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装点《红楼梦》揭秘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永恒之美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装点《红楼梦》》(杨树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ULcC4XALQbkY-DEHAyoQ3g
书名:装点《红楼梦》
作者:杨树云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2-1
页数:346
内容简介:
《装点 》内容简介: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中国影视化装界的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在今天各大高校的影视化妆专业中,还是必读的案例。杨树云老师在多年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感出版一本回顾经典的书,是很有必要的。《装点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对一个眉型的研究,作者会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从《红楼梦图咏》、《晓雨即事》、《西京杂记》、到《杨太真外传》到《后汉书》、《庄子.天运》等,从古至今,穷究其源,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使《装点 》更专业、高端;同时,活色生香的化装细节,大量美图,又使《装点 》有非常大的可读性,观之可亲,读之可赞。
作者简介:
杨树云,满族,北京人,中国着名化装艺术家,曾任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化装造型设计师、中央电视台美工设计、中国影视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化装委员会主任。从事影视舞台化装事业50年,为中国影视造型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业界以整体塑造古代造型着称,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誉。
电视剧《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造型设计是杨树云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绘两行“似蹙非蹙罥烟眉”是林黛玉的主要特征之一,杨树云根据书中所绘加上自己的理解,为演员设计出了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特眉型,帮助演员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由此,我们才看到了最接近我们心目中的红楼梦人物。
杨树云先生是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吐鲁番-敦煌学学会会员,在中国古代服饰造型、化装造型的理论探讨上,杨树云先生有深入研究,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有《从敦煌绢画“引路菩萨”看唐代时世妆》、《谈谈舞剧“丝路花雨”的化装造型》、《电视剧<红楼梦>的化装风格》、敦煌一三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初探》等。《电影<杨贵妃>的发式造型艺术》在2002年荣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化装委员会颁发的论文一等奖,杨树云老师被誉为中国化装界的“学者型化装师”。
Ⅱ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救猫咪》([美] 布莱克·斯奈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mKQhGpMhKosUiT0bBAWyzA
书名:救猫咪
作者:[美] 布莱克·斯奈德
译者:王旭锋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
页数:166
内容简介: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以一种新手和支持者能够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方式,灵活地引用了影片公司主管们使用的各类“成功”片例(《特工佳丽》(Miss Congeniality)、《虎胆龙威》(Die Hnrd)、《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天兆》(Sign)等),揭开电影的神秘面纱,正面地作出解释(类型、情节、结构、市场、选演员等)。《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就像揭示好莱坞每个影片公司执行官和制片人秘密语言的指南书。一旦你学会了像带有支票本的执行官和制片人那样思考问题,你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由布莱克·斯奈德编着。
作者简介:
王旭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副主任,并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会员及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译有《声音设计》、《电影化叙事》等。
布莱克·斯奈德8岁时进入家族事业,当时他是父亲(曾获艾美奖的电视制片人,肯·斯奈德(代表作《罗杰·朗杰特》、《蓝色大理石》))的童声配音演员。布莱克的编剧生涯始于为迪斯尼公司写了13集电视剧《开公司的小孩》(Kids Incorpotated),这是他转为全职专业编剧之前写的。不久,一本业内杂志宣称布莱克已经成为“好莱坞最成功的专业电影编剧之一”。
布莱克卖了很多原创剧本,多卖给大型影片公司,其中有两个是百万美元级别的剧本(其中之一卖给了史蒂芬·斯庇尔伯格),这两部已经拍成了电影。《龙妈出差》(Stop!Or My Morn Will Shoot)、《三年级》(Third Grade)、《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扑克之夜》(Poker Night)、《滴答滴》(Drips)、《小鬼富翁》(Blank Check)、《赫比回家》(Herbie Comes Home)卖给了迪斯尼公司,《我如何加入CIA》(How I Joined the CIA)、《大丑孩》(Big,Ugzy Baby)卖给了福克斯家庭电视公司,《让渡人》(Alienators)卖给了完全电影集团。
2004年布莱克卖出了他的第13个电影剧本,目前和经典媒体公司合作,准备把《罗杰·朗杰特》改编成电影大片。
他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比弗利山。
关于布莱克研讨班、编剧训练班及本书的姐妹篇《救猫咪——电影编剧实例》的相关信息请参见www.blakesnyder.com,或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跟他取得联系[email protected]。
Ⅲ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的介绍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是由中国电影、电视和相关行业的科技工 作者单位自愿组成,是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是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单位,是发展我国电影电视科技事业的社会力量。
Ⅳ 中科大洋的管理团队
◆1989年在中科院电子所图形图像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大洋公司,任总经理。
◆本着“自主、开放、创新”的公司经营理念和“做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的信念,率领大洋公司始终走在我国广电行业的前列,实现了走向世界的梦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多次获得“优秀企业家”称号。
◆现担任中科大洋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1992年加盟大洋公司,先后担任大洋公司软件研发部经理、副总经理等职;
◆十余年来带领大洋研发团队从事产品的研发工作,主导开发的“字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网络系统”、“媒资系统”、“存储系统”等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各种奖项;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荣获北京市海淀区杰出人才贡献奖。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常务副总裁。 ◆1986—198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电子所,获硕士学位,是大洋公司创立者之一,先后担任大洋公司硬件开发部经理、副总经理等职;
◆作为公司早期产品的研发骨干,曾承担公司产品特别是硬件产品的研发作工作,后主要负责公司财务、物流及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贯秉承精益求精之理念,对大洋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级工程师职称。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 ◆于1983—1992年间就职北京电视设备厂,先后担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发项目负责人等职务,有丰富的视音频技术开发和应用经验,后创建北京世纪博士威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2002年加盟中科大洋,任副总经理,负责相关产品的市场推广与销售工作,具有丰富的广电市场销售经验和团队管理经验,在开发数字电视产品和市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 ◆1992年正式加盟大洋公司,后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曾任大洋公司制作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
◆主要负责公司支撑体系及运营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多次完成公司大型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与广电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为大洋公司品牌形象的不断提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 ◆1994年正式加盟大洋公司,后完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曾任大洋公司市场部经理、市场推广部经理、营销中心主任、副总经理等职;
◆具有丰富的广电行业销售经验及经销渠道的管理经验,在市场推广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负责公司市场发展规划、销售计划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因参与福建电视台新闻网络项目的开发和组织实施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 ◆1996年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加盟中科大洋公司。曾担任大洋公司硬件开发部经理、研发总监、研发中心主任、副总经理等职。
◆前期工作以产品研发为主,曾主持开发了大洋第一代PCI总线字幕板卡、视频特技字幕板卡、VRSet虚拟演播室硬件系统、数字电视机顶盒及数据广播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后主管系统项目相关工作,主持公司系统项目的运作,并主持开发适合公司业务管理需要的电子信息系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现任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
Ⅳ 吕锐的学术职务
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专家组成员、国家信标委多媒体委员会委员、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委员兼广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分会副主任委员、信息产业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专家等。
Ⅵ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是个什么性质的奖项
行业协会颁发的专业技术奖项。
Ⅶ 林卫国的介绍
林卫国,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导师。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Ⅷ 姚国强的个人生平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
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
《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
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
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
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
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
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
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
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
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
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
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
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
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
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
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
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
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
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
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
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着《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
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着《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着《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着《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
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着《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着《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着《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
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着《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着《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着《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着《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着《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着《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着《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
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
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着《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着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着《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
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着《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
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
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着《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着《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着《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
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
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
(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
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
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
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
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被编着《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
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
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被编着《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
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
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
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
(三)出版着作
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
2.编着: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3.编着: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编着: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编着: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译着: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7.专着: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编着: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
10.专着: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着作类)三等奖
11.译着: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编着: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
14.编着: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着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
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项目
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
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
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
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Ⅸ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的理事成员
名誉理事长:张海涛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副局长
理事长:何宗就 中央电视台 副台长
副理事长 丁文华 中央电视台 总工
副理事长 宋宜纯 中央电视台 副总工
副理事长 陈飞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总工
副理事长 田方 北京电视台 总工
副理事长 马炬 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 院长
副理事长 高少君 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 副院长
副理事长 林长海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副理事长 李金荣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总经理
副理事长 姚平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EO/博士
副理事长 姚威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副理事长 何涛 佑图物理应用科技发展(武汉)有限公司 总经理
副理事长 吴会森 北京华傲精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秘书长 黄平刚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办公室 主任
常务副秘书长 陈默 原中央电视台播送中心 主任
副秘书长 缪暑金 原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副秘书长 李宏虹 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心 主任
副秘书长 包峰 广科院北京广研广播电视高科技中心 总经理
副秘书长 金英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展览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