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绿皮书电影国外研究现状
扩展阅读
小师姐大电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韩国电影 2023-08-31 22:05:02
一个外国电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绿皮书电影国外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2022-10-04 15:16:17

1. 《绿皮书》凭什么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

《绿皮书》能够获得第91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我认为有几下三个方面是亮点。

第三,戏剧冲突有反差。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穿插了非常多的戏剧冲突,正是因为白人与黑人的这两种形象打破了人们对于种族歧视的一些观点。虽然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比较的低,但是自身的努力却不容小视,而白人即使是形象在粗鲁也是可以获得社会认可。这样的戏剧冲突也增加了电影的看点,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让观众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种族歧视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部影片最终想要传递出的是人性的魅力,抛开种族歧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现实中反映历史,又在影片中传递思想。

2. 美国一直倡导平等自由,电影《绿皮书》在美国反响如何

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 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黑白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严肃议题,让观众在嬉笑和感动的同时,又能引发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但是感觉在美国反响不好。主要是故事原型的家属称影片与真实情况不符,他们声称现实中的黑人钢琴家并没有和白人司机做朋友; 其次有部分黑人观众认为影片白人男主托尼的戏份太多。


3. 绿皮书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着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 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4. 为什么《绿皮书》获得奥斯卡却不被美国人待见

《绿皮书》获得了奥斯卡奖,而《绿皮书》在中国的上映时间是2019年。《绿皮书》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的是一位白人托尼受雇于着名的黑人钢琴家唐,为他开车并充当保安这个工作。在美国一路向南中,托尼与唐由本来的互相看不顺眼到最后成为了互相很协调的好朋友。《绿皮书》就这样在音乐中讲述了一个跨越种族,跨越阶级的故事。但是,虽然《绿皮书》被很多人喜欢,很多人很受感动,但是《绿皮书》却不被不少美国人待见,这是为什么呢?

因此,虽然《绿皮书》获得了奥斯卡奖,但是这部电影仍然不被美国人待见,美国人对于种族的偏见仍然不少。除此外,还有的原因便在于电影中的刻板映像问题,戏份多少的问题,这也是与种族歧视有关的问题。

5. 美国一直倡导平等自由,电影《绿皮书》在美国反响如何

《绿皮书》重在讲述奴隶时代的美国,而不是现在的美国,这部电影也是在第91届奥斯卡上获得5项提名并狂揽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重量级大奖,成为奥斯卡一大赢家。

当时的美国各大州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来强行进行种族隔离,如,奥克拉荷马州规定“白人与有色种族应该有分离的电话亭”,“委员会有权对白人与有色种族间的钓鱼、划船和沐浴进行种族隔离。” 如果仅凭早期黑人领袖布克·华盛顿幻想的那样,等待白人觉醒从而为他们带来平等,是不现实的。就像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许多年来以来,我听过无数次’等待’,次数多到足以刺痛我们每一个黑人的耳朵。这个等待更多的意味着永远,对正义的拖延就是对正义的拒绝。”

6. 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绿皮书》

从⼼理学看《绿⽪书》
接着上篇⽂章,⼩宇让我⽤所学的⼼理学浅薄知识分析⼀下《绿⽪书》这部电影。对我这样⼀个没有⼼理学系统知识的⼈
是⼀⼤挑战。
我看来,酒店保安是⼀个⾝⼼很健康的⼈,敢爱敢恨,家庭责任感强,了解社会规则,懂得包容,并且⾮常明确⾃⼰的职
责边界。唯⼀遗憾的是他⽣活在社会底层,⼯作性质⼜有些偏向⿊社会,他想脱离这种状态,但没有知识的他只能感到⽆奈。
⽽钢琴家正好相反,是⼀个知识渊博,⽣活在社会上层的⼈,并且极具修养。就先从钢琴家说起,⼼理学讲:⼈正常的成
长过程是从⾃恋到依恋,我们的⽣活轨迹就是⾃体寻找客体的过程,即我永远都在寻找你,这⼀过程是通过我向外界发出能
量,并有⼈能接住这⼀能量开展的。当这⼀过程受到阻碍时,我们内⼼就形成了坏,这个坏具体包括两点:
1)关系中的恨
关系中的恨就是⿊⾊⽣命⼒,由于⾃体虚弱我们不敢接受这个⿊⾊⽣命⼒,因此就会投射出去,即投射到他⼈⾝上。
2)⾃体虚弱
上⼀篇已经讲过了,当没有爱去接住我们投射出去的能量时,我们就不敢⾯对⾃体虚弱。
⽽钢琴家正是⼀个坏的典型,从⼩就是天才,妈妈带他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但⼀个⾼贵的⿊⼈显然是⽆法被社会接受,因
此钢琴家存在上述两个严重问题,既由于不被社会接受导致内⼼存在巨⼤的⿊⾊⽣命⼒,和⽤⾼傲去掩饰的⾃体虚弱。
⽽⾝⼼健康的⽩⼈保安帮他化解了这两个问题。
⽩⼈保安遇到种族歧视时和⿊⼈钢琴家站在了⼀起,他接受住了⿊⼈钢

琴家关系中的恨,因此导致⿊⼈钢琴家的⿊⾊⽣命⼒开始转换成健康的⽣命⼒,可以滋养⾃⼰的⽣命⼒,因此在最后,再遇到
种族歧视,他坦然接受了。
当⽩⼈保安看到如此神圣的钢琴家⼀丝不挂被警察侮辱时,⽩⼈保安并没有⼀点嘲弄,⽽是跟⿊⼈钢琴家说:他知道社会
很复杂。尤其逼迫⿊⼈钢琴家吃炸鸡翅那段,其实这些都是教⽩⼈钢琴家如何去勇敢⾯对⾃体虚弱。因此结局就是:⿊⼈钢琴
家决定不再封闭⾃⼰,勇敢去参加⼀个种族歧视严重⼤家庭的派对,因为他明⽩,⾃体永远要寻找客体,他的巡回演出就是寻
找客体的过程,但很失败,他⾸先要将⿊⾊⽣命⼒进⾏转换,勇敢⾯对⾃体虚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客体,才能由⾃恋
转换到依恋。
⽩⼈保安⼈性相对简单,因为其本⾝就是⾝⼼健康,当他接触到艺术后,很快就转变了,并且快的令⼈瞠⽬结⾆,原因很
简单,就是因为他⼼⽆杂念,专⼼做⾃⼰认为对的事情。

7. 电影绿皮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影片《绿皮书》讲述了托尼与雪利博士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当然也是在借着白人的视角来表现一个伟大的黑人钢琴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出现在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馆与黑人乐队弹奏乐曲这段,在这个时候的音乐就是一个重要的能指,是随着雪利博士的情感进行演奏的。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解读:

首先是色彩中的情感符号,这部影片的整体色调并不是压抑的黑白,而是暖色系,其中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感,而绿色作为整部影片中出现最多的颜色,像《黑人出行指南》这本书封皮是绿色,雪利博士的车是绿色,幸运石也是绿色。幸运石在影片中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托尼与雪利博士两人关系从起初激化到逐渐缓和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开始是托尼在地上捡起幸运石,在雪利博士的呵斥下,托尼带着气愤与不满去还石,但在影片后面,托尼和雪利博士回家遭遇恶劣天气时,博士要托尼把幸运石放在车上,也就意味着之前托尼的把戏早就被博士看穿了,托尼并没有归还幸运石,在最后雪利博士回家之后把玩幸运石,也是为后面他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作了铺垫,所以说绿色就象征着托尼和雪利博士和解的颜色。

其次是构图中的符号,在整部影片中,出现中心构图的时候,像在车上,雪利博士总是往往处在一个边缘位置,但像影片最后当他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就会有中心镜头的展现了。在起初雪利博士面试前来应聘的托尼,表现雪利博士的是仰视镜头,展现他的高高在上,表现托尼的是俯视镜头,表现他的渺小,但后来发展到托尼拒绝雪利博士的一幕,两个人都站了起来,可以看出两人地位逐渐平等化了,再到后面托尼载着雪利博士去南方巡演,这个时候的雪利博士的地位就被边缘化了,像在车上,画面视点在托尼身上时,我们能够注意到雪利博士是被虚化的,这也就意味着托尼与雪利博士的身份地位逐渐发生的一个互换的过程。在影片开始一直是托尼做司机,而影片最后却是雪利博士开车送托尼回家,两个人经过这段相处,已经消除了隔阂成为了朋友。当然,我们也能发现,托尼和雪利博士两个人的感情也在随着同框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华。

再次是影像中的象征符号,首先是托尼载着雪利博士逐渐南下的过程中风景的一个变化,植被是逐渐稀少的,环境逐渐恶劣,这是雪利博士内心的隐喻,也是黑人在南方遭遇歧视的一种困境的象征。以下分别探讨影片中几个象征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车

这辆车首先是绿色的,在前面有提到过,其次,它虽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但是坐在里面的拥有者雪利博士的内心却是孤独的,这辆车的存在是为了让雪利博士的尊贵地位的象征可以在南方为其保驾护航,在这段旅程中,这辆车也见证了托尼和雪利博士逐渐消除偏见与隔阂。

(二)斯坦威钢琴

首先,斯坦威钢琴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同时,这架钢琴也意味着雪利博士本身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尊重,在他巡演的过程中,弹奏的钢琴必须是斯坦威钢琴,他想捍卫黑人们弹奏古典音乐的一种权利。但在影片后面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馆与黑人乐队弹奏乐曲,用的钢琴却不是斯坦威钢琴,而是一架普通的钢琴,这时候的雪利博士不再以斯坦威钢琴来加持自己的身份,也意味着他接受自己的身份的转变。

(三)枪

枪的象征意义是权力,在影片中托尼解救被困酒吧的雪利博士,面对雪利博士的质疑,托尼明确表示只是虚张声势,托尼在橘鸟酒吧外掏枪吓唬偷车贼,这时候的枪是在警告黑人。但我们不清楚的是,托尼是从旅途一开始就带着枪,还是第一次在酒吧解救雪利博士之后购买的。

(四)信

影片中的信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在维系着托尼和妻子、孩子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同时也是雪利博士通过帮助托尼写信,表达了自身对于爱的一种渴望,他渴望如托尼般拥有的爱情和亲情,也渴望与托尼之间友情的一种延续。

(五)杯子

杯子可以说是一种态度的展现,影片起初妻子招待黑人修理工用的杯子,被托尼毫不留情地扔进垃圾桶,这个时候的托尼虽然生活在底层社会,但却有自己的态度,显示了托尼的一种劣根性,歧视黑人。后来托尼应聘,为了取得高额报酬忍气吞声,甚至不惜为身为黑人的雪利博士开车,但到影片最后,托尼与雪利博士的和解,也就意味着这种劣根性不复存在了。

(六)炸鸡

炸鸡是整部影片中是托尼与雪利博士和解的一种符号,雪利博士起初不情愿接受托尼递来的炸鸡,甚至是用兰花指捏着不知道如何下口,后来在托尼的劝说下,雪利博士沦陷在炸鸡的美味诱惑之中,肯用手吃。这意味着他们之间关系的和解,也能从中体会出雪利博士在逐渐接受托尼的生活习惯方式,也试图融入。

二、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解读影片《绿皮书》

首先,《绿皮书》这部影片中,能够清楚地看出其剖析了人们惯有的一种意识形态,雪利博士自身想要改变社会对黑人的一贯看法,所以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也拼命使自己与众不同。他虽然是黑人,但他却并不熟悉黑人的生活状态和黑人的流行文化,他比较倾向于白人的生活模式,让自己活得像个白人,可他无法获得白人的认可,所以他是通过黑人的角度来完成自我的认同。我们在影片开始可以看到他一身非洲酋长的装扮,旁边还有象牙的雕塑,想要制造一种典雅高贵的黑人形象,但这种黑人形象只是做给白人看的,表现给我们的也极其不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由于新航路开辟时期“黑三角贸易”,黑人没有了地位,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偏见和歧视,但这种偏见和歧视不仅仅是体现在黑人与白人之间。像在路易斯维尔·肯塔基州旅馆,雪利博士被同胞嘲笑,他离开旅馆去酒吧被白人围攻。像在剧院,工作人员因为托尼的意大利口音,歧视托尼。

另外,不仅存在白人对黑人也就是别人对自我的偏见,也存在着自我偏见,首先托尼存在自我偏见,比如他说,“我是谁我知道的清清楚楚” ,“我住在街边” ,“我的世界比你的黑暗多了” ,在托尼的意识里,他自己不是一个白人,他觉得他最多算意大利人或者是更接近犹太人。雪利博士更是存在自我偏见,他不听黑人歌手的歌曲,也不愿意托尼将他和大众黑人作比较,他崇拜的音乐家和欣赏的古典音乐也是白人阶层的,在雪利博士的意识里他是一个白人,在这种群体意识形态的催化下,变成了大家所认为的雪利博士,然而社会阶层是没有办法真正消除的。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命题:“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询唤就是让被钳制的客体仅从精神上觉得自己是享有自由的主体,影片《绿皮书》,就是使观众被影片中所倡导的平权感动,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现实中是不是真的改变了不平等的现状。南北战争后,虽然说废除了南方奴隶制,但是种族歧视依旧是存在的,雪利博士凭借其自身的音乐素养,通过雇佣印度裔佣人、摆放国王座椅等等,使提升自己的身份,能够让自己更类似于白人。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车子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抛锚了,雪利博士高贵地站在一旁等着修车的托尼,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画面转向了在农田里劳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注视着雪利,他们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雪利对他们也是不屑一顾的。还有影片最后当酒店服务员拒绝雪利博士进入餐厅用餐时,他决然离开酒店,不参加承诺过的表演。在黑人餐馆内,托尼借用肯尼迪的话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其实肯尼迪说的是:“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对白人政府的解构,政府是没有办法真正帮黑人平权的,黑人只能靠自己。但是,在雪利博士和托尼被关押的时候,还是靠了白人总统才能出狱。意识形态上的询唤,让黑人自愿完成了自我隔离,但在这种表面现象下,观众也忽略了黑人依旧不平等的一种社会现状。

种族问题其实更多的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在社会认知下,黑人处在低贱的位置,白人处在高贵的位置,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是白人优越论,所以黑人是被歧视的对象,但在《绿皮书》这部影片中,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并没有存在一种绝对的隔离。就像托尼存在的对于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雪利博士对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托尼和雪利博士就存在了一种文化的对立,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对立,但是,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还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白人或黑人的认知,不可否认的在事实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下,托尼存在的一定的对于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还有雪利博士存在的一定的对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就是比较复杂的了,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美国文化整体性的表意。

8. 讽刺全美暴乱的跨肤色友情!《绿皮书》为何评分如此高

因为这部电影非常优秀,有很多的内涵。讽刺全美暴乱的跨肤色友情!《绿皮书》评分能够如此高,是因为这部电影反应出来了不同人种的平等,主角也是全力出演,把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动作都演到了极致,《绿皮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评分高说明了人们对于这部电影是非常认可的,其中的内涵也是得到了大众的支持的。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让观看者收获很多的。《绿皮书》让每一个观众都有所收获了,去重视种族歧视这恶鬼问题,去让这个世界更加和平公正了,这样的电影,非常有意义的。

9. 电影绿皮书的社会经济效益

《绿皮书》从两个人的故事透视深刻主题,叙事节奏合理流畅,演员表演出神入化,表达信任、尊重和感恩,是一部让人感受到希望和温暖的感人佳作。电影的叙事和表达方式,能给中国电影许多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影片要有正能量,能够表达真善美。”傅若清体会,第二个启示就是电影要“以小见大”讲故事,不能生硬说教,要从小切口、小人物、小事件刻画人物、讲好故事,要有冲突和矛盾,有情感的共鸣。
其实整个电影反映了美国本土存在的严重的歧视现象,这种现象不被社会所重视,一些黑人无奈接受现实,一些黑人不愿意低头生存勇敢的索求自己的权利;一些白人把歧视当做不足为奇的事,而一些白人意识到社会不该如此。电影的最后是美好的,情节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家向好的方向发展,电影看到最后并没有结束,而且永远不会有结束,真正的价值在于看完电影后的思考和认知,这个社会歧视不止在美国有,每个国家都存再歧视,这是不可否认的人性,重要的不是让大家认识到歧视的存在,而是改变歧视。