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编导必看电影
呃。。你不会是也学这个吧???
‘贰’ 影视编导的专业考题具体有些什么
笔试和面试 还有少数只有笔试 我当时笔试考的是影视评论(论电影中的色彩应用) 面试是1晚会和广告策划 2命题编讲故事 3才艺展示 4命题小品
我去笔试时 是先到影院去看的一部电影(两个人的芭蕾) 看完后写影评
之后在候考厅等待面试 5个人一组 依次抽题 然后有几分钟思考时间 。才艺展示除非唱的很有特色 否则建议不要唱歌和朗诵 可以跳舞和弹奏乐器 最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或者中国古典的乐器 吉他的话建议自弹自唱 总之一定要给考官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小品 选择个人表演 或者组队表演(建议个人表演~~)
‘叁’ 编导常考电影有哪些
太多了!多的我说不过来。我整理的考题有100页。
06年考的电影先给你看看吧。可是我的原创哦
2006年部分院校不完全考题
北京电影学院 导演系2006年影评考题《向日葵》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 2006年命题散文考题《窗》
山东师范大学 管理系 2006年剧本分析考题《妞妞》
中国戏曲学院 文学系2006年三试中编讲故事《寻找》
中国戏曲学院文学系2006年的考题 ——校园轶事
中央戏剧学院 电视艺术系编导专业2006年编讲故事考题《情书》
湖南大学广播电视栏目分析2006年考题——评析纪录片
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2006年专业三试影视评论——《可可西里》;
南京艺术学院潍坊考点2006年考题——《可可西里》
公共管理专业潍坊考点2006年考题——《千里走单骑》影评;
四川大学北京考点2006年考题——《千里走单骑》影评
中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考题——《可可西里》影评
‘肆’ 求北京师范大学历年编导校考的真题,包括文常!!!急急急急急急!!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的考试内容:
网上还看见一个关于北师戏文考试解读贴过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初试
初试的内容包含三部分:才艺展示和文艺常识。
1初试最重要的事情是给老师留下一个印象深刻分。很多同学都在才艺展示上下足了功夫也是这个道理。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形式多样一些,而且最好让老师有参与感,现场的气氛一旦活跃起来就好了,你也会找到自己的状态。当然,你还可以准备一些短片和摄影作品,以及和本专业有关系的获奖证书,这些都会让老师对你留下好的印象分哦!
2关于文艺常识,有精力的同学还是提前准备一下,虽然说全部都答上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一个都不会,可能老师也要考虑你的艺术基础和平时的积累会存在欠缺,影响分数。有些同学抱有侥幸心理,只背最表面的问题可能也会翻船,比如你知道巴金的代表作,老师却问你:“觉新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在今年寒假的课程中,我会总结一些电影学中的常考考点,包括文学,电影,宗教等一些常考考点,供大家参考之用。
(二)、复试
复试包括两部分:影视现象分析和构思阐述。
1、影视现象分析是今年新增加的题目,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因此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同学们不必紧张,大家都是第一次。影视现象分析,这个范围就缩小了很多,基本上是围绕电影和电视展开的,而且都是具有时效性的,建议大家多关注近一两年内国内外发生的电影电视大事,了解内容,提炼观点,最好记录在小本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像今年年底的票房之战就是热点问题。
2、构思阐述与情景再现:这块历来是很多同学的致命弱点,很多人都会在故事上功亏一篑,因此,复试一定要引起大家重视。构思阐述是考生随机抽取一个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主题可以多种多样,阐述时间大概在5分钟左右,如果故事没有讲完将会扣分。构思阐述的题目一般多为全命题,如“尴尬一刻”,同学们在表述时应尽量将自己融入故事当中,注意语言流畅,思维清晰,不要断断续续,这样会给考官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故事本身应具有创新性,结局可以出乎意料,也可以是带有哲理启发性的小故事。这里面想强调一下,构思阐述这块是个难点,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出一个充满创意的故事并不是一件易事,纵观这几年考试题目,电影学编故事考试多以情感生活类居多,因此这方面的材料和技巧还需要特别积累一些,很多同学以为掌握几个故事素材,临场生搬硬套便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个想法很危险,一是因为你的故事,老师们很可能会听过,想一想,他们可是比你年龄要大10-30岁的老师,而且他们都是本学科的佼佼者,积累的故事可比你要多上很多。二是生搬硬套的故事,很可能显得很生硬,不但不能扣题,还容易减分。因此,如何准备编故事环节呢?一方面,建议大家多去看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短片电影,打好素材的基础。切忌把流行网络小说作为素材,尤其是很多低质量的网络小说,绝对是评委老师们身上的“死穴”。另一方面,掌握好的编故事方法和技巧,以及演讲的技巧也十分重要,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万全之策。所以同学们应加大这部分的训练和素材的积累,这样才会临危不惧,从容以对,情景再现注意语言叙述与表演性的结合,恰到好处的表演会为你的情景再现增分不少。
(三)、三试
前面的初试和复试基本是面试内容,这部分为笔试内容。
1.影像作品分析: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电影语言和电影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考生自身写作功底,可能是放映一个电影片段,比如纪录片《华氏911》,然后根据要求分析,或者是放映一个短片,如德国短片《脆弱》,通过短片阐述电影的视听特性,人文内涵,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考生写作时应注意突出个人风格,把握平衡,即电影本体与客体的平衡,这个平衡不仅是字数上的平衡,同时也体现在思维上的平衡,同时要突出重点来写,不可面面俱到而面面肤浅,记住影片分析考察的你的电影基础和思维深度,同时考查你的写作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2. 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分析考查学生对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理解能力,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考察的题目往往是国内外现代诗歌或小说片段,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部分考试内容其实有很多答题技巧,由于篇幅有限我不一一阐述,但考生要记住一点:在理解文章深刻人文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语言阐述作品,同时要体现出个人思维的独特性与丰富性,阐述形式不限。
北京师范大学的考试内容与前几年的稍微有些改变,不过下面的真题你也可以作为参考: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考试真题
初试:自我介绍:结合专业特色,突出自我优势;
朗诵:整体气质形象声音考察,1分钟之内;
回答考官提问:文学电影时事为主,例如:
1、你如何理解韩寒和郭敬明这类年轻作家?
2、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3、觉新和觉慧是哪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4、举例说明什么是意境?
复试:(10人一组,准备时间10分钟左右)
编讲故事:例如“忽悠的故事”“啼笑皆非”等
才艺展示:展示和艺术相关特长(避免魔术)
三试: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分析
短片《潘辛贝卡的故事》
1000字以上,3小时。切入点可自选,注意视角的独特性和社会、文化含义。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考试真题
考试人数:2010年北师大影视学报名人数为1000多人,实际考试人数为600多人。
初试:总时长5分钟内
初试不展示证书(在复试才艺特长环节展示),今年可能会有自我介绍,因此考生还应积极准备,自我介绍绝对不可说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信息,要突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包括你的性格特点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都会让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朗诵,去年时间控制1分钟以内,大概8句左右就够了,因此大家最好挑朗诵片段的精彩部分作为展示,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朗诵可以选择诗歌,散文,小说,寓言故事,甚至文学小品,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朗诵时可以事先准备音乐,但考官不一定让放音乐。
文艺常识问答:基本是1-2个考官提问,评委根据手中写好的单子,大概有500道问题,随机抽取提问。每人平均10-12个问题。
2010年部分问题包括:
1、矛盾的原名是什么?代表作?
2、“大珠小珠落玉盘”指的是什么乐器?作者是谁?
3、三星堆在哪里?
4、司马迁代表作?内容?司马迁犯了那么多错误,为什么还要完成史记?
5、《离骚》作者是谁?“离骚”的含义?
6、孙犁的作品?
7、你最近读过什么诗歌?谁写的?他的代表作有哪些?背诵一段?
8、国外作家你最喜欢谁?
9、钱钟书代表作?
10、沈从文代表作?
11、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12、孔子思想的**都有哪些?《论语》的作者?
13、孔子之前的思想家都有谁?代表作?
14、《道德经》的作者?
15、宋词分哪两派?代表人物?
1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谁说的?你如何理解?
复试:影视学(400多人),总时长10分钟以内。
影媒复试内容包括才艺特长展示和构思阐述两部分。其中才艺特长部分可以携带证书,作品等。
过程:6个人一组,由学生领到备考室前,一个一个进去考试,先展示才艺,再抽题,所有才艺展示完之后,再从第一个开始阐述故事,所以故事准备时间基本上大于十分钟了。 才艺会让你表演完,故事基本上不限制时间,会让你说完的。
2010年影媒部分构思阐述题目:
1、我哭了 2、梦里花落知多少
3、滴答滴答 4、琴声悠悠
5、手机丢了 6、电影院里,手机铃声多次响起......
7、遇见周杰伦
三试:影视传媒方向(320人)
影媒三试为影片分析或者文学作品分析,时间为三个小时,
2007年奥斯卡获奖短片《西岸故事》,观看一遍,字数要求1200以上。
‘伍’ 编导艺考,哪些电影最容易考到呀
文学常识,文艺常识,影评,也许会有策划
‘陆’ 编导面试时考官常提出的影视常识问题大概是什么。
影视编导备考:影视常识——电影流派 (2009-02-10 23:51:47)
电影流派
● 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 形式主义 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 法国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 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柒’ 谁有前几年四川编导艺考的题
四川艺考编导真题训练--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是什么?
神奇瑰丽的第七艺术—电影,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鲜明的大众文化特点,娱乐功能更强,商业色彩更浓.作为美国商业电影的象征,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商业电影,其中包括了已经形成自身独特娱乐法则,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据一席之地的香港电影,而大陆电影,也在商业电影的入口频频试探,努力的用大众文化时代的潮流来冲谈政治宣教的色彩.对于大众文化时代商业电影策略的研究,我们也遵循了这样一个由远及近的路线,从好莱坞的传奇电影帝国,到中国香港富有个性的电影工业,进而关照祖国大陆商业电影的萌动,力图从三者的联系和区别中总结出现代商业电影具有参考价值和借签意义的策略,丰富大众文化时代的理论研究.
1,大众文化时代的商业电影典型---好莱坞式
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象征,在电影的历史演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着娱乐机器之称的好莱坞,历经百年而盛名不衰,并以一种更加商业化的面目主宰了当代世界的影坛它的发展过程和运作模式,本身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引入大众文化时代商业电影传播策略研究的不二途径.尽管电影的艺术和商业之争并未在好莱坞的实践中得到协调解决,但电影的娱乐功能及其对大众文化的适应无疑在好莱坞身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1)百年风华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电影专利公司.这种拖拉斯企业的成立,以绝对的垄断地位包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每个环节,从胶片生产,放映设备制造到影片制造,发行和放映等等.第二个阶段始于1918年,美国法院正式判决电影专利公司违反反垄断法,从而造就了取代电影拖拉斯的好莱坞的制片广体系.制片广体系的崛起以威廉姆福克斯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阿道夫楚克的派拉蒙公司的代表.事实上,制片广体制的核心依然沿垄了电影专利公司的传统,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并对这种体制不断加以完善,如派拉蒙公司实施的影片发行的州权益发,明星制度的确立,对影片首轮放映的垄断等等.因此,在1948年着名的派拉蒙裁决中,美国法院再次运用反托拉斯法案,迫使八大公司必须放弃制作,发行和放映中的一环,于是各大制片厂纷纷转为发行公司.这一裁决敲响了制片厂体制的丧钟,也标志着好莱坞的发展进入了绵延至今的第三阶段.权力的分散,制片厂的衰退不仅没有阻碍好莱坞发展的进程,相反倒给提供了一种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
好莱坞不同时期的发展,都与世界各国精英的参与有关.换句话说,好莱坞的产生与繁荣,本来就是全世界电影精英整体的功绩.美国是一个集大成的移民国家,其电影王国更是荟萃了世界各国艺术家而逐渐形成的.
当今的好莱坞,已经构建起整体性的现代化运作机制和宏观而周密的资本运营方略.它形成了独立制片人制度,建立起拥有庞大覆盖的院线体系,它用高投入的宏大宣传展开营销战略与策略,它一类型化,工业化,方式来创作影片,同时也推崇不拘一格的多元化创作格局,它对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视与难以仰制的融渗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全世界电影产生业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
2梦工厂的商业生产
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梦幻的工厂,一台生产娱乐的巨大机器,它的生产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工业生产特性.在好莱坞电影史中,类型片占由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类型化正是好莱坞电影的典型风格.形形色色的类型片,满足了人们不同娱乐,审美需求的口味,给早期的电影观众更多的选择余地.人们所熟知的类型片有动作片,西部片,恐怖片,科幻片,歌舞片,喜剧片,剧情片,等等.
(1)电影审美需要的细分—类型片
在好莱坞,类型电影就是影片标准化生产的规范.按照传统的说法,类型片一直是基于复现的人物,主题,布景,情节和图像来界定的.各种类型片都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和视觉元素,导演只能在类型的艺术惯例的规范和指导下,不断复制组合形态特征相似有合乎既定价值取向的影片,这些方式十分容易形成重复,模仿,复制和批量生产.虽然正是类型片的这些特性招致了人们对好莱坞电影非艺术性,非独创性的批评,但它成功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兴趣和偏好.相反,如果某些题材和处理方法不适应观众所熟知,所喜好的类型的要求,就可能冒商业上失败的风险.正如好莱坞制片人兼导演约翰福特所说,对应于一个导演说,存在着需要遵守的商业规则.在我们的职业里,一次艺术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一次商业的失败则是一个判决.
在好莱坞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电影的生产是以大批量,按配方,低成本,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影片基本上是单一类型,很容易进行定性和分类.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许多难以按单一类型划分的影片纷纷出炉.在这些影片中,以往分属不同类型的元素混合在一起.众多电影元素的混杂使用,打乱了观众的固有欣赏口味,带来了新鲜和独特的刺激,把类型片带人到另一个翻天地.
这样一些难以定论而又富有新意的代表性类型片,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既保持了类型片的个性特点,又紧随着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吸纳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了求新变的探索精神和商业意识.
3星工厂---大众崇拜的工作坊
在大众文化中,明星这个符号,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舆论价值和大众吸引力.而在好莱坞的工业坊里,明星也是一种可以制造的产品.通过有意识计划的宣传和舆论手段,好莱坞成功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名词那个品牌.好莱坞不仅是制造梦幻的工厂,也是催生明星的基地.
(1)影片的造星运动和明星的票房效应
好莱坞,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是制造梦幻的工厂,是培育明星的园地.在好莱坞电影和公众场合露面的是电影明星,制片人则扮演了幕后英雄的角色,只是在后台安排筹划的一切.借助电影的自身影响力,加上大量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出了一种传奇的气氛,帮助他们在大众文化中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好莱坞的明星制是其市场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明星制度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
结论
可以说,杰出的导演,制作人,编剧等等,是好莱坞的另一类明星他们的活动通常在幕后,但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熠熠星辉也掩盖不了这些接触影人的光彩和锋芒.他们不仅在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和电影奇迹,也在商业和市场的空间里,为艺术电影的生存保留了一块自由领地,展示着他们突破好莱坞商业模式的欲望和能力.
走进21世纪的好莱坞,开始想世界各地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经理人,推销商以及艺术家等等,力图在新的全球化潮流中,更迅速,更有效,更完美的控制全球电影市场.当好莱坞的势力和触角伸向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人们的态度已经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批判后者褒扬的层面.好莱坞的娱乐法则和商业模式,对于全世界电影市场的发展,包括中国香港地区电影咯大陆电影,都是具有相当的借签意义,值得深刻地探研和学习.
‘捌’ 哪里可以找到关于影视编导电影理论的题目
你可以加一个微信公众号吧,我个人觉得里面的文章都是精品 公众号:行走的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