们想要挣快钱,次要原因是审核制度,你要知道我们有个广电总局,呵呵。另外香港还是在拍摄,现今也有不错的。

不得不说国内的惊悚题材的电影真是让人失望?当然也不能全怪导演,国情限制了。但是还是得有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良知吧,烂到令人无语真是心痛啊,而且不在剧情上面下功夫,偏偏要在海报上面做起了手脚,吸引别人的眼球。如果国产惊悚片再这样拍下去,可能没有人会观看了吧。

接下来让大家看一看这些辣眼睛的海报和标题。

用大尺度的照片吸引观众

我不明白这个海报的意思,告诉我们这个女孩身材挺好的?丰臀的广告吗?确实能吸引到一些人,但是估计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吧。感谢这位女演员大尺度的贡献。

捆绑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几乎所以的恐怖片都有捆绑这一元素,看来导演私底下很喜欢玩这个嘛,用链子捆的,用绳子捆的,反正是各种花式捆绑。换点新花样好吗。

笔仙

原本笔仙是韩国拍出来的,然后国内就开始盗用名字,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笔仙的电影,参差不齐。总的来说都是辣鸡。有点更过分不改名字直接加个1就可以了,这都是电影节的大神啊。

现在来关注一下香港的电影,国内已经上映过一部,而且评价还是蛮高的。

僵尸

我们记忆力最深的就是林正英先生的僵尸系列电影了,很经典。后来香港的僵尸片开始没落了,直到现在这部片子才又有了点香港的味道。而且还有老演员的助阵,值得一看。

盂兰神功

坨地驱魔人

最近张家辉转型导演的2部惊悚片还不错,可惜没有在内地上映,这也是对香港恐怖片的一种怀念和继承,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的来。

1,政策的原因。建国后不能出现鬼、不能成精,所以国内的灵异片会规避审核风险。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没有鬼的N种理由》,总结出国产恐怖片没有鬼的套路。一是做梦、二是精神病;三是幻觉;四是小说;五是走进科学。最后一个稍微解释一下,就是以科学的理由来解释灵异与惊悚。这等于让灵异、惊悚电影没有了核心,被观众诟病也在所难免。

2,灵异、惊悚类型电影的市场较为低迷。香港僵尸电影最火的时候,也就1985—1995年这十个年头。1985年,《僵尸先生》在香港能卖出2000多万,同年台湾的票房也位列十大卖座之一,超过2000万;同时,《僵尸先生》也捧出林正英这位明星。

可到了1995年,僵尸电影的市场已经很萎靡,都是在亏钱,拍不下去了。如果内地是出自于政策的原因,拍出来的灵异、惊悚的电影不尽如人意,那么为什么没有政策限制的香港,最近十多年拍出来的灵异电影屈指可数呢?市场不够大,投资就不够多,拍出来的电影质量就等而下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3,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成长中,编剧、电影人等都在成长。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电影市场理性了很多,不再去过度追求大IP、大流量明星,一部好电影能获得好的票房与口碑。《不存在的客人》这部西班牙悬疑推理剧在国内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值得我们去学习。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好。

《僵尸》近年少见的恐怖片,为了在内地上映,在片尾把全篇内容改成男猪脚的临死幻觉,可以最后没有上映!不然这票房也会很好。

以前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有几大主题电影,总结出来就是警匪片,黑帮片,僵尸片(鬼片),功夫片,武侠片。

其中,鬼片以僵尸片最多。

其实大家如果留意,每年,鬼片类型还是有的,只是口碑纷纷扑街。这样先从审查制度说起。

香港是有审查制度的,所以在创作自由度上,其实比大陆还要宽松,因此恐怖片惊悚片制作上也更大胆。其实今年好的僵尸片还是有的,比如这部《僵尸》。

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没落之后,轮到大陆为主的华人电影产业崛起,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华语电影的类型产出会更多,也更丰富。

仔细看下来,确实如此 ,每一年华语电影的恐怖惊悚片类型,还是有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影片为何知名度这么低,而且观众不待见,口碑纷纷扑街。

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审查制度,恐怖惊悚片创作自由度没有这么高,比如太恐怖会被删减掉,太血腥也会被删减掉,太吓人也会被删减掉。

因此久而久之,国产的恐怖惊悚片的吓人指数也就那样,故事嘛,就越写越差,越写越烂。

除了这个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当然也是国内观众对僵尸片已经视觉疲劳,老实说,僵尸题材的电影,其实也就是潮州,南方的特色,对于北方以上的国内观众来说,其实没有这种僵尸文化。

只是说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华语电影类型空缺,再加上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拍什么观众只能看什么,也就造就了很多僵尸片涌现。

而如今,不过是国内还是国外,类型电影越来越丰富,僵尸都分成了腐烂僵尸,病毒僵尸,行动缓慢的僵尸,行动快速的僵尸等等。

因此香港的清朝僵尸,也就排不上号了。既然没有观众市场,电影人也就不太想接触这个清朝僵尸题材了。

一句话说话,林正英拍的僵尸鬼片为什么好看,那是因为最接近本源真实性,里面很多出现的场景能够结合乡下所以往出现的场景,而现在的鬼片电影除了特效还是特效,现在的小鲜肉,拍不出经典!始终要相信,经典永远不过时!
市场需要什么,就会拍什么题材的电影。
现在的市场,看灵幻片,僵尸片的人很少,也不太有人会喜欢,现在的恐怖片也不是这种题材的了。现在市场上都是科幻片什么的。并不是因为林正英大师去世了才少的,只是因为时代进步了,观众需求高了。

也可以这么说,以前的电影技术不太先进,放映的环境也没现在这么好,更没有3D这一说。拍僵尸片就会很容易吸引观众,就有的赚。现在呢,3D、4D的都出来了,放个僵尸片,没有恐怖片恐怖,没有动作片好看,没有科幻片高级,想想就觉得尴尬。

像成龙大哥以前拍的《醉拳》、《蛇形刁手》、《师弟出马》 ,那种的武打片也很少有人看了,因为时代变了,现在的人都追求 科技 ,追求新鲜,以前的电影从小就看过,到了现在也就没有新鲜感了。林正英的电影《僵尸先生》、《僵尸家族》、《僵尸道长》,什么的还是非常好看的。

不过我觉得,如果有导演去拍一部这种电影,应该还是有不少人看的,毕竟都是回忆,都是经典!都是人生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本质上是因为香港电影没落了 。

当然,可能作为一种地域概念——香港电影依然存在,而且近几年也出了一些比较不错的港片,尤其以警匪类为主,像前几天据传开始认真拍电影的王晶导演的《追龙》,再或者是讲述贼王的电影《树大招风》,或者是文艺怀旧类的《那一天我们会飞》。

但是僵尸片和带有香港风味的僵尸片是越来越少了。

大陆的 娱乐 产业崛起后,香港电影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是其一。

其次,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90年代中后期前)后,影片质量高度密集,呈现量产化,市场审美疲怠。

此时,大陆的 娱乐 产业开始慢慢崛起了。

香港电影的主要消费地区如日本、韩国的电影产业也纷纷崛起,甚至在工业上可以胜过香港电影,此时香港的电影市场陷入了低迷时期。

电影市场本质上是逐利的市场,人们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赚不到钱,谁还做呢?

于是香港电影的几个重要类型:如无厘头喜剧、僵尸电影、警匪电影,也慢慢的式微了。

尤其是僵尸电影,在僵尸道长林正英去世后,僵尸电影再无接班人。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大陆市场的繁荣,香港电影在其带动下也有了复兴的势头。

题主说看不到这样的电影了,其实还是有的。

2013年,麦浚龙拍了一部《僵尸》,就被誉为香港僵尸片的复兴之作。

豆瓣评分高达7.7分,好于94%的恐怖片。

再之后,大概是2014年-2015年,网络大电影市场兴起。

当时许多制片方瞄准了市场上僵尸电影的空白,和当时网大领域属于工信部管辖,没有广电限制的政策便利,出产了一大批僵尸网络电影。

质量呢,说实话参差不齐。

当中也有不少香港或广东的制片公司制作这样的电影。

遗憾的是因为观众的审美提高,特效技术的发展。

像香港黄金时代拍摄的那些以化妆、道具为主要僵尸表现手法的原汁原味的电影。

还是很难激起市场的震动啦。

不是不拍灵幻、僵尸片了,是拍的少了而且现在的僵尸灵幻片大部分制作相当粗糙,观众也不会选择去看,不关注自然也就觉得不拍了。 其实还是有的,你只能说他没落了,当然属于僵尸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比如,如果你去某个视频网站的电影频道搜索华语恐怖片,你会发现总有这么几部是有关“道长”类的灵幻电影。

但是你会去看么?但看海报和剧名就能感到一言难尽,除非抱着猎奇的心理去点开看之外,剩下的大概是真爱粉了。当然近几年也有两部不错的灵异电影。一部就是麦浚龙的 《僵尸》

《僵尸》是向传统僵尸片致敬的电影,诚意满满。在“道长”的捉鬼技能上面也加了创新,不再是英叔那套“糯米、鸡血、墨斗线”了,还因为特效的加入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恐怖氛围,开放性结局,是近期最佳僵尸片。

老派僵尸电影演员的加入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喜爱僵尸电影的观众都清楚,陈友、吴耀汉、钟发着几个都是英叔当年僵尸片里的常客,一般都是扮演师出同门的师兄弟,一起捉僵尸。而钱小豪更是经典僵尸电影《僵尸叔叔》中英叔徒弟的扮演者。

所以,要是想看现代一点的僵尸电影最推荐看这部了。至于为什么僵尸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大概是这个题材已经没落了。讲述茅山道士、僵尸题材的电影黄金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林正英的《僵尸先生》算是以僵尸为主的电影的开山之作,林正英从此也成了道长专业户。

英叔自己查询资料外加上创新,研究出一套捉僵尸的方法,“鸡血、糯米、墨斗线、桃木剑等”成了标配。随着《僵尸先生》的大获成功,僵尸题材立马就遍了香港。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圈是速食状态,什么题材火了所有制作人都开始拍这个题材,于是在这僵尸电影题材井喷期间,拍出了很多僵尸电影,但是这种题材无非是恐怖片的一个分支,拍的多了难免会有重复,造成观众视觉疲劳。这确实加速了僵尸片的没落。

不过英叔自己算是僵尸电影开创者,他一直也努力对僵尸电影创新,就比如《非洲和尚》。所以英叔的僵尸片还算是僵尸题材电影中的一股清流,而我们看到的90年代的经典僵尸片几乎都有林正英的身影,而僵尸这个题材也靠着林正英一人撑下来的。

1997年,林正英的早逝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僵尸片的迅速没落,观众心中经典道长形象没了,后来看僵尸片的观众越来越少,僵尸片没落了。

其实属于僵尸电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再拍僵尸电影也赶超过不90年代的那些经典,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英叔的僵尸电影最好看

其实蛮喜欢看僵尸片灵幻片的,最近又在重新追老片,都看了n遍了,还是觉得好看,自从林正英去世了鬼片僵尸片都没有了,有的鬼片基本演到后边会就是神经病。真想看到像以前那种僵尸片

其实一直在拍,但是规定不许有鬼有妖精,之前的经典都是香港电影作品,但是香港电影现在被冲击的不成样子。坨地驱魔人,这类影片都是尝试,都没什么太大影响力。导致很多人以为没人拍了。

② 为什么很火的小鲜肉没有票房号召力

现在电影的主体观众是偏年轻的,和追星族有一些重合。但是,观众们中真正的追星族毕竟只是少数,临时决定去看电影,然后选择更有国民度和演技更好的演员的作品的可能性还是更大一些。

而并没有小鲜肉的《使徒行者》,票房坚挺最终超过6亿,成了2016年暑期档最大的惊喜。


所以,票房号召力这东西,在小鲜肉身上基本是并不存在的。

③ 电影市场前景如何,怎么投资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市场越来越火热,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节节高升,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现在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然满足不了现今社会人们的要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美妙,电影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影视行业发展现状

01 票房直线飙升,数据说明趋势;

电影选择可拆分电影和公司俩部分。

先讲公司部分,出品公司决定制作一部电影,有一个预算,会拿出部分股权给社会投资,然而出品公司不是直接对接社会股民,而是授权给其他影业公司,体现在授权书上。影业公司是负责将这部分股权给社会消化,版权签约是直接和出品公司签约,认购金额不会经过影业公司,钱也是打到出品公司的对公账号,流水都是透明的,电影还需要有备案,需要有拍摄许可证,这个俩个缺一不可。

电影的选择上,可以从导演、演员、剧本三方面选择。对不熟悉的导演、演员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了解他的历史拍过哪些,口碑如何。对于演员,没有演技的小鲜肉要慎重选择,虽然有一定的流量,吸引一定的粉丝票房,但考虑俩个因素,小鲜肉的片酬和票房的上限。剧本上,如果有IP、关注度票房一般不会太差,比如战狼,战狼2票房如此好就有战狼1的因素,另外,国人偏爱魔幻、喜剧、能反映社会的电影。电影的选择上主要是靠自己的判断,其他人意见可以参考。

了解合同。就我之前签约的合同大概讲几点,首先明确一点,签约是和出品方签约,也就是甲方是出品方。然后进一步了解合同。电影有哪些收益、收益如何分配、何时分配都有明确写明,电影没有上映,违约赔款是多少。

④ 2020网络电影演员商业价值榜:谁在上升,谁在下沉,谁能破圈

作者 | 猫叔

网络电影发展六年,2020年更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行业在洗牌、在升级,参与到网络电影的演员亦是如此。

目前头部网络电影的投资体量和吸金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中小级别的院线电影。行业头部演员的影响力也在不断飙升,越来越多的优秀演员在网络电影这种商业模式里得到验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欢迎。

虽然网络电影“造星”能力还普遍较弱,还没法像网剧一样让演员一炮而红,但优秀演员对于网络电影票房的加持作用却有目共睹。

这里面,既有重新翻红的老牌艺人,也有破土而出的新兴势力,还有随着网络电影崛起的网生土着,他们以惊人的速度飞快提升,不仅抢走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垄断了网络电影的票房榜单,为影片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票房分账。

网视互联(ID:wxs360)根据票房贡献、影片数量、个人影响力、市场活跃度、观众认知度、大众好感度、行业贡献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制作了这份“2020网络电影演员商业价值榜”,意在挖掘网络电影行业最具影响力并且已经得到市场验证的影视演员,希望能够给尚在高压期的制片方、播出平台以及各方从业者一些参考和借鉴。

2020网络电影演员商业价值榜:演员价值正在被重估

在“2020网络电影演员商业价值榜”中,陈浩民、徐冬冬、谢苗位列前三甲,领跑网络电影市场。彭禺厶、宋晓峰、钱小豪、张浩、李闰刚、陈星旭、林雨申紧随其后,同样人气爆棚。

榜单统计说明:

1、入选演员主演网络电影作品均在两部及两部以上。

综合考虑演员主演的作品数量和总票房,主演作品太少恐不足以验证其商业价值,主演作品较多且票房稳定者排名靠前。

2、综合参考演员主演网络电影的票房分账为主要依据(50%)。

3、综合参考该演员上映作品的观众热议度、 社会 影响力以及行业贡献度为依据(30%);

4、综合参考演员的个人影响力、市场活跃度、观众认知度、大众好感度、演技、人气、个人商业价值等为依据(20%)。

在过去,受累于网络电影“劣俗”的标签,网络电影演员很难出圈,一直处于一个被低估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相比院线演员票房成绩的“忽高忽低”,网络电影头部演员对于影片的输出和票房的加持作用持续而稳定,确实可以作为“票房保障”。

这一点,上榜演员过往影片的票房成绩,就是其票房号召力最好的验证。

如今,演员价值正在被重估,头部演员价值也开始被进一步挖掘,并呈现出了老牌明星入局、新兴势力出圈的趋势。

三股势利角逐,女演员仅徐冬冬一人上榜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上榜演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老牌艺人、新兴势力、网生土着。

老牌艺人以陈浩民、谢苗、钱小豪为主,这些艺人出道早、成名早,过去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领域早有建树,如今深耕网络电影领域,成为了行业顶流。

陈浩民自2016年拍摄第一部网络电影《笑林足球》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的《斗战胜佛》《青天降妖录》,2018年的《济公》系列;2019年的《开封降魔记》《唐伯虎点秋香2019》《齐天大圣·火焰山》《济公之降龙有悔》《降龙祖师》《天剑修仙传》……陈浩民的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一直都是票房榜上的常客,票房影响力有目共睹。

童星出道、以打戏见长的谢苗同样生猛,从最初的《大梦西游》系列,到《大汉十三将》系列,再到2020年的《少林寺十八罗汉》《辛弃疾1162》,谢苗成为了网络电影里的常客,其主演的每一部网络电影票房分账都突破了千万。

1963年出生的钱小豪同样以功夫见长,已经是网络电影里的“熟客”,2016年主演《阴阳先生之末代天师》,2017年主演《天师归来》《救僵清道夫》和《生化药尸》。此后《新僵尸先生2》《四目先生》《至尊先生》,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新兴势力以徐冬冬、陈星旭、林雨申为主。这些艺人年轻、 时尚 、可塑性强,且呈现出了电视剧、电影等多领域跨界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徐冬冬,2016年凭借《余罪》中的“大嫂”走红。2017年拍摄了第一部网络电影《大嫂》,从此奠定了“大嫂”的江湖地位。

2017年-2019年,徐冬冬主演的电影连续三年登上网络电影年度票房排行榜前五,几乎演一部火一部,从未失手。2020年,徐冬冬主演的网络电影已经有3部票房分账破千万,分别是《追龙番外篇之十亿探长》《狄仁杰之深海龙宫》《大天蓬》。

截至目前,徐冬冬主演的网络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1.5亿,成为了网络电影行业首位分账票房破亿的女演员,也是此次唯一上榜的女演员。

相比之下,陈星旭、林雨申可算网络电影里的“后起之秀”。2020年陈星旭主演的《灭狼行动》分账1770万,《倩女幽魂:人间情》票房破4063万。而林雨申主演的《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鬼吹灯之龙岭神宫》总票房也超过了4000万。

不过,因为陈星旭、林雨申主演的影片均有IP加持,后续票房号召力还有待更多影片来进一步验证。

网生土着则主要以彭禺厶、张浩、何闰刚(闰土)为主。

其中,彭禺厶和张浩是网络电影捧红的为数不多的两位艺人,而何闰刚也同样通过短视频从网络起家。

作为“网大一哥”,彭禺厶如今影响力依然强劲。从最初的《道士出山》《阴阳先生》《超能太监》系列,到后来的《宝塔镇河妖2》《蜀山降魔传2》《花儿照相馆》《九指神丐》,彭禺厶一直在随着网络电影成长,且大多数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而靠《四平青年》《二龙湖浩哥》走红的张浩,如今在网络电影、网剧、综艺全面开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不过近两年网络电影作品有所减少,且影响力大不如前。

至于李闰刚,凭借《陈翔六点半》短视频为大众所熟知,但为人低调,也很少出现在其他作品里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从目前的影响力来看,原生土着正在给新兴势力和老牌劲旅让位,而新兴势力与老牌艺人的battle已经开始。

谁在上升,谁在下沉,谁能破圈?

在众多上榜演员中,徐冬冬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排名第二,也不仅因为她是唯一上榜的女演员,而是因为她表现出的那种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向圈外渗透。

网络电影作品具有一定的受众代际差异,还存在着文化趣味间隔。这就导致,院线电影演员进入到网络电影领域往往具有话题性,但大多数网络电影演员在院线和剧集里都不具备竞争力。

不过,徐冬冬是个例外。

虽然徐冬冬在网络电影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她并非成名于网络电影,网络电影更像是一块跳板,是她演艺生涯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点站。

除了网络电影领域,徐冬冬在电影、剧集等领域的也在持续积累和爆发。徐冬冬饰演女二号的《西虹市首富》票房高达25亿,成为了2018年度院线票房黑马。此外,徐冬冬在《澳门风云3》《追龙》中均有出色表现。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徐冬冬目前演员商业价值排名第二,但其观众认知度、媒体热议度和 社会 影响力却超出了在榜其他演员。

徐冬冬新浪微博粉丝1014万、抖音粉丝582万,“两微一抖”拥有着大量粉丝群体,这些粉丝都是忠诚度和热情度都非常高的受众。而且微博指数和微信指数,徐冬冬也已经遥遥领先。

事实上,徐冬冬的受众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还在不断蔓延。

网视互联发现,在购物网站搜索输入“徐冬冬”,系统自动跳出的选项就有“徐冬冬同款”等关键词。

在搜索结果中,既有千里之外的海外购店铺,也不乏“森马官方旗舰店”这样的国货之光。此外,还有很多“徐冬冬周边抱枕”“男人装杂志”“余罪DVD”等跟徐冬冬有关的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搜索“陈浩民”也可以出现“陈浩民同款”的关键词,但大多数都是“济公演出服”,跟 时尚 无关。

徐冬冬所呈现出的这种持续的多元化的影响力,在网络电影女演员里绝无仅有,在整个网络电影领域都是独此一份。

演员的商业价值是流动的,一个演员要想持续发展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和多元化的演绎。

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是观众对一个演员的基本认知。比如大众对陈浩民“济公”的认知,对徐冬冬“大嫂”“性感”“真性情”的认知,对谢苗“童星”“打星”的认知……

多元化的演绎是在固有形象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内容载体对自我形象进行的延伸,以此持续建立 情感 连结来扩容受众。

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元化演绎才是演员上升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从在榜明星来看,老牌艺人角色形象普遍较为单一,很容易陷入自我角色重复甚至自我消耗的困境,这就要求这些演员必须突破自我,才有可能更上一层。

而彭禺厶、宋晓峰、张浩这些演员,受困于形象、风格,只能演绎某些特定类型的角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艺人、新兴势力的优势开始凸显。比如,徐冬冬和陈星旭。

徐冬冬自不必说,搞得了笑,扮得了酷,耍得了狠,又煽得了情,粉丝受众广,可塑性极高。陈星旭在剧集领域已经小有成就,如果愿意深耕网络电影领域,想必也会有所建树。

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制片方和平台方来说,除了要考虑演员本身和演员的契合度之外,自然还要考虑演员自身的知名度、个人形象、流量话题等可能给影片带来的曝光度。

但是演员商业价值或者评判演员商业价值的标尺刻度并非一成不变。在圈层文化流行、流量加速更迭的背景下,一朝新人换旧人,繁花似锦后,能否保证常青不败是每一个演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演员来说,话题、流量和人气都是短暂的,拥有更能长足发展且独具一帜的商业形象,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演员市场中获得强劲持久的生命力。

⑤ 国产电影蓬勃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国产电影类型蓬勃发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业内人士表示i,2017年上映的电影《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可以说便是武侠类型电影的升级版本,电影拥有着传统武侠片的视觉外观,以古装呈现,人物怀着高强的武功,但人物在价值取向上却具有了当代人文精神。

希望更多类型的国产电影可以不断推出!

⑥ 快电影|2017年Q2影视市场数据报告

近日,快电影依据2017年Q2国内各省市多项影视数据,基于中润普达集团行业大数据实时采集挖掘分析处理技术,以及平台运营综合数据,对外发布《2017年Q2影视市场数据报告》。

快电影为影视金融生态圈提供行业发展趋势数据,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准确的行业分析报表,提供参考、助力决策。

快电影认为,全球观众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互联网化,这对中国电影人来说是独特的发展机遇,也让影视行业的格局充满变数,未来影视产品的出口和收益将会更加多元。中国虽然有华谊、光线等市值在200亿-300亿元的公司存在,市场仍有很大空间,最后的格局还尚未形成。在“一带一路”和各路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影视产业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⑦ 2017年中国单月最大票房是那部电影

2017年全国电影 总票房达559亿元

2017年中国单月最大票房是那部电影
当然是《战狼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生产电影故事片798部、动画电影32部、科教电影68部、纪录电影44部、特种电影28部,总计970部;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
据介绍,全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5亿元,6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影片《战狼2》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成为国产电影的突出亮点,中国电影(15.250, -0.12, -0.78%)新力量不断成长壮大。
数据对比 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8.08%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国内总票房已达559亿元。2017年的电影票房最终实现了高位收官。经历了2014—2015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仅为4%的“冷静期”,2017年的增幅,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将步向稳健。
票房的欣欣向荣当然值得高兴,但2017年统计算法的变更不能忽视。从2017年开始,网络购票时产生的电商服务费被统计在票房中,每张票大概3元至5元不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3日,全年包含服务费的综合票房为537.7亿元,分账票房为504.47亿,也就是说全年的电商服务费已超33亿元,这几乎等同于淡季一个月的票房进账了,比如2017年11月票房仅有27亿元。
相比票房总量,观影人次上的回暖更值得关注。2017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6.2亿,同比增长了18.08%。影院方面,由于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影院建设持续增长,让全国影院数达到了9169家,银幕数达到了50776块,稳坐全球第一大市场。这一核心数据证明,中国影市增长的根基较为牢固,内容制作和观众热情双双提升。由此衍生出的高增速,才有绝对的含金量。
贡献主力
国产片收入占总票房54%
从整体上看,2017年国产片还是票房主力军,376部国产片贡献约54%的票房,98部进口片贡献约46%的票房。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国产片占4席,进口片则有6席,不过可喜的是,前五名有四部是国产片,分别是《战狼2》(56.8亿元)、《羞羞的铁拳》(22亿元)、《功夫瑜伽》(17.5亿元)和《西游伏妖篇》(16.6亿元)。票房前十影片总票房为203亿元,占年度总和近四成。
大片势头虽猛,但纵观近三年,国内前十名影片总票房占比一直维持在30%以上;北美市场前十名电影票房占比一直维持在25%到35%之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整体来看,年度票房的金字塔结构是良性市场规律的表现,较少影片贡献主力票房,能带动整个社会对电影行业关注。也有观察人士表达了担忧,中国电影市场过于一直处在“二八定律”之中,即20%的大片支撑80%的票房成绩,“未来中国电影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支持‘八二定律’,支持并推动优质中小成本电影成为票房中坚。”
2017年3月实施的我国首部《电影产业促进法》,对国产片和进口片播放占比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但在国产片和进口片的票房占比上,进口片的单片票房是国产片的3.7倍。比起2016年同期的3倍,差距更加明显。2017年98部进口片中,64部批片贡献了26%的票房,单片平均票房过亿元。
从进口片的表现来看,除了大IP扎堆外,优质口碑的进口批片成为了国内影市的“香饽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高于2016年。尤其是《摔跤吧!爸爸》通过其过硬口碑支撑票房逆袭,最终落定12.91亿元票房,体现出非好莱坞大片强劲的市场号召力。不过,下半年进口批片的扎堆上映又体现出影市的盲目跟风。
有业内人士分析,进口片红利的增强,无疑对于中小成本国产片的制作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对于带有实验性质的中小成本国产片来说,面临的市场挑战将更大。
观众变化
小众电影成逆袭黑马
曾几何时,业内曾抱怨,某些“垃圾”电影有为数众多的拥趸,可一些优质却缺乏话题效应的影片被院线冷落,观众寥寥。让人欣慰的是,《二十二》等小众题材的纪录电影,均票房口碑双丰收。纵观上述影片,其成功秘诀多离不开口碑效应。圈内人和广大观众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地给予好评,倒逼院线增加排片,进而使得这些在前期不太被看好的影片在市场中逆袭成为“黑马”。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高价版权改编的作品却票房折戟,再次证明了曾经“大IP+小鲜肉=高票房”的公式不再无条件成立,也反映出观众不再愿为质量不高的作品买单。对此,业内人士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当初的趋之若鹜,到后来的闻之色变,对于IP的开发,业界开始回归理性,且积极找寻更为科学的开发方法。
国内观众对于影片审美喜好的变化,还能从进口影片得以证明:《速度与激情8》《蜘蛛侠:英雄归来》等模式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在中国都不复当年勇,反倒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以及泰国的《天才枪手》,都在中国取得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某媒体近日关于“8分以下影片首日票房和非首日票房对比”的调查显示,2017年,8分以下影片票房后续增长乏力,口碑对影片开画后的票房走势影响非常明显。这也足以提醒创作者——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能力。
尽管《二十二》等电影的票房成绩,在动作、喜剧电影霸屏的市场中显得十分渺小,但让我们看到了口碑引领的观影热潮,看到了成熟观众提供的成长环境,这股力量不仅体现在票房上,更体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
相关新闻
元旦档累计票房11.9亿
根据初步统计,元旦大盘报收3.69亿;《前任3:再见前任》1.25亿,累计4.19亿;《妖铃铃》5050万,累计3.01亿;《二代妖精》3740万,累计2.06亿;《解忧杂货店》3240万,累计1.84亿;《妖猫传》2120万,累计4.89亿。
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大盘环比回落27%,全国市场在元旦小长假三天累计收入11.9亿,较2017年同期暴涨80%,创下历史最强元旦档。
《前任3:再见前任》环比仅跌4.5%,跌幅远低于另几部国产电影,累计综合票房已破4亿,超过两部前作最终票房之和。
《妖铃铃》和《二代妖精》累计综合票房也分别跨过3亿和2亿。

减小字体

⑧ 爆款电影必备因素是什么

2017年已经进入年末,回顾这一年的国产电影上映票房成绩,对比2016年电影市场的颓败之势有所回升。根据艺恩票房智库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升至409亿,全年可能再实现20%增长,今年电影市场增速相对稳定。

全年排片节假日票房占优势,《战狼2》成暑假档票房奇迹

2017年开年,两部《西游伏妖篇》与《功夫瑜伽》平分春节档34亿票房,《功夫瑜伽》凭借17.53亿票房成春节档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不仅如此,豆瓣评分仅有3.8分的《大闹天竺》也在春节档斩获7.59亿的票房,《乘风破浪》也分出一杯羹,收获了10.49亿的票房。

显然,春节档是在全年排片时间选择上最占有优势,每年排片票房几乎靠春节档票房结果预测年度电影市场走向,然而离开春节档后续电影票房颓势立现,二月一部明星荟萃的《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以1.06亿票房惨淡收场,三月四月表现普通,《嫌疑人X的献身》票房4.02亿,《记忆大师》票房2.93亿,《春娇救志明》票方1.76亿。

虽然三四月票房普通,但是这三部影片评价还算不错,《嫌疑人X的献身》豆瓣评分6.4,《记忆大师》豆瓣评分7.2,《春娇救志明》豆瓣评分与《记忆大师》相同。

本以为五一黄金期国产电影市场可以迎来一波国产电影观影小高峰,然而五一却全部沦陷在进口影片的进攻之中。五月上映影片共57部,国产有44部,进口13部,但国产影片无一取得亮眼成绩,反而进口印度片《摔跤吧!爸爸》斩获12.99亿票房,美国片《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票房破10亿成五月票房黑马。

暑假档各家影视公司再发力,纷纷赶乘暑假档的顺风车,《悟空传》、《绣春刀2修罗战场》、《大护法》、《闪光少女》、《建军大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心理罪》、《十万个冷笑话》、《杀破狼:贪狼》等纷纷登上暑假档,均获得不俗成绩,其中尤为亮眼的,是吴京导演并主演的《战狼2》,以56.79亿成为2017年全年票房奇迹。

开学季并列十一月小长假又是一次观影佳期,《缝纫机乐队》、《英伦对决》、《空天猎》、《羞羞的铁拳》等表现不俗,《羞羞的铁拳》以22亿成十月一票房冠军。

十一月刚过,排片47部的影片里,进口影片《寻梦环游记》成为十一月影片讨论热点,十二月排片成为热点关注,《芳华》、《奇门遁甲》、《妖猫传》、《二代妖精》、《前任3:再见前任》、《妖铃铃》、《解忧杂货店》等将于十二月与观众见面。

纵观2017年排片票房时间,可见节假日排片更吸引观众的优势。

超级IP与明星流量效应逐渐失灵,未来电影市场更偏向内容为王

中国电影市场最火爆的那几年,“超级IP+流量明星”的制作就能轻松拿到五亿以上的票房,然而2016年暑假档上映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爵迹》等十几部这种模式的电影票房惨败,“超级IP+流量明星”的制作模式已经不是票房保证,明星效应也逐渐失灵。

据艺恩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票房超10亿的头部电影和票房占比都在上升,低于亿级的电影数量正在逐渐下降,另外2015年后国产头部电影产生了更多爆点,进口影片数量及市场占比在逐渐下降。

而回过头来看2017年IP电影,《摆渡人》4.83亿,《嫌疑人X的献身》4.02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5.35亿勉强及格,《心理罪》3.04亿,《悟空传》6.97亿位居票房最高。

对比两部没有流量明星控场和超级IP做基础的《战狼2》与《羞羞的铁拳》,《战狼2》主演吴京、余男、倪大红等,《羞羞的铁拳》由开心麻花的艾伦、马丽、沈腾等领衔主演,票房依旧成绩惊人。

这个数据表明,在没有明星效应与超级IP拉票房流量的电影市场,依旧是以优质内容为主。

国内科幻题材仍是市场空白,进口科幻影片依旧独占鳌头

2017年全年上映的电影题材划分来看,喜剧题材仍然是所有题材之中占比最大的类型。今年开年头部喜剧片《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大闹天竺》等票房均值已经达到10亿,后续《摆渡人》、《情圣》、《缝纫机乐队》、《羞羞的铁拳》等成绩表现亮眼,十二月即将上映的影片之中,《前任3:再见前任》、《妖铃铃》、《二代妖精》等喜剧题材依旧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除了喜剧题材外,动作题材与奇幻题材的依旧是所有题材之中的黑马类型。除了今年的爆款《战狼2》拉高了动作片的票房总值,动作片《绣春刀2修罗战场》、《杀破狼:贪狼》、《英伦对决》、《空天猎》等平均票房市值4.1亿,奇幻片《西游伏妖篇》、《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等平均票房市值7.5亿,奇幻与动作题材依然具有可深度开发的空间。

动漫题材一直是受大众关注的题材,去年一部《大鱼海棠》斩获5.65亿票房,今年动画市场显然没有类似《大鱼海棠》这种爆款动画的出现,《大护法》、《十万个冷笑话2》、《玩偶奇兵》加起来票房也只有2.3亿,国产动漫的道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国产动漫的市场,却是未曾开发的肥沃土壤。

悬疑题材也是市场空缺的题材,今年《嫌疑人X的献身》与《心理罪》、《记忆大师》票房成绩不俗,但悬疑题材在电影所有题材之中一向占比例较少。

最后来说一说国内市场空缺的科幻题材,今年科幻题材《逆时营救》票房2.01亿,然而全年进口片类似《蜘蛛侠:英雄归来》、《正义联盟》、《猩球崛起:终极之战》、《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银河护卫队2》、《异形契约》等等几乎科幻题材占了大半,可见国内市场科幻题材一直被进口影片所打压,国内科幻题材市场庞大,但在制作水平与质量上还需再进一步,进口科幻影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在国内独占鳌头。

根据以上分析来看,想要打造一款爆款电影,除了内容为王,制作优秀的硬基础外,还要有好的排片时间,针对受众足够强大的电影题材,把握好市场的切入点,《战狼2》的票房奇迹才有可能再次上演!

⑨ 2017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开始受到关注了吗

据报道,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明显回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2017年,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比比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

《嘉年华》将题材锁定为儿童性侵事件,却出人意料地将镜头移开,甚至都没有出现核心人物实施性侵者的脸。而是用“门外”“复述”等第三者的模糊视角展现。这部影片堪比中国版的《熔炉》,对比当下中国不断爆发的种种社会事件,极具现实意义。

希望更多题材的电影可以受到观众的认可!

⑩ 中国小鲜肉全部名单

蔡徐坤

今年势头最火热的新晋小生蔡徐坤,是当之无愧的新晋流量王,他凭借在《偶像练习生》的出色表现,成功c位出道,颜值和才华双双在线,深受观众喜爱。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2、胡一天

一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成功让胡一天闯入大众视野,网络热度高居不下,俘获了不少少女心。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3、肖战

肖战作为今年势头火热的小生之一,接下了倍受期待的古装IP剧《陈情令》,从路透来看肖战的扮相十分还原人物,受到书粉喜爱,看好大爆。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4、朱一龙

《镇魂》的热播成功让朱一龙大量圈粉,不仅颜值高,演技更是好,而且属于面冷心热的代表,更显得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5、白宇

热播剧《镇魂》也让一直被埋没的实力派演员白宇被大家看到,白宇的可塑性极强,《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曹光,《美人为馅》里的韩沉,都让人记忆深刻。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6、王一博

王一博可谓是多方面发展的艺人,不仅唱跳俱佳,而且还出演了许多影视剧,未来发展前景让人十分看好。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7、张新成

张新成因为在《你好旧时光》里的出色表现让观众熟知,精湛的演技令他圈粉无数,被誉为“艺考之神”的他如今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未来可期。

2018年走红的八大小鲜肉男星,你最喜欢谁?
8、范丞丞

作为当红女星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从一开始参加《偶像练习生》起就备受瞩目,有人会对他表示质疑,但他仍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