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一下二手干洗店的设备需要多少钱呢
开干洗店除了要有先进的干洗技能,一个干洗店能否把衣物洗出想要的效果,干洗机设备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以前在小的干洗店打工,他们的干洗设备多数是采购自国产或者一些小的连锁店淘汰下来的二手机器。有一些困难的干洗问题都没有办法用这些设备解决,经常发生顾客投诉的事情。后来我自己开店了,我选择了澳贝森科技干洗这个品牌,我就是看中了它设备进口自德国这个优势。所有设备都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和国际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设备有数字化IS四氯乙烯干洗机,智能IA石油干洗机等种类很多。而且澳贝森科技干洗对于所有的设备还负责售后的维护,让每个投资者都很放心。澳贝森科技干洗好的机器设备就是一个品牌的干洗效果的保障。开个科技店铺设备我的总投资在5万,包络所以设备,加盟费,很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棂就是窗格,在窗子里面横着或竖着的格子;但是窗棂又和窗框不同,窗框是窗子里面四周的木框,现代也有铁窗框、铝窗框等等。窗棂的花纹图案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大类:
1.寓意吉祥的图案:如福、禄、寿、财、喜等字样的镂空雕刻,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
2.神话人物图案:如八仙过海、寿星献桃等。
3.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4.方形、菱形、八边形、六边形等几何图纹,如回形纹、卷草纹、人字纹等。
二、窗棂的分类
窗棂一般分为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槛窗等。
三、窗棂在现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之下,室内设计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在现在简约风格、欧美风、田园风等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时,也有很多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中式的传统风格上来,实木的家具、古朴的色调、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让人们回归到了梦开始的地方。然而中国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少不了应用精美的窗棂的;在中国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中窗棂的运用非常广泛;下面我就总结一下窗棂运用在室内设计中的地方:
首先,室内设计中的隔断多数就是应用窗棂或类似的元素来设计制作的,隔断,隔而不断,室内设计中门厅与客厅之间经常会用到隔断,来划分了空间,又不会呆板的分割开来,起到美化装饰室内空间的效果。
其次,吊顶的设计上,现今我们看到的吊顶是运用石膏板或其他一些材料把吊顶造型做好,在饰以面材、打上灯带、贴上壁纸;然而在吊顶造型中运用上窗棂元素的材料,这样会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加美观,空间视觉更加平衡,在室内设计中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次,电视背景墙的设计上也是运用广泛,电视背景墙是是室内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的视觉感官如何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层次;窗棂元素运用在其中就可以让其更加美观,大大出彩。
最后,卧室床头背景墙的运用上,床头背景墙是卧室最吸引人们目光的地方,因此设计师们也会在这个地方,多下功夫,所以它也将是窗棂元素运用的佳选之处。
四、窗棂应用在是室内设计当中展现效果
传统元素历来被室内设计师所喜爱,尤其是在做中国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之时;窗棂在中传统建筑中运用相对狭窄,仅在门窗之上使用,但都已经呈现出端庄古朴的视觉效果;现今我们把窗棂运用到室内装饰的每一个角落,只要运用得体,组合恰当,其视觉效果必将有很强烈的提高;在古代,窗棂出运用在门窗之上,还使用在室外的一些景观亭子之中,由此,人们在对其精美的图案和式样的欣赏就受到限制;运用在室内装饰之中,不但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创意,并且使窗棂与其喜好者有了更短的接触距离,也实现了让对传统元素的偏爱者窗棂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多棂条组合样式,更多新型材料的窗棂的出现,会更加受到室内设计师的
此的汉族导演,也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出身的新锐导演,且队伍呈发展壮大之势。生产模式也从单一的“独立电影”拓展至中外合拍,并取得了不菲的效果,如《狼图腾》《夜莺》等合拍片获得了成功。再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自由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同时创作者的民族意识得以确立和开发,特别是在题材选取、视角抒写、手法结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特色。
一、以现实题材见长的创作特点
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关注现实题材方面具有比较特殊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被赋予了具有“民族国家建构”叙事功能的艺术样式。各少数民族积极投身于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斗争、各少数民族团结友爱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等现实生活几乎成为当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的全部内容,建国后的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曲折的创作过程及表现的内容就是很好的例证。紧接其后的一系列电影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也取材于当时的民主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其“鼓与呼”。到了19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正式启动,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改革热潮下积极进行经济建设,随之出现了反映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活、新问题的现实题材电影,如《幸福之歌》《喜鹊岭茶歌》《伞花》《边乡情》《绿野晨星》《相约在凤尾竹下》等,这些影片主要反映在新环境下少数民族尤其是年青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在学习、劳动、爱情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现实题材的关注,明显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烙上了时代的印迹,同时也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和文化带到了大众眼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体制改革之前偏爱现实题材。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现实题材依然钟爱,但在具体类型的选择上,抑或在创作主体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出现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导演群,比如代表性的导演群体有“蒙古草原派”的麦丽丝、宁才、卓·格赫、哈斯朝鲁、宁浩、巴音等;“影像西域派”的金丽妮、高峰、西尔扎提·牙合甫、胡尔西德·吐尔地等;“白山黑水派”的戈日泰、杨明华、戴玮等; “传奇藏地派”的万玛才旦、陆川、松太加、徐鸿钧、周玉鹏、杜家毅等;“歌行云之南派”的章家瑞、雷献禾、马会雷、向一民、李松霖等;“贵州苗乡派”的胡庶、宁敬武、刘杰、丑丑等;“多民族集锦派”的韩万峰,其创作的影片已有九部,涉及黎、羌、侗、藏、苗、土家六个民族。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现实题材的选取比较多样化,总体来讲,“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是影片与少数民族社会现实相照应的结合点,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大致可概括为十大类:
少数民族教育和儿童关爱问题,如《天上草原》《至爱》《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走路上学》《水凤凰》《蔚蓝色的杭盖》《格桑梅朵》《寻找那达慕》《你是太阳,我是月亮》等;
少数民族当下爱情婚姻等情感生活,如《花腰新娘》《吐鲁番情歌》《青槟榔之味》《云上人家》《行歌坐月》《月亮之上》等;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如《圣地额济纳》《哦·我的鄂伦春》《欢迎你到阿尔村》等;
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变迁及与现代生活理念的纠葛,如《美丽家园》《婼玛的十七岁》《遥远的敖鲁古雅》《蓝色骑士》《碧罗雪山》《额尔古纳河右岸》《迁徙》等;
在现代文明的渗透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可可西里》《季风中的马》《成吉思汗的水站》《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如《大东巴的女儿》《寻找智美更登》《鲜花》《长调》《天琴》《唐卡》《锹里奏鸣曲》《五彩神箭》《侗族大歌》等;
民族间团结友爱,如《锡林郭勒·汶川》《额吉》《乌鲁木齐的天空》《伊犁河》等;
少数民族现实中感动人物的感人事迹和边缘群体的酸甜苦辣,如《香巴拉信使》《承诺》《索道医生》《甘南曼巴》《第七种味道》《图雅的婚事》《尼玛家的女人们》《德吉德》《塔洛》等;
关于少数民族社会法制问题,如《格日勒》《马背上的法庭》《德吉的诉讼》等;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如《买买提的 2008》《阿米·走步》等。
从上述罗列的影片及类型可看出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是比较繁荣和多样的,这种景象的出现有其潜在的孕育逻辑,主要有时代呼唤、环境促动与主体自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时代的呼唤来看,自19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以来,国家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在时代大潮的浸润下,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心理情感也悄然发生变化,这些日益显露的客观现象激发了一批关注少数民族的电影创作者们的艺术敏感,同时这些电影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于引起少数民族观众的文化认同,适合少数民族观众的观影情怀,进而大批与时俱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实题材影片诞生。其次,从电影市场化的大环境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资金显得捉襟见肘,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属于新手,实力和名气逊色一筹,资金的获取显然不尽如人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走低成本的“艺术电影”不失为上策,而“艺术电影”与现实题材有着天然的缘分。再次,从创作主体来看,1990年代,以第六代为主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主体,以其具有艺术个性的“新写实”魅力,逐渐由边缘走向大众,其个人对现实的真切写作方式为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树立了信心和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与第六代导演具有相似的文化机遇和文化身份,吸收借鉴第六代的现实题材创作思路和手法显得顺理成章和有迹可循。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发展中最令人欣慰的是出现了以卓·格赫、万玛才旦、丑丑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导演,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忠诚的创作态度对本民族的现实进行自觉审视与抒写。还有以高峰、章家瑞、韩万峰为代表的更大一批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视角的汉族导演,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给予浓郁情感,积极主动参与到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记录传播和观察反思。此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促动了当下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
诚然,这些影片在真真切切表述少数民族现实方面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和人类学意义,就当下电影格局看,关注现实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长处,也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担当的时代责任,但民族文化不能脱离历史而发展。然而近 15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有150余部,其中除《嘎达梅林》《喜马拉雅王子》《末代女土司》《爱未央》和《支格阿鲁》等寥寥几部历史神话题材电影外,绝大部分电影缺乏历史和想象。其实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适于电影表述的历史文化和神话传奇故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史上也曾出现过颇有影响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嘎达梅林》。以神话传奇为题材的经典影片《阿诗玛》《孔雀公主》也曾家喻户晓。历史、现实和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交响”,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与生俱来的现象。民族历史文化是一种被时间净化了的历史情怀,是一种集体记忆,可启迪智慧,可生产民族身份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历史的表述和审视可以反思民族的历史存在,是一种民族思考的成熟。那么,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倾力记录和反思现实生活的同时,应当拓展对历史神话题材及对未来畅想题材的创作,努力将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传奇》、藏族的《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打造为电影精品的同时,挖掘各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用电影讲述民族的历史。
二、开启民族自我抒写浪潮
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队伍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导演,创作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反映本民族的影片,被学界冠以“原生态电影”、“母语电影”、“新文化电影”、“非遗主题电影”、“本位电影”等术语,足见少数民族导演创作的电影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其反响非同寻常,引起了学界的集体关注。如“2005年以后,少数民族母语电影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至少运用了11种少数民族语言拍摄,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谓‘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般是指由少数民族身份的导演所编导、由本民族演员参与的反映本民族原汁原味生活的影片”。概而言之,这些术语折射出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视角的新现象:少数民族自我抒写情怀的集体表达。这既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崛起,又表明了少数民族本土导演的文化自觉。
新成长起来的这一大批少数民族导演,出现了将创作视野聚焦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普通个体,审视本民族在当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并形成了自成风格又具地域特色的影像序列。其中以关注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和影响的视角尤为鲜明,“面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他们忧心忡忡,为了能够唤起本民族和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注,他们也把创作的焦点对准了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对准了生活其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处境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普通人,希望借助电影创作,将当下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真实处境表现出来。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就少了许多的诗情画意,多了现实的尴尬窘迫和茫然失措”。如以卓·格赫、宁才、哈斯朝鲁、巴音为代表的导演主要表达对蒙古草原传统文化变迁的忧思和坚守情怀,尤其以卓·格赫为甚,其十年间创作的六部蒙古族题材电影《索密娅的抉择》《蔚蓝色的杭盖》《尼玛家的女人们》《成吉思汗的水站》《蓝色骑士》《德吉德》,秉承“真我”和“真状态”的本民族情怀,诉说着草原牧区充满悲情的现状。以万玛才旦、松太加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坚持“藏语母语”创作,都关注藏区尤其牧区普通人的生活现状。万玛才旦的五部作品《静静的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对藏区现实与传统之间无以名状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冷静的记录和思考,对现实则更多的是宽容和坦然,但对传统也流露出些许眷念与惆怅。松太加的作品《太阳总在左边》与《河》则偏向表达藏族人民在当下涉及与“心灵救赎”有关的问题,通过对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叙述,体悟他们对生命、亲情、信仰的看法。
与蒙古族、藏族导演拍摄的本民族电影普遍偏向低沉、内敛甚至是悲情的气质有鲜明的差别,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和侗族导演丑丑拍摄的电影则比较明朗、温暖,对本民族人民生活、情感的抒写偏重唯美,暖色调气质是主流。西尔扎提·牙合甫导演的电影《买买提的2008》《鲜花》《乌鲁木齐的天空》《真爱》,其影片基调总体是乐观、积极、向上,即使电影故事背景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即使故事本身是凄美的,但其表述方式不乏幽默调侃和温情,西尔扎提·牙合甫被誉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出生于贵州侗乡的导演丑丑,其创作的目的就是传播家乡的文化,曾言:“我是苗族和侗族的女儿,我有自己承载的使命,就是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和民族,热爱我的家乡和民族,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激励,更好地传承下去。”丑丑近十年一直坚持对家乡的关注,共创作三部作品:《阿娜依》《云上太阳》《侗族大歌》,这些电影传达了导演对家乡浓烈的爱,尽显家乡的旖旎山水、天籁歌舞和淳朴乡民,简单明快的表达方式却饱含浓郁的现实主义浪漫情怀。
少数民族导演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繁荣发展的希望,他们以自我观照的独立方式让电影和本民族现实发生着关系,其当下对本民族抒写热情的“族群发声”景象不仅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引起了大家对少数民族生活的重新认识和关注。这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少数民族导演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树立了信心,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路径。但目前的民族抒写普遍存在拘泥于民族的纯粹性,多聚焦少数民族现实的边缘,关注某些极端的少数个体,没有进入现实的中心区域,普通大众的生活现状遭到“屏蔽”,如此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会更加趋向边缘,“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成为“他者”的生活,电影中的“故乡”成为“异乡”,影片表现的内容不仅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即使本民族也不认同,这样的抒写只是“个人的艺术”而已。本土导演在表达个人体悟和情绪时,也要有宏大的视野,也应该关注少数民族现实的中心区域,关心绝大多数民众的当下生活及心理情感,表达他们的诉求。
宏大的视野不仅体现在要拓展关注的现实对象,还应注重故事的历史厚重感。此处强调电影的“历史”性并不是指狭隘的“历史题材”,而是指在对现实观照的同时,要有历史思维和意识,如此结构的电影故事既具纵深逻辑又具磅礴气势,在现实的表述过程中,潜在地表现出少数民族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对少数民族的心灵和命运的深刻影响。
同时,“国家形象”的参与也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宏大视野的建构方式,“在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没有建立合理的叙事规范,往往是在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很少有相应的国家形象与认同的积极建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批评的最大的认知误区是‘去国家化’”。此处重提“国家”,是将“国家形象的建构”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近几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展演和角逐国际奖项比较频繁,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此类电影大多缺乏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表述,影片向世界展示的多是边缘孤独、落后愚昧、阴郁保守的片面印象,这暗合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偏见。富有生机活力、立体饱满的中国形象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是“缺席”的,国家认同与国家正面形象的积极建构,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当重视和承担的责任。
三、情节结构富有诗化
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影像纪实艺术为主流风格,偏重对生活场景的本真记录,其总体特征为:一是讲究场面或人物动作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故事结构比较松散,情节舒缓;二是讲究一种情绪一种想象,营造出“诗化”的散文式意蕴; 三是往往采用“弱故事”情节结构,按照日常生活流顺序平铺直叙,不刻意制造矛盾和冲突,或把矛盾淡化、冲突弱化。这种松散诗化的叙事结构,对情节的设置显得游离零散,多是几个情节平行展开,情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被削弱,情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拼接。如《蓝色骑士》中的情节主要有:姐姐塔萨与羊贩子尼格莱恋爱遭父亲阻拦、姐姐嫁给酒鬼牧民孤独劳作、父亲萨蒂毕斯与儿子巴勒尔比赛儿子输了、父亲拆掉儿子买的电视机、萨蒂毕斯与妻子娜弥娅下棋萨蒂毕斯输了、巴勒尔离开草原萨蒂毕斯将马送给巴勒尔、塔萨最终与父亲冰释前嫌喊出了八年来第一声“爸爸”。这些情节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没有具有集中矛盾冲突的“戏剧性”事件,而更多的是以人物活动为支撑来结构情节,更多的是对草原牧民生活场景的呈现和展示,整个影片的结构松散。断裂、碎片、片段式的情节拼合的优势在于既可以用“自然状态”的镜头画面增强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纪实”质感,又可以对影片人物心理情绪进行诗化抒写,导演也可借剧中人尽情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怀。情节分散,非时序,多线索、多视角的碎片化结构能多时空地结构人物活动和情绪的流动,丰富画面内容,营造淡雅深沉耐人寻味的意境,但观众要将多线索联系整合起来才可能揣摩出影片的主旨,这些太过诗意化的电影对大众来说有些“曲高和寡”。而且,没有建构深入的矛盾,影片往往就缺乏“现实的厚度”,这种影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缺少深长的意味,结果往往陷入了索淡寡味的尴尬。
远景、全景等景深镜头,是与少数民族纪实题材电影松散结构相对应的镜头特征,用固定机位、跟拍方式拍摄的长镜头也较多。万玛才旦以运用长镜头着称,尤其钟情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从《静静的嘛呢石》中小喇嘛与小活佛读经、小活佛背诵经文整个过程长约五分钟的长镜头,到《塔洛》开场就使用长达十二分钟的固定长镜头:塔洛面对摄像机背诵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全文,将固定长镜头运用到极致。大景别高景深的镜头中往往包含多种元素,需要调动观众参与场面调度的主动性,才能理解意义,但在文化消费为甚的当下,这种景深镜头的反复多次出现就会降低部分观众的观影兴趣,加之少数民族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陌生化”的镜头内容虽能带来新鲜感的瞬间,但留下的可能多是迷茫和不解,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达。长镜头虽然能逼真地表现少数民族人的本貌和生活的本貌,但其缺乏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和动态感,单调沉闷的基调也难以获取观众持续的专注力。“叙事的淡化”不是现实题材电影的固定手法,现实题材的表述并不排斥结构的“戏剧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盲目拒绝戏剧性和对纪实方法的因循守旧,甚至更加夸张,当然这也是拓展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消减了电影的观赏性,其价值也就小众化了。
具有戏剧张力的影片《可可西里》《花腰新娘》《吐鲁番情歌》《图雅的婚事》《红河》等曾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尚还分得了一杯羹,而绝大部分不讲究矛盾冲突的散文式叙事结构为主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缺乏观众捧场,难以进入院线。虽然不能完全用市场来衡量一种电影艺术,但既能表达现实图景和深沉思考又能获得大众青睐和喜爱的艺术样式又何乐不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纪实的表现形式需要丰富,增强影片的“戏剧张力”是改善当下少数民族纪实题材电影“小众化”命运行之有效的策略。“戏剧张力”建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拘泥于淡化情节的结构模式,而应增强富有节奏感的“戏剧化”结构,认认真真地讲好曲折动人的故事,加强情节性叙事,注重设置集中的矛盾冲突,开创新颖而又紧凑的情节模式;二是增强影片视听元素的戏剧张力,整合视觉声音等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充分运用运动镜头、景深镜头等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等新的电影技巧,从视听层面震撼人心。如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难创作出既富有艺术时代感又具有观赏性的现实题材影片。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形成了一些特点,但同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题材选择方面以现实题材见长,涉猎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面对现实敢于发言,本族导演多是“忧思”,他族导演多是“反思”。但在关注现实的同时,需放眼历史和放飞想象,少数民族拥有的灿烂文化就能得以全面再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在视角倾向方面,民族自我抒写的视角获得极大张扬,这表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行为及对本民族现实流露出一种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人文情怀,但在倾情表述“纯粹民族”情绪的同时,拥有博大胸怀和宏大视野也是责任。在艺术结构方面,松散的结构使影片富有“诗化”的韵味,但削弱了故事的魅力,具有戏剧张力的强情节性叙事结构不失为有效的弥补手法。
② 仁青顿珠的主要作品
《公用厨房》(1998年)
《情满草原》(1999年)
《宗山魂》
《共同家园》 《文成公主》饰演 松赞干布
《茶马古道》饰演 格桑加措
《湘西往事》
《尘埃落定》
《开创盛世》
《剑出江南》
《神鹰部落》
《八瓣格桑花》
《雪浴昆仑》
《西藏秘密》
《雪域天路》 《益西卓玛》(2000年)
《冈拉梅朵》(2006年)
《玉树花开》(2011年)
《五彩神箭》(2014年)
微电影《暖阳》(2014年)
③ 罗攀是谁
我认识的叫这个名字是一位摄影师。
2014年6月22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中国影片《五彩神箭》摄影师罗攀获得金爵奖最佳摄影奖。评委会给予他的获奖理由是:“这部电影采用了传统大胆的传统拍摄方式”。罗攀说:“我想感谢很多人,但我首先要感谢那片土地,我还想感谢我的导演还有同仁们,感谢上海电影节,给了我人生第一个最重要的鼓励。”
④ 五彩神箭标志的意义
《五彩神箭》这部电影将以尖扎藏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围绕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展开故事。它将通过影视手段对五彩神箭这一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展示,使其更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保护这一传统民族文化。
⑤ 万玛才旦新片《雪豹》首款概念海报亮相,他还拍过哪些优秀作品
2008年,拍摄纪录片《巴颜喀拉的雪》 。2011年,执导剧情片《老狗》,该片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 。2014年,执导剧情片《五彩神箭》,该片为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 。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
⑥ 金爵奖的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谢晋{中国} 评 委 赫克托·巴本科{巴西}、大岛渚{日本}、保罗·考克斯{澳大利亚}
卡伦·沙赫纳扎罗夫{俄罗斯}、奥利佛·斯通{美国}、徐克{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王童《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金爵奖最佳导演 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简·德克莱尔《达恩斯教授》(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吴贞孩《悲歌一曲》(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 张之亮《笼民》(中国香港)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孙道临{中国} 评 委 李行{中国}、让·贝克尔{法国}、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德国}
杰奎琳·安德烈{墨西哥}、克里斯托夫·扎努西{波兰} 金爵奖最佳影片 《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奖最佳导演 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让·皮埃尔·马瑞勒《自由列车》(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郭柯宇《红樱桃》(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火屋》(阿根廷)
《美国女儿》(俄罗斯)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石方禹{中国} 评 委 林权泽{韩国}、松坂庆子{日本}、马克·莱德尔{美国}
埃列姆·克烈莫夫{俄罗斯}、吴思远{中国}、伊斯特凡·萨博{匈牙利} 金爵奖最佳影片 《门德尔》(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潘予《安居》(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胡炳榴《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吴贻弓{中国} 评 委 保罗·维尔奇{意大利}、卡罗尔·盖布{法国}、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俄罗斯}
降旗康男{日本}、朴光洙{韩国}、郑洞天{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银爵奖最佳影片 《幕后的演员》(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艾丽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野女》(奥地利) 金爵奖最佳技术 《仲夏夜之梦》(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 《悬情疯人院》(新西兰)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朱永德{中国 } 评 委 埃贝哈克·容克斯多尔夫{德国}、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波兰}
艾伦·派克{英国}、李沧东{韩国}、潘虹{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彼德·豪威特(英国)《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丹尼尔·奥特沃尔《下岗风波》(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凤囚狂沙》(乌兹别克) 金爵奖最佳技术 《夺标奇缘》(美国)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李前宽{中国 } 评 委 许秦豪{韩国}、弗朗索瓦-吉拉德{加拿大}、谢尔盖·索洛伟约夫{俄罗斯}、韩三平{中国}
杰弗里·吉尔莫{美国}、雅采克·博朗姆斯基{波兰}、索尔芬娜·奥尔松{冰岛}、黄蜀芹{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霍建起《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岩井俊二《豆蔻年华》(日本) 金爵奖最佳导演 大卫·凯撒《鲻鱼》(澳大利亚)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科林·法瑞尔《哈特的战争》(美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陶红《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朱京中《童僧》(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孙明《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小林武史《豆蔻年华》(日本)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丁荫楠{中国} 评 委 朴哲洙{韩国}、黑木和雄{日本}、奥莉维亚·阿塞亚斯{法国}
大卫·凯撒{澳大利亚}、罗恩·汉得森{美国}、文隽{中国香港} 金爵奖最佳影片 《代价》(伊朗) 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侯咏《茉莉花开》 (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李在容《丑闻》(韩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艾撒·伊里《兄弟》 (芬兰)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 (瑞典)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顾美华《美丽上海》 (中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马瑞塔·豪福斯、派卡·欧提拉《兄弟》 (芬兰)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校园规则》 (瑞典) 金爵奖最佳音乐 李炳宇《生活秀》 (韩国)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吴天明{中国} 评 委 马克·罗斯曼{德国}、雷吉斯·瓦格涅{法国}、姜帝圭{韩国}
卢燕{美籍华人}、蒋雯丽{中国}、伊马诺尔·乌里维{西班牙} 金爵奖最佳影片 《乡村照相馆》 (日本) 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拉姆尔·哈默里克《年轻的安徒生》 (丹麦) 金爵奖最佳编剧 黄欣、一凡《求求你,表扬我》 (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藤龙也《乡村写真馆》 (日本)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赵薇《情人结》 (中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亲的小屋》(新西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邓右福《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吕克·贝松{法国} 评委副主席 冯小刚{中国} 评 委 郭景泽{韩国}、徐静蕾{中国}、曼努埃尔·居蒂耶雷·阿拉贡{西班牙}
加布里·萨尔瓦托{意大利}、邓肯·肯沃西{英国}、戴安娜·布拉荞{墨西哥}、关锦鹏{中国香港} 金爵奖最佳影片 《四分钟》(德国)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戚健《天狗》(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 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男主角 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主角 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 《土地》(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 《河道女王》(新西兰)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陈凯歌{中国} 评委副主席 费尔南多·特鲁巴{西班牙} 评 委 迈克尔·巴尔豪斯{德国}、玛丽亚·加西亚·古欣纳塔{意大利}、吕克·雅盖{法国}
陆川{中国}、小栗康平{日本} 金爵奖最佳影片 《完美计划》 (德国 )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逃往疯人院》(瑞典)导演:克劳斯·哈洛 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尹力《云水谣》(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田壮壮《吴清源》(中国 ) 金爵奖最佳编剧 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 (以色列 )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胡安·约瑟·巴勒斯塔《疯狂的萨姆埃尔》(西班牙)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卡里娜·哈夫、戴格玛·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完美计划》(德国 ) 金爵奖最佳摄影 王昱《吴清源》(中国 ) 金爵奖最佳音乐 富田勋《武士的一分》 (日本 )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王家卫 评 委 吉拉·阿尔玛戈{以色列}、比尔·奥古斯特{丹麦}、乌里希·费尔斯伯格{德国}
桃井熏{日本}、陈冲{美籍华人}、霍建起{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陌生的亲情》 国家:俄罗斯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高群书《千钧一发》 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马里斯·马丁松斯《迷失》国家:立陶宛 金爵奖最佳编剧 马瑞克·艾普斯坦《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马国伟《千钧一发》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艾米丽娅·瓦萨约娃《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摄影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亲的眼泪》国家:德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迷失》 国家:立陶宛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丹尼·博伊尔{英国} 评 委 黄建新{中国}、萨维耶·柯勒{瑞士}、栗原小卷{日本}、刘伟强{中国}
安迪·麦克道维尔{美国}、吴正宗{韩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奖 《原创人生》(丹麦、瑞典) 金爵奖评审团奖 姚树华《白银帝国》(中国)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万玛才旦《寻找智美更登》(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朱利斯·舍夫契克《杀手写真》捷克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 法比奥·波尼法奇、吉乌里奥·弗雷多尼《是的,我们行》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 斯维利·固德纳松《原创人生》丹麦、瑞典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 西蒙娜·唐《爱之伤痕》丹麦 金爵奖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 伊莎贝尔·于佩尔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 卢炯羽《电影就是电影》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 尼古拉斯·古切特乌、汉斯·梅尔《无福之地》法国 委会主席 吴宇森{中国香港} 评 委 赵薇{中国}、比尔·古登泰格{美国}、泷田洋二郎{日本}、阿莫斯·吉泰{以色列}
王小帅{中国}、列奥·卡拉克斯{法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再吻我一次》(意大利) 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刘杰《碧罗雪山》(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刘杰《碧罗雪山》(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克里斯汀·乌尔蒙《小镇异国情》(德国/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维多利亚·普齐尼《再吻我一次》(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编剧 加布里尔·穆奇诺《再吻我一次》(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摄影 杜可风《水中仙》 (爱尔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林强《碧罗雪山》(中国) 评委会特别嘉奖 汪普则、娜真叶《碧罗雪山》(中国)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巴里·莱文森{美国} 评 委 陈英雄{法籍越南裔}、克里斯托弗·汉普顿{英国}、崔洋一{日本}
帕兹·维嘉{西班牙}、王全安{中国}、张静初{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奥尔罕·奥古兹《伤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奖最佳导演 韩杰《HELLO!树先生》(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章明《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赛武凯特·埃穆拉《伤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吕星辰《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提瓦·马泰松《星期五杀手》 (泰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文子《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国) 评委会大奖 韩杰《HELLO!树先生》(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由拉特·史帕克《星期五杀手》(泰国)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评委会主席 让·雅克·阿诺(法国) 评 委 洛珊·班尼蒂玛(伊朗)、张家振(美籍)、海瑟·格拉汉姆(美国)、
李冰冰(中国)、贝拉·塔尔(匈牙利)、张杨(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熊》导演:克斯罗·马素米(伊朗) 金爵奖最佳导演 高群书《神探亨特张》(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内田贤治《盗钥匙的方法》(日本)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指挥家》(俄罗斯)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乌苏拉·普鲁内达《悲伤成梦》(墨西哥) 金爵奖最佳摄影 石栾《萧红》(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蛹》(西班牙) 评委会大奖 《从未放弃的爱》(加拿大) 奖项获奖评委会主席汤姆·霍伯(英国)评委米歇尔·西蒙(法国)、克里斯·克劳斯(德国)、克斯罗·马素米(伊朗)
伊利·曼佐(捷克)、宁浩(中国)、余男(中国) 最佳影片 《警界黑幕》(俄罗斯)导演:尤里·贝科夫 评委会大奖 威廉·奥尔森《信赖》(瑞典) 最佳导演奖 尤里·贝科夫《警界黑幕》(俄罗斯) 最佳编剧奖 安格斯·麦克拉克伦《信赖》(瑞典) 最佳男演员奖 张家辉《激战》(中国) 最佳女演员奖 李馨巧《激战》(马来西亚) 最佳摄影奖 瓦臣·夏尔马、布洛姆格伦·多万《信赖》(瑞典) 艺术成就奖(原创音乐) 尤里·贝科夫《警界黑幕》(俄罗斯) 奖项获奖评委会主席巩俐(新加坡女演员)评委林常树(韩国导演)、岩井俊二(日本导演)、罗勒·莎菲(丹麦导演、编剧)
佩曼·莫阿迪(伊朗演员、导演)、莎莉·波特(英国导演)、刘杰(中国导演) 最佳影片金爵奖《小英格兰》(潘多利·佛加瑞)(希腊)评委会大奖张猛《胜利》(中国)最佳导演奖潘多利·佛加瑞《小英格兰》(希腊)最佳编剧奖沃尔克·施隆多夫、西里·贾里《外交秘闻》(法国/德国)最佳男演员奖维他亚·潘斯林加姆《最后执行人》(泰国)最佳女演员奖佩内洛普·特西莉卡《小英格兰》(希腊)最佳摄影奖罗攀《五彩神箭》(中国)艺术贡献大奖格雷格·亚历山大《重新开始》(美国) 最佳影片奖皮埃尔·祖利维《守夜》(法国/比利时)评委会大奖亚采克·卢森斯基《女友的秘密》(波兰)最佳编剧奖帕特里克·托宾《蛋糕》(美国)最佳导演奖曹保平《烈日灼心》(中国)最佳男演员奖邓超、段奕宏、郭涛《烈日灼心》(中国)最佳女演员奖克里斯塔·科索恩《助产士》(芬兰)最佳摄影奖Vladislav Opelyants《中暑》(俄罗斯)艺术贡献奖吴胜郁《无赖汉》(韩国)最佳纪录片奖吴飞跃、秦晓宇《我的诗篇》(中国) 最佳动画片奖汤姆·摩尔《海洋之歌》(爱尔兰)终身成就奖夏梦(加拿大)
⑦ 电影《气球由藏族》导演谁指导
藏族电影《气球》由万玛才旦导演。
《气球》以上世纪90年代的藏区为背景,讲述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该片未上映时,便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提名,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之最受欢迎影片提名及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影片奖)。电影上映后,它拿下了豆瓣7.9的高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热议。
近年来,随着藏语电影相继上映,“藏地新浪潮”在文艺片的环境中异军突起,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开始被越来越多观众看到。
有影评人曾评价,《气球》是万玛才旦迄今拍摄的最好看的影片。相较于大量文艺作品的晦涩难懂,《气球》通俗流畅的叙事,即便是非文艺片爱好者,也不会难以理解故事内容。
万玛才旦
作为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导演,万玛才旦在文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藏族身份,为他的作品增加了神秘感。他始终关心着传统信仰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乎着人性之美。万玛才旦作品通常故事简单,却立意深刻,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把人摆在第一位。
个人经历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1991年,万玛才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撰写小说《诱惑》,获得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届文学作品创作评奖二等奖。
1999年,撰写小说《岗》,获得第5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2002年,编导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第4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
2004年,编导35mm彩色短片《草原》,该片获得第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短片奖。2005年,自编自导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2008年,拍摄纪录片《巴颜喀拉的雪》。
2011年,执导剧情片《老狗》,该片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2014年,执导剧情片《五彩神箭》,该片为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016年,监制剧情片《清水里的刀子》。2018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2020年9月“2020南方文学盛典”颁出,万玛才旦摘得“年度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