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受传媒关注女主角是什么奖项含金量怎么样
最受传媒关注女主角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电影奖项,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贰’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电影《1921》亮相大银幕,用光影艺术致敬建党百年。该片以1921年的上海为背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事件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1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首次公开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电影局的指导下,电影《1921》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陈晓达,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等党史专家,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等着名电影理论家、评论家,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和演员王仁君,以及各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党史专家、电影学者、媒体记者就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等进行了研讨,对于影片给予了“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的高度肯定。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源动力”,被誉为“建党题材新时代经典之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高度肯定了该片的宏大叙事,把1921年前后国内外大事通过艺术手法凝练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权威的专家之一苏教授也对于该片首次真实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认为从大的城市风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细节,剧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过对当时租界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实展现深刻揭示了上海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艺术和真实的高度融合”,并且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映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教育需要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把建党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如果说《开天辟地》是写实主义的作品、《建党伟业》是群星璀璨的演绎,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轻化的真实还原,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对于党史教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吴海勇认为影片的年轻调性,是为了让年轻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故事找到共鸣,同时细腻展现了“先辈少年时”的建党初心。吴海勇表示,“我最欣赏的是青年毛泽东在租界,看着法国独立日庆典却被挡在外面。这段想象太漂亮了,这就是达到了艺术和历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泽东偶遇上海法租界庆祝盛典,却被挡在门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国人却无法踏上中国土地的委屈愤懑,随后以毛泽东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长经历的蒙太奇剪辑,以合理化想象的生活情景,串联一代伟人树立改变丧权辱国社会现状决心的成长道路和动力来源,以此凸显先辈们坚决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电影《1921》在同类题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创新性创作,令人惊喜,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辈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动力,“真正把年轻人当年轻人来书写”、“毛泽东的形象站起来了”、“何叔衡说读书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头来,这场戏很动人”。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表示,原来觉得这类建党故事很难拍,没想到电影《1921》让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除了电影的宏观和厚重之外,同时在还原历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极其细腻真实,“在历史氛围中表达彼时中国的处境,以及普通个体的挣扎,展现了党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历经困惑与迷茫,但目的很坚定,担得起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意义”,同时他肯定了谍战、追车、动作等类型元素的观赏性。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解读了《1921》作为主旋律作品的新尝试:新颖的国际视角、加入“一大会议”的筹备人视角、补充大量历史细节,他还为片中细腻诠释的年轻人,最后为革命牺牲的命运而深深动容。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盛赞《1921》满足了观众对建党起点的历史和审美期待,“既能领略建党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辈为什么去追求革命事业,用人物、情感和价值观去和当下观众交流”,他肯定了影片类型化思维和主旋律题材的融合,还高度肯定了演员的诠释:“我能够沉浸在角色中,没有特别在意演员,说明他们的演绎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这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观众和时代都需要符合当下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大事件,以先辈少年时为核心、以丰满人物为中心、以挖掘细节为重心的细腻表达,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完成“用28年时间就改变旧中国”这一“中国奇迹”的初心动力,生动鲜活再现教科书上的记载,激励当代年轻人汲取榜样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2
有上百位知名演员出演的电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将破3亿,成绩比较理想。用“比较”二字,是因为它好于同题材的《革命者》,却远远逊于同样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说知名演员数量上的多少,并不能决定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坏。
看过该影片的观众,一部分在为能一部电影看到这么多知名演员而高兴,一部分在为电影里的历史情节、人物而感动,也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部主旋律的电影非常“好看”,只是这部分观众并不占多数,毕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评分只有6.7。
知名编剧汪海林显然不是第三种观众,因为他写了长长的一段影评,为影片中的历史感动、夸部分演员不错,却批评影片的叙事主线杂乱、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够聚焦。
编剧汪海林近两年并不以“编剧”为主责主业,反而在娱评、影评等方面为更多网友所熟知。比如他时不时地与肖战、肖战粉丝展开网上“攻防战”,也时不时地对其他流量明星进行“正义的规劝”。但他这段对《1921》的影评,确实有见地,也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为样本,重申“依赖流量明星给影片带票房的思路是彻底失败的思路,这样一个模式是反电影的”,感叹“电影界需要反思,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电影本体上来,不旁骛,专注于电影?”道出了电影界目前需要改进的.现状。
拍电影是追求艺术,还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电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无疑想要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员中流量明星占了一大半,不为票房,难道是为了锤炼他们的演技?
诚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显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点必须予以支持。许多年轻的观众因为他们的出演而愿意走进电影院,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辈。如果把《1921》当作一部“教育”片,它显然起到了该有的教育意义。
比如,王俊凯受刑的那段,虽然时长很短,却较为震撼。甚至连资深演员祖峰都夸王俊凯:虽然年纪轻,但已经是“老”演员了,很成熟,职业素养很好,表演很有经验。
如果连祖峰都认为王俊凯演得好,那么王俊凯的粉丝和关注王俊凯的观众,多数也会为王俊凯的表演点赞,为《1921》点赞。这就是《1921》的教育意义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员,都有王俊凯这样感人的戏份,有的演员甚至只能称之为“露个脸”,连“混个脸熟”的记忆度都不够。还有一些演员的角色,只是个“工具人”,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展开,他们的精彩并不能在几秒、十几秒的镜头里展现。
这也是为什么汪海林认为“流量明星减少一半,影片会好得多”的原因所在。为了让部分流量明星“露脸”,导演和编剧势必会给他们加戏,但电影的时长有限、电影的主线不能乱、主角的戏份不能减,“加戏”必然会破坏电影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也是这部电影“不够精彩”的原因所在。
电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应反思。
‘叁’ 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女主持人是谁
是陈蓉
出生地:宁波
出生年月:10月7日
星座:天秤座
学历:硕士生(在读)
职业:节目主持人
所学专业:电视艺术系主持艺术研究
所做栏目: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
所属电台:中央电台
爱好:一切年轻人喜爱的我都喜欢
最喜欢的作家:钱钟书
最喜欢的演员:朱丽亚·罗伯茨、费雯丽
最喜欢的电影:《滑动的门》、《Brave heart》、《滚滚红尘》
陈蓉,生于宁波,长在上海
99年大学毕业,被评为“国家文化部优秀毕业生”
99年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至今
大学二年级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节目
98年起主持《智力大冲浪》至今
《智力大冲浪》创办至今已近七年,目前仍是上海娱乐节目中的王牌,收视率居高不下,除常规节目外,还主持上海电视台各大型文艺晚会:
上海市迎国庆50周年直播晚会
上海市迎接澳门回归直播晚会
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上海国际电视节开幕式
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
上海国际模特大赛
《世纪风》2000元旦直播晚会(中央台、上海台合办)
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上海、香港、马来西亚、广东四地合办)
2001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晚会……
‘肆’ 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延至明年,会有哪些大牌到场呢
上海国际电影节顺延至明年,届时娱乐圈的很多明星都会出场,比如人们熟悉的演员以及歌手。至于这些大牌究竟是谁,主办方并没有公布名单,所以也不可以乱说,不然就是欺骗网友。不过也有网友猜测,很多一线演员、导演、编剧肯定会出场,毕竟这个电影节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很有地位的。还有一些网友回顾了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多女星们都参加了,红毯造型也是非常亮眼的,比如说周冬雨、关晓彤、倪妮、张蓝心。
如果很期待出场的来宾,网友就可以去活动的社交账号下看一看有没有预告。
‘伍’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名单
关于金爵奖:“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每年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16部左右的参赛影片均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或亚洲首映片。“金爵奖”参赛影片主题丰富,风格迥异,既有影坛前辈的新作,又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之作。参赛影片经电影节选片人和境外选片顾问推荐,由选片委员会统一遴选,送交国际评委会最终评判。国际评委会由至少七位国际业界知名专业人士组成,有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等。评委会的构成受业界、媒体及大众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体现了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国际评委经讨论选出获奖影片,并颁发各项大奖。
评委会主席:
汤姆·霍伯:英国导演
汤姆-霍伯的最新影片《悲惨世界》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歌曲等8项提名,并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音响效果奖。另外,《悲惨世界》也获得了2013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奖。截止到目前为止,这部影片全球票房已达4.38亿美元。
汤姆曾凭借执导《国王的演讲》获得了奥斯卡奖,这部2010年的影片获得了奥斯卡12项提名,数量比同年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多,并赢得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该片还获得了7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杰出英国电影奖。与此同时,霍伯也因执导这部影片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国王的演讲》还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人民选择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英国电影,电影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制片协会奖年度最佳制片人,欧洲电影人民选择奖最佳欧洲电影。影片全球票房达4.14亿美元。
评委:
米歇尔·西蒙:法国影评人
巴黎第七大学美国研究所名誉副教授,法国电影杂志《正片》编委会成员,法兰西文化电视台记者和制片人。他着有电影专着15余本,包括:《库布里克》,《罗西文件》,《卡赞论卡赞》,《洛西之书》,《布鲁曼》,《一个新世界的征服者》,《好莱坞通行证》,《莎茨贝格》,《从摄影到电影》等。其中,《安哲罗普洛斯理论》和《电影小星球:世界着名导演访谈录》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他也是纪录片《60%的完美男人:比利-怀尔德的肖像》(导演安妮-特莱斯哥特)、《伊利亚-卡赞:局外人》(导演安妮-特莱斯哥特)、《众口一声:曼科维茨》(导演吕克-贝劳德)、《预知弗朗西斯科-罗西电影纪事》(导演克莉丝汀-林平丝卡)的联合编剧和采访者。此外,他曾在二十余个电影节中担任过评委,包括戛纳、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等。
克里斯·克劳斯:德国导演、作家
1991至1997年在柏林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目前他在该学院教授剧作理论。2002年出版了首部小说《欲盖弥彰》,并执导了同名电影,获2002年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2003年又获新面孔奖和第六届西班牙马洛卡普雷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6年克劳斯执导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四分钟》,该片在2007年2月首映前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得到了广泛关注,之后获得了超过45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07年德国电影奖的最佳影片,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以及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剧本等4个奖项。他在2009年至2010年间创作导演的《调查日记》又获得了十余个奖项,影片男女主角分获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布景设计奖,并提名2012年塞维利亚欧洲电影节最高奖。2013年,作为编剧和导演的他,凭借自己的最新作品《昨日之花》赢得托马斯斯特里马特奖最佳编剧。
克斯罗·马素米:伊朗导演
毕业于德黑兰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电视电影系,他执导了一些中短电影,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影片《童年》在第四届黎明国际电影节上广受好评,1987年克斯罗完成了其故事片处女作《任务》。身为电视电影导演兼编剧,马素米于2003年完成他的第七部故事片《代价》,凭借这部影片他摘得了第十八届伊斯法罕国际儿童青少年电影节金蝴蝶奖最佳导演,并荣获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马素米的下一部影片,也是其三部曲的第二部《太过遥远的地方》为他赢得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2012年他凭借《熊》再次问鼎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他的主要作品有《任务》(1987),《沉重的时代》(1989),《州长》(1993),《夜曲》(1993),《着迷》(1999),《为了飞行的羽毛》(2001),《代价》(2003),《太过遥远的地方》(2006),《风从牧场吹过》(2008),《熊》(2012)。
伊利·曼佐:捷克导演
伊利-曼佐是捷克最着名的电影和舞台剧导演之一,同时也是一名电影、舞台演员。1958年-1962年间在布拉格电影学院主修电影编导。当时诞生了整整一代电影工作者,开创了 “捷克电影新浪潮”风格。
1965年他拍摄了首部电影《深海珍珠》,1968年以《严密看守的列车》备受国际瞩目,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9年导演的电影《失意的云雀》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1989年《旧时代结束了》获得蒙特利尔、拉斯维加斯、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7个奖项。2006年《我曾侍候过的英国国王》获得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最佳捷克电影金狮奖,最佳捷克导演金狮奖等。
宁浩:中国导演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电影处女作《香火》(2003)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了首映,并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又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该电影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电影,也是圣塞巴斯蒂安、温哥华、慕尼黑、马尼拉、悉尼、加州、台湾南方影展等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之后的作品《绿草地》入选2005年柏林、香港、莫斯科、圣塞巴斯蒂安等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2006年,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下,宁浩拍摄了喜剧《疯狂的石头》,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赞扬,获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2009年执导上映的《疯狂的赛车》以1千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被称之为新生代的“鬼才导演”。
余男:中国演员
目前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青年演员之一,新一批艺术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自2000年主演电影《月蚀》后,就展现其精湛演技。尤其在《惊蛰》一片中的表现,为她囊括该年度中国境内几乎所有重要的奖项,更凭着《图雅的婚事》在柏林夺得金熊奖。
作为一位出色的中国女演员,余男一直以她的国际路线和特例独行而倍受瞩目。能熟练用英、法两门外语的余男,更将演艺版图拓展至欧美大陆,曾参与了法国电影《狂怒》、好莱坞动作片《权杖》、《极速赛车》等片的演出。2012年《敢死队2》中戏份最多的3个主演中唯一的女性,余男可谓一枝独秀,这也是好莱坞动作片第一次启用中国女艺人挑大梁出演女主角。
其它主要作品有:《权杖》、《左右》、《基因决定我爱你》、《双食记》、《纺织姑娘》、《无人区》、《杀生》、《敢死队2》等。此外,她还出任了200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和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 主席:
陆川(中国导演、编剧)
评委:
阿鲁娜·瓦苏德瓦(印度影评人)
崔东勋(韩国导演、编剧)
加里·库尔茨(美国制片人)
白露娜(法国演员)
‘陆’ 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此次都有哪些人获奖呢
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中,获奖的大部分都是国际上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作品,所以很多作品其实都不是我们看过的或者了解的,本次金爵奖上最大赢家就是导演阿伯法周·贾利里、伊朗男演员普彦·谢卡里和波兰女演员玛泽娜·加耶夫斯卡。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中国的影片《东北虎》、来自马兰西亚的影片《野蛮人入侵》等在本次金爵奖中拿下了奖杯。
最后,获得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最佳真人短片和最佳动画短片的影片分别是来自墨西哥的《西西弗斯》、捷克、法国、波兰三国合拍的《老鼠也能上天堂》、来自中国的《生命之歌》和来自法国的《轻度的疯狂,持久的疯狂》,以上也就是本次金爵奖上所有的获奖名单。
‘柒’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奖
1993
“金爵奖”最佳影片:《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金爵奖”最佳导演:林全泽,《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松华,《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简德克莱尔,《达恩斯教士》(比利时)
评委会特别奖:《笼民》(中国香港)
1995
“金爵奖”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奖”最佳导演: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郭柯宇,《红樱桃》(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让皮爱尔马瑞勒,《自由列车》(法国)
评委会特别奖:《火屋》(阿根廷)
《美国女儿》(俄罗斯)
1997
“金爵奖”最佳影片:《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潘予,《安居》(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
1999
“金爵奖”最佳影片:《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银爵奖”最佳影片:《幕后的演员》(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丽娅,《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
“金爵奖”最佳音乐:《野女》(奥地利)
“金爵奖”最佳技术:《仲夏夜之梦》(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悬情疯人院》(新西兰)
2001
“金爵奖”最佳影片:《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彼德豪威特,《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丹尼尔奥特乌尔,《下岗风波》(法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克兰德萨马德,《凤囚狂沙》
2003
“金爵奖”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大卫凯撒,《鲻鱼》(澳大利亚)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陶红,《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朱京中,《童僧》(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孙明,《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小林武史,《豆蔻年华》(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豆蔻年华》(日本)
2004
“金爵奖”最佳影片:《代价》
评委会大奖:《茉莉花开》(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李在容,《丑闻》(韩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顾美华,《美丽上海》(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瑞典)
“金爵奖”最佳编剧:艾撒伊里,《兄弟》
“金爵奖”最佳摄影:马瑞塔豪福斯/派卡欧提拉,《兄弟》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校园规则》(瑞典)
“金爵奖”最佳音乐:李炳雨,《丑闻》(韩国)
2005
“金爵奖”最佳影片:《乡村写真馆》(日本)
评委会大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拉姆尔哈默里克,《年轻的安徒生》(丹麦)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赵薇,《情人结》(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藤竜也,《乡村写真馆》(日本)
“金爵奖”最佳编剧:黄欣/一凡,《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斯图亚特瑞伯,《我父亲的小屋》(新西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邓右福,《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
2006
“金爵奖”最佳影片:《四分钟》(德国)
评委会大奖:《天狗》(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尔丝多德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摄影:法比奥希安切蒂,《土地》(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音乐:卡尔詹金斯,《河道女王》(新西兰)
2007
“金爵奖”最佳影片:《完美计划》(德国)
评委会大奖:《逃往疯人院》(瑞典)
“金爵奖”最佳导演:田壮壮,《吴清源》(中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考瑞娜哈佛赫/达格玛曼泽尔/科斯腾布劳克/克莉斯汀施恩,《完美计划》(德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胡安何塞巴列斯塔,《疯狂的萨穆埃尔》(西班牙)
“金爵奖”最佳编剧: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以色列)
“金爵奖”最佳摄影:王昱,《吴清源》(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富田勋,《武士的一分》(日本)
2008
“金爵奖”最佳影片:《陌生的亲情》(俄罗斯)
评委会大奖:《千钧一发》(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马里斯马丁松斯,《迷失》(立陶宛)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米丽娅瓦萨约娃,《空虚》(捷克)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马国伟,《千钧一发》(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马瑞克艾普斯坦,《空虚》(捷克)
“金爵奖”最佳摄影:弗洛里安希林,《我母亲的眼泪》(德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迷失》(立陶宛)
2009
“金爵奖”最佳影片:《原创人生》(丹麦)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寻找智美更登》(中国)
“金爵奖”评审团奖:《白银帝国》(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舍夫契克(《杀手写真》)捷克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斯维利·固德纳松(《原创人生》)丹麦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西蒙那·唐(《爱之伤痕》)丹麦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是的,我们行》(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无福之地》(法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电影就是电影》(韩国)
‘捌’ 历届上海电影节获奖名单
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 《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金爵奖最佳导演: 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简·德克莱尔 《达恩斯教授》(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吴贞孩 《悲歌一曲》(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 笼民》(中国香港)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奖最佳导演 :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让·皮埃尔·马瑞勒 《自由列车》(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郭柯宇 《红樱桃》(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火屋》(阿根廷) 《美国女儿》(俄罗斯)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7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门德尔》(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潘予《安居》(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
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9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银爵奖最佳影片:《幕后的演员》(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山田洋次 《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丽娅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野女》(奥地利)
金爵奖最佳技术:《仲夏夜之梦》(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悬情疯人院》(新西兰)
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1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丹尼尔·奥特沃尔 《下岗风波》(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凤囚狂沙》(乌兹别克)
金爵奖最佳技术: 《夺标奇缘》(美国)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2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岩井俊二 《豆蔻年华》(日本)
金爵奖最佳导演: 大卫·凯撒 《鲻鱼》(澳大利亚)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科林·法瑞尔《哈特的战争》(美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陶红《 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朱京中 《童僧》(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孙明 《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小林武史 《豆蔻年华》(日本)
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4年)
最佳影片:《代价》(伊朗)
评委会特别奖:《茉莉花开》 (中国)
最佳导演: 李在容 《丑闻 》(韩国)
最佳男演员: 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 (瑞典)
最佳女演员: 顾美华 《美丽上海》 (中国)
最佳编剧: 艾撒·伊里 《兄弟》 (芬兰)
最佳摄影: 马瑞塔·豪福斯 派卡·欧提拉 《兄弟》 (芬兰)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 《校园规则》 (瑞典)
最佳音乐: 李炳宇 《丑闻》 (韩国)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结伴同行》(日本)
最佳导演: 朱文 《云的南方(中国)
《我记忆中的女孩》(泰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茉莉花开》(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丑闻》(韩国)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5年)
最佳影片:《乡村写真馆 》 (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最佳导演: 拉姆尔·哈默里克 《年青的安徒生》 (丹麦)
最佳男演员: 藤龙也 《乡村写真馆》 (日本)
最佳女演员 :赵薇 《情人结》 (中国)
最佳编剧 :黄欣 一凡《求求你,表扬我》 (中国)
最佳摄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亲的小屋 》(新西兰)
最佳音乐: 邓右福 《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造雨者》 (印尼)
最佳导演: 哈桑·叶塔潘 《有话未讲完》(伊朗)
最受欢迎影片:《绿草地》 (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求求你,表扬我》 (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探戈》(阿根廷)
最佳服装造型:《年轻的安徒生》(丹麦)
探索精神奖:《求求你,表扬我》 (中国)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张艺谋(中国)
成龙(中国)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6年)
最佳影片:《四分钟》(德国)
评委会大奖:《天狗》(中国)
最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
最佳男主角: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最佳女主角: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最佳编剧奖: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
最佳摄影奖:《土地》(意大利)
最佳音乐奖:《河道女王》(新西兰)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奖:《活在惊恐中》(越南)
最佳导演奖: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光荣的愤怒》(中国)
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光荣的愤怒》(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 《天狗》 (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 《理发师》(中国)
探索精神奖: 《黑衣女人的香气》 (法国)
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李安(中国)
杰出艺术成就奖:凯瑟琳·德纳芙(法国)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7年)
最佳影片: 《完美计划》 (德国 )
评委会大奖: 《逃往疯人院》(瑞典)
特别奖: 《云水谣》(中国)
最佳导演: 田壮壮《吴清源》(中国 )
最佳男演员: 胡安-约瑟-巴勒斯塔《疯狂的萨姆埃尔》(西班牙)
最佳女演员: 卡里娜-哈夫、戴格玛-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
《完美计划》(德国 )
最佳编剧: 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 (以色列 )
最佳摄影: 王昱《吴清源》(中国 )
最佳音乐: 富田勋 《武士的一分》 (日本 )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 《浮生》中国
最佳导演: 拉姆-拉班尼-比普洛《竹篮打水》 (孟加拉国 )
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 《箱子》(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受关注男演员:赵文煊(《夜·明》)
最受关注女演员:赵 薇(《夜·上海》
最具票房潜力奖:《夜·上海》
最具潜力新人奖:吴越(《夜·明》)
最具探索精神奖:《革命到底》
最具视听效果奖:《剃头匠》
最具流行潜力电影歌曲:“星光伴我心”《老港正传》
最受关注导演奖:田壮壮《吴清源》
特别奖:靖奎老人《剃头匠》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张曼玉 (中国)
杰出艺术成就奖: 谢晋(中国)
张瑞芳(中国)
‘玖’ 第14届上海电影节闭幕式暨金爵奖颁奖礼 节目主持人是谁呀,那个女的
陈辰,人名,东方卫视主持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主持浙江卫视中学生节目(1996-1998)。上海大学生APEC双语电视竞赛。上海电视《小太阳俱乐部》2001生活时尚频道。上海电视《生活一级棒》5集2002生活时尚频道。上海东视《娱乐在线》2002新闻娱乐频道。上海东视《娱乐新闻网》2002新闻娱乐频道。
‘拾’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入围名单
注:因评选模式不同,金爵奖单元为入围名单,其他2大奖则为提名名单。 (传媒大奖只评选中国影片,其余单元则评审国际影片) 奖项作品最佳影片《十二公民》
《重返20岁》
《煎饼侠》 最佳导演徐昂《十二公民》 陈正道《重返20岁》董成鹏《煎饼侠》最佳编剧李玉娇、徐昂、韩景龙《十二公民》 董成鹏、苏彪《煎饼侠》林小革、任鹏《重返20岁》最佳男主角何冰《十二公民》 吴京《战狼》牛犇《海鸥老人》最佳女主角杨子姗《重返20岁》 余男《战狼》陈乔恩《既然青春留不住》最佳新人导演董成鹏《煎饼侠》 吴京《战狼》徐昂《十二公民》最佳新人男演员董成鹏《煎饼侠》 鹿晗《重返20岁》刘辉《十二公民》最佳新人女演员李浩菲《少女哪咤》 袁姗姗《煎饼侠》李嘉琪《少女哪咤》最佳女配角陈瑾《少女哪咤》 施予斐《既然青春留不住》李宜娟《重返20岁》最佳男配角韩童生《十二公民》 钱波《十二公民》王德顺《重返20岁》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组委会推荐奖《十二公民》《煎饼侠》《既然青春留不住》《大圣归来》《少女哪咤》《海鸥老人》《战狼》《一路惊喜》《重返20岁》 本表格内容来自 奖项作品提名人制片地区最佳影片《少年巴比伦》-中国《爱的劳工》-印度《0.5毫米》-日本《13》-伊朗《战狼》-中国最佳导演《少年巴比伦》相国强中国《0.5毫米》安藤桃子日本《东北偏北》张秉坚中国《铁原纪行》金泰焕韩国《战狼》吴京中国最佳编剧《不能说的夏天》徐琨华中国台湾《0.5毫米》安藤桃子日本《海边的希娣》艾迪·卡尤侬印度尼西亚《少女哪咤》李霄峰、王沐、潘彧中国《照见》乔美仁波切中国最佳男演员《13》雅思那·米塔马斯伊朗《新的开始》禹智贤韩国《不能说的夏天》黄远中国台湾《河》格日才旦中国《东北偏北》班赞中国最佳女演员《御宅大冒险》佐仓绘麻日本《少女哪咤》李浩菲中国《归来》张慧雯中国《新的开始》李慧潾韩国《河》央金拉姆中国最佳摄影《爱的劳工》阿迪亚·森谷浦塔印度《13》阿里·塔瑞兹伊朗《海边的希娣》尤久·保萨德印度尼西亚《御宅大冒险》小林启一日本《新的开始》朴仁范韩国表格内容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