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没完没了》的影评
一部电影整体上来讲是可以分出好坏的,但是对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部老电影对于我而言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每次看都很感动,很多人觉得它不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我却觉得它要强于两者,也许是个人的感情因素吧,一部很真诚的电影,淡淡的,真实的感动,非常喜欢片尾曲,当小芸站在窗外的时候,当钟声响起,片尾曲响起,真的是很难受,想继续看下去,经典总是可以重温很多遍,并在第一遍就爱上它,现在的新电影却让人完全提不起兴致看,我认为的电影的真谛还是剧情的感动和内涵要大过视觉的效果,拍摄手法之流,是个单纯的追求感动的家伙啊……
电影快结束时韩冬对他姐说的那段话一直到多年后都记忆犹新,快十年了,时间真是经不起数,十年前自己还上小学五年级吧,那么小的自己,几乎完全不记得了,到现在都没有长大啊,竟然想回去,人生是孤独的,走好以后的路,才对得起你爱的和爱你的世界吧……
咱们这个家散了吗?我说没有, 我在, 姐也在, 爸妈说那就好, 那就好, 我记得小时候你带我玩,老跟我说,到了21世纪就好了,家家过的都是好日子…… 那时候我想,那得是多遥远的一个日子啊,时间过得真快 ,眼看就到了,现在身边就你一个亲人了,你得活着,你要是也走了,家里一个亲人都没了,那就什么好日子都没了……(这时葛优打开窗,小芸站在窗外)葛优:好日子还是来了……片尾曲响起,剧终。
外表上看来的玩世不恭,内心却是细得可以把一块蒙沙发的步做成一条裙子。很喜欢这样的角色。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每天过自己简单的日子,但是,当你问他“难道你心中还有什么比钱还重要吗”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的生活,不简单。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很久以前看的这部电影, 今天看到豆瓣上的自我介绍, 突然想起这段话正是我当年看完没完没了之后有感而写的: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小人物, 有点善良, 也有点自私; 我们不是君子, 也绝非小人; 我们为了那一点点的欢喜以及一点点的悲伤忙碌奔劳, 无暇顾及我们身边以外的生活; 我们的生命因此而纯粹, 因此而完整.
开头和结尾韩冬都在追着自己的车,车正被拖走。这是那个千禧年前的电影,浓浓的都是人们对2000年的向往。没有人会看到下一个千年了,能看到下一个世纪的人也不一定记得有过这么部电影吧。葛优同志很认真地跟着车后边,跑了两回,喊着,人在呢,人在呢。怕的是,迟早都会走。
千年前,有这样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事爱情。我记下的是,韩冬拉着小芸去看完她姐回来后,小芸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姐的事告诉阮大伟,有为什么告诉我?韩冬说,我就是一时糊涂,被你给气的。韩冬说是给气的,我想这是被挑起来的。韩冬一直默默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只是小芸打破了这样的平静。爱情是会打破原先的你,让你不自觉地跟着走下去。
至少你和她一起过了那个千年,对不对?我过千年的时候还不懂得这些,等我懂了,怎么也不会有下一个千年了。
2. 没完没了只是电影吗
没完没了 不是葛优的电影吗 挺搞笑的,我不想剧透.
3. 冯小刚电影 《没完没了》中的女导游叫什么名字
答:小芸 吴倩莲
简介:韩冬(葛优 饰)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生性老实,把车常年包给旅行社老板阮大伟(傅彪 饰)做生意。然而阮大伟却是个奸商,长期拖欠韩冬包租费。 韩冬的姐姐发生了意外,变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需要大笔医疗费。无计可施的韩冬决定绑架阮大伟的女友小芸(吴倩莲 饰),威胁他还钱。小芸十分厌恶这个粗俗的歹徒,然而当她听阮大伟说,宁可韩冬撕票和不给钱的时候,她心里失望透顶。 韩冬为了追回欠款,小芸为了报复阮大伟,两人共同商议上演了一出戏来捉弄阮大伟。阮大伟气急败坏,发誓不会放过韩冬。老实巴交的韩冬被吓怕了。不料小芸得知了韩冬大费周章只为救姐姐,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实人。
在韩东、小芸和阮大伟的冲突中,嬉嬉闹闹中,韩东带着自己看似蔫坏的小心思在和小芸对阮大伟的恶作剧报复,让人哭笑不得。然而其中确包含着韩东对小芸独特而细致入微的爱。当小芸得知韩冬急于要钱是为了供养他世上唯一的亲人——躺在医院毫无知觉,已成植物人的姐姐时,平凡而真诚的亲情终于感动了小芸,她爱上了这个貌不惊人却心地善良的个体户司机。
从影片所体现的阶层来看,虽然韩东的爱带着无奈和真诚。韩东无疑是代表着当时辛苦奋斗的基层人们。即使韩东对小芸的爱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奈,然而电影本身却又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导演给我们刻画了底层人们对爱和幸福的追求,确也给我们带来了奔向21世纪的的所充满的温馨与希望。
4. 电影“没完没了”中姜文在楼下喊的名字是什么
首先纠正一下,《没完没了》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由葛优、傅彪、吴倩莲等主演,1999年12月上映,但是,这部电影压根就没有姜文饰演的角色。
哈哈,这基本就是全部内容了,现在想想这部电影还想笑,确实挺有意思的。
5. 电影《没完没了》的主题曲是什么吗啊
数到了世纪末绕到了千禧年
数了多少年绕了多少圈
数到了世纪末绕到了千禧年
人与人没完没了的恨与爱
天与地没完没了暑与寒
没完没了喜怒哀乐
日复一日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人与人没完没了的恨与爱
天与地没完没了的暑和寒
没完没了的喜怒哀乐
日复一日
冬天过又是春天
6. 电影《没完没了》的叙事模式是什么第几人称叙事啊
以下信息供LZ参考~
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目前有六种叙事模式: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没完没了》则是第一人称的叙事哦
7. 如何评价没完没了电影为什么现在冯小刚拍不出像“没完没了”这样的电影了
作为“冯氏喜剧三部曲”的第二部,《没完没了》让观众见证了冯小刚从小市民的嬉笑怒骂到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完美转型。此后的冯小刚,是一名越拍越成功的商业片大腕,却越来越脱离于普通人的生活。
再看二十年前的《没完没了》,给出了一个典型冯氏喜剧的完整套路:巧妙的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融入到搞笑又煽情的故事情节之中,最后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私人订制》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评价和口碑最低的影片之一,它算得上是常胜将军冯小刚的“滑铁卢”,甚至让人想起了“专业人不干专业事儿”的《夜宴》。
《私人订制》失败在哪?看起来是重复,其实是脱离生活。其实冯小刚也算出了结果,架不住影迷起哄架秧子。正如豆瓣中对本片的评价: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8. 什么电影最感人
《没完没了》;《不见不散》;
《人狗情缘》;《穿白丝绸的女人》;《我是山姆》;《南极大冒险》;《黑蝙蝠中队》;《绝色神偷》;《暖春》;《叶落归根》;很多的,...
9. 电影《没完没了》里面那段快板属于什么风格的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从这点上看,电影《没完没了》里面那段快板应该属于小快板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
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他们所谈,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数来宝”艺人的这类说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备一说。“数来宝”见诸文字记载相当晚。《北平指南》说:“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近来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 “数来宝”已经由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变为“撂地”卖艺。佚名《都门竹枝词》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
“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一些快板艺人兼通相声,曲艺术语叫做“一人吃两门”,高凤山、王凤山、徐志宽、王学义都是如此。
旧时北京天桥有“数来宝”场子,但不固定。皆因“数来宝”挣钱不多,出语粗俗,不大容易招来观众,场主不愿租给“数来宝”艺人。他们见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说,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云游客《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曹麻子是专走外穴,北平要不挣钱,就往各村镇去赶集场、庙会。天桥虽然还有些个说数来宝的,但是艺术不强,比不上小海、曹麻子,亦没有人注意。
当代快板名家当推高凤山和李润杰。
高凤山,河北省三河县人。1921年生。生于贫苦人家,6岁父兄痛故,流落北京,为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唱“数来宝”,后来又拜着名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少年时代开始“撂地”卖艺,逐渐享名,曾参加北京市曲艺三团、北京市曲艺团,并担任领导,已辞世。高凤山吐字清晰,语言俏利,节奏鲜明,气势流畅,板槽极稳,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拿手节目有《同仁堂》、《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黑姑娘》、《张羽煮海》、《闯王斩堂弟》等。
李润杰,天津市武清县人。1919年出生。幼年家贫,曾拜段荣华、焦少海为师,学说评书、相声,加上“数来宝”,一人兼通三艺。50年代初期参加天津市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已辞世。李润杰擅长演快板书,注意吸取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曲种的有益成分,改革快板书的演唱方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口齿伶俐,表演传神,感情充沛,风趣幽默。50年代以来,先后演唱快板书近百段,结集为《李润杰快板书选集》,已出版了三集。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从篇幅看,有只有几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说十几分钟的短段,还有像评书那样的可以连续说许多天的“蔓子活”。从方音看,有用普通话说的快板。“数来宝”,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还用当地方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艺术形式,如陕西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从内容看,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从韵辙看,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快板书,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数来宝”。
下面介绍几种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包袱”、“夸张”、“铺陈”是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包袱
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夸张
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铺陈
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