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罗静予的介绍
罗静予(1911~1970),中国电影技术家。四川成都人。少年辍学,自谋生计,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考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七混成旅宣传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❷ 1月26生日的名人有谁啊
保罗·纽曼(演员)
安格拉·大维(科学家)
hero在中(歌手)
盛田昭夫(企业家-日本索尼集团的创始人)
刘晓虎(演员)
方文山(作词人)
钱小豪
男,生于1963年1月26日,中国广东
爱玛·伯顿 Emma Bunton
女,生于1976年1月26日,英国伦敦
❸ 黎莉莉的演艺经历
1932年,她主演了孙瑜导演的《火山情血》,同年还与王人美合演了《芭蕉叶上诗》,1933年她主演了《天明》,参加了《小玩意》的拍摄。后来孙瑜专为她写了几个剧本,由她主演,如《体育皇后》和《大路》,在这两部影片中,她以活泼、健康、富有时代性的形象征服了观众,被公认为典型的“甜姐”,颇受当时学生及青年人的欢迎。1935年至1937年,她在“联华”主演了《狼山喋血记》、《人海遗珠》等八部影片。1938年,她和罗静子的婚礼由郭沫若证婚,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致贺词。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与高占非合演了《热血忠魂》后,便和该厂当时的技术科长罗静子结婚,1939年,她由重庆去了香港,参加了香港大地影业公司由蔡楚生导演的《孤岛天堂》的拍摄,这部影片公映后,极为轰动。1940年,她回到重庆,在“中制”主演了《塞上风云》,她在片中的表演获得好评,1946年,她到美国,在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学习表演,到纽约学习语言和声乐,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暑期班进修化妆,还到好莱坞观摩实习过,1947年回国。解放后,她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加了《智取华山》的拍摄,1955年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成为表演系教授。1991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为她颁发了“学会特别荣誉奖”,2005年8月7日凌晨5:2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小玩意》中的珠儿,《大路》中的茉莉,《狼山喋血记》中的小玉,还有《体育皇后》,在那些畅快淋漓的讲述背后,敢爱敢恨又不失娇艳之美的女性,就安静地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角,安享晚年和独属于她的如烟往事。
成长历程
最后一位默片影星的成长
当红女明星,自然追求者无数,黎莉莉不大搭理人家,别人给她起个外号叫冷面孔。那么丈夫罗静予怎么会追上她呢?
1937年抗战爆发,黎莉莉毫不犹豫地放弃联华公司的工作,离开“孤岛”上海撤往内地,在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去汉口的火车拥挤不堪,黎莉莉根本顾不上旅途生活问题,连睡觉褥子都没带,有一天她发现有了一个褥子,原来罗静予自己睡光板子,把褥子让给黎莉莉。当时胶片都是国外进口,罗静予的理想是能在国内自产胶片,所以研究化工行业,英文也很好,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筹建之初,罗静予就是厂里技术骨干。黎莉莉觉得这个人很厚道,笑说,他就对我好嘛,我觉得人不错,自然而然就到一起了。两人相识不久在武汉举行婚礼,郭沫若担任证婚人。黎莉莉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了抗战影片《热血忠魂》,被调到香港后,与身为制片主任的新婚丈夫罗静予合作第一部影片《孤岛天堂》,期间黎莉莉怀孕生产,但为了不耽误进度坚持拍摄,可以想象其艰苦不易。
之后黎莉莉赴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在大学的暑期学校进修台词、化妆等课程。有美国人找她拍戏,但一看是侮辱中国人的角色,黎莉莉毫无商量地拒绝了。以前孙瑜导演曾给黎莉莉讲过很多中国古诗,这时派上用场,她教美国华侨古诗,维持生活。解放后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她在电影《智取华山》中出演配角,以后调任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就此淡出银幕。文革中丈夫罗静予不堪忍受无休止的批斗,在北京最冷的一个冬天,以自杀告别了世界和妻子黎莉莉。
1978年,黎莉莉已是63岁的老人,当国家终于摆脱噩梦,她也以黄昏之恋开始重新品尝幸福滋味。黎莉莉和与自己同年的着名画家艾中信再次步入婚姻。2005年8月7日,这一位从默片时代就成名的女星挥手作别。有一段新闻导语这样写道,“中国上个世纪辉煌的三十年代电影的大门彻底关闭。”
横空出世的“体育皇后”
刚进联华公司时,黎莉莉还在南洋高商“半工半读”,拍电影大多在晚上,白天她仍然是女学生,拎着书包,带上网球拍,骑自行车去上学。她常去虹口的游泳池,还在上海游泳场开幕式上做跳水表演,当时演员中很少人会游泳。短跑、游泳、篮球、网球,骑马,跳舞,黎莉莉样样精通,可谓摩登女郎,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她甚至很想嫁给运动员。
《体育皇后》是孙瑜导演为黎莉莉度身定制,被称为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山之作。孙瑜在片中寄予“体育救国”的理想,倡导不仅要启蒙心智,还要强健体魄。黎莉莉扮演体育女校的学员,她是短跑冠军,赛场上身姿矫健动如脱兔,生活中更是活蹦乱跳,片中表现她在家里和小狗追逐玩闹,简直是个疯丫头。银幕上出现这样好动调皮的女生,还是头一次,黎莉莉活力四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此片上映,健美女性蔚为风尚。
《大路》同样是孙瑜导演的作品,黎莉莉扮演的茉莉和陈燕燕扮演的丁香正好形成对比,丁香娇羞婉转,茉莉则热烈奔放,高兴起来又笑又跳,黎莉莉演来稍带夸张却不造作,她的活力透过银幕扑面而来。《大路》送到苏联参加竞赛,日本人侵占东北,影片拷贝在路上耽搁,结果因迟到无缘奖项,而《渔光曲》在这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喜获“荣誉奖”。《大路》和《渔光曲》两部戏当时在国内都非常轰动。
通过这一系列影片,黎莉莉冲破固有的审美观,塑造了青春健美、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性形象,为早期中国电影留下崭新的女性风姿,深受学生和青年观众的喜爱。
❹ 1月26日的逝世人物
1210年(南宋宁宗嘉定二年除夕)—中国着名爱国诗人陆游逝世,享年85岁。
1970年—中国电影技术家罗静予逝世(生于1911年)。
1823年—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逝世。
1885年:查理·乔治·戈登,英国军官(1833年出生)
1982年—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活动家、苏联意识形态方面专家,苏联共产党副总书记苏斯洛夫去世。
1998年:铃木镇一,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1898年出生)
2008年—着名外交官章含之因肺部并发症去世,享年73岁(生于1935年)。
2009年—张露,中国香港女歌手。
2015年—梁音,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生于1926年)
❺ 罗静予的时间概况
1931年到上海,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决定走技术救国的道路,先后在无线电工程、电信、报务等专业技术学校学习,并刻苦钻研电影技术。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筹建中国电影制片厂,1937~1938年,在该厂负责编辑 5集新闻片《抗战特辑》,分别记录了芦沟桥事变前后的抗战动态、日本侵略者种种暴行罪证,以及1937年9月10日上海抗战和难民救济实况;特别可贵的是记录了八路军在晋北英勇作战的情形和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在此期间,他还负责编辑其他7集《电影新闻》以及多部新闻短片。1938年底,中国电影制片厂迁到重庆,并决定在香港成立大地影业公司,他任经理和制片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装配录音机,为蔡楚生导演的故事片《孤岛天堂》录音。1941年,赴美参加电影工程学会年会,抗战胜利后回国,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他利用厂长职务展开进步活动,抵制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拖延反动影片的摄制,支援进步电影活动,掩护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因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48年赴西欧考察电影技术。
1949年初,罗静予取道香港回国,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制片处处长、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经理、北京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等职。他为提高中国的电影技术水平,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1970年1月26日逝世。
❻ 罗静予的简介
罗静予(1911~1970),中国电影技术家。四川成都人。少年辍学,自谋生计,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考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七混成旅宣传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❼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着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鲁迅着,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栋、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翻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比果。
1948年,为了消除这种语言上的障碍,经东北电影制片厂(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由该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东影厂试验译制成汉语。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郁闷 关于你后面问的qingse电影的问题 万恶的网络不让我发上来,你留个QQ吧 我传给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