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作家托马期哈代的《还乡》有没有被拍成电影
没有,拍成电影。
电影 还乡 1983 中国但是不是托马期哈代的
2. 《小虎还乡》的电影版在哪个网站可以看到
http://www.tudou.com/
3. 贵妃还乡再那能看到
贵妃还乡》是一部二人转喜剧电影,把二人转形式用到电影里,是第一次破天荒的尝试探索。因此,这部电影在打击乐、板腔体、韵白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以往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有很大区别。 特色一:用蒙太奇取代戏曲舞台表演 很多戏曲电影都是先有舞台剧后,才拍摄制作电影,往往将舞台拉到电影中去了,让观众感觉电影中有很大的舞台表演痕迹。《贵妃还乡》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舞台的局限,直接创作的是电影剧本,完全是按照电影生产方式完成的,是一部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拍摄的一部故事片。 特色二:不用韵白,全用二人转说口 一般戏曲都有韵白,使用打击乐,这样影片必然节奏放慢,青年人对戏曲的韵白,听着比外语都费劲。用东北语,没用韵白,影片语言道白上很有“精彩看点。 ” 特色三:展现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现在,观众看的二人转演出都是时尚版、娱乐版的二人转。二人转真正的优美唱腔、舞蹈,很少在舞台上看见。《贵妃还乡》将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最优美,最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展现在观众面前。只有在辽北,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贵妃 我国首部二人转戏曲电影——《贵妃还乡》昨日下午在铁岭市清河区云松酒店举行关机仪式。导演邢丹介绍,《贵妃还乡》7月份完成剪接,有望在年底和广大观众见面。 此片是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崔凯根据清河郎太后的历史传说创作而成。讲述的是清朝年间,贵妃娘娘郎丽华回乡省亲期间惩治贪官的故事。影片于今年3月28日在横店影视基地开机,4月下旬转场至清河区莲花山庄继续拍摄。 本片第一次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二人转作为一个戏曲形式搬上了银幕,填补了我国二人转戏曲影片的空白。 该片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电影制片厂、铁岭市委宣传部、清河区委、区政府联合拍摄。据清河区委宣传部介绍,《贵妃还乡》将代表我省角逐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级电影大奖评选活动。 剧组在清河区莲花山庄完成影片中“贵妃省亲”部分的拍摄工作,影片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这一场景中。《贵妃还乡》中女主角“郎娘娘”由闫学晶扮演,男主角“尚阳县令”由潘长江扮演,其余演员基本来自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和吉林省吉剧团。 《贵妃还乡》的传说 清代干隆皇帝偶得一梦:“在奉天府开原县一带,出了一位头戴金冠,手托官印,骑着黄龙马的娘娘”。大学士纪晓岚认为,此乃吉兆,一定要去此地找到此人,预示着皇恩浩荡已达四海。 于是,干隆扮成商人模样,带着纪晓岚,携侍从踏上寻亲之路,历尽辛苦劳顿终于找到了梦中的开原县郎家屯。纪晓岚指着满脸黄疮的少女,惊呼:“此为娘娘。 ”干隆不信。夕阳西下,干隆皇帝差侍从带少女到附近的一条河沐浴。沐浴后的少女面似桃花绽放,眼若秋水流动…… 此女祖居此地,日后,干隆皇帝为解郎娘娘思乡之苦,陪娘娘回乡省亲,皇帝封郎娘娘的沐浴之河为清河,这就是清河地名的由来,并把清河地域加封为“汪多罗束”(满语:富饶的河湾)。
不过网上现在还没有呢,,再耐心等待一下吧~
4. 让人给狗磕头那个电影叫什么
让人给狗磕头那个电影叫《贵妃还乡》。
《贵妃还乡》是一部二人转喜剧电影,由邢丹指导,把二人转形式用到电影里,是第一次破天荒的尝试探索。因此,这部电影在打击乐、板腔体、韵白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以往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有很大区别。
5. 求余光中《还乡》简介(不是<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着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转载,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6. Tomas Hardy 的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电影,英文版,速求[email protected]
《德伯家的苔丝》大家都看过吧?它的伟大作家就是哈代,挺喜欢这个作家的...
下面附上他一生的作品...应该够全了...
托马斯·哈代·生平简介
托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着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7. 韩国电影《归乡》的导演是谁
归乡(韩国慰安妇主题电影)一般指鬼乡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
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
网络:http://ke..com/link?url=o4KbfKRz2D0__09QmFNiU9blkta4wwE5bg0cQb7
8. 还乡的介绍
《还乡》是 1983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包起成执导,吴海燕、李再扬、梁明主演。《还乡》讲述山峦重重,汽笛长鸣,一艘客轮航行在江南河道里。从西北归来探家的肖榛在船上向远方眺望。偶然,她与昔日的老同学朱耕相遇,引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9. 帮我找找电影《还乡记》马丁.劳伦斯演的喜剧
〈贼变〉也叫〈笨贼妙探〉。超搞笑的,我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知道马丁劳伦斯的。在迅雷就可以在线免费观看。肯定会把你笑的肚子疼。你不信的话就去看看吧。还有他和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绝地战警〉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