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月票房100亿,电影大盘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从2月15日到25日,春节期间总票房已接近85亿元,整个2月票房也几乎达到了100亿,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牛。
偷票房,编剧是“亲日分子”,影片出品公司互相撕逼……就在大家亢奋地数数的同时,影片之间也开始了明争暗斗。
这场在2017年年底就已开启的腥风血雨般的春节档大战,随着时间的推进,战火却从未削弱,甚至不断升级,2018年成为春节档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2月也已经见底,如果单纯再去纠结春节档的是非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笔者认为,与其回顾和感叹,倒不如去预测一下未来,明年的春节档将会怎样?几年之后的春节档又会怎样?
2019的春节档排片:一个字,不变应万变
春节档与其说是一场全民狂欢,倒不如说是头部公司的“分蛋糕”派对,大到中影华夏万达光线,小到一些原来做批片的公司甚至是猜不透名堂的公司,都加入了春节档影片的出品方,就连做电视剧的华策也抓住机遇出品了一部贺岁片。
笔者大胆预测,2019年的春节档基本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出现,无非就是这些名字:《捉妖记3》?《唐人街探案3》?《西游记之XXX前传》?外加雷打不动的《熊出没》以及从这两年开始尝到甜头的战争动作片的最高标杆:《战狼3》?
不知不觉,从2014年春节档票房超过10亿开始,春节档已经显现了某些规律,这样的规律在2018年得到了一个更为强烈可靠的印证,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节档有极大可能延续这样的规律。
规律1
续集不怕多,只要有人看
《爸爸去哪儿1》在2014年上了,2015年马上就有了《爸爸去哪儿2》,直到这个IP逐渐在官方被限制,在民间被淘汰。2014有《澳门风云》,2015就有了《澳门风云2》,直到后来《澳门风云3》的口碑实在差到没人看…
更不用说《西游记》的,大闹天宫,白骨精,牛魔王,伏妖,降魔,女儿国,等等等……
笔者去年曾经和做《女儿国》特效的一家公司的老板吃饭,老板说得很实在:“不用动什么脑筋,女儿国拍完了就会有红孩儿,红孩儿完了还有哪咤,哪咤完了还有盘丝洞,什么都不用多想,每年春节拍一部西游就够赚了。”
《西游记》系列被不同的导演,公司拍摄,成了春节档续集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只可惜IP拥有者吴承恩无法转世,否则他老人家一年赚几个亿的版权费是没问题的。
《西游记》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因为一个字“稳”,吴承恩老人家故事情节编排的巧妙,拍起来很顺;又是人尽皆知的四大名着,观众没有任何陌生感;很多情节又都是合家欢,老老少少都能看。
不要小看了这一个“稳”字,春节档要的就是这个“稳”——稳赚不赔。因此,大IP的续集很适合春节档上映。前作只要算是成功的,同样的一套班底就可以稳稳地延续,故事在前作基础上稳稳地继续展开,大不了换几个角儿,换一个场景,拍出来就稳稳地赚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熊出没》这个系列,简直是“稳稳”派续集春节档的经典大作,不知不觉间已经连续五年进入春节档;从某种程度上,《熊出没》已经在春节档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很难想象有另外一部动画片可以赶走《熊出没》顺利抢占春节档动画合家欢的“吸金大位”。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节档我们还将看到《熊出没》,还有《西游记》,甚至还有《捉妖记3》和《唐人街探案3》,更甚至,笔者预测,还有《战狼3》。
你觉得有点烦对吗?没事,你还是会掏钱看戏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规律2
票房越来越稳,观众越来越习惯
春节档的总票房和《熊出没》一样,也是异常的“稳”,但是这种“稳”更多的是“稳定地增长”。2014年春节档票房首次突破10亿,达到14.5亿,2015年票房18.1亿,2016年达到33.8亿,2017年达到34.2亿,2018年达到57亿,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稳”的规律,不仅票房收入越来越高,而且在当年度票房中的占比也是不断升高: 2015年全年票房为440亿,春节档占4.1%;2016年全年票房457亿,春节档占6.0%;2017年全年票房559亿,春节档占6.11%,从趋势来看,今年春节档占2018年票房的比例可能会更高,大概率会超过7%。
另外,近三年的春节档,就影片的“量”来说,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部影片到2018年有6部。
这样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观众越来越习惯在春节假期去影院看片,这种习惯也是过去4-5年逐渐培养起来的。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各个影城的观众结构具有明显特点,家庭式购票、情侣约会,同学联谊式集体购票比例不断增多,这样的现象在二三四线城市观众群体中尤为明显。
最为值得注意的一种春节档观影现象是“返乡青年的催化剂”作用,春运大潮下,一线城市的上班族回到2-5线,据2017年微影数据显示每个人可以带动大概3-5个家乡的潜在用户观影,这种观影习惯会随着每一次的返乡大潮慢慢普及,不断沉淀;另一方面随着影院建设不断下沉,银幕数增多,这样的”返乡催化剂“在沉淀后经历爆发,终于在今年得以井喷,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在接下来的几年应该还将持续。
规律3
从一家独大到群雄纷争,春节档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
有心人应该还记得,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春节档虽然非常热闹,但是竞争还算有限,相对温和。
每年总是有那么一到两部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其他票房未达到预期的影片,也大多识趣知趣,对于已经比平时放大数倍的观影量和票房体量感到满足。
但是从2017年开始,春节档出现了一番激烈的肉搏战。内行应该还记得,当时《西游伏妖篇》上映7天拿下11.5亿元的票房夺得了春节档冠军,《功夫瑜伽》也斩获了8.7亿票房,《大闹天竺》的票房为5.7亿,《乘风破浪》4.1亿。虽然《西游》还是冠军,但是面对的是同时三部大片的追击和“抢票房”。
这样的情况在之前的春节档从未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档体量还不够大,影片争夺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公司倾尽全力把宣发成本提高压在一部春节档大片上;但是这样的情况在2017-2018年发生了根本扭转,类似《美人鱼》这样一家通吃的现象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2018无愧史上“最激烈春节档”,早在春节档开始前几天,业内就疯传“春节档票补限令”,即全国影院票价不低于19.9元,单部影片补贴不得超过50万张,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谁都不愿意对手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高票房,谁都对自己的内容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影片能够大赚一票。
除夕当天,春节档电影预售已超6亿,其中,《捉妖记2》预售为2.68亿,《唐人街探案2》预售2亿,《西游记女儿国》“超前点映”加预售达2.6亿。
各部影片的宣发投入空前巨大,平均下来每部影片的宣发成本都是在1亿上下;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从春晚、卫视晚会、高铁、飞机,到深度异业营销,甚至农村的墙面……
这样的预售和宣发投入导致后来票房的行情一天一个情况,几天一个逆袭,直到最后口碑逐渐沉淀,抛开各种微博上的爆料和指责,宣发和预售上动静最小的《红海行动》竟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笔者不再去赘述和复盘2018春节档的具体情况,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春节档的蛋糕分享者越来越多,6部影片齐上阵,历年最多,100多家出品方坐阵后方,类似中影,华夏,横店,金逸,文投等公司都投资了至少两部影片,这样的群狼相争和群虎环伺证明了一点:春节档已经进入彻底的战国时代,如果未来的春节档出现更多的影片,更多的出品方,以及更多的狗血剧情,从预售,宣发,到收尾,请不要惊奇,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所有真实现象的集中体现。
春节档的迷思:究竟有没有瓶颈?难道春节档会一直这样火爆下去?
2019年的春节档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续集电影,包括已经续了N年的《熊出没》,刷新票房新纪录的重任也有可能由“《战狼》+春节档“这样的双重”王冠效应“来完成。当然,也有可能会有新的大片进入明年或者后年的春节档争夺,开心麻花可以出个春节档的喜剧大片,《前任4》也可以挑着春节档来个大挑战…….
可是,问题来了,春节档的增长究竟有没有瓶颈?难道春节档就一直这么火爆下去,100亿?200亿?
笔者认为,有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清醒地认识春节档的本质,同时预测可能的威胁到春节档持续增长的瓶颈。
01
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中国,电影业或许是唯一一处还在被行政高度干预的大众消费市场,虽然它的很多经营环节已经完全向民营机构敞开,但它每日的交易状况仍在政府的掌握之中,至少是大方向上(至于谁偷了谁的票房之类的,其实监管部门并没有特别在意,从宏观上来说,都是些小数字)。
不言而喻,看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消费,那么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决定了娱乐消费的规模。文化产业就是因此而能成长,电影也不例外,春节档更不例外。
中国目前正处于所谓的“第三次消费升级”时期,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业消费。电影作为大众娱乐,裹挟在整个经济大趋势中,必然会遵循一些常见的市场规律。比如市场高速增长期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往往对消费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电影并不是一个新生消费,它作为娱乐项目已经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近些年因为影院的新建,针对盗版的管理,以及内容审查的放宽,让观众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变化,消费支出得以增加。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制约电影票房增长或者春节档票房增长的,到头来还是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物价水平;试想一下,如果电影票每张平均100元的话,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一定会急剧下降,大家又都会回到每晚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免费节目或者用wifi刷朋友圈的不变轨道中。
这也是为什么春节档前出现了票补限令和出品方与宣发方的各种反复,因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全年度票房,包括春节档的票房,并不是观影消费规模真实的体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携起手来自己导入的“水分“。
02
春节档的“非电影化“
曾有人说过,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中国电影低下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近两年看似被缓和了不少,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随着好莱坞大片的更新换代,《捉妖记》和《熊出没》们是否还有能力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
三四线城市的人越来越爱看电影,春节档全家出动,但是这似乎与电影的生产水平并不相关。对于一线城市以外的人群来讲他们看电影更像是一场节日,春节档去电影院更像是去寻一下开心,而不是真正的所谓“观影兴趣“:电影院放什么就看什么,只不过要动脑子选择一个看起来更有趣。
看电影本身变成了一种纯销费和纯消遣,电影本身的意义就变得不再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危机,只要人们能够找到更多更新的消遣方式,春节档看电影的意义就不会显得这么重要。
春节可以去国外旅游,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选择去国外旅游,那潜在的看春晚的人群以及去影院看春节档的人群就降低了,当然要等到三四线城市居民春节纷纷去旅游,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同样的,如果有越来越多国人春节有了其他娱乐方式,比如看某个火热剧集,比如打某些游戏,那么自然春节档看电影的人群都会降低。
当然,春节档的火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红利,就算有再多的人群被其他娱乐方式牵引,还是会有足够的观众去买电影票:所以春节档一大瓶颈就是档人口红利不再足以支撑春节档的基本票房需求,那个时候就会有问题了。
至少现在看来,这样的问题并不严重。
03
人民欣赏口味的变化
最后的最后,也是一个隐藏的主要因素,是中国整体观众的欣赏口味和观影层次变化。
试想一下,如果今年春节档还是上映了一部叫《澳门风云4》的电影,票房会有多少?无论宣发砸多少,档期排多少,估计会和《祖宗19代》相差无几。
所谓的三四线小镇青年,说句实话,在很多行业内部人士看来,和“文盲“或者”傻瓜“的同义词相差不远,说白了就是什么片子都要看。但是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至少从2018年来看,小镇青年的口味也会提高,也正在提高,虽然很难期望他们出现全面的批判性观影思维,但也不是任何质量的电影进入春节档就能忽悠到他们。
虽然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还是参差不齐,但是至少烂片放多了观众也会厌倦,也会看懂,怎么着也得生产出一些“不那么烂的烂片“来吸引消费者。
春节档的瓶颈会来吗?
哪一天小镇青年路过县里的影院,看着几张海报,摇摇头:“真的没什么好看的,还是老样子,走,回家吃鸡去。“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国电影的产业和市场方能真正出现质的变化,那么春节档瓶颈的到来或许将是一件好事!
❷ 2022年大年初二电影票房大幅度下滑,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
❸ 什么电影比较适合初二的男孩子看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讲有关犹太人的
不知道他能不能看懂
很不错的一部电影
惊天魔盗团
很好看啊
男生应该会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
x战警
这些都可以啊
满意请采纳
❹ 周星驰的电影股票可以买不
猴年大年初二电影市场热度依旧,据@电影票房数据,初二大盘达到5.24亿。其中《美人鱼》初二报收2.43亿,累计5.13亿,创造了两天破5亿的华语片新速度;《澳门风云3》1.33亿,累计3.1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19亿,累计2.84亿。
大年初一票房大盘达到6.6亿,创下档期和单日票房新高,中国电影票房正式迈入6亿纪元。《美人鱼》《澳门风云3》《三打白骨精》三部大片联手贡献了94.5%的票房份额,一起做大了市场。新浪娱乐采访到《美人鱼》宣传方麦特文化CEO陈砺志、《澳门风云3》导演王晶、《三打白骨精》片方星皓影业副总裁竹聿名,一起聊聊大年初一的票房佳绩。
《美人鱼》片方对目前的票房和口碑满意,陈砺志认为《美人鱼》最大的优势就是周星驰的品牌效应。大年初四开始,《美人鱼》会开启全国十站巡回路演,希望尽快达到传闻中的保底数据20亿。《澳门风云3》的导演王晶认为春节档是非常需要欢乐和放松的档期,而《澳门风云3》最大的优势就是“比春晚更热闹更好笑”。王晶表示春节档不是需要紧张起来的档期,电影人和观众都应该放松地度过,但他也透露目前查到了《澳门风云3》被偷票房的情况。《三打白骨精》片方认为三部大片合力的化学反应造就了票房新高,“好片子、长假期、化学力”是创造新纪录的条件,各部影片都应该调动观众的观影欲望,合力做大蛋糕。
❺ 2017年上映电影有哪些
1、《健忘村》
影片讲述了在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里,因为一名不速之客的到访和一个神秘宝物的出现而引发了一系列喜剧故事。
2、《西游 伏妖篇》
影片讲述了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杀死段小姐的齐天大圣,并收其为徒后,与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僧,师徒一行四人踏上西天取经之旅的故事。
3、《功夫瑜伽》
影片讲述了一位考古学家被一张千年前的地图所吸引,在中印两国间寻找“神秘宝石”的冒险故事。
4、《乘风破浪》
影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阿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
5、《熊出没》
影片讲述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与金鹿角守护者——鹿族女孩协力保护金鹿角,击垮反派,最终让森林复苏的故事。
(5)2017初二电影大盘扩展阅读
《乘风破浪》是由上海亭东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轻喜剧,由韩寒执导兼编剧,邓超、彭于晏、赵丽颖领衔主演。该片致敬了《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徐太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该片于2017年1月28日在中国上映。
❻ 初二历史的电影
《南京!南京!》我看比较好的就是《秦始皇》了,张丰毅主演的吧!如果你想看的话,上优酷http://www.youku.com/或者薯仔,你把片名打上去搜索就可以了。要是想下载的话,迅雷应该都有得下载!我比较喜欢先秦历史。
成吉思汗好像也可以的。
至于其他的,清宫戏实在是太泛滥,不想多说。不过拍得还可以,毕竟大制作嘛,道具什么的都比较到位。
而新大秦帝国,没看过,不好意思。
汉武大帝看过,个人觉得不怎样,又不太尊重历史,把许多历史事实牵强附会地放在一起。当然有些地方还是接近历史的!不尊重历史的地方也挺多,如鸣镝之矢是冒顿单于发明的,刘邦时代的了,却放在武帝时代;史记说李广是自杀的,他说是战死的,等等!
三国演义拍得好,但那不是历史,是小说!
其实如果想真正了解历史的话,还是看书比较好,影片的话为了达到观赏效果都会有改动,有时还可能因为这个演员名气大而突出他,这是不好的。这些情况都可能对你造成误导!
❼ 大年初二晚电影频道有放大灌篮嘛
没有,只是初二有播〈大灌蓝〉的首映会,所有主创都有出席啊。其中介绍了不少其中的情节,还有游戏,蛮好看的。
❽ 为什么 2022 年大年初二电影票房就大幅度下滑了
大年初二大盘报收10.18亿,暴跌29.86%。平均票价55元,较昨日下降1元;总放映场次50.86万,同比减少8.65%,观影人次1859万,下滑超30%,最强最贵春节档似乎有了一丝要提前谢幕的意思了。
《长津湖之水门桥》今日报收4.54亿,比昨日下跌28.96%,2天累计总票房突破10亿,接近11亿。虽然高票价吓跑了很多要去电影院过春节的观众,但作为影史冠军续作,就算日子也不好过,但还是好过了其他同行。只不过按照这个走势,春节档票房、2月票房、甚至《水门桥》想再创新高,都有点遥不可及了。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今日报收2.09亿,如昨日预料一般,非常轻易地就拿下了单日大盘第二名的宝座,跌幅非常少,仅仅不过2%,证明了喜剧片的天然票房号召力。即便主演马丽近几年的电影没一个过5分,凭借着屡上春晚刷脸的牌面,收割观众的电影票还是如探囊取物。
《熊出没·重返地球》今日报收1.04亿,同比下降7.11%,跌幅也在可接受范围。谁也没有想到,历届春节档的票房战斗力衡量单位居然在这个号称“最强春节档”的2022年,仅仅第二天就进入了前三甲。竞争对手的战斗力也太弱了吧?
《四海》今日报收1.04亿,跟《熊出没》的差距非常小,但票房环比暴跌54.17%,几乎是一副要“暴死”的惨状。谁能想到在春节档轻松拿下十几亿的韩寒,其导演的新作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到底是剧本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还是女主角的问题,值得行业仔细研究,堪称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
《奇迹·笨小孩》今日报收9616万,暴跌幅度也不小,达到47.02%,首个票房过百亿的00后演员易烊千玺一番力作,口碑不错,但现实题材在春节档上映并非明智之选,观众很难会首选这部影片,而在票价高企的当下,去过一次影院的观众几乎不会再去第二次,实在是可惜了。
《狙击手》今日报收3028万,下跌37.16%。大盘火热,劣势的影片才能一起分杯羹。如今“2022最强春节档”自身难保,老谋子的新片也很大概率是个炮灰了。
❾ 电影频道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晚各有那些电影上映
澳门风云3 美人鱼 西游记 年兽大作战 龙凤呈祥
断片儿
❿ 初二有什么电影是两点几上映
浴室情杀案
导演:
吴开儿
主演:
黄子扬孙雪梅
看点:
三级崔嘉宝黄锦钿
地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