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贾樟柯:“江湖”是属于每个人的
贾樟柯:“江湖”是属于每个人的
文/何小威
贾樟柯坐在沙发上,很笃定。
“在《江湖儿女》中的乱世里,‘儿女’都秉承着一种信仰和做人的原则,也皆有情义。我觉得这个‘江湖’是属于每个人的。”
“终于拍了”
“写下《江湖儿女》四个字时,我好像潜到了自己的情感深处。我眼前一直是小东西和他的女朋友骑着自行车的身影。他们以身相许,如此红尘笃定。”贾樟柯在《江湖从头说》中这样写,并在9月3日晚19:09分的微博里说:“新写了一篇文章,或许能解释我为什么要拍《江湖儿女》。”
而在前几个小时,我们在上海的一家酒店采访了贾樟柯。穿着黑色衬衫的贾樟柯坐在《江湖儿女》宣传海报前的沙发上,随和地跟我们讲述了从2001年到2018年,斌哥和巧巧在这17年里的“江湖”情义故事。
说到拍摄该片时,贾樟柯有些感慨,又带有一种释怀后的欣喜,“终于拍了”。但是,他立马转变了口风,略微地收起了笑容,并用第一次写长篇小说来形容这次拍摄,“你怎么把浓情、厚谊放在长篇小说式的结构里,最终呈现给观众。我觉得是一次全新的创作体验。”
时间倒流,回到2017年8月16日,《江湖儿女》开机。贾樟柯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廖凡、赵涛主演《江湖儿女》,谢谢你们陪我走这段江湖路。”言外之意,廖凡和赵涛给了他拍摄该片的勇气和信心。
贾樟柯坚决地表示,如果没有廖凡和赵涛,他是没有勇气、也不会下决心拍摄《江湖儿女》的,因为演员演不好,戏就成了废戏。贾樟柯说:“赵涛在《山河故人》里的表演,已经能够驾驭年龄跨度大的角色。廖凡的表演状态可以是一个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年轻人,还可以是一位很沧桑的大叔。我觉得,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密码,很神秘,也很厉害。有了他们才有了《江湖儿女》。”
在《江湖儿女》中,廖凡和赵涛给贾樟柯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舞厅,斌哥和巧巧随着YMCA音乐响起后,不自觉地扭动了身躯,跳起了舞。跳着跳着,斌哥和巧巧就有了激情,有了感觉。
斌哥不小心碰到了枪,枪掉在了地上,而巧巧却有些埋怨斌哥,流出了一丝不屑的表情。在音乐的刺激下,在舞蹈的渲染下,巧巧慢慢原谅了斌哥,拥抱在一起。
这一场戏,赵涛和廖凡一气呵成,在没有一句对白的境况下,清晰地交代了斌哥和巧巧的爱情关系。如今,在聊及此场景,贾樟柯有些兴奋,“我自己在旁边看得非常过瘾。”
“江湖”不远
17年的“江湖”跨度把贾樟柯变成了一个“怀旧者”。他选用了胶片、DV、数码等6种不同的介质作为影像载体,跨越7700多公里,从山西大同一路拍到了三峡、新疆,记录不同年代的不同事情和不同面孔,“我们再重新面对那段生活的时候,首先是细节的选择。我们虚构一个电影,要回到过去,就必须有我们当时拍摄的质感,有那样的氛围”。
于是,他选用了喜欢的歌手叶倩文的歌曲,让它反复出现在影片里,既形成一种历史记忆,又表达出“儿女”的情义。熟悉贾樟柯的影迷可能就会知道,他经常会发一些与粤语歌相关的微博,抒发萦绕在歌声中的情意,“叶倩文的歌声比较有江湖浓情,有情有义”。
在交谈中,贾樟柯也直言,“过去十几年的很多细节,其实有些遗忘了。”为了弥补记忆所带来的遗憾,他常常一个人在卧室里翻看过去拍摄的素材。看着昨日的人,昨日的景,贾樟柯有些惆怅,心里好像被岁月划了一刀似的,有些隐隐作痛,“真的恍如隔世”。
其实,贾樟柯有一个习惯,喜欢拿着摄影机拍摄街上的人和景,“2001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DV摄影机。从那个时候一直到2010年,我没事时就出去拍一点,拍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是纪录片。”
在拍摄的过程中,贾樟柯逐渐地明白拍电影就是找到感兴趣的人,然后用大家想不到的方式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我非常享受拍摄的过程,因为这种拍摄你不知道会拍到什么,然后当眼前发现了一个你感兴趣的人时,你要做出判断,要问自己用什么方式去表现他。我觉得那才叫拍电影。”
所以,在《江湖儿女》中,贾樟柯从廖凡、赵涛、徐峥等人的身上找到了兴趣,用有情有义的方式,表现出了他们的“江湖”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贾樟柯竟然直接挪用了他之前在公共汽车上拍摄过的一个三分钟的片段,并将其作为影片的开始。另外,他还从过去的素材中精剪出6分钟,然后放入影片之中,作为历史的影像。而这些加工后的片段,贾樟柯富有诗意地形容,“过去时代的尽头”。
那么,“江湖”的尽头又是什么?
斌哥与巧巧都是“江湖”中人,然而17年过去了,他们都走向了尽头。就像影片结尾,斌哥离家家,离开巧巧,奔向“江湖”。可是,我们从“江湖”的尽头回望,就会发现它藏着太多的情义,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爱憎分明。
贾樟柯也投入到了斌哥与巧巧的“江湖”世界,被他们分分合合的情爱所击中,一股忧愁涌上心头。他用五味杂陈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表示在“江湖”里感受到了爱与恨,快乐与痛苦,“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是没有什么感觉的,都是很自然地接受生活带来的新内容、新变化。但是,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人被社会、被时间改变了,而且影响非常巨大。我也想到了自己,从一个30多岁刚拍电影的年轻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我觉得会让人想起爱的时刻和悲伤的时刻”。
在“江湖”中,他需要传奇,是一个“好编剧”;在“儿女”中,他需要有情有义。他说:“江湖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在‘江湖’里求爱情、求生存。”
Ⅱ 苗苗的个人资料是怎样的
苗苗,出生于1988年11月29日,苗苗六岁开始学舞蹈,1999年进入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学中国舞专业学习舞蹈,2005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2007年,凭借主演都市情感电视剧《谁在说谎》正式进入演艺圈。
2008年,参演谍战电视剧《身份的证明》 。2009年,参演张继钢执导的山西说唱剧《解放》。 2013年,参演由总政歌舞团编排的红色舞台剧《铁道游击队》 。2016年2月,参演古装爱情电视剧《特工皇妃楚乔传》。
2017年12月,主演由冯小刚执导的青春文艺电影《芳华》,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等奖项;同年,搭档窦骁主演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 。2018年,搭档郭富城主演电影《六月的秘密》。
2019年,苗苗搭档王俊凯主演电影《749局》,担当女主角。同年主演电视剧《我是余欢水》。2019年11月,苗苗主演贾樟柯监制电影《不止不休》。
(2)贾樟柯电影2017扩展阅读
郑恺苗苗官宣结婚:
2020年5月21日13点14分,郑恺和女友苗苗同时发文并晒出结婚证件照,宣布结婚喜讯:“我们结婚了”。在晒出的照片中,郑恺与苗苗穿着印有“2020.5.21”字样的情侣服,看起来十分甜蜜。
据悉,郑恺苗苗从2018年初次合作,在2019年7月第一次被拍到同框,传出恋情,今年3月苗苗传出怀孕,二人跳过宣布恋情直接官宣婚讯。
Ⅲ 跪求好心人分享时间代码2016年上映的由Lali Ayguadé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时间代码》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QJ0bNsZzhKC9zg4MZMyOQ
《时间代码》(Timecode)是一部由Juanjo Gimnez Peña执导,Vicente Gil、Lali Ayguadé、Pep Domenech、Nicolas Ricchini等主演的电影。2016年5月,影片获得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2017年12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在深圳闭幕,金鹏短片原创导演扶持计划金鹏最佳短片由西班牙短片导演胡安乔·希门尼斯·佩纳(Juanjo Giménez Peña)凭借《时间代码》摘下。
Ⅳ 跪求《时间去哪儿了2017》网盘资源,是梅芙·金琴丝主演的
链接:
《时间去哪儿了》
导演: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马德哈尔·班达卡、贾梅尔·奎比卡、阿列克谢·费多尔琴科
主演:梅芙·金琴丝、赵涛、曼迪萨·恩杜纳、爱丽莎·克拉夫索娃、康斯坦丁·埃土恩、梁景东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
语言:汉语普通话、葡萄牙语、俄语、印地语、英语
上映日期:2017-10-19(中国大陆)、2017-06-23(金砖国家电影节)
片长:111分钟
又名:WhereHastheTimeGone、Magnificent5
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
《时间去哪儿了》由贾樟柯监制,汇聚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电影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讲述出自己对时间和情感的不同理解。五部短片依次为: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
《呼吸》、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
《孟买迷雾》、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
《重生》以及中国导演贾樟柯
《逢春》。
Ⅳ 贾樟柯导演电影《天注定》百度云资源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加网络云好友发给你:z6
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请点击【追问】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Ⅵ 张艺谋和贾樟柯的恩怨情仇,你了解多少
提起张艺谋,大家基本上都是如雷贯耳,但说到贾樟柯,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二人间的恩怨情仇了。
2017年美国某网站根据全世界的网络大数据,评选出世界范围内100位最受欢迎的导演。
贾樟柯排行第24位,在整个亚洲都排得到前面。
但天意弄人,张艺谋在榜单中恰巧第23位,只领先贾樟柯一名,但那一次交锋,贾樟柯还是输了。
Ⅶ 《贾想I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贾想 I》(贾樟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LpDAnZPx8XXPmhcHLBaoig
书名:贾想 I
作者:贾樟柯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6-1
页数:296
内容简介: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着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着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着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兇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作者简介:
贾樟柯
导演、制片人、作家。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入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理想国·贾樟柯作品】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即将出版)
问道——十二种追逐梦想的人生
Ⅷ 第五届平遥影展开幕,贾樟柯、徐克、王俊凯等出席,他们的影响力如何
平遥国际电影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五届将于10月12日至10月19日在平遥古城举办。
本届电影展将继续延续前四届影展的板块结构,注重推广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增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沟通。此次电影节邀请贾樟柯,徐克,王俊凯等出席,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年代,将会有更好的影响效果。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同时作为一位山西人,能够更好的为山西发声, 他的无疑是山西一张很好的电影人物代表,更好地响应了本次电影展的新主题——从山西出发,而贾樟柯自己也表示他在此次电影展中扮演了一个首席体验官的角色,这一发言无疑是对此次电影展最好的肯定。而由贾樟柯主演的电影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也在平遥之夜率先为产业届人士放映,贾樟柯在国际上是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而他此次出席也会使的本次电影展的反响更好。
所以此次第五届平遥影展开幕,贾樟柯、徐克、王俊凯等出席,会为此次电影展打造更好的名片。
Ⅸ 八百导演是谁
导演是管虎。中国内地导演,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与贾樟柯、王小帅等同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作品犀利、先锋,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性,视听技巧纯熟并独具特色。
24岁执导处女作《头发乱了》,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年轻人的迷茫与寻找;电影《西施眼》获得2002年夏威夷国际电影亚洲电影评审团奖(NETPAC)、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
(9)贾樟柯电影2017扩展阅读
影视着作:
2019年最受期待的国产战争巨制、管虎导演又一力作。影片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抵抗三十万日军进攻并奋战四天四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10月26日,凭借《老炮儿》荣获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最佳导演奖。2017年9月16日,凭借《老炮儿》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
Ⅹ 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在什么时候创办和举行的
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会在10月10日如期开幕的。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筹备。正在进行中。进展的也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