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般喜欢看电影的人群有哪些,年龄段是多少
各年龄段应该都有,比如小孩子喜欢动画片,青少年喜欢叛逆、恋爱等类电影,成年人更不用说了,反倒是一些老年人会把更多时间花在电视剧上,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
Ⅱ 中国电影的消费人群,年龄分布是怎样的
个人观察主要是十几二十岁的中学生和二十多三十岁有工作的年轻人,小学生什么的很少,五十以上中老年人更少。。。
曾经在一篇新闻中看到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是21岁,没有核实,当做参考吧。
Ⅲ 大家怎么看待国内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现在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商品,它首先得迎合市场,迎合当下的受众需求,所以自然会体现当下的部分社会文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和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影视人才将会更容易脱颖而出,未来影视作品也定会百花齐放,尺度会越来越大,才华的施展空间和舞台都会加大,也会杀出更多“黑马”。
Ⅳ 影视行业在过去一年的变化给2018带来了哪些变化
传媒大眼导读
随着影视作品由“商品”向“作品”方向的转变,也预示着2018年的影视剧行业必将重回理性。
回顾2017年影视剧行业的发展状况就不难发现,一些新的“荧屏规则”正在慢慢确立:“IP+流量明星”已换不回一部爆款剧;观众对演员演技与剧集内核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品质正剧照样能虏获年轻受众的心;视频网站自制剧日趋精品化??随着影视作品由“商品”向“作品”方向的转变,也预示着2018年的影视剧行业必将重回理性。
“IP+流量明星”风光不再,“大叔”与品质剧将进一步升级为主流
从2014年的《古剑奇谭》爆红开始,到2015年的《花千骨》,再到2016年的《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短短三年时间里,共有一百多部IP剧爆发式蹿红。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几乎每部剧都是“小花+小鲜肉”的演员阵容。
剧情如何放在一边,只要有这些流量明星加盟,就是收视率的保证。但这些小花小鲜肉们接拍的IP剧,往往不到半年即宣布杀青,再经历几个月的后期制作,就可以直接上档卫视播出,俨然已经成为一套熟练化的操作流程,这也是盛行于前三年的快餐式IP剧制作逻辑。
但很快的,“IP+流量明星”的套路就开始行不通了。2017年年初,从《孤芳不自赏》开始,IP剧演员职业道德问题被搬上台面,演员“轧戏”、演技不在线、滥用“替身”、剧组“抠图”??这一模式对观众好感度的消耗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并很快导致IP剧热度的锐减。当观众变得不再买账,《秦时明月丽人心》《醉玲珑》等剧一经面世自然也就只能是反响平平了。
相较于知名IP带来的强关注度,观众也渐渐意识到作品自身质量才是一部好剧的保障。制作精良、剧本完成度高的良心剧,也较以往更容易脱颖而出。《那年花开月正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演技在线、制作精良的作品,开始重新活跃于观众视野中。
与此同时,对比往年大行其道的流量明星,今年显然是演技精湛的“国民大叔”们更受青睐。以张嘉译为例,就是一个从2017年初霸屏到年尾的典型。如果说4月的《卧底归来》和《白鹿原》还只是个预热,那么接下来就确实称得上是全面霸屏的节奏:11月在《急诊科医生》中与王珞丹展开忘年恋,在《猎场》中和胡歌、陈龙同场飙戏,在《我的!体育老师》里再度上演老少配,年末又和姜武一起致敬《生逢灿烂的日子》。这也是自2011年后影视圈再次用“张嘉译年”来致敬这位敬业精神极佳的中年演员。
同样称霸全年荧屏的还有老干部靳东。从《欢乐颂》《外科风云》到《我的前半生》《我们的爱》,最终在《守卫者浮出水面》中打破老干部形象,成就荷尔蒙爆棚的“破案王”。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观众品味的逐渐提升,这些品质大剧在新的一年中将更受观众认可。当流量小生已经无法再轻易地换回同等流量,那些演技在线且极具人格魅力的演员自然会成为观众的心头好。
观众选择愈发理性成熟,主旋律正剧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过去的一年间,影视剧市场的受众年龄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年轻一代观众在以往追剧时更看重颜值、明星,而在经历了各类IP剧的狂轰滥炸后,逐渐变得理性的他们在选择上也成熟起来,开始对缺少诚意、花拳绣腿的表演不再买账。可见现在的观众并不缺乏审美能力,对良心佳作也会回馈以高口碑与高收视率。
比如今年的热播剧目《白鹿原》《鸡毛飞上天》《军师联盟》等作品,虽然前期宣传并不火热,但最终成就的却是一部部堪称现象级的热播大剧,并成功引发了全民讨论的热潮。其中《鸡毛飞上天》更是斩获了今年白玉兰奖的最佳男女主角。
反观那些粗制滥造、毫无诚意的作品,只能惨遭观众的diss与拒绝。最为典型的非《深夜食堂》莫属。尽管前期宣传奇招尽出,但还是难掩并不成功的引进模式与改编手法,迅速由原本万民期待的焦点大剧沦落为全民吐槽的对象。
另一方面,近年来年轻观众渐渐远离电视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让主打年轻受众的视频网站迅速成为最大的内容生产商之一。随着传统影视业巨头、知名编剧、导演等专业人士的不断入局,再结合平台自身在大数据及规模化覆盖上的固有优势,网剧品质已逐渐赶超电视剧,一场轰轰烈烈的“网台大战”也就此拉开序幕。
随着《人民的名义》的走红,很快在全社会引起了极高的话题度与社会讨论度,在数据上获得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剧的单集收视率破8,创下了近10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收视最高纪录。可以说,《人民的名义》的走红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一部剧的成功,而是成功摸索出了主旋律正剧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可以想见的是,新的一年这一类型剧将会在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并因此赢得更多的关注与好评。
“异质化”路线布局细分市场,视频网站自制剧走向精品化
在今年口碑前十的影视剧作品排行中,网剧竟然破天荒地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包括《白夜追兇》《无罪之证》《河神》《你好,旧时光》。
曾几何时,观众对于网剧的第一印象就是粗制滥造。但随着视频网站的全面崛起,以及自制剧数量的不断上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剧开始尝试精品化路线。相较于电视台严格的审查制度尤其是对敏感题材的种种限制,视频网站的“异质化”路线无疑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此前的《法医秦明》《白夜追兇》等尺度较大的作品,就不太适合台播形式。
另一方面,“异质化”路线在受众细分领域的探索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如《白夜追兇》《无罪之证》《河神》等作品,就是凭借着“完成度高”、“逻辑严密”、“人物塑造抓人”的优点成为悬疑剧领域中的佼佼者。
说到优质自制剧的诞生,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这也是视频网站自制剧成功的一大优势。背靠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东家,视频网站显然在财力上自然更具优势,也能给行业的从业者们带来更好的从业环境。
近一两年来,随着传统电视电影行业的疲软,原本很多传统媒体行业的人才开始转战视频网站自制剧的制作,比如白一骢、冯小刚、周星驰、韩三平等,而上榜的爱奇艺自制剧《无证之罪》的监制正是韩三平。
在制作模式上,视频网站的自制剧都属于“以小博大”型,《白夜追兇》《无证之罪》《河神》《你好,旧时光》等剧的最高投资额也不过1亿,且几乎没有流量小生或者偶像明星担纲,这样就可以缩减在演员片酬方面的投入,将更多预算投入到内容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人才的不断引入,加之优质内容的预算保证,这在内容为王的今天无疑成为视频网站自制剧精品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与必备要素,也为精品网剧在新一年的继续走红埋下了伏笔。
Ⅳ 超强吸金的中国电影产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是啥特点
2012年:170.73亿元,2013年:217.69亿元,2014年:296.39亿元,2015年1-9月:突破297亿元。这是内地电影市场近四年的表现,其超强的吸金能力令人侧目,引得各路豪强纷纷跑来分食这块蛋糕。中国内地观众对电影产业的高速增长贡献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对观影群体的必要了解,有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的培育。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下对内地电影观众的了解,由于缺乏数据支持,这些认识只是停留在粗浅的感觉层面上,也只能粗略地用年龄层次对观众进行划分。
首先提到的是当前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年轻人,年龄层次以90后为主,这帮年轻人作为观影主力托起了中国电影业的“牛市”。与此同时,她(他)们的消费倾向也受到了不少非议,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对喜剧电影的过度偏好。看一下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榜单,除去引进的好莱坞大片,过10亿的6部电影中,有5部是喜剧类型。前两年的《泰囧》以12.67亿登顶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今年的《捉妖记》又以24.38亿登顶了内地电影票房榜首,着实令人眼红耳热。用“亿”为单位计量喜剧电影的票房已经很平常了,“破五”、“过十”更是不稀奇。这给很多人造成的感觉是:现今的年轻人太喜欢没心没肺的笑了。现场观影的感觉也是如此,年轻人的笑点普遍很低,稍有点笑意的情节都能让她(他)们笑出声来。二是对电影消费的缺少理性。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披着电影外衣,实则用帅气、名气、阔气搞行销的东西情有独钟,向一些纯粹以敛财为目的的玩电影者大洒金钱。我曾经问过一名90后,《小时代》与《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电影好看吗,回答是看着挺烂的,可绝不会缺席。这种不理性的任性消费行为尤其为人诟病,被贴上了“无脑”的标签。年轻人的这两种消费偏好,给电影市场造成了旱涝不均的状况,投其所好的赚的盆满钵满,一些高品质的电影却少人问津,部分用心作电影的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年轻人的观影喜好因此广受指摘。其实,更应该试着去理解年轻人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喜剧片广受追捧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累并烦恼着的时代,自打懂事起,累与烦就无所不在。上学的年轻人为学业所累为考试心烦,上班的年轻人为工作所累为生活心烦,有钱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没钱的恨不能什么都做,压力无时无处不在。有很多年轻人要听着郭德纲的相声入睡,就是要用轻松来舒解心中的压力。走进电影院图个轻松放松,开心笑笑缓释下内心的压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就少有心情去体味忧苦的内容了。不独年轻人如此,各年龄层次想笑的需求都一样强烈,所以质量高点的喜剧片都会受到广泛追捧,票房大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低劣的东西深受青睐
当今的年轻人对用帅气、名气、阔气包装起来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抵抗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诚度,确实是一件让人不太好接受的事情。可这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这个疯狂的追名逐利的社会,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去信呢,在信无可信的情况下,年轻人对长相、名气、物质的喜好就成为最本能最直接的选择了。除了年龄尚小的孩子,我们哪个年龄层次的人不为利与名所左右呢。当年轻人需要用这些麻醉自己的时候,善敛财者就会提供“麻醉剂”,收益想不好都难。
为什么高品质的影片遭受冷遇
部分高质量的影片遭受冷遇确实令人寒心,但如果用文化、品味、层次什么的居高临下地来说年轻人,就是一件挺装的事情了。70后喜欢过琼瑶,80后喜欢过韩寒,90后喜欢郭敬明也就是正常的事情,谁也不比谁高到哪里去。年轻人之所以对好电影不感冒,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还没有必要的生活体验。拿《钢的琴》与《闯入者》这样的影片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看了之后才会有触动内心的感觉,年长点的对其中的情境深有体验的就会感到回味良久。年轻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也就难以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换成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这样的片子也会觉着沉闷。近几年,部分爱情片特别是校园青春片受到追捧,就是因为这是当下年轻人正在体验或者刚刚走过的经历。好电影没有好票房,与年轻人没有太大关系,与观影群体不够多样化有关。
所以,年轻人有这样的观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把社会的问题推到年轻人头上,更应该看到年轻人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变化是,年轻人的消费有力拉动了电影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源流入,短短两年时间,有多少大鳄、多少资本进入了电影产业。相比前几年,电影业的资源配备和行业地位变化巨大,年轻人无疑是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主力推动者。
还有一个深刻的变化是,当年轻人毫不吝惜地掏出腰包走进影院时,也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我曾经向60、70、80后的人推介过好电影,回应都是一副不屑不解的表情,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呢,从网上看又省钱又省事。当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花钱走进影院享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时,也在改变着那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于吃免费午餐的快餐式消费行为。不管她(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她(他)们的行为都在说明着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道理:你花钱消费才能养活为你服务的人,才能让你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当年轻人填满影厅座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这些年轻人表示感恩,她(他)们的这一小步,是中国电影业的一大步。
下面再打包说一下其他年龄层次的观众,从小到大说起吧。先说少年儿童,作为令人欣喜的新生力量,孩子们的观影消费特点很明显:一是不太在意花钱,家长们为孩子掏钱买票看电影是件很痛快的事情。二是大多是捆绑消费,孩子们可以把家长一同领进影院,而不管家长是否愿看,还拉动了“爆米花经济”。三是从小就养成了看电影的习惯,长大了也会将看电影作为生活中的一大喜好。这些孩子们的势力有多大,看看今年火爆程度前所未有的暑期档就知道了,120多亿的票房,孩子们有一多半的功劳。随着孩子们的日渐长大,电影市场会有更红火的未来。
再说中青年人,60—80年代的人应该是电影消费最荒瘠的地带了,要么日常俗务缠身,要么习惯网上扫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进过电影院的不在少数。诸多原因造成的观影热情低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重点说一下老年人,老年群体的观影消费潜力其实远超出我们的印象。从个人经验看,在影院见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男性与女性观众有着不一样的表现。男性观众数量相对要少,在售票处与影厅内碰到他们时,可以觉出他们有点不自然。这种感觉我也有同感,由于不再年轻,在看一些爱情片青春片时,在售票处、检票口和影厅内,面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总会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在影片结束时会尽量早些离场。
相比男性观众,女性老年观众则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矫情,她们在影院里表现的从容投入。有一次在影厅内碰到两位70左右的老太太,一位在放映前自在地与旁边的年轻人交谈,说自己从《黑猫警长》到《滚蛋吧 肿瘤君》把近期上映的片子都看了个遍;还有一位老太太提着一大包东西,电影完场后站在当月排片栏前端详了老半天,恰好她旁边站着一位领着小孩的父亲,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并排站在那儿看排片预告,感觉很有些意味。我与两位老人一同看的那场电影是《华丽上班族》。中秋期间,前后多次碰到了或结伴或由子女陪伴的老年女性观众,而且可以明显感受到她们很高的观影兴致。如果说这些还是个例的话,那么在看《闯入者》时碰到的老年人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当时的影厅虽然不算大,但老年人坐了有一半还多。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她们不约而同地来看电影,说明她们是在主动获取影片信息,背后的观影热情是很高的。《智取威虎山》近9亿的票房,老年人的消费应该不在少数。老年人有收入,有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有空闲,还没有网上扫片的习惯,与保健、旅游、跳广场舞这些爱好相比,看电影得到的精神享受有着得天独厚的魅力,老年人观影的“白发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上面说到的这三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是有关联效应的。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有孩子喜欢看的,老人有老人愿意看的,只要把孩子与老人的文章做足,也就不愁把中青年人带进影院里了。由此可见,除了年轻人,其他年龄层次的观影消费也有比较大的引导、拉动、开发的空间。
额外多说一点的是,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影院里碰到的女性观众都明显多于男性观众,即使是年轻情侣,应该也是女性左右着观影消费。所以在用到第三人称时,我把“她”放在前面,把“他”放在了括号里。不管在哪个市场什么消费,女性都是永远的主角。
国内电影市场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观众是电影产业的“衣食父母”。可是在其他行业将消费者奉为圭臬、把营销做到极致,用“大数据”去把握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时候,电影观众却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还是说一下切身体验,作为一名骨灰级观众,我从未收到过院线的任何讯息,哪怕是一条短信。在淘宝上买一次东西,还能不时收到一些问候呢。感觉电影行业还是有点靠天吃饭、等米下锅的状态,对我们的观众缺乏主动深入的了解。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只有发自内心地去爱观众,观众才会更爱电影。
Ⅵ 网络大电影的观众都是谁
随着“网大”市场的成长和创作的“精品化”,观众构成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以下将根据爱奇艺与腾讯视频提供的平台“网大”观众数据,以及艾曼数据提供的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观众的对比数据,对网络大电影的观众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一、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
性别构成上,如下表1所示,2017年爱奇艺网络大电影有66%为男性观众,虽然较2016年的70%有所下降,但与中国网民整体构成相比,可以看出网络大电影仍更受男性观众喜爱。腾讯视频的“网大”观众中有72%为男性观众,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Ⅶ 电影院的消费群体大概年龄阶段在多少的居多
18到45岁的居多吧,太小的都是家长带着,50左右的都不太喜欢去电影院的!
Ⅷ 电影院的客户现状分析
现在的电影院各大城市,各个地区,已经普及了,现在晋争的是创意性!
看电影的大多是情侣、同学、同事、朋友过生日,情侣明显屈多,你要注重的是怎么留住他们的心,让下次他们想看电影的时候就想起:上次我们去的电影院不错,很有创意哦!
设置情侣包间?从情侣中抽取幸运的人!
有人过生日,送小礼品?或给一个包间?让他们体验下电影院的不同处?
给你点资料,我对这个也不太熟悉~~~希望对你有用
一) 电影营销个性分解
电影是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它首先是一种娱乐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相比,纽约大学教授埃尔.李伯曼等着的《娱乐营销革命》认为娱乐营销具有如下特点[3]:
? 娱乐营销非常注重时效性。在产品投放之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市场检测。
? 只要电影出现任何票房不佳细微征兆,就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不利的局面,因为通常一部影片首映期一般都只能维持二至四个星期。
? 电影营销预算耗资巨大。一般来说,一部制作费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影片在营销方面需要投入2500至4000万美元,用于投入到电影上映之前及放映期间6周~8周内推广活动。
? 娱乐如同潮流,瞬息万变,令人难以捉摸。
? 尽管成功的娱乐营销依赖于适当的推广活动,娱乐内容创作则几乎完全取决于制作过程中创造力的发挥,非常具有不确定性。把娱乐产品推向市场往往是运气和创造力结合。
? 娱乐营销所着重推广的首先是一种消费体验,而不是具体某件产品。
(二)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电影营销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中薄弱一环,中国传统电影运作一直是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互不统属,导致电影从上市到退市,发行到放映系统各自独立、孤军作战;利益分配、体制牵扯上种种原因使电影营销人员或例行公事或无法放开手脚去营销传播,电影营销仅停留在“一发了之”水平和阶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国电影整合营销高潮,但中国电影营销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国电影营销过往和目前存在问题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传统电影发行体制。在传统电影市场上,电影产品是政府宣传导向产物,生产、制造和传播扩散过程都受到来自政府方面严格管制,电影也就难成为真正商品,营销也成了形式。这不仅捆绑营销人员手脚,且压抑着营销人员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营销理念、方法和技巧等,无法激发、挖掘和运用开来,直接导致中国电影营销的“有场无市”。
大陆内地影院为获取票房,一个漫长档期内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个播映厅内循环放映,很多优秀国产影片根本排不上档期,很多片子拍出来也进不了院线,观众也无从选择;仅2004年,国产电影高达212部,真正进入院线播放没几部;相关制度对院线管制欠缺,使电影营销出现一种“伪垄断”现象。香港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文隽就曾在2005年长春电影节谈到:内地的影片发行和放映机制在深深伤害着国产影片市场[4]。
其二是电影人理念。这一点更多是历史积淀、文化影响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结果。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开发和制作,对电影营销和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甚至漠不关心。在美国,一部电影70%收入来自于玩具、服装之类的衍生产品,只有30%收入来自于门票。好莱坞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营销构架,非银幕营销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成功与否。迪斯尼帝国是一部影片神话,近年来则有“哈利?波特”产业,哈利?波特和周边产品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哈利?波特》拍摄成电影后,促进了书籍销售,而书籍和电影又促进了哈利?波特相关产品的销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种语言销售了2亿本;根据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编的电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对来说,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中国《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这个银幕营销上赢得成功以外,以后电影产品开发上则底气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备开发后产品的一切条件,但抓不着切入点,也失去了电影赢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营销虽做得有声有色,但却配套营销却不多,只能算是电影营销的小打小闹。
华谊影视总裁王中磊认为,电影营销细分市场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国内人才在这方面观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这些市场空白,专业运作电影衍生产品公司也就暂时难以出现。
其三是观众层面。中国人传统是静心养性,人们本来娱乐活动不多,加上中国电影发展滞后,电影的影响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盗版横行,影碟租售业务街头小店到处可见,DVD播放器价格大幅下降,有线电视播放最新影片日期与该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来越短,电影票价虚高等这些原因,使中国市场巨大,国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国观众还是不很愿意进电影院,这也促使电影营销开展艰难。
爱薯仔的农民 00:33:33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电影营销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中薄弱一环,中国传统电影运作一直是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互不统属,导致电影从上市到退市,发行到放映系统各自独立、孤军作战;利益分配、体制牵扯上种种原因使电影营销人员或例行公事或无法放开手脚去营销传播,电影营销仅停留在“一发了之”水平和阶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国电影整合营销高潮,但中国电影营销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国电影营销过往和目前存在问题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传统电影发行体制。在传统电影市场上,电影产品是政府宣传导向产物,生产、制造和传播扩散过程都受到来自政府方面严格管制,电影也就难成为真正商品,营销也成了形式。这不仅捆绑营销人员手脚,且压抑着营销人员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营销理念、方法和技巧等,无法激发、挖掘和运用开来,直接导致中国电影营销的“有场无市”。
大陆内地影院为获取票房,一个漫长档期内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个播映厅内循环放映,很多优秀国产影片根本排不上档期,很多片子拍出来也进不了院线,观众也无从选择;仅2004年,国产电影高达212部,真正进入院线播放没几部;相关制度对院线管制欠缺,使电影营销出现一种“伪垄断”现象。香港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文隽就曾在2005年长春电影节谈到:内地的影片发行和放映机制在深深伤害着国产影片市场[4]。
其二是电影人理念。这一点更多是历史积淀、文化影响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结果。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开发和制作,对电影营销和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甚至漠不关心。在美国,一部电影70%收入来自于玩具、服装之类的衍生产品,只有30%收入来自于门票。好莱坞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营销构架,非银幕营销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成功与否。迪斯尼帝国是一部影片神话,近年来则有“哈利?波特”产业,哈利?波特和周边产品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哈利?波特》拍摄成电影后,促进了书籍销售,而书籍和电影又促进了哈利?波特相关产品的销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种语言销售了2亿本;根据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编的电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对来说,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中国《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这个银幕营销上赢得成功以外,以后电影产品开发上则底气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备开发后产品的一切条件,但抓不着切入点,也失去了电影赢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营销虽做得有声有色,但却配套营销却不多,只能算是电影营销的小打小闹。
华谊影视总裁王中磊认为,电影营销细分市场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国内人才在这方面观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这些市场空白,专业运作电影衍生产品公司也就暂时难以出现。
其三是观众层面。中国人传统是静心养性,人们本来娱乐活动不多,加上中国电影发展滞后,电影的影响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盗版横行,影碟租售业务街头小店到处可见,DVD播放器价格大幅下降,有线电视播放最新影片日期与该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来越短,电影票价虚高等这些原因,使中国市场巨大,国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国观众还是不很愿意进电影院,这也促使电影营销开展艰难。
二 互联网对电影营销角色解读
世界电影市场竞争与中国电影营销的现状,使人们纷纷呼唤电影业整合营销和品牌营销到来,在这其中,互联网可以说是具有独一无二作用,尤其是在解决我国电影营销现状上将做出突出贡献。传统电影营销过程比较典型方法有:影片试映;秘密预演;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电影预告片;相关产品;电影热线;奥斯卡盛典;空中电影[6]。相比电影营销其他营销方式,互联网电影营销对于中国电影营销来说有独特角色与意义:
(一) 互联网特点
作为新兴数字媒体,互联网络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梦寐以求特性[7],例如:互动性、虚拟性、实时性、个性化、全球性、永续性、超链接、多媒体等。
在美国,许多影片都拥有自己网站,互联网在电影中充当重要角色。有些网站能够让观众沉浸于电影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和新奇想法中;通过网站也可以链接到与影片相关的一些事件中去,包括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各个方面。
(二) 互联网在中国电影营销独特角色
其一 、推广受众范围广
互联网是全球性,影片有关消息从一开始,各地都可从网上获悉。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影其他推广方式无法达到各个角落,即使现今电视普及,但电视网络分区进行,有落地限制,电影中推广可能接受不到。但网络却不同,身处穷乡僻壤,也能随时从网站上了解相关影片信息。青少年是上网的主要受众,许多青少年可能电视不看,但网可能不会不上,娱乐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网络信息的随处可见,影片资料了解也就在所难免。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表明,青少年还是电影的主要市场之一,并且还在上升。
其二、 易搜索 超链接 信息量大
有专家言“搜索引擎与广告结合将网络广告带入了真正不可限量的天地,它不仅进一步改变了网络广告,像互动网络广告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且彻底改变广告本身,开始向市场营销人员和广告人梦寐以求的“微观营销”方向迈进了一大步”[8]。我国娱乐出版等娱乐业并不太发达,丰富的网络信息、便捷的搜索方式、较低廉的费用,便于人们对电影的了解。比如在GOOGLE上输入《功夫》,第一版有关《功夫》影片的方方面面就有:[9](以2005年2月3日为准)
周星驰新作《功夫》_影音娱乐_新浪网
... 12月29日下午,《功夫》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庆功答谢会,发行方表示期待《功夫》能 突破2.5亿的票房… ... 功夫》上映时间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04年12月23 日中国台湾:04年12月24日印尼:05年1月5日菲律宾:05年1月8日韩国:05年1月14日 ...
《功夫》_影音娱乐_新浪网
... 功夫》一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广东
《功夫》周星驰“哄”动作品_TOM娱乐
相关搜索:《功夫》预告片下载
这种将搜索行为所隐含和揭示的网民偏好与广告行为有机结合,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互联网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使电影营销的目标更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Ⅸ 看电影的人群都集中在哪个年龄段
15~35因为少于15岁的人大多数都在看动画片 而大与35的呢就就对电影失去了兴趣,爱看一些战争片的连续剧啊等等 因为他们觉得电影太短了 无趣
Ⅹ 2017年主旋律电影市场的表现如何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主旋律电影市场表现亮眼,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绩。
分析人士表示,事实上,以好莱坞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发达地区为观察对象,主旋律电影一直都是商业电影中的佼佼者。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民族英雄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国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应继续大步向前。
希望中国的电影事业可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