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行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是怎样的
一、电影行业的现状
2020年,全球电影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区总票房均同比降幅超过70%。而此前一直占据世界电影市场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计票房仅20.89亿美元,仅为2019年的18.45%,创40年来历史新低。
2020年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封城措施解除后人们对于外出娱乐的热情高涨,尽管中国电影总票房因疫情影响比上年减少68.23 %,但中国电影票房仍然以29.83亿元的好成绩,远高第二名北美8.94亿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绩。
二、电影行业的就业前景
电影学的就业前景很好,就业率也不错。毕业生主要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电影行业,娱乐行业等从事电影的制作、策划等工作。
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仍需时间恢复
2015-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良好,电影票房达到642.7亿元,同比增长5.4%;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受到重创,2020年票房仅有约204.2亿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后,电影产业将逐年回归正轨。
Ⅱ 电影技术发展对电影的影响
观影人次扩张,电影票房规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为4.6亿人次,放映场次为2020.6万次,2015年,电影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放映场次超过5400万次,2018年,电影观影人次为17.2人次,2019年观影人次为17.3亿次,基本保持稳定发展。
5G技术带来全行业的颠覆
在技术维度,电影的发展和继续存在实际上都依赖技术发展和进步。从照相到摄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这些电影划时代的进步都依赖技术革新和进步。5G技术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广互联”,这必将深刻影响电影的制作、发行和传播。
在艺术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电影画面的清晰度、电影影像的奇观感、电影欣赏的互动感将加强,电影将变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导演予安元表示,未来,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可以通过VR等设备去体验电影。
在传播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卡顿和延迟减少,电影宣传中大量的影音资料也将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将增加更多路径和可能性,电影产业的跨国、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将变得更加常态化。
在发行维度,电影宣发及广告渠道将变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据片子受众特点及不同地域等因素采用分众发行或分线发行的方式。既可以丰富片源供给,也利于充分释放每一部影片的潜力。日渐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让所有的行业都向用户需求倾斜,也即看到每个用户的差异性,更有效率地推荐信息。目前,各大购票APP推送的内容是一样的,这对于挖掘潜在观影群体显然是不利的,5G时代,有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持,电影的私人订制也将提上日程,过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艺电影,将有可能会被推送给更多精准定位的消费人群。
在制作维度,制作成本降低。以动画电影为例,传统的动画制作模式更多是采用集中的方式去制作和渲染,而5G之后,可以做到高度计算、高度存储,不仅制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领域协同制作成为可能。
比如5G+4k/8k拍摄,将实现实时拍摄、实时传输、云上渲染、云上制作,达到远程处理、多点共制,有效提高电影拍摄效率及效果;5G+VR/AR将充分满足影视娱乐行业的服务新要求;如5G+无人机航拍这样一项业务,都可能开创影视制作/娱乐体验空域经济。
在产业维度,5G技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是一次重大机遇。如果中国相关部门和电影从业人员能充分利用中国在5G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电影产业,重视新技术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应用,必将促进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Ⅲ 中国电影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目录
随着电影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电影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电影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电影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电影产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电影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电影产业背景及发展环境;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发展分析;不同类型电影市场分析;电影产业消费者行为分析;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电影海外推广及国际合作分析;电影产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和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影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第1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电影产业综述
1.1.1 电影产业定义
1.1.2 电影产业产业链分析
1.1.3 电影产业研究对象分析
1.2 电影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
1.2.1 电影行业政策点评
1.2.2 电影行业政策趋势分析
(1)国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
(2)行业将逐渐趋于规范,国家对内容制作和影视从业人员的监督趋严
(3)推动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电影国际化是趋势
第2章:国际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1.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2.1.2 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
(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
(2)全球电影票房地区分布
2.1.3 全球主要国家票房排行
2.1.4 全球主要市场平均观影次数
2.2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2.2.1 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
(1)政府监管
(2)分级制度
2.2.2 北美电影票房收入
(1)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
(2)北美3D电影票房收入
2.2.3 北美电影观影人次及平均票价
(1)北美观影人次
(2)北美平均票价
2.2.4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
(1)电影融资模式
(2)电影制作模式
(3)电影发行模式
(4)电影放映模式
第3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1)第一轮产业发展时期(1922年-1945年)
(2)第二轮产业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
(3)第三轮产业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3.1.2 电影产业特征分析
3.1.3 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十大事件
3.1.4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
(1)我国电影拍摄成本投入存在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
(2)我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处于垂直垄断状态
(3)电影市场不成熟
3.2 中国电影产业经营情况分析
3.2.1 影片产量规模分析
3.2.2 放映设施规模分析
(1)电影院线规模
(2)电影银幕规模
3.2.3 电影票房总额分析
3.2.4 电影产业营收来源分析
(1)国内票房营收来源
(2)海外销售及票房来源
(3)国内非票房收入
3.2.5 电影平均票价
3.2.6 电影观影人次
3.2.7 观影效率分析
3.2.8 电影票房排行榜
(1)票房总体排名
(2)票房过亿影片
3.3 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
3.3.1 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现状
——更详细目录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Ⅳ 国内电影为什么一年出成百上千部,优质电影却寥寥无几
国产优质电影“寥寥无几”的时代越来越远了。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直白的,比如去年大科幻《上海堡垒》,动作穿越剧《冰封侠》,这两部剧可以说有投入,也有优秀的演员,天时地利人和却没打出个漂亮仗,为啥?
看过的朋友可能有体会,剧情不紧凑,说白了没有让人紧张刺激的点,更谈不上心灵的共鸣,只有个别片段博人眼球。影片不具备实质性内涵,大众看的不舒服,所以评分就低了。
然而,为什么说寥寥无几的时代越来越远了,因为看完让人拍手叫好意犹未尽的电影变多了,举个例子《无名之辈》这部又笑又爱又难过的电影,深得不少人的喜爱;《我不是药神》真是题材下的创作, 社会 隐喻性让很多人感动流泪;《唐人街探案》系列,直到第三部,期待热度有增无减。还有像动漫《白蛇》、《哪咤》以及近期的《姜子牙》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就不写太多了。
影视圈正在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那些商业价值高于一切,片酬问题等等,已经在改变了,就像《流浪地球》、《战狼》系列,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最后,未来的变化是明朗的,优秀的导演及演员能够纠正方向,产出更多好片,对于荧幕前的我们是幸福的,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国外同样有大量的垃圾电影,只是没出口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没必要妄自菲薄。
应该在意的是,国内的优质电影,距离国外的优质电影,到底有多远。
国内优质电影凤毛麟角的状态,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影在世界舞台上也曾华丽绽放,数次获得国际重要电影节大奖,而如今却很难看到。尽管电影产量与日俱增,可是能称得上优质的确实寥寥无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去年的电影行业拿出了很好的成绩,只是其中能拿的出手的、具有情怀的国产电影,也就是《少年的你》、《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哪咤之魔童降世》等几部而已。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近些年,我们的电影市场虽然愈渐红火,可是跟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电影行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尽管如此,电影制作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还是吸引了大批的民间资本涌入,但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并不是多年沉浸在电影行业中的人。
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也相对肤浅,在选择剧本和筹拍的过程中,很多对电影本身并不重要的东西,成为了权衡的筹码,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而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潜质剧本搁浅,甚至永无出头之日。
拿不到投资,得不到宣传支持,创作人的积极性被大大打击,由此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是的,没有看错,现在我们的电影明星实在太少,能够称得上具有号召力的屈指可数,而偶像明星和流量明星却层出不穷。
我们常常把偶像明星和电影明星搞混,偶像明星当然也可以演电影,不过真正的专业演员需要更多的曝光和空间。
拿好莱坞来说,虽然频频冒出明星大腕,但是这些大腕最开始都是从小角色一点一滴做起来的。也很少看到他们会花时间去跨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电影表演上。
比如日本偶像“大神”木村拓哉,出道于偶像组合,走红于电视剧集,也拍过很多部电影,可是木村至今依然称自己是电影届的新人。
反观我们的偶像鲜肉们,攒足了流量就开始主演电影,结果是占据了资源却没能够拿的出像样的作品。
吴京在一次采访中,讲到了他参观曾创造《魔兽》、《阿凡达》等大片视觉特效的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经历,那里的工作人员,就是出于喜爱特技人偶,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从一而终,越做越好。
他被那些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电影人深深感动,认为国内电影从业人员的匠人精神很是匮乏。
浮躁的行业现状和让人艳羡的成功例子,总是让人迷失而选择新的工作种类。
这也造成了幕后专业人员的严重流失,专业人员的数量跟不上产能,比如本来年产500部电影,我们有500个美术执导,而突然间产量达到了1000部,只好临时用非专业人员来充当,影片质量自然不会得到保证。
电影行业要走的还有很长,现在远不是成熟的时候,作为观众来说,培养良好的观影习惯也会间接的帮助从业者提高作品质量,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该进行主动的、有效的运转,而能总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出面解决,整个行业才会向着良性的方向继续发展。
优质电影却寥寥无几?
这个"优质电影" 要看你怎么定义了,你没有发现电影大国美国一年也出很多电影,但“烂片”一样很多。
可能国内造成"优质电影"寥寥无几的原因有这些吧
国内电影题材太缺乏,而且还要过广电那一关。
演员,现在的演员有几个真正演员出身的,会唱个歌直接去演电影,那演技可想而知。试问这些演员,你们知道星爷华仔跑过多少龙套吗?
宣传,一部电影还没上演已经能吹上天,各种高分评价满天飞,这些评价有多少自己真实的感想,有多少是枪手写出来的。
圈钱,看看冰冰的事件,就知道了电影背后有着多少,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内幕。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说到优质电影,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美国的科幻电影,它里面的内容、情节以及装备都是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或许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真的可以实现和科幻电影里面一样的场景的,行走在宇宙之间。
而纵观国内的电影市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像样的科幻电影一部都没有的,应该说是非常悲哀的,至今都拍不出好莱坞那样的科幻电影。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个是和我们国内的科幻市场有关的。
一、雄厚的资金作支持
说到这个相信有很多朋友就要吐槽了,国内明星动不动就几亿的演出费,钱应该是最不缺的了吧。但其实一部电影的拍摄到上映盈利就像是在买彩票一样,比如你好不容易拿到一亿的经费,首先得请几个明星吧,现在这个时代你不请明星谁会看你,其次你得打通各层关系吧,再就是剧组其余人员的工作,后期处理日常开支等等都是需要钱的,而且就算你拍出来了广电审核还不一样能过。所以要想拍好一部电影资金也很重要。
二、思想和观念
科幻电影顾名思义是科学的幻想,人类 社会 是一个庞杂的集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高度的思想自由性,没有宽泛的创作空间,又如何科学的设想未来 社会 的种种?而目前严格的审核机制更是进一步挤压那么丁点的创作空间。此处省略很多字……种种原因,事实是我们的科幻电影受到思想观念上的严重束缚!
三、导演没经验
科幻大片不是谁都可以拍的,你可以弄个喜剧电影练练手,成本低,谁敢拿着科幻练手?也没人给你这机会,所以也就是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有这机会,但人家不一定愿意,失败了就是砸招牌,就像李安的《绿巨人》、张艺谋的《长城》都是如此!
好了,这些就是我的一点愚见。
在这个毫无演技的鲜肉和各种流量明星横行时代,真正有演技的老戏骨却只能沦为他们的配角,能出来优质作品都怪了。
一部电影的总投资看似很多,但演员的片酬上千万乃至上亿为单位,最后能用来制作电影的资金能有多少?
好莱坞能出大片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的资金大部分都用在电影制作上了。
很好的举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大家都看过,为什么人家能打出国门,还不是因为人家的金钱精力都用在了电影制作上。
相比之下鲜肉主演的上海堡垒呢?除了主演的脑残粉们会说几句好话,其余的评价都是烂的一塌糊涂。
都在说五毛特效,投资五毛用在特效制作上,可不就是五毛特效呗,不可能五毛钱做出5元钱的特效。
我理解你所说的优质电影,应该不单单是有深度的电影吧,能够被人们所记住,并且通过口碑传播出去的电影,才应该是真正的优质电影。
我看到很多人说电影过于商业化,所以好的电影、好的导演都没有机会。
其实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我们做什么都不是做公益,如果一部电影拍得很好,编剧、拍摄手法都很好,但它不卖座,也不能完全称之为一部好的作品。我们先要让自己活下去,才能把好的东西传达出去。
我记得《夏洛特烦恼》上映的时候,大家只是知道是开心麻花团队,但对于从未接触大电影的喜剧团队,人们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反倒是去电影院刷到这部电影的,觉得确实是一部很好的片子,才以口碑营销传播出去。
我们再说说《战狼》《红海行动》说实话,如果不是那个时代背景,这些电影应该不会有现在的成绩,所以为什么现在几乎看不到类似影片,正是因为各种因素混合在一起,才有了这样的结果。但尤其是《战狼》商业化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还是很重的,但这依然不会影响他成为一部被人们所记住的好影片。
所以,我个人认为一部真正好的电影,一定是能把导演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还很卖座,而且还要贴近人们的生活。纵观各类影片,这类优质电影寥寥无几。
有的人拍得很商业,但电影没有思想,就像没有灵魂的身体,单是外表光鲜,引入明星,极其奢华,都不会被人所记住。
同样的,一部电影如果只有灵魂,其实是件虚无缥缈的事情,感觉总是离我们很远很远,无法与观众达到共鸣。
我也只是动动嘴皮子,说出我自己的观点,让我去操刀,一定更差劲。
不过我也认为,每一部电影都有他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我们不妨自己去找一找,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岂不是更好。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除去那些大IP制作,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还有很多小资电影,不说他是滥竽充数,但很多也抱着赌博的心态,万一播出火了呢。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却是占大多数。
比如《哪咤之魔童降世》,成本7000万左右,对于大IP制作不算花费多的,但是一经播出,迅速火遍全国。看过的都说好,却是做得非常好。《哪咤》的制作周期将近3年,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超过一百家公司和1600人参与了项目的制作。肯定是用心了的。
在对比《云南虫谷》,宣传说钱用来做特效,不请大牌明星,就要用新人。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也就是个一般般的网剧。特效咋样我也不多说,剧情也不咋的,我觉得毁我原着。
就和《寻龙诀》一比,高下立见吧!
大制作还是太少,最求快速低成本太多。为了票房,导演就要把本来非常优秀的作品改来改去,想用奇特的怪异的惊悚的画面吸引观众,这样就把很好的剧本改成一个四不像。再有就是主要演员的高片酬。钱都给了这些演员了,那技术制作背景道具等等就必须偷工减料,结果就是影片粗制滥造漏洞百出。还有就是投资者的任性,想让谁当女一或者男一,不管会不会演,导演硬着头皮也要让这些后门演员上,这也是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之一。中国电影的钱太好赚了。好赚到随便拍个垃圾电影,亏本的可能性都不大,赚多赚少的事,只要有流量明星撑着,别管演技怎么样,总不会亏钱。这种情况,与中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相径庭,所以,电影的质量显得越来越低。王晶导演说过,他一年最多拍25部电影,你想想一部电影才花多少时间。
以前科班出来的导演,慢慢的是演得好也可以做导演,现在是演的好不好有钱也能做导演。导演们急功近利,靠流量明星撑撑场面,别管电影好不好,先混出个名头,这是普遍导演和演员的情况。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因为中国会拍,会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你要指责哪部国产电影哪里哪里不行,立马有人质问你会什么不喷国外电影?!貌似只要外国片有缺陷国产电影也有,那就不能喷国产电影,否则就是不爱锅~于是,在众多“粉”和“水军”如此“保护”甚至“怂恿”的状态下,哪怕是烂片也能从容赚的盆满钵满,众多电影人一看~哟呵,这种片子也能弄到钱?忒容易啊,于是乎一拥而上,烂片如云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影片质量口碑乃至中国电影的未来关他鸟事,捞/蒙/骗到钱才是王道!
话不好听吧?但事实,就是如此!!
Ⅳ 想问下2019年电影行业趋势,大家觉得前景如何
2015年开始,全球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D电影逐渐普及并吸引用户踏入影院,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2018年,全球数字银幕数量达到18.2万块,同年电影票房达到411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技术推动和中国市场贡献。2009-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率为27.2%,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电影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和资本入驻,另一方面电影购票等APP应用普及功不可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令中国电影产业链体系完善并未来朝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2014-2018年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数据解读
2015年开始,全球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全球数字银幕数量达到18.2万块,同年电影票房达到411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推动和中国市场贡献。2015年开始,3D电影逐渐普及并吸引用户踏入影院,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2019中国电影行业主要问题:
1.影业发展不平衡,马太效应小猪,腰部影片缺乏。
目前,中国电影行业发展有不平衡的现象存在,马太效应显着,出现两极分化,30-40亿级的头部影片瓜分大部分票房,20亿及以上的腰部影片数量鲜少,而小成本低质量的电影泛滥,缺乏具有竞争力和优势的影片。未来中国电影行业需要更多的内容优质的电影出现,腰部市场还有广阔领域待开发。
2.中国观影人群未全面覆盖。
中美两国的观影人群均主要集中在25-39岁之间,但是美国观影人群年龄覆盖范围较广,从低至2岁到高至60岁以上,而中国观影人群年龄覆盖主要范围是18-40岁。其中,美国18岁以下观影人群达到34%,而中国18岁以下观影人群仅2.0%~3.0%,美国40岁以上人群达到34.0%,而中国仅5.0%~8.0%。中国电影行业人群覆盖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中国电影作品内容发展动力:
1.技术热退却。以3D为卖点的影片已不再是电影市场上的卖点,全球的3D荧幕正在下降,观影者们的关注点回归到IP。
2.重视内容质量。中国电影市场, 观影者们越来越注重影片内容质量,头部影片瓜分电影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非巨头企业投资的影片逐渐受到观影人群的青睐。
3.IP热持续。北美企业巨头迪士尼聚焦打造与购买各类IP,从自由IP到现象级的漫威IP,IP在电影行业持续升温,而中国电影市场也逐渐开始打造IP电影,如《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IP元年。
4.口碑效应显着。中欧哦电影票房乘载着口碑效应,以《红海行动》为代表,初刚上映表现一般,依靠口碑,票房持续上升,最后逆袭为票房榜首。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艾媒报告|2019全球及中国电影市场运行大数据与产业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Ⅵ 中国影史上第三次单月破百亿,分别是哪三次
1、第1次单月破百亿:2018年2月的101.47亿。
2、第2次单月破百亿:2019年2月的111.63亿。
3、第3次单月破百亿:2021年2月票房突破100亿。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电影的成长,内地影视市场的出熟,优秀的导演,出色的演员,以及观影需求兴起、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迭代,政策支持等,都是一个个积极因素。 时代在发展,个人也在进步!很欣慰,中国的电影进步如此之快,也期待中国电影的美好未来!
Ⅶ 电影投资:有着人口上的优势,你还觉得投资电影不能赚钱吗
电影娱乐已经成为全民消费的新模式,中国观影人次和观众数量增长率在显着提升,就连五线小县城的影院在春节期间也是场场爆满。观众选择观影的影院数增多,消费主导权也随之提升。另外,电影导演、新制作公司纷纷加强与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推动电影新势力的崛起。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也让电影投资成为未来5-10年最火热的投资方式!它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优势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016年颁布的政策,出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产业规划;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振兴法”;以及在2018年又成立了“国家电影局”,其目的就是扶植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部等支持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电影,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更使得整个电影行业勃发新的光彩。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Ⅷ 超1800家公司关停,影视行业到底怎么了
首先,由于前些年大量影视剧流向市场,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是粗制滥造,有的是内容陈旧,而且影视片库存积压严重。对此,观众早已审美疲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少,整个影视剧行业处于萎缩状态。2015年国内电视和网络视频市场共生产了电视剧773部、21546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播的国产电视剧只有72部,2020年待播剧集就有97集。
现在的状况是,老的影视片还在排队等待播放,新的片子是资金可拍,只要去库存就可以了。2019年开始影视上市公司的整体的库存同比不断下滑,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影视行业的库存分别同比下滑2.4%、9.6%和11.3%。从库存占收入比例来看,平均库存占收比在2018年达到峰值,为80%,远高于2012-2017年的40%左右。
Ⅸ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文化方面来说
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我国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长93.4%。
(二)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为1949年的57.7倍,为1978年的2.6倍;文化馆站44464个,为1949年的49.6倍,为1978年的9.7倍;博物馆4918个,为1949年的234.2倍,为1978年的14.1倍。从2004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从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广播影视制播能力显着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积极发展视听新媒体,从以前单一的广播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拥有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一是传媒规模不断扩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广播电台播出机构2647个,为1949年的54.0倍,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实际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长10.4%;实际开办公共电视节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长8.7%。目前我国的广播影视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覆盖范围显着扩大。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4%和99.25%,分别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服务人群持续扩大。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18亿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49.0%,而1998年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只有0.28亿户。在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中,数字电视用户数2.01亿户,占92.3%,数字用户数比2012年增长40.8%,占比提高25.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影视新媒体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网络视听注册用户已达到65.7亿个,节目播放次数接近2.7万亿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强。1978年全国仅有93个广播电台,年播音约7.7万小时;仅有32个电视台,年播出约1600小时。2018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526.7万小时,共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925.0万小时。1979-2018年,广播和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年均分别增长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和2.1%。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大幅增加,艺术精品纷呈,品牌优势凸显,节目形态、样式日益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节目形态多样化的需求。
(四)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闻出版业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出版了大批优秀出版物,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种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分别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报纸品种1871种、总印数337.3亿份,分别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电子出版业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业日趋规范化和精细化,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广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出版物和精品图书。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18年底,全国共有文物业机构数10160个,从业人员16.3万人。1998-2018年,文物业机构数年均增长5.3%,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2.9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3项,位居世界第二;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2],比2004年[3]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4-2012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2013-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为1978年的5.4倍,为1949年的17.1倍;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为1978年的1.1倍,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41.6万人、演出312万场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72.0%、131.5%和137.4%,演艺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9.6%;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8.9%,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4]数量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0万家,比2012年增长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长8.6%;从业人员为845万人,比2012年增长20.9%,年均增长3.2%;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2012年增长58.6%,年均增长8.0%。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3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
(一)文化投资快速增长。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3.8万亿元,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长19.6%,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8.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资金占5.1%、国内贷款占7.2%、利用外资占0.4%、自筹资金占81.7%、其他资金占5.6%,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化格局。
(二)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5]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长34.3%,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长60.0%,年均增长9.9%。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四、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小,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贸易快速增长。一是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稳步扩大。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长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长2.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4.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43.2%,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二是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和日本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合计占59.6%。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为162.8亿美元,而2008年仅为55.4亿美元。
(二)文化对外投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具有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在海外的投资,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9亿美元,分别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为1.3%,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全面繁荣的70年。展望新时代,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文化建设将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将持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