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影评 » 狗小的自行车电影资源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狗小的自行车电影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2-09 08:47:59

⑴ 那里可以下载电影狗小的自行车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098536o0p0.html
全部的话可以到顶悦视听盒tv.orinno.com中的中央6频道中下载。

⑵ 卢江良的文学奖项

短篇小说《在街上奔走喊冤》
第3届全球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狗小的自行车》
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
2003-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短篇小说《赵子龙的枪》
第7届美国“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
短篇小说《大街上撒满黑钉》
第8届美国“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
短篇小说《穿不过的马路》
第9届美国“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
短篇小说《好大一方肉》
第11届美国“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
短篇小说《梦想制造者》
2009-2010年度阳光文学奖
长篇小说《城市蚂蚁》
2005年度浙江省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
长篇小说《逃往天堂的孩子》
2007年度杭州市重点签约作品
2007年度浙江省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
长篇少年励志小说《狗小的自行车》
2011年度北京市出版工程
第4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
电影剧本《本乡有案》
2009年度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

⑶ 卢江良的媒体访谈

卢江良:千万别轻信成名作家的忠告
文/卢江良VS许多余
许多余: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是因为家庭的熏陶吗?还是因为别的?
卢江良:我从高三的时候开始喜欢上文学的。在此之前我看不惯村领导的贪赃枉法,经常向县政府反映他们的丑恶行为。后来觉得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加上很快高中毕业了,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觉得搞文学也许是一条出路,就由写举报信改成了写小小说。但因为有着写举报信的那段经历,所以我以后的作品里总带着批判的色彩。
许多余: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什么时候,那一刻心情如何?
卢江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高三下半年。因为当时我写了不少成年小小说,希望能在一些成人文学杂志上发表,可偏偏发表出来的是一篇作文,而且在一张当地县文联办的内部少儿文艺报上,所以谈不上有多少喜悦可言,反而觉得有些不屑。
许多余:你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你觉得在自己的生命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卢江良:我走上文学道路,可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高中毕业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想通过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我觉得写作,能让自己向这个社会发言,赢得一个公民应有的尊严。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亲教会我耿直和坚强,母亲教会我善良和勤劳。他们的身传言教,永远是我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许多余:你最不喜欢哪些作家?
卢江良:我最不喜欢那些没有一部叫得响的作品,却到处抛头露面、拉帮结派、上窜下跳、奉承拍马、自我炒作的冠着“作家”头衔的文坛活动家。
许多余:同代的作家中你最欣赏哪些?
卢江良:我欣赏的同代作家很多,凡凭着良知孤独写作的作家,都是我欣赏的对象。不过,这份名单有些长,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许多余:你在学生时代,是怎么样一个状态?
卢江良: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有些自闭的人,因为我的成绩不是太出色,在学校里显示不出优势。而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正好是“高分低能儿”吃香的年代。
许多余:你认为中国当今的语文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卢江良:中国当今的语文教育不是在教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而是在逼着学生如何死记硬背,如果去应对那些稀奇古怪的考题,所以当今的语文教育是非常失败的,他们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但能培训出一大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书呆子。
许多余:你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有哪些改变?
卢江良:应该说改变得很少,我是一个内心坚硬的人,如果没碰到重大的事件,往往是很难改变的,只会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勇往直前。
许多余:这么多年来,你一直都坚持文学创作吗?都取得了哪些自我感觉比较骄傲的成绩?你觉得文学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江良:从高中毕业至今,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创作了一批独具魅力的乡土小说,在文坛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他们在《当代》《中国作家》《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转载过,也以拿版税或稿费的形式出版过《狗小的自行车》《城市蚂蚁》等多部作品,目前已有3篇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其中《狗小的自行车》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第八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儿童片奖等3项大奖。我觉得文学使我的人生更加具有意义。
许多余:都说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你觉得自己能有今天,是因为天赋,还是因为自己的勤奋?
卢江良:同意这样的说法。把写作比如成一辆机动车,没有天赋等同于没有油,光靠推着走,无论如何是开不远的。我觉得自己能有今天,除了勤奋,更多的是因为上天赐给了我写作的天赋。
许多余:你比较喜欢中国的哪些作家?国外的呢?其中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卢江良:我喜欢的作家很多,中国的已逝的有鲁迅,活着的有余华。国外的就更多了,像卡夫卡、契诃夫、巴尔扎克、加缪、马尔克斯、奈保尔等等。这些作家都对我的写作起着一定的影响,但分不清谁影响大谁影响小。
许多余:一般来说,一个写作者在写作的初期总会模仿一些人,你有过这样的模仿阶段吗?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这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你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了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你以后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向还会有变化吗?
卢江良:我写作的初期从事小小说创作的时候模仿过欧·亨利的小小说结尾。但停止写小小说后也就停止了模仿,那个时候应该在2000年前后吧。后来我的写作都用自己的思想在写,所以在我的中短篇和长篇小说里,很难找出别的作家的印记,只能找到我自己的。在这个方面,可以这么说,我比其他作家好一些。至于以后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向会不会变?现在我很难确定,但能确定的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的基点永远不会变。
许多余:在你这么多年的写作生涯当中,你是否遇到过一些什么困难(内心的或者现实的)?你觉得能够让自己坚持文学梦想的最大动力和最充分的理由是什么?
卢江良:在我写作生涯中,我经常遇到困难,无论从内心的还是现实的都有。但我总说服自己走过去,因为我需要通过写作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意义。并且,我始终相信自己是能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到最后的人。当然,这个“最后”并不是说,在我以后就没写作的人了。
许多余: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而写?
卢江良:开始为爱好、为生计、为名声而写作,现在为内心、为尊严、为社会而写作。
许多余:你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为自己定下什么计划和目标?你觉得自己在10年之内是否可以超越心目中的偶像(假若你有偶像的话)?或者已经超越了。
卢江良:从事写作十年之后,我就不定计划和目标了,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不是要超越其他偶像,他(她)最需要的是超越自己。当然,要超越自己是艰难的。但要想不断地前进,必须突破这样的困境。
许多余:你给文学是如何定义的?你觉得文学是什么?相对于科学或其它学科,你认为文学与它们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卢江良:文学是很难定义的,它所包含的太广了。我还不具备去定义它的能力。相对于科学和其他学科,我觉得文学是最贴近人类内心的。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许多余:你是否已经做好了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文学的准备?
卢江良:从开始写的时候就准备了。
许多余:如果让你给自己的下半生做一个预测,你将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言?
卢江良:我从来不做虚幻的预测。路是要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是预测得出来的。我只是一个写作者,不是一名预言家。
许多余:迄今为止,你最满意的作品是那篇(部)?当时创作的时候有什么背景?主要取材于真实的生活还是虚构?你在这部作品中寄托着怎样的思想?
卢江良:我最不喜欢用“最满意”这个词,来衡量自己的作品。衡量自己的作品,我习惯于用“最具代表性”。我觉得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好几部,像《在街上奔走喊冤》《谁打瘸了村支书家的狗?》《穿不过的马路》等等。当时创作它们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我的每部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它们又是真实的。在这些作品中,寄托了我希望黑暗变得光明的美好愿望。
许多余:你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你对一个刚刚开始的写作者有什么忠告?
卢江良:开始写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多,语言的问题、结构的问题、逻辑性的问题,还有思想性的问题等等。包括现在,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想写作的时候不遇到问题,那只能停止写作。针对刚刚开始的写作者,我谈不上要忠告他们什么,只是建议他们不要轻信已成名的那些作家们的所谓的忠告。
许多余:你如何看待“文学市场化”?
卢江良:“文学市场化”很正常,也是必须的,因为每位作家写作不可能真的只写给自己看,所以整天叫嚣着只为自己一个人写作的作家,要么是内心虚弱的自卑者,要么就是脱离现实的自大狂。写作毕竟不是偷东西嘛。
许多余:你觉得如今文学过度的商业化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否有一定的伤害?你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是否遇到过出版商与与自己的协作初衷相违背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
卢江良:文学过度商业化,对一位真正的作家而言,谈不上伤害。因为真正的作家,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是否过度商业化都伤害不到他(她)。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从来不考虑出版商的意见。我只把自己想写的作品写出来,然后让欣赏它的出版商去出版它。
许多余:你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卢江良:我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主要看这部作品是很无聊还是很有意义,很无聊就是“坏”作品,很有意义就是“好”作品。
许多余:你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让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卢江良: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有作者自身的,也有体制上的,整个文学环境不利于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出来。这些问题想得到改善,一方面要从体制上着手,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要深刻反省。但这两方面做起来都很难,特别是后者。
许多余:中国的文学“诺贝尔”梦一直没有实现,目前只有高行健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还不是中国国籍,许多汉学家说中国文学与西方及亚洲的日本、印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你是否认同此种论断?你觉得这种所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江良:我认同这种论断。诺贝尔文学奖办了一百多年了,始终影响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确实已成了衡量作品优劣的世界性标杆。这一点不是任何人能否定得了的。我觉得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作家的观念方面。这由体制和作者自身两方面造成的。
许多余:除了写作,你平常都有一些什么爱好?
卢江良:看电影、听音乐、看书、散步、跟家人在一起。
许多余:你目前的生活状态如何?是靠写作来养活自己还有另有职业?你觉得工作和写作之间有冲突吗?
卢江良: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靠写作来养活自己,写作挣的钱只能让我的生活更滋润一些。我的职业是编辑。工作和写作没很大的冲突,因为都跟文字有关。
许多余:谈谈你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爱人等,你们之间是否有代沟呢?你认为作为一个作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你理想的爱人?或者说合适的、称职的伴侣。
卢江良:当你在生活中,不刻意把自己当成作家的时候,跟父母、爱人等之间的代沟就会小很多。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的爱人,只要她(他)不同样是作家,就会显得理想多了。
许多余:你对80后的写作情况了解多少?你觉得哪些80后作家最值得期待?你觉得80后还需要过多久才能挑起中国文学的“大梁”?
卢江良:我担任过9年少年文学网站编辑,对80后的写作情况应该说基本了解。至于80后作家哪些最值得期待,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作家这种东西是期待不好的,目前势头很好的,过了两年可能写不出东西来了;现在默默无闻的,半年后有可能横空出世了。但我觉得80后要挑起中国文学的“大梁”,要等他们到了目前正在挑大梁的那批人的年纪。
许多余:你对于“炒作”这个问题怎么看?
卢江良:适度的炒作是需要的,过分的炒作就很让人作呕,万事都得有个“度”。
许多余: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乎别人的评价吗?
卢江良:我是外表普通内心独特的人。对有建设性的评价我很在乎,对非建设性的评价一贯来当作耳边风。
许多余:你希望自己的读者是哪些人?或者说,你写作的目标人群是什么?当你的一个铁杆读者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你的一个铁杆读者对你说非你不嫁(或娶)的时候,你将如何对待他(她)?
卢江良:那些还在思考的人。当铁杆读者遇到困难向我求助,能帮尽力,帮不了只能爱莫能助。作家在灵魂上是导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普通人。当一个铁杆读者对我说非我不嫁时,我先会取下头上那个虚幻的“光环”,让她看清楚我的“真面目”。
许多余:你的写作状态什么时候最好?接下来,你有哪些计划?
卢江良:这个很难回答。写作状态跟身体和心理状况相关,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差,很难确定。接下来,我准备写完手头正在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逃往天堂的孩子》(暂名),这是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应该是我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构思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春节前,我必须把它完成。

⑷ 扮演王小米妈妈的演员是谁

扮演王小米妈妈的演员是顾艳。

顾艳,大陆演员,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1986年在《沉默的冰山》饰演巧巧。1989年凭借《家教》中的亚琴获得第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配角。2004年在《长恨歌》饰演王琦瑶母亲 。2008年因饰演《狗小的自行车》获得第八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女演员。

2009年7月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中饰演端庄贤惠的司令夫人桂红云 。2011年都市情感剧《婆婆来了》中饰演一个性格有些彪悍的农村老太太。2013年12月在《天使艾美丽》中饰演艾母 。


(4)狗小的自行车电影资源扩展阅读:

顾艳演艺经历

1986年与刘岩 乔琛 等人参演《沉默的冰山》上映并在剧中饰演巧巧。

2006年与毛坚共同参演《狗小的自行车》中饰演男主角的目前狗小娘。

2004年先是与蔡小晴执导都市剧《家教》中饰演亚琴。随后与黄奕、谢君豪共同参演《长恨歌》并在剧中饰演王琦瑶 。

2009年7月与李幼斌、殷桃共同参演在那遥远的地方端庄贤惠的司令夫人桂红云 。

2010年6月与贾一平、贾乃亮等人共同参演《燃烧的玫瑰》并在剧中饰演精明能干的女强人赵慧兰。

2011年沙溢、朱杰等人共同参演都市情感剧《婆婆来了》并在剧中中饰演一个性格有些彪悍的农村老太太。

2012年11月李幼斌﹑史兰芽共同参演《国门英雄》在央视播出并在剧中饰演的关汉生的妻子郑颖萍,因生患绝症还处处为家人考虑,最后逝世的传统女性形象展示了人间真情,也赚尽了观众的眼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顾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我的!体育老师



⑸ 给推荐几部反应小人物生活的国产电影

卡拉是条狗
记忆比较深刻。

⑹ 《狗小的自行车》txt全集下载

狗小的自行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村长是从村委回家路上
看到那两条狗的。要是以往村长不会留意
可这次两条狗在
村长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多看了几眼的村长意外发现
其中那条雌的就是自己家的白白
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村长记得
前年春节的时候
支书来家里做客
看到了他家的白白
便
不住对自己说
你家的狗要是生了崽
别忘了送一条给我家喔。村长见支书这样爱狗
当下就满口答应了。支书是自己的领导
要自家的狗那是看得起自己
岂有不答应之理。
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村长家的狗差不多养了三年了
可由于村里没别的狗
一直没有怀过胎
更不要说生崽了。自家的狗生不生崽
本来对村长而言并不重要
问题是当初支书开了口
现在两年过去了
还没给人家狗崽子
不知道人家心里会怎么想
人家住在另一个自然村
可不知道你家的狗生不生崽的。
现在
村长见白白跟一条雄狗在交配
暗想生狗崽的日子应该不会遥远了
心头恍如被卸下了一扇石磨
走起路来步子不由地轻快了许多。
村长回到家的时候
老婆正……

⑺ 狗小的自行车狗小是谁演的要资料哦

演员章海东,还不太出名,能找到他很有限的资料.他是武术学校的学生,表演的徒手翻跟头都是真翻.演过的电影<少年狮王><杂技岁月><狗小的自行车>其他就不知道了~<少年狮王><杂技岁月><狗小的自行车>我都看过,他是很会表演的小孩.<狗小的自行车>的评价也是很不错的电影,可爱的小孩啊~~

⑻ 中央六台播过的国产电影

第一部:《替补职员》

第二部:《狗小的自行车》

第三部抱歉没看过。

⑼ 梁山的相关介绍

跟梁山导演的对话,有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作为体制内的电影厂导演,说话很注重分寸得体,但也偶尔流露出来因身处体制而带来的困窘处境。他基于自己的环境总结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走的道路,那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把工作做得最好。他真诚的创作态度不容怀疑,而他也始终相信在这世界上默默的付出总有人会看得到,“总有人会肯定你”。
我是做导演的
对很多学习电影导演专业的人来说,拿胶片拍电影才真正算是在搞艺术,搞创作,才真正对得起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实践得起自己的艺术理想。但梁山导演对此并无所谓。在他看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是用胶片还是磁带,都不会影响自己创作的本质,而他也从不介意自己拍摄的介质会是什么。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做电影的”或者“做电视剧的”,他是——“做导演的”。查阅梁山导演的作品表,发现电视剧数量并不少于电影,并且他执导的《夺子战争》、《错爱一生》等电视剧一度都是国内高收视的代表剧集。专门进行电影创作的人对电视剧总会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一些老艺术家就曾跟梁山说:“小伙子,不要再拍电视剧了!”而梁山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他现在拍电视剧就跟当年拍电影一样,当年的电影全中国老百姓都能看;因为院线、体制的原因,现在他拍电影没人能看到,但拍电视剧全中国的老百姓也都能看到。他觉得,对导演来说,重要的无非是他的想法能够得到传达,传到更多人心灵中,而电视剧就能做到这一点。“真诚一点,在作品中能加入自己的想法,这就够了,我坚持这一句话:我是做导演的,用我的作品讲故事,传达我对生活的看法,不管电视还是电影。” 他这样说。
被标签化的无奈
如果当初没有参加艺术考试,梁山现在可能是某位建筑学专家。结果无心插柳的上戏考试,让他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了上戏历史上唯一一届电影导演专业班的学生之一。计划经济的分配下,水到渠成地进入上影厂。掐指算来,从1990年至今,梁山在上影已经工作了近二十年。体制内的这些年,多数作品都是交班任务,梁山没有多少好自己选择的余地。
从梁山第一次作为执行导演参与《孽债》拍摄起,他的作品似乎形成了一定的样式,题材内容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相似性——关注人伦亲情题材和当下的时代环境,如后来的《夺子战争》,电影《父亲》、《狗小的自行车》都是如此,而且讲的大都是父子关系。人总是很轻易地被认定位,就跟演员一样,一旦某类角色演得多获得大家肯定了,那么很多导演在碰到类似的角色时都会去找他。而此种“标签化”,在导演身上同样适用。早期的一系列电视剧下来,梁山导演在处理“人伦亲情”题材上的能力已经有目共睹,因此很多制片人都去找他拍此类片子。“其实,这并不是我的最爱,但是制片人喜欢找我拍这样的片子,大家都来找你,这成就了同时也限制了你的戏路。这个片种来找你,而别的片种又不来找你,就只好继续拍这样的类型片了。体制之内,有这个体制赋予我的一些特点,使我选择拍不了自己真正想要拍的东西。毕竟,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它不能一个人就能搞定。”
环境不容乐观,但梁山导演也有自己的梦——他一直想拍一个关于军阀大帅的故事:“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山西某高墙大院。镜头升起过墙,往里探,一片黑色,出现祖宗祠堂,里面一个老地主打扮、撅着屁股的男人跪在地上敲木鱼。墙上挂着无数祖宗像,每个祖宗长得都差不多。老地主戴着瓜皮帽,我们看到他的脸,他也长得这个样。随着一声锣响,仆人大喊:“老爷——大太太生了!——”,然后又一声“老爷,二太太生了!——”佛珠散落一地,老爷朝外狂奔……外面扫马厩的长工一抬头,天上两颗扫帚星呼呼飞过。两个泼皮出世了!……”谈到这些,梁山导演兴奋之情难以形容,几乎是手舞足蹈地为笔者讲起了电影的开头。很明显,这是他心中勾勒已久的画面,不是关于现实主义,不是亲情伦理,而是一个喜剧色彩浓郁的作品。
由于始终整合不了资源,梁山导演无法把它拍摄出来。但他并不觉自己是心怀遗憾,反而很坚定地说“我是肯定要拍那种片子的,但时间没到急也急不来”。事实上,国内很多导演都身处这样的困境,对各导演而言不能实现的梦想也太多太多,而梁山的理念是“既然如此也不用沮丧,先一步步做好现在的事,五十年后,你拍得好的作品自然有人会记住。实际上,我们也只能走这条路,因为没有别的路好走。”
默默努力中等待知音
几年前,梁山接到上头任务——带《父亲》去参加位列国际十个A级电影节之一的开罗电影节。对于向来不关注电影节的他而言,这实属意外,梁山很兴奋,不是对奖项有任何期待,而是因为可以去看金字塔。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糊里糊涂”地抱回了两个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上海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的国际A级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当时特别开心,心里想象着是不是回国来能多一点拍片的机会。结果,没有。梁山也没有失落,经过这次旅行却让他领悟到:如果世界上无数种人,只要你真诚和努力,那么总有些人会被你打动,因为总有些人是和你一样的。
前几天,梁山参加了中国电影百合奖,其数字电影《狗小的自行车》获得了多项提名,最后夺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儿童片奖”在内的三项大奖。在上台领奖时,他这样说:“只要你默默耕耘,总有人会看见的。”
在梁山眼里,《狗小的自行车》与《父亲》有相同的地方,想着得奖,奖是想不来的,评委都有他的良心和眼光,但只要是你真诚做的东西,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世界上总有人看到它喜欢它,这也是这两部影片能够得奖的原因。《狗小的自行车》是他的第二部电影,也让他拿到了第二座“最佳导演”奖杯。但如果要说最真诚的作品,梁山觉得还是那部《夺子战争》,当时上海收视率38.7%的十集电视剧。“说它真诚是因为整个片子没有任何假话,是根据真人真事编的。当时听了故事特别感动,简直是‘上帝编的剧’,而且不是任务,是我自己想拍的。”他自认为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你们可以五十年后再看这个片子”。果然,这两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上,《夺子战争》被大画家陈丹青津津乐道。
正是坚守着这样的信念,梁山始终兢兢业业,在默默地付出和努力着。在他看来,他就是做导演的,只要有好本子都愿意拍,即便是拍电视剧也有点拍电影的感觉,相当认真。在梁山眼里,好的电影只有一个标准——拨动人的心弦!哪怕一个电影让人心动之处只有那么一处,电影就成功了。所以梁山更关注电影内涵本身,对技术不纠结。如果说画家摆弄颜料,音乐家摆弄音符,那么他觉得电影人摆弄的不是镜头不是胶片,不是演员的表演,而是人性。“说不完的东西就是人性,技巧再高总有被滥用而让观众厌倦的那一天,唯有人性是永恒的题目,人有不同的性格而同一个人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下又有不同的反应和变数,这是永远可以表现的,没有穷尽,历久弥新,是探知不绝的。”正因为如此,当初他拿到《父亲》剧本就傻了,“下岗——98年拍,会有新意有人关注;但到了2003年这个话题已经过时很久了,我就改动,聚焦于父子之情,从矛盾到理解而下岗只成为了一个背景。”
梁山理解中的好导演最关键的是,“他必须是怀疑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有着深刻的了解,知道一切的人和机构都带着面具,而伟大的故事,就在面具背后”。导演就是要有能力让观众在看似平常的描述中,洞察出人的内心。最后当观众看完作品走出影院时,会多出一种对世界的看法。
我看上海电影
上海,对梁山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见证着它的变迁,感受着它的繁华。毕业后就一直在上影厂工作,体制之内不断耕耘,茶余饭后的同仁探讨,他对于整个上海电影发展的现状考虑得很多,相对是比较清楚的。
在梁山看来,上海电影发展的疲态之势并不是由于人才的断裂,而主要是环境缘故。一方面,上海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突飞猛进,使得整个城市过于商业化;另一方面,上海的电影往往只有一个通道,生存余地太狭窄。“这儿依旧有很多优秀的导演,鲸鱼就潜在水中”,
梁山在谈话中数次提到老上海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作品,可见他对那个年代的上海电影有其热诚和执迷。他说,“风水轮流转”,话里暗自隐藏着他对上海电影执着的期待和留守。那是一个不灭的海上之梦,而当下他所做的只是默默耕耘。
.....

⑽ 李亦中的学术简介

出版专着及主编教材
出版专着及主编教材、丛书有《中国“入世”与传播学新视野:影视传播》、《电影导演翘楚:蔡楚生》、《电影一百年名作精选丛书》四卷、《影视艺术教程》、《影视艺术鉴赏》、《美国电影研究文丛》首卷、《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理论文选》等;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中国数码影视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科学含量透视新中国电影》、《多媒介环境与受众群体》、《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天一电影公司经营特点初探》、《开源节流:电视栏目策划》、《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初探影视与纸媒体内容资源的整合与互动》等,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上海广播电视学会颁发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各一项 。
代表性论着
学术成果:出版专着、主编教材和丛书有《电影四面八方》,《中国入世与传播学新视野:影视传播》,《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影视艺术教程》,《影视艺术鉴赏》,《中外影视精品赏析》,高等院校动漫游戏系列教材《动画编剧》,《电影导演翘楚:蔡楚生》,《聚焦好莱坞》(美国电影研究文丛)四卷、《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理论文选》、《海上影谭》、《银海拾贝》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有:《我国电影评价系统初探》、《电影国门沧桑录》、《中国数码影视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科学含量透视新中国电影》、《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天一电影公司经营特点初探》、《影视与纸媒体内容资源的整合》、《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竞争性合作:入世后中美电影业交互态势》、《好莱坞影响力探究》、《开源节流:电视栏目策划》等;其中多项成果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上海广播电视学会颁发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主持课题有2009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与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电影评价系统研究》
创作成果:编剧策划数字电影《狗小的自行车》(CCTV-6播出),荣获第8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儿童片奖。
2011年巴黎中国电影节 桑弧回顾影展
左 法国国家电影局主席 Eric GARANDEAU先生
中 李毅中教授
右 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 高淳芳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