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柏林危机(2017)》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汤姆·拉斯齐哈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HLbIPY3BOKNDzb81QUfACA
提取码: 1mrq
《柏林危机》
导演: 肯·杜肯
编剧: 肯·杜肯、诺伯特·肯尼斯尔、克里斯托弗·米勒
主演: 汤姆·拉斯齐哈、玛莎 莱奥妮 巴赫、肯·杜肯、理乍得·艾沃特、艾米莉·普拉斯-琳克、基达·拉马丹、蒂姆·维尔德
类型: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6-20(上海电影节)、2017-07-13(德国)
片长: 91分钟
德国男星肯·杜肯自导自演的惊悚片处女作,精神创伤的精英战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儿的途中搭载了一名面善的拦车者,却没料到后者正酝酿着一起柏林恐怖袭击。伴随多次视角转换和对善恶问题的拷问,在逐步揭开极端的意识形态深渊的同时,两名主角最终将故事引向意外结局。

⑵ 求2017年肯·杜肯导演电影《柏林危机》百度云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j76yR3tcGGemjG9EPhyzwA
《柏林危机》是由肯·杜肯执导的惊悚片,汤姆·拉斯齐哈、肯·杜肯、玛莎莱奥妮巴赫主演,于2017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位精英战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儿的途中搭载了一名恐怖分子的故事。
⑶ 想看柏林危机2017年上映的由汤姆·拉斯齐哈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柏林危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肯·杜肯
编剧:肯·杜肯、诺伯特·肯尼斯尔、克里斯托弗·米勒
主演:汤姆·拉斯齐哈、玛莎莱奥妮巴赫、肯·杜肯、理乍得·艾沃特、艾米莉·普拉斯-琳克、基达·拉马丹、蒂姆·维尔德
类型: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英语
上映日期:2017-06-20(上海电影节)、2017-07-13(德国)
片长:91分钟
德国男星肯·杜肯自导自演的惊悚片处女作,精神创伤的精英战士在前往柏林探望女儿的途中搭载了一名面善的拦车者,却没料到后者正酝酿着一起柏林恐怖袭击。伴随多次视角转换和对善恶问题的拷问,在逐步揭开极端的意识形态深渊的同时,两名主角最终将故事引向意外结局。
⑷ 第三次柏林墙危机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墙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看上去一夜而立的柏林墙,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和德国分裂的具象表现,它的背后有多少故事? 塑墙篇 早在柏林墙竖立之前,被冷战双方阵营分治的柏林就已经经历了三次危机。正是这些危机与其背后的政治斗争暗流“添砖加瓦”,使得日后的柏林墙一夜建成“顺理成章”。 三次柏林危机中,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荦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战败的德国不仅丧失了战前和战争期间吞并的别国领土,其余的德国领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则由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建立4个占领区。 随着德国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1948年,苏联占领军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荦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高调登场低调收场 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 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示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示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了该建议,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 荦第三次柏林危机: 美苏恶斗催生柏林墙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到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 翻墙篇 翻越生死墙“冷战”不归路 1962年,18岁的东德公民彼得·费希特尔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军队打死,他是柏林墙下第一名被枪杀者。而就在柏林墙被推倒当年的2月,20岁的克里斯·古夫伊成为最后一名越墙逃亡被枪杀者。 在柏林墙下到底有多少逃亡者被枪杀,他们又各有怎样的个人经历,对很多人而言是个谜。可幸的是,最新调查证实至少有136个有确切姓名的人死于柏林墙。每一个死者的逃亡故事都不同,但都有同一个悲剧结局。关于分裂时期整个东西德边界逃亡故事的整理,在柏林墙倒塌后的20年还未结束。 28年5043人逃入西柏林 1961年8月13日中午12点37分,以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一堵实体的冷战“铁幕”从天而降。 其后的28年间,柏林墙将柏林一分为二,活生生地将一个国家撕裂。任何试图翻越柏林墙的人都被视为叛逃者,格杀勿论。柏林人的命运从此围绕一堵墙展开,他们用血肉之躯与之展开长达28年的搏斗。 墙,总是要被翻越,被打破。从柏林墙建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断有人采取各种方式前仆后继穿越死亡地带。柏林墙建起后的第6天,出现了第一位罹难者:东德人鲁道夫·厄本从靠近柏林墙的一座建筑的窗户跳下试图越过柏林墙,不幸遇难。之后又有了柏林墙下第一位被枪杀者——18岁的东德青年彼得·费希特尔。此前有数据显示,28年间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没有人知道这些数字是否准确。 柏林墙一道变成两道 翻墙者越来越有创意,他们与筑墙者展开竞赛。东德政府不断改造柏林墙,1974年至1976年间,柏林墙由一道墙变成两道墙,设置了报警系统、自动射击系统。东德当局沿着柏林墙修建了很多 望塔,柏林墙也升级换代更难被穿透。 这一切没能阻止越墙者。这期间发生了又一起惨剧:两名西柏林少年在边境的施普雷河游泳时遇险,但东德边防士兵阻止救援者靠近,最后当东德士兵准备自己施救时,一切已太晚,两名少年在众目睽睽下失去生命。 柏林墙下“死亡开阔地” 1977年,东德人对执政党的不满情绪升温,东德青年成为反抗政府的主力,1977年10月7日的国庆节,东德青年与警察发生冲突,抗议人群大声喊出:“推倒柏林墙”。 3名东德青年在血腥镇压下身亡。 枪杀和流血在继续,柏林墙下的“死亡开阔地”湮没在血色中。多年以后,东德前领导人曾否认他们下令对越境者格杀勿论,而2007年公开的一批历史文件说明了一切。标明日期为1973年10月1日的一份文件这样写着:“即使越境者采取他们过去惯用的伎俩,携带妇女和儿童,你们在开火时也不要犹豫。 ”
⑸ 柏林墙事件是怎么回事
大国相争遗留的问题。
⑹ 二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急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绝大多数独立国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几乎无一幸免,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人类历史的面貌被这场极其残酷和极端对立的战争根本改变,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
战争重创了欧洲,欧洲列强争雄的条件不复存在,以英德法等国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均势体系崩溃,欧洲中心时代成为历史。
战争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平行力量在各个领域的对抗与较量。
战争给旧殖民主义体系以毁灭性打击,加速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彻底瓦解。
战争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展开。
战争带来了新的国际关系原则,每一个民族国家都被承认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民族平等与民族自决原则日益成为处理各国之间关系的基础。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北朝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相同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其中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1943年,美、苏、中、英四国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中、美、英三国分阶段在美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提出了“联合国”作为这一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建议,草拟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章程,设计了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框架,并议拟了这些机构的职权。因此,实际上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了筹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但会议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问题和创始会员国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两个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解决。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在《宪章》上签字。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上述宗旨通常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1条。除载明上述宗旨外,它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3)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采取防止或强制性行动时,各国不得对该国提供协助。(5)联合国应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部事务。《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会员国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安理会等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职能范围,规定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一致的原则。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联合国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接纳会员国,创始会员国包括中国等51个。联大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最迟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结束。联大审议的事项极为广泛,凡联合国宪章规定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它接受和审议会员国的提案及联合国各机构的报告;根据安理会建议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改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等等。 每届联大选举大会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 设若干委员会(如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等),讨论交给该委员会的相关议题,作出决议,提交大会通过后,成为联大决议。联大对程序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表决,以简单多数即1/2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表决,以绝对多数即2/3以上票数赞成为通过。一国一票,任何国家都无否决权。1946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此后各届联大都在纽约召开。联大闭会期间,经会员国请求,并获安理会或1/2以上会员国同意,可召开联大特别会议;经9个以上安理会理事国请求,可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苏、中、英、法)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是6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有权受理、调查、议决任何国际争端;有权断定侵略,并采取外交、经济或军事制裁来反对和制止侵略。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需9票以上(含9票)通过,并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5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对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没有否决权。安理会主席由各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通常,都由各理事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称驻联合国大使)带员出席安理会。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是负责协调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及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年由联合国大会改选其中18个理事国,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关于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有关报告;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同非政府组织磋商各种有关事项等。设有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等。经社理事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一国一票。非政府组织可派观察员参加会议,无投票权。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托管领土通过联合国同有关国家订立托管协定而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的不同国籍的15名法官(任期9年,每3年改选5名)组成。国际法院受理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由该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已声明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国家间的案件外,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各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负责组织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机构,执行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和交付的任务,为联大、安理会等联合国其他机构提供包括会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它是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最繁忙、最庞大的机构,由秘书长主持领导。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安理会以9票以上多数(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以2/3以上多数通过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各级官员及职员都必须与本国政治脱离,也不得接受本国政府或任何一国政府的指示,是只对联合国负责的超国家的联合国官员和职员。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法院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一片面积为18英亩的“国际领土”上。联合国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的徽记以从北极角度看去的世界地图为背景,上面环绕着两根交叉的橄榄枝。联合国的旗帜呈长方形,采用浅兰色旗地,正中为白色的联合国徽记图案。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不知能不能帮上你
⑺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影响
"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扶植双占区,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1]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背景
柏林空运时运输机所载的牛奶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及加深,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美国欲将德国一分为二。为了使法国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利用战后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优惠,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为西德占领区。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过程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所谓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德区与英美占德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欧洲。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植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认为英美法三国欲分柏林危机时德国人正在朝天看着盟国的运输机解德国。6月22日,苏联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结果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柏林人为感谢美英法等国修建的空运纪念碑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于同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此日成为西德国庆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5月23日,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东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